塞尔维亚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Otac 2020)大约是想表达贫穷是最大暴政这一主题的,它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由于男主角尼古拉的妻子讨薪方式不当,他们的两个孩子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
为了要回孩子,尼古拉开启了上访之路。
因为贫穷,他无钱坐车,所以他只能步行到达300公里开外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尼古拉的惊人之举成了地方报纸的头条,到达首都后,又上了电视台的新闻,这为他要回孩子争得了广泛的社会同情。
影片虽然演绎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但它反映出了塞尔维亚社会的方方面面,启迪我们思考法律与人情相冲突时,我们应当如何取舍的问题。
除男主角的表演可圈可点外,有两处设计的确为本片增分不少,这两处也正是我们思考人性主题的关键所在。
一是尼古拉善待流浪狗。
在夜宿废弃房屋时,一流浪狗尾随而至,本来就不多的食物,他愿意分享一点给这流浪狗。
清晨醒来,他发现流浪狗被撞死路边,他在无法埋葬它的前提下,将狗狗尸体用塑料纸盖好后才重新上路。
如此情景设计是想说明什么?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想表明尼古拉是个好人吧,更是想告诉我们如下的道理:正常人性对待弱小动物是有基本的同情的,一个人性的社会对弱势群体也应有基本的怜悯,这是弱小的尊严所在。
若人没有同情,社会不怀怜悯,那就说明人和社会都有病了。
第二处是尼古拉吃着好人施舍的食物时流下耻辱的泪。
当尼古拉饥肠辘辘龟缩在首都街头时,一个好心人给他送了一盒食物,在好心人离开后,他立马打开饭盒狼吞虎咽起来,然而,吃了几口后,他突然崩溃,痛哭流涕。
这里确实是泪点所在,反映出影片创作者对人性的高明洞察,若非身有体会,哪能有如此好的设计和表演。
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是作为东欧的“带路”片引进上映的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很真实、很动人,能在国内院线上映是一个意外,很难得的。
其实这个译名不是很准确,原名《父亲》反而贴切。
影片的原型故事是一个叫乔杰·乔克西莫维奇的父亲,面对官僚主义的高墙,决定从克拉古耶瓦茨步行几百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向主管部门投诉当地社会服务机构,为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而战。
影片就是讲述这个塞尔维亚一个父亲为了讨回儿女的抚养权上访维权的故事,一个男人徒步穿行一个美丽却完全衰败荒芜的国家去上访,也暴露了后南斯拉夫时代塞尔维亚的贫穷与落后,也揭露了这个体制的不平等和腐败的社会弊病和社会不公,让观众看到弱势群体成为官僚与腐败下的受害者。
当然那里有与鲁镇上访不同的地方,比如没有截访、媒体可以公开报道、最终能见到国家部门层面的领导等等,当然也有相同的地方,如以权谋私、层层推诿、官僚主义作风、底层百姓在体制的强权下孤独无力的弱势等等。
男主把父亲那种坚韧与无助演得太好了。
在观影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有一点出戏。
半路葬狗的剧情和黛玉葬花情调是一致的,属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离不开物质的富足和时间上的闲暇,而尼古拉没有条件。
相比于生活,电影太过温柔。
电影会感动我,但很难使我感同身受。
很多电影包括之前的《隐入尘烟》忽略一个事实,最大贫穷不是物质上的。
电影里剥夺了穷人的众多财富,但却留下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勇气。
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现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穷人。
不幸是经济上的贫困,不争是精神上的匮乏。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贫困户不是缺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穷人因生活的艰辛后者会被消耗殆尽。
尼古拉算不上贫困户,她的妻子也不是,他们有爱,有执着,有反抗。
真正的穷人,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难以表达清楚,不明白“上诉”的含义,不知道贝尔格莱德的方向。
他们自私、狭隘,可怜又可恨,甚至让人觉得罪有应得。
这才是贫困的可怕的地方,他们穷到使人憎恨。
就像抢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邻居,观众可怜尼古拉,却讨厌后者,而他的邻居才是生活中穷人的样子。
电影结尾很棒,因为更真实。
我国电影缺的是对坏人能力的肯定,满足于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安慰——穷人也许连生活真正的样子都看不清。
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电影,标题即故事核心内容。
1 电影开头,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去到某个工厂,要求老板将欠自己丈夫的遣散费付清,否则浇汽油自焚。
她因此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孩子被福利中心以家庭无法提供养育条件为由带走。
丈夫向福利中心再三申请将孩子还回来,被拒绝。
因为福利中心领导依靠这种方式赚取政府津贴。
丈夫决定步行300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上诉,展现他抚养孩子爱孩子的决心。
他们家是极度贫穷的,一条长面包、从自来水管接的水、一条晚上睡觉用毛毡,就这样上路了。
一路遇到的人对于他走路去首都非常震惊,也有人给予了些许帮助。
但更多时候,他就是在沉默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着。
脚受伤、缺水、低血糖晕倒、相伴一夜的流浪狗被轧死、遭遇抢劫。
而他,始终是沉默的。
五天过后,他终于走到了贝尔格莱德。
第一次去社会事务处,办事人员已下班;第二次去,要求把材料递交市长,被拒绝。
他在事务处旁边流浪式休息、睡觉,媒体关注到后进行采访,从而获得了面见市长助理的机会,并得到了建议信一封。
拿着建议信的他,难得买了些巧克力,准备给久未见面的孩子。
然而,福利中心领导说建议信只是建议,并无权干涉地方。
福利中心是严格依照法律操作的,他再怎么接受采访再怎么上诉也没用。
他唯一给自己争取到的,就是短暂见一面孩子的机会。
故事的最后,他回到家中。
家里空空旷旷,东西都不见了。
原来是周围邻居以为他再也不回来,把桌椅瓢盆全瓜分了。
他沉默的去到一个又一个家庭,沉默的一个又一个拿回自己家的东西。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一直没有音乐的电影,此时响起了片尾曲,像鼓一样,敲击在观众的心上。
2 这条漫长的寻子路上,丈夫始终是沉默的。
他话不多,没有那么多大道理。
面对无数次的碾压,他总是沉默的面对。
他没有彻底屈服,可付出了许多后,也未得到本应拥有的。
更现实的是,他这一路,甚至是有些幸运的。
能走到事务处,接受采访,面见高层。
这样的幸运,倍加讽刺。
妻子因为采取了较为激烈的方式讨薪,进入了精神病院。
社会病了,然而承担那份痛苦的只会是个体。
故事的结尾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再细想想无比合理。
弱者的手,伸向了更弱者。
3 那些在沉默中灭亡的。
结尾会这么拍:主角亲子团聚,泪如雨下,社会福利中心领导锒铛入狱,寄养家庭里的孩子陆续回到父母怀抱,社会部领导在电视面前讲话,重申以后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好的成长环境。
黑屏,一行字幕打出,20XX年,韩国国民议会通过第XX号法案,宣布将重新严肃审视对社会福利中心的管理,加强对原生家庭和寄养家庭的资助辅导,一方面保证真正需要帮助的儿童在寄养家庭得到照顾,另一方面努力让有条件的原生家庭抚育自己的儿女。
全片终。
然后此片资源流入国内,国内各大公众号纷纷以“惊!
不亚于《熔炉》的社会现实批判力作”“8.8分!
又一部改变现实的韩国电影”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刊发营销文,豆瓣知乎微博等社交媒体热烈讨论后迅速转进至对国内现实的联想与批判。
但是实际的情况呢?
我恰恰觉得这个不落俗套的开放式结尾让影片整体高度提了一大截儿。
这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的整体基调是那种典型的国际电影节上的第三世界国家电影:有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底色,用公路电影的方式表现一个在主流视野里没有太多存在感,但同时又的确存在相当多社会问题的国家。
官僚主义,徇私谋利,非法移民,底层失业,媒体良知,这些熟悉的题材的确都出现在了这部影片里,但当结尾落脚在对贫穷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你会发现那些社会批判的东西可能都不是导演最想说的。
我对结尾的两种解读:一种可以解读为导演对底层民众愚昧无知状态的讽刺,尽管在他们中有Nicola这样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敢于直面权力的勇者,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更多时候他们不仅仅是沉默的大多数,甚至成为了吃人血馒头的帮凶。
另一种可以解读为导演把影片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了表现一个道德上的困境/难题。
影片中福利中心的负责人Vasilyev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贫穷也是一种无形的暴力。
如果影片的结尾是俗套的皆大欢喜,亲子团聚,在片刻的欢愉过后,谁又会思考这个问题:留在原生家庭的两个孩子今后真的会幸福吗?
他们的母亲精神崩溃,严重烧伤,父亲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给人打短工赚钱,他们的居住环境恶劣艰苦,在这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看似是拥有了家庭与亲情的浸润,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成为影片中骑着摩托车在街上飞驰的浪荡儿?
不会成为便利店里被人肆意讥笑愚弄的小店员?
不会成为另一个拿走邻居物什的帮凶呢?
Vasilyev的做法看似是自私的,但谁又能说他没有为这些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呢?
这个电影是我闲来无事找的一篇电影,但真的越看越气,这个电影真的太真实了,全剧没有音乐完完全全就仅靠男主的眼神、表情和演技。
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被恶霸村官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为了夺回子女,他毅然决定徒步300多公里,走到贝尔格莱德进京告状。
一路艰辛苦不堪言,倒也换来了看似温暖的关爱,然而回到现实之后,一切却又回到了原点。
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带走了你的孩子,说要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你太穷了,不配拥有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因为排片太少了,原本跟朋友决定不看了,毕竟这个十一月大家的日子都挺灰暗的,这么丧的电影还是不看了吧。
但是,影响我改变决定的是看了一篇影评,说原型人物最终是成功地把孩子争取回来了的。
我于是跟朋友讲,虽然这票钱无法贡献给原型人物,但去看他的故事,就算是云支持了吧。
有一天,有那么一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Nikola的老婆带着孩子去讨薪,欠他们两年的薪水和遣散补偿金一直不给,而他和她,以及他们的孩子已经饿到不行,无米下锅了。
是的,你没看错,外国的农民工也需要讨薪求活。
但,哪怕自F,也讨不回明明是他们的那部分钱。
妈妈明明喊着的是,我要带着我的孩子一起自F,如果经理不给钱的话。
但关键的泼气油的时刻,妈妈还是退却了,汽油都泼在了自己身上。
有什么用呢?
哪怕你把自己烧成一堆灰,钱仍然在别人的腰包,哪怕那里面有一部分是属于你们的。
这时候电影出现了我的第一个哭点,Nikola两眼无神的坐着,你能听到话外音,是警察在审问他,有没有发现老婆最近的情绪不对,为什么放任老婆不对的情绪不管,与之相配合的是,警察在边问话边冲咖啡的水声,以及用汤匙在搅动咖啡的碰杯声。
人类悲喜果然并不相通啊,路都堵死了的层级不同,怎么会通呢?
然后Nikola发现,祸不单行,老婆还在医院,孩子却被社会福利局带走了,理由是,他太穷了,家里没有粉刷,没有固定工作就代表没有固定收入,而没有固定收入的人在有钱有权阶级眼里,是养不好孩子也不配养孩子的。
Nikola需要把家里通上电,通上水,需要粉刷墙壁,然后接受福利局评定,合格才会把孩子还给他。
你看,不是只有年轻才容易轻信,穷人也容易轻信于人。
Nikola也信了,回家一番操作,家里看起来不同了,那又怎么样呢?
评定二人组说,他还需要卫生间装锅炉,保证有充足热水洗澡,他还需要有电脑,毕竟已经是21世纪了,孩子们需要电脑了解世界。
原来有钱有权阶级也知道时间已经进行到21世纪了啊,21世纪了,国民依然穷成这个脱离了时代的样子,人均失业的时代,却怪穷人不努力找不到正职,讨薪失败却不问讨薪原因,只怪那个去讨薪的可怜女人精神上有病。
不解决问题却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一套玩儿的倒是很溜溜的。
于是,那个沉默寡言的Nikola,那个好像总是默默承受一切指责一切批评的Nikola,那个好像总是默默承受所有生活重压从不嚎叫反抗的Nikola,决定不忍了,他要上诉,要步行三百多公里,去首都上诉,要要回他的孩子们,这是他的权利,他这么认为。
谁在乎他的权利呢?
福处局大领导只在乎,每一个送出去寄养的孩子会得到政府多少补助金,而他可以从这些补助金当中得到多少好处,重点是,领导认识各行各业的人,小胳膊怎么拧得过大腿?
没人信Nikola可以成功。
这时候电影里出现的第二个哭点,Nikola在行走的路上,避雨的时候遇到一只被淋湿了的流浪狗,当狗狗瞪着无辜的大眼睛,向你渴求一口吃的时候,善良的人怎么能扛得住那眼神呢。
所以哪怕自己也没有多少干粮,Nikola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给狗狗吃,并且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将走近他躺在他身边的狗狗揽在怀里,这时候我哭成了一条悄悄流泪的狗。
等第二天早上,Nikola吹着口哨眼含期盼的寻找那条狗狗身影却怎么都找不到的时候,我就知道,完了,完了,该准备好纸巾了。
果然,那个老婆烧伤入院,孩子被人抢走都没有哭的男人,看到那条被车碾压过血流一地的狗狗的时候,哭了,还真是让人心疼啊,物伤其类,老实说,那一刻,他跟那条可以被随意碾压而过的狗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哪怕没有称手的工具挖个坑掩埋这个狗朋友,他也细心地找来塑料布遮住了它,给它保留了最后的体面,然后擦干眼泪继续上路。
我好像要快点说,因为只讲到电影的1/3已经浪费了这么多笔墨。
Nikola花了五天五夜时间走到首都,首都的现代化让我惊觉,原来不是那个国家所有地方都一样穷,而极有可能只是首都之外的地方才那么穷,穷到跟我们的某些村庄并无不同。
意料之中的,他根本见不到部长,也根本不配把上诉书直接递到部长手里,于是他住在那幢大楼之外,接受了记者采访,每个记者都把他当成稀罕物一样来猎奇,却没有人关注他的事情究竟怎么解决才好。
没有人上来关心他,吃得怎么样,睡在大楼外好不好冷不冷,只是负责指点他要在镜头前如何站位,待会儿会问到他什么问题。
对于他之外的人来说,都只是把他当作一场只靠双脚行走三百公里的真人秀而已,却忘了行走三百公里不是他的目的和最终诉求。
那几个记者带给他的温暖,还远不如冷雨夜里,来给他送好吃的食物的夫妻二人,透过食物,所表现出来的无言的支持。
我们的确无法为你的事情做些什么,力所能及就是送点吃的,让你得以继续坚持下去。
所以那个之前只为了流浪狗哭过的男人,边吃边哭出来了,也许是为了毫无尊严像个流浪汉一样的睡在大楼之外而哭。
也许是为了大楼保安听从上面安排不许他进楼借个厕所而哭。
也许是为了自己走了三百公里,磨的不断出血的脚趾而哭。
也许是为了路上遇过狼遇过兔子,发过烧,晕厥过,被人抢过包而哭。
也许是担心还在医院的妻子而哭。
也许是为了已经两个礼拜没见到的,无故被抢走的孩子而哭。
也许只是为了自己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而哭。
反正他哭了,一个近2米的男人,在冷雨夜里,吃着好心人送来的食物,哭得像个孩子。
谁说人生是必须公平的呢,如果必须公平,那没做过坏事又善良对人对狗的他,凭什么要遭遇这么些狗屁倒遭的烂事呢?!
故事到最后,哪怕他带着部长的建议信回来,仍然不配带他的孩子回家,却要面对回到家之后,家里被洗劫一空的局面。
哪怕他一路上遇到很多人夸他很棒,走路去首都上诉,但他的邻居们只以为他不会再回来了的理由,就轻易将他家洗劫一空,拿走了他所有的东西,除了两家人没有出手之外,没有一片看起来普通且善良的脸的雪花是无辜的。
他没有发火,没有抱怨,没有吵闹,甚至算是平静的,从一个个邻居家里,拿回属于自己家的每一样物品,椅子,桌子,挂钟,存水的大塑料瓶,甚至餐具。
没错,那群混蛋连餐具都没放过,但那群餐具都是看起来平凡如你我每天都会见过的普通人,有老人,有女人,还有别人家的孩子抱着他的孩子的玩具。
从始至终他都没有说话,没有发声,像一个失语的人,只是默默走家串巷拿回他的东西,而那些拿走他东西的人,甚至连个对不起都没有说。
荒诞到让我以为回到了丛林社会,荒诞到让我十分庆幸生在这里,至少,我离家几年,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在,不会有任何人因为我不回家就砸开我的门锁拿走所有我暂时用不到的东西。
所以问题回到最初,警察审讯他的画面,是讨薪的妻子做错了吗?
还是他们那个社会得了病?
是他们那个社会得了病,才出现那么多心安理得拿走他所有家当的邻居?
所以最后再讨论一个问题,有篇影评,一个姑娘写的叫“贫穷是对孩子的暴政”,她用自己的例子阐述了,她小时候家里多穷,她多希望当年父母能把她送给别人抱养,让她有个幸福童年。
努力论证了,贫穷生活对孩子的伤害。
最后她的结论是,穷是万恶之源,Nikola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他的爱而是钱。
比看到电影里,他一件件从邻居家拿回自己的旧物的场景还让我毛骨悚然,悚然到我以为我跟这姑娘看的不是同一部影片。
电影里那一段,他和孩子们有福利局有一次短暂的会面,他为了这会面,特意去买了孩子们爱吃的巧克力,而那玩意儿挺贵。
女儿一见面,十分开心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去。
而那个青春期的儿子,看起来讨厌他,跟他闹别扭,但说到底是以为他要抛弃他们两个,最后又坚持不想跟养父母走,扑到Nikola怀里说着想要回家去。
我十分想知道的是,姑娘看的那场电影是漏放了这一段让她没有看到是不是?!
如果说有钱就是一切,那如何解释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都是个个活得开心顺意。
如果说有钱就是一切,就能为所欲为,那才tm是对穷人最大的暴政吧!?
这部电影我要给它十分,五颗星,本年度值得深思最多次的电影。
电影里,福利局领导信誓旦旦,他知道怎样对孩子们是最好的,因为他有钱有权,就可以毫不过问孩子们自己的意见强行把他们扔到寄养家庭,因为他有钱有权,就可以判定贫穷的Nikola无权做父母。
于我来说,这姑娘的影评跟福利局的领导一样都是可以轻易震碎我三观的存在,如果可以看到我说话,我真心想话给你听,钱是好东西,但不是一切全部,哪怕我仍是个穷鬼我依然要这么讲。
《漫漫寻子路》,很多海报上打着一行字“一个都不能少”,而我更希望把它定义为,穷人也有权利爱和被爱,没人配夺走他们的权利。
1️⃣愤怒的母亲去公司讨薪,她从头顶浇下汽油,点火,火焰蔓延全身。
张开双臂的她,像极了浴火的凤凰。
干临时工的父亲,还来不及探视妻子,就被迫接受警察、社会福利中心的轮番询问。
“你注意到你妻子精神萎靡的时候,为什么不送她去医院?
”男人低头沉默,又抬头,“我一整天都要干活,为了赚钱养家。
”要想让孩子能留在家里生活,“要有水有电,还要有冰箱。
如果没有就买一个,冰箱很重要,尤其夏天。
”福利中心主任的轻描淡写,却是临时工尼古拉倾尽全力才能企及的。
满足了这些还不够,还要有锅炉,有暖气。
沉默的父亲,这次不再沉默,步行三百里,历经五个日夜,去首都社会部上诉……2️⃣镜头跟随尼古拉从三百里外的贫穷农村,途径漫长的荒芜、败落景象,来到首都社会部大楼时,瞬间切换到都市景象:原来,再穷的国家也有繁华之地啊!
尼古拉两日的守候,终于得以见到部长助理。
当助理部长冠冕堂皇的说出说出“贫穷对儿童也是一种暴力”时,我要出离愤怒了。
尼古拉300公里的跋涉,换来的是什么?
助理部长开出的一封不痛不痒的建议信。
福利中心主任像看笑话一样看他,“这封信对我们没有任何约束力。
每个案子都是由中心来裁定的,这是法律。
”所以,法律到底保护的是什么?
社会公务机构又是在为谁服务?
没有文化的尼古拉问不出这些,他只是固执的认为,孩子就应该和家人在一起。
3️⃣电影最后十分钟堪称神来之笔,把社会问题从隐蔽背面开刀。
离家的五天改变不了尼古拉的命运,却会让他的家被邻居洗劫一空。
贫穷不是原罪,是困住好人的枷锁,是释放恶魔的催化剂。
最后,尼古拉从邻居家里一件件搬回属于他的东西。
餐桌,四把椅子,一人独坐。
妻子和儿女会回来的吧?
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自己评判吧。
几千年发展,近代文明社会逐渐形成两种模式。
一种小政府大社会,人们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不太好管理,靠法制维持社会次序。
一种大政府小社会,公开场合只有一种思想一个声音被允许,各种内外部力量的较力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人们生活的难易程度……隐去国别语言肤色,这样的故事放在很多国家,也一样成立……只是,这里的父亲更执着,对家庭更有责任和担当。
从上访路上翻高山硬着头皮闯过挡路的几匹狼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与勇气……进入2020年,很多认识被颠覆,大政府强权社会,对突入其来的瘟疫,更有社会抵抗力……人类历史长河,瘟疫期不过沧海一粟,但是是时不时就会来一次的一粟。
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远没找到最优社会模式……正如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不知发展的方向……除了这个宏大课题,影片还反思了贫穷与育儿,养老等家庭伦理,虽然浅尝辄止,但毕竟影片容量有限。
演员表演很到位,细节把控很好。
看完电影之后,久久无法平静……海报说“一贫如洗的家,一分不少的爱”。
我却不是那么的赞成!
一个贫穷的家庭,一个揭不开锅的家庭,一个食不果腹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我很心疼,就像快30岁的我,越来越心疼小时候的自己。
完全能想象到,孩子过得怎样的生活,吃不饱,睡不好,这是笼统的描述。
真实的呢,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贫穷,对钱也没有概念,可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慢慢的不敢要……我记得小时候,看到电视里的人的冰箱总是好多吃的,牛奶呀面包呀,那些只在电视里见过,导致现在的我,买它们总是买一堆,尽管我并不喜欢吃。
七岁那年,想要一双新的拖鞋,哭了一下午,结果还是没有……小学三年级,家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和我说没钱买教辅书,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小学二年级,因为穷的揭不开锅,四处借粮食却一无所获……种种种种难以忘怀。
贫穷是对孩子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家长却不自知。
可能我说的比较偏激,可是不富足的物质生活,必然成长不来精神丰裕的孩子。
我常常想,为什么小时候不把我抱走送人,让我过那种日子,就像我被抱养的同学们,在我看来她们是幸福的,我感受到的不是她们被亲生父母抛弃,而是亲生父母给她们找了更好的家。
说我无情也好,那我冷血也罢,一路走来,多少酸楚只有我自己知道。
吃不饱的时候,没人会想要爱。
最基础的爱,不就是生存,不就是吃饱吗?
电影到最后,还是没有拿回抚养权。
虽然很难过,但是也很庆幸,至少孩子们能吃个饱饭。
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爱,也不懂爱…………
3.5 最后半小时很出彩
一些情节和表现方式让我想起《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不过这里所展现的穷人的困境,社会的不公,对公权的质疑都更加令人绝望。全片无配乐,冷静到令人窒息,收尾部分很精彩,一个贫穷社会的黑色幽默。
融合公路片元素的现实主义题材,意图用主角徒步上访的见闻串起塞尔维亚社会边缘境况(做越境买卖的人,传教的便车司机,服务区员工受辱,地头蛇霸道的言行),但更多停留在点水般的侧写,组织力偏弱。克制在此成了种面对现实潜在威胁不得已的对策,将本该有的对抗性表达让渡给过分留白和省略,以至于很难找到情绪舒张的豁口。好处是男演员很会调用微表情,也算跟其在片中驽钝、执拗的设定合拍。
看完以后懂得了中文片名的意思,寻子路还很漫长。
漫漫寻子路,殷殷老父情。开篇即是“弱者有理”的伪命题,然后全片大部分时间都在着重表现父亲如何排除万难地想要接回自己的孩子。且不说没有交待父亲经历了什么灾难沦落到如此穷困潦倒的境地,也不用责问政府的所作所为,何去何从,难道不该先问问孩子们的意见吗?避重就轻,有投机取巧之嫌。穷山恶水出刁民,最后的几分钟打破了我对东欧的美好想象。“穷人也有生孩子的权力”?电影局也有鼓励全民生三胎的KPI所以才引进这片的嘛?
太太太老套了…
孩子不能没有父母,父母不能没有孩子。超16mm胶片摄出强烈颗粒感。上访之路是艰苦的野外生存,孰料千辛万苦抵达目的地吃到闭门羹比长途跋涉更难;归家后是见识村落的人间百态,无声的镜头语言以冷幽默诉辛酸。一位坚忍不拔、勇于奉献,足够淳朴憨实温和的父亲,虽穷但有爱,血浓于水的两代亲情无人能替。穷人难道就没有生孩子养孩子的权利?冥顽不灵的官员只会欺负穷人老实人,通情达理的官员衣冠楚楚,为民服务,却似借行善积德作秀。短暂作伴的流浪狗从相濡以沫到惨死街头,暗喻痛哭的父亲面对自己孩子亦如斯有爱无力。妻子一前一后两次握手的转变,代表失望到希望的质变。想知道中国是否有和这片相同的情形?是否能允许拍出来?男主Goran Bogdan还是留胡子更帅。
最后一场戏的力度不只是将前面遇到的一系列好心人的情节翻转,更肃穆的一击是父亲还原的饭厅,将代表四位家人的椅子寻回,便是他此次“寻亲”过程的浓缩,该做的都做了,但生活却以缺席的形态归位。
拍的有点生硬
符合九十年代金鸡的口味,又是失业父亲和福利机构争夺孩子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次涉及腐败问题,官员强制收养儿童克扣政府补贴,塞尔维亚生活基本用品竟然要求有冰箱、热水器和电脑也是给整笑了。徒步前往首都告御状,路上还带到了中东难民和空巢老人的社会现实,电视台轮番采访,中央官员的推荐信也无法撼动地头蛇,一切都沦为了作秀和利用。最后男主回乡,挨家挨户取回外出期间被村民们顺走的锅碗瓢盆,桌椅家具让人又气又笑,你说这个国家没救了,一路上又能碰上各种好心人,尽管他们的善意并不能改变什么。不知道柏林为什么这样一部无甚新意的第三世界苦难现实片,尽管摄影和表演都在线,但这个拍法和题材与众多前作还是相距甚远的,时间太长,结构也完全失衡
我看不了这种,太苦了。
片名即剧情,好处是导演非常克制,刻意淡化剧情,反而重点在人物的状态上,塑造出一个偏执懦弱,却善良正直的父亲,而正因为前面的克制,使结尾的力量一下了起来了;不仅是富人对穷人的剥削,甚至穷人本身亦相互觊觎,仿佛穷真的就是原因,家(人)被社会力量所拆散,而另一个家(具)亦被贫穷及贪婪所拆散,男主最后努力地凑够一个“家”所需要的东西,然而只有孤独一人啃着干面包,前路无比绝望。7.8
C+,贫穷是给孩子的暴力,人穷就会被人欺,被剥削的生活也是无尽绝望的,到处求救无门。生活就是这样,越是想逃脱越是会一次次被打倒在地上,很少有人会真心帮你,也没人会在乎你有多不容易。有些人就是可以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而你只能在他的天罗地网下胡乱扑棱。但人总是要怀有希望的,虽然除了这个,你一无所有。
父亲的愤懑最多也就只是稍稍用力摔了自己的东西 平静得和生活一样 于是只有自己郁结着走出影厅 最后邻居把家搬空仿佛看到了鲁镇的人
不看不知道,欧洲还有没水没电被欠薪无法讨要回来的生活。父亲够坚持执着,社会关注却无力解决问题,政府政客表面文章做起来很顺,官僚却不顶用。徒步几段乡间风景不错。同样贫穷的邻居为什么不是守望相助,反而把他们家洗劫一空,即使拿走的家居物品并不一定用得上,也得先占有。高尚的人,卑劣的也是人
闭着眼睛能打出草稿的程度……
3.5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
角色带着批判“任务”上路的感觉太重了。
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