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观影心路历程+影评和书评,献给2021的第二部电影《黑色大丽花》和导演帕尔玛。
多图预警!
一刷:虽然全程都很抓我,但是看完之后有点晕,两小时的信息量超乎想象。
在三星和四星里犹豫,因为总感觉没有看懂破案的过程。
后来退一步反思:当我第一遍看文学作品的时候,每一次都能第一遍就完全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所有信息以及情绪了吗?
答案是:不能。
像句式用词都很简练的小说《屠夫十字镇》,我读了三遍以上、总共超过8小时才敢说我真正“读过”(而不是“看过”)它。
我为什么不对一部有可能吸引我的电影多一些耐心呢?
最终给四星:破案故事见仁见智 ,更像是一部视觉小说,我想它不是那种在电影院里花上两个小时、为特效惊呼、走出以后留些眼泪、然后就不会再对它产生心理起伏波动的美国大片式电影,它需要像看小说那样专注每一个细节和演员的表演,而我第一遍完全被美轮美奂(除了尸体部分)的画面吸引了 - 整部电影的光影和色调美丽复古得无以复加。
我想我没看懂或许不是导演没有讲好故事而是我自己的原因。
另外作为一个声控,乔什,希拉里,斯嘉丽,听他们三位的嗓音是享受。
所以给了四星。
二、三、四刷:果断给五星,每一个镜头都值得回放。
特别是巴奇在观看贝蒂肖特的影片中流露出来的哀愁和纠结的表情,我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他后来对玛德琳的恨意、对着自己无数次欢爱后的女人毫不犹豫地开枪。
还有玛德琳那游移不定的口音,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她一会儿英国腔一会儿又是正宗的美国口音很奇怪,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点在原著里有很清楚的描写,看过书以后才发现演员希拉里的厉害~)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定义烂片的,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我的心头之好,在4天连刷了5遍之后,我想也许我以后还会不定期回顾。
读过原著小说以后:总体上电影还是还原原著的,许多电影的台词直接照搬原著台词,并依照原著的逻辑来设计故事,对于演员的选择也不错。
但是电影也的确省略了大约1/4的情节,其中重要的部分包括: 1-李逃亡墨西哥和玛德琳用斧子砍死李的片段 - 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竟然觉得相当合情合理 - 比电影中李和乔治一起从楼上摔下来的情节更耐人寻味;2-李死去之后,凯和巴奇结了婚,并且有关于他们婚后矛盾和、凯的冷淡、巴奇的执拗的描写,还有最后凯留给巴奇的两封信,对于凯和巴奇的人物塑造、内心活动的探究都相当重要,电影(也许是出于篇幅考虑)没有拍出来实在太可惜。
3- 伊丽莎白肖特的死状给巴奇的精神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对他和他周围人的人物关系的影响。
看到小说具体描写巴奇的心理活动,我才真正明白电影中,巴奇在对玛德琳开枪之前,玛德琳的那一句:“你不会对我开枪的,别忘了我长得像谁。
因为那个女孩,那个伤心的、死去的婊子,她是你的全部。
”的原因和用意 - 小说中没有这句台词,但是我认为妙极了!
相信但凡看懂了这句话的人都不会认为它是烂片。
(太喜欢这一段两个人的对手戏,巴奇和玛德琳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和语言都值得放大体味~)
注意玛德琳表情的细微变化,在这里她露出了一点得意的神色
巴奇的绝望在被玛德琳戳破内心之后无以复加
静态看不出来,动态更能够看清巴奇此刻还沉浸在恐惧和绝望中的心理状态当然还有其他诸如对巴奇的身世背景的交代、对李和德怀特的纠葛这些也有没有说得很明白的地方,但是总体上不影响故事发展,因为小说本身也有说得不清不楚的地方。
说一说在看完原著的描写后,对电影主要演员的看法:乔什哈奈特,因为本片以第一人称叙述,几乎每一场戏都有他,外加旁白也是他。
外形和演出时的年龄(28岁,但是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沧桑一点)相当符合原著的描写(29-32岁,黑色头发,身高6‘3-相当于190cm,高且瘦,兔子牙)。
演技比《珍珠港》时期细腻了很多,更有层次感,在影片最后,和希拉里斯万克在汽车旅馆的对手戏堪称本片演技巅峰。
最后看完影片,我竟然有一瞬间担心演员会不会陷入角色难以走出、心理抑郁......他的外貌绝对是好看的,复古装扮有范,但是很挑光线和角度,角度不对就变成一淳朴憨厚boy,所以我怀疑导演和摄影师都很偏爱他......希拉里斯万克,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她出演的影片,出演时32岁,相当有熟女的风情,以至于我第一遍看以为玛德琳是一位类似蛇蝎美人的角色,后来看了书才知道角色其实才20出头,比男主巴奇布雷切特还要年轻,而角色本身也比“蛇蝎美人”更立体。
一刷的时候,只要有她在场,目光就无法从她身上离开,气场强大是一方面,但那种无关痛痒的残忍和不以为然的傲慢她都诠释得很到位。
希拉里赋予了玛德琳不一样的生命力,这样的玛德琳才值得巴奇又爱又恨、才有说服力,可以说她的演技和编剧的安排将原著的玛德琳升华了~已经把她主演的影片标记“想看”。
斯嘉丽约翰逊,寡姐的扮相和气质都很棒,虽然年纪轻轻(影片上映时才22岁)但是绝对风情万种,出场和浴室那一刻相当惊艳。
只是个人感觉在某些片段的表演力度不够,比如在李被杀之前和之后的几场戏,巴奇去找她,很明显感觉乔什沉浸在戏中但是斯嘉丽并不那么投入,没有接上对手的戏。
还有巴奇和玛德琳共度春宵之后撞见开车而来的凯,那几句台词说得十分勉强;电影的结尾,当巴奇出现幻觉而惊恐,在他对面的凯双眼无神地看着他,表现得仿佛毫不知情。
不得不说寡姐这次的表演就像某位网友评论:“演得像漂在水上的油。
”她和乔什的两场吻戏倒是能看出真情实感,只不过个人感觉体现了更多是巴奇的痛苦和纠葛而不是凯的。
米亚科施奈,绝对的女主角,像阴魂般笼罩着巴奇和凯的生活。
小说中对贝蒂的描写不多,主要通过和她有关的人的评价(负面评价居多),和巴奇如何被像阴魂般的她笼罩在心理痛苦之下来体现,给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像《蝴蝶梦》。
电影中有关贝蒂试镜的片段在小说中并无出现,但绝对是点睛之笔、揭露了她内心彷徨的一面 - 也许是演员哀怨的眼神给我的想象,我想贝蒂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混不进真正的好莱坞,但是她一边把眼泪咽下去(麻痹自己)一边安慰自己那种矛盾感在演员身上淋漓尽致。
她在说斯嘉丽奥哈拉的台词“我绝不要挨饿”的时候是否也在借表演表达自己呢?
菲奥娜肖(就是玛德琳的妈妈雷蒙娜,同时还是哈利波特的姨妈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太恰当,丝毫没有演戏的痕迹。
电影最后让她饮枪自杀的结局比小说中让她无罪逃脱的结局更大快人心,但是使故事少了那种苍然萧索感。
对于小说的总结:之前读过雷蒙德钱德勒和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虽然目前没有一部是完整读完的,但是《黑色大丽花》我只花了两天就读完了,而且挑出了很多觉得写得好很好的句子摘抄。
只能说我可能觉得埃尔罗伊的语言风格(用词、句式、描写)和讲故事的方式(框架结构、故事发展节奏)和我更投缘,他笔下的洛杉矶则不止一次地让我想到巨大的黑色漩涡和成群的乌鸦飞过灯红酒绿的街头,犹如添加了复古滤镜和揉杂了魔幻现实主义之后的《赛博朋克2077》。
最后回想一下,“凯瑟琳”真是众多作家和编剧偏爱的名字,并赋予她们多种多样的人格和无与伦比的风姿。
《呼啸山庄》——最敢爱敢恨的凯瑟琳(然而我看了3个版本的电影始终觉得无论是朱丽叶比诺什还是夏洛特莱利都差一口气);《永别了,武器》——以生命谱写爱情悲歌的凯瑟琳;《本能》——最蛇蝎美人的凯瑟琳;《吸血鬼日记》——最狡猾多变的凯瑟琳;《英国病人》——最令人怀念的凯瑟琳(感叹一句电影里的K姐太美);《黑色大丽花》——内心最柔软的凯瑟琳(小说的结局有种带着烟火气的宁静感,很喜欢)。
影片结局相比小说有些强差人意,但是画面和灯光都极美,也值得贴图留恋一下~(影片结局剧情:巴奇射杀了玛德琳之后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在草地上看到伊丽莎白尸体的幻象,受到惊吓后慢慢看清现实。
此处灯光效果堪称绝妙!
)
最初回到家中,灯光是亮的,带有梦幻色彩
转头,突然看到草地上的被截断的尸体,看表情我感觉巴奇下一刻就要哭了乌鸦啄着尸体的情景有些可怕就不放出来了.....
巴奇感到像被针扎了一下,飞快转过头
巴奇想要揉眼睛,注意灯光已经开始慢慢变暗
灯光彻底变暗
巴奇重新回过头
尸体消失,证明刚才看到的幻觉
巴奇如梦初醒,从一场噩梦中暂时解脱,半张脸还停留在阴影里。
这一段寡姐的表情几乎一个样,看着很呆滞。
注意巴奇始终看着下方,没有对上凯瑟琳的目光
凯瑟琳伸手想要安慰巴奇,但是他不敢看她
最后重新抬头望着凯瑟琳,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时候回头看大丽花案件发生之前的巴奇和凯:
不得不感叹那时候真是好时光啊!
"That was the best time of my life."—— Dwight Bucky Blechert.
情节并不复杂,耐心看就明白了。
最后点题的一笔是,bucky眼前出现了short的尸体幻象。
导演可能想说,她才是bucky内心最喜欢的人。
这个片子更大的值得欣赏的是展现了LA四十年代的风华。
小路,好莱坞风情,河里戏水的鸭子。
粗糙的办公室。
不知道为什么,从原著改编过来的电影很难达到,更别说超过了!
抱着巨大的希望看了电影,除了帅哥、美女成群让我眼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特别是“我”比我想象中帅多了,没有兔牙的影响。
但是,显然让斯旺克演那一角色是败笔,一是她年龄偏大,二是她根本就没有那个角色的气质。
前面的剧情发展得和小说完全一致,后面估计是考虑时间关系,把整个结局全变了,这样一来,悬念全无,没有那种让人心惊胆跳的感觉了。
So disappointed!
我想四十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像,都有黑心房地产商,都有娱乐圈的罪恶黑幕。
那个年代的某些房地产商用烂木头造房子,而中国的某些房地产商现在则用毛竹代替钢筋造房子。
那个年代的美国娱乐圈里有“黑色大丽花”,我们这个年代的中国娱乐圈里有张钰。
呃,这个对比好像不太好。
中国娱乐圈里肯定有更像“黑色大丽花”的女孩儿……好像有点儿扯远了,说回电影《黑色大丽花》。
我现在心目中的经典电影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制造的气氛一定要靠谱儿。
气氛就是功力,气氛就是一切。
而《黑色大丽花》的气氛让我着迷,那是空虚的气氛,糜烂的气氛,原罪的气氛……估计这部电影的主题之一就是财富的原罪问题。
巨大的财富背后必有巨大的原罪?
没有那时的原罪就没有今天的“快乐胖人国”?
中国现在的某些富翁的原罪会创造出怎样的未来?
这个问题太大了,不去探讨了,也探讨不明白。
还是说说本片的另一个主题吧,那就是背叛,这是人性的原罪。
我对以“背叛”为主题的电影有着莫名的迷恋,当然,前提是这部电影的气氛一定要靠谱儿。
为什么我这么迷恋“背叛”这一主题?
是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太过平淡无奇,我内心邪恶的那一面还无从施展?
还是因为我是一个“人生模仿艺术”理论的蹩脚信徒?
最后再说说我的一个疑惑,本片的结局让我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只是一个恋尸癖者的呓语?
李:我和凯特的孩子出生快两个月了,是个秀气的小男孩,长得像凯特,我们给他取名叫克里斯汀,凯特喜欢叫他克里斯,你觉得如何?
小克里斯是个安静的家伙,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怎么哭过,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可医生检查说他很健康没有任何问题,我想这家伙也许天生是个不爱吭声的思想家,不吭声这点应该像我吧。
我和凯特时常谈论他的将来,虽然这明显是可笑的行为,但是还是忍不住去想,想很多,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想到你,如果你在这儿的话,肯定比我们还高兴,你将会是小家伙最喜欢的人,煮牛奶晒尿片你一定乐意去做,带他去散步是你的职责,你说是吧?
对了,光顾着跟你说克里斯,格罗斯给我介绍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波士顿市立体育馆做拳击教练助理,只是收拾一下杂物递递水,写个如何保持体重的计划什么的轻活,鼻子自从被你打歪之后天气有变化就不舒服,不想再打拳了,但是现在还是得靠着吃饭,暂时这样吧。
凯特身子骨弱你是知道的,她坚持要在脱奶之后去附近的幼儿园找工作,虽然我能挣到养家的钱,但是她认为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环境,我劝不住她,回想你我她三人的经历,我承认凯特的想法是正确的。
你留给凯特的那笔款子我们存着,洛杉矶那房子我本来想卖掉,但是有天你回来跟我说想继续住在洛杉矶那么可以不用费心找房子了,现在租给钱伯珍和她养女住着,钱伯珍自从丈夫自杀后就搬出了那区,她不想跟爱默特一家人做邻居,我把房子租给她了,我为了感谢她的帮忙想还她人情,可她坚持按照市价把房租给我。
你说男人是不是有了家有了孩子就变得啰嗦变得没用变得不像个男人了?
也许我只是觉得责任太重,像我这样没娘管没爹教不知道怎么活到今天的人没有资格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
我后悔以前跟你说话太少,我们一起办案,一起逮人,一起喝酒,躺在车里一起打瞌睡的时候你会用大衣裹住我冰凉的膝盖,下雨时你把你的帽子扣在我头上,这些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越来越清晰,像坐在电影院反复看一部老电影,可是有些台词却怎么也记不住了。
碰到过很多洛城警局的旧同事,警察油水再足也抵不过一条命,前一阵子很多人现在都改行了,但是他们还是喜欢用老警察的调子调侃我,说我被你耍得连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能活到现在还有老婆孩子陪着真是奇迹。
我从不反驳什么的,有时后我会请他们喝一杯,因为他们喜欢说你和我过去的那些所谓的跟伊丽莎白相关的传奇,我们的名字放在一起的故事,我喜欢听。
我瞒着凯特去精神病院看过玛德琳,医生说药物对她的病起不到太多作用,面对这个让我失去你的女人,只是让我觉得没有尽到一个朋友的责任,在你做出那些决定的时候如果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便好,可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永远失去了你。
也许,你哪天会从墨西哥的沙漠里钻出来,也许你会来找我和凯特,也许克里斯还可以得你的拥抱。
也许,我可以和你再打一场没有观众的拳击比赛。
你的巴奇1950年11月10日P.S. 为了纪念巴奇和李这两个我喜欢的人,曾经胡言乱语在电影《黑色大丽花》美国首映之前。
洛城机密和黑色大丽花这两本书都挺合我胃口的,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就算有星星划过。
《The Black Dahlia》可觀細節豐富今年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禮是放映Brian de Palma導演的作品《The Black Dahlia》,能取得此崇高榮譽大概不會差到那裡去。
果然戲一開始便有點不同凡響,畫面近乎黑白,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調子一下子便建立起來,再看下去,演員造型、服裝、化妝、場景、道具都令人想起昔日的舊電影,很易看出此片製作十分認真。
看資料,原來該片是在保加利亞首都蘇菲亞拍攝,因為今天美國洛杉磯已很難回到1947年的面貌了。
遠赴東歐出外景,由此可見全片拍攝相當緊嚴,幕前幕後都務求做到最好,達到美國五十年代黑色電影的高峰,確是部佳作。
本片不是普通的犯罪故事片,發生在1947年1月15日的這宗艷屍兇殺案,是洛杉磯歷來最多人講起的一件案,其疑團到今天仍未解開。
一位美國少年James Ellroy於1958年11歲時接觸到該案件的報導,由於他的母親剛被人殺死,他覺得該件兇案與他母親之死有相似之處,於是他便研究起犯罪故事來,後來他便成為出色偵探小說家,已有多部小說拍成電影。
他經歷很多年時間,花了大量資料搜集,寫成《The Black Dahlia》,在1997年出版。
編劇Josh Friedman隨即著手把該部300多頁的小說改編成劇本,怎知攪了多年也不能開鏡。
後來導演易人,轉由Brian de Palma當導演,重新改動劇本,戲便得以開拍。
《The Black Dahlia》不是普通的故事,Brian de Palma當然認真對待,他有心要回到美國黑色電影的光輝日子,男演員長長的臉孔,像是Humphrey Bogart的樣子,而女演員造型則像Lauren Bacall和Rita Hayworth那樣的扮相。
本片兩位男演員Josh Hartnett和Aaron Eckhart名氣並不高,但條件好、臉長長、有可塑性,於是便可擔當本片的演出。
至於2006年美國最紅的女演員Scarlett Johansson在本片裡脫胎換骨,她再不以性感形象示人,而改以黑色電影女角的扮相出現,不單令人感覺耳目一新,更叫人相信她有心向更高層次發展。
必須一提的是本片攝影師Vilmos Zsigmond和音樂Mark Isham皆為高手,大家細心留意,便會發現其精采之處。
畫面細膩和樂音細微皆非偶然做出來,而是精心的安排,至於服裝,化妝、道具、場景等等細節,更處處可見。
如非Brian de Palma執著,那些細節不會來得那麼豐富。
這個劇情複雜的故事改編成電影,不單多線發展,也多層次,不易跟隨,然而光看畫面,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Brian de Palma的心意,他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社會景象,官商勾結、龍蛇混雜,警察貪污、道德敗壞,而他卻以二男一女的三角關係作故事骨幹,吸引觀眾看電影下去。
所以能否理解本片情節的來龍去脈我認為並不重要,反正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都只是在虛構情節來解釋當年那件懸案,其實他們只為自圓其說而已。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看Brian de Palma的苦心,他是位受歐洲影迷尊重的美國導演,我們也應該敬重他。
這部影片很好看,如果追不到情節的話,那便留意演員的扮相、造型、場景、攝影和音樂吧!
必會有收穫。
(完)
我第一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字母决定了观影者对这个部影片的感觉!
本人自我感觉英文还可以啊,可是在这部片子里,我甚至怀疑主角说的是不是英文中的方言。
最糟糕的是下载版本的字幕翻译,看样子也比我好不了哪儿去,整个一混沌!
太糟糕了,本来就是带点悬疑的扑朔迷离的剧情,被字幕搞成了彻底云山雾罩,什么都没看明白也许因为没看懂的原因就给影片打2星有点偏颇,但我就是没看懂么……希望有机会给它正名。
哎,实在不想说什么了。。。
这剧情真是够了。
看电影的时候,好不容易等到了大丽花的尸体,结果只拍了一丢丢,就露脸的四分之一,让我说什么好。
说到这还得感谢那只乌鸦,要不然连脸的四分之一都看不到。
对于这片我也就呵呵,不说话。。。
还有,在看弹幕的时候,好多人都对于没露完尸体感觉很失望。
并且我就是因为看了骨语才去看大丽花的,想看看真正的大丽花,没想到还不如看骨语呢,虽然是模仿大丽花作案,但是还是那个模仿的真是一点。
不谈电影,只谈谈电影中让我着迷的一首插曲《Love for sale》。
《Love for sale》没收入《黑色大丽花》原声带里,我只好四处搜寻,结果在Simply Red的一张精选集里找到它。
虽然雌雄莫辨的男声版有点变态,但优雅而糜烂的味道还是出来了。
“旧爱,新爱,什么爱都可以卖,除了真爱——爱可以贩卖。。。
”原来几十年前这首歌还是一首禁歌,因为它的题材和色情服务有关。
看来那时的美国小姐也是有职业原则的:什么都可以卖,真爱老娘绝不卖。。。
这让我想起今天看到的朱文N年前写的一段文字:我已经准备好了,连灵魂都卖给你,七折或八折,不过别忘了,我要的是他妈的美元。
我想“灵魂”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真爱”的非物质吧——要不怎么经常会有女人说,你能得到我的肉体,但得不到我的灵魂呢。
“灵魂”似乎可以解释,但“真爱”到底是他妈的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一见钟情的爱才是唯一的真爱;有人说今天的真爱就是两人欲望的交换和皮肤的接触;还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真爱,那就去阅读报纸上的情杀报道。。。
你知道什么是真爱?
Love for SaleWhen the only sound in the empty street, Is the heavy tread of the heavy feet That belong to a lonesome cop I open shop. When the moon so long has been gazing down On the wayward ways of this wayward town. That her smile becomes a smirk, I go to work. Love for sale, Appetising young love for sale. Love that's fresh and still unspoiled, Love that's only slightly soiled, Love for sale. Who will buy? Who would like to sample my supply? Who's prepared to pay the price, For a trip to paradise? Love for sale Let the poets pipe of love in their childish way, I know every type of love Better far than they. If you want the thrill of love, I've been through the mill of love; Old love, new love Every love but true love Love for sale.
俄罗斯的版本确实不行,想听英语的声道,结果像看剧场版。
本片演员的口语很难听懂,再加上不知所云的中文字幕,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
大失所望,据说还是北美票房排行第一名......本片大致上讲的是,好莱坞一女演员被杀,手段极其惨烈,两个曾是拳击手改行的警察为了追踪这一案件,其中一个被杀,另外一个最终找出真凶,并且得到了真爱。
电影的拍摄手法很有MTV的感觉,凡是女的都是美人一个,凡是男的都很有型,凡是神经质的人都很病态,但是看过了所有这些,还是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
http://www.66ys.cc/bd/20130301/24912.htm
全片不断地上床,无魅力可言
在豆瓣添加的"想看"第一部。
同为洛城四部曲,抛开视听层面,单谈文本改编,《洛城机密》更优。本片叙事意味不明,铺陈却没能厘清线索,拎出主线,导致情节冗繁,节奏失效。
4.5,结局不讨好,Hilary Swank偶滴女神!!!拜倒
味道一直吊着,好片
everything sucks except mia
被殺害的蕭特從來沒有涉足色情行業。這都是赫斯特報業集團製造的謠言。
挺无聊的,看剧情分析就够了,完全是最近蓝可儿附体才会想到看这部片子~我的女神斯嘉丽约翰逊依然无敌性感!!
因为没有全懂,所以推荐给大家
场面自然是一等一的,一人称视点的鬼魅晚宴,与像《眩晕》的高楼杀人两场尤其好。但在行为与动机关系的呈现时机上,又似乎可以再斟酌。其后的原因在后半段密集地泄露,甚至需要不断暂停下来,阅读被述的前因后果。Bucky在一次次观看中爱上了银幕上的镜像,真是虚幻的诱人。
【B+】说实在的,帕尔玛的镜头功底我都不想再夸了,“无懈可击”四个字我已经说腻了。裂焦镜头、推拉视点、划像转场、第一人称、B级情色、迷影情结,以及第21分钟处那个精致的长镜头(帕尔玛对于长镜头的选择和执行也是最顶级的),他将一切作者元素(除了分屏)融入到他最擅长的黑色悬疑类型中,迸发出无穷格调。当然,最可惜的永远是文本,这也是帕尔玛一贯的通病了,只不过在《黑色大丽花》里暴露的特别明显:线索繁杂,人物众多,却无一深刻。精美的摄影、灯光与布局也只是过场,故事宛如牛皮筋一般在帕尔玛的手中越扯越没劲。所以真正可惜的部分在于,如果文本结构优化或是影片时长更加充裕的话,那本片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质量,是绝对不会逊于《十二宫》和《唐人街》的。
《黑色大丽花》之于布莱恩德帕尔玛就像《十二宫》之于大卫芬奇,都是被严重低估的惊悚悬疑类型片佳作。一个电影讲了三个案件,三案并进又互有交叉,剧情繁复信息量巨大,可见布氏叙事和掌控节奏的能力有多厉害。第21分钟处用一个长镜就讲述两个案件,牛逼极了,堪称神来之笔。
感覺有點亂呢
糟糕的字幕.
德德马老师场调依旧如神 只是不会讲故事了
太呆了
看不懂。/2012.7.28@树舍 还是没看懂 不过拍得挺漂亮
有《洛城机密》的味道
也就是怀旧感的画面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