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酒店的房间看数字电视的时候,竟然从央视12套发现了这部很多年前的老戏。
故事只是刚刚开始,才演到燕西死命追清秋的那几场。
诗社、送信、照片、别人的婚礼,期间冷冷的冷清秋欲拒还迎,羞涩的女儿姿态活灵活现。
当她在同学婚礼前的一天,在冷宅门口遇到燕西后,关门的那一刹那说出那句:“我明天七点出门“。
——很多事情便在此之后命中注定了。
我想起2002年——彼时我还是初三的光景——这部戏刚刚出来的时候,每晚和爸爸妈妈守在央视八套前等这部戏的那股劲儿,便觉得异常的生动。
高中之后我特地从贝塔斯曼邮购了张恨水的小说原著,读来读去,这位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这本被誉为民国版《红楼梦》的故事真是让我不怎么喜欢。
书的描述显然没有故事的改编那样充满现代气息:尤其是求婚那段,浪漫是不少,可让我感觉更多的却是突兀。
我很喜欢董洁,怕就是从这部戏开始的。
后来是与豪哥一起迷恋上这位主儿,就像后来的徐静蕾、江一燕一样,天知道我们今后还要一起迷恋上怎么的女明星呢?
董洁最终得归根到冷清秋吧,而冷清秋、最终可得归结到那个”冷“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燕西这句特意的断章截句,想要表达的,孰人不知呢?
怕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冷冷的清秋便在心中播下了一颗难以察觉的种子——并且,终于在那个寒冷而悲伤的晚上之后,在燕西一段感人肺腑的告白之后开花、发芽。
我看到的这一段剧情,高潮部分出现在清秋同学的婚礼之上。
之前冷清秋在门口等燕西的时候,却被特意赶来的欧阳接走。
燕西赶到婚礼现场,见到二人在一起:妒火中烧。
在冲动的横在马路中间,冷静半晌之后,他毅然决定折回去。
欧阳与燕西二人请清秋跳舞的两段对话分别折射出二人的不同性格与清秋对二人的态度。
与欧阳的对话是这样的:”我能请你跳支舞吗?
“”我有点头晕...所以...“”哦,我明白,那你好好休息下...“与燕西的对话是这样的:”我能请你跳支舞吗?
“”我不会……!
“(这句半嗔半是腼腆,耐人寻味)”那我可以和你一起出去走走吗?
“”……去哪儿?
“”去哪里都可以。
“当燕西横在马路中间许久之后,决定折回的那一刻:他决定了坚持一些事情。
很多时候:两个人并非心不合,亦非缘分未到——恰只是缺乏那临门一脚的激情迸发。
不论燕西此人,亦不论他对于这段爱情的态度,但只论这段婚礼之上的波折的前前后后,他着实表现出一位勇猛者超人般的激情特质:在这一点上,至少是值得让人称赞的。
《仙四》中云天青留下了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
——未必没有道理。
现在能第一时间想起来的片段,是金燕西在楼下喊“清秋,清秋……”但是后来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的那一段了,冷清秋真是个好名字,感觉喊起来都是带着一种情感的,像幽静山谷中传出淡淡呼唤的感觉吧,不太好形容。
其实电视剧看的太久了,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一首歌依然很清晰地在脑海中飘荡啊,沙宝亮唱的《暗香》是真的很好听,也很合这部剧啊贴个歌词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缠绵细雨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让心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缠绵细雨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让心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
忽然某时,莫名复古。
这是第二遍看《金粉世家》电视剧,可能是偶尔听到了《暗香》的歌旋律,一阵心动,脑中飞出零星片段。
年幼的观影印象,记起来的仅仅是金燕西和冷清秋相遇的美好时光,以及悲剧的心痛。
一直不明白爱情故事里的分离,记得看《蓝色情人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电影,我也无法释怀,曾经的轰轰烈烈刻骨铭心,在一起后的猜疑背叛,爱是什么?
不爱是什么?
但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剧,悲剧总是让人止不住地思考,为什么?
为什么自由恋爱的婚姻,这么快就结束?
你们不爱了吗?
即使是作为上帝般全观式的观众如我们,依然不明白,那么身为局中人的主角们,他们明白了么?
一个是如玫瑰般骄傲不羁的总理少爷,一个是如百合花般纯朴雅静的平常小姐,因为如此不同,所以莫名心动。
完美爱情里,一个厚颜无耻,另一个有恃无恐。
他们追求向日葵的爱情,永远向着阳光,美好,温暖。
阳光如爱,阳会落,爱会变吗?
金粉世家里,金燕西和冷清秋,谁是悲剧?
我自己开始思考,或许正是因为自由恋爱的婚姻,所以婚后对对方报以的期望更多,失望来的更猛烈。
婚姻里不再是两个人的世界,不仅多了两个家庭的考虑,还有生儿育女,柴米油盐,自我的追求等。
两个固执的人,如此不同的人,都没有做出改变,因此在爱里陈杂了猜疑、失望,最终走向分手。
从两人爱情故事里某些片段,我慢慢察觉悲剧的端倪。
谁敢说金燕西不爱冷清秋,那样笨拙而真挚的,小心翼翼的付出真心和改变。
是吧,穷苦少女如何抵挡纨绔子弟的攻势,女人怎能不爱坏男人?
但是从始至终,我发觉这段爱情里,金燕西是自恋而自私的。
从以下片段慢慢分析:1、金燕西和二哥讨论结婚的理由,说自己绝对不会结婚,但过后没多久就急着要和清秋结婚,金铨很理解儿子要结婚的理由:“你是怕会失去她吧”。
是的,因为有强情敌出现,不服输的公子哥秉性怕自己心爱的东西被抢走,所以急于据为己有。
但是他有考虑清秋么?
亏他问过这么多次清秋以后要做什么?
我认为结婚的原因,不是要据为己有,也不是爱到了顶点,而是今后我们一起去做更多更多的事情,去创造更多属于我们两人的回忆。
金燕西虽然一口答应清秋和她去外国留学,但其实从就没想过未来,空许一个美好承诺。
2、婚后一次在外聚会上,四姐夫问燕西为什么新婚不在家陪清秋,燕西的回答是觉得家里无聊,四姐夫追问清秋这么安静比大嫂都不如,不明白燕西这样爱热闹的人怎么受得了,这时燕西皱了皱眉头,回想了一会才说:“我印象中的清秋一直都是这样啊”。
是啊,婚后的两人各自都没有变,对于爱热闹的金燕西来说追求的热度过后,生活的平淡是让他感到无聊的,而对于爱清静的冷清秋来说,婚后与丈夫平淡的生活理所当然,矛盾与冲突由此展开。
其实,或许两人都是自私的吧,没有让步和改变。
3、金燕西没有爱过除了冷清秋外的任何一个女人,作为观众的我们明白,是的,的确呢,那清秋何尝不是呢?
为什么燕西和秀珠见面,收信件清秋就不可以怀疑和生气,而清秋和欧阳的正常交流就被视为罪大恶极?
相比此事,清秋的处理要平和很多,给予燕西的信任更多。
燕西的强烈占据心更多反映出内心的自私自恋。
4、清秋外出工作被发现那一段,我真是恨不能理解,自己的老婆为了生计自食其力出去工作,作为男人的燕西不会觉得羞愧的么?
看着清秋面对各位嫂子和婆婆的质疑,燕西,为什么你不自我反省,不作出保证和改变呢?
我相信,每次公婆对清秋说,要好好管教燕西,清秋是有做过劝说和努力的,但徒然无用。
对于冷清秋,她具备很多优点,内外兼修。
但正如婆婆所说,这孩子就这点不好,有点悲观、太固执。
爱一个人,维持一个婚姻,女人不可避免,要使些手段,要做出改变,当然把控恶意还是善良这个度。
就比如《斗鱼》里小燕子的转变,比如《失恋33天》那一对金婚的老夫妇的背叛故事(海清在里面扮演的那个孕妇实在太厉害了)。
特别是最后一集最能反映清秋的固执和悲观,燕西叫醒清秋,清秋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是故意找茬的”,她开门见山对燕西说她明白他的选择,愿意离婚。
但是燕西开没开口啊,有些事情一旦说出口会造成多大伤害?
燕西感到自己的爱被质疑,两人的赌气一发不可收拾。
清秋啊,你为什么要先开口分手呢,如果你能更积极乐观些,提出和燕西一起出去寻找新生活,那么,结局会不会就不同了呢?
不是不爱了,而是不懂,如何爱得长久。
“流传在月夜那故事 当中的主角极漂亮如神话活在这世上 为世间不朽的爱轻轻唱”柳春江,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是个斯文温和的君子。
小怜,一看就是个惹人怜爱的善良温柔好女子。
他出身官宦家庭富贵,她无依无靠在大户人家当婢女。
他从不理会所谓身份悬殊,执着的给她送信约他见面。
而她从一开始就在逃避没有将来的相聚。
他常盯着她做的彩球,目不转睛,眼里心里都是满满的爱意。
有情人在一起,就算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当她轻轻依靠在他怀里的时候,当他和她四目相对莞尔一笑的时候就能觉得甜蜜和美好。
他说“我柳春江终其一身心里只有小怜一个人”她还用说什么呢。
他们站在一起非常相配,跟画一样美好。
最可惜,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以守护。
私奔,被抓,拆散,两隔。
当他被家人抓回去的时候,她声嘶力竭的哭喊,无力闭上双眼。
从一开始就忧心的将来还是上演。
她为了要另娶她人的他,剃度出家。
他决然的甩开红绸带,撕心裂肺的一路跑去找她。
呕心沥血,天人永隔。
如果她能再多点反抗心思,他能再少点斯文天真,也许结局就会不同。
后来知道剧情修改了书中结局,添了点故意和人为,彷佛就为了引来更多泪水?
其实也许书中结局才更贴合实际:想想一个敢于爱上丫鬟的公子怎么会没有预先想到各种阻扰,一个留洋回来的精英怎么会可能不设计好出逃计划和后备方案,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怎么可能说精神失常就失常;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敢踏出第一步怎么会可能轻易认命?
至少能安慰自己,书里的他们两,既然敢标新立异就不缺少勇气,既然敢冲破阻挠就一定能活的自在。
“真爱总会是永远人成熟了仍然被暗暗牵动伴星辉跟恋爱梦深深抱拥”
燕西先生文鉴:西楼一火,劳燕遂分,别来想无恙也。
秋此次不辞而别,他人必均骇然,而先生又必独欣然。
秋对于欣然者,固无所用其不怿,而对于骇然者,亦终感未能木然置之。
何也?
知者谓我逃世,不知者谓我将琵琶别抱也。
再四思维,于是不得不有此信之告矣。
秋出走之初,原拟携此呱呱之物,直赴西郊,于昆明湖畔,觅一死所。
继思此呱呱之物,果何所知?
而亦遭此池鱼之殃。
况吾家五旬老母,亦唯秋一点骨肉,秋果自尽,彼孑然 一身,又何生为?
秋一死不足惜,而更连累此一老一少。
天地有好生之德,窃所不忍也。
为此一念徘徊郊外,久不能决。
凡人之求死,只在最初之五分钟,此五分钟犹豫既过,勇气顿失,愈不能死。
于是秋遂薄暮返城,托迹女友之家,一面函告家母,约予会见。
家母初以秋出走非是,冀覆水之重收。
此秋再三陈以利害,谓合则在君势如仇敌,在秋形同牢囚。
人生行乐耳,乃为旧道德之故,保持夫妻名义,行尸走肉,断送一生,有何趣味?
若令秋入金门,则是宣告我无期徒刑,入死囚之牢也。
家母见秋之志已决,无可挽回,于是亦毅然从秋之志,愿秋与君离异,以 另谋新生命。
惟是秋转念择人不慎,中道而去,知者以为君实不德,秋扇见捐,不知者以为秋高自攀附,致遭白眼。
则读书十年,所学何事?
夫赵孟所贵,赶孟能贱之,本不足怪。
然齐大非偶,古有明训,秋幼习是言,而长乃昧于是义,是秋之有今日,秋自取之。
而今而后,尚何颜以冷清秋三字,以与社会相见乎?
因是秋遂与母约,扬言秋已步三闾大夫后少,葬身于昆明湖内,从此即隐姓埋名,举家而遁于他方。
金冷婚约,不解而解矣。
秋家今已何往?
君可不问。
至携一子,为金门之骨肉,本不应与同往。
然而君且无伉俪 之情,更何有父子之义?
置儿君侧,君纵听之,而君所获之新爱人,宁能不视此为眼中钉,拔去之而后快耶?
与其将来受人非种必锄之举,则不如秋保护之,延其一线之生命也。
俟其长大,自当告以弃儿之身世,一日君或欲一睹此赘疣,当尚有机缘也。
行矣!
燕西。
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
此信请为保留,即作为绝交之书,离婚之约。
万一君之新夫人以前妻葛藤未断为嫌,则以此信视之可也。
行矣!
燕西。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秋虽非君子,既对君钟情于前,亦雅不欲于今日作无味之争论。
然而临别赠言,有未能已者,语云: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虎尾春冰,宜有以防其渐。
以先翁位高德茂,继祖业而起来兹,本无可议。
若至晚辈,则南朝金粉之香,冠盖 京华之盛,未免兼取而并进,是非青年所以自处之道也。
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焉。
慈姑老大人,一年以来,抚秋如己出,实深感戴。
寸恩未报,会当衔结于来生。
此外妯娌姊妹,对秋亦多加爱护,而四姊八妹,一则古道热肠,肝胆相照,一则耳鬓厮磨,形影相惜。
今虽飘泊风尘,而夜雨青灯,每一回忆,宁不感怀?
故秋虽去,而寸心耿耿,犹不免神 驰左右。
顾人生百年,无不散之筵席,均毋以秋为念可也。
蓬窗茅户,几榻生尘。
伏案作书,恍如隔世。
言为心声,泪随笔下。
楮尽墨枯,难述所怀。
专此奉达,并祝健康!
冷清秋谨启
初看《金粉世家》是在初中。
十三四岁的年纪,最是容易被感动,而剧中又恰恰不乏拨动人心的剧情。
如夜里小巷的风吹起冷清秋怀里的宣纸,她无力地想要抓住;如金燕西冒雨追在冷清秋坐的人力车后,只为知道她家住何处;再如为了接近冷清秋,金燕西去她上学的学校当她的国文老师,在课堂上写下《听雨》,满心失落地念到“伊人何处?
总在寒冷清秋。
”时,冷清秋刚好赶到教室门口喊了一声“对不起,我迟到了”;又如金家阁楼大火后,金燕西守着从灰烬中搜回的箱子,出神地看着箱中残留的照片……种种片段极深刻地印刻进脑海,久久挥散不去。
剧照 近来心绪又起,遂将这部电视剧翻出,重又回顾了一遍。
虽已过而立,却依旧沉浸其中,不能自已。
既为幽美婧婉的清秋,洒脱真挚的燕西,为两人关系的不断进展,也为两人最后的擦肩错过“融入时代的洪流”。
“你走了,走得很远,我在秋的身后珍重地拾起一掌半红的枫叶,把它贴在夕阳照到的墙上,并排挂着的是,你的小影,微笑在林间。
” 这是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首诗,也是与清秋明确关系之前,燕西吟诵最多的一首。
一掌飘落在秋的身后的枫叶,拾起时都要珍重异常,可见他对秋的爱有多深。
而这一切仅是源自一次夜里的漫游,一条街巷的偶遇。
那夜,那巷,风起,吹乱了清秋怀里的宣纸,也把清秋吹进了燕西的心里。
自此之后,为了再次遇见清秋,他找遍了北京城;为了能够接近清秋,他买下了清秋家隔壁的房子;为了能让清秋爱上自己,他到她的学校当老师、在她家隔壁办诗社……他想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引起她的注意。
至此,我们看到了冷清秋的静婉和清高,看到了金燕西的勇气与骄傲。
一个瞧不起对方的纨绔子弟作派,一个为了博得对方好感而“不择手段”,你来我往,甚是有趣。
“不一样的人是不会在一起的。
就像我们家的葡萄藤,能长出百合花吗?
” “你说,不一样的人是不能在一起的。
我说,只要有爱,我们就会在一起。
你说,葡萄藤上不会开出百合花来。
我说,因为我们有爱,一切都会改变。
” 一次清秋与家人争吵后的出走,给了燕西上演一段或是袒露心扉的表白或是欲擒故纵的表演的契机,一举俘获了清秋的心。
一句“送我回家吧”,消解了隔膜,明确了关系。
此后的日子里,有甜蜜,也有分歧,可无论是什么都只会加深两人之间的感情。
但其中一定不包括情敌。
欧阳于坚的出现,让一贯自信骄傲的燕西感受到了危机,因为他身上有自己不具备的特质——才华,而这恰恰是清秋所欣赏的。
于是,为了获取清秋的青睐,燕西动了歪心思——将欧阳于坚的诗当成自己作的送给清秋。
想来着实荒唐,可稍作细思其实也能理解,毕竟为了获得心上人的喜欢,谁都会无所不用的吧?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谎言终究会被戳破。
真相暴露,两人不欢而散。
燕西大受打击,他开始潜心研究诗文,以图获取清秋仰慕。
可当他听说借着自己买下的屋子,欧阳与清秋越走越近后,燕西怒不可遏,对欧阳大打出手。
于是便出现了上段的对白。
至此,我们看到了清秋的悲观和现实,看到了燕西的执着与天真。
葡萄藤上真的能开得出百合花吗?
对清秋爱的深厚,对清秋被抢走的担忧,燕西急切地想要通过步入曾迷茫困惑的婚姻,来为两人的感情加上坚不可摧的防护。
于是,他向清秋求婚了,并许诺婚后一起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对未来、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清秋也接受了他的求婚。
此时距两人相识不过半年有余。
多么希望,燕西和清秋会如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剧照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之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婚后的生活较之往日愈加甜蜜,如年三十晚上偷偷回娘家,如夜深回家亲手为清秋煮粥。
多希望时光永远定格在这些美好的画面,两个敢于跨过阶级门第的年轻人永远相亲相爱。
可惜,现实不是童话。
甜蜜生活之中,两人的分歧矛盾渐显端倪。
而面对分歧、问题,两人一个瞒混过关,一个妥协,始终未能讲清办妥,日积月累,为后续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当总理父亲猝死,金家落败,找寻出路不得,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袭面而来,种种变故和压力激化了燕西和清秋本就矛盾的夫妻关系,两人越来越僵。
在燕西委曲求全想借白秀珠谋到出路时,清秋对燕西的感情产生了怀疑,又一次将性格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呈现出来,两人的关系僵到了极点。
燕西失去清秋进入了倒计时。
由最初只能在清秋身后拍下她的背影,到接受邀请一同坐车、收到一幅她帮写的扇面都开心不已,再到后来清秋在家苦等,他却彻夜不归,清秋误解他对她的感情,而他却骄傲得只是生气不曾解释;从拾起一掌飘落在秋的身后的枫叶都要珍重异常,到打落瓶中的百合。
燕西前后态度的转变何止天壤,而这一切所历又何其短暂。
“你们不是很相爱吗?
你们不是自由婚姻吗?
难道这些都是假的吗?
你们为什么要变心?
为什么?
” 阁楼大火前,梅丽的追问,成为对燕西内心感情的质询,也成为燕西日后无法释怀的遗憾。
为什么相爱的人会变成这样?
是不爱了吗?
“我从来没有爱过除清秋之外其他的女人。
从来没有过!
”斩钉截铁的回答,燕西是发自内心的。
可是现实又如何呢?
一个在逃避,一个在伤怀,始终没有交流和沟通,而没有必要的交流,何来关系的修复?
如果燕西能光明正大地和清秋说明自己同白秀珠的关系,能心平气和地解释自己接近白秀珠的目的,能低下骄傲的头走进阁楼向清秋认错,结局还会是这样吗?
又如果清秋可以体谅突生变故后的燕西,可以完全相信燕西的感情,试着改变与他相处的方式,他们是不是会携手走得更远?
可惜,没有如果。
两颗年轻的心都不肯软下来,先跨出和谈的第一步。
终于,一阵风吹翻灯烛引发一场熊熊大火,逼走了满心伤痕的清秋,也唤起深埋燕西心底的对清秋的爱。
“为什么等清秋走了之后,她的好,我全都记起来了。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是真的失去清秋了。
他开始追悔莫及。
“妈,你听,她们在哭……她们在哭是不是?
”“我现在害怕回家,害怕一个人在屋子里面呆着,满屋子都是清秋的影子和孩子的哭声。
”又一次地,他走过清秋家门前,走过第一次遇到她的小巷,走过第二次遇到她的花店,走过一起嬉戏过的向日葵田。
风起,吹来了清秋,风又起,吹散了离人。
看着从灰烬中搜回的箱子,燕西出神了,待他打开箱子,一张残存的照片黯然地躺在纸燃烧后的灰烬中。
照片的出现,仿似一把打开回忆的钥匙,过往的一切仿佛喷薄而出,冲撞着燕西的心灵和身体。
笑着笑着哭起来的燕西,让人心疼,可是,这一切都是谁的错,又能怨谁呢?
从相识之前只能匆匆拍下清秋的背影,到相识后的点点滴滴,再到如今失去清秋后的悔恨,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一场梦……
剧照 为什么燕西和清秋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不仅是梅丽的疑惑,也是初看时的我想不明白和无法释怀之处。
如今再看,似乎稍稍明了了一些:差异悬殊的家庭环境塑造起了迥异的价值观和性格,想要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势必要磨合要做出改变甚至牺牲,否则只能是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分道扬镳。
就如同一枝玫瑰和一朵百合,想要生长在一个花盆里,双方都要做出改变,否则终有一枝会凋敝,甚至“两败俱伤”。
可惜,年轻的燕西和清秋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怀着盲目的自信和对爱情的坚信,燕西和清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也走进了爱情的坟墓。
当周围出现了“太多的事我不明白了”时,当生活琐事和性格矛盾将热爱的耐性消磨殆尽时,最初信誓旦旦的表白和承诺,终成一记记响亮的耳光,一滴滴止不住的泪水,一座座压在心上的沉重的愧疚,一段段不时回忆起的追悔莫及。
终至破裂的境地。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燕西与清秋的落寞结局是两人共同铸成的。
但相较之下,燕西的责任要更多一些。
毕竟是他不顾一切地闯入了清秋的生活,不顾一切地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又不顾一切地与她结为连理,最后又骄傲地不肯解答清秋的质疑。
若非燕西的执着,清秋或许就不会与他相识、相恋,更不会结为连理,不会有婚后的争吵以及最后的伤感离去。
急切地想要得到,得到后却不珍惜,清秋最初对燕西纨绔子弟的评价是无误的。
当然,清秋也是有问题的。
她想法悲观,心高气傲,凡事总往坏处想,什么都不喜欢解释,激化了差异悬殊的价值观带来的本就矛盾的关系。
即便如此,清秋也是曾努力过,努力地试着融入金家的。
可她发现不读书不自立,终日游手好闲醉生梦死的生活是她的性格和品性所接受不了的,所鄙夷的。
加之金府人多嘴杂、人言可畏,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所以,最终她放弃了,她失败了。
燕西口口声声说自己“曾经试图改变自己去适应她,有太多的事我不明白了,所以我失败了”,其实更像是清秋的写照。
而燕西却是一如既往地外出游戏,彻夜不归,独留清秋面对金碧辉煌却冰冷可怖的金府。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始至终,燕西都是自私的。
追求清秋时所做的一切努力,无论是雨天追人力车,重金租下冷宅隔壁的屋子,还是埋头创作诗,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喜欢,都只是在追逐内心的想法,实现内心的爱与占有,几乎没有为清秋设身处地地考虑过。
最好的例证就是四姑爷向他问起清秋为什么不和年轻的女子一样活泼,倒“好像受了什么压迫似的”,“一点少年朝气都没有”时,燕西的回答竟是,“我以前认识的清秋一直都是这样。
”燕西啊,你忘了结婚前曾几次问过清秋她的梦想是什么了吗?
她的梦想不是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吗?
你不是还承诺结婚之后要一起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的吗?
怎么转头就忘了?
可见,燕西对清秋的感情与其说是爱,不如称作发自真心的喜欢更贴切一些。
他可以为清秋做任何事,只是不包括实质性的改变。
最终,清秋走了。
一场大火成了她打开禁锢的钥匙,离开金家的契机。
只是她的离开带着伤感,带着误解,没有看到燕西不顾安危地冲进火海寻找她,没有看到燕西流下的悔恨的眼泪,没有看到出神地笑着笑着哭起来的燕西…… 离开金家后,清秋或许会去南方吧,因为她娘家来自南方,也因为润芝曾告诉过她南方的形势——“别有一番天地”,“天翻地覆的变化马上就要来了,你现在应该考虑的是面对以后的生活如何选择”,还因为北京乃至整个北方留给了她太多伤感和悔恨。
剧照 再次回顾过后,又再次地久久不能释怀。
如此相爱的两个人,最后竟分道扬镳,一个带着伤感一个带着悔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融入时代的洪流”,实在令人痛心惋惜遗憾。
这样的结局虽是写实的也是最好的结局,却仍旧接受不了,竟一度希望燕西在车站的幻觉就是真实的,期待会不会有续集,让燕西找到清秋,述说对她无尽的爱与失去她以后的悔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去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屋檐下,秋叶已凋零。
悲欢离合总多情,伊人何处?
总在寒冷清秋。
” “悲欢离合总多情”,原来一开始,剧情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结局……
《金粉世家》被称为民国红楼梦。
有人反对说金粉世家拿什么和红楼梦比,差远了。
但是读完《金粉》,能够理解这个说法的意思。
虽说金粉各种不及红楼,但红楼里面没能让我们看到贾府的败落,深为遗憾。
而金粉,略为弥补了这个遗憾。
说来可笑,读者们不喜欢水浒传结尾的人亡,也不喜欢金瓶梅结尾的家败,红楼梦家败人亡的结尾丢了,又吵吵嚷嚷那么多年,都想一睹为快。
难道是人性本贱?
说回金粉。
小说和电视剧我是同时看的。
小说是闲暇时翻阅几章,电视剧是吃饭时顺带一看。
正好都是印象新鲜热乎的时候,比较起来不至于记忆出现偏差。
电视剧有很多照搬原著的段落,台词都一样。
有大改动的主要是两段,一是加了欧阳于坚、欧阳倩母子,二是小怜和柳春江剧情有较大改动,把原本终成眷属的结局改为了悲剧。
另外,剧中对金燕西这个男主角有很多美化。
不要小看这两个小情节的改动。
原著中,冷清秋有个很沧桑的结局(在小说一开始),剧中可能为了唯美的气氛,把这个结局删掉了。
但是增加的欧阳于坚母子,好像又把原著中冷清秋的结局嵌入了。
这个改动还是很巧妙的。
而另一个改动则直接影响了主题。
小怜的故事是和冷清秋互为镜像的。
同样是寒门之女被贵公子看中,原著中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还是新兴事物,作者在小说中借八妹梅丽之口发问:“你们明明是因为爱情结合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种对爱情的反思,在当时应是比较超前的思想。
小怜由丫鬟而太太,总让我想起金瓶梅中的春梅。
小怜与冷清秋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人各有命、造化弄人的感慨,是传统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思想。
而剧中把小怜结局改为悲剧,那么八妹的这个问题就有个比较清晰的回答了:婚姻还是要门当户对,门不当户不对,就不会幸福。
冷清秋是如此,小怜也是如此。
考虑到电视剧和小说的受众不同,把金冷爱情悲剧归结为门不当户不对而不是命运造化,对观众的心情是一种安顿。
同时,这种思想也是和时代发展有关的。
半个多世纪前,大家正忙着打破阶级观念,在当时宣扬门当户对是落后思想,是要受批判的。
但近年来,这种思想又悄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因为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新的阶级形成了,并且有钱阶级不可避免地掌握了话语权,他们当然是不希望穷人和他们结婚来分一杯羹的。
国内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有诸多限制,小说改编剧作出诸多妥协也是难免的。
对恋爱段落刻意放大渲染,对争执、背叛、破败的情节轻描淡写,都是一种向庸众的妥协。
幸而此剧的改编还是守住了基本节操,“民国红楼梦”的精神气质还在。
如果因此能吸引更多人去读原著(比如我),那将小说搬上荧屏的这番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十几年前,《金粉世家》开播时,并没有给年幼的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依稀记得的画面只是,陈坤在楼前伸展双臂,背后的横幅倏然放下,向日葵花田里,依偎躺着的二人。
那个时候对人物的理解也停留在泾渭分明的善恶之分上,主角一定是好人,故事之所以是悲剧一定是源自无法扭转的外力作用。
当自己也经历过爱情和失恋,再重新从头到尾看这部剧,才发现人间的故事多是相似的:比起外来的撞击,来自内部的溃烂,更能瓦解原本拼命建立起来的东西,无论是家族的兴衰,还是个体的情爱。
《金粉世家》的故事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思想碰撞如寒暖流交汇,必然会制造丰沛的营养。
先从父辈的纠葛说起。
金燕西的父亲金铨是典型的兼具旧式文人和新派官僚的混合体,一个很值得咂摸的人物。
他国文底子好,能诗善绘,可以品鉴出燕西诗社所作之诗的好坏,四姐正是利用这一点促成二人婚姻(将清秋的诗集拿给金铨看,获得赏识);也能够在隐居山中时,画黄山松自娱。
旧式文人的技能,他都有,不仅如此,他还出过洋,有广阔的眼界,了解国外的婚恋观,也没有老派的门第观念。
凭借诸般技能与处世之道,他在政坛如鱼得水。
一个小细节是,他还把控着舆论——长期给两家报社提供补贴。
在同僚面前,他不过分亲近也不失礼数,在下属和晚辈面前,架子就要端起来,训斥的时候毫不留情,对多年的老妻金太太,也更多地体现在尊重和信赖上。
这些都像常见的报道描写一样,是摆放在橱窗里供人观瞻的形象,而三姨太、欧阳倩的引入打开了他私人化的侧面。
三姨太是欲望的象征,每当她和金铨同框时,氛围就变得香艳起来,金铨也展露了“老不正经”的那一面。
权势加身,即便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也抵不过赤裸裸的身体欲望的诱惑。
欧阳倩和儿子欧阳于坚是剧中原创的人物,说起关系来有些狗血,但又的确是很可能发生在金铨身上的事。
欧阳倩来找他希望营救自己的儿子(但还未点明也是金铨的儿子)时,金铨虽然对眼前的旧人有些微同情和怜悯,但仍拿一通道理推脱,得知是自己儿子后,便立即变了脸色,应下来,这个转变,彻底暴露出这个男人的自私和虚伪。
但他也一眼就能看出金冷二人婚姻的问题在处理欧阳倩之事上,也能看到金太太能干老练之下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其实整部剧看下来,这个母亲是招人敬爱的,她并不保守,和丈夫一起出过洋,有见识,年轻时还偷偷看《红楼梦》(“我年青的时候看小说,还不能公开的。
为了看《红楼梦》,不知道暗下掉了多少眼泪”,这段对话和原著一模一样),对儿子、媳妇、仆从都不错,也很疼爱清秋。
只是,和金铨的反应相呼应,他们都只在知道亲生儿子的存在时,对欧阳倩涌起了更多的愧疚,“要是我早知道妹妹你怀上了金家的血脉,我就是死也不能同意老太太的意思”——言下之意,如果没有这个孩子,欧阳倩就可以被他们心安理得地赶出去了。
这样新旧交融的复杂性,在两位家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金家的女儿之所以都比儿子优秀,与这种新旧交织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一面,儿子有钱有地位,得了母亲偏袒,肆无忌惮,有了教育资源也不会努力;另一面,女儿接触到新的思潮,对比一般女性的境况,会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也有远大的家国理想。
大哥凤举,经济系毕业,但是事业并不做得怎样好,还需要父亲擦屁股,在婚姻中,一会调戏丫环,一会包养娼妓,对妻子流产都并未表示过多关心;二哥鹤荪,戏份不多,但是半夜和二嫂慧厂争吵的情节可见此人也不是什么怜香惜玉之辈,在慧厂需要陪同的时候反搬出“男女平等”来搪塞;三哥鹏振,事业上看不出花样,和男戏子陈玉芳的关系引人遐想,对三嫂更是明显的应付态度;四姐道之,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只是令人困惑的是,那么牙尖嘴利的她竟然容忍了丈夫带回的日本小妾,还主动帮忙带回家;五姐敏之、六姐润芝都是留过洋的知识女性,尤其是六姐,燕西为了追求清秋办的诗社,到后来反而是六姐润芝持续地参与,还和男友浩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甚至不惜私奔,她才是那个出走的“娜拉”。
1919到1922年之间,全国的几所大学陆陆续续开放女禁,动荡时代的思潮推搡着、碰撞着固有的根基。
冷清秋的志向在剧中多次提及,要“考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婚前就向金燕西表态了,还在热恋期的金当然一口应下,还说要带她出洋留学,到了婚后全然不提了。
事实上,二人的矛盾,早在婚前相处时就暴露出来了,怎么会没有痕迹呢,只不过当时的百合与向日葵太美了,月色也太美了,浪漫得足以蛊惑人心。
剧中反复提到一部电影《阴谋与爱情》,是18世纪戏剧家席勒的名作,讲述的是宰相儿子与平民琴师女儿的故事,同样跨越阶级的爱情,在身边人层层的阻拦下,终得悲剧收场(更像是本剧中的柳春江和小怜)。
燕西和清秋的观后感即是二人不同价值观的象征,燕西的反应是逃避,处理办法是下次看个大团圆结局的片子,这和金太太对红楼梦的态度一脉相承,金太太看《后红楼梦》时说:“这书很有趣呀。
贾府上不平的事,都给他弄团圆了……所有的《红楼梦》后套,什么《续梦》《后梦》《复梦》《圆梦》《重梦》《红楼梦影》,我全都看过了。
我就爱这个。
什么文学不文学,文艺不文艺,我可不管”(此处截取自原著,和剧中类似)。
而清秋对这两部作品的态度也是相似的,对《阴谋与爱情》,她说:“我还是喜欢看悲剧,这样才反映真实的生活”,对所谓的《后红楼梦》,她说:“这个东西,太没有意思,一个个都弄得欢喜团圆,一点回味也没有”,可见她对真正的文学性的珍重,这种珍重是燕西不能理解的。
其实在原著中,这种差异更明显。
清秋给燕西写的是庾信的《春赋》,而燕西回个信都要去翻《风情尺牍》《香艳尺牍》(放到现在大概就是《情书大全》《手把手教你写信》之类的吧);对中秋月色,燕西想的是情种唐明皇、香艳的舞曲,清秋想的是黄之隽的《翠楼吟》“月魄荒唐,花灵仿佛,相携最无人处”。
摘掉总理儿子的光环,二十岁的金燕西既无立身之本,也无真才实学,仅有一副好皮囊,与追求时火花迸溅的热情。
燕西没见过冷清秋这样恬静温婉又有才华的女子,冷清秋自然也没见过贵族家庭的金碧辉煌。
要说这份爱情里不掺杂一点虚荣,是不可能的,冷清秋在原著中也收了燕西送的礼。
但是这种追求,并不是富二代的强势占有,而是一点点接近,一步步迷惑,包装得精致绚丽,正如昂贵的艺术品对比同等价值的金钱,前者第一眼看过去,先是想到它的美,然后才是获得它需要的代价。
话又说回来,品味的差异也并不是不能弥合,他们还有更多的问题。
剧中,燕西在追求阶段,发生过几次重大矛盾:盗用欧阳于坚的诗(解决办法:发奋写诗发表在报上吸引清秋注意)、和欧阳于坚打架(解决办法:六姐劝和,把百合花插满葡萄藤)、用球砸伤欧阳于坚的眼睛(解决办法:喊楼拉横幅)。
除了发奋写诗,是实打实地证明了自己,后两个行为都无比幼稚,也就是二十岁的光景能做出这样的行为,也就是不到二十岁的年纪能沦陷于这样的浪漫。
而他求原谅时说的话,就更是常见的托辞了: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
可纵观这上述引起矛盾的行为,有哪样不是出于自己的私欲和嫉妒。
从欧阳于坚的角度来看,高干子弟金燕西就是不折不扣的反派。
这些矛盾在爱情浓郁的时候埋伏着,可以用满地的向日葵、满廊架的百合花抵消,一旦爱意消磨,它们就清晰地暴露出来。
婚前还会为她办诗社,顺从她,为她写诗,这些事的动力都来自未达成的爱恋,婚后,目标既已达成,动力消退,自然是诗也不必作了,家也不必回了,更听不进去清秋的管教,甚至对她冷嘲热讽。
人是很难被改变的,爱情的力量也没有那么大。
张恨水在原著中写清秋最后在小楼上,伴着孤灯,作了三阕词,最后一阕是:忏尽红情犹有恨,隔帘羞见牵牛。
凄凉佛火黯高楼。
拥衾无一语,敲折玉搔头。
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
倩魂频断莫勾留。
好乘今夜月,一探广寒秋。
他写道:“这第三阕词,说得是很明白的,又是恨,又是愤,恨极愤极,梦也不要做,魂断了也不必去踌躇,香销玉碎了就拉倒。
大概总是有这样一个晚上的了。
”是不是很像《氓》里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梦够了,恨够了,原谅是不可能原谅的了,那就这样吧。
剧中她的命运,似乎是由欧阳倩的状况点出了,两人孤傲的性格很像。
八妹虽然年纪小,但一定也看惯了几个长兄长嫂之间寡淡的情分,面对金冷二人的分离,尤为困惑,“你们不是自由恋爱吗”、“你们不是很相爱嘛”,她分别问两人,金燕西承认了“爱过”,也只是感叹“花不是开过吗,有什么后悔的”。
可他的爱情,正如葡萄藤上的百合,只能维持一时的绚烂,它们被从原本的茎秆上摘下时就濒临了死亡,想要种出拥有生命的花,少不了持续的呵护、浇灌、除虫。
那花,根本就不算开过。
我很喜欢最后清秋带着孩子搬到阁楼的场景,色调清冷,一灯如豆,昏暗的房间里挂满了所作的文章。
在巨大的悲痛之下,和所有对文学心怀敬畏的青年一样,文字成为了她的支柱。
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迅翁的这句话,用在《金粉世家》上可谓极其合适。
初中时看的电视剧,其中有一幕至今想起还撕心裂肺。
那场大火后,清秋不见了,燕西一个人坐在花园里看着那个被烧毁只剩下一张清秋照片的匣子,曾经的美好一幕幕浮现,这时八妹来了,她看着那张照片就哭了,无声,但心碎,燕西一个人在旁边傻笑,笑着笑着眼泪就出来了。
是啊,曾经那么相爱的人,为什么就会走到那个地步呢?
最后他们分乘两辆各向南北而去的列车那一幕让我对爱情一度绝望。
现在大三了,看完《红楼梦》就想在看看《金粉世家》,在看到中卷的时候,我忍不住去看了下卷清秋和燕西开始决裂的那部分,对我最心痛的八妹和燕西一起哭的那一块,作者轻描淡写几句话,梅丽终究为清秋抱不平,可燕西什么都没说就回到书房了。
在看完清秋的信之后,他伸了个懒腰,虽然儿子不在了,不过自己才20几岁的人,终于又恢复了自由,真好。
那一刻,真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自己的心情,失望吗?
当然有。
对燕西的无情,对爱情的不信任,对现实的无奈却又痛恨,天啊,难受地真要疯了。
但是我冷静下来,终于懂了,张恨水是真正看懂了生活的人,惟其写的这般现实,才是符合他“叙述人生”而不是“幻想人生”的意图。
小说的结局,让我这个感情上的理想主义者真的承受不了。
太痛太痛。
那么美好的一段感情,曾经撕心裂肺的啊,最后就那样“伸个懒腰,终于自由了”,我 不得不佩服张恨水对生活的理解,终于还是无法沉浸在对爱情的幻想中。
就这样吧,太痛太痛。
还记得他念的那些诗句:你走了,走得很远,我在秋的身后,珍重的拾起(一掌半红的)枫叶,把它贴在夕阳照到的墙上,并排挂着的是你的小影微笑在林间. "那是一堵厚厚的墙,却拦不住我心里的月光,当暗夜来临的时刻,它会悬挂在你的窗前"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那句他为清秋写的"而今听雨屋檐下,秋叶已凋零。
悲欢离合总无情。
伊人何在?
总在寒冷清秋".很唯美,可是在隐约间,也似乎注定了他们的命运...... 清秋是这样一个独立,认真和坚强的女子,她从来不会为金钱,权利所打动.即使他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她仍然知道他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她不想自己陷下去. 可是,他坚持,说: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会在一起的。
他写信给她:葡萄藤上是不会长出百合花的。
我说,因为我们有爱,一切都会改变的。
是的,为了打动这个最爱的女子,他将百合花插满冷家小院的葡萄藤。
结果,冷清秋出去,她看见了满院的百合花,难忘她在那株百合侧畔颔首的美丽,更难忘在那一刹那,燕西突然出现时候,两人眼神接触的情景。
也许在那接触的瞬间,她已经陷落了! 即使后来,他犯了错,她也并未真正地放弃他。
在他当着全校学生的面向清秋认错,放下巨幅条幅,大写着"I LOVE YOU"的时候,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选择。
她虽然很冷静,可是这份炙烈的感情已经将她灼伤。
她对爱情是坚定执着的,为了爱情,她宁愿赌上这一次。
她相信了他的真诚,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她在和他一起躺在葵花丛的时候,闭上了眼睛,她闻着花的甜蜜,幻想着、憧憬着…… 在新婚之夜,清新典雅的“百合”再次给了我惊艳的感觉:并非艳丽无比,也并非珠光宝气,但她的才华和内在的气质将她衬托的无比的高贵大方。
这样的美丽,是真正的无法形容的美丽。
并非惊才绝艳,但美得含蓄内敛又历久弥香.这样的魅力,是吸引得无法离去的魅力。
并非占尽优势,但周身所散发的气质无法阻挡。
她将手指勾住了他,她将一生托付给了他,红地毯上,满是幸福的味道。
炙烈的火焰可以长久的燃烧吗?婚后他也许好了一阵,可他终究还是那个纨绔子弟。
那次他陪他过年回家,正好放烟花,烟花是灿烂的,可是也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又恢复了夜夜笙歌,尽情享乐的日子.他记得金燕西坐在有百合花桌前,八妹对他说,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追求,让花瓣凋谢.他回答说:"我从来没有改变过,而是周围的环境变了。
我曾经试图去适应环境,去适应她。
可有太多的事儿我不明白,所以我失败了。
就像葡萄藤上的百合花总有一天会凋谢的。
"是的,在他心中,那株百合已经凋谢了! 所以,当金燕西将百合花瓶打碎的那一瞬间,清秋那含有泪珠的眼睛只能无助的望着他. 当戒指从手中滑落的一瞬间,也预示了这段感情的危机.向日葵总是向着阳光,才能生得长金灿灿的 。
可是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呢?当家族走向衰败的时候,他开始选择了曾经放弃的女人,为了自己仍然可以享受那绚烂的阳光。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他仍然坚持:“我从来没有爱过除清秋以外的其她女人,从来没有。
”他以爱的名义,摧毁了他们之间的一切。
其实从始至终,他最爱的始终还是他自己。
把占有和放纵当做爱,他总认为是清秋不理解他,是清秋对不起他。
清秋知道了,她知道她再也无法挽回那段情感。
她只是怔怔的失落,无言地独自搬上了阁楼。
她一袭黑衣,在阁楼回味爱情的苦涩;她独自绝望地面对已经改变的感情,即使依然那么依恋;她抱着儿子翻着诗稿,未翻自己却早已心碎。
直到白秀珠告诉燕西,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报复,他才幡然悔悟。
迟了,太迟了。
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尽了清秋的伤心,也烧尽了清秋对他的眷恋。
当阁楼起火时,燕西不顾一切地去救清秋母子时,那个留下清秋最后记忆的地方,早已经人去楼空。
“为了让你爱我,我搬到隔壁做你的邻居;为了让你爱我,我去学校做你了老师;为了让你爱我,我可以做世界上一切可以让你高兴的事。
因为在我心中,你就是那朵盛开的百合花。
我要让你在温暖中开放,不让你受到风雨的打击。
”当初的声音尤在耳边回响,只是那段感情早已经随着流水一起远去。
一代豪门金粉世家就这样解体了。
冷清秋走后,金燕西也决定离开。
他在桥上看到了清秋,她朝他跑过来,他们拥抱了......当知道这是幻觉的时候,燕西望着天空,亲吻着他和清秋的结婚戒指,落下了眼泪。
他想着曾经和清秋当初一起度过的时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变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的时候。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之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她和孩子相依相偎踏上列车时候,他与她们擦肩而过。
他们的缘分已经结束了,曾经生离死别的恋人从此擦肩而过。
只剩下了站台上那个虚幻的幽怨。
他们带着伤感和苦恨,随着南来北往的滚滚车轮,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融入时代的洪流。
只留下晶莹的泪光,失落的叹息印在我内心深处的柔软角落。
伊人何在?
总在寒冷清秋!
和妈妈一起看的,那个时候真的超喜欢董洁
这部片子看起来就是京华春梦吧?其实对演员不是很感冒的。一直get不到陈坤。
那段时间比较萌董洁
央八在播,再次感叹以前的电视剧多么良心,多么正常。
讲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价值观,和恋爱观,又矛盾不说,拉偏架,和稀泥,不解决根本问题,根小少三一点关系没有,都是自己做的,政治剧不想政治剧恋爱句不想恋爱剧的,四不像的恶心电视剧
狗屁不通的逻辑,唯一说得通的是总以为好日子还长可以慢慢任性地耗,燕西对着清秋内心深处永远自卑其行为上所制造的隔阂...这不是什么得到不懂得珍惜的道理,婚后莫名其妙的冲突表现太打脸大篇幅纯爱美好的铺垫了,女方几乎没有制造矛盾没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并不是要团圆结局,是不合真心、了解的逻辑,转折太low,虽说事前不是无话不说但事后没有动因的莫名无言漠不关心也太扯,这不是为了撕而撕吗,美丽的破碎也不是这个样子进行的。父亲被陷害这么大的事家里人居然会不知道,居然没人在知道他和白交往时跟他提也是醉了。母亲不错。
婚姻教育片,每个恋爱脑都应该看一看。塑造的女性正面角色小怜和冷清秋都是柔柔弱弱类型,尤其冷清秋放到现在来看简直绿茶味太重,白秀珠和林小姐这种有个性敢爱敢恨的反而成了反面角色。回看男主和女主的台词尬的一批,莫名奇妙就开始哭?
良心电视剧 放到现在 也是收视冠军 人物选角 贴合故事本身 就算是配角比如大少爷 都超级帅 气质又很符合他们身份 刘亦菲的演技还是有点不自然 里面的内容和原著有出入 所以电视剧里面有的地方不是能够说的清
演员都那么幼齿。在这戏中,我第一次看见陈坤,吓得腿都软了,那抖腿的小样哪里是世家子弟。
他们想要冲破命运,去爱没有门第的女子,去嫁背景完全不同的男子,抛弃俗世荣华,不再傲慢骄矜。他们都努力过,却都失败了。好像红楼梦啊,一众美好的姑娘,一辈污臢的公子,唯有柳春江,是我永远的白月光,《让她降落》BGM一来,我就要流眼泪。
董洁多可爱呀~
张恨水遇上董洁,才有这样的金粉世家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我要任性的打五星。张恨水牛逼啊!
那时候的陈坤和玉女真是嫩得不堪啊
那个时候的董洁清纯如清澈的水,刘亦菲也是美的,只不过是幽怨的角色,小时候觉得非常好看,大了觉得大概只是青春的记忆
那时候的董洁。
都闲的 你们赶紧找个班上去吧 我感受不到金冷二人之间真挚爱情的发生
当年的陈坤啊 惊为天人!当年的董洁啊 真是纯洁如花
感觉董洁撑不起来这片子,刘亦菲就不提了
全靠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