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韩国电影的强势崛起,韩国影坛涌现出了很多对于朝韩关系反映和反思的影片,甚至可以说朝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电影的崛起,如《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太极旗飘扬》、《隐秘而伟大》等。
上映于2003年的《实尾岛》同样是反映朝韩关系的影片,并且作为韩国第一部千万人次电影被载入韩影史册。
为了报复朝鲜特工对韩国总统的刺杀,韩国军方组织了31个死囚犯到实尾岛上接受秘密训练。
训练异常残酷和血腥,很快这批人被训练成为了最优秀的士兵。
在去刺杀金日成的途中,突然接到命令,刺杀任务暂时停止。
随着朝韩关系的缓和,这批士兵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而最恶劣的是,政府怕泄露出去刺杀金日成的消息,决定把这批人秘密消灭掉。
可训练这批人的教官于心不忍,于是放出消息给这批人。
经过和岛上士兵的激烈战斗后,这批士兵逃出实尾岛,劫持一辆大巴车,奔赴青瓦台向韩国总统要个说法。
在路上被韩国军队层层围截的他们,最终点燃了身上的手榴弹,饮恨离去。
尽管影片没有摆脱韩国电影刻意煽情和用力过猛的通病,并且剧情上稍有拖沓,但依然是部有内容、有思考、有力量的影片。
有内容,则在于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不美化政府,也不美化这批死囚犯身上的恶。
剧情上步步为营,情节冲突塑造得体,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使得两个小时的电影并不沉闷。
有思考,在于影片题材的大胆和锐利。
影片前半部分矛头针对的是朝鲜和金日成,后半部分则转变为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冲突。
这批囚犯被国家利用,当失去了利用价值,又被国家抛弃,矛头转向了漠视公民权利和生命的政府。
对政府之恶毫不留情地揭露和反抗,成了影片最亮眼的部分,并且以后也涌现出了《恐怖直播》、《辩护人》等类似题材的优秀影片,不得不佩服韩国电影人的勇气和担当。
当然,这也得益于韩国电影宽松包容的环境。
有力量,则在于影片没有韩剧中泛滥的儿女情长和卿卿我我,而是激情四射的男儿豪气。
面对艰苦的训练,甚至死亡,毫不犹豫;对国家深深的忠诚,矢志完成交待的任务;在发现被国家抛弃时,不甘心不妥协,誓要向总统要个说法,绝不苟活。
看韩国电影,除了被其下了重药的煽情感动到,更多的是被其犀利大胆的题材和坚决有力的表达震撼到,韩国电影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影响力,恐怕后者才是决定性的。
这部片子在韩国能全场爆满完全不是巧合,而是这部戏很精彩、很值得一看!
实尾岛事件是真人真事,的确发生在朴政熙总统的军政时期,一群无辜被南北政权玩弄的特殊士兵们的悲痛故事。
这些军人随后知道自己将会被杀掉,干脆从实尾岛叛逃。
他们在夺得了一辆巴士,也从报章上得知政府尽然把他们这些“烈士”抹黑成了“共匪”,他们一不做二不修,打算乘巴士直通汉城。
政府派遣大量军队逮捕,最终在汉城的时候,他们在巴士里自爆,一群无辜的边缘人群就这样死在政府的政策变动下。
这宗事件没有被记载为历史事件,而是国家的秘密档案,尘封了数十年。
这部电影打开了这个事件的内幕,为这些烈士们翻了旧案。
《实尾岛》不愧是韩国的纪实电影最好看的一部,带出了士兵们的忠诚、背叛、伤感、快乐、到死亡的那一刻,没有半点的遗憾。
20世纪60年代末,南北朝鲜之间局势紧张,双方都展开了疯狂的间谍与刺杀行动。
1968年1月,南韩,因谋杀罪名成立而被判死刑的印禅,在行刑前突然被召到拘留室,特种部队军官曾魂告诉印禅,如果不想死的话,可以到西南部荒岛“实尾岛”接受特别军事训练。
与此同时,另外30名死囚也接受了特种部队军官曾魂的条件,在死刑执行前获释,但要被送到宝尾岛执行特别任务。
这三十一名死囚乘坐渔船到达实尾岛后,便在军官曾魂的宣布下,组成了以刺杀朝鲜元首金日成为目标的“684北派部队”,并随即接受一连串地狱式的体能和军事训练。
死囚们在训练中,抱著为国家效忠的心态,抹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支部队变得团结而有凝聚力。
在接受艰苦的训练之后,他们被秘密送放朝鲜,开始准备详细周密的刺杀计划。
在离开的前一个晚上,所有的人都很兴奋,憧憬朝鲜的统一;憧憬著成为民族英雄,被人们记住;憧憬著亲人为自己自豪;憧憬著一切美好……然而,实际上远不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
长时间的等待过后,只有饥肠辘辘,和对祖国的思念,而刺杀的命令却迟迟没有到来。
三年后,韩国政府突然改变了政策,“684北派部队”计划被取消。
为了保住刺杀金日成行动的秘密,国家下令歼灭684部队。
仍然滞留朝鲜的三十一名死囚特别刺杀队员,顿时失去了任何依靠和支持,他们感到被国家出卖,不得不在敌国设法自救…… 如果可以的话,这当算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
本人受爱国主义教育多年,对“战争题材”多少有点敬畏。
但介绍里“80%的韩国人看过此片”这一句,吸引我最终决定下载下来看。
它延续了韩国电影一贯的悲剧色彩却又暗含希望的结尾风格,但感觉上又却不尽相同。
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悲,总比“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人悲更能打动人。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死刑犯人,他们有著凶残的一面。
他们不是圣人,为著各自的利益甚至仅仅是喜好进攻别人。
在驶向海岛的船上,只一些小摩擦,就引得整船人参与其中的打斗,只有鸣枪才能使之平息。
就是这样一些人组成的“军队”,涣散得象盘沙子。
但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他们一起踢球,进球了,欢呼庆祝;一起训练,虽然枯燥,还自娱自乐;一起战斗,决不落下任何一个战友。
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爱国之心,让他们改变,使离散得象沙子一样的人最终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团结的有战斗力的特种部队。
影片时时刻刻不在体现著爱国的情绪,艰苦的训练,对刺杀计划的盼望,多次高声合唱国歌……它们散布在影片的每个角落。
用事实来说观点,让人听起来不觉厌烦。
然而这些士兵却被自己深爱著的,愿意为他放弃生命的国家抛弃了。
刺杀计划被取消,滞留战区的士兵无依无靠。
为了保守住刺杀的秘密,一纸军令,更要歼灭整个684的士兵。
这使长关陷入了矛盾之中。
军令不可违背,自己要么亲手杀光部下,要么和他们一同被杀,任何同情都是不允许的。
两派已经激烈冲突,最终再做争取占去上风。
这一切被士兵无意中偷听到,少数之情人情绪激动,几次冲动的举动最终还是被克制住。
在长官坐船离岛的时候,士兵中几个处于领导地位的小团体成员在岸边一次排开。
“曹士官”“干吗?
”“放假呀?
”“我有这么好运吗?
去办事”“今天,会回来吗?
”“怎么了你们?
”“大家想请你带些甜食回来,没什么事”“好,明天晚上前,我会带东西回来”“立正,敬礼”士兵齐刷刷对曹士官敬著军礼。
双方对是视著,这次离开决定著几十个人的性命,士官心里清楚,士兵心里也清楚,但是双方都没有说破,所有言语都放在一个军礼中,是种信任的委托。
士官回以注目礼,船起动离岸,但双方一直保持著,时间就在这是凝固。
但最终,所有人都没能等到“明天晚上”的到来,主张歼灭一派开始行动,起义开始了。
激战过后,士兵冲进了长官的房间,用枪指向他。
长官安然地坐在桌子后面,“我的任务不仅是让684部队成为最强,并且要听命于国家国家命令我歼灭684部队,我被下令要杀你们。
…………身为军人,执行命令是理所当然,但我的责任感,不能让我失信于你……走之前把我杀了,否则我别无选择,必须杀你。
”士兵上好子弹,但视线已被夺眶而出的泪水模糊,枪口放下了,士兵转身想要离开,长官用手枪抵着自己的头,随后是一声巨响。
士兵和士官们的关系,远不象表现出的那么糟。
也许是因为军队中强调上下级关系,所以才让观众有了关系恶劣的错觉,而实际上呢?
都是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其深厚的情意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次起义中,士兵获知了一件惊人的事情。
原以为自己刺杀金日成成功后,自己是成就朝鲜统一的英雄,被世人记住。
然而实际上在人们眼中,他们根本不存在。
士兵靠自己的力量回到了韩国,劫持了一辆公共汽车向到汉城总统府驶进,迎接他们的是封锁。
广播里将他们描绘成北韩游击队员,这伤透了他们的心,“他们会叫武装匪军去杀金日成?
”国家太过急切要消灭这群匪军了,以至于不再多考虑公共汽车上的百姓。
曹士官再次出现,承诺过的甜品掉落一地。
但军队一听说“车上的人是我的部下”的时候,他被强行扣留。
枪战过后,士兵全部受伤了,然而在他们的掩护下,百姓安然无恙。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没有人会记住他们。
死是难免的,但不能没有名字的死去。
士兵割破手指,在公共汽车的墙壁地面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们赶走了车上的百姓,引爆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在影片的结尾,这样写道“那些接受国家征召,准备慷慨赋役的人,31位被分裂的国家无情抛弃的受训者。
为那些找寻身份,选择死所而呐喊的人,献上本片”。
敢于正视历史的国家让人敬佩,而个人相比国家虽微不足道,可是未能死得其所,更让人愤慨。
一部感动过后的影片,写些什么纪念。
这种军事题材的电影,如果放到中国,首先肯定是不可能去拍,就算拍了也审不过,就算过了肯定也是与历史背离。
但是一切都发生在韩国,而且是在上映后舆论给予国防部压力迫使军方承认这种历史的存在,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国家,是多么强大的世界级的电影界,看过那么多的韩国电影以及电视剧,给我最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电影始终都是在围绕人物展开的,无论是历史、政治、还是其他的一些情节,都是从人,从人性最为切入点去剖析。
太喜欢韩国的影人们了,用心在拍啊,值得尊敬。。。
实尾岛的故事是真实韩国历史事件改的,韩国政府没有给这群人解释,只把他们当作国家工具。
为了缓和关系,把他们如弃子一样抛弃,置之不理,实尾岛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他们只希望国家给他们一个说法,一群囚犯被国家被训练成最厉害的武器,却因为政治的变化无常成了无人问津,可有可无的人。
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是很吸引人的,南北关系特工题材,还有电影里的训练配乐,亮剑里的打仗背景音乐也是这个,真的很经典
姓名有多重要?
每年的911纪念活动都有这么一项:遇难者家属两人一组,逐一念出2977名遇难者的姓名。
为纪念9/11遇难者设立的纪念碑坐落在世贸中心遗址上,围绕在一南一北两个纪念水池的四周。
在纪念碑的铜板上,刻有2983名2001年9月11日当天以及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中遇难者的姓名。
沙龙在2004年说:“我们有责任去记住和缅怀每一个人(大屠杀中的犹太死难者),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照片,他们的故事;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追溯到他们每一个人,让他们的形象深入到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子子孙孙心中,这是我们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
在以色列学者的大力努力下,以色列已统计出了约200万的犹太人姓名。
他们的名字都在互联网公布。
但更庞大更艰苦的工作仍在继续。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林肯所领导的北方军队里,参战官兵为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在伤亡时得到尽快确认,纷纷私下购买或制作了5厘米见方的牌子,在上面写上或刻上自己所属部队的番号及本人姓名,用绳索或细皮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或装在衣袋里。
至1916年,美国为驻法国的海军陆战队员正式装备了身份牌,要求所有军官和士兵在执行野战任务时必须挂在脖子上。
在历史大潮和国家意志面前,一个人的逝去实在太渺小了,唯有姓名留存于世。
那么当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被国家意志裹挟着出生入死之后,又被荒诞地告知将被从历史中抹去,连姓名都不能留下,那种茫然和悲痛应该比死还难过吧。
于是便有了《实尾岛》中最动人心魄的一场戏:31名铮铮铁骨的硬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着泪,挣扎着在身边用自己的血写下自己的名字。
能拍出这种片子的国家和他的国民值得尊重,不管他们在多少妹子的脸上动过刀子。
忠诚 勇武 节义 力量所展现的美远远超过了无聊与荒谬产下的被称作爱情的怪胎。
怕死的懦夫 请走开 ....
《南北弟兄,阋墙御己》“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说的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
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缩小到朝鲜半岛这块热土上,我们看见的是朝鲜战争后,连续60年的兄弟阋墙。
本片也是说了阋于墙之一插曲,发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之际,程度上比延平岛炮击要微弱多了!
不过,看完故事,发觉二点:1、北来杀南总统失败后,南欲往北屠金。
程序及手段上都这么规划着,不过因为和平曙光初现,那些特种人员变成政治牺牲品,肉体被消灭后,只存在于铁皮柜的文档中了;2、南欲往北屠金不成,特战队员自毁。
不过他们没有“勇敢”地踏上前往北方的不归路,反而是抱着脑出些动静来的志愿,踏上前往汉城的自灭程。
上演一出南方政治势力与个别小群体之间的阋于墙。
总之,战斗场面还有有些观赏点,其他的个中痛苦,留给朝鲜半岛群众自赏吧!
幕后: 导演康佑硕擅长拍摄喜剧片,在拍摄了一系列精彩的喜剧片后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初次拍摄《实尾岛》这部纯粹的动作片,是一次极具挑战的尝试。
《实尾岛》所选择的题材相当敏感,影片开头字幕也注明着纯属虚构,然而这一支684特种部队却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
导演通过对历史的大胆设想还原了这个事实,并在其中加入了死亡阴影和悲剧色彩,并没有追究到底应该由谁来为实尾岛事件负责,而重点展示出这一群抱着为国效忠的死囚犯,如何在历史的困局中一步步走近死亡,留待观众去思考和反省历史铸成的错误。
影片由实力派老演员安圣基,演技派薛景求、郑在泳等参演,塑造出一个个在死亡路上有血有肉的人物,表演都相当精彩,尤其在最后一场壮烈的戏中,因为每个人精湛的表演而令人潸然泪下。
以感人的情节和演员优秀的表演而吸引了超过1,000万观众、从而在韩国电影史上写下新纪录的电影,不仅使人们重新关注这一段曾被掩盖的史实,也让事件背景实尾岛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1、佩服韩国的电影工作者和宽松的政策,敢于拍摄这样揭自己伤疤的影片。
在国内,这是不可想象的。
2、影片敢于反映反思朝鲜半岛的历史,敢于正面表达南北韩两国人民的所思所想,让人钦佩不已,这样的影片还有《生死谍变》《太极旗飘扬》《共同警备区》等,值得我们学习。
3、影片基本符合历史真相,但拍的让人心情澎湃,尤其是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的结尾。
让人知道了什么是政治和政客。
肮脏的政治。
也让热衷于戏说历史的电影人汗颜。
4、情节并不新鲜,和英国影片《野鹅敢死队》的主题结构完全相同。
另外,《加里森敢死队》《十二金刚》等也是利用死囚去立功赎罪,完成一些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片子仍然让人震撼。
5、影片纯粹是部阳刚的男人戏,连个女配角也没有,只出现了几个零台词的群众演员,如公交车上的女乘客、实尾岛上的女军医等,但并不影响片子的观看热潮。
这一点,也让那些拍片就离不开女人离不开多角恋爱的导演脸红。
6、影片虽然讲述历史战争阴谋,但打动人心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其是男人间义薄云天、生死不弃的友谊,包括教官与队员、队长与队员、队员与队员间的义气,这一点和吴宇森类似。
7、其实片子的大场面并不多,135分钟也有点拖沓,比如强暴女军医的桥段是否有点画蛇添足。
8、实尾岛事件其实和朝鲜战争一样,是北朝鲜先挑起的,青瓦台事件是根源。
详见附录:青瓦台事件 “朝鲜武装分子青瓦台袭击事件”,又称“1•21青瓦台袭击事件”,发生于 1968年1月21日。
当时,朝鲜派遣了由“124军部队”所属特战敢死队31人组成的武装队员,暗中穿越军事分界线透入韩国,以全副武装的韩国野战部队打扮,进入了可以对青瓦台一览无遗的首尔市北岳山路。
不巧遇上了下班路过的韩国钟路警察署署长,识别出野战军服的肩章属于无法擅离的驻守前线部队,于趋前盘问时,导致双方开火,立即惊动驻守在北岳山路防守青瓦台的韩国军队,使得朝鲜特攻敢死队南下暗杀当时韩国总统朴正熙的计划化为泡影,也震撼了全球。
1968年1月21日深夜10时许,韩国总统府所在地青瓦台附近,6个身穿韩国军服,脚上却是黑色胶鞋(因为韩国军队从没有配发过这种黑色的胶鞋,反倒是朝鲜军队多穿这种黑色胶鞋)的行人引起了巡逻警察的注意,因为这里距离韩国总统府非常近,警察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便上前盘问,不料这6人竟然抽出冲锋枪开火,并向正在街上行驶的公共汽车投掷手榴弹,致使公共汽车上多人死伤。
后援的大队韩国军警迅速赶来,经过激烈的枪战,击毙其中的5人,重伤并活捉1名,但这人在押解途中自杀身亡。
韩国军警随即在首尔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搜捕,先后发现并击毙28人,生俘1人,另有2人逃脱。
据唯一的生俘者金兴九招认,他们一行共31人,是朝鲜代号第124部队的突击队员,计划分为6组同时袭击首尔的韩国总统府、美国驻汉城〔今首尔〕大使馆、美军驻汉城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等目标,来掩护对汉城一所关押朝鲜特工人员的监狱的营救突击。
负责袭击青瓦台的那一队特工被发现时,他们距其目标——韩国总统府的直线距离已不过百米!
在随后韩军发动的数万人规模的大搜捕中,竟然还有2名朝军特工成功逃脱,其中一人更是在腹部中弹的情况下,用手将流出体外的肠子塞回腹腔,以手部压住伤口,跋山涉水,逃过韩军的重重围捕杀回朝鲜。
《新东亚》引述当时负责调查“1•21青瓦台袭击事件”的白东林(当时的韩国防谍部队调查系系长)的话指出,当时的31名朝鲜特攻队员中,除了金新朝欲引爆自尽前被生擒之外,能够确认的尸体只有27具,其余3人下落不明。
就在韩国的调查工作结束后不久,韩国当局透过朝鲜的广播才得知,有一名参与袭击青瓦台的朝鲜敢死队员,已经安全逃回朝鲜,而且成了朝鲜的大英雄,他就是现任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负责宣传的副总局长朴载庆。
实尾岛事件 韩国当局为报一箭之仇,也仿效朝鲜“124军部队”,于同年4月,在仁川外海无人荒岛“实尾岛”建立秘密基地,暗中招募包括死囚在内的各路好汉成立“684部队”(意味着1968年4月成军),接受魔鬼训练,打算派遣特攻敢死队渗透平壤,格杀北朝鲜金日成。
孰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朴正熙与金日成互派密使谋求韩朝促进和解合作交流,致使韩国“实尾岛”的派北工作员,顿时沦为烫手的山芋。
在走投无路的窘迫情势下,他们杀出重围,欲前往青瓦台讨回公道,却在首尔外围的大方洞地区,在韩国军队重重围剿下,在一辆大型公车上引爆自尽。
揭秘被掩藏的历史 影片《实尾岛》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据说1968年青瓦台事件发生以后,时任总统朴正熙和韩国中央情报局创建了一支由囚犯组成的特种部队,政府要求将这组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训练成专业的特工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进入平壤,将金日成的项上人头取下来,而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这支部队成为烫手山芋,就在政府决定秘密处决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发生了暴动,最后于1971年8月 23日在首尔自杀身亡,事后韩国政府称这是一次北韩游击队组织的恐怖事件。
事件发生三天后,韩国政府国防部长于空军参谋长被撤职,到底这支部队是否存在,到底他们是由韩国政府组建的“死囚特工队”,还是北韩的游击队。
该事件发生后,多家新闻媒体机构都想揭开“实尾岛”事件的真相,但无一成功,这段历史被深深埋藏起来。
后来当时被劫持的人质也表示,那些恐怖份子似乎并不想伤害他们,而且首先开火的也是韩国政府部队,他们为什么要集体乘车去,如果是恐怖分子,分散活动也许更合适,他们到底是谁?
真相被埋藏了32年,随着政府于军方情报机关的秘密记录为人所知之后,实尾岛事件再次被谈起,影片着眼于当时纷繁厚重的历史,抽丝剥茧,逐渐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仅凭这一点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本片题材十分敏感,在表现政治的冷酷与人性温暖的矛盾冲突中充满了悲壮色彩,士兵与囚犯三年的朝夕相处,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许更多的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认同感,这是一部属于男人的影片,当性格坚毅的将军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处死自己亲自训练的特种兵时,情与法的矛盾冲突把他推进了绝境,在进退两难中如何选择,是处死特种 兵还是违抗上级的命令,无论如何选择他都是输家,紧张的与激烈的气氛让人感觉脆弱的人性在强大丑恶的政治面前不堪一击。
最后士兵与特种兵的绝杀更是充满了悲剧情节,在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到底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影片充满了对这些人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对南北分裂的痛苦与政治的厌恶。
实尾岛事件时间表1971年8月23日早上6点:24名受训人员逃出实尾岛。
6点15分:实尾岛和空军总部的联系中断。
只有6名现役士兵侥幸逃生。
代陆军中尉及其他12名士兵被枪杀。
另有6人溺水身亡。
中午12点15分: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海岸登陆。
劫持第一辆公共汽车,开往首尔。
中午12点53分:24名士兵与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松洞车站交火,两人受重伤。
下午1点10分:在仁川又有交火。
下午1点20分: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劫持第二两公共汽车 下午1点30分:当地警察局受到攻击。
一名警员中弹身亡。
下午1点38分:新洋(音译)村检查站,一名警员中弹身亡。
下午2点15分:公车开进首尔,司机逃脱。
下午2点25分:最后一场交火。
乘客证明:“前几枪都是从车外打进来的。
”出逃的受训人员引爆手榴弹自杀。
4人未死。
8月25日:国防部长被解职。
1972年3月10日上午10点:最后4人被处决。
7月4日:半岛南北双方代表签订和平协议,并协定不通过秘密军事行动挑衅对方。
大多数人去韩国,可能都想去济州岛。
确实,韩国的济州道位于领土的最南边,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世界10大蜜月圣地之一。
在这样一个秀丽浪漫的地方,也只能发生像《生死谍变》这样的琼瑶式爱情故事。
我去韩国时就没有选择济州岛,我去了实尾岛。
一方面是由于行程很紧时间不多;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看过电影《实尾岛》后,我就一直想看看这个大韩民国684部队生存过的地方。
实尾岛要退潮后才能上去,等我站上这座孤岛时,已经是当地时间4点半了。
风很冷很冷,时间有限,我们只参观了684部队训练的地方。
各种训练设施保存完好,从中依稀能够看到当时这群亡命徒遭受的非人折磨和训练。
看过《士兵突击》里老A训练的人应该对这种魔鬼训练有感触,可是今天看来,老A跟实尾岛上的训练比起来真是文明多了。
不管当初加入大韩民国684部队的士兵(当时还是死刑犯)各自处于什么目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尤其是在遭受了种种虐待折磨之后,即将朝着最后的目标实现自己永恒的辉煌之时,他们却被自己的祖国遗忘了。
于是,一出东方版的Rambo上演了...其实电影《实尾岛》并没有真实的再现当时青瓦台事件和实尾岛事件的原貌。
真实事件中在下午2点25分发生了最后一场交火。
乘客证明:“前几枪都是从车外打进来的。
”出逃的受训人员引爆手榴弹自杀。
4人未死。
这未死的4人于1972年3月10日上午10点被处决。
1972年7月4日,半岛南北双方代表签订和平协议,并协定不通过秘密军事行动挑衅对方。
韩国政府认为684部队的存在是大韩民国的耻辱,因此将这个实尾岛事件进行了封锁,包括实尾岛在内。
出逃的24位大韩民国684部队的战士,就这样被国家出卖了。
当然《实尾岛》是电影不是记录片,电影自然要运用很多艺术手法,而为了艺术的需要,是要牺牲一下真实性的,所以《实尾岛》的结尾部分才拍得如此悲壮。
有意思的是,《实尾岛》于2003年圣诞节上映,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时刻上演这样一部充斥着暴力的、有些许血腥味道的,政治敏感的战争题材电影,会有观众走进电影院吗?
而事实证明,《实尾岛》在韩国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超过了早先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大片《太极旗飘扬》。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影片的导演康佑硕,这位擅长拍摄南北题材的导演正是《生死谍变》的导演,呵呵,看来下次再有机会去韩国,一定要去济州岛了!^-^
所谓军队政客手中的武器 军队大部分是用来对内的 军人无条件服从命令 即使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
以大义的名义,扼杀人性,牺牲他人的生命。
纯爷们戏···安大爷就是正面人物的脸啊= =
就算东海沧沧成桑田,白头山崩难擎天,我们同心协力一往无前。初衷是为了取得性命,但当发现身份被剥夺了,名字被消除了,那么活下来的存在感呢?男人之间的手足情意,千尺深万丈高。羡慕。
早就对实尾岛这部电影有所耳闻,一开始以为是类似中途岛的这种决定南北战争胜负的地点名,看完原来是类似禁闭岛的东东,一场封闭环境下的人物戏与冲突。一群死囚犯被救出然后做工作后拉到这个岛上进行军事化实战训练,目的就是择机找机会干掉北韩大领导,然后随着朝韩关系缓和,部队任务取消甚至还会被杀人灭口,最后囚犯们准备杀出重围直奔青瓦台。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真相远远比电影惊悚可怕,但是我就不去深入了解了,作为一部人权和反战电影,四星差不多,囚犯最后被重重包围后而引爆身亡也算是给了一个说法。士兵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会被历史的潮流吞没,会被无情的国家机器抛弃,很可怜
关于罪犯和军人、忠诚和背叛、奉献和牺牲。当生命被轻易拨弄,特别是高高捧起又重重摔下,即便是死刑犯,又有几人能淡定从容。讽喻政府的辛辣片子,也正是这种创作的自由度成就了韩国今天文艺的繁荣。
不了解真实情况,但是片中教官的选择让人诧异,宁愿牺牲自己和部下,也要保护一群必死之人。而684在杀光了一个部队后还天真的去找总统,很难相信真实事件就是影片呈现的这样。
后半段有点扯,总体不错。Who am I 韩国集体版
那首长长得跟王学圻一样。
超赞的军人,超赞的剧情战争片,男人看得电影!8.3
很棒的片子,貌似韩国拍南北问题的,容易出好片子
热血、悲壮、煽情,无聊。
broken country, violence broke out
片头的电影配乐被《亮剑》偷了。
哪有什么对错。所谓对错都只是利益的走向而已。政府抛弃了他们,错了吗,他们本就是死刑犯,为了后来的南北关系不得不抛弃他们。他们叛变错了吗,在与世隔绝的岛上辛苦好几年,期盼着为国捐躯的那一刻,等来的却是无情的抛弃。
一部有些过度依赖历史皇冠的娱乐电影,可以看看但也仅此而已,并有过度美化主角们的嫌疑,伟光正的基调有时甚至让电影变得有些虚假。这部改编自真实叛变事件的韩国电影,并没有深挖事件背后的人心,受制浅尝辄止,看起来意义不大,浮夸的表演也暴露了电影想要急切地影响观众的目的。
3.5聽聞歷史事件才看得這部電影,電影裡面吃的是人飯,現實中吃的是老鼠蟲子,喝的人骨酒。比起球場上歡呼的棒子球迷,顯然這些為國捐軀的死刑犯更有愛國情結。最後一幕才諷刺,就這麼蓋上了章,就斷言了這二十幾個人的一生。恐怖分子,死刑犯,沒人知道他們在實尾島做了什麼。
。。。。。。。。。。。。。http://www.baike.com/wiki/684%E9%83%A8%E9%98%9F
剧情太薄弱,硬伤啊
韩国朴政熙总统执政时期,一对原是死囚的人沦为政治牺牲品的悲壮故事。敢于正视历史总是好的,就是煽情少了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