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真实的电影,男主角从法国到西班牙,和各个国家来的交流学生同住,体验到了不同文化带给自己的冲击。
我们都曾离开父母,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念,让18,19岁的我们无所适从,所谓文化的存在都有他的合理性,不同家庭,不同地域,不同个性都会产生一个和你截然不同的个体,这些个体都生活得很合理。
当在人群中感觉渺小,孤独的时候,难免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都会受到冲击,喜欢某个人,会学着去接近他,学习他,有时候哪怕去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有人迷失了,有人回归了,当自己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切又顺理成章起来,我们学会了慢慢的成长,也许以前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男主角通过这场经历,终于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说他成熟了。
而我们这些仍然坚持自我的人,成长的路会变得很长,很长。
法语课老师带来一堆DVD让我们挑,我们一致选择了这部电影,于是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欢乐的两个小时。
法语版+中文字幕,法国小成本电影,立意不新,演员不美,但是某些台词能打动你,某些情节能逗乐你,还有啥好抱怨的呢,本来朋友们在一起就是找乐子嘛。。。
1. Anna认真地问男主角,你确定la fac是学校的意思吗?
(我学到这个词的时候也有同样的困惑)2. lesbian抚摸男主角,嘟囔道“可惜你不是女生”,男主答“世界需要多样性”;3. Anna弟弟William是大话唠+多动症,男苍蝇遇见女苍蝇是明证;4. 众人高唱“Everything gonna be all right”时小伙子在路边狂吐;5. Anna正牌男友来公寓,大伙儿一个个冲回来阻止他捉奸,然后william主动牺牲色相(这段编的实在是太搞笑了)最后我个人觉得Audrey Tautou没办法跳出那个经典角色了,不晓得有没有人有同感。
巧了,我在比较小的时候也想过要成为一个作家。
巧了,我在离家的时刻也背对亲爱的人把脸扭作一团徒劳地忍住眼泪。
巧了,我在异乡求学的宿舍里也遇到了天南海北的人。
巧了,那些天南海北的别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的一部分。
巧了,在那段日子即将结束的毕业设计中,我用的也是radiohead的NO Surprises,我的导师问:这是首什么歌?
我说:悲伤。。。
不,无奈,无奈的歌。
巧了,当面对井然有序的新生活,我也选择陡然转身,朝着另一个方向奔跑起来。
他来到了巴塞罗那,说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要仔细的看看街道,然后慢慢去克服初到的恐惧,然后就是习惯,再到享受。
这里有香烟,啤酒,还有radiohead 的no surprises,还可以找个是同性恋的异性来做闺蜜。
恋人也好,情人也罢,一切都开放,狂放的巴塞罗那。
晚上从酒吧回来,露天下,美国人弹着吉它,大家一起唱,No woman no cry,唱歌的时候,wendy的弟弟在街边正扶着墙吐,重叠的两种声音就是青春。
他失恋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说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复杂,虚浮,易变,而其它人总更简单,更条理。
我就是一片混乱。。。
25岁了,穿上正装,第一天上班的感觉,就像上学考试出现的胃痛。
然后一切又从这里开始。
看电影的时候在想soundtrack是涅瓦纳还是谁的,然后在短评上面看到了广电总局的名字。
好,现在正好听着no surprise.一直喜欢看这种各个国家一起玩的电影。
就像是把各种经历混杂在一起,揉来揉去,最后散开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还是曾经的那个自己,不过只有自己知道,内心的某处早已变成了另一种模样,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想分享的时候,可能别人不屑于听,不过无所谓,自己知道就好像那个活过,爱过。
最后Javier走在街上的时候,那种感觉可能就跟我最后把所有的新币都换成人民币后的感觉一样。
走在AMK Hub后面的小道,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每间店的名字,包里装着一叠钱,落得那一叠钱,其实看不见的东西太多太多要认真的说再见,因为不懂可能真的不会再见了I know ur gf dumped you,but im not responsible for that. lol. good.
不想夸大其词,但是很多微小的细节都印证了这几年在法国留学的生活点滴。
比如那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大学秘书,让我把这两年与大学秘书们的交谈全都想起来了,一直笑到肚子痛。
看这部电影小品,比较像是在跟一个法国人闲聊,戏谑、暗喻,幽默感十足。
电影的名字我倒是有点异议。
首先电影名字直译是西班牙布丁,其次他们同租一间公寓,名为旅馆的话好像不太恰当。
至于公寓里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混说着各国的语言,倒是在欧洲常见的景象。
不用羡慕他们的语言天赋,实际上他们的语言隔膜比北京话和温州话之间还小点。
要羡慕就羡慕那个欧洲ERASMUS学生交换计划吧。
有了这个计划,欧洲的大学生们几乎可以走遍欧洲了,还可以边学边玩呢。
PS,“艾美丽”不是主演,不过因为喜欢她来看这部电影也不错。
故事很简单,一个经家里关系介绍要在法国公务员系统工作的夏维尔被要求要懂西班牙的经济和西语,于是去西班牙交流学习一年,在这一年校外住宿生活结交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朋友,自己也收获了爱情、友情,最后在即将迈向设定好路线的那一刻自我逃离了,向往了自己从小想干的事情,当一个作家。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映入眼帘的即是学生时代那铿锵的回忆,前面快速的剪辑带过了缘由,一直到夏维尔在巴塞罗那这个热情的城市找到一间有着英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丹麦人、西班牙本地人这些林立的公寓宿舍时,男主夏维尔想都没想,心里就说这就是他向往的环境,同理,此时屏幕前的我,也直接来了一句,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和电影。
接下来的剧情其实很简单,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在巴黎这个大城市被训练得有些古板的夏维尔在巴塞罗那结交了新的女朋友(当然有婚之妇),和宿舍朋友们去酒吧释放自己的青春,和les (西塞尔饰,她在年轻的教宗里也是十分的精彩)探讨女性的私密,和朋友们一起为其他朋友挡包。
除了他和他女朋友的那段扯不断的感情交待的是为了对应和旧式生活的分离外,其他都是年轻与迷幻的模样。
结尾嘛,略老套,当然这也是老电影了。
前行的分离对应着结尾的分离,离开法国的哭和当面道别后在熟悉的街道上的哭,都是合乎传统结构的。
这个时候的我突然有些期待玩偶的表现了。
记录一下看完电影后的心情和感触吧。
总的来说是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某些情节被吸引得揪紧了心,大多数时候却会心一笑。
当然从中也可以窥见西方文化的样子,热情奔放的巴塞罗那风情,国际混寝的留学生公寓,Erasmus欧洲洲际大学生交流项目,这对于我们都是新鲜而有趣的。
作为外语学生,我们得对所学的语言及其所携带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专业老师推荐这电影,就是想让我们了解Erasmus项目,和留学期间会出现的问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Xavier的感情纠葛。
这纠葛有爱情与欲望上的:一方面,他留学后,和女朋友Martine成了异地恋,一开始浓情蜜意,数着指头熬日子,偶尔见上一面也难分难舍,后来争吵误解埋怨接踵而至,感情逐渐淡化破碎,另一方面,在他还没与女朋友分手的时候,Xavier却迷恋上朋友的妻子Anne-Sophie,或者说让Anne-Sophie沉溺于他的挑逗和诱惑。
也有友情和亲情上的:一方面,他适应了西班牙的留学生活,与新朋友们打成一片,享受起了新生活,另一方面,他并不想家,难得见妈妈一次却因为自己的焦虑冲她发火。
这些都看得我莫名心慌。
如果我和我男朋友以后因为学业或工作分飞两地,能不能保持沟通理解,能不能抵御诱惑,能不能坚持下来:如果我离开父母生活,我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等等。
电影提醒了我问题的存在,未雨绸缪很有必要。
另外,觉得结尾有点突兀啊,男主留学回来后怎么就能追逐梦想了呢。
虽然可以理解这种变化,领会到电影想传达的意思,但也太跳跃了吧,跟前面的节奏和剧情搭不太上。
不过我又发现了这电影的续集《俄罗斯玩偶》,讲述这群年轻人步入社会的际遇,正是为解答观众心中的疑惑,有机会一定要补上。
十年前刚刚开始学法语的时候看过l’auberge d’espagnol,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听到Barcelona, 其实看完后我完全不记得男主角Xavier到底是去了哪个城市,只记得他在西班牙某个看上去很色彩斑斓的城市度过了一年像万花筒一样多彩的时光。
在写着这些话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很多画面,关于西班牙、关于法国,关于我那段和现在生活完全不同的两年,现在想起来像是一场不真切的梦,梦醒过来什么都没抓住,只剩下越来越模糊的记忆。
我不喜欢买纪念品,也不怎么喜欢拍游客照,觉得既然早晚都是要回到现实生活的,何必要留下什么凭证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呢。
现在我反而有些后悔没有留下点什么,起码可以证明一切都发生过。
西班牙公寓、俄罗斯玩偶、中国益智游戏是由法国青年Xavier串联起来的三部曲,从故事刚开始,Xavier是25岁的经济科学生,前往西班牙交换学习一年。
他那时候还有正在热恋中的女朋友,两个人难舍难分。
Xavier抱着红色电话,有点扭捏地在大伙面前和他的女朋友互诉衷肠时,那大概是我觉得他最可爱的阶段。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脑子里乱的像一团浆糊,Xavier的眼睛,他看人的深情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给我短暂温存的男人。
他也是有着那样的一双眼睛,会温柔又无害地看着你,神情专注到我曾经有刹那是恍惚的,以为他是真的喜欢过我的。
三部曲看下来,Xavier并不是个坏人,我甚至不觉得他是个womanizer,他只是活得十分自我,又十分迷茫,于是什么都要试一试。
自由散漫,浪漫至死,仿佛是电影或者我们这些异乡人给巴黎的滤镜,而真实的巴黎一切都是快速的,甚至被吐槽是最不浪漫的城市,一切都迅速开始又迅速结束。
一切好像从一开始就有征兆,Xavier从那时就和已婚女性搞在一切,我很怀疑他是真的喜欢那位女性,他的幻想里她穿着性感的内衣,搬弄着撩人的动作,在粉红色的绮丽灯光里允许他窥视。
这三部影片的细节做的都很好,肢体语言很符合人物间的关系。
比如在最开始Xavier和医生妻子单独出去玩时,我疑惑两人间的肢体距离太近了,近的超过普通异性朋友的距离,而妻子的腿是向Xavier的身体倾斜的,离他的腿极近,只有在女性对一个人有好感且感觉到安全时才会不由自主地靠近,可那时两个人还是不太熟捻的关系,只是见过几次连朋友都算不上。
后来果然在Xavier亲吻她,向她索求欢爱时她半推半就地继续了,插播一句我还是觉得sexual consent很重要,no is no,虽然电影里说她从欲拒还迎到欣然接受,但现实是如果对方拒绝,那就应该尊重她的决定。
Xavier在和Isabelle说下次要抓着她的头发,让她suck it,Isabelle严肃地说,不要。
这个细节安排地很好,所以我说Xavier并不是个坏人,但他只是个男人罢了,无论他有再好的女性朋友,无论Isabelle再怎么教他,他始终都只是个男人,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依旧是男性那套。
哪怕他学会了Isabelle教他取悦女性的方法,那也只是技术,他不会去学女性是如何去思考,他也不想去了解。
Xavier是个很有趣的人物形象,文科生,艺术思维,对朋友真诚、能两肋插刀,但对收留他的医生,可以做出挖人墙角只为满足自己欲望,again,我不觉得他是真心喜欢医生妻子的,在Xavier的幻想里她被性符号化,只是个穿着性感内衣诱惑他的尤物。
他在有女朋友的情况下和医生妻子发生关系,在女朋友和他分手后却又沮丧很久,我实在不明白,作为真正出轨的一方,他有什么资格责备女朋友。
他对Isabelle是女同而感觉到失落,为Wendy和美国男生开始而失落,哪怕这些女人和他八竿子没一撇,可他还是会为她们和其他人在一起,unavailable而失落,真是真实到细节。
第二部里他单身但床伴换来换去,在前任邀约时清晰地拒绝了,“我不是不喜欢你,只是不能和你再睡了”。
连着两部里都是Martine主动,在他拒绝的情况下主动,可讽刺地是明明主动索取性爱的人是Martina,在结束后想要more than sex的人依旧是她。
不出所料Xavier拒绝。
我很讨厌为什么女性的身体被设置成在性爱满足后会分泌催产素,喜欢上和你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我主观意愿的产物,完全全部是生理设置就是这么运作的。
第一部里略显青涩的Xavier爱着Martina,可从他们分手后,第二部第三部里即便两人是很亲近的关系,但再也没见他说过我爱你,像年轻时那么炽热、义无反顾。
甚至在第三部他追上Martina的时候,我并不觉得Martina应该留下,他的理由是我又感觉到sparkle了,多法式的理由,但这种sparkle能维持多久呢?
如果有天消失了呢?
Martina要怎么办?
再带着一双儿女回巴黎吗。
他和Wendy那段我更觉得wendy不应该和他在一起,他一面和女模特睡,一面找理由离开wendy,在伤害她后又和她复合。
有趣的是十年后抛弃他,走出这段感情的人是wendy。
我很喜欢这个当年看上去腼腆文静的英国女孩,可惜后来她也珍珠变鱼目了,画着烟熏妆踩着高跟鞋,全然没有当初的痕迹了。
Xavier并不是个坏人,他甚至既具有女性气质,极少表现出攻击性和toxic masculine, 但他的行为方式依旧是十足的男性化。
甚至到最后他四十岁的时候,他依旧是个没长大的小男孩。
最近很多人在致青春,趁着热乎劲儿,也粗浅地聊聊青春。
这个字眼,总残存些怀旧的气息,正在青春的人基本不屑,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总是这样,青春不再来的人才看得出,这词儿是多么可贵,多值得回味。
它,允许一些不大出格的荒唐或者莽撞,仿佛连上帝都不会忍心怪罪一个青春的人做坏事或者做错事。
在跨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层面看,东西方人的青春从本质没有区别,男人和女人的青春从本质上也并没有区别。
区别只在于,阐释青春的方式。
东方人在回顾青春的时候,基调总有些淡淡的忧桑,载体基本永远是爱情(附加地也干点别的),赵婶儿的新片就是个好例子。
西方人一样,也喜欢偶尔谈谈青春,有火辣的,暴力的,也有小清新的,<<西班牙公寓>>挺出众,是部会动用时间地点的多重性跟观众进行哲学对话的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你会觉得那里的主人公就是你曾经的一位同学,他们也那样年少轻狂,自顾自的,原来真的,青春无国界。
故事Je ne sais pas pourquoi d’une façon générale le monde a devenu un tel bordel. Je ne sais pas si c’est obligatoire que le monde doive être comme ça. Tout est compliqué, mal foutu. Avant, tu avais un champs avec des vaches, des poules. Tout est plus simple.翻译成中文大意就是“我不懂,为什么这个世界正常的事会被搞的一团糟。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世界非要变成这样,一切都如此复杂,令人生厌。
以前,你有一片农场,养养牛,养养鸡,一切都那么简单。
”Xavier是个即将毕业的博士,他一心希望成为作家,可父亲把他安排到一个公司,录用的前提是讲西班牙语并对西班牙经济进行研究。
于是,他报名参加Erasmus项目,学校秘书要他提供一系列的文件,把他整晕了,就说出了上面这段话。
年轻的表现之一,爱抱怨,如果有一天,麻木了,不抱怨生活了,恭喜,你成熟了,青春走了。
Xavier离开女友老妈,从巴黎搬到巴塞罗那,看着这个即将度过一年的陌生城市,从找房子到认识一群欧洲各国的年轻人和他们同住一个屋檐下,过着青春的生活开始,他开始了寻找自我之旅。
其中找房子那段特别能唤醒大学的回忆,记得那时候大学听说Reflets第一课,叫新房客,就是一双朋友面试房客的,和电影里演的一模一样,想想特别亲切。
后来自己到了法国,竟也面临过同样的情境,真有意思极了。
文化青春的表现之二,是对其他文化具有不可预知和估计的包容性。
虽然都是欧洲人,你会发现,德国人很严谨,西班牙人很散漫,法国人很傲慢,英国人很冷幽默,意大利人很热情。
可这些所谓的特点,又不能以偏概全:导演没有给西班牙公寓里的这几个国家的人贴上任意一种标签,如果非要说贴了什么标签,我想就是,他们都是年轻人,超越国籍,种族,肤色。
这多少有些导演的理想主义在里面,可是,年轻,不就应该对世界的各种文化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吗?
虽然有时候,你会觉得和一种文化离得越近,就越发讨厌它,如同日夜相对的人,总有几个时间看不顺眼透。
可C’est la vie, 别忘了它曾带你走入另一个世界,让你认可世界的多样性,认同接受意味着包容。
或许,越尊重,越包容,越表现出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和深沉的爱。
英国小妞儿wendy说一口销魂的伦敦音,她有点任性,管Xavier叫 « 青蛙 »,这个词是英国人对法国人的贬义称呼,就像法国人管那种小圆白菜叫choux de bruxelles (布鲁塞尔小圆白菜),好像比利时人都比法国人小一号一样。
欧洲每个国家都有点小傲慢,各种互相鄙视也就非常平常。
Xavier这点做的就很好,他没有因为被叫青蛙生气,还带着wendy重新融入大家的圈子,把友情的主题烘托出来,也表现了这男孩的大度。
(矮妈,他真的是法国人吗?!
)青春包裹下的文化碰撞是包容,又是冲突。
Wendy的弟弟来西班牙看姐姐,他和姐姐在桌上聊得分外开心,他讲的笑话姐姐也完全知道笑点在哪,其他同屋都很僵硬,不知道喜从何来。
一天,弟弟和德国小伙聊天,为了显示英国人的(冷)幽默感,学希特勒说话,学德国人说英语的口音。
其实你能看出来他真没恶意,就是有点二,德国哥哥一怒之下告诉了他姐姐。
可见,文化必须是冲突的,一种所谓的幽默在自己国家是幽默,在别国家人看来可能就是无聊甚至讨厌。
也正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排他性,也更显得珍贵。
即使都是东方人,也差别甚大,在中国如果吃面吃得很大声,就是没教养,在日本就是有礼貌,夸奖主人做饭好吃。
伤的起不?
语言语言是文化最好的载体。
中国人会说“说曹操曹操就到”,法国人同样的意思表达是Quand on parle du loup, on voit sa queue.(一说狼,就看见它的尾巴。
) 是不是很有意思?
现在上了岁数,才明白年轻时候学语言,真是快多了。
Xavier到西班牙恶补西班牙语,和当地人打成一片,这是他很优秀的一点。
他在任何地方都是坚持说西班牙语的(除了和同胞),当然反正说法语或者英语,西班牙人也听不懂。。。
这些不利因素反而促使他快速地在语言上成长。
青春是无畏,学语言也是无畏,不怕犯错,才能进步。
除了语言,还有方言的问题。
片中有个桥段,Erasmus的学生对教授说,可不可以不要用加泰罗尼亚语(cantalan)而用西班牙语授课,教授很不屑,说班里大部分都是加泰罗尼亚人,再说用本地区的官方语言授课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知道阿拉桑海宁为什么都彼此都说桑海话了吧,O cool我们也会因为语言闹出一些笑话,Xavier妈妈打电话过来,wendy 接的,说他上学去了,X妈妈说O, à la Fac, wendy错愕了, « wot, fuck ?!» 哎,不怪她,我第一次听也很汗呢。。。
法语的Fac就是学校的意思。。。
记得一位欧盟国家政要说过,真正影响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是语言。
比如劳动力迁移问题,看似的一体化很难实现,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只会说葡语的葡萄牙人在德国如何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所以欧洲的年轻人现在在很努力地学习其他外语,就是为了增加就业的机会吧。
自我探寻何为自我探寻?
在非常规的环境下,走出舒适圈,通过窥探世界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探讨自己的所想所要,我觉得是自我探寻的非常重要的元素 。
这或许就是一种自我的回归。
巴黎和巴塞罗那,就是两种色调,两种格局。
一个冷,一个暖,一个有河,一个有海,一个娇柔,一个奔放。
你分不清哪种更好,却分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明白了“啊,原来我是这么样一个人啊。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在想,到底该生活在怎样一个城市,选择怎样和怎样的人们相识相知。
不去经历和行走,就难以空想出怎样的生活适合自己。
这或许就是自我探寻的意义所在吧。
青春,是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寻找自我的勇气。
你没有了?
恭喜你,青春走了故事的结尾, Xavier做了怎样的选择呢?
他的自我探寻之路结果是什么呢?
真心推荐大家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也许有一天,岁月模糊得不成样子,还是能依稀辨出年轻时的你真的青春过,真的。
简直了!居然给我找到这个电影。超超超超超超好看啊!
一锅杂烩,虽有5味,却表不出一种,失望
导演真是把不同手法都用尽了,唯一不变的是画面。那个男主角像adam brody和 michaele hall结合体,windy的男朋友是不是应召女郎秘密日记里的男花瓶主角啊?
1、长大了的猜火车;2、头尾诸多小技巧的运用堪称模板教程;3、“我就是一片混乱 一切从这里开始”。
跟西班牙语帝一起看的,好励志。
像我的留学生活一样,不是悲剧,更不是喜剧。
我大学时候看,可能会觉得是部好片子,狗鼠瞎推荐!
6.20 高铁上看 CW
青春乌托邦,小时候的那个我最喜欢这种故事,现在的我觉得片子太糙了,还是好笑的。
mark了五六年终于看到了,蛮有意思也蛮有共鸣,没有期待的那么好。真实的巴塞罗那比电影里的更美。
对青春片不再感兴趣了,so...
Tout ce parcours compliqué, pour arriver ici, aujourd&#39;hui, sans lui. Je suis une étrangère parmi les étrangers.
完全不明白平均分可以打到7.9. 到1:40:00我才笑了那么一下. 这也算&#34;Funny, Smart and Sexy&#34;? Audrey Tautou明明是打酱油的, 还那么大喇喇地竖在封套正中央. 城市感也弱爆, 还不及Professione:reporter里那么一段. 找不到可取之处.
欧洲片的铺排总是长。从懂行的人那里知道这片子的系列在法国票房大卖。是一种成长的情绪吧。和《美国派1》对照起来看尤其有差异性乐趣。
一般般 fac那个笑话,大一上课的时候自己也玩过。。。
拍的有点像电视剧,姬线约等于无
的确唔错,突然令我觉得自己多年旅德生活系如此的苍白
平淡无奇。冗长。
法国文化课上看得。。。不觉得有多么有意思。
我愛這故事(尤其是結尾),我愛這配樂,但我極度討厭這男主角,非常非常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