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莱坞《误杀瞒天记》到国产致敬翻拍《误杀》,又从美版《迫在眉梢》到国产改编《误杀2》,肖央主演的两部经典之作,可谓在商业片和犯罪记实类电影之间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定位,表面的犯罪有事会源自内心的善良,极致的善良又可能催生罪恶。
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的演技值得称赞,没有刻意煽情,贴近生活化的情节推进似乎就是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至少在新闻中对这类事件不会陌生。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亚瑟只是普罗大众的一个缩影,医疗和教育是压垮一代又一代百姓的两座大山,医疗代表当下,决定我们是否有尊严活着,教育代表未来,决定我们是否有期望地活着。
没在美帝生活过,不了解美国医疗制度,单从影片中就能了解到米国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缺少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和监管,不触碰民众最敏感的神经是不会影响到白宫的决策。
回到国内,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还有很多老百姓关心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然没有更好解决,需要经验更需要时间。
跑题太多,温润的眼泪还未干,仅作为观影后一点感受不抒不快,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通过无路可走的罪解读人性和父爱,又通过绝望的质问唤醒政府的良知。
与同类印度电影《三傻》《我的个神啊》《杰伊·比姆》在刻画人物和情节以及揭示社会阴暗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些人对过于好莱坞式的童话结尾感到不满。
觉得不真实的就一定不深刻,而不深刻则是不可原谅的。
西方社会大众文化有这样一个潜规则,就是要去宣扬光明。
类似于一种责任。
这中间是否有宗教或者统治方面的原因不知道,但是如果现实过于晦暗,会引发对生活的绝望,那就要改变表述,让它看起来没那么糟,给生活以希望。
所以不必埋怨编剧。
喜欢深刻的朋友可以找些更小众的无比真实的晦涩影片看,也有很多,这种电影院里面周末全家观赏的,我同意不需要非得让人心肝俱碎而去真实。
和这部不一样,当幸福来敲门有童话式的励志,由绝望逐渐看到希望,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个愉快的过程。
而迫在眉睫则相反,一步步的陷入绝境。
美国的基础工人有多少社会保障咱们也不清楚,这个保险制度体系出的问题其实对于我国来说,简直不算个事。
我们的工人阶级承受能力要强得多,在遇到类似情境时,顶多会去抱怨天命,没人对医院、对整个社会提出拷问,更别说拔出枪来捍卫人格的尊严了。
当然也没枪了。
John Q体现出了幻灭在我们工人阶级身上的,本来应该具有的斗争精神,在人生被侵害和侮辱时,选择反抗,义无反顾的去战斗,这是对的事情。
正义和良知,是为了光明,而出现在电影里的。
在现实的世界,别去奢求期盼谁能给你,如果没有,那么自己动手去拿。
看完了这部堪称美版医闹的电影,实在无法接受影片传达的价值观。
从根本原因去思考,这确实是医疗制度的问题,我原来一直以为HMO保费低覆盖高是最好的选择,没想到还有pay doctors not to test这种事。
mike也确实值得同情。
但就像Payne说的,今天给了mike心脏,明天每家医院都会出现模仿者拿着手枪绑架医生。
影片为了塑造John Q的正面形象,给了他很多光环,比如释放孕妇,枪里没有子弹等等,但是观众难免像影片里的其他人质一样陷入一种斯德哥尔摩情结,彷佛John Q就是所有医闹的化身:每个人都有可怜的background,都有令人同情的story,最重要的是还有善良的品格,根本不会伤害到自己。
但是如果拿这部18年前的电影对照如今中国的医患关系,恐怕大多数情况下医闹都不像John Q那么gentle,今天早上刷微博,才看到北京朝阳医院的陶勇医生被人砍伤。
真实世界里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即使在医院里也是穷凶极恶的。
如果稍微修改一下剧情的展开,John Q为了威胁医院把他儿子列在捐献者名单上,甚至更过分一点,要求立刻为他儿子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如何找到配体那是警方和医院的事——为了强化这种威胁,开枪射杀了两名护士,并且威胁会有更多的人质被杀害,这样的John Q,还会有人同情他吗。
当然,这肯定是政治不正确的故事,但是现实的医闹往往比电影里的John Q残暴的多。
将心比心的说,我完全能够理解John Q的行为,代入是我恐怕也会孤注一掷做同样的事,但问题是,如果我代入的不是John Q呢,如果我只是一个在周六配太太去产检的丈夫,只是一个出了意外去急诊处理伤口的过路人呢,我实在不能在这种情况下提起一点对John Q的同情心。
那颗被直升机运来的心脏,毫无疑问是因应John Q的威胁而送到,可如果没有John Q那原本应该接受这颗心脏的患者就该死吗?
谁又为那人负责。
反正John Q一定会说I don't care others I just want my son live. 说到底,他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还有最令人作呕的一段,医生刚刚急救完枪伤患者,满身是血的走出急诊室,外面的人却围在一起声讨医生是如何的伪善,挖苦他的誓言。
多么讽刺的一幕,国内的医生不也是这样吗,治愈之前患者多半还客客气气的,治愈之后却被质疑乱开药,乱做检查。
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伪善的是医生,更是这些人多势众的群众。
群众是愚昧的,他们接受传媒的引导,为John Q欢呼,为警察喝倒彩。
但是保护他们生命的是警察,救治他们生命的是医生,威胁他们生命的反而是John Q。
以后的保险,还是要买EPO。
这是人性被社会这个怪兽吞噬掉的世界,一个生命抵不过25万,抵不过市长竞选,抵不过一个金钟奖(虽然记者也是帮了很多忙的。
这里没有黑他的意思)....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社会正因为不平等才有国家“我儿子快死了!
”“我表示同情可是我也没有办法。
”这社会又有多少人说出这种话?
明明对别人不屑一顾。
约翰·Q是一个好父亲还是一个绑匪?!
整个故事的结构很紧凑,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而精彩的构思。
从美国众多关于急症室的高收视剧集来看,美国的观众都对关于急症室的内容是很受乐的;绑匪和警察的对持又是主流电影的模式之一。
将聚集病人的急症室和绑匪联系在一起再添加一点催泪的父爱进去,一部打动人心的精彩电影就此诞生。
电影里的民众及被约翰·Q绑架的医务人员和病人,毫无疑问地都站在了约翰的一边,在他们眼里,约翰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父亲,因此他们必须帮助这个可怜的家伙。
和民众对立的是警察和政府,在他们看来约翰首先是一个绑匪,然后再是一个父亲。
当然这是由于他们站在不同的地位来看此事的。
所以这部片子在上映后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
“赞扬影片的人大多因为它对当今的医疗及保险制度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质疑和谴责,浓缩了许多普通人真实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反映了社会的时弊。
有些观众甚至指责影片鼓励人们运用暴力方式对待生活中的麻烦,因此对影片加以批驳。
”只是,人们之所以会采用暴力方式对待生活中的麻烦,深究其原因只能凸现社会的不公平和弊端。
在追究犯人的罪过的同时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更加要反思一下现行制度的各种漏洞,让人民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本应美好的世界上。
我相信,约翰是一个好父亲,然后才是一个好绑匪!
《迫在眉梢》,8年前的老电影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美国黑人家庭濒临破产时儿子被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不堪重负的心脏即将走向衰竭,只有心脏移植手术才能拯救孩子的生命,但父亲廉价的医疗保险并不不能负担起25万美元的手术费用,即使是7万5千元的首付都让一家人愁眉不展,在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后父亲选择了劫持医师来逼迫医院给孩子做手术。
抱着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我一直以为美国也是全民免费医疗,直到了解奥巴马提出医改方案我才知道原来美国社会也有很多人没有医疗保险,美国的医疗系统也充斥着乱收费乱开药这类弊端,在这部《迫在眉梢》之后更是感受到了美国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其实西方也并非天堂,但庆幸至少有自由的文化氛围能够让这类触动人心和拷问制度的题材得以流传,这样的故事和背景其实放在本朝必然有更强的话题性和现实感,但可惜我们只能通过美国人的视角来看这场人性和制度的博弈。
看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两部电影,一个是塞缪尔•杰克逊的《王牌对王牌》,一个是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前者是一个无奈的黑人警察面对社会的不公只能用劫持来捍卫自己的清白后者是一个穷困的黑人父亲面对生活的失意一直没有放弃希望,直到听到幸福来敲门的声音,而《迫在眉梢》的感觉有点像是《当幸福来敲门》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王牌对王牌》的剧情,社会上总有不得志的人,找不到工作可以忍,可以等着机会的降临,让儿子等死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了,最终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父亲选择了对制度掀桌,拔枪指向了认钱不认人的医师,他要靠自己的反戈一击赢得社会的关注,赢得儿子获取重生的机会。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父亲没有高超的谈判智慧,他只能对着对讲机咆哮着自己的要求,甚至一度差点被警方的计划射杀,也没有等待奇迹降临的耐性与好运,面对丑陋的美国医保制度,他以父亲的身份发起了对社会的挑战。
急救室里从医生到病患都对亚瑟的行为非常同情,唯一一个想通过制服亚瑟获取自由的人成为了众矢之的,甚至还被妹子唾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斯德哥尔摩现象可以解释的状态了,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的共识吧,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会对亚瑟看的的现实产生不满和愤懑,但亚瑟遭遇的极端情况和不甘就此认命而展开的行动无疑也敲碎了围观者和他之间的障碍,到那个狙击手被亚瑟丢出急救室之时,这个绑架案已经俨然成为了一场公众的狂欢,亚瑟成为了弱者的英雄,一次绑架案成为了在丑陋的制度下发出的最有力的声音,在陪审团几乎完全倾向亚瑟的意见后,接着的肯定是更大规模的游行甚至包括医改法案的通过和出台。
医改法案通过后美国的医保覆盖率将从百分之85增加到百分之95,记得以前看到过一个帖子是说促动奥巴马医改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一个身患癌症晚期却因为没有医疗保险而得不到救助的女子,后来医改法案通过时奥巴马还有邀请她出席,一直想找这则故事的源头,却再也没找到,也许只是虚构,不过算是表现出了我们对那个大洋彼岸国度所发生变革的向往。
身患重病却发现医保没有负担这部分,只能承担数额很小的上限,保险公司为了节省开支让医生尽可能少做检查,有钱就好好看病,没钱就随便糊弄,没有医保制度的缺陷和丑陋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说是显露无疑,再想想本朝这样的事情就更多了,住院才能报销,不住院不能报销,医保住院只能15天,满了就只能出院,包括我知道的无锡的医保还必须设立定点医院,不是这个医院看的就不能报销等等,这还是有保险的情况,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如果碰到生大病那要面对的压力更是不堪,数不清的人在茫茫多的医疗费面前只能去平价药店随便买点药,至于重病放弃治疗回家等死的故事也并不少,只是不能像美国人一样拿来做电影题材罢了,前几日刚刚看完了NHK08年制作的《激流中国》,里面有一集叫《病人的长龙》就是讲中国的医疗现状的,没钱的农民面对几百块钱的治疗费用都要全村举债终日以泪洗面,另一方面医生对着有钱人总是笑脸相迎衷心祝福。
这样的场景其实每个医疗保障不健全的国度都会出现,中国有,美国也有,看完这部电影也让更让我坚信其实世界上没有不一样的人只有不一样的制度下的人,人心都是逐利和自私的,父亲眼里的一切也许只是电台主播的一个新闻大奖,警察局长一次谋求连任的契机,但人心同时也是温暖的,弱者会相互扶持,素不相识的医师和病患成为了父亲最有力的支持,怎么看都利欲熏心的医生也会在接触的过程中流露出原本救死扶伤的品质,人心如海,只有靠一个合理的制度去约束和引导才会出现真正的和谐社会。
《迫在眉梢》上演了一出在丑陋的制度下深沉的父爱如何同现实搏击的故事,结局非常好莱坞,完美的收尾,大家都平安无事,你好我好大家好,但真正的现实肯定远比电影要残酷的多,也许父亲就那样被警察狙杀了,也许儿子就算放上了名单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心脏只能接受死亡,也许手术是失败的…… 但在不可知的命运面前,我们只能期许一个合理的保障制度了,在回味下父亲在决意自杀用自己的心脏保全儿子时的那段独白吧,即使再混账的制度和国度,也不能掩盖耀眼的人性光辉。
“你要听你妈妈的话,你明白吗?
你要照她的话去做。
她是你最要好的朋友,每天都要告诉她你爱她。
你现在交女朋友还太早,但时候总是会到的,你要像公主般对待她,因为她就是公主,当你要说什么……当你说要做什么时,一定要做。
因为你是言出必行的人,你一定要这样。
还有钱,有机会就要赚钱,纵使你必须偶尔昧着良心,你也要设法赚钱,别跟你爸一样笨,有钱会让人过得更顺利。
别抽烟,对人要有友善,要是有人杠上你,你要面对他,要像个男人,别靠近不好的东西,拜托!
别跟坏的东西沾上边,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我永远与你同在!
我爱你!
”2010.09.30 无锡
看完跟V小聊此刻心情。
她说中国怎么都拍不出这样的片,即便拍出来也是翻版。
笑了,中国拍这样的片儿?
或许还没出来,再或许命大出来,就被和谐掉了吧?
然后那些敢拍的、参与拍摄的人,最后都被销声匿迹了。
我们的ZF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的天朝很好,我们的子民幸福,我们都去看流星雨,看完一场,又看一场,总之,我们不吃饭、不睡觉、不生病、不花钱、不需要钱,我们只看流!
星!
雨!
写完。
一个美国医闹 的自白我她妈没钱 你也得给我看病 我她妈没杀人就说明我是好人 这是什么逻辑。
这黑人的儿子是人 那遵纪守法排队等心脏的因为你插队死了 人家的命就不是命了。
世界就是在这样逆向淘汰 以后大家看病都别用钱了 直接带刀去吧😁里面有很多细节很搞笑 美国跟中国一样 没钱没地位的人办事就是麻烦 美国的医保也没那些人吹的那么好吧中国人有个特点 每次看个电影觉得好就说你看人家拍的 中国也有啊 你去医院看看那些医闹 不都是嘛 外国人拿枪医闹就是感人中国人医闹就是素质低
喜欢这个导演的《阿尔法狗》,但这部的剧情安排的是在是在是三流水准,想要硬生生的感动人,反正对我来说效果是适得其反。
现在对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已经有点麻木了,2000年得了影帝以后他连着演的几部动作片内容都差不多,角色也都差不多。
这部里很多配角都很有来头,肖恩-海托西,罗伯特-杜瓦尔,雷-利奥塔,竟然还有《穆赫兰道》里最性感的那个美女劳拉·哈灵,在这里竟然演了一个没有台词的配角。
即便进入三月,南方的天气依旧是辗转在一整天的阴冷与短暂的明媚之间。
阴天的一切事物都沉陷在巨大的阴影里,所有的色彩都模糊开去,被软化及被黑白化。
有大风。
呼呼地在耳边里回荡,带着委屈的姿态。
街道逐渐由繁冗到清空,行人都匆忙归家,高架桥上的车辆呼啸着消失在尽头处。
斑马线,广告牌,电话亭,街灯,这些事物都沉没不语停留原处观望这座城市的缓慢破败,在暮色完全沉淀之前。
而这样的时间段里,在通道里涌满大风的临窗的座位上,慢慢写这样的文字。
写给John Q,写给那个用手枪指着脑袋要自杀后把心移植到心脏衰竭的儿子的男人,父亲。
这样的父亲形象,在影片的一开头并没有立刻树立起来。
手法就象在夏日的海边堆城堡,一手一手慢慢地往上填,有小担心,有小幸福,有小忧伤,有小愤怒。
无法否认,我很爱丹泽尔。
从The Bone Collector到Man on Fire再到Training Day与He Got Game,一部部地看,看他的胡须渣,看他痞痞地笑。
尽管同学一而再地表达“他的演技拙劣”观点,我仍爱他如初。
他忠实于每个角色,黑帮、保镖、父亲、警察……不温不火,缓慢地演饰每一个角色。
看他的时候你觉得他不够出色,可看完后你仍在留恋他的行为举止。
如同一样食物,能做到唇齿留香就能称为优秀了。
这样的爱,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总是能很好地调动人的感情味蕾。
我仍记得半夜父亲会起床,在阳台上抽完旱烟后经过我房间会进去帮我检查被子跟蚊帐;记得母亲会在下大雨的夜晚披着红色的雨衣送伞到我的教室,连头发上都沾着细小的水滴。
当它们都被镜头放大的时候,力量的张感会瞬间吞噬掉你的所有不情愿,你的小倔强,你的小叛逆,就这样再次哭得像个小孩。
而我仍记得,父母在奶奶的葬礼上,在那个惨淡的黄昏里,大声号哭的情形。
这些爱,你总是不能遗忘。
它们是你即将衰弱的心脏上的细小血管,输送养料,永不停歇。
一群老戏骨
这片子当年引进没? 倒是应该让我国人民看看美国医疗制度的丑恶嘴脸, 自己心里平衡点。
当时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电影表现的是一个非常真实的题材,大家都知道这可以发生在你我身上,大家也都知道假如你我采取男主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然而,导演却硬是要玩一把“皆大欢喜”结局,你TM逗我?
意料之中的happy ending。现实里这样的事happy ending的几率有多大
我去,这不就是医闹吗?电影明明是在抨击美国的医保体制,一堆评论却在说放中国会怎样怎样也是醉了。除了丹泽尔的表演,此片一无是处。
给演技多一颗星。
父爱…太泪点了…还有就是不在乎钱的良心医生这个世界还有么?
三星半我只打了三星实在是因为中间的大段太刻意了 另外这是我喜欢的题材 前面挺不错导致期望太大 后面崩了
真心只想给2星。煽情煽得太假,剧情进展也太假,控诉医保制度的说教意味太浓,更不能忍受父亲的做法。
残酷社会。
推荐给小八看。
又是老梅。。。那颗心也太假了
温情的社会问题
热天午后医院版,很童话很好莱坞。
在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的性格下,这个故事就将变成 南||平疯子持菜刀屠杀幼童最后的FOR SASHA是什么意思
弱势群体,太多地方似曾相识,感觉像美剧中的普通的一集,没什么特别的
华盛顿肯定是我唯一最喜欢喜爱的黑人明星 没有之一。多加一个摩根弗里曼 sorry啊-by2013.1.9
黑人版热天午后。穷黑人劫医院救儿子比同性恋抢银行为男友做变性手术有煽动性,可好莱坞式大俗套看起来实在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alone
没看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