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部剧吸引大概有两个原因。
其一,它赤裸裸地抛出了一个问题: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力度,如果换成“约会恋爱是什么”,那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究竟”正是人们百思、百试而不得其解时,最无奈的追问。
我盼着更新、恨不能直接看大结局,很大程度上是想知道答案。
当现实中的恋爱经验不足时,通过影视得到些许弥补或许能让人更有底气。
其二,剧中的男女主都是常人眼中的奇葩。
男主已过而立之年,从不出门,酷爱读书,自称“高等游民”,是常人眼中的啃老族、废物。
女主是高级精算师,生活富足,形貌俱佳,是常人眼中不懂感情的怪物。
这样的两个人会有怎样的碰撞?
因而会好奇,甚至内心深处还潜藏着对自身的庆幸和哀怜——幸好我是“正常”的,可若我读了博士,是否也会成为常人眼中的“怪物”?
或许多年后我会觉得此时的想法幼稚而肤浅,可在这个阶段,这就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或许这部剧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是,每个人都能在欧阳羽飞和陆依依身上看到曾经的或现在的自己,只是为了成为一个“常人”,我们努力掩盖着自身的“不一样”。
比如,或许你曾经热爱文学,却渐渐害怕被称作“文艺青年”;曾经喜欢独自呆着,看书、画画,甚至发呆也是享受,可渐渐害怕被说成是“不合群”。
因而大多数人选择掩藏,而欧阳羽飞和陆依依却选择了诚实地面对自己。
那么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
陆依依说,她以前以为只要恋爱了就会幸福,就会充满快乐和喜悦,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但就算要饱尝痛苦,就算要遭遇苦难,可正是因为有了那个人的陪伴,漂泊的生命从此才有了意义。
但欧阳羽飞说,可这样的话,恋爱和结婚就是一件苦差事。
别说恋爱和结婚是一件苦差事,就是活着本身同样是一件苦差事。
这也是剧中陆依依所说的。
可因为苦,就不活着、不恋爱、不结婚了么?
显然不能。
会因为那个人感到痛苦才是真正的恋爱,如果一直开开心心的,那么那个人和朋友又有什么区别。
这是20集的电视剧给我的最终答案。
我不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也不确定是否真的明白这个答案。
我只是想到了大学时很喜欢的一个男生。
对着电脑屏幕和他聊天会心跳加速,知道他受委屈会心酸,那时真的能感觉到心里涌出了一股液体。
知道他并不是真的喜欢我而只是感动,会心疼。
那时才知道原来真的能产生生理性的心疼。
我想,或许那是我的恋爱,尽管只是我一个人的恋爱。
作为一个从“未成年”的反町隆史看到“逃避可耻”的星野源,并且视日剧为男朋友的独身妹子,我就已经打算坚定不移地狂黑一把这些被移植过来的本土化产品,为那些陪我多年独守空房的男朋友们正名,当然,即便在我还没有看到它们的时候。
就在这时,《约会》上!
线!
了!
我在上海参加了试映(第九、十集),结果真的让我很失望,因为我居然不自知地路转粉了……总体而言,本土化产品沿袭了原剧的人物设定、风格、故事走向甚至是诸多的事件和场面,对此,我看到有人疯狂诟病编剧和导演的改编力度和水准。
作为一个追完原剧的原剧粉而言,我倒是欣慰些许,毕竟他们既没有拿一个一模一样、无脑统一的“Made In Zhongguo”来圈我的钱,也没有用一个面目全非、丑陋不堪的“完全创新手册”来告诉我说:“对呀,这就是之前跟你朝夕相处的那个男朋友啊!
”如果说原剧是一个人,那么本土化的《约会》并没有给他换上一张让我们十分陌生的面孔,更没有为他篡改一个我们绝不接受的灵魂,而是告诉我们:“你们看,他穿和服很美,穿唐装也很漂亮啊!
”上线之后一口气看了六集。
相比于原剧,本土化给我最大的感受在于,我妈居然看乐了。
不得不说,它将原剧一集的体量划分为两集,叙事节奏尽管拉缓了但并不影响我的观剧体验,与此同时,它在原剧中很多一笔带过的过程和细节上做了有效填充,比如说巧和依子(欧阳宇飞和陆依依)的游乐园约会活动,这次事情结束地并不仓促,反倒饱满得很,水土相符的笑料也是十足。
自此,我再也不用担心妈妈的看剧了。
“插入”、“嘴她”、“SM”、“让她怀孕”……它污,它不堪,可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
我们不会再看到接吻就蒙眼睛,我们也不会再与老铁以“同志,你好”相问候;闺蜜偶遇心上人,我们以“扑倒他!
拉他开房!
”代替了“一定要端庄大方,笑不露齿”;老朋友过生日,我们把工工整整写着“生日快乐,笑口常开”的贺卡变成了长着大象鼻子的豹纹丁字裤和限量版铁盒杜蕾斯。
我不是欧阳宇飞,不是陆依依,也不是董子俊,更不是香香,但他们却把我的生活拿进了荧幕。
人们总喜欢吃饭的时候拍美食,出游的时候拍风景,节日的时候拍礼物,甚至失恋的时候拍自己,为了记录此刻的美好抑或是不快,那如果把这一切串成一个故事,拍成一部网剧,又何尝不好呢?
《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了我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渴望》记录了我爸我妈那一代人,而哪部剧能记录我们这一代人呢?
不要告诉我是那些都市言情偶像剧,我不是公主,不是千金小姐,至今也没有王子,没有霸道总裁来为我承包鱼塘。
本土化的《约会》,它或许不成功,或许有很多人偏执于非议,或许在几年后没有人记得曾有这样一部剧出现过,但我真的希望它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步——也是记录我们生活的电影电视剧的一大步。
但即便如此,实话说,本土化的《约会》也并不完美,之中难免有差强人意的地方。
于是我顺手百度百科了一下本剧的导演,居然发现这是他第一部影视剧导演作品,原本觉得不黑不好的我又一次打消了黑它的想法。
想到我此生做的第一道菜,连小区里的野狗都不愿吃;此生第一次化妆,居然吓哭了邻居家的小孩子。
那么,我有何资格去怒斥或是嘲讽别人的第一次呢,又怎么能要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去跟博尔特比赛跑呢?
更何况这个第一次,要比很多人出色太多,最起码的,欧阳宇飞和陆依依的第一次打动过我,这就够了。
女主是个有严重强迫症的数据控女博士,每个动作都要在固定时间点做,开车之前一定要检查好所有项目,连走路都必须沿着一条线笔直行走;男主是个热爱诗歌、二次元的死宅,妈妈眼里的弱智,朋友眼里丧心病狂的死盲流,围观群众眼里连相亲对象手都不敢握的怂货。
这样的俩人在大数据时代开始相亲,继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本剧内容幽默,情节相对比较紧凑,作为男主来讲郭晓冬也有了一定突破,从居家好男人的形象走出改演这种不修边幅热爱二次元的角色,本剧的惊喜是士兵突击里的马小帅同志和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
因为特别喜欢原版,所以来看下翻版演什么样,看完只想尽量客观的吐槽下。
其实国产剧有很多好的题材,符合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适合中国演员表达的剧,比如琅琊榜 ,中国风特征很明显,演员演起来也驾轻就熟。
《约》翻拍自日版的《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现在就我个人看到的对比下。
:首先,从演员角度讲,杏演的女主理性淡定中透着一点可爱,王演的女主在尽量地从外形上靠进杏演的,比如瞪眼,的确乍一看有些神似,但是不知道是由于王的脸盘大还是她的演技有点硬,演出来的效果是一个机械呆板满身怨气的大龄剩女感觉,像一只河豚鼓着肚子,用针一扎随时会爆炸。
再说郭演的高等游民,长谷川演的男主,刚开始出场时有种懦弱略加畏缩的气质,到后面渐渐展现出文人的优雅气质,尤其是长谷川叔皮肤白嫩,身形纤细,自带少年感的面相,演这种久居书房足不出户的宅男毫无压力;郭是一个演技不错的演员,就是觉得接这个戏节操不保。
受外形限制(毕竟长得比较汉子),身材魁梧,再配上满脸的胡茬,套用前面影评说的演成了赵本山风,同时夹杂着一些智障感,尤其是他掐着嗓子演文弱感时有点让人起鸡皮疙瘩,感觉一个老大不小,满脸沧桑的大叔在那里强行卖萌,特别尴尬,目前看到第四集,郭吐槽萝莉女前台时那段算是演的比较好的了,毕竟可以正常说话,听起来不那么做作了,我觉得这个角色选角时就应该找面相文气一点的大叔,太过阳刚褶子多的文弱起来很违和;再说男二,中岛芋头演的男二有一种萌萌的痴情感,但是樊野不知道是台词功力不行,还是演技本身渣,念起台词感觉不入戏,底气不足,感情不到位,还有一种特别娘的气质附体,看他的戏是全戏最尴尬的。
这部戏里演员里面目前看到最好的应该就是发小了,没有受日版限制,自己演绎,发挥起来比较自然。
然后就是配乐,虽然大量沿用原版的配乐,但是配乐和画面特别不融合,原剧的配乐一响起来,配合演员在线的演技和像蹦豆一样的台词,让人马上燃,可能是中国话比较适合慢慢说,背景音乐一起,演员说话的节奏跟不上音乐的感觉,就觉得bgm和剧情割裂开了,浪费了原版那么带感的bgm。
最后,台词方面打磨得不是特别好,尽量在照搬原版,但和本国文化背景又有点不符。
总之感觉这部剧翻拍的有点生硬,没有原版好看,有点不伦不类,就像山寨机一样,乍看挺像,细看哭笑不得,还是多找些适合本土文化背景的素材比较好,没必要非翻拍别的国家的,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好的素材待挖掘。
喜欢日剧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很多日剧没有什么伟光正的主题,甚至可以说脑回路完全不在正常频道上,但却有深得我心的感慨。
下面简单说一下自己看到的翻拍版和原版的差距吧。
第一,主旨思想。
翻拍几乎是完全继承了原版探讨的话题,所以两者的差别不大。
但重点就在于翻拍毕竟只是翻拍,剧中所探讨的东西,很多观众一看就觉得,这个不像是国产电视剧会探讨的东西呀。
观剧经验不多,但是有限的国产剧观剧经验告诉我,很多自创国产剧的主题远达不到关注批判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高度。
而很多日剧,本身脑回路清奇,实则有许多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比如这部剧的原版,看到第四集的时候,虽然没改变“男主渣”的印象,但居然也开始思考社会和人生了:1、工作的社会意义。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为什么非得工作?
我们工作,其实更多是取悦大众,赢得一份社会体面,满足人的社会属性。
可是如果一个人本身社会属性不强,又何必强求自己外出工作呢?
2、全职太太那么普遍,全职丈夫又有何不可?
3、婚姻究竟是爱情的升华,还是只是一份单纯的契约关系,以双方共赢互利为目的,如果是后者,那何必以恋爱为基础呢?
第二,人物呈现——就是演技。
说说女主吧,其实原版的女主,我认为比原版男主演技要好,因为感觉原版男主偶尔还是会用力过猛,不过这可能是日剧角色的中二风吧。
原版女主在研究所工作,家庭条件一般,穿着打扮也比较土。
但最主要的是,表情死板,跟她本人的性格一样。
但翻拍的女主,感觉表情太灵动了——哦不,应该是略微用力过猛。
作为一个死理性派,想来不会那么浮夸吧,但是女主给人的感觉就是,,略浮夸了点(表情)。
想着是不是因为原版的女主演员就是个面瘫,特意搜了一下本人,发现还真是人家演技好,对角色解读好,因为她其他剧的呈现的风格,或者说其他剧的海报,都是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气质。
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一下哦。
第三,矛盾冲突的大背景。
看到第四集来,感受到原版在探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工作的意义,家里蹲的生活方式到底合不合理。
男主一开始就解释了自己“高等游民”的由来,这种精神贵族的生活方式,其实在日本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是正常的,是受尊敬的。
后来心里咨询师好像也给了一个两百万的家里蹲的数据,不知道是全球呢还是全日本。
但从这些细节上来看,至少可以说明男主家里蹲的生活方式是有一部分社会根源的。
但是看翻拍的话,能感受到的社会因素很少,当然后面也会有解释为什么男主要家里蹲,但是感觉弱化了社会的影响,就让人觉得不自然。
第四,色调!
色调!
喜欢日剧的,还因为它们的色调都很好。
具体是哪种好呢?
对颜色没研究的我说不上来。
总之不像国产剧那样。
国产剧的色调总是鲜亮,明晃晃的,一看就觉得是精英剧,缺乏生活感。
另外,国产剧总是喜欢把环境展现得很精致,尤其是拍在上海的剧的时候!
可能上海就是这么一个时尚又鲜亮的地方吧,哈哈。。
当然对原版也有吐槽的地方,最典型的就是女主一开始的出场造型,真的是很雷人啊。
感觉造型师(或者编剧?
)还是有丑化理工科女的嫌疑,讲真有几个高学历理工科女会那么打扮自己啊??
基本的审美能力也是有的啊。
说实话,如果不是遭遇剧荒根本就不会看的,担着第一次看就发现了本年度的第一个惊喜!
对于国产偶像剧来说,我们早已习惯了套路!
一个位高权重长相帅气的男主,一个家境贫寒长相能力普通的女主!
一个家境殷实,长相漂亮又有能力的女二!
和一个不管发生什么都会在你身边的男配!
这就是国产剧的标准模板!
而这一切很惊喜的看到通通不存在!
比起这些玛丽苏傻白甜,甚至还有些女权倾向!
台词犀利,直击现实的剧无疑是个另类!
陆依依学霸女博士,早年母亲病逝,和父亲相依为命,不擅交际!
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言不合就见死去的母亲。
欧阳宇飞奇葩男屌丝,是个自称高等游民的人,说白了就是无业游民的啃老族!
两个人的相识也是奇葩,男主因为要找长期饭票,女主则是对完美的数据征服!
不过他们三观很一致——没有爱情的婚姻才稳固!
董子俊一直喜欢陆依依,但告白均告失败。
香香从小暗恋欧阳宇飞,不敢表白,使出浑身解数也均告失败!
孙策香香的哥哥一直希望子俊和依依能分开!
鼓励两人要为爱反击!
最后这些人也都得到成长,陆依依和欧阳宇飞虽然一直没意识到恋爱,但不自觉中夜谈起了甜蜜的恋爱!
来了一场高级虐狗!
孙策也意识到和前妻的感情!
董子俊也在神助攻中不知不觉和香香走到一起!
整个故事十分简单,却不落俗套,分分钟都是笑点!
啃老族!
大学生就业困难!
不良婚恋观都得到展示!
而且电视剧也没有死逼这样的标配,不得不说是个惊喜!
没看过原版就不对比了!
有说这部电视剧不符合国情,我想男女主这样的另类在任何国家都不符合国情!
有说不如原版!
但超越原版的作品又有多少?
虽然有时女主说话像机器人鸭子嘴,但是谁又能否认在翻译官三生三世玛丽苏滥情剧的现在,这是国产偶像剧中的开拓者!
或许不完美,但如果你想看到国产偶像剧的进步,我想也不至于差评如潮吧!
个人评分:10
一直不懂什么叫“路转粉”的我总是对各种翻拍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因为我以为翻拍就像是经典球鞋的复刻,复刻再好也比不上原作。
但《约会》这部悄悄而来的翻拍剧似乎强行逼我交出了一波处女转!
我,路转粉了。
没看过日剧。
刚看到手机上的推送内容时,我就已经对它产生了反感,只因为“大龄剩男啃老(婆)族”这几个字眼,扎心了。
这种事对旁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对我确是自小亲眼目睹过,儿时父亲与母亲的生活状态便是这般,所以这也成了我心里的一道伤疤。
良药可以治顽疾,真爱可以治心伤,看个翻拍剧就能治愈成长中的伤痛?
好吧,《约会》做到了。
剧中的台词句句金句,像郭德纲的段子集,在恰到好处的点甩出包袱,让人啧啧称快。
“天线宝宝”“公瑾留步”我可以笑一年。
把“啃老(婆)族”这一令广大老爷们所不齿的事变得有趣而令人接受,不停的反转,特别是我本来是想看看它翻拍的有多么烂,但是却一口气停不下来看完8集。
笑的拍桌子的同时释怀了父辈的做法,治愈功效就是这剧副作用吧。
一千个观众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部翻拍剧,只要有一个瞬间能触动你心弦,就够了。
打一星,发恶评,做个充满愤怒的键盘党,太容易了。
现在看到喷子和黑粉,我选择默默走开。
毕竟在喷的过程中寻找存在感和话语权,是他们(仅剩)的权利。
利益相关:感谢朋友的朋友,感谢藤井树观影团,资深日剧迷妹,网络视频版权研究2017年的情人节前一天在上海UME国际影城(新天地店)看了《约会,恋爱》的中国版试片。
原版日剧因为杏、长谷川博己、中岛裕翔和国仲凉子这些人气演员可谓是未播先火。
播出之后因为人设、画风清奇,演员自身的形象和演技也赋予了角色很大的魅力,从第一集火到最后一集。
原作一共10集,单集片长46分钟,加上SP篇115分钟。
翻拍的中国版共20集,单集剧长30分钟。
目测可能是将原作SP的剧情包含在内。
试片会上播放的是第九、第十集,据说是推动男女主关系非常重要的两集。
现场约有120人,看过原作的观众并不多。
整个试片会的气氛很好,观众频频被逗乐。
后面的讨论环节,主创郭晓东老师,女主妹子,田晓威导演,原作武内英树导演都非常诚恳的作了分享。
看得出花了心思。
剧本方面从播放的两集看,很多台词做了汉语化的调整。
一些日式的场景,桥段也做了中国化,让人不觉得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特别突兀吧。
演员方面,郭晓东老师本身太“正气”,缺少长谷川博己的那种“高等游民恶趣味”,私以为有出戏感。
查了下女主妹子是89年的,上师大毕业的。
看她的表现估计是认真看了原作揣摩杏的表演,无论是造型或动作表情,模仿杏的痕迹明显。
可惜男女主之间没有CP感,没有火花!!
王伟忠老师饰演女主的爸爸耶~~~女主妈妈好像是《红色》中的冯大姐,爸爸妈妈的角色都演的不错。
男二上过《奇葩说》,早前微博宣传因不当言论被日版原作中岛裕翔的迷妹们撕了四千多条,可能他只是无意的调侃,但对本次翻拍宣传影响真的蛮差的。
富士台月九每况愈下,近来常被坊间调侃穷的只能卖版权了。
SMG尚世影业与富士签订战略协议,引进了一批日剧的版权。
一直默默关注这俩的“基情”合作能折腾出些啥。
《约会,恋爱》只是开端,后面还有《求婚大作战》等一大波国内翻拍版滚滚而来……去年年底有天在北外滩碰到过一剧组,直到晚上看其他迷妹的推送才知道是翻拍《求婚》的剧组。
虽然当初听到翻拍时的内心是天雷滚滚(在下可是个纯正的日剧迷妹好伐,通晓日剧生态圈,曾经靠着看日剧日语一路通过N1),却也期待被打脸,想看到优质的翻拍,符合中国国情国民性格的再创作。
在观影回去的地铁上用手机码的碎碎念。
很久没用豆瓣写影评了,心血来潮发一篇。
看过原版都知道,里面布置服化甚至连分镜都和原版一模一样,让原著迷觉得根本没有翻拍的必要。
虽然是日方要求这样的完全统一,但是这样也很大可能的保障了这部翻拍剧的完成度。
评论很多说不应该跟原版对比严苛要求,但说实在你既然决定翻拍就该接受别人的对比,不然你蹭着别人的努力成果又不让评论吗?
而且我觉得中国用本地题材完全是能写出好剧的,但是中国娱乐圈大环境都浮躁得很,大批量推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小甜剧,但是没有内核的剧是成不了经典也容易被遗忘,像庆余年琅琊榜的大火证明,观众也需要良心好剧。
第一,我不支持日剧翻拍国剧的大原因是剧集时长。
日剧大多11集完结,多数都是以紧凑的剧情获得观众青睐,原版编剧的作品更是以紧凑剧情和不停歇的反转而著名。
11集拉成20集,可想而知节奏会被拖慢到什么程度。
里面连串快速的大段台词也非常考验演员台词功底,也让剧情紧凑起来。
翻拍版为了时常,拍无关场面变多,台词节奏放慢,把原剧特色破坏。
第二个争议点,是演员的选择。
其实我觉得这翻拍版演员都是优秀的,但是原剧人设极端但就充满日本特色,翻拍和原版设定一样就会对比。
女主我觉得没有大毛病,因为和原版没大区别(原版的演绎已经完成度很高,很难进步了)但是男主最大问题是原版啃老废柴但是有品味高审美散发一种古典文学的书生气,翻拍版把废柴气息演了但是少了那种优雅的气息,脸上的胡子和略显粗俗的现代流行语台词(挖槽,我勒个去之类的)会让角色略显油腻;而且我觉得这个人设在中国这边其实很难出现,有品位高要求但是同时又丧又宅,单有品味这点就很难成立了。
最近连续看了《桃花期》与《草食男之桃花期》、《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很喜欢gakki,更爱《桃花期》电影版里的长泽雅美,又是两位”屌丝大神”森山未来和星野源的作品(讲真,我到现在看照片还分不清他俩到底谁是谁,但我更喜欢星野源,他可是在《真田丸》里演过德川秀忠的男人!
),但是看完之后总觉得怪怪的,具体是哪里怪一开始还很难讲的懂,明明很好看,节奏明快不拖泥带水,女演员们都很美,男演员们又还没我长得好看(内心窃喜),为什么就是看完了觉得不痛快呢?
今天看到了中国版《约会恋爱》,虽然只看了8集,但是好像明白了什么。
原版一直没有看过(可能是因为同为屌丝大神的长谷川博己比我帅一点点?
),但中国版昨天一口气看了8集,又看到了各种原剧党和水军们喷的不亦乐乎(我是平民,请两党不要来喷我,有一说一),但是觉得自己没看过原剧,可能会更客观一点吧。
首先我是觉得男女主人公虽然都是恋爱白痴,俩人在一起不能叫做恋爱,两个人的约会我觉得只能被叫做吃饭,两人的三观都很正,尤其是对爱情的观念。
虽然男女主人公表象上体现出的都是是个人就行的感觉,但是内心深处还会是这样吗?
如果是个人就行岂不是一集完结?
二十集的体量肯定会帮二人顺利的梳理清楚内心深层对于恋爱的渴望的。
女主被我一眼认出,最为人熟知的并不是陈二狗,而应该是“XX肾宝,他好,我也好”吧,没想到广告里一脸欲望的她竟然演起精英理科女陆依依如此不违和!
流利的台词,经常翘起的小鸭嘴(弹幕提醒,这是抄袭的原剧的杏,但是我觉得哪怕是抄袭,撅的好看不就完了?
),机器人一样的反应总是让我想起谢尔顿,但是看起来她是在自己的身上生发出来的陆依依,而不是演出来的陆依依,让人觉得虽然有时跟不上她的节奏,却又没有很硬的距离感,觉得她有一种莫名的可爱。
有点跑题了!
其实我着重想讲的是欧阳宇飞这个人物。
我脑子里觉得如果原剧是堺雅人演的,估计我现在三刷都完成了,看完了中国版《约会恋爱》前面的几集,我突然发现,郭晓冬是“年龄高配,颜值低配”版的堺雅人!
郭晓冬估计给大家的印象还停留在国民女婿的形象,一副正气凌然的样子,还有更为人熟知的就是那个“牙口不好的大叔”了。
但是这部剧目前为止,不管是郭晓冬这个演员,还是欧阳(不想讨论他为什么不姓尉迟、慕容、上官…)这个角色,都给我了很大的惊喜。
郭晓冬演一个屌丝,以前想都不敢想,但是昨天就已经看到了,虽然有大叔卖萌的嫌疑,但是这种年纪的演员突然演一个他没怎么接触过的“屌丝”(如果没说错,屌丝应该是90后的产物,本人单身哦)这种人群,可想而知难道还是蛮大的,但是郭晓冬演的竟然不“恶心”,反而让我觉得有一种大宝宝的感觉LOL!
转过头来一想,这个小飞是一个基本不出门的人,一直在妈妈的羽翼之下,突然觉得大宝宝的定位反而很准确!
这个人物身上最打动我的点,是这个人想改变,而且他没有只是想,而是突破万难去做。
一个不出门的人出了门,有一点社交恐惧症的人去与人攀谈并去了游乐场,还在第四集求了婚!
看到这里我竟突然有一些感动,感动的不是别的,是看到了一个非正常人类在绞尽脑汁的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改变自己的现状,我们且先不去谈论主动改变还是被动改变的问题,我是一个行动派,所以我觉得去改变自己一起,为了明天过得更好去做一次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事情,试一次,哪怕失败了起码收获了失败的经验,也比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当键盘侠要好得多(我难道是在吐槽我自己?
)!
对应到我前面提到的《桃花期》和《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只是就事论事,个人观点,请轻骂),里面的男主角只是一味地等待着幸福的到来,什么都没做就有各色美女如盲目的兔兔一般邦邦邦的撞入怀中,并没有怎么努力过的他们就收获了自己的幸福,我觉得这样的剧会误导广大的屌丝(包括我自己也是每天抱着gakki和长泽雅美在舔屏),对广大的屌丝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如果你是高富帅,美女兔子们会一头一个的撞倒在你的腹肌上、跑车上、美颜上,但如果你是一个藤本幸世、津崎平匡,欧阳宇飞,请不要在家做梦,在你没有努力过之前,在你没有像欧阳宇飞一样十年不出门,为了未来为了幸福去坐地铁这样的努力之前,请不要抱怨,不要等待,去用你瘦弱的臂膀,拿起你的小树桩,去砸晕属于自己的兔子吧!
垃圾烂片
现在生活剧和偶像剧已经不好划分了
日剧我是受不了,这部日剧也更没看过,给一星的都是原剧先入为主看这部感觉尴尬,但抛开这些,这部剧还是挺有意思的,
没有看过原版,觉得挺可爱温馨的啊,日本人有才华
所以说这部翻拍的意义是嘲笑大部分人看不到原版?郭晓冬这身装扮真的不是在cosplay英国贵族家的长工?女主真的要连鸭子嘴都要学嘛!鸭子嘴是日本审美啊。
怎么讲吧 中间有些诗句文言选的还是蛮有诚意的 两位主角演技也还行 就是配角没有出彩的。。。再说吧这两个设定日版都演的很完美了,所以不管怎么演都会感觉是在模仿日版,无可厚非。还有一点就是如果选择看的话 一定要开1.5倍速!不加速慢到窒息!!
不懂
郭晓东整日拍这种浮夸剧
不去想原版,其实还不错。
我也想知道约会恋爱是什么这剧能告诉我吗??
虽然评分低,但对我产生了一定影响。
。。。。。看不下去。。原版笑成狗,翻拍生搬硬套剧情桥段没有灵气只剩满脸的尴尬,大概没看过日剧的原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吧。。ps女主模仿痕迹太重没有自己的风格,但确实很漂亮啊
尬
对不起 我不应该说我看过 因为我就看了预告 然而制作粗糙 (如果你要搞同期录音能否在录音上有点追求?) 演技瞬间让我尴尬癌晚期 跟原著对比... 这样的辣鸡能跟原著比?我只想自插双目 ps 我连预告都没看完 可见这翻拍得有多做作
郭晓冬现在都这么潦倒了,演的太傻太尴尬,女主的一言不合就撅嘴的表情看着也是觉得有毛病,根本就是看两个精神病在演戏,念台词,生硬至极,樊野服装太怪了,还好娘
女主演的不错( ^_^ )
完全照搬日剧,连表演模式都一模一样,国产剧连动脑筋本土化的诚意都没有了吗?
抄成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引进
讲道理拍的还不错,只是太像原版了算缺点吗?
一场拙劣的模仿,或者说并不高明的复制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