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发现了一个最大的质数,2^7723291“这么大的数字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会有很多个数可以被整除了,其实不是,它是一个孤独的数字,它只可以被1和自身被整除。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是受童年阴影影响内心孤独的人,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因如此两人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马蒂亚思想简单纯粹,遇到无法排解的烦恼,马蒂亚只要安静地坐下来,沉思一下,把一切纷乱的思绪归拢,就可以找准自己的方向,笔直地走下去,变得更杰出。
而爱丽丝却复杂的多,她相对来说要过得混乱的多,她任由自己的思绪自由散漫地飘飘忽忽,只有这样她才能把所有的烦恼挥发掉,然后轻松活下去,变得更强大。
马蒂亚理解不了爱丽丝内心纷纭复杂的想法,爱丽丝也听不到马蒂亚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他们因孤独而互相吸引,因不理解而分开,但分开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马蒂亚在遥远的德国确定了自己的幸福归宿,爱丽丝也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他们都在面对孤独的过程中成长了,变成了比以前更好的人。
这部电影的确不太好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40分完全没懂电影在讲啥。
往后的日子它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只好先去看原著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下面列出几个细节希望能帮大家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影。
1.男主小时候在派对上把妹妹卡米拉弄丢了。
2.女主经常在滑雪的时候想上厕所。
3.丹尼斯(电影中的小胖子)是个同性恋,喜欢男主。
4薇奥拉只有过一次性行为,并且结束后那个男生松开了之前紧牵着的手,走开了。
电影有给男女主牵紧双手的镜头和薇奥拉的表情。
原著中说这个动作让薇奥拉想起了那件屈辱史。
5女主的纹身是紫罗兰,薇奥拉在意大利语中正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女主才会想让薇奥拉看她的纹身,才想让男主毁了那个纹身。
6原著中接女主丈夫之口交代了,身体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甚至会导致不孕,原著里也有女主绝经的情节。
7女主是因为看到了男主妹妹才给男主写信的。
8.女主是受雇摄影店的摄影师。
这就是她能不受邀也能去薇的婚礼的原因。
9.原著里男主的妈妈希望男主离开自己的视线。
10.原著里是因为女主跟男主说自己要结婚,男主才果断去留学的。
男主是数学博士,原著作者是物理学博士。
原著中有一些涉及到物理学知识的(易懂)内容描写和情节。
下面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1.(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经常在滑雪是总是想上厕所,并且在最后一次滑雪时把不小心把便便排到了裤子里进而导致了意外,导致了女主对食物的厌恶。
2.正是因为薇奥拉对女主的欺凌愧疚,再加上女主的守信让她更加愧疚,薇才会转变对女主的态度。
3.正是因为女主的不孕才有了电影中丈夫“出轨”,女主去超市偷吃东西(为了受孕)和双方离婚的情节。
---想到再补充。
——没有你我怎么办?
——你要不要吻我?
——你家有厕所吗?
同大叔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好像心理电影,视觉跟音乐都有很炫的地方。
挺文艺的,现场有不少观众退场。
内嵌英文字幕,中文字幕敲得慢半拍。
没看过原著,电影用了插叙的手法,三个时间点混搭一起,有点废脑子,好像看推理片,呵呵。
滑雪受伤的爱丽丝,因为弄丢妹妹而自残的马提亚。
11与13,都是质数,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七年后,她嫁给了医生。
后来他成了物理学家,他去找她,在公园结尾,ending……110626上外公家
孤独是人的影子,无论你是否愿意,却总也甩不脱它。
人类互相理解的时代永远不可能到来,尽管《火影忍者》中三忍之一的自来也如此期望。
(影片的故事梗概见今年5/29的《新民晚报》B9版http://pdf.news365.com.cn/xmpdf/20110529/XM110529B109.pdf) 到达永华影城时,满座的放映厅里,才开始放映影片。
片头浓黑重彩、很有冲击力,或者用时下的话叫作“重口”。
一群孩子身着不同的夸张装束,许是在玩停住不动的游戏,只有一个小女孩与人格格不入,不久便明白这是男主角马蒂亚那弱智的双胞胎妹妹。
最初始,两位主人公都倍受期待,被周围的人当成天才。
但他们只是孩子,懦弱得想逃离被加诸在身上的天赋,于是他们犯下了改变他们一生的罪孽,并使自己一生背负孤独。
他们是两条平行线,却是注定要相遇的平行线。
少年时代,两人成了校友,两个相同的人能凭着气息找到彼此,孤独的气息使他们互相吸引。
他们的世界狭小得仅能容下对方而已。
维奥拉有着一般少女的孤独,漂亮得众星拱月,却被爱丽丝目睹了被甩的落寞。
拥有不同孤独的维奥拉让爱丽丝成为了她的朋友,只为了找回优越感。
成人以后,爱丽丝似乎开朗了不少,却依旧疏离。
接到维奥拉拍摄结婚喜宴的委托,也许是对显出幸福的人群的隔绝,她找了马蒂亚陪她同去。
马蒂亚因为即将离开意国去德国留学才终于对爱丽丝坦承了抛弃妹妹的真相。
然后又是七年,没有唯一朋友的陪伴,爱丽丝自暴自弃,瘦得只剩一副躯壳。
也许是撑到了极限,她才把分离了七年的马蒂亚召回。
马蒂亚奋不顾身地直奔向爱丽丝,见了面,明明互相渴望,却发乎情止乎礼。
那么多年都等下来了,不急于一时。
面对着累得熟睡了的爱丽丝,马蒂亚离开了。
高潮出现在马蒂亚穿越隧道来到当年抛开妹妹的公园:画面被隧道的黑白色撑满,马蒂亚由远处走近,渐渐豁然开朗,遂而变成浓丽的彩色。
当爱丽丝再找到马蒂亚时,他坐在当年妹妹等他的长椅上,她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他将手负在她的手上。
两个质数终于不再孤独。
看完电影时还有点恍惚,从永华一层层坐自动扶梯下楼还仿佛一直身在童话中,无法从梦中醒来。
诉不尽的孤独。
孤独的人都会找到共鸣。
这是我如此喜欢它的理由。
如题...................................................................................................................................................................................................................................................................................................................................................................................................................................................................................................................................................................................................................................................................................................................................................................................................................................................................................................................................................................................................................................................................................................................................................................................
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他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而孤独。
质数中还有些更特别的成员。
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
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如11和13,17和19.但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有一个偶数挡在了他们中间。
很寂寞的台词很冷淡的电影喜欢电影特效的处理,把人物内心的恐惧不安无助刻画的到位且夸张,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同身受。
画面剪辑技术纯熟,最让我觉得震撼力超强的就是,将两位主要人物至于喧闹的背景之下,拥挤的场所之中,随后镜头拉远,使得人物孤独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兀,切合电影主题。
说起内容,讲的是两位有着心灵创伤的孤独但敏感的且相互契合的灵魂相遇的故事。
冥冥之中总是有种力量将他俩相连接,走道里,有磁场相应,不说什么,也不需要说什么,二人同时看到对方,并且透过对方的眼睛发现了内心深处的灵魂。
他们没有性欲,没有爱情,不算亲人,朋友关系不是很恰切,他俩也为互相同情,是什么关系道不清看不明,就是由于某种相似的遭遇给他们带来了相似的心灵创伤导致自闭。
影片静静的在叙述剧情,在静静的讲述人间无缘由的非理性。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看下去,曲终人散之后,抚平躁动,安慰心灵,突然明白何为寂寞何为孤独何为自闭何为将自我与人群疏离保持孤立。
不被理解总是让人抓狂的,让人想去尽力解释让听者明白其中缘由。
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有意义么?
意义一定是有的,尽量发觉总是会找到些许意义,让对方更了解你,如果始终悲惨境遇还会得到对方的安慰,两个心灵即便无共同之处,有相似的经历还是会引起共鸣和同情,这就是意义。
但真有必要?
我看不见得。
Viola不晓得怎么良心发现,在一段时间里对Alice很好,她看见了Alice腿上的伤疤,她未泯的良心开始“作祟”,最终,Viola还是恶毒的viola,Alice将本来应对着Viola的碎玻璃划向了自己,去掉身上的纹身,回归本真的自己。
Mattia将妹妹弄丢的童年往事成为诅咒一直纠缠难以忘怀,他伤害自己,身上的伤疤,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在存在的,而不是行尸走肉。
他也许会怨自己讲妹妹的智商霸占为己。
童年的经历是阴影,是梦魇,是不透风的墙,是深入血液的毒品。
在最脆弱的时候,世界给了我们什么,叫我们如何回报以歌?
Alice和Mattia,也许会相互支撑着走完生命剩下的旅途,可是他们夹着的那个偶数会永远像那个小丑一样在灯光的照射下,露出狼一般的獠牙。
第一次看文艺片带着点想看明白剧情的心情,然后终于也看明白了,我自己的明白,并且我相信各位看客都有自己的“明白”。
1、明白了质数的意义,也明白了双质数的含义。
1984-1991-2001-2008,其实年份也有一层含义吧(我拼命地想回忆起剧中各种导演设下的细节梗)童年的心里阴影和伤害,让男女主角的相逢显得那么密合,只是我们都忘记了已经有裂缝的一个圆的两部分,要找回那种合二为一的初始,是绝无可能的。
2、明白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并且强烈建议初为人父母的朋友们都应认真观看此剧,别说你们没耐心看这么文艺又时空跳转的剧目,这绝对是给你们上的一趟好课。
至于早就过半百的父母们,反思与检讨吧!
3、明白了导演的细节处理的精致与音乐搭配的天衣无缝。
观影会后导演特地说到了侯孝贤导演对光的利用,在片中女主穿越的森林一般的光波流离,在DISCO扫射到人脸上的激光与眼神搭配,你一生手,它即告消失,从不曾让你抓住过。
4、明白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是什么。
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你由此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感觉。
负罪、怒气、害怕与茫然,特写的眼神透露出了太多太多意味。
5、明白了最后的最后。
我相信的是11+13=24,而24,它不是一个质数。
整些质数不质数的玄乎,就是两个倒霉催的小孩认识了半辈子也没办法在一起的悲惨故事。
男主小莫很悲剧,因为他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他自己是天才儿童,智商一点没有给妹妹留,妈妈又是个死要面子要强的女人,觉得生了这俩不省心的孩子人生特别失败,背地里讲孩子坏话还让小莫听见了。
这个妈妈最让人郁闷的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小莫有责任照顾这个痴呆妹妹,大人都做不好的事要求孩子做到,妹妹半夜不睡觉出来作妖,被骂的还是小莫,小莫嘴笨不知道怎么吵架和辩解,课堂上还好照顾妹妹被人嘲笑,好像照顾不好妹妹都是自己的错,越来越讨厌妹妹了,甩不掉的累赘,还不含说不能拒绝。
终于有天小莫要去同学聚会,他本来就觉得妈妈准备的礼物很丢脸,妈妈还偏要小莫带妹妹也去,妈妈要强,不想承认妹妹是个不能参与正常生活的痴呆儿,其实减少一点社交对妹妹刺激少一点,妹妹也可能好一些,但是妈妈要强。
小莫实在感到难以为继,就把妹妹放在公园长椅上让妹妹等自己,自己一个人参加生日聚会了,但是心里放不下妹妹,生日蛋糕也没吃上就出来,结果下大雨,妹妹还是丢了。
一个麻烦不见不见了,小莫以为是个解脱,没想到却成了他一生的枷锁,他不停的自残,拒绝爱,顺从好强母亲的安排去德国读书当博士。
中学转学认识了女主,从来没有邀请过女主来他家,也没有提起过丢失的妹妹。
女主小爱舍,爸爸要强,爸爸要强把妈妈都逼成了神经病。
一心要让爱舍成为滑雪冠军,在众人前炫耀女儿,人背后逼女儿喝牛奶,不喝也得喝,逼她吃肉补充营养,爱舍30岁左右开始厌食症,就是童年被逼吃饭的反应。
她本身就是纤细体质,消耗不了多少,被要强的爸爸逼死了。
最后一根稻草,是有天小爱舍不舒服,不想去训练,死爸逼她喝了牛奶,外边雾很大,根本不适合训练,但是爸爸要强,下雾下刀子也得去训练啊。
临走爱舍要尿尿,不许去,憋着!
好了,到了山上冷嗖嗖更加想尿了,也没厕所了。
原著写的是爱舍在大雾里迷迷糊糊跟不上队伍找不到路,跌倒后被什么东西压住起不来,然后尿在裤子里,冻晕在山上的大雾里。
电影里写她还找地方尿尿再接着滑,尿裤子这个确实不好拍吧。
总之就来,爱舍解脱了,因为受伤瘸了一条腿,再也不用训练了,她自己也不去滑雪,主要是爸爸为了炫耀。
爸爸没啥炫耀的就自己努力赚钱了,整天觉得老婆女儿都是不上进的货,非常压抑,逼着娘俩使劲儿吃饭。
我们都说中国父母卷,望子成龙凤,带来很多伤害,这下好了,少见多怪的意大利人也遭遇了这两个要强又卷的爹妈。
但是这两个外国八零后没见过世面,觉得周围小伙伴都很快乐为什么自己那么倒霉啊,哀怨的不行,还觉得自己老孤独了,老特殊了,是独一无二的质数,虽然俩人痛苦的原因都不过是父母太要强,但是就是不交流,只能凭借冥冥中直觉上感到对方和自己很相似来认亲。
真他妈二啊。
读书少还不愿意承认。
矫情到最后,学霸小莫坐在妹妹走丢的椅子上郁闷,快饿死的女主也离婚了,整天胃难受,俩人见面相互看对方睡着。
从俩人的黑眼圈可以看出,也是都太久没睡好觉了,能在对方在注视中睡上一大觉,真是非常解脱非常的知己了。
这俩人现在也有四十来岁了,矫情了半辈子,应该能和自己和解了吧。
这是听同学介绍的电影,第一次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喘不过气的电影,但还是一个人静静地把它看完了,合上电脑我还是忍不住回想,有的镜头对我来说太有震撼力,也太压抑,但仔细想想,却又陷进去,直到看了很多遍之后才觉得多次的沉默也许是这份爱太沉重了,也注定很少有人懂。。
原著看的唏嘘而无奈,仿佛爱丽丝和马蒂尼该有更好的归宿,却又觉得这样的结局才对得起他们深入骨髓的孤独。
不抱什么希望看电影,只希望它能还原原著。
大量记忆的穿插重叠、通过开场若干时间提示对应的那个岁数的爱丽丝和马蒂尼,其实是有用心的,只是略显混乱。
书里最爱的一幕是多年后马蒂尼坐在爱丽丝房间放眼四周发觉都是他不熟悉的物件摆设,那种力不从心和失落。
五颗星给重逢和我的眼泪。
真是见不得重逢:在7年后马蒂尼因为爱丽丝简短的一句卡片赶回来,爱丽丝慌乱的收拾自己,见面的一刻他们好像早上才分开的家人淡淡问候却不多言。
书里说“如果给我一个理由,我就和你共度余生,而这个理由终究没有出现。
”最后一幕爱丽丝在那个让马蒂尼梦魇的湖边,那个米凯拉坐过的长凳上,找到马蒂尼,从后环抱住他,轻轻婆娑着他的发丝。
那个时候时光仿佛倒退到奥薇拉家楼上房间内他俩第一次相拥的那一刻。
我想,这就是那个理由吧。
还是看小说吧
他们两个赶不走孤独的人在一起的场景,几乎都是强光下的镜头,刺眼的很。孤独刻骨,相遇也抵消不了。
你可以不意识到那些,那些生来就要求你背着的,你的家乡,你的父母,你的残疾,你四肢的长相,你先天的智力。这些,以及抵抗这些,成了你后来的命运。你表皮下的表情,以及独处的那段时间,才是你真正的模样。人的孤独在于你可以用新人替换老人,但没有人能替换你自己。
这么乱剪一气真的好吗?
两个童年有阴影的小孩最后命运纠缠在了一起,,,只是化妆师,你需要化那种病态的烟熏妆么,她已经够病态的了,还有就是导演,你是预算不够么,要找这么丑的演员来演女主,法令纹那么重。。。果然是不往鬼片上面整不甘心么。。。
不是很复杂的剧情,只是我对孤独难以抗拒。世界上有种孪生质数,他们最相像,最适合,但中间总是夹着个偶数,注定得孤独。
《质数的孤独》读到四分之一,决定跳过文字。
2010.12.18 北影标放。看完直接走了,太晚没有机会等到主创交流。很美的画面,很棒的剪辑。想再好好看一次。
原著会帮电影加分
他们彼此相似却又无法靠近 质数的孤独
童年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和不可复排性 配乐有些惊悚!
冲着质数冲着孤独去的,结果拍出来的是故作孤独。
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畅销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细腻的笔触,近乎完美的光,孤独者找到了急切的共鸣。
看得想死
鲜有的亮点在于妹纸和少年有那么些“皮肤之上与表皮之下”的感觉。
始终想知道,在倾述一切之后为什么还要选择离开
后面太拖沓了。前半段很美。爱丽丝被世界拒绝,马蒂亚拒绝世界。太相近的人不要相爱,只能让你们两个从悲伤到悲伤。或许每个人都该经历这样的状态,彻底的质数状态,进入孤独当中,那时等你发现那个孪生的质数时,好好相守就足够了。不要遁入爱情,遁入彻底的孤独。
命运决定性格,然后性格再次决定命运。人们喜欢上与自己相似的人天经地义,哪怕他是个神经病。
配樂和攝影,燈光都詭異而美麗.感情前半段渲染得好,後半段趨於平淡.
前半段用很现实的台词讲述主角们如何成为孤独的质数;后半段直到结尾又用极少的台词,或者更多的用镜头语言表现出这种孤独,有点压抑;片子从视觉,听觉强化这种孤独感的手法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