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的疫情,波动变化的数字,四面八方的新闻,跌宕起伏的心情。
即使在家里的我们,也感到了恐慌和惊惧。
我们知道身体的伤可以通过医疗的各种手段来愈合,那心里的伤口呢,会随着时间愈合吗,这不得而知。
柄本佑今年新出的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他饰演的安医生,帅气温柔,在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暖暖的他给我的心带来了平和。
从小温柔的他,一直坚定自己的梦想,在大学前不惜与父亲闹翻,选择了精神科。
之后多年两人之间总是沉默相向。
他的温柔带给了地震中幸存的人们希望,亲人离世,家园尽毁,他安慰道:“只有不放弃才有未来的幸福。
没关系,活着就好了”毕竟有时候只是要求活着已经很难了,因为人生无常。
人生虽短,但是意外总有很多,有些与你擦肩而过,有些直击你的心,能被打倒吗,不能呢,要担负的还有很多呢,只能在期盼和盼望中,继续自己的人生。
安医生说:“我希望你能将难过的事情和悲伤的的情绪,毫不犹豫的讲给我听。
”如果你能拥有一个可以倾听自己的伙伴,可以把想说的话说出来,难过的情绪不藏在心底,是非常幸运的,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的,是孤独一人的。
人生,踽踽独行。
一定要找到能够支持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时时开心,来人间一遭,是来看繁华之世,品人生百态,要秉着玩够才走的信念才行呢!
无法阻止事情的发生,只能平静的接受,我们不是神,没有必要一直隐藏自己的情绪,轻易的抹去苦楚。
这怎么可能呢,一切的一切都深刻的存在过。
学会放下,累了就适当停下来吧,好好活着,给自己和爱的人带去幸福。
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落满
软弱是好事啊,就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我也有软弱之处,可我一点也不为此羞愧。
虽然你对自己的事比较迟钝,但就这样也挺好,不用着急,你可以发现大家忽略的东西。
“得这种病,是因为我太软弱了吧?
” “不是的。
尽管身处于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你仍然在尝试寻找活下去的方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一些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意义 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并不是医生,医生能做的 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这里想到了责任有限原则,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理应为来访者或患者解决一切问题,真正能解决自身问题的永远是自己,所以没有做到的时候,也不要过分苛责自己,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
而且有很多时候会低估陪伴和倾听本身的意义,其实它们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遭遇惨痛经历的时候,小孩子会认为这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现在正在痛苦着的,是别的孩子,多重人格的出现,就是来承担这个孩子内心的痛苦,就这样,承受了太多痛苦的孩子,在那之后,诞生了多个人格,才能支撑他继续活下去。
(对多重人格障碍很温柔的解释 难受的时候,还是说出来比较好,表达悲伤和痛苦并不是不体面的事。
希望你能找到能支撑自己的东西,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心理学子看心理题材的剧很受触动。
柄本佑的韩语口音挺有意思,头两集作为在日韩裔“寻找自我”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也蛮深刻,最后病重时的各种细节刻画得很好,真是个可塑性极强的演员!
最感动的一幕是滨田岳竭尽全身力气控制眼泪对和隆说的那句“坐在你身边听着喜欢的歌,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
” (当然和隆深夜给孩子选定名字后写完夹在妻子书里的信也很感人!
微微笑起来的柄本佑真的很温柔!
此剧为描述1995年阪神大地震背景之下研究PTSD的先驱人士题材。
自己亦属于受灾者的主角安和隆,在地震之下致力于治疗居民的心理创伤,帮助其回到生活正轨。
拥有爵士乐钢琴演奏级功力的年轻精神科医生安和隆(柄本佑饰),与开朗的妻子终子(尾野真千子饰)相遇后组织家庭。
夫妻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即发生了阪神大地震。
身为一位精神科医生,此时该做的是什么?
安和隆每天不断的思考着。
和隆在与受灾者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该做的并非治疗,而是帮助受灾者拥有治愈力。
其后,安和隆将自己的心得及在受灾区的所见所闻纪录下来并出版成册,获得学艺赏。
然而,在39岁的某天,安和隆发现自己罹患了癌症……
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看完柄本佑和尾野的《疗愈心中的伤口》,真实而应景。
温柔,安静,细腻,难过。
感谢原型安克昌医生。
感谢这个世界上有这样温柔善良坚定的人存在。
不管城市复兴到什么程度 也会有人因为这些阴影而感到苦闷 我觉得不能忘记这些人按时间线整理了台词,供翻看。
第一话:神户、青春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充满着让人伤心的事 如果能很容易抹去人们内心的痛楚 我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但是这根本做不到
青年时期,和好友在公园里。
安慰想要放弃做医生的好友。
理由 有很多和没有是一样的
和隆选精神科可以说就是受老师的启蒙影响吧。
精神病患者的特征是 他们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这是他们的优点 不可以伤害
在电影院和终子的两次相遇最终结成了姻缘。
我觉得和隆就是在这里爱上终子的啊!
这个充满希望的开朗又温柔执着的女孩。
鼓起勇气的表白:告诉不喜欢自己名字的终子,你的名字很美很好听。
虽然没有得到爸爸的谅解,但还是坚持选择了精神科。
我决定 去精神科专业
爱情线实在是太美好。
捧着冰淇淋回来的终子和累得睡着了的和隆。
求婚!
这一幕真的好幸福哦
第二话:我们的工作1995年阪神大地震,人们承受着失去和痛苦。
没关系 活着就好了但是虽然活着,却有伤口。
安慰小男孩。
想说的话要是忍着不说藏在腹中 之后你会感觉这里很痛苦软弱是好事 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在避难所支起了小小的避难所,大家久违的露出了笑容。
医生能够做的 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第三话:无形的依靠晚归回家,抱着终子的安说仅仅是活着 就会有这么多让人伤心的事 为什么有些人还要故意做些让别人悲伤的事
对每一个病人都这么这么温柔,片冈问:生这种病是我太软弱了吧。
尽管身处于 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 你仍然在尝试寻找 活下去的方法 这说明了你生命里的强大
在报纸上写下的话 鼓舞着受伤的人 也在对社会思考
这里的老爷爷也令人难受。
想着米要吃吃完了就去寻死,打电话想和女儿聊天。
女儿却说嘴上说相死的人最后都不会..最后是邻居做的小鱼干救了校长啊。
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 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我也喜欢爵士钢琴!
我们不一样也依旧可以被认可。
最终和解。
安慰临终的父亲。
兄弟三人葬礼结束后喝酒的背影。
第四话:延续下来的光芒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
受病痛折磨的时候,老师来看他。
想要活下去。
想要做的事
专门截取了这张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无论什么时候 活着就给大家带来幸福
不愿意化疗,只想陪在家人身边。
这里真是要哭了 因为病痛而行动受限最终没法去听的音乐会(虽然朋友说的好基..坐在你身边 听着喜欢的歌 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
和后辈说的话 最终决定休息了
看着爱了一辈子的终子,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解读。
我知道什么是心灵的疗愈了 不让任何人孤独
忍着疼痛在想着孩子的名字 看着妻子的睡脸
这里真是泪目。
就叫她灯吧 灯光的灯 这个孩子一定会照亮我和终子的世界 她似乎已经照亮了 我这患病以来的7个月 不管是惊悚电影还是悲伤电影 结束时屏幕上都是一个“终”字 然后观众都能回自己的世界 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 所以即使痛苦悲伤也可以看下去 我也是这样 无论工作多么辛苦 听到多少令人难过的事情 我都知道只要我一回家 有终子你在 而且会笑着迎接我 谢谢你
泪目。
感觉他们还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和隆就去世了...再见,安医生。
酒吧里的怀念。
泪目。
孩子们都这么大了呢 和隆 我也吃了很多苦 和隆 我和你不一样 无法将自己的痛苦藏在心里 不被对方发现 所以告诉你 我很孤单啊。
希望你还在。
谢谢你 安克昌医生
疫情持续两个多月了。
每天看着数据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忘了,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背后的一整个家庭。
除了治愈他们的身体,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最近,日本NHK播出的新剧,刚好就给我们提了个醒。
《疗愈心中的伤口》《疗愈》目前在豆瓣评分8.8,看过的人还只有400多。
但这个时候看这部剧,特别应景,也特别治愈。
01“软弱是一件好事”《疗愈》的主角叫安和隆。
他在家排行老二。
70年代,在日本,一家之主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
爸爸是个企业家,每天下班回来,孩子们不管在干什么,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事,在门口排队,鞠躬说:欢迎回家,辛苦了。
从小,安和隆就很怕爸爸,在爸爸面前,他总控制不住地结巴。
爸爸最喜欢的,是家里的老大。
高中毕业时,他按照爸爸的意愿,选择了核工程专业。
安和隆唯一一次忤逆爸爸,是大学时选专业,他没和爸爸商量,填报了精神病学专业。
在爸爸看来,精神病学,完全是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专业。
儿子以后做了精神科医生,更不知道怎么开口跟别人说。
7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但人们对精神病学还有严重的偏见。
不顾父亲的反对,安和隆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兴趣,因为他想了解人们的内心。
就这样,安和隆和父亲的关系破裂了。
直到1995年,安和隆才第一次证明了做心理医生的巨大价值。
那一年,日本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
这场地震造成6千多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
32万人因为房屋受创而必须住到组合屋。
但受伤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身体和房屋,还有人们的心灵。
有的人被吓坏了,惶惶不可终日,觉得随时要发生余震。
有的人被吓得精神恍惚,抱着手中已经并不存在的婴儿,摇摇晃晃。
还有的人的,精神崩溃,抱着父母被烧后的骨灰来问医生,你能帮我分清:哪个是我父亲,哪个是我母亲吗?
作为心理医生,安和隆觉得自己不能再坐在医院里,等待病人上门。
他应该直接到安置灾民的避难所,主动介入,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
但避难所的所长也不理解他的工作。
很多灾民也对心理咨询充满误解,有人说:我可不想被别人说,这个人之前好像看过精神科的闲话。
那时候,在日本社会的普遍印象中,接受心理咨询,就是得了精神疾病。
但安和隆坚持待在现场,陪伴在人们身边。
终于,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来找他来倾诉。
有的人因为没有对陌生人的求救伸出援手,充满愧疚,彻夜失眠。
还有的人,因为别人房子都毁了,只有自己家没事,而觉得对不起大家。
还有些小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事,但他们的内心可能也受到了伤害。
有两个孩子在避难所里玩模拟地震的游戏。
受到了大人们的呵斥:大家都饱受地震的痛苦才聚在这里,你们竟然玩起了地震的游戏?
只有安和隆为他们说话:因为孩子还无法很好处理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心里的困惑,所以才通过游戏来调节。
后来安和隆又私下找小男孩聊天,小男孩说:我没事,比我更惨的人多了去了。
那个老爷爷笑话我,男孩子还这么软弱。
这真是我们东亚人典型的刻板印象,软弱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尤其是男孩,更是没有软弱的权利。
但安和隆和小男孩说:软弱是好事,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正是安和隆的专业援助和他温柔、耐心的陪伴,给了灾区的人们巨大的心理抚慰,帮助大家逐渐走出了困境。
有记者听到了安和隆的故事,请他在报纸上开专栏,以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记录灾区发生的事。
正是在这个专栏里,安和隆向普通读者普及了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经历、目睹或遭遇到情感、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许多人会出现应激反应。
比如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梦,或在接触相关事物时会有精神或身体上的不适和紧张。
还有的人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是摧毁相关的事物等等。
大部分人可以在几周到两三个月时间内治愈。
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一些人会因为长期患有PTSD而引发酒精依赖,或者长期抑郁等症状。
正是通过这个专栏,更多日本人开始重视灾后人们的心灵创伤。
实际上,这个剧是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的原型是日本的PTSD先驱安克昌。
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在一次次的灾难中,他们对如何救助灾难中的人们积累了经验。
这些经验,不只属于日本,更属于我们所有人。
在疫情对全国人民都造成巨大影响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更重视如何疗愈人们心灵的伤口?
02互助,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但在灾难之中,可以疗愈人们心灵的,绝不只是心理医生而已。
还有比如新闻记者,他们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把受灾人经历的,告诉更多人,就是对受灾者最好的尊重。
尽管在这过程中,记者本身也会产生怀疑:当你拍下一个又一个痛苦的身影时,自己究竟是在记录事实,还是在消费苦难者呢?
安和隆安慰记者,你的工作正是帮助人们记住,它很有意义。
我们常说“多难兴邦”,但是“兴邦”的绝对不是让我们受伤的“灾难”,而是我们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记者所做的,也不仅仅是记下今天发生了什么,更是为未来的历史打下草稿。
当然,即使你是一个普通人,在灾难中你也能为他人提供心灵的疗愈。
剧中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地震过去两年之后,避难所的所长仍然不能走出失去妻子的伤痛,得了抑郁症。
他打电话跟女儿说:最近一直忘了买米,如果因为没有米饿死了,就太可惜了。
这是他向女儿发出的求救信号。
但女儿忽视了这个信号,还责怪老人:地震都过去两年了,也该打起精神来了。
最后,老人下定了决心,准备自杀。
但就在他拿起剪刀之前,听到了敲门声。
原来是邻居的一个孩子妈妈,送来了自己做的鱼。
正是这点来自邻居的善意,挽回了老人的心。
他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滴在饭盒上,喃喃地对自己说:还是去买米吧。
善意的互动是不断循环的。
地震后,也正是这个邻居妈妈曾抱着孩子来向老人道歉。
因为婴儿晚上哭闹,被对面的邻居投诉。
老人不仅没有责怪,还安慰说:地震后小孩受到惊吓,哭闹也很正常。
还温柔地摸着宝宝的头,安慰道:地震很可怕呀,已经没事啦。
正是邻居间这些微不足道的互帮互助,让人们可以互相搀扶着,走过灾难。
当然,灾难之中,我们看到的,也不只是善意。
我们同样看到避难所里,有人对护士颐指气使,厕所脏了,就让护士去打扫。
巧合的是,在这次疫情中,我们也看到,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的一个官员,住院时无端地训斥护士去扫厕所,最后被停职。
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带着善意,还是出于自私,将对别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而怎么做,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03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有脆弱的权利但《疗愈》好看的地方,还在于它不只是心理医生援助灾民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心更复杂的一面。
安和隆一直无法处理好和父亲的关系。
直到父亲临终前,父亲理解了他工作的意义,两个人才达成了最终的和解。
当他最后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他也同样经历了恐惧和不甘愿的过程。
这正是《疗愈》最好看的地方,它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心理医生,也有无法接近的心灵,也有无法面对的恐惧。
好在安和隆最后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利用剩下的最后时光,为家人、为朋友留下了最好的遗产。
他的遗产正是他的思考。
他一次次向自己发问,究竟什么是心灵最好的疗愈。
心灵的疗愈,是创造一个人人都得到尊敬的社会。
心灵的疗愈,是不让任何人孤独,让每个需要的人,都得到陪伴,让每个受伤的心灵,都有机会倾诉。
这些,也不只是留给日本人的遗产,同样值得我们所有人珍视。
在疫情中,在疫情过后,我们是否能让每个人都得到尊重,我们是否能做到,不让每个人孤独,让所有需要的人,都得到陪伴呢?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考的问题。
经历全国疫情,被影响的多少有点PTSD症状的人,看看这部戏,可能会好一点,再好一点。
1、独特的爱情,好浪漫(*@ο@*) 哇~真的是太好看了。
两个人去看《东京故事》,结果有句台词没听清,所以女生就问男主,说得到底是啥?
男主发现,电车经过,没听见。
第二天,两个人又来了,可能是同一场,同一时间,电车又经过,再次错过了。
两个人却都乐了。
两个人开始聊天。
好喜欢这样的相识,从来没见过,好浪漫。
几天之后,男主见到女主上电车,赶紧追上去,问,你知道那句台词吗?
答,不知道。
那我告诉你,那句台词是这么说的。
2、剧情留白略多,节奏稍慢节奏有点慢,我都快失去耐心了,用1.25倍速播放,完美!
节奏刚刚好,特别紧凑,而且很抓人。
3、PTSD治疗方案立等可取心理学专业知识果然不是盖的,你觉得一切都很脏,是吗?
对。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高中。
好的,和我说说你的父母。
心理学最正规的问法就是这样的,太精彩了。
妻子在大阪,虽然与神户相隔不远,但是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一派太平景象。
大阪的人听说惨状,会说一句“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做错事了”。
妻子觉得特别痛苦,她的痛苦真的是亲历者才会有,所以,这个剧本太扎实了。
只有我,才会在半夜跳起来,说,地震了。
虽然在这很好,但是只有自己是怪胎。
尤其是别人说,那是上天降责罚,更受不了。
而男主人公却发现背后的恐惧,他们是害怕。
因为做错事,所以才招致毁灭性的灾难。
而我没做错事,所以我们不会遇到那样的天灾。
是恐惧吧。
理解了他们的恐慌,被不公平对待的愤怒,和委屈却有些理亏的不安、羞愧,就消解了。
4、治愈情节比比皆是,看了,心就安下来了。
他和小男孩的第一场对话太好看了。
孩子站在门外,他问,进来吗?
不进。
看见孩子的帽子,问,孩子是不是喜欢某个球队。
孩子说喜欢。
他说,我也喜欢。
孩子问,你会唱那首歌吗?
会。
唱给孩子听。
孩子进屋。
通过了。
【不管是谁,我们需要信任一个人,才会和他分享秘密。
而信任,是需要考验的。
男孩的考验,男主通过了。
】孩子给他一块糖,然后,在屋里傻玩。
这一段太治愈了。
我太喜欢这个情节了。
男主的演技太治愈了,表情、态度,都让你觉得他是无害的。
ps.第一次觉得关西话好好玩,而且,很容易懂。
第一次看《爸爸是偶像》的时候,我几乎听不懂里面的关西方言。
这部戏几乎没有听不懂哒,好开心,万岁\(≧▽≦)/。
今天看了后两集,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中间停了下来,我好像发现了一个穿帮,钢琴反光,摄影机好像反射进去了,我看了好几遍,貌似穿帮啦。
O(∩_∩)O哈哈,乐了一小会,然后继续泪流不止,而且是宽面条眼泪的那种。
太煽情了。
疑似穿帮
安:在日韩国人,一家人改姓安田,因为在日韩国人会被排挤,但是他们回韩国作为日归韩国人也会被排挤。
父亲严厉要求三个儿子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想让自己的在日韩国人的身份被得到认可。
哥哥在“原子力工学科”深造;弟弟子承父业。
安考上医科大,开始用“安”取代“安田”作为自己的姓。
遇到同是在日韩国人的妻子终子。
安在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一直在努力去抚平震后的内心伤痛,但是人们对精神科认识有误解。
第二集结束他说:治疗人们心理创伤的不是医生,医生能够做的,也只是陪在那些想要康复的人的身边而已。
最后安得肝癌很快去世,去世之前一直懊悔,觉得仿佛对这个世界所做的还不够,还没有把心理信息传达给人们熟悉。
而我啊,只觉得这个世界无可留恋,临死懊悔自己做得不够是不是只有这种真的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有的品质呢?
那我,是否真的就烂到根了,从来只会精神很大没有行动那种呢?
尹老师在微博上写到:人生从未真真正正放过这么长的假期,无工作,无社交,但要说幸福吗?
心虚极了,因为这些时间都是从很多不幸的人那里偷来的。
是啊,我们都是这场疫情下的幸存者。
本该是20年第一个新新春日,也比任何一年更期待春天的到来。
虽然去不了武大看第一场樱花,希望大家心中的那片樱花早日开放。
疫情夺走了我们很多东西,健康、春节的团聚、正常的娱乐、还有生命……终日被占领首页的求救微博,睡前不知有何可为的不安失措。
因为安藤樱,刚好看了她老公主演的一部很应景的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只有短短4集,讲述了原型安克昌医生的一生,安医生是日籍韩国人研究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先驱。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者遭遇一个或者多个涉及自身或者他人的死亡,或者死亡威胁、受伤所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而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PTSD。
海报炳本佑和尾野真千子饰演的安和隆医生夫妇,在电影院因为观看《东京物语》而偶遇,因为电车经过而未听见的一句台词而引发的爱情故事,好浪漫啊,在公园的求婚,在酒吧的party!
也想去看一遍《东京物语》。
阪神大地震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上午5时46分,里氏7.3级,死亡6434人,伤43792人,对于居住在兵库县的关西人们来说,是一道不可磨灭的伤害。
面对重大灾难面前,没有强大的精神状态,人真的是很容易崩溃瓦解。
而在阪神大地震突然来临后,作为精神科的安医生和他的同事选择陪伴疗愈受伤的人们内心的伤口。
其中,我对片冈心爱小姐的片段最为深刻,受爱施暴的父亲原生家庭影响,没有爱好、寄托于酒精来麻痹自己,她说,“生这种病,是因为我太软弱了吗?
"
这也是我听过,对多重人格最温柔的一种解释。
受过的伤虽然痊愈,却也会结疤。
治愈别人内心的伤痛,自己的伤口却不知何人舔舐。
每当看到安医生关心患者的戏份总是觉得很感动,温柔和蔼的关心、平和的劝解、平等尊重的交流沟通,这样一位温柔善良的医生,像是在黑暗中的灯塔,不知疲倦照亮了很多需要帮助的普通人,正如安医生给小女儿取的名字“灯”。
心灵的治愈是不让任何人孤单。
在新型肺炎肆虐的当下看到这部剧真的太好了,大家不过都是想要普通而努力的活着,普通的爱好,追着热门的剧,一年一次的旅行,和身边的人相伴偕老,可是这样的愿望对于很多人却不算普通,开年痛失所爱的人不在少数。
期待疫情可以尽快好转,伤亡的人数可以减少,心灵的创伤只有承受过伤痛的人才能明白。
心灵的痛苦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我们目前能做的,大概是在平凡生活中传递爱,爱自己爱别人。
对每个人多一些宽容和谅解,愿每一个个体心中的伤口终将治愈,不再孤独。
こんな時でも 春は来るんやな即使是这样,春天也终会到来。
原文写于本人公众号:赏味有效期 日剧 |心の傷を癒すということ请勿二次转载。
喜欢背景色调这个故事就像在山间静静流淌的小溪缓慢又清澈给予每位匆匆而过的过客短暂的心灵治愈第三集爸爸珍惜的摩挲着安获得的文学奖状哭着对说“请原谅我。
”原谅我当初不认可你当精神科医生的选择原谅我原本认为世界做贡献远比治愈人的心灵要更有意义我被你敢于倾听他人痛苦打动明白了你选择的意义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真的很大一位老爷爷在地震过去两年后依旧没有走出来一直反复重回地震发生的当下对生活失去希望,想要告别这个世界想对女儿诉说却被告知你该走出来了可是,就是走不出来啊却没想到邻居好心送的一盒鱼却把他带入光明之中“啊是该去买米了啊。
”很朴素的一句话道出他重燃了生活的希望流下眼泪就代表着心还没死,我还想活着。
上帝真不公平他疗愈了这么多人还有那么多事情想做为什么要让这么好的人这么早离去呢?
自疫情发生以来,每一天我们都生活在煎熬之中。
波动变化的数字,四面八方的新闻,跌宕起伏的心情。
还有着一些人,正处于生离死别的痛苦之中。
没有人不在期待与盼望着,这一切终止的那天快些到来。
而当病毒被消灭,伤痛被治愈之时,千万别忘了它——疗愈心中的伤口心の傷を癒すということ导演: 安達もじり / 松岡一史编剧: 桑原亮子主演: 柄本佑 / 尾野真千子 / 滨田岳首播: 2020-01-18(日本)
近期口碑最佳的日剧,豆瓣评分8.9。
全剧仅有4集,NHK大阪放送局为了纪念阪神地震25周年所制作的特别剧集。
剧中所聚焦的,是一群时常被我们忽略的群体——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1995年1月17日上午5时46分52秒,日本阪神和淡路爆发了7.3级地震,被称为“阪神大地震”。
这是日本在战后第一次发生、震源在大城市下方的地震。
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32万人由于房屋受创而流离失所。
这次地震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震后的数年间,灾区不仅恢复困难,并一直长期处于重建复兴状态。
而这也是日本人,第一次认识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存在。
发现并进行研究、治疗的先驱者,名叫安克昌,是一名在日韩国人。
剧中的安和隆(柄本佑 饰),便是以安克昌为原型进行人物创作的主人公。
柄本佑 饰 安和隆在踏入精神科医学领域研究之前,安和隆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一次偶然,他发现了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日本人。
他们一家人不姓安田,姓安,是在日韩国人。
这是安和隆第一次,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年轻时独身闯荡异乡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受到歧视,时常向三个儿子灌输“自强”、“干大事”的信念。
与争气的大哥、听话的三弟不同,安和隆永远是最叛逆的那一个。
考进了医学部的他,执意要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可在父亲的眼里,精神科医生这样的职业,既没有为社会做贡献,且难以启齿,实在无法理解。
“我只是,想了解人们的内心。
对我来说,人类的心情是最重要的,它不可思议又很有趣。
”
或许,正是由于年幼时的自我怀疑,让安和隆对于人类心理的剖解产生了探寻的兴趣。
能够了解人们的心理,应该也就能治好自我的不安吧。
但在成为精神科医生之后,日子并非安和隆所想象的那样。
来精神科问诊治疗的,大多为严重、行为失控的患者。
大多数的人们对于精神科,总是避而远之。
直到阪神大地震爆发。
与其他忙碌于抢救生命的医生们不同,安和隆总是安静地坐在避难所的简陋办公室里,等待着人们的到来。
一边,是抢救室里生死离别的大声哭喊;另一边,则是避难所里随处充斥着“我很好”的平静。
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忧伤。
说不出来,却也消散不去。
第一位来咨询的女士,早前在避难所里严厉了拒绝了安和隆的问询。
“我可不想被人说,这个人好像看过精神科的闲话。
”
地震之后,她和丈夫艰难地从震后爆发的大火中逃了出来。
在逃亡的路上,听见了有人呼救的声音。
忙着逃命的他们,顾不上去救人,就赶紧跑了。
反而这样的声音,却不断在她的耳边萦绕——“救命啊,谁来救救我。
”
同样经历了这一切的丈夫,对于妻子的恐惧却感到十分生气,“这事儿我和你一样经历了,为什么就你总是要念叨呢?
”
这种震后的恐慌心理,出现在了绝大多数人的身上。
就连安和隆的妻子终子,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每当有卡车经过,使得房子摇晃时,只有终子会跳起来大喊“地震了”。
即便是回到大阪的家中,这种恐惧也依旧无法克服。
甚至还会被不认识的人恶言相对——“神户的人们一定是遭了天谴。
”“神户的人们因为做了坏事,所以遭遇了地震。
”
以上种种情况,都属于PTSD。
经历了如大地震一般悲剧的人们,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
但往往这样心灵上的创伤,却会由于灾后抢救及重建的精疲力尽,而被忽略甚至放弃。
在灾难中幸运生还的人们,总是会被告诫要“坚强地生活”,强忍着痛苦,告诉自己“没关系”。
似乎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关头下,软弱是令人羞愧的情绪。
但安和隆却从不这么认为。
他告诉伪装坚强的小男孩——“我希望你能将难过的事情和悲伤的情绪,毫不顾虑地讲给我听。
”
如果把想说的话、难过的情绪一味藏在心里,以后会感觉到更为激烈的痛苦。
“软弱是好事,就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这,一点都不是令人羞愧的事情。
他告诉妻子,那些诅咒、斥责神户的人们,其实他们也很害怕。
只有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们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所以没事的”,才能平复因为灾难而起伏不平的情绪。
没有谁,能够在灾难面前绝对坚强、绝对自信。
精神上的伤痛,其实也跟癌症一样,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感知切实地感知那份痛苦的。
比如人格分裂。
大多数人认知下的人格分裂,都代表着严重的、不可控的精神病,令人恐惧。
实际上,多重人格的产生是在遭遇惨痛经历的时候,为了支撑自我继续生活下去,身体里出现了代替承担这份痛苦的新人格。
他们就像是不同的孩子,代替着感知、承担这个人类世界本不属于他们的苦痛。
因为地震而流离失所的片冈小姐,就是多重人格患者。
小时候被酗酒的父亲家暴所产生的心理阴影,让片冈的身体里,多了一个父亲的伪人格。
平日里滴酒不沾的她,却会在另一个人格里因为酒精中毒而被送入医院。
清醒过来之后,因为酗酒而发生的疼痛与失控,也会全部忘记。
人们认为她是神经病,歧视她,排斥她,甚至将她驱逐出避难所。
在逃避自己的过程中,她绝望地问道——“生这种病,是因为我太软弱了吧?
”
人类是很脆弱的存在,但由于认知过少,社会对于脆弱的人们总是关上了疗愈的大门。
他对片冈小姐说——“尽管身处于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你仍然在尝试寻找活下去的方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
谁都有脆弱的时候,但脆弱绝对不是被社会抛弃、鄙视的借口。
安和隆所坚持的,便是让这些受伤的人们能够直面自己,而社会也能够学会接纳与关怀。
剧中所描述的这一切,似乎和当下我们所经历的,极其相似。
在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救治、复兴之上时,那些因为生离死别而产生重大心理创伤的人们,同样也是亟待拯救的患者。
不该被忽略、遗忘,更不该被区别对待。
正如安医生所写道——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与经历过地震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没得癌症的人和得了癌症的人也是。
我们很难切身体会自己未曾亲历的苦难,也因此容易忽视他人心中的伤口,再亲密的关系都是如此。
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努力去疗愈他人心中的伤口啊,那是我们共同的伤口。
受伤的人们,无法与他人产生共感,而成为了人群中的异类。
之所以产生负面情绪的绝大多数理由,都是因为寂寞、孤独而导致的。
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不是医生。
医生能够做的,也与我们无异,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受到心灵伤害的人们,请陪伴在他们的身边,倾听他们的痛苦。
治愈人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他孤独。
*本文作者:阿呆
救命吧,哭到脱水了。可以想见在疫情刚刚爆发那段艰难的时间里有这么一部剧给人看,有多特迷的治愈心灵啊!头次看到柄本佑这么温柔慢吞吞地讲话,整个表演serenity的状态如此自然而充满力量,还有身为有文字天赋的医生、儿子、父亲、丈夫、学生等多面的角色塑造的细节,演太好了。那些展现他的孤独与恐惧的段落演得太delicate了,令人心碎。第三集开头用两次大地震连接人物很棒,第一集结尾处的戏排得不太好,有些赶,待我看一下剧场版的
看了一集多,没被疗愈到,走了
当巨大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很难第一时间留意到肉眼不可见的精神创伤,那么这种伤口该如何治愈?安医生说,就是不要让人感到孤单。可能够做到这一点,又需要多少的共情能力和多么敏感的观察能力,聪慧如安医生,也躲不过感到孤单来袭的瞬间,也因为如此,才总是一个人消化这样的恐惧和无助,尽管说出“把恐惧和无助表达出来,并不是羞耻的事情”的人正是他自己。任何事情从无到有,都要经历一个艰辛苦涩的过程,坚持下来且永不停歇,需要非常乐观和纯粹的心态,否则随时就会因为不安,放弃一切。就像起初的安医生。和终子在一起后的他,才有自信说出:“我姓安,安心的安”。如今PTSD越来越得到重视了,至少,许多人明白自己这般情绪从何而来,安医生可以安心了。
EP01 "没关系,我不会让自己变老的。" "能让我充一会儿电吗?" "我叫安,不安的安。" "我叫安,安心的安。" 第一集就哭到揉眼,戳心又温暖。【虽然每集都在哭,但最后一集眼泪像开闸一样我也是没想到,这一集柄本佑瘦到他弟弟来演都没问题,作为演员实在太优秀,捧那个腹水还有眼睛对不上焦这些细节更是跪下。
克制 坚定
慢慢看,会平静下来。意外的契合现在的疫情环境。PS:柄本佑也是可塑性极强,他和安藤樱已成为我心里日本演员夫妇Top 1。
——那句台词你听到了吗?——觉得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不会看两遍东京物语。——那句台词你知道了吗? 继连wifi和阳台上的札幌拉面之后,这个充充电,也好打动人啊。
这种“缓慢”“静谧”的日剧,总是让我觉得很渗人,更谈不上治愈。
柄本佑演技真好,为啥到现在都不红!和隆这个角色真的是温暖到不行,看病人的眼神真的是温柔得像一汪泉水,虽然全剧都是一种非常安静平缓的基调,但第四集看得好难过,感谢有这样一个善良美好的人存在。最后在酒吧三个好友合着录音带弹起那段曲子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哭出来。喜欢他和终子得每一场戏。
温柔的人真好
误会了 以为是些治愈故事 其实是这位医生的行医记录 四集的体量太小 然而各方面都想兼顾 有点急
1. 柄本佑長得太像狐狸了 操著鄉土的大阪腔 出戲 2. 中規中矩的傳記而已 本身並不具備治癒的屬性
柄本佑的脸不适合治愈系,但演起来又无违和感,可塑性太强
前半,男主在日的身份反抗父亲的安排,和一个叫终子的女生交往,感觉非常好看,后半就流于叙事了,没什么波澜,有点可惜,不过如果是传记电影,那也可以理解。
三星半,病人—妻子—父親,三面迥異的安醫生,牽出心理咨詢中的三個維度:外部創傷—家庭/團體支持—原生家庭,娓娓道來的故事、和緩的鏡頭語言、暖向的燈光都凸顯其治愈取向,成為了解PTSD和心理疾病的良好契機,關於軟弱和痛苦,關於不幸和忍耐,安醫生的話如一抹暖陽,當下放出,其社會意義更甚。希望這個春天里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被支持、得療愈。
日剧是怎么做到总是能在生活的小细节里捕捉感动瞬间的。你太温暖了,安医生..
治愈指数两颗星,致郁指数三颗星˚‧º·(˚ ˃̣̣̥᷄⌓˂̣̣̥᷅ )‧º·˚对了,算是我看过日剧里面语速很慢的,就是觉得很有耐心的样子。
“我叫安,不安的安。”柄本佑可塑性过强,明明看上去很变态的杀人气质,演温柔精神科医生竟然完全看不出。四集很难展开,难免有些白开水
看下来就是主人公的生平流水账,甚至那些让他之所以值得树碑立传的事迹都没有深入刻画,对爵士乐的兴趣、与友人的情谊、和妻子的恩爱倒是篇幅不少。真是浪费了柄本佑对人物出神入化的塑造。
很有意义的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反思灾难、关怀人心的主题,可惜拍成了言情剧。还有,我必须要问一个问题:你们真的觉得,内心的伤口能被治愈吗?抑制抑郁症的药物并不能治愈抑郁症,什么程度才能算“好了”,我真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