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突袭安全区(港),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台),艾达,怎么了?,艾达,你往何处去?,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主演:亚斯娜·久里契奇,伊祖丁·巴伊罗维奇,Dino Bajrovic,约翰·海尔登贝格,雷蒙德·提哈瑞,鲍里斯·伊萨科维奇,埃米尔·哈齐哈夫茨比哥维奇,雷豪特·比瑟马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奥地利,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波兰,法国,挪威,土耳其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英语,荷兰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照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7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8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9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情介绍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艾达是联合国的一名翻译。当塞尔维亚军队入侵波什尼亚克飞地并接管那里的权力时,她和她的家人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激烈的政治谈判开始了,阿伊达不得不进行翻译,通过翻译她得知了致命而残酷的信息。但尽管信息的爆炸性极强,她还是坚持着逃脱迫在眉睫的命运的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插翅难飞青春之旅第二季定制伴郎莫妮卡·赛德隆目标战黑处有什么侏罗纪入侵于星降之夜额吉的承诺黑莲花公主快要坏掉的八音盒王子与108煞代号白蛇2:青蛇劫起衣柜里的猫消逝的琥珀宫第四名乘客重启钟馗诛妖传来自太空的小精灵偶像活动Friends~闪耀的宝石~请发送粉丝信笑笑茶楼2守候阳光陪你到世界终结小禾卿卿有点田遥远的他飞虎之雷霆极战国土安全第一季命运航班第一季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长篇影评

 1 ) 这个世界,你往何处去

1995年我十四岁,已经上了中学,身高超过一米七。

也就是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地方,我也已经不在好久了。

最近连着看来《摩加迪沙》和本片,都是在我出生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和看一战二战的电影截然不同,因为你知道在这些生命毫无道理的离开时,你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这不是战争史考古,这就是你曾走过的当下。

电影中的几个细节。

1.挑出来参加谈判的经济学家和塞军的一个军官是同学。

而塞军中的士兵也有Aida的学生,他认识Aida的孩子,Aida也认识他的妈妈。

这是这次惨案比之其他更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方,这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这是一个国家自行的分裂。

敌对的双方里有同学、师生、邻居,朋友,说不准也许还有恋人。

但一朝变色,生死相见。

2.塞军要求只有妇女儿童可以上大班,男人需要运送到另一地点。

一个联合国士兵揭穿了一个办成女装想要混上大败的男人。

军人的天职是执行命令,所以当联合国指挥官默许了塞军的行动,他们的士兵便认为自己应该执行。

在彼时,这个士兵的脑子里没有揭穿就相当于杀了他的概念,他就只是将发现不符合命令的行为指出而已。

或许在联合国军官冲上去要揍他之后,他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Aida有些自私,她只是想着自己的家人。

既对朋友哀求帮助她的儿子视而不见,又三番两次非难联合国官员,提些无理要求。

但这是家人啊,这是家人的生命啊。

你不是她,你体会不到她的感觉。

看着一屋子的骸骨,走了一圈,知道丈夫孩子也会是这个样子,或在这里或在别处,但却不知道他们在哪,哪一个是他们。

最后只能瘫坐在地上对着空气哭泣。

有一个很值得称赞的群体叫社工,他们做慈善,救困苦,不畏辛劳,兢兢业业。

但一旦遇上地痞流氓,他们就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只是社工不是警察,没有执法权。

而联合国就是一个地球社工。

他们的确能做很多事情,但在军事冲突中保护平民却不在此列。

斯雷布雷尼察是联合国划分的安全区,而联合国营地可以说是安全区中的安全区。

但所有被杀的人都是从这个地方被带走的。

塞军甚至省去了搜索城市,挨个建筑物搜人的麻烦,这才是这个惨案中最惨的部分。

不要相信弹钢琴的,因为承诺在枪杆面前不值一提。

 2 ) 没有逻辑的战争魔鬼

〈Quo Vadis,Aida?

〉译为《艾达,怎么了?

》,它以一位叫艾达的联合国基地翻译的视角,从里里外外,高层到平民,叙述了波斯尼亚人如何被塞军逼逃至联合国基地,又如何被运送屠杀。

战争片让人可怖的总是那片刻的安静,塞军将波斯尼亚男性关进空教室,动手前的安静让人群有了一些小小的骚动,有人更加恐惧,有人舒了一口气,而任何判断在此都无用,因为发生在战争中的很多屠杀都都没有什么逻辑可循。

你无法依据经验,和对人类基本的理解,去判断你在战争中的发展和结局,而“艾达,怎么了”,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你不知道你会被运送至何处,你不知道战争的发动者是在和你谈判,还是在下达最后的通牒。

以至于艾达的丈夫还反问塞军:不是说好,我们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

这样的反问被塞军一巴掌打断了。

我们无法用任何普世的东西去思考战争的进程,我们无法找到这间地狱里,真正属于人类的出路。

所以我们不要建这样的地狱,不要放出魔鬼,这也是所有反战片存在的意义。

 3 ) 随记

第一秒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电影,合格的命题作文。

“女人最危险了”,作为附属品里唯一一种会思考的“物”,不论是做翻译还是做学者,不论是作为代表参与谈判还是穿着裙子露出脚踝,都很危险。

和将军沟通时,谈判桌上的花瓶里一半枯萎一半盛放的玫瑰,苍蝇嘤嘤叫着停在鲜红的花瓣上,烟雾缭绕,干得让人想咽口水;一种刺眼的隐喻,附带着性暗示和谎言。

女人的这种危险性在艾伊达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她抽烟却不带有任何会被凝视的性感,一身干练的裤装,冷静而不掺杂个人感情的公事公办,遇事会突然爆发的泼辣,在男性看来都是危险的,仿佛抢走了高位者的特权。

她也确实享有特权,想尽办法谈条件、最终把丈夫和两个儿子带进基地,而她作为联合国雇员也能够获得庇护。

也许这种地位是幸运的,但给她带来的不幸和自责又要比等在基地外的人们多得多。

最终的艾伊达,悲伤、迟缓、沉默,全然不似最初的雷厉风行,语言不再构成她的功能。

回到老屋时,她却依然有着和族人一样的喝咖啡的习惯,看到羞涩可爱的小孩儿,还会露出护雏一样的微笑。

她一无所有,已经不再是那个危险的艾伊达,联合国同样不再需要她。

在伤心地,只有乱葬坑边的褐色骨骸,提醒她并非什么都没发生。

虽然是情节老套的流水账,但镜头语言非常细腻。

克制的情感随着时间渐渐放开,观者的视角从被拒之门外的焦虑,再到基地内饿殍遍野的挣扎和无奈,并没有违和感。

不论基地内外、平民还是艾伊达,紧张和绝望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它并没有赋予战争任何美化、粉饰的浪漫,没有死亡和分别中能让人感受到的撕裂的美学,只有一根线崩得那样紧、最终断开,无声地打出一道血痕。

基地外的蝉声、虫鸣,孩子的哭闹、大人焦急的议论,搓洗衣服的吱呀声,混合在一起却是死寂。

克族姑娘的碎花裙、穆族母亲的布头巾,面对着将军身后那个旋转着记录一切的镜头,投射出嫌恶又期待的色彩。

司机喊着“小心点,这不是堆马铃薯”,只能摊着手看士兵把老幼妇孺塞进无人护送的大巴。

艾伊达撕碎全家福和丈夫的战争日记,平民书写的历史在仓皇的撤退里戛然而止。

艾伊达总是在奔跑着,为自己的家人求生,在那份无法更改的名单打印出来后,仿佛就已经能看到儿子的骸骨。

进基地搜查的塞族军官看着哭泣的婴儿,吩咐手下给平民发面包。

说是发,其实只是高高地站在那里、朝人群一个接一个抛过去,看着人们伸出手推搡着去接去抢。

他享受的并不是帮助本身,而是畸变的征服带来的凌虐快感。

还有撕下的穆族旗帜、招牌,看“电影”前伸进窗口的枪管,白墙,染过焦土挂着泪水的眼睛。

孩子们听到枪声,抛下足球跑远;几个年轻人攀谈着走过,最后只剩下拉远的镜头和鸟鸣。

可你又能责怪谁、责怪什么?

作为人类而责怪人性的贪婪、好战吗?

尽管我依然相信,这样的事情在今日、明日依然会无数次地重演。

到最后,谁还不是像艾伊达的孩子与那些联合国军官一样,吃着安眠药沉沉睡去,安慰自己“已经熬过了三年,接下来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

倏忽之间,就连这场令全世界震惊的、发生在文明的现代社会的屠杀,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二十年,足足攒出了一代人。

艾伊达做板书时,小姑娘饶有兴致地咬着辉柏嘉铅笔的笔头,小男孩长长的睫毛在蓝色眼睛上忽闪着。

和平鸽在儿童的手势里高高飞起,幸存者们神色复杂地看,在笑容里突然回忆起什么,避开了孩子们发亮的视线。

面对这样的目光,我也只能把脑袋撇开吧。

有人说在那个小镇立着一座白色的碑,下面这段铭文用英塞双语写就。

传达出同一种心情的翻译,精确,不带有多余的修饰。

“我们向全能之神祈祷,望怨气换为希望,望复仇变为公正,愿母亲的眼泪变为祷告者,暴行从此远离斯雷布雷尼察和它的人民。

”TRANSLATE。

可翻译却永远地跨过不同的地域、文明,用那双眼睛凝视着你。

女性,翻译,绝对中立。

蓝色的她总是在奔跑着,把情绪吞咽在一门陌生的语言里。

无法和解。

 4 ) 冤仇宜解不宜结。战争就意味着杀人。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其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波黑地区,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这三个民族就是否独立产生了严重分歧。

而北约支持波黑独立的政策,则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塞族的极端对立情绪,终于爆发战争。

1995年7月,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惨案,约有8000 多波斯尼亚穆斯林男子,在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惨遭塞族武装的杀害。

这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女主角艾达,虽然在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译员,但是她再怎么竭力,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带走。

男人被一车一车地拉到礼堂里,被墙壁眼里伸出来的机枪扫射……多年后,艾达在清理出来的死者骨骸和遗物中,找到了儿子穿过的鞋……冤仇宜解不宜结。

战争就意味着杀人。

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该片曾获威尼斯金狮奖提名。

 5 ) 日本似的反战,总觉得差点什么

这电影很久保存了,但一直没看。

昨天突发兴致,看了一遍。

大概意思,1995年波西尼亚的斯雷布雷尼察市,一个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妈妈,为了救丈夫和儿子,最后失败的故事。

主要还是讲的民族屠杀。

但电影拍摄得很克制,直接的枪杀镜头没有。

哪怕是枪毙市长的镜头,也只是又开枪,没看到尸体。

塞族军队闯入维和部队的营地,搜索武器的情节,也很克制。

没有搜出武器,且还给大家发面包和饮料。

塞族军队从难民里把青年人选出来,弄出去枪毙的镜头,也没有。

就是借一个维和士兵的眼睛看到一队年轻人被塞族士兵押走了。

在屋子里集体屠杀的镜头,也只有窗口里的机枪喷着火舌,没有横尸遍野的镜头。。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挖出了尸骨,家属去认尸,也很克制,没有出现嚎啕大哭等等的镜头。

一直到最后,影片居然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相互屠杀的人们居然欢聚一堂了。。。

此人为闯入联合国营地搜索武器的塞族军官。

现在成了慈祥的爷爷。。

这是要一笑泯恩仇吗?

一头雾水。

赶紧找了历史资料学习。。。

原来这是一段波黑的历史。

波黑的地图如上。

波黑现在由三块地方组成:①波黑塞族共和国【不属于塞尔维亚,由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②波黑联邦【穆克联邦】【由信仰穆斯林的南斯拉夫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③布尔齐科特区。

【塞族共和国分成了两块。

】波黑的人民全都是南斯拉夫人。

但由信仰的不同【穆斯林、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成了三个民族。

①信仰穆斯林:波斯尼亚人②信仰天主教:克罗地亚人③信仰东正教:塞尔维亚人。

波黑战争就是信仰不同的南斯拉夫人之间的战争。

【类似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哈】大屠杀的来历是这样的:①起先波黑属于塞尔维亚联邦。

②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波黑从塞尔维亚联邦独立。

③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不愿意从塞尔维亚独立。

但波黑的独立,已经得到北约和美国的承认。

于是,他们也依葫芦画瓢,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成立了一个塞尔维亚共和国,打算从波黑独立。

④波黑一看,靠,你居然跟老子学,搞什么民族自决!

老子能独立,你就是不能独立!

于是开始闹矛盾。

民族矛盾嘛,大家晓得的。

开始你杀我,我杀你,但都是小打小闹。

直到有一天,在一对萨拉热窝塞族人的婚礼上,穆斯林居然丢了炸弹!

炸死了塞族人。

于是,热战开始。

杀人嘛,当然是互有往来了。

【电影里展现的是塞族人杀害穆族人平民的故事,其实,塞族平民也被对方杀了不少。

这是报复性的哈。

】⑤联合国一看,这样杀来杀去,不太好。

于是在斯雷布雷尼察设置了中立区。

由荷兰人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那里。

双方军队都不能进去。

⑥但穆族军队耍滑头。

偷偷的躲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经常出去打游击,进攻塞族人【包括塞族平民】。

打不赢就跑回斯雷布雷尼察中立区躲起来。

这惹恼了塞族人。

塞族人认为联合国在拉偏架,于是,也不管什么中立区了,直接开进了斯雷布雷尼察,还抓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当人质。

⑦穆族人搞不赢塞族人,赶紧撤退了。

一些平民也跟着穆族军队撤退了,但还是有平民留下来。

⑧于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了。

⑨1995年年底,联合国终于强制波黑停止了战争。

最后斯雷布雷尼察划给了塞族共和国统治。

现在的波黑,叫做一个国家、两个首都、三个总统【总统轮流做,每8个月轮一次】。

总体就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的当翻译的妈妈,她的经历应该是属实的。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但塞族共和国和塞尔维亚不承认】。

但电影并没有讲述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

既塞族人为何要对其他民族进行大屠杀?

说穿了,就是对塞族平民被无辜杀害后的报复行为。

【当然, 大屠杀是不对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电影最后才弄了一个含蓄的解决:①战争结束了,塞尔维亚的军官成了和蔼的老爷爷。

②这个担任翻译的妈妈,又回到了塞族人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家里。

虽然全家人都被塞族人杀害了,她还是担任了这个塞族军官孙子的老师。

③三个民族的孩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上课,这位翻译妈妈也露出了笑容。

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就会被这电影弄糊涂:女翻译的全家人都被杀光了,她居然选择了和解,原谅!

这是多大的胸怀啊!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反战电影。

日本的反战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从日本挨了原子弹开始讲起,讲日本老百姓在盟军轰炸下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告诉老百姓,战争很残酷。

但从来不讲日本为何挨原子弹!

所以,这样的反战,总是很尴尬。

让人觉得不真诚。

这里,我觉得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总的思想是:①大屠杀要不得;②选择原谅和谅解。

但没有挑明:为何会又大屠杀?

导演知道吗?

当然知道。

这个电影是波黑导演自己拍摄的。

她当然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才把大屠杀的经过拍摄的很含蓄,没有出现过多的血流成河的镜头。

另外,因为现在大家还是同一个国家。

如果拍摄成直白的指责塞族人,则又会挑起民族的争斗了。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完整,导演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我在想:为啥这个三个民族不直接分裂成三个国家呢?

要知道,原来铁托的南斯拉夫已经四分五裂了,多几个小屁屁国家,也无所谓啊?

现在想来,显然这三个国家如果独立。

则塞族共和国肯定会并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又会壮大。

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

到时候,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不晓得会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所以,北约强行把波黑保留了。

让你们自己去折腾去吧!

 6 ) 黄泉路上无老幼,也无男女

比电影更让人震惊的是豆瓣前排评论居然有几条说这是女性电影。

一个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导演会去刻意在乎性别视角?

波黑电影 艾达怎么了 讲的是前南内战时期塞尔维亚军队对波斯尼亚平民的屠杀,包括当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

用了一位维和部队当地的英文翻译做主要人物,通过无法保护家人展示出那段岁月。

屠杀是真拍了,维护部队的不作为也展示了。

相当的直接,直接到需要去翻一下历史书,看看我们是怎么描述这段历史的。

导演是波黑人,前南战争时应该20岁出头。

不知道她具体经历过什么,但金狮奖提名,塞尔维亚至今没进欧盟,还有片尾大屠杀的骸骨和 飓风营救2 里的一些情节。

几点相加,电影里的历史应该是真实。

真实的历史很难用性别视角去诠释,尤其是这段相对冷门的历史。

如果用女性的细腻来讲述,小气不说,也破坏了紧张的真实感。

建议那些为学校不教英语鼓掌的人看看这部电影。

黄泉路上无老幼,不学语言,真遇上事,只能当电影里的色块或者统计文件上的数字。

 7 ) 无人幸免

背景:3年半的内战。

双方都已经精神崩溃了。

相互屠杀平民。

塞尔维亚 部队和人口最多,屠杀得最猛。

然后,联合国 设立了的安全营地,反正各种黑幕猫腻。

安全区穆族打游击,可把塞族恶心坏了,就有影片里塞族武装强冲维和营地一幕。

最后将军授意,当地穆族男性,假意运往安全地区,实则全部清洗,关大礼堂里面,扫射,太血腥残忍 了。

我暂停⏸️了半小时,压抑坏了。

秋后算账,最后塞族总司令被海牙国际法庭,判无期徒刑,反人类罪。

小视角:母亲,做为第一视角,我们太熟悉了,各种的花式违规,谋取私利。

从开始的让丈夫当难民代表,到最后硬塞儿子们进工作人员室。

可以说,我们非常理解,人性,母爱 ‍ ,夹带各种各样的自私念头。

大视角:so tmd what!

小视角没用,在滚滚乱世中,小人物的各种努力 ,最后都被碾压成齑粉。

女翻译雪❄️中回家,白茫茫,老公儿子死了真干净。

靠联合国 决议,英美法德荷等出兵,强行压制当地战乱,分配国土范围。

不过,仇恨又将传下去,下次,说不定是穆族反过来屠杀。

心得:1。

学习门外语,可以当狗🐶翻译,逃过一命,但没学对方向,比如他老公,校长同志,学的德语🇩🇪,没用。

2。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立正是看得起你,不然就双手抱头 ,跪姿排队运走。

3。

祖国万岁!

 8 ) 总是这样互相残杀

大部分反技术的科幻作品,人类赢机器最后都是靠“心”,靠“无限的可能性”。

但是未来计算机会不会出现比人类更强的心?血肉输出的力量和速度可以输给机器,血肉构成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也可以输给机器。

血肉构成的“心”和“可能性”凭什么不能输给机器?心的无限可能性?这根本就是科幻鸡汤。

是人类的自恋。

尤其当我经历了今年这个事情以后,我根本就觉得人类是不要脸的,包括我自己。

一种实行粗糙计算的动物。

传播学以前爱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好自恋啊,明明就是人是媒介的延伸。

我觉得上帝甚至就是通过人,把超人——完美机器——给造出来。

人是手段。

但其实,也许装在金属和塑料中的机器人就是我们的后代,代替我们这些只能活在恒温恒湿恒氧等等限制的人类,跨开摇篮,遨游天际。

人类只是手段。

我相信这一点。

我又要说回变形金刚了。

变形金刚原来是一群长着触手的五面怪创造的。

变形金刚分为民用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

为五面怪服务之后,变形金刚起义赶走了五面怪成了星球的主人。

但是民用和军用机器人开始有矛盾,然后民用机器人就是汽车人,军用机器人就是霸天虎。

如果把五面怪换成人类,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科幻故事,比《人猿星球》高级多了。

杀死爸爸再自相残杀的故事。

昨天我看《艾达怎么了》,就想到类似的话题。

——与朋友的日常闲谈

 9 ) 战争题材里,一个独特的视角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让我想起了辛德勒,《辛德勒的名单》讲了一个拯救的是,那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犹如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

而《艾达,怎么了》(下称艾达)不属于这样的片子,虽然也涉及战争,也涉及拯救,但拯救只涉及到了艾达和她的家人,讲述了战争下,她以及她的家人如何去避开风险,寻求联合国庇护,此后又因为塞军侵入而不断逃亡的故事。

这是一个自私的故事,但战争中的自私是可以被原谅的自私,尤其在那种自顾不暇的境况中,能保护家人都已经十分不易了,作为联合国驻当地的翻译,艾达有这个权利,去和联合国的驻当地的军官谈条件,从一开始把困在营地外的家人们——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带进营地,到后来,塞军和联合国军达成协议,将在营地里的数千难民转移到塞军指定的地方,而后者则给予监视,保障平民的安全。

这期间,艾达尽可能的保护家人,不让家人被塞军带走,直到塞军搜查营地,躲无可躲,艾达痛哭,却无能为力,同样的,有很多和她熟悉的人想要获得帮助,她都无情的拒绝了,不是她不想帮忙,而是她没办法帮忙,辛德勒固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工厂,来保护犹太人的性命,同时,他也是德国人。

但艾达不行,她只是一名翻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而她所“投靠”的联合国驻军,人数更是少得可怜,除了和塞军首领谈判,别无他法。

可能明明知道塞军会做什么,但却无法阻止。

保护了艾达的家人,驻军的安危就会受到威胁,不去保护,艾达又不依不饶,这样的一个对家人安危执着的近乎神经质的角色,用她自私的,纯粹的爱,去面对战争最残酷的一面,这可能是大多数战争里的“配角”所会做的事情吧!

 10 ) 一场故意被掩盖的种族屠杀

尽管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在疫情阴影下举行,但是竞赛单元的影片质量不算太差,无独有偶地,有两部欧洲电影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黑历史,揭露了两场被掩盖或几乎遗忘的屠杀。

如果说《亲爱的同志》因出自电影前辈之手而备受关注的话,那么这部《艾达,怎么了?

》空手而归就有点意外了。

虽说这位波黑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Jasmila Žbanić)不太活跃于影坛,但是她之前曾获得过柏林金熊奖,成绩斐然。

这部新作不论题材,还是人物刻画,乃至批判的深度,丝毫不逊色于《亲爱的同志》,更出现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最后五强候选名单,实力不容小觑。

这部《艾达,怎么了?

》与《亲爱的同志》极为相似,故事核心同样是一位勇敢决断的母亲,她也是一位享有特权的人物,最终却也被身处的权力机构所抛弃而造成悲剧。

影片讲述在1995年波黑战争背景下,一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女翻译为保护丈夫和两个儿子免遭杀害,在紧迫的时间内设法展开营救计划,但最终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无一幸免地被塞族军队杀害。

这场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最终造成多达八千多名波黑穆斯林男子死亡,事后一直被波黑塞族政府否认,直到2004年才终获承认……

▲令人共情的女翻译员相比起《亲爱的同志》的党内干部女主角,这个主人公更令我共情,原因在于其没有完全脱离民众,没有前者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利用手中仅有的权力成为邪恶的帮凶。

她只是一名身不由己的翻译员,这个角色的设定颇有深意,她充当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后半部分却被迫成为邪恶的传声筒,切身感受到屠杀的逼近,却无力制止恶行的发生。

她的特权只能跟随维护部队一同安全撤离,多番恳求之下才被允许带走丈夫,却无法带走儿子。

于是,影片徐徐揭露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伪善和软弱无能的本质,面对丧尽天良的种族灭绝行为,不仅没有履行人道主义维护和平的职责,还把无辜的平民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沦为种族屠杀者的帮凶。

无可否认地,波黑塞族军队是这场种族大屠杀的始作俑者,但从这段黑历史可看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西方各国政府也等同于邪恶的同伴,维和部队的名字与其实际行动形成极为讽刺的反差效果。

而夹在维和部队和塞族军队之间的女翻译无法彰显正义的力量,像一只等待被捕获的猎物那样无依无靠。

▲软弱无能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这部影片比《亲爱的同志》更出色之处在于摒弃过多的戏剧化色彩,更接近于纪录片的风格。

尤其是后半段跟拍女主角在营地里东奔西走的镜头,刻画出她焦急不安的心理,渐渐发现自己被一直信赖的权力机构所抛弃。

平铺直叙的实录并不令人乏味,却在充满倒计时意味的情节里,令人嗅到愈加窒息的压迫感,观众不断为女主角捏一把汗,希望她的家人能成功脱逃。

塞族将领的屠杀计划也没有一早抛出来,而是通过情节推进和氛围感给出暗示,其中有一幕令人紧张不已:一边是联合国代表与军队高层谈判,另一边是塞族部队要带枪闯入营地搜捕穆斯林士兵。

高潮部分的大屠杀情节没有正面展示,枪口伸进窗子的镜头以及紧接的枪声留给观众震惊的冲击力。

而在多年后女主角认领家人的遗体,以及她和两鬓斑白的刽子手欢乐地共聚一堂的最后一幕,更是将战争残暴的本质展露无遗。

战争遗留下来的不仅是弹孔和尸体,还有植根于受害者记忆深处的阴影;不论是主动投身还是被动卷入战争的民众,迎来和平的生活后,依然难以摆脱残忍的心理创伤。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短评

24th SIFF 6.13红星电影吴中路 LUXE厅题材看多了,主题带来的冲击就少了很多。总说西方视角,中国得奖的都是麦丑。中国的电影节看人家的电影不是也都是选这种吸引眼球的,刻板印象。

3分钟前
  • 废丝
  • 还行

作者"冷静地"绘制了被屠杀的"真实"场景与战争的残忍,但只是一家之词,从塞族的角度也有大量同胞被种族屠杀。但这一切的根源没有阐述,在这依旧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美西方貌似傻白甜地举措,鼓动民族仇恨,给予空无幻念,到头来又为了自己私利舍"车"保帅"。从少死人的中立客观角度,美西方真的做对了吗?当然,塞族的举措也是毫无疑义地应受谴责!

4分钟前
  • 芝麻开门
  • 较差

拍个6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比较好。作为电影实在太沉闷了,毫无亮点,一切都中规中矩。

7分钟前
  • 羽中
  • 很差

整个片子不过就是西欧精英眼里所谓的政治正确罢了~~~~毕竟塞族是斯拉夫种族,信奉的又是东正教,与西欧的天主教和清教格格不入,于是伊斯兰的波黑人就成了最好的政治工具,还能让清教徒和基督徒们均免于内心正义的宣判,还能关起门来打着圣战的旗号但谁又敢揭开,那些把米洛舍维奇送上绞刑架的西欧精英们,他们自己国家在中东伊斯兰世界所所犯下的罪恶,以及沙漠中的白骨?也许西欧彻底的伊斯兰化,让基督徒里白人的姑娘论中东伊斯兰难民的生育机器,就是塞族幽灵门最好的报复吧

10分钟前
  • 名侦探皮卡丘
  • 很差

从女主角的视角详尽记录了大屠杀事件,不仅有军方的蛮横和联合国的无力,还有她个人角度的经历感受,以及这一切如何被忽视被遗忘。

12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伤痛总是难以抚平,年轻一代总是不知道过去有多么惨烈。

16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本来还以为女主最起码能救下自己家人,看来不应该对战争屠杀抱有任何幻想啊。PS:联合国一如既往的和稀泥啊。╮(╯▽╰)╭

18分钟前
  • 一贫
  • 还行

文明下的摧毁,早已忘了怎么去狂欢。最心碎的事,莫过于看到最亲的人,化为骨架与灰烬。“我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8372人,纪二战以后欧洲最大规模的屠杀

1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老实说,我从这部电影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警示和启发太少了,除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能,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重复我们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对于历史惨剧的重现,我已越来越不相信这种剧情片,很多戏剧化的处理会影响我们对真相的了解和判断,就像本片,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正邪的评判太容易。去年被主流影评人吹爆,metascore 有96分。她也许满足了美国影评人对欧洲的幻想,但在大屠杀题材影史上,实在算不得佳作。

22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7分。艾达失望了,绝望了。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一个联合国雇佣的女翻译试图拯救同胞和家人的故事。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其实一点也不安全,因为联合国部队不会保护难民,只会一直妥协。女翻译本来想保护更多的同胞,后来想保护家人就行,最后连一个儿子也没保住。联合国的军人怕引火烧身,甚至主动找出躲藏好的难民交给塞族武装。3万居民被塞族武装全部带走,成年穆族男子被全部屠杀,共计7000多人。很难相信这事发生在现代欧洲,很难想象联合国部队竟然毫无作用。

25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这类片没有触及问题本质意义都有限

28分钟前
  • flanders
  • 较差

#BJIFF2021 欧洲人就tm知道休假

30分钟前
  • 铁人拿大梨
  • 推荐

提了奥外后火速看完了,这部应该比较贴奥斯卡的口味,狠狠黑了一把UN,预测会拿奖。和最近的一部《亲爱的同志》比较类似,以女性视角讲述战争残酷,看过的战争片,太多都是血腥残酷,这样简洁干练的风格如此耳目一新。比较震撼的是人类屠杀场和结尾认领尸骨的部分,随着一段长久的寂静,这些曾经鲜活的灵魂也永远尘封在波斯尼亚的记忆里。

33分钟前
  • Natalie
  • 还行

最突出的两场“表演”——“真正的电影开始了”&儿童。

38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23_041。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1995年7月,波黑塞族军队攻占了波黑斯雷布雷尼察联合国设立的安全区,约有7000穆斯林男子和小孩惨遭杀害。斯雷布雷尼察惨案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以上来自百度)电影末尾标记的数字是8372名。主角演得很好。

39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How could this be allowed? And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

41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用不恰当的特写提供观测恐慌的切口,即是剥削。于是整部电影也近乎另一种从窗口观赏的“大片”。倒是从翻译这个身份进入是有趣的,替恶行传声却又无法发声,混沌的工具人。

45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终于有影片聚焦1995年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了。8372名男性穆族平民死于塞族武装分子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下,姆拉迪奇的演员与本人简直神似,他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在接受采访时都几次说漏嘴。无能的荷兰维和部队简直就是帮凶一样的存在,枪声像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响起时,那些塞族小孩甚至还在踢球。历史掩盖不了悲伤,绝望的艾达在骸骨面前只能靠残破的衣裳辨别孩子,昔日的刽子手却住进了他们的房子。如今塞族共和国在发生大屠杀的东波斯尼亚仍是政治实体,当地穆斯林的比例已经由当年的30%锐减到不足10%,但他们依然还在坚守“家园”。

5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失望

53分钟前
  • 王小虎
  • 还行

真实的平淡感。

56分钟前
  • hmmux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