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了文艺好友,满怀激动的进了电影院,丧着出来......老艺术家们的访谈以及电影相关资料串联起来的...纪录片。
艺术家们的故事,电影制作的历史的确是值得我们去记录并且思考些什么的,认真看的话,这部电影字里行间都是内蒙古电影人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无奈、收货、成长等等吧,题材真的很好。
至于剩下的,我不懂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电影的制作我认为完全不到能上映的水准,为什么我国电影审核那么严却只审内容不审制作呢?
这部电影的剪辑、后期等等或许拿去中央十套播出都还欠点...居然拿来上映,我觉得这只是因为所谓故意这样以突出主题之类的原因,是真的没用心,电影里就一个主持人的串场都能没有对上嘴形后期随便配了音,这种情况上次出现还是在年度最烂片《追捕》里,任何现在学传媒的大学生拍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也不会敢交的。
至于电影特效制作,简单的滚动字幕,粗暴的剪辑方式都令人害怕,电影爱剪辑风格片头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打开了b站...内容构造上来说,也是简单的内容堆砌,小小的升华,崔做了这么多年节目,我想他不会不知道一部讲述有点偏门内容的纪录片,长达近两个小时的单纯的内容堆砌的后果是什么,内蒙古电影里那么多能抓人眼球的,震撼心灵的内容都没很好的展现出来,真的郁闷,明明可以更好的,为什么呢?
究竟为什么?
整部电影的制作水品也就是专业大学生大一交作业的水准,做片子被反复强调,说烂了的问题,比如说不要拖沓影响观众接受,滚动字幕不要过多会造成视觉疲劳,甚至最基础的后期配音要检查对上画面都出现了,想不通,真的想不通......这样的制作对得起那些出境的老师们吗?
老师们仿佛是在帮衬一帮做期末作业的学生一样......真情实感也是需要框架和制作来支持的,不然观众凭什么要掏钱?
最后,电影是好电影,题材是好题材,但不是所有小众的,讲情怀的,回忆性质的,有纪念意义的都要无条件的去吹捧它,除了内容本身外,它首先是部电影,要上映,那么请尊重电影本身。
期待这一纪录片有续集。
99分钟的篇幅不足以囊括内蒙古电影70年的历史,后半段显得有些仓促了,尤其对于当下新一代的内蒙古导演和演员的讲述过于短,期待之后的纪录片反映除当下内蒙古电影的创作实绩。
贯穿全片经典内蒙古电影片段、老一辈导演和演员的讲述十分精彩。
曾经耳熟能详的一些歌曲也找到了记忆的存放点,愈发清晰,并且引起了我观看经典内蒙古电影的兴趣。
除内蒙古电影之外,其他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电影发展情况如何呢?
期待在之后能看到类似影片,也期待自身去探索中国56个民族的电影。
内容挺真实的,还是推荐大家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人,不是人民的要求高了,而是没有真正的电影人了,还有那些给差评的,你们忘了吗,破跑男都能拍成电影,那是个综艺节目,这个是讲述电影,凭什么不能拍成电影,还有没有能力创新的就去抄袭别人的电影,那个好看吗,你可以不爱,但是不要伤害,
我母亲很期待的一部片子,所以上映不久便抽空陪她去看了。
因为堵车,到达影院的时候已经开始播放了,跑到取票机取票,票面上印着《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我还挺懵的,跑去问检票员是不是搞错了。
走进影厅的时候正在播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感觉很无厘头,又打开豆瓣看了一眼只有5.5分,当即有点后悔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但是看妈妈看的津津有味,便静下心陪她看。
更准确的来说更像一部访谈片,编年的顺序请来了导演和演员,讲述那些心路历程。
应该说是写到塞夫和麦丽丝那段我开始真正进入这部电影,那个部分经典电影的剪辑也开始步入正轨,看着那些画面、那些故事,同样作为一名蒙古族人的我可以感同身受,尽管我没有出生和成长在牧区,但是耳濡目染也能体味其中一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电影的评分不高,可以理解很多人体会不到这样的民族情怀和英雄主义。
我流泪的第一个点应该是《悲情布鲁克》那段吧,看着每个人为巴音勇于为艺术献身而感慨落泪,唯有巴音自己低着头沉默不语,不得不赞叹内蒙古民族电影能够佳作频出正是因为有巴音这样的演员、这样的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内蒙古的电影也唯有蒙古人能拍出如此豪迈。
麦丽丝这样评价丈夫塞夫“他一直活在梦中”,想着他们携手拍出的《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等佳作,不得不感慨他们之间的爱情与亲情。
电影结束时,一批新生代的蒙古族导演展现着蓬勃生机,为民族电影注入新鲜活力、绽放新的光彩,内心依旧波涛汹涌,这是传承,是蒙古族基因在电影史上的传承,希望能够不忘初心,打造经典!
一部纪录片,一上来就是科幻镜头宇宙星空神马的,在暗示这其实是部科幻片?
然后崔教主说起一部神秘的跨改朝电影,前边还没啥,结果一说到新疆西藏还没有解放,就感觉这货掉粪坑里了,一部电影就这么成为肮脏的政治工具,看了两分钟以后突然转到讲一个电影艺术大师,猪栏琪琪格,集编导演三位一体,整了一部金银贪,截取的片段红果果的为当朝执政党吹法螺,然后又是很突然的讲起另一部电影,两个大男人毫无廉耻的在那清唱起来,噪音。
爆 肛 神马的一定要用简称,才显得很亲切跟它很熟的样子,下一步电影是鄂尔多斯羊毛衫,没头没尾的看了两分钟不知所云,又忽然提到双王,以为要重点讲讲这二货呢突然又转到烧锅炉的音乐人啊福,听了一段原初版的敖包相会之后骑士就过来挥舞荣誉,几个老不死的家伙互相吹捧,被禁的嘎达梅林也突然窜出来表演了一个猛男被枪毙死在河里的过程,有爆头哦。
接下来狂吹阿巴亥如何如何牛掰,枪毙老公的戏你们多看看哈,吹完了人吹马,腾格尔居然还演过电影,马拉着尸体绕着湖逛了几圈都没达到目的,反倒把马累死了,汗。
接着吹整体,近四十年生产一百部电影,平均一年不到三部有什么好吹的,这时候的背景音乐哪个老惨配的音量,放那么大干嘛,怕人听清楚了还是咋地。
一个手上戴着两枚钻戒的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回忆冬龟英雄里不亚于成龙的无替身摔马镜头,吹真人特技还是要看布鲁克,又是牦牛绳又是蒙古扣,七十米悬崖敢直下,这里可得使劲吹,给了十分钟来吹,接着聊额吉,彪悍的民族彪悍的女汉子,正说着老木如何不好演吧啦吧啦的突然又说到马去了,最后二十分钟乱得像一盘散沙东拉西扯不着调不知所云。
总评一星0分,片名毁作品系列的代表作,明说是盘点内蒙电影70年还容易引起关注,起个什么不要错过的破名字,垃圾。
盘点电影这种事作为电视栏目来播就是了,偏要弄成电影放到电影院来骗钱,还可耻的失败了,活该。
既不按类型归类也不以音乐为序列什么马呀额吉呀胡乱的来,按时间顺序来就来吧,穿插了一大堆偏离时间线的东西,片子又多,走马观花的匆匆而过,给主持人打光要打出里红痣那种浑身散发神光的样子,特么的有病。
总觉得自己不够专业,不够眼界,所以只在朋友圈偶尔发几句观后感。
但这部竟然烂到我特意注册账号来不吐不快。
首先这里只说电影本身,想扯老崔反抗强权或者民族大义的请出门右拐。
其次这里只说我作为阅片4000+非专业电影爱好者和付费观众的观影感受,想教我人生道理的请出门左拐。
观影前期待:虽然老崔不是专业资深电影人,但大师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背景,加上纪律片的影片类型。
让我对这部影片还是有着不小的信心。
但是内心脑补水准,柴静《苍穹之下》非专业观后感:至于逻辑是否混乱,是否能算合格的纪录片这样的问题。
我甚至都觉得没必要讨论。
作为一部电影,画面里竟然出现讲述者竟然多次反复的去看镜头外的提词板。
这tm是网络直播吗?
作为一部电影,在几个素材拼接的时候竟然不能做到音量的相对统一。
多处出现部分内容音量过大,高音刺耳的地步作为一部电影,讲述者遇到语言磕巴、嘴形对不上竟然也能剪进成片之前的国产院线烂片如果还停留在主创盲目自信或者片方投机取巧的阶段。
那这部片就是在赤裸裸的嘲讽观众的宽容度以及钱包。
随便一条抖音视频都拍的比这认真。
抛开能力不说,至少这几个问题但凡对电影还有起码尊重的电影人都能做好。
85后的我带着59年的亲妈,奔着风口浪尖上的小崔去的北京大观楼影院观看。
满场。
她说有几部黑白的看过,而我只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两部彩色的,好像叫东道大英雄,还有最后那个卖白马的。
个人感觉就是一部内蒙古电影70年的纪录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展示了电影人和演员的职业精神,真实展现了老一辈人质朴和勇敢的精神,也逐步体现了各个时代背景下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活动。
通过比片,感悟到,现在仅仅内蒙古人民坚守着生态和文化以及历史的一片绿色。
也许恰恰是他它的不够发达,才挽留住了这片绿色。
值得一看。
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在崔老师和梁植的讲述中,一帧帧动人心魄的电影画面扑面而来,悠扬动听的蒙古族音乐,辽阔无垠的草原山峦,万马奔腾的壮观场景,真情流露的细腻表演,马背民族誓死也要守护那纯净草原的刚烈,串插老艺术家们的亲身经历和回忆,那些为电影而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和情怀,让人肃然起敬!
星期五言:日前,由崔永元编导的这部反应蒙古电影70年的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正在某些院线低调上映着(比起《我不是药神》,0.5%的排片说低调不为过吧)。
说实话,作为电影级别的纪录片它算不上优秀,甚至有些粗糙;而且电影始终没有脱离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以及综艺节目的氛围。
可仔细想想:那种集体式的回忆,那种综艺式的讲故事结构不正是一种“中国特色”吗!
更何况片子为我们展现的那些珍贵的电影胶片足以弥补这些缺陷了!
「作为电影发烧友的崔永元」早在十年前就在一篇采访里得知崔永元是个超级电影发烧友:他不仅搜集那些老胶片,还收藏各种型号的摄像机(好像还建了个摄像机博物馆)。
更别说他给央视策划的那个《电影传奇》节目,其涉及到的中国电影史料更是让人瞠目。
你很难想象一个央视主持人凭一己之力为中国电影作了这么些事情。
▲《电影传奇》分集海报然而,毕竟他的那些《实话实说》、《小崔说事》太有名气了,其电影方面的事情自然也被大众忽视了。
直到最近的那些娱乐新闻以及这部《你一定不要错过》的公映……「若不是这部电影...」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能知道曾经的“蒙古电影”竟独揽了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能知道中国的电影艺术家在上个世纪能拍出那些连“斯皮尔伯格”都看傻了眼的“马戏”;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更不会知道那些特技镜头到现在都让美国西部片制作者望尘莫及;
▲蒙古电影中的马戏再者,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知道那时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是如此专注,在如此低成本的制作费用下是如此的不要命!
想想现在的那些院线大片动辄上千万上亿着实可悲。
那些电影热情早已成了过去。
由此你便不难感触到片中于洋导演颤抖地说出“想想曾经的那些战友都走了,我都八十多了”这话时的悲伤之情了!
「“抒发情怀”与“卖情怀”的差别」刚开篇提到过,这部纪录片没有脱离央视综艺节目的氛围——所有被采访的艺术家是统一坐在采访舞台上述说电影的,这也难免让被采访者陷入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形态偏向中;再者这种情感可能会被舞台所放大,叙述者会不约而同的顺向一个方向(构不成多角度)。
▲电影中的老电影人接受采访可换个思维,至少这种情感是真实的,试想,那个时代的电影从事者若没有这种意识形态(或者说信仰)的统一,又怎么会拍出那些凝聚力感染力如此强大的电影;再者,那时若没有满汉各民族的互相信任,又怎么会让这些电影在国际上声名显赫!
(要知道,那时的电影演员可没有片酬这个概念的,他们完全凭着热情)如此情怀能通过一部纪录片抒发出来自然没什么坏处。
反观当下那些以融资盈利为目的,靠搜罗社会热点、喊口号赚大众泪点的电影,其对社会的反价值不言而喻。
「谈谈这部纪录片的不足之处」如果这部纪录片能够更多角度客观地对那些电影做出点评,甚或有点反面观点,是不是会更为年轻人所接受?
这是其一。
如果能对那些历史上的国产电影再多些专业上的解读(比如说摄像、调度、剪辑等)是不是会更有趣一点?
再者,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部独立的“电影纪录片”(而非文献教育片),是否在整体架构上以及某些细节上再严谨一点会更好,比如说电影用了两个主持人是否妥当;比如说在崔永元拿出他那个珍藏的“剧本”时,是否可以像“伊桑·霍克”读莎士比亚剧本那样代入特写一下(而不是拿出来晾晾就完事);还有“老电影片段”与“崔永元给一排观众放映胶片镜头”的交叉剪辑是否能和电影整体性更吻合一点…
▲崔永元收藏的电影剧本「谈谈纪录片的“真假”与“美丑”问题」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一部纪录片的好坏根本在于它是否真实。
而这个真实分两个层面:一是被摄对象的真实度。
被拍摄者是否会受到摄像机的感染而掺入了表演的成分;是否存在导演为增强戏剧性而破坏了事物的真实性...09年的那部《归途列车》我认为就存在这类问题!
二是叙述者以及隐藏在镜头间观点的公平性。
比如说只演被摄对象的优点;一味的美化镜头的构图;比如说硬把被摄对象和一些美好事物捆绑在一起产生蒙太奇效果。
2015年的《我的诗篇》是典型的例子……试想,一部纪录片如果拍的跟类型片一样的完整、戏剧化、美轮美奂,那还叫纪录片干嘛!
然而,说以上问题可能还为时过早,毕竟纪录片能在中国院线上映已经是罕见的事情了。
毕竟那些国际上拿大奖的经典纪录片如《沉默的世界》、《然我们一起迷失》、《华氏911》、《马龙对我说》等对中国大众还是闻所未闻的。
如此看来,纪录片的大众化普及任重而道远。
撰文:太虚宫
陪着老妈看的,难得是场次极少的片子也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年纪。
1.片名故弄玄虚,直接点名是内蒙古电影七十周年的主题更好。
2.崔老师就是电影传奇里的感觉,另一位主持人的感觉很尴尬,不知道是串场还是点题。
3.播放的老电影和后面的几部获奖影片大多是听说没看过所以也算是难得。
4.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分类,而访谈人物仍是电影传奇的套路,在二十几分钟不觉得什么,而放在快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觉得松散了许多。
且对某位演员的赞扬篇幅过长了。
从放映的电影来看,明显塞夫等几位导演的贡献更大,当然也可能是老人已经去世,没有访谈素材。
总结一下,有情怀,珍贵素材,适合电影频道播放的记录片。
有几部真的儿时看过,有印象。
还行吧
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我很认同崔永元做的事,而且娱乐圈该整治了。但同时,撇开这些因素来讲,还是表示这部电影并不算好。杀马特既视感的片名,ppt一样的海报,爱剪辑风格的字幕,以及凌乱的剪辑,尽管有着一颗做纪录片的心,但这样的制作实在是对不起大银幕,作为纪录片质量也并不高,最多算是一期节目。两星,但想想那么多烂片都可以进院线,还是为内蒙电影70周年以及内蒙电影人再加一星吧。(ps:说一个比较触动的点,谢飞老师作为老一辈导演,竟丝毫没有老辈包括现在整日杞人忧天的网友思想,对现在的很多状况都否定,一昧感叹从前的好,反之,谢老还表示应大力支持新导演,因为他们处在一个新时代,都是非常有个性的。谢老不愧是谢老,确实与那些人不在同一高度。另外,这部电影也算是让我大体了解一下内蒙电影史,作为考研狗还是略有收获)
作为一个在外学习电影的内蒙人看的热泪盈眶
这将是一部一星和五星分化的电影。
让我知道了原来在港片盛行之前,国产电影也有辉煌的过去。但愿电影精神还有人能继承,让我孩子也能看到有精气神的电影
我会老,你也会老,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吗?
一部向经典致敬的纪录片。讲述老一辈艺术家对电影艺术的探索、民族的激昂和狂野,也讲述了时代变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黑骏马》、《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等经典片段让我有了把内蒙古七十年电影全部拿来看的冲动。作为纪录片不算高水准,但是能开阔视野、盘点经典、展现情怀已经足够了。
拉一波
制作和剪辑都比较粗糙,但对电影史感兴趣的,值得一看,信息量很大,印象最深的是《黑骏马》中的腾格尔以及那部《悲情布鲁克》中的“马戏”。
崔永元的访谈电影还不错,除了配乐里小提琴连续拉了两个小时差点把我耳膜磨穿,其余都非常棒(。・ω・) 麻麻看完贼开心,她说好多电影小时候都看过,大部分演员导演都认识,这一说,我心一软,也就没有啥意见了~
崔化钠
有些电影二星是因为它们是烂片 这部电影二星是因为它根本不能给及格 看这电影的第一分钟我就应该回答它 不想看 走了 好好的纪录片小银幕见行不。这电影你错过了或许以后还有机会对影片里那些资料的完整版感兴趣 但反正我看完电影是完全没兴趣再去了解了
比较一般
因着崔永元的名字去的。但是发现纪录片就是一场座谈会。很失望。
果然记录。
崔老师辛苦了,2星鼓励下吧
补标。2018.7.9
满满的回忆,竟然有近百分之三十的一星,评分5.6,这斗的厉害。
我想要电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