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婚姻就是这样吗,也许就是这样——此言写于第n次与婚姻擦肩而过后。
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吧,与爱情无关
看了很郁闷,几个片段,作为男人的我,哭了。
片段一:为了安娜的幸福,冒着被心爱的人误解结婚了(我想刘波估计要把自己灌得烂醉才能进洞房)。
安娜,有点赌气地结婚后,其实很快就进入妻子的角色,好决绝,有时不得不佩服女人在感情上的“狠”。
真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去了。
小时候一直很喜欢农民。
但当我了解农村后,本能地厌恶农村。
凤凰男王贵们是不会娶村姑的,他们瞄准的就是城里的“洋学生”或者“公家人”,而且要用他们的方法调教她们。
在王贵的表面妥协下,我们的安娜就半推半就被“拱了”(在这里要问候三声安娜她妈)。
片段二:考大学。
一个弱女子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么被算计了。
脑海里想起鲁迅名言:中国社会是会吃人的。
关键时刻我觉得某些人很下作。
当时确实有相当部分人鲤鱼跃龙门。
在与现实的抗争中,安娜和李波高下立现。
片段三:刘波回国。
我认同六六在书中对刘波的分析,非常到位。
留学其实非常苦,安娜绝对是刘波二十年的精神支柱啊。
刘波的爱绝对比王贵只多不少;因为王贵找的是女人,而刘波要的是比爱情还要大得多的东西。
回国,表现得意气风发、志在必得没有错,因为他自认只有他刘波懂安娜,只有他能给安娜更多幸福,他是要回昔日本应属于自己的爱情。
爱得深,自然就咄咄逼人,加上苦逼的留学生涯,看到安娜自然不能自已了。
许多人说刘波不应该破坏安娜平静的生活,但我觉得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安娜对刘波的重要性。
争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杯具,刘波一辈子对爱情坚贞成为安娜生命某段回忆,安娜你狠,一哭。
象它的名字一样实在的剧。
那些柴米油盐,那些生活琐事,真实得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
不经意的言语之间,却处处充满生活的真谛。
实在比有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所谓大片强了不知多少。
太喜欢安娜了,那么美好,那么善良,坚忍,大气,懂得满足。
她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的幸福”,所以,为了肚里的孩子,她放弃了自己一生的梦想;为了家庭,她放弃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换来的是磕磕绊绊,却温暖踏实的四十年。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可这样的四十年,不枉此生。
过了本命年后的一年,觉得自己有些老了,以前还自诩boy,boy的,现在都被小朋友喊大叔了,似乎也开始向往着有个伴儿,一起同欢笑,同快乐,一起走今后的路。
人怎么样还不是一辈子,不知不觉中,不情愿中,结婚,生子,老去。
生活是什么,生活或许就是找个人相依,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经历着那些鸡毛蒜皮,锅碗瓢盆。
一直很怕死后的那种空寂,或许,等我老去,像王贵那样看着自己的老伴有所依靠,看着自己的儿女成家生子,死又何妨,空寂又何妨。
对这部电视剧感兴趣,是因为听说是在武汉大学里拍的,一路看下来,关于武大的场景真是少之又少,有点失望。
整个电视剧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前部分两星星,中间四星,后部分也只有两星,所以综合只值三星。
前面关于安娜和王贵走到一起的那一段很假,这也是大部分电视剧的通病,为了制造矛盾,哗众取宠,先抛出一个根本不可能的“结果”,让观众感到意外,然后却无法自圆其说,只能设置一大堆的巧合来为这个“结果”服务。
刚开始看这个“结果”还觉得意外,但是加上这些巧合后才发现不出现这个“结果”那才叫意外呢。
导演和编剧总把观众当傻B,其实他们自己才是傻B。
中间关于安娜矛盾的感情和追求理想(考大学)的表现是这部电视剧中最出彩的地方。
年轻时我们都有过自己的理想,有的追求过,但失败了,有的因为懦弱不敢追求,有的甚至连追求的机会都没有,理想这个东西总是一副很屌的样子,像太阳一样高高在上,不管地上的人是哭是闹是喜是悲,也只是默默的挂在天上,毫不理会。
后部分是最垃圾的,也是电视剧的通病,无病呻吟,没事找事。
小事能搞成大事,要是真有大事那就成了2012。
票子、房子、升学、就业,这些我们老百姓真正头疼的问题在电视剧里都是小问题,成天就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唧唧歪歪,强烈要求拍一部真正反映我们农民工生活现状的电视剧!!
电视剧的结尾还留了个关于王贵得病扣子,在我看来这个扣子实在是幼稚。
垃圾,但是最垃圾的是居然我还都看完了
“王贵说的没错:一个人的衰老标志就是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
安娜把她和王贵过往生活的点滴写在本子里,她很惊讶自己能回忆的那么清晰。
安娜开始经常念叨王贵对她怎么好;说我和二多子对她不孝,没王贵关心她;她把王贵对她好的小事一件件如数家珍般说出来;就像当初她老是对王贵说沃伦斯基给她捏橙子那件事一样。
我永远记得那天。
天还没亮安娜就把我们叫上去医院,她看上去很憔悴,估计一晚上没睡。
一路上王贵与安娜都很安静,安娜用她哭红的双眼默默的看着王贵,像是要把王贵刻在眼里;王贵死死的握着安娜的手,我能看到安娜手上的红印。
在进入手术室前,王贵只交代了两句话。
他对我俩说:照顾好你妈;接着对安娜笑着说到:记得咱俩的暗号,可不中忘了。
他还是放心不下安娜。
也是,我和二多子都成家了,王贵放不下的也只有安娜了。
随着王贵紧握的手松开,随着手术室门的关闭,安娜终于崩溃,绝望的哭出声来。
再也没人那样宠着安娜了,就像我曾经担心的那样。
安娜日复一日,一遍一遍的数着过去的账单;写着她和王贵的故事;她时而笑着写,时而哭着。
我翻看这个这个本子的时候不由想到王贵那本用舌头翻看的教材,都是皱巴巴的。
我早就看出安娜已经爱上了王贵。
或许是她早先没意识到,或许她不想承认。
我记得当我对王贵说出我六岁时和安娜的约定:永远不提王贵裤门大开上了一天课那件事。
我把安娜对我说的话一字一句的学给王贵听时,王贵在那呵呵的傻笑,安娜羞恼的看着我。
我第一次看到独属于安娜的‘嗲’。
我还是没遵守约定。
他们俩让我明白了那句话:爱是不需要说的,是要做的。
安娜这辈子和外婆说的一样,就输在了嘴上。
安娜终究是没能听到王贵的那句完整的『我爱你』。
”――哭着写完的
这部电视剧我在2020年初大致看了一遍,有一点失望。
原本以为是和父母爱情类似的温情电视剧,但是看着看着,没有看到温情,感到压抑。
看入戏的时候,真的深深地同情安娜,她这一生,我感到很不值得,但又不怎么喜欢这样的人,嘴巴太厉害,人傲的很,哪怕她心不坏,也想近而远之。
王贵其实是个很滑头的人,虽然他表面老实,表面对安娜服从,任劳任怨,但是其实他一直都是婚姻中讨巧的一方,吃亏的都是嘴巴不好的安娜。
他的付出更多缘于他思想中对传统家庭的固守,对属于自己的财产要攥紧了,也有骨子里保守和短视,并不是他爱这个女人。
而且王贵从没有因为他做错的事情认真倒过一次歉,比如动手打人、比如出轨。。。
当然,我也理解在他的想法里他是没错的,他可能也感到自己很委屈,因此,这是一段不和谐的婚姻,不合拍的两个人一直无法走近彼此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他们的婚姻不幸福,是不值得被鼓励的。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视剧还是很现实的,他把中国的一类家庭关系,一个时代产物的婚姻形式和那个年代的生活展示出来。
但就是因为太现实了,过于现实而感到压抑。
有时候,真实和现实的差别就是这样,我觉得《父母爱情》就是故事可信,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也让人感到美好的很!
而安娜与王贵,就是现实,虽然也可信,却感受不到美好。
生活本不易,还是想多留存一些好的念想,不想看到现实却不堪的生活,不值得效仿。
昨天闲来没事,于是从网上下了几集,连同之前看过的一些,也算囫囵看完了。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这部剧哪里哪里好,这其中应该包括去年火得发紫的海青所聚集的粉丝人气原因。
其实就像徐霞客那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样,看过《金婚》,尤其是仔细看过《金婚》的人,再看这部剧,会觉得也就那么样了。
我看这部剧也是因为是海青主演的原因。
来看看这部剧的的几个硬伤:首先是选角,林晓凡演十七八岁二十岁左右的二多子那是没得说,但是快三十已经成家立业的二多子还让他演,感觉有一种老小孩的变扭,毕竟他演的时候本人应该还不满二十岁,而且之前基本一直演青春戏的。
剧中王贵有个表叔,王、安谈对象的时候就在安娜厂里当科长,而科长职位是以后安娜奋斗了十几年最后还通过一次近千人参加的考试拔得头筹才获得的,可见也是不容易的。
安娜最后答应与王贵的婚事相当一部分也是迫于他的压力,而从剧中王贵三番五次找表叔以及他对王、安两人婚事的上心可见王贵和这个表叔的关系还不错。
可是自从两人结婚后,这个表叔居然消失了,至剧终再未出现过。
试想如果有这个表叔的帮忙(表叔职位也在不断上升中,王、安结婚前后刚刚升了职),安娜提干名额还会一再被人挤掉吗?
王贵提了副教授以后,曾收到肖桂芳的一封信说要回母校看看,后来也没了下文。
故事跟《金婚》差不多,那个特殊的年代,两人走到一起,相伴风雨几十年,其中男女双方都有那么一位异性知己或者初恋情人,于是婚姻微起波澜......剧中人物形象描写很差,看《金婚》,我记住了燕妮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南方的敏感,多多的叛逆还有大宝的自以为是和不负责任。
本剧前半段一直极力把安安描述成一个好学生,甚至能把简单吃蛋一件事说出一番大道理的聪明孩子,可是后来安安的发展确实与先前描述大相径庭,仿佛一夜间长大带个男朋友回家然后结婚,然后又突然要离婚。
当她怀疑老公与女客户有关系时,她身边也适时冒出一个对她有好感的男同事。
本剧里极力突出两主角的主要地位,以至于身边所有人都让人感到苍白无力,只是单纯的附属品。
安娜这个形象大度包容,善解人意,绝对是适合当妻子的,我很讨厌《金婚》里的文丽,自私多疑,使佟志多次失去了晋升的机会,也许这就是所谓爱情吧。
本剧有两个高潮,前半部分安娜在听到恢复高考的的消息后决心高考上大学,后半部分安娜对刘波说再见时手按左胸的心痛状,都很让人震撼。
剧情方面,本剧较单调,似乎除了时代背景,两人之间的事以外没有再涉及的,人物刻画当然远逊于《金婚》了。
【安安】:你们这些80后啊,已经很好了。
比比我们这一辈,再比一比父母这一辈,你们不要太享福啊。
在工作上面,我帮你顶着,在家里有你妈妈帮你顶着,你每个月只挣那么一点点的工资,却吃喝不愁,却净消费了,房子贷款也不用换,父母呢,自然会帮你买好;这女人就像换衣服,你们有什么可抱怨的呀。
【二多子】:我们的痛苦你们看到了吗。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像我们这么可怜的一代,如果没有你们领导的扶植,父母的帮衬,那不是很多人都要的忧郁症了?
王贵很土,明明是教西方文学的大学英语老师,吃起饭来却毫不斯文的“淅沥呼噜”,还爱唱土得掉渣的河南梆子;王贵长得也不好看,作为一个大龄未婚男青年,二十七岁的时候已经看起来像安娜的叔叔。
可王贵对人实成,他对安娜对孩子对丈母娘对家人好了一辈子;他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在业务上积极进取,让我着实感叹他的好。
这戏我看下来是越来越喜欢王贵,觉得嫁个王贵那样的就满足了!
本来并不是很喜欢海清的,觉得她在《玉观音》里演的钟宁太凶,在《蜗居》里演的姐姐导致了海藻的不幸。
可是安娜确实是个可爱的角色。
她和我还有很多同龄的女生一样,有着小资情调,爱穷讲究,有洁癖,还有说话不饶人的一张“刀子嘴”。
她经常爱说王贵这不对那不对,可不知不觉中她也认同了王贵所说的“粪香”;宁愿自己不吃肉,也要让孩子和王贵吃上。
为了家庭,她迁就照顾王贵农村的一大家人,她牺牲了上大学的理想,放弃了与初恋情人刘波的爱情。
她一直说,自己不爱王贵,可是她不知道,她对王贵的“爱”,已经渗透到了他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戏的另一大特点是让人体会到平凡朴实的婚姻家庭生活的通俗哲理。
许多台词与独白都字字珠玑,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在心底细细品味。
最欣赏的是安娜的妈妈,虽然是个只念到小学六年级的家庭妇女,却将婚姻家庭的幸福哲学融入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次王贵与安娜闹矛盾时,安娜的妈妈总会充当调解员的角色,她的话被安娜听进去了,引导着安娜和王贵的婚姻驶向幸福的彼岸。
一次次把我们感动的眼泪哗啦啦有人说,看了这片真想回到八十年代的小城市去生活。
是啊,二十多年前,虽然物资生活匮乏些,可人与人之间的朴素的真情真是叫人温暖平和。
王贵一家最初居住的“筒子楼”,邻里之间相处时那么融洽;王贵每天骑着单车上下班的情景,好像爸爸从前一样;片子里还出现了和我小时候家里拥有的一模一样的台灯和钟表,好亲切……原著小说的作者六六是安徽合肥人,父亲是安徽大学理学院教授,母亲是上海人,她本人作为安大子弟毕业于安大国际贸易系。
于是,这部片子里又出现了很多熟悉的名词儿和场景:安娜的梦想是考我的母校“科大”,而“科技大”被本地方言戏称为“裤子大”,还有我们熟悉的“三孝口”,“三里庵”,“逍遥津公园”…… 这也成为我喜欢这片的又一原因。
很美好..很生活
以后也要让男朋友养成开发票的好习惯!
同类型的剧不如《金婚》,但也蛮好看
666呀
暑假的时候在电视上看的。没有爱情,只是生活。一直疑惑,怎么能够和有你忍受不了的地方的人生活在一起?
为了和矫情的张总监有话题可聊,现在每天回家看这种大陆剧。天哪!
幸福是一种日积月累,是一种沉淀,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堆积。
陪老妈多多少少看了些
你朝男的都恶心(这类剧
小眼睛最近中年得子,三部曲中最爱的一部
不知道为什么!有海清的剧我一般都会打1分!!实在是有点不讲道理啊
看了五集看不下去了,撇开时代因素不说,王贵这样的男的和家庭,遇见了有多远滚多远,三观有问题….确定这不是一部黑河南人的电视剧?
还可以,剧情前期还比较有新意,不过模式也比较就是了,越看到后面越疲乏。
我喜欢- -
“习惯”大过天?
还是比较喜欢林永健的
历史给我们不仅带来了郁闷,也带来了很多的温情;没有看到开头,就看到了结尾,爱是什么?当凤凰男和孔雀女出现的时候,我们是看到了爱情的左右为难。。林永健做老师,我看行,至少是一个认真的老师
啥都看
太恶心的剧情和结局
女主妈真是害了她一生,所谓智者其实是所有悲剧的缔造者。当警示片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