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喜歡劉若英,喜歡幾米,喜歡桂綸鎂,所以對這部電影期待了很久。
香港亞洲電影節的時候,沒能搶到《星空》的票還很沮喪。
當然,除了有我喜歡的演員之外,電影的宣傳文案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電影簡介里寫著“這是一部聽得見心跳的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你將想起曾經也有那樣一個人,讓你不顧一切地產生驚人的能量,無論如何,要和他一起去冒險,看看這世界的美好”⋯⋯這些話讓我在film editing的課上思緒一直徘徊在回憶里。
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部完全無法讓人入戲的電影,相當失望。
跟我同去的朋友看到一半忍無可忍提前離場了,而我堅持看完的原因只有一個:如果我沒有把電影看完就來評價的話顯得太不客觀了。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有非常明顯的技術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我稍後再說,因為我知道大多數觀眾是不會去關注電影的技術的,大家關注的更多的是劇情,那我就先來說一下劇情好了。
作為一部改編自幾米漫畫的電影,故事原本應該是一個優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原著是以漫畫的形式呈現的,而漫畫和電影的媒介特質差別太大了,因此如果改編不好的話,故事就會走入另一個極端——矫揉造作不自然。
首先,台词真的非常糟糕,这不是生活中两个活生生的“人类”之间会出现的对话,太书面,太刻意了,导演急着想把那些带有人生哲理的话语告诉观众,但是他忘记了,电影最大的特质存在于视觉元素,用我的Film Production课的老师的话说,如果一部电影关掉画面以后丝毫不影响观众理解的话,那就没有必要拍成一部电影了,那就是一个广播剧。
这就是《星空》的最大软肋,影片的主旨不是灌输的,而是借着情节的发展让观众自己去体会的。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了那句点题的旁白:当你寂寞的时候,只要仰望星空,世界就会变得好大好大。
那么,我想问一句:然后呢?
我承认这句话本身很有feel,但是影片却没有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仰望星空可以让世界变得好大好大。
其次,电影尽管改变自漫画,有点魔幻超现实主义的意思,但片中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符合逻辑吧。
什么叫符合逻辑?
简单地说就是A推出B,B推出C,C推出D⋯⋯以此类推。
这样才能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流畅自然。
导演林书宇,同时作为编剧,他始终扮演着上帝之手的角色。
他希望主角做甚麼,因此,情節安排相當隨意,整體顯得鬆散不緊湊,即便觀眾遲到了或是中途睡著了,都不至於影響其對故事的理解。
再次,我表示兩個小朋友的演技實在太稚嫩了。
徐嬌表演太用力,極盡誇張之能事,這暴露了她其實根本不了解小美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小潔則是另一個極端,一味地扮酷,樣子太欠抽了⋯⋯兩個主角的對手戲顯得生硬乾澀,完全沒有表現出兩個來自破碎家庭的小孩只見的惺惺相惜,又談何給彼此勇氣和力量去面對這個不怎麼完美的世界呢?
而劉若英、庾澄慶和桂綸鎂又完全沒有發揮的空間。
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戲好,戲不好,一味地追求技術,難免淪為形式主義。
我個人認為“導演”之所以叫“導演”,是因為導演最重要的職責是指導演員演戲。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沒有在認真演戲,如果連演員都是跳脫在故事之外的,觀眾要如何入戲?
好了,講完劇情講技術好了。
簡單地說一下,說多了說細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豆瓣畢竟不是適合進行學術博弈的平台,我知道在這裡大家講究的都是feeling,甚至有人說技術甚麼的都是浮雲,feeling才是最重要的。
對此,我百分之一百地不認同,但是我也無意去爭論,畢竟如果隨便哪個觀眾都能把技術細節揪出來,就不存在專業的電影從業者了。
在吐槽以前,先說一下我認為該片也並非一無是處,起碼收音和美術很出色的。
杜篤之不愧是侯孝賢的御用,水準相當穩定。
美術組整個還原了幾米漫畫的氛圍,相當出色。
但是,攝影和燈光就太有問題了。
首先最基本的,居然多處出現out focus的情況,對於一部上院線的電影,這怎麼可以接受!!
其次,光圈開太大了(這是幾乎所有台灣小清新電影的通病),景深根本沒必要那麼淺,深焦鏡頭反而可以做更多調度上的變化。
再次是廣角畸變的問題,幾乎所有室內戲都有這個問題——畫面邊緣出現球面變形。
我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追求的就是這種效果,如果是的話,我表示無語。
還有就是燈光的問題。
燈光根本就是在醜化演員,庾澄慶的所有畫面都非常難看,光很硬,臉上的明暗對比相當強烈,而且陰影部分把演員的五官缺點都放大了,甚至小美和小傑在樹林里的那一段太有恐怖片的氛圍了⋯⋯剪輯是我最不能忍的地方,以至於在我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在電影院裡對該片的剪輯暴了粗口。
剪輯非常地跳,連最基本的motion continuum都沒有做到,幾乎所有的動作剪輯點都是不對的。
除此之外,音樂的入點和出點也沒有掌握好,頗有靠音樂就剪輯的嫌疑。
拼圖是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具,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貫穿始終的意向。
但是,我想說的是拍電影不是拼拼圖。
不是說把一個一個零碎的情節片拼在一起就能構成完整的敘事。
電影的每個場景都是彼此聯繫,彼此推動的,否則電影便淪為了生活,談何藝術的再創造?
我想,對於林書宇導演來說,他也丟失了一塊很重要的拼圖。
最近有幸看了许多电影的点映,真觉得陈国富监制下的《转山》和这部《星空》可以在年末的时候为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一阵关于梦想和青春的热烈希望。
在看《星空》场的时候大家都从很远的地方过来,但是主办方迟迟不让我们入场,所幸最后还是放人了,虽然我只能和朋友坐在影院过道的台阶上看,但所幸这个片子没有让我们失望。
【随便念叨几句,关于电影】影片的开始我很难讲自己带入,终归台湾的小演员跟日本(想起差不多同年龄的《告白》)或者欧美(《孤儿》、《水果硬糖》之类)的小演员相比,眼神的飘离和出戏,还有在明显背台词的感觉都会让观众有些脱离,但是徐娇在重场戏上的表演还算可圈可点,她也终于做回了一个清新可人的小姑娘。
男主角林晖闵因为是第一次演戏,所以还是可以理解的。
影片有几米的画风做强大的后盾,所以片中的动画插入将青春的童话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台湾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自己的后期实力。
回想台湾电影,我看的并不是很多,倒是觉得无论台湾电影如何转型都能闻到电影里夹杂着的浓浓青春和淡淡忧伤,无论是《海角七号》,林书宇导演第一部戏《九降风》也好,台湾电影新生代代表的《艋胛》、《不能没有你》也好,《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练习曲》之类更不用提,你可以轻易的从这些电影里嗅到台湾海风。
说实话《星空》这部电影就同《双瞳》一样,我恍惚以为它是香港的作品,可能《双瞳》更有港片儿的味道,也算是创造了台湾电影的一大票房神话,因为林书宇导演确实在镜头的运用和剧情的处理上突破了一些台湾的固守思维,小清新画面倒是没有因此减少。
但是很遗憾最后桂纶镁的登场,虽然她很美,演的很好,总觉得有些故意讨巧了。
其实这个片子本身就很好,没有桂纶镁,也会有票房的。
当然,影迷就是这么挑剔难搞,所以不用搭理我着无病呻吟。
【痴人说梦下,关于星空】这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13岁的时候,总有一些感情懵懂的介于爱情同友情之间的,谁也说不清楚的关于年少时的记忆。
会有那么一个人,在你怯懦的时候你想让他陪着你;会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开心的时候你愿意同她一起分享;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说出那句“陪我去看星星吧”。
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爱情。
在剧情上,这个影片在忠于几米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延展。
13岁的小美就像客厅里的那条小金鱼,在狭小的金鱼缸里固守着自己的小幻想。
随着爷爷的离世,父母的离婚,金鱼缸最终随着一个美丽的镜头摔在了地上,狠狠的碎了,随之通过小美的主观视觉展现了小金鱼垂死的翻腾。
就像片尾小美最后的自白,其实13岁的我们真的需要大家来善待,也许只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是善意的微笑。
我想小美之所以执着于爷爷,可能就是因为爷爷对她的温柔和给她的温暖让她难忘怀念,也是爷爷的离去才让维系她这个家不至于支离破碎的扭断撕裂。
“星空”自始至终都只是串联整个剧情的线索。
那块儿缺失的拼图就像你自以为破碎的青春,失去的快乐家庭,离开的朋友,不在了的爷爷,补全的那一天才发现你宣泄的一切其实也无法如此,一切也都会过去,结束的总该结束了。
至于“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吧”恐怕也只是小美想去追忆爷爷的借口,小美觉得去了那里,兴许都能好起来,兴许可以见到爷爷,兴许爸爸妈妈可以和好,而倔强的她又不想将实话告诉小杰,只能以我们去看星星吧为理由。
其实星空之于小杰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望着这个相处虽然短暂却难得的小女孩儿的背影,小杰搬来搬去的宿命也不会得到改变,但是只要能多在一起会儿就好了。
这也是星空最终只短暂的出现了几秒的原因,无论对于小美还是小杰,最重要的都不是那个星空,而是蕴含在星空里的如同那画中热烈绽放的星星一般有幼小的体会着生命的自己。
因此当星空的迷雾终于散开,小杰背着小美急促跑在草地上,星光照亮了他们的道路,温暖了他的脸庞,他抬头看了一眼,没有停留。
因为就像导演说的那样,对小杰来说他身上背着比星空更重要的人。
有的网友说,觉得整个电影太平淡了叙述,没有情绪的爆发点。
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本片情绪的载体有很多。
拼图:心中美好愿望的象征,因此小美执着的想和父母拼好,想给它补完整,也是最后小杰寄给他那一片拼图的深刻意味,13岁的落幕,就像每一场烟火的完结,心里突然空空的却也满是回忆。
在影片最后的最后长大后的小美在巴黎看见的那个店铺,有着残缺的美丽,每一幅画都缺了重要的一个位置,也是在今天,我们长大后才能发现,不完美成就了完美。
没有缺失,便不觉得什么是美好。
还有那个可以宣泄悲伤的舞蹈,大象,折纸的玩偶,化成飞跃星空的火车。
细细体会,感情的起伏是跟着画面一起变化的。
而全剧的情绪爆发点,就是在小美昏睡的梦中。
这个桥段安排的比两人一起看星空要好很多。
小美在梦里追着小杰的脚步,刚要触碰小杰的脸庞(其实这个感觉小演员演的感觉没有出来,小杰的表情应该是即将要分别的感情,而不是恐怖和阴森= =),小杰开始破碎,小美先是吓得没敢动,画面下面出现了小美手拉手在一起的父母,表情反打惊讶带着开心,随后父母的手最先开始破碎,小美急忙上去捂住,她是多么不希望多么害怕父母分离。
而最后一个场景回到了爷爷的小屋,爷爷回头温柔的笑,伸手过来揽住小美的肩,小美有点儿担忧, 害怕爷爷再次破碎,而这回没有,小美开心的扎进爷爷的怀抱。
破碎的拼图是不能改变的现实,爷爷的怀抱是她路途追寻的最终,尽管只是在昏睡的梦里,至少醒来后,她可以坦然的面对分别与失去,因为曾经的一切可以温暖我们幼小的灵魂和羸弱的身躯。
过去的终将过去,长大的,也只有自己。
【我的13岁,关于长大的只有自己】八年前,几米的另外两部作品被拍成了电影相继上映,《向左走向右走》和《地下铁》。
那一年我觉得金城武很帅,那一年我还不知道电影是为了什么,那一年我也13岁。
13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面对世界充满好奇与胆怯,却带着小学时候的纯真和稚气。
13岁的时候我也曾经认识一个男孩儿,男孩儿喜欢篮球,我像小美模仿小杰偷东西一样,想去体会这个男孩儿的心情,经历他所经历的。
我们一起听周杰伦,一切唱着《开不了口》,一切看着窗外下着的雨,闻着雨后泥土的芳香,无话不谈,无乐不作,以为青春就可以这样无忧无虑的度过。
可终有一日我们还是失了联系,八年了,可能还需要等更久更久,某一天可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再次相逢,热泪盈眶。
13岁的时候遇见的不是初恋,而是比初恋更美好的,曾经相信会成为青梅竹马一起陪伴对方长大的另一个自己。
13岁那年,父母挥刀相向,父亲死性不改,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他。
我没有像小美一样离家反抗,我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对父母双方都好,尽管不快乐的只有我自己。
分开的那天,我们一起从原来的家搬走,父亲的车向左开,母亲带着我的车向右开。
我趴在后窗上望着车子远去的背影,我的夏天,我的13岁,结束的也比很多人要早一些。
成年人觉得13岁的小孩儿这种感情会不会太成熟了,而13岁的少年少女们恰恰觉得这个故事像小学生一样幼稚。
突然想起彭浩翔《AV》里的那句话:——当你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重要的时候,世界才开始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曾经以为13岁的自己就想了发了霉的过期罐头,还没被人打开品尝就已经自行报废。
现在后头看看,那段时光,那些回忆,是世上最饱满的美好花蕾,是即将窜着高空的烟花,是迷雾正在散去的星空,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再也回不去的13岁。
长大的,只有我自己。
因为所有关于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都定格在那永恒的瞬间。
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星空这么美,青春这么美,世界这么美。
还好,我活着。
13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上大学的时候,为出版社画过三年插画,初时始终弄不明白他们要的风格,画了很多写实的唯美的,既费力又不讨好,他们的主编嘴跟棉裤腰似得还说不出来什么,憋了半天憋出了俩字——意境,我苦思冥想了几天还是没想明白啥叫意境,最后她不耐烦了甩给我几本几米的书说:这就叫意境。
从此三年我就开始反复模仿几米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收益,但却对几米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昨天朋友说要看这个片的时候,我在豆瓣的介绍上看到了几米俩字,立刻打了一个寒颤,不过7.9分得影评让我产生了可能还说的过去的错觉,从影院出来我就决定了从此不再相信豆瓣上小清新片子的分数了,这部打着几米招牌的小清新儿童爱情片,甚至让我有点怀念几米了,便宜果然没好货,北京最低价的团购券让我第一次在剧场里见识了家庭影院的效果,所以画面我就不评论了,除了骂屏幕我就根本没注意过别的,就说情节吧,老实说这是部从情节到演技都没有任何惊喜的片子,爷爷一出场就好像再说,我就要死了我就要死了,刘若英庾澄庆一出场就像在说,我们要离婚我们要离婚,小美在窗口看见小杰吹笛子的时候,就像再说他是转校生他是转校生,小杰的妈妈一出场好像在说,我狠男人我狠男人,刘若英的苦逼脸一出现就像在说,我很痛苦我很痛苦,大象们一出场就是再说,我们是几米我们是几米,最狠的是小美最后已经说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见过小杰,我正等着出字幕的时候,桂纶镁出现了,我的心开始慢慢的说,要洒狗血了要洒狗血了,这时法国小女孩出现了,我想我也许猜错了,紧接着小女孩的一句姐姐彻底打破了我仅存的幻想,果然男猪脚出现了,还好没有给他正脸,但从女煮饺猴急的眼神里就知道了,一定长得不寒碜,好了,饶了我吧小清新,你敢稍微细腻一点么,两个13岁正值青春花季的少男少女都洗白白脱光光了,咱能稍微反应一下生理上的本能么,别傻傻的跳舞了,哪有那个心思啊,好吧,我邪恶了,这样太不小清新了,爷爷爷爷,你除了做了个三条腿的大象就没有更多跟你孙女的美好回忆么,见面就是相拥而泣有意思么,好吧,住在一个走了两天一夜才找的到丛里小木屋里,周围一个邻居也没有的生活是挺几米的,但您老是怎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把孙女抚养成人的,靠打渔么?
好吧我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我太矫情了,但其实我见过无数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也孤独也痛苦也会离家出走,但我见过更多父母为了孩子维持着已经索然无味的婚姻,影片的结尾,起码刘若英找到了新的幸福,那我们应该做我们自己呢,还是应该为了13岁女儿脆弱的感情维持一个冷冰冰的家庭呢,寂寞都是自找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你觉得寂寞很酷,你就寂寞去,比如住进一个几米式的小木屋,或者自伤自怜自己是个死了爷爷丢了男友的单亲儿童,这是你的权力,但是选择了寂寞以后就开始享受寂寞让世界如此美丽,是不是有点意淫了。
人们常常容易犯一个无心的错误:过分夸大自己的痛苦。
也许在成年人这里,这种无心之过更为常见。
然而我一直相信痛苦是没有比较级的。
成年人的失恋、失业,孩子的失去心爱的玩具,其实都是一样的。
因为失去的这些东西,对于失去它的主人来说,都是百分百。
那么孤独呢?
是不是也一样的?
一样没有年龄偏好?
也许吧。
三个人的晚餐,孩子静静等待父母的离婚决定。
明明是这个决定里最糟糕结果的承担者,却偏偏是最没有主动权的人。
只有用沉默来回答他们实质只是宣判意味的询问。
我想,尽管13岁的孩子在那个时候还不能精确地用“孤独”两个字来总结紧紧攫住自己心脏的东西,但是她一定能听到世界破碎了的声音。
从此自己的世界都不会再圆满了的感觉。
孩子究竟懂不懂得失去的意义呢?
在《追逐繁星的孩子》里,女主角也是在没有懂得承担失去的年龄,失去了男主角,因而踏上一趟寻找之路。
这趟寻找,究竟是向命运举起一面不服输的大旗?
还是仅仅借用寻找的过程,让自己懂得向命运多一些妥协,懂得失去也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常态?
不知道导演的表达欲望。
但也有可能这只是一场无果的探讨吧。
但孩子的心一定不会如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的那么单薄。
“十三岁的我们,其实非常脆弱。
十三岁的我们,其实相当坚强。
所以,在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以前,请温柔地对待我们。
”如果把孩子理解为单薄的人,一定是因为自己太过贫乏了。
孩子当然也会懂,这世界不是等自己慢慢长大的温柔果园,只是在冷雨或者飓风来临之前,还是让阳光多照一会儿吧。
这样余温也能温暖余生。
原来。
温柔,才是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这么说来,大概没有多少成年人是合格的吧,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大概都是以简单粗暴为主流的吧。
以自己的偏见,一厢情愿地把孩子隔绝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当然,这也可能是一场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讨论。
尽管有很多人吐槽徐娇的那句: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但我依然被这句戳中了某点。
尽管有时候弄不清楚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一切都是虚幻究竟是我们在人生这条路上的去往更深层次的修行,还是只是没有承担失去的勇气,所以在可以拥有的时候就保持高度警惕,甚至用排斥来取代拥有。
不知道。
但我有一种直觉,一个看得太透太虚无对人生没有任何贪恋的对象,不会成为我生命的同行者,无论朋友还是恋人。
因为ta有勇气面对人生里的一切失去,有勇气把所有的残破看成理所当然与无可厚非,那么如果有一天,我想紧紧抓住些什么的时候,这样的对象完全不能和我拥有进入俗世的欲望。
人总要有那么一些贪恋,才会显得真实与可爱。
而生命的终点究竟是什么,大概远没有那么重要。
小美的逃避,我也有过,但是长大才知道,你总得去面对那些生命中的不完美。
拼图少了一片,大象缺了一条腿,父母的婚姻破裂、男孩背上有一道疤、被破坏的教室布置、因为发烧而被迫终结的“自由之旅”……《星空》的唯美意象太多了,从美术设计、动画、摄影到BGM,刻意营造的童话氛围让电影美轮美奂,但众多美的外表也无法弥补小美内心缺失的那一块空洞,也无法细密缝补起整个作品时不时冒出来的雷点和最后故事结尾的无力。
徐娇扮演的小美才13岁,但说出口的话,诸如“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吗?
”“被这个世界温柔地对待”……我想导演大概是在九降风的基础上变本加厉了,13岁的孩子任凭她多文艺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吧。
台词对于影片太重要了,记得以前看《蓝色大门》,就完全没有违和感。
《星空》最后小美的大段独白,也让我想到孟克柔最后的独白,只是张士豪的花衬衫比起谢欣美的校服,要生活得多,也真实得多。
这个角色如果换14岁的桂纶镁来演,效果应该会很好小桂的文艺范儿,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感谢小桂最后出镜导演的诚意大家都看得见,其实我很喜欢开头爸妈吵架、小美在家里壁画的玻璃中看到过去的自己的那个段落,以及后面火车翻山越岭在星空中稳稳地停落在小车站的段落。
但故事少了绘本里的含蓄细腻,不说出口的爱多好啊,为什么什么都要说出来?
周宇杰和小美的感情戏有点做作- -现在小孩都已经成熟成这样了还是我已经老套到不行了?
发烧那场戏,周宇杰亲了小美的额头,唉- -纯纯的好感啊就被这个“你再陪陪我吧”(亲)给毁了……每一转折点都被同去看片的草叔叔吐槽“嗯她爷爷快死了吧”“十分钟以内爷爷要挂掉”“走错路了吧- -”其实猜中剧情不是最可怕的事儿,没有惊喜还可以用温暖虐心来补,结束时片尾曲 + 几米原画,打动不少人,加分。
周宇杰和谢欣美都是不懂与世界交流的人,这点我很有体会 “我有很多关心我的同学,虽然她们不见得了解我。
”互相了解就需要先交流,我也不懂与人交流但是长大呢,就是学会面对各种不完美,能够从单薄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分,然后渐渐成为一个打不到的、内心裹着坚硬外壳的大人。
看到一条短评:恐怖片一样的喜剧片。。。
忘了吐槽恐怖片了= = 确实好几个段落都尼玛吓死我了= =2011-11-07 13:22:41 草叔叔 能吐槽凶猛点吗 比如徐娇像甩饼 正太需要做拉长手术↑这都属于人家选角不当造成的吧= = 跟故事没关系,但,真的很让人出戏……我只喜欢庾澄庆爸爸和长大的桂纶镁TT以及她的混血妹妹
严格意义上来讲,《星空》是直戳我点的一部电影,从预告片开始,就觉得说,一定是要看的。
对于几米的作品而言,《星空》并不是最让我觉得最有力量或者说在突然间有感触的绘本,记得我第一次看几米的书是在高中,我的同桌送给我一本《月亮忘记了》,那本书现在仍然放在抽屉里面像新的一样,但也是我小心翼翼翻了很多遍的书。
我现在其实也几乎忘记那本绘本在讲些什么,但我可以清晰的回忆起当时看几米作品的感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看情色小人书,虽然是卡通,但深刻又强烈。
很多年以后,我看台湾电影,也爱看台湾电影,写过很多台湾电影的影评,大三那会儿窝在家看杨德昌,看蔡明亮,看侯孝贤,也看郑文堂,阅读了很多关于台湾电影发展和现状的书籍,却没有办法用理论去直接往台湾电影上套,我一直觉得,看电影的人,你跟他说再多理论都没用,感受最重要。
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也应该不喜欢《星空》,因为触及不到他们的神经,于是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海角七号》,而我,完全没feel。
如果说《海角七号》是现代台湾电影的一个转折,那么,我想这之后或者那期间的电影就不用谈电影语言了,我讨厌理论,对于一个学电影的人,情结、感知和想象力大于一切理论知识。
但基础当然需要具备,要不然再拍出一部《夏天的尾巴》,也真够折腾观众的,当然,郑文堂老师的《深海》仍然算是佳作。
所以,在魏德圣先生的《海角七号》各种卖座叫好以后,我开始怀疑我看的台湾电影是不是好的电影,或者说,我看的《海角七号》是不是魏导的那部。
当然,之后的好电影当然是有的,我想《父后七日》、《停车》、《带我去远方》是一定能挤进台湾好电影前十的,至于说《九降风》,其实我真没什么印象了,除了海报上的天空和少年,似乎电影语言太容易混淆在一大批台湾电影中,抽离不出,对于没有像《艋舺》这么高辨识度的电影真的很容易淹没在台湾电影浪潮里,傻傻分不清楚。
这部《星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
我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20分钟了,我很庆幸我能在20分钟以后看懂片子,并且没有被搞晕菜,导演没有玩浮夸,没有玩悬念,平铺直叙,自然而言。
原本我以为内部观摩活动不会有那么多人,殊不知确实就有那么多人,大放映厅座无虚席,我就只好坐在旁边走道上,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在虽然铺着地毯但也极不舒服的台阶上看完整场电影。
其实《星空》不难理解,讲述的就是两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家庭、学校、懵懂的感情而拉扯出来的成长的故事,老百姓的,平民化的,就像你弟弟或侄子的故事。
可能是因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
“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
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
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
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
小杰答:会。
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
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则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
”“我们搞一下吧,晚上!
”“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
”之类的。
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火车起飞以及翱翔在星空中的那些时间小杰是睡着的状态,如果把这个伏笔理解为小美的内心世界或者每个人内心的差异化而变得有距离感是不是正确的。
一开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消除这种内心差异、情感距离的一个靠近的过程。
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看风景的眼光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当迷雾退散以后,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寻找更坚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其实这部电影也是极具符号化的,拼图、折纸,这些小孩子玩意儿其实本质上也映射了现代人内心的渴望,渴望拉近与别人距离,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纯真的情感,而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图,只看你走过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没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块人格,拼凑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与人相处。
虽然说教,但不是没有道理。
镜头没什么好说的,四平八稳,没有耍花腔没有各种晃动到让人发指的所谓的“情感表达手法”,要看晕眩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阳阳》,要看浮躁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爱的发声练习》,《星空》有的,就是那些带着小幻想、小冲突和小羞涩却让你更加勇敢的自我更新,轻松又有想象空间。
一部电影,怎么可以没有缺点,对于只独立执导过两部电影的林书宇先生而言,更是如此,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感受,敝帚自珍,若有相左意见,望请点拨指导斧正。
整部片子顺下来,发现情感的高潮和爆发点似乎少了一些,一直稳扎稳打,却忘记电影本身的起伏,如果有更加强烈的情绪渲染,可能会更有记忆点,让看客更加深刻和感动。
桂纶镁的出现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不予置评就是最好的表态。
其他演员都非常好。
最后,如果结尾法国小巷子的那间拼图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图是缺了一块,或许会更完美,更有想象空间。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读懂小孩的语言,让每一个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让成年人知道,他们活得多不强烈。
我的微博,有兴趣一致的朋友可以多交流哦:http://weibo.com/hirowork2010
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
“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
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
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
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
小杰答:会。
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
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
”“我们搞一下吧,晚上!
”“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
”之类的。
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今天码完代码,被室友强行拖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
看得我这个昼伏夜出木有妹纸的wsn程序猿浑身欲火沸腾只想去光滑楼顶咆哮几声,因为这部片子是赤裸裸地演绎了一朵粉木耳小萝莉被高帅富勾搭的历程,而每个镜头便让我这个矮丑挫的程序猿唏嘘不已。
想起小的时候总是遥望星空,那时觉得未来也就如同星空一般美丽,我也将能通过努力获得星空下一切想要的美好的东西。
然而长大后才发现,我们抓不住天上的星星,我们和星空唯一的交流便是踏着它加班完回家,我们也抓不住星空下的璀璨和绚烂,那些是高富帅的东西。
然而所有人都忘了星空的存在,高富帅们以为自己就是星空享受着被仰望,木耳们以为自己就是明星投奔一方的天角,而矮丑挫则默默地在地上。
然而大家都忘了星空。
大家都想追求,美好的天长地久。
可是却不见世间万物都会与星空化为虚无。
口口声声说天长地久,可是天地尚不能长久!
星空之下,并无新事,总是黑了木耳,软了香蕉。
我常常安慰自己说:“何必怀念小时候?
何必怀念梦想?
何必追求美好的天长地久?
活在裆下,日后再说吧少年”,但是我每每想到头顶的星空我就心中会五味杂陈,不知所措。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A、小时候的暑假都是在外公家度过的,外公有个花园,还有一棵外婆种的桂花树,晚饭后他们带着我搬椅子在花园乘凉,是那个时候最典型的记忆抬头看星星,低头吐西瓜子,在那时,我会看着飞机亮着灯慢慢飞过,在那时,我会听着外公讲着天上的故事,在那时,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不招蚊子咬然后,就是我的长大,和外公外婆的年华老去,然后天上的星星随着时光变迁而变得不再清晰,当外公外婆搬离老宅时,曾经的那些就成记忆,当桂花树被拔起时,童年的那块拼图也一并丢失“长大”是孩子和大人一起需要提防的怪物,它勾引着孩子向往,又让大人们无奈唏嘘,只留纯真的幻想执着的在记忆力孤军奋战,我们总自以为经历的世界越来越大,殊不知美好的留存被现实压榨的所剩无几,自己的方式越来越脆弱不堪所幸,星空永远在天上,你只需不时抬头,孤单时,仍要守护心中的思念,点点繁星虽非耀眼,却足够照亮前路B、第一次听到Starry Starry Night这句歌词,是在高中时,某个晚自习的夜晚,不知哪个班的一位小哥,抱着吉他在走廊上唱着,我问他是谁的歌,他说是Don McLean,他要在学校迎新晚会上弹唱这首歌,为了一位姑娘后来据说那妞没看上他原因是“你没有谢霆锋帅”,但我还是很感谢他让我记住了一首好歌,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校园乐队雨后春笋般的日子,对于民谣的感觉还在同桌的你和上铺的谁谁谁上面歌词里说:如今我才明白你想对我说的是什么 你为自己的清醒承受着多少痛苦 你多么努力想让它们得以解脱 但是人们却无法理会 那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倾听 或许他们现在会愿意聆听…… 那时候周杰伦还是卷发出道未久,只会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那时候章子怡还是雏儿成名未久,还只是我的父亲母亲和玉娇龙,那时候乔布斯还是半仙封神未久,这个时代还没有iPhone和iPad,那时候的我还没遇到我的前女友,却早已打包好所有的童年和少年时间在日复一日时间日复一日垂直下降, 那些支离破碎的白日支离破碎混声重唱, 黑夜准时降临,天上的繁星却难以再独霸四面八方, 一个,索然无味的年月那时我喜欢爬上家里阁楼在屋顶看星星,那时北斗七星就高高挂在我的正上方,那时我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那时我害怕进入睡眠那阴森不期的冒险 原来那是没发育的梦想,我却被它完全洗劫一空C、爱情会崩溃、寂寞会唱歌、人生会告别,那是大学时才明白的道理,以前总有人说我早熟,后来才发现是熟的不是地方大二开始我很少上课,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去老图书馆看电影,一个大耳机,一台电视机,很多录影带,我可以待上一天,直到星星出没的时候我就那样过了好几年,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走进来,没有谁走出去回头看看来时路,回忆、青春、昨天在偷偷陨落,梦想越来越脆弱,而我越来越老,两者之间总有一个要先消失吧我想象是一棵种在迷宫里的植物,从不在乎迷宫的出口在哪里,城市的夜晚再难见晴朗,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大学后去的第一家公司叫李奥贝纳,这位祖师爷曾说,“伸手摘星可能听起来有些天真,但却是我一个热情信念;也许这个世界真该多一点这样的浪漫。
”公司名片背后印着一个伸手摘星的人,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一手污泥,原来在这个世界,星空还能留存在每个人的心里D、很久没去电影院,去看一部真正称之为感动的电影,“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独白轻浮,和一封左支右绌一封不知所云的情书 五月天在歌中唱到:命運偷走如果 只留下結果 時間偷走初衷 只留下了苦衷 你來過 然後你走後 只留下星空 回忆像不变的星空,引领你走进十字路口,一个人,还是一个人,习惯一个人,却会记得某年某刻头上的那片星空,勇敢的独自飞跃月光倾斜的城市上空那时候,未来遥远而没有形状,梦想还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 献给你我,和所有依旧怀有梦想的孩子们
收集了几米的全套漫画,翻看漫画也能翻到流泪的我,听五月天的歌能听到眼眶湿润的我,前不久看《五月天追梦》能在电影院里哭到不顾形象的我,准备好了面巾纸的我这次却没有被催泪,想来三个原因:1.号称全剧最美的镜头:火车在莫奈的星空画中飞驰,我脑海中却不停的念叨着二维化啊曲率驱动飞船啊之类的完全无感(三体中毒症状)2.回想我当年,标准的家庭和睦品学兼优思想单纯追求上进每天乖乖早睡早起的红花少年,神马小忧伤小男生小星空啊通通木有,实在木有共鸣点。
3.作为一个已经两个13岁的怪阿姨,整部电影经常能提前的说出几乎一样的台词提前的猜到所有桥段,又经常的被两个13岁的孩子生硬的谈情说爱给电到头皮发麻,很多的镜头处理让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出来一个贞子或者满身黏液的怪兽才比较搭,正欣赏徐娇的又长又白的小细腿,却又被那个硬拗出来的侧面曲线剪影雷得静脉曲张。。
到底是本人已然庸俗现实无法领略小清新的精髓了,还是这个电影的清新太过用力做作了呢。。
即使是那句难得可以触动我的台词: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也因为让我觉得和情节实在没有那么搭。。。
而只是小沉默一秒钟然后就pass by了。。。
也许这种小清新真的不对我的路子。。
还是乖乖在家里面,把五月天的《星空》单曲循环,然后重读一下几米的《星空》漫画吧。。。
这帮演员就不能换个表情么。。。都是一样的表情。。。
四星是因为拍一个十三岁少女心思的电影太少了,而这部又拍得这么真实。
不要去看
难看死了 磨磨唧唧的
镜头很不稳,剧情近似无。林书宇这次的交代只能算是凑合。看小罗莉小正太谈着物质丰富又充满精神追求的纯纯爱恋确实容易心理不平衡呐~可是用大银幕看几米的画还是超感动的。。。所以四星了。
这tm是一部保护儿童宣传教育片么!!!
我始终还是觉得徐娇是个男的= =
如果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可以与之分享,,,
很有几米的味道
徐娇的90分钟不及桂纶镁的3分钟
大象小鹿狮子吧啦吧啦桥上昂首阔步的梦幻特效时,我真特么好像看到绿油油的长江七号来了,其他不吐槽,就整不明白一点,为毛不能找个比徐娇高的男生来谈情,要么孩子掂个脚也成啊
很逗乐的台湾小清新。音效和配乐有点意思。画面很有童话感,人物造型很靠谱。徐娇美女初长成,演技青涩但不做作..小帅哥很好啊很好。剧情基本上是扯淡。桂纶镁的酱油很多余。当最后阿信的歌想起来的时候,我很庆幸是石头演的老师。还有就是....太长了......
原以为会是和第36个故事一样的蛋逼小清新 倒是比预想得好很多 只能说雷光夏也没能救起第36个故事 World's End Girlfriend救了星空
没必要用太过严苛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有关13岁的童话故事,就像13岁的小女孩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年妇女的眼泪与悲哀。剧情单纯,画面舒服,音乐妥帖。徐娇明明也标致苗条。“在结束之前,能抓多紧,就抓多紧。”再成熟的人也应该保有赤子之处,愿一切还有幻想留有纯真的人,永远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实在是太无病呻吟了。
这个评分绝对虚高了!徐娇确实是让人很出戏!!!小男孩演得还可以。有一些场景还是挺唯美的。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不是初恋,不是青春期,不是星空的梦幻和美丽,而是“你有在听我说话吗”的怯怯的质询
让我理性一点打分应该是两星,因为画面场景神马的还是花功夫的。事实是电影一半没放到已经有人退场了,到结束的时候连续有人退场,有个坐前排的似乎感动得哭了然后全场都轰动了都在笑。徐娇死鱼眼空洞地在那里讲矫情的大道理,小杰长得不如老杨年轻时的万分之一,还有拜托,你们是13岁不是30!豆瓣威武
很青涩很朦胧 就是不太喜欢频繁出现的动画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