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祝君好》还在耳边回荡,似乎无法用理性思维逻辑写。
真是令我感动地一塌糊涂,一桌纸巾。
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
为什么我会如此被感动?
在这个时候,我竟然无法思考,无法回归理性——遇到这种情况真是难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它描述起来像是一部情感泛滥的剧,可是却又是这么的真实。
是因为太多爱都被积压在内心,所以才被感动吗?
我想是吧。
理性告诉我,文初和娇姨的个人牺牲是荒谬的。
可是,又有点觉得自己并不能了解这种爱。
文初对君好,似乎是爱情夹杂着亲情。
双倍的爱让他显得更加无私了。
无私地一塌糊涂。
还是不能理解,却不可能不被感动。
这种矛盾,是为什么?
最后一幕的时候,文初与君好相遇的眼神,让我一刹那觉得整个世上只有他们两个,其他人不复存在。
他们之间的感情远远强于世俗的婚姻家庭的情感维系。
在那时,我才明白,原来不管世事再怎么变,不管文初作出多少牺牲,和君好走得多远,他们之间的联系都不会被打消一点点。
最后甚至没有君好和娇姨的重逢,可见文初与君好的感情被抬高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想,文初就是这类人:他们喜欢把浓烈深厚的感情和过去深深埋在心里,在安静的时候细细回忆。
他们从不抱怨现在,永远乐观地对待生活和他人,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没有自我。
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别人的爱,他们不会想到别人对自己的爱少了多少。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时时刻刻充满着爱,牺牲对他们来说只是小小小小的东西。
他们像你的保护神,假使你意识到你笼罩在他们的光辉下,那么你也将会感到无比幸福。
这就是君好感受到的。
所以,去讨论文初为什么没有跟君好在一起,完全没有意义了。
这里似乎有一种基督徒式的博爱。
也许正因为文初和娇姨的这种极具有包容性的爱,让我感动地一塌糊涂。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些明白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我做孩子的时候,话语象孩子,心思象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
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在澳门的月光下,基督的爱的思想被诠释地如此完美。
之前总觉得文初把一切都埋在心里,积压了太多痛苦和爱,会受不了,况且又如此孤独。
现在突然觉得,他其实是很开心的,因为他已经超然到了另一个境界。。。
我喜欢这首《祝君好》,我喜欢这粤语的发音,我希望它能永远这样循环播放下去,就像圣灵的光辉撒在我身上一样。。。。
于是我理解了文初,也释然了。
冲着初哥哥去看的,结果喜欢上了马浚伟演的礼信。
很认同海琳对君好说的话:这样说好了,你跟文初从小一块长大,他给你的是童年跟少年的回忆,他是第一个喂你吃饭,教你走路,教你骑脚踏车的人,当你睡不找的时候,他会背着你,哄你睡觉,你们大家都很保护对方,你为了他,去学手语,他为了你,去做很多很多的兼职,很努力的工作,你们可以分享的事情不光是玩具跟巧克力,还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文初给你的感觉像一个大哥哥一样,是一种很温暖很信任的感觉,而司徒礼信呢,他是一个很有修养很有学问的人,对你来说,是澳门以外的世界,博物馆啦、艺术,和不同国家的旅游经历,这些东西你会觉得很新鲜很吸引,这个男人会是你生命中的另一道光,如果你跟他在一起的话,你会有很幸福的老年跟中年。
大家都说结局很遗憾,但在我看来确实最“美好”的结局。
同情初哥哥的遭遇,喜欢他的乐观向上和善良,但是这个角色注定是悲情的,所以对他充满了心疼。
而司徒礼信呢,喜欢他的自信和坦诚,从头到尾都不是他的错,甚至他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理性,即使发现自己的女朋友喜欢自己的好朋友,也从来没有产生不好的情绪,真的很欣赏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我是喜欢这个结局的。
不知道是否是古早剧的某种特定毛病,以为用主角无私的泪水画出一幅遗憾结局,就是一种贴近“现实”的悲剧美,能感化屏幕外的芸芸众生。
这部剧的大部分我还是挺满意,台词节奏把控得很好看。
但我最大的无语之处就是:文初和QE这两个角色就展现出“反人性”的奉献精神。
文初喜欢君好,喜欢,不说,情敌给机会,不说,兄弟劝,不说,对方亲自问,不承认,对方示好试探,疯狂躲避假装喜欢对方闺蜜,却在夜深独辗转难眠……如果前期是因为自卑和不清楚对方心意,后期的行为就是虐待对方加自虐。
要不是男主又甜又靓我一定已经骂“怂货”。
QE更加夸张,为了女儿没有顾虑地去美国,装作不爱女儿,搞得母女反目。
恕我浅薄无法理解这种做母亲的无私,维持关系和留学结婚完全不矛盾,纵然上一代的关系复杂些,也绝非是不可调和,为什么要自顾自断腕牺牲呢。
于是从16集之后如坐针毡终于看到结尾。
文初君好重逢这场戏我还蛮喜欢,时过境迁大家都变了,文初还是如初的样子,美好又让人唏嘘。
但伴着深情款款的片尾曲我还是嘀咕:为什么这部剧爱的方式是把对方推开?
我完全可以接受君好选择了礼信,但这样的走向有很多种达成方式,目前文初和QE的的姿态和做法让我如鲠在喉。
文初和QE这样的人是有问题的,他们一直打着“我为了你”的名义自虐。
对他们来说,消化自己的委屈比消化别人的迁就容易的多。
他们的性格导致他们永远在感情的弱势方,道德的制高点,惹观众怜爱。
但做他们的身边人是很折磨的,因为永远只会觉得自己被爱,同时也在亏欠。
此外,明明是君好自己的人生,文初QE却替她划分好了康庄大道和崎岖小路。
美国一定比澳门好,杂志社一定比酒楼强,嫁礼信一定比嫁文初幸福(虽然礼信确实被打造得完美),但这何尝不是自以为是?
事实上人生无常,谁知大道有没有坑,小路会不会有美景?
反观礼信,交友恋爱都随心尽力,如果人人如此,无愧旁人也无愧自己,世间的人会少些遗憾,故事也都会利落得多吧。
当警笛声在身后响起,他愣了一愣,多么亲切的声音,立刻又回过神来。
他缓缓的转过身,那一转身仿佛历经了整整二十年,一转身的光景仿佛可以令人释怀所有。
最后他望着她,她穿着高贵大方,体态有没,岁月也没有在她面庞留下痕迹,只是以前那个男人婆的气质不见了,现在更加成熟,更加有女人味了。
他明白,这表示他当初的抉择没有错,她过的很幸福。
于是,笑容在他的脸上荡漾开来。
“你好,祝君好。
”她寻着“分分钟需要你”的歌声往前走着。
这支曾代表父母之间爱情的歌曲在她心中早已不仅仅是这个含义。
前方,有一群孩子在齐齐哼唱着这首歌,中间夹杂着一个男人的声音。
是他,他背对着她,她的心在发颤,她的手下意识的去拿那根警笛,却并没有马上吹响它。
她还需要一点点时间,她还需要一点点勇气,她还想再看看他的背影,她还想预料警笛声划破长空后的情景。
终于,她轻轻的吹响了它,以他们惯用的暗号,独一无二。
噙住眼眶里的热泪,“我好挂住你.”远处,是阳光明媚,碧海蓝天。
我承认我有点嫉妒君好,她身边的人,爸爸、妈妈、礼信、文初、金胜无一不是那么的疼爱她,每个人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默默的关爱她,呵护她。
她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些爱,甚至可以徜徉在一个又一个人的爱里。
“文初哥,看我抓到蟑螂了!
”“文初哥,再帮我做一次作业嘛。
”“文初哥,哄我睡觉。
”“文初哥,今天怎么没有叫我起床!
”“文初哥,这些是我要的生日礼物,你选一个吧!
”这个叫文初的男孩,占据了君好前二十年的生命,她肆无忌惮的向他撒娇,她知道自己无论提出什么要求她的文初哥都会答应她,在她面前文初哥毫无招架力。
她以为他们会就这样过一辈子。
“要是不疼我,不愿意照顾我的女人文初哥怎么会要呢!
”她这样认为着,以为文初哥只属于她一个人。
那时她很天真,因为她没有任何经历。
直到二十岁生日那段日子,她遇见了一个比文初哥还要好的男人。
司徒礼信,家庭背景好,个人修养好,做事能力强,去过好多好多国家,知道好多好多事情。
无可挑剔的好男人,就这样被君好遇见了,而且深爱着君好。
她开始了她人生第一次恋爱,那么甜蜜与幸福。
忽略了为这段恋爱痛苦和伤心的人们,其中还包括她最在意的文初哥。
渐渐的,她发现感觉不对了,她发据自己爱的也许不是身边这个人,而是陪伴她二十年的文初。
那时,礼信和文初一起从屋顶跌落,君好不顾一切的冲到文初面前,紧紧拥抱他。
随后她意识到了礼信的眼神里有一丝落寞,她意识到了要面对自己的真心。
君好是自私的,她选择面对真心的方法就是一面心系着礼信,一面又对文初说希望他能开口说喜欢她,何等的自私。
是的,我们都在指责君好的自私,然而这是多么的现实。
哪个女生不是期望全世界的人都来疼爱自己,一个也不愿意放手,一个也不愿意舍弃。
起码君好还犹豫过,徘徊过,甚至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只要文初开口,君好就会舍弃所有回到他身边。
如果说文初一开始的逃避是出于自己不能说话的自卑,不忍伤害朋友的好心以及让君好选择一个好男人的关切,那么这种逃避还是可以谅解的。
可是,文初凭什么帮君好决定未来?
凭什么不让君好面对自己的真心?
凭什么他就认为君好没有了他和娇姨还会活的幸福?
他还选择了一种极残忍的手法让君好死心,间接帮君好决定了以后的生活。
换一种角度,文初为什么不为自己想?
凭什么任何事都要作出牺牲?
文初的眼神是那样的清澈,可是却总是糅杂了一种忧伤,让人心痛。
把所有的伤痛都掩埋在笑容背后,再心酸也独自一人默默流泪。
是的,他以自己的方式使君好得到了幸福,用一生的隐忍和退让。
生活在美国,有一个体贴又能干的丈夫,有一对龙凤胎儿女,有自己的事业,编剧最后给了君好一个人女人梦想的生活。
讽刺的是,没有文初哥和妈妈的君好是否真的幸福也无从判断。
纵使他成全了她的碧海蓝天。
多年以后 当你带着美满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十月初五月光下的澳门街已经变成给儿女悠悠诉说的一段安徒生般的童话。
回忆会说话,它在夜深人静时把你唤醒,渲染它的悲伤,申诉它的寂寞,总有个人用手比划着,用表情喜怒哀乐,提醒你他哭不出讲不出说不出,就这么纠缠着你陪伴着,不追问他想要哭什么讲什么说什么,多年也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把一个地方翻来覆去放在心上挂在嘴边来诉说和思念,最终它变成使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一句话和一段文字, 时间越拉越远,回忆却不随着他生长蔓延,越来越稀薄和空洞,最爱最痛最喜最悲都经不起十年如一日的咀嚼。
最残忍不过当你洞察了前尘旧事的缘起因由悲痛追悔的时候,还能告诉自己,今天的幸福是他害怕连累你一生岁月用谎言和善意以及无法言说的爱情换来的。
你已经清楚明了不是么,如果当初你留在了十月初五清澈而纯情的月光下,以年少而不顾一切的姿态选择爱一个青梅竹马一直到天荒地老,你不会像现在这么幸福。
换言之你选择了红玫瑰,却没有按常理觉得它蚊子血般平庸,却对比着窗前明月光,越发认为它是你胸口的朱砂痣,这对白玫瑰多么不公平。
经年之后的你听见了那声祝君好如果这句话没有迟到,那么它应该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后文,关于与子成说,携子赴老。
然而,讲不出,爱没结果,哭,也一话都不说。
他背着你走过无数无眠的夜晚 ,载着你拾阶而下, 一边抱怨着一边熬夜给你充苦工做功课 。
也曾为稍作修饰的你第一次怦然心动 、最后他停在远处祝君安好,守着年轻的爱慢慢变老,不能亲口细诉我问你也问自己问人们,他真的比他好么你,我,我们,究竟是用什么来谈情说爱视觉听觉还是感觉好吧,问题该问的时候忘了再苦苦追问不过是折磨自己也把顺便嘲笑为爱情学雷锋的那个人我们都曾经这样,亏欠一个人,怅然欲回首却主观客观原因夹杂离开了他,然后发誓好好爱下一个人,不亏欠,用从旧人处学到懂得明白的爱好好珍惜新爱。
然而祝君好 你听到了祝福没有 你过得好不好你明白了没有 你真的亏欠他
人这一辈子,最无能为力的恐怕便是自己的出生,没有人想做一个私生子,一出生就遭人嘲笑、低人一等。
可惜命运偏爱捉弄人,对于文初和金胜来说,他们的出生就是一场悲剧,不被人祝福。
由于金胜不是特别重要的角色,刚开始我并没有很注意他,对他的印象停留在小混混的层面:想赌钱,去赌场喽;想泡妞,勾搭妹子喽;想睡觉,回家喽;看到不爽的人,挥拳揍喽。
不管是和温柔懂事的文初还是谦谦君子司徒礼信相比,他似乎都差了很多。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金胜人物性格的层层拨露,我渐渐被这个男子汉的成熟气质所吸引。
按理说,同样是被遗弃的孩子,金胜应该和文初一样,有些自卑,有些文弱,但剧中偏偏塑造了一个血气方刚、心胸宽阔的金胜。
他似乎是文初的反面,活出了最豪爽的姿态。
文初曾对司徒礼信说过:“他是我见过活的最洒脱的一个人。
”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神中带着笑意与欣赏。
在金胜的生活里,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总能在几天之内消化、吸收、回归自我。
最初引起我的注意的,是金胜和依文这一对不算情侣的“情侣”的感情走向。
依文嘴上不说,但她对金胜的感情是认真的,一心想跟他好。
可惜的是,她不知道怎样去爱一个男人、怎样尊重和爱护他人,只会好强和不断地报复刺激,将他们的距离越拉越远,让金胜误以为依文不过是数十个跟他上床的女人当中的其中一个。
我想真正让金胜感到寒心的大概是依文为了报复他而跟沛琪走在一起,并几次当众侮辱他。
这一招对金胜是致命的,他一辈子也许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但唯有对朱莉沙华的恨、对母亲自杀的恨缠绕心头,因此他气愤地一把拉过依文:“你跟谁都可以,就是不能跟他!
”而依文似乎体会到了自己报复成功的快感,恶言相向,把金胜的尊严踩在脚下。
依文用这种方式刺激金胜,伤害了金胜,也伤害了自己。
她使得金胜“看清了她的真面目”,以为她只是和其他跟过他的拜金女一样,对他没有留恋,不是真心对他。
于是,难过了几天后,他又回归了自己,变得泰然自若,因为依文的行为是人之常情,他不怪她,只是不再把她当好朋友。
而两人关系的可惜之处就在于,金胜并没有真的看清楚依文的内心,她所谓的侮辱,不过是想用极端的方式引起他的注意。
如果不能让一个男人爱我,就让他恨我好了,恨也是记住一个人的一种方式吧。
只是,依文的做法是幼稚的,她用报复的方式伤害金胜,更伤害了自己。
想到这里,不禁会思考金胜为何会爱上君好?
从整个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君好是女主角,有两三个备胎也属正常,尤其是金胜这样和她处于两个世界的人,多个人爱慕体现女主的魅力。
但如果换个角度,从金胜的内心世界来看,大多数女人跟他在一起无非为了男女之欢、为了钱、为了他私生子的财产,只有君好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他和尊重他的人,这份尊重来之不易,让他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君好。
即使是浪子,也渴望被人关心和爱护呀。
遗憾的是,依文虽然真心爱他,却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不管是对金胜也好还是对亲妈也好,依文都不具备爱人的能力。
如果依文能用些许理智分析,金胜和君好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君好也不可能喜欢上金胜,他们之间根本不可能。
那么她是有希望的,如果她能变得温柔一些,关心和尊重金胜,知道怎样对自己爱的人好,我想他们是有可能在一起的。
金胜身上的另一个亮点,是他敢于勇敢地向君好表露真心。
我想,这也是这部剧的一个核心论题,到底该不该给心爱的人表白?
是成全对方牺牲自己,还是勇敢说出心声不留遗憾?
要说配不上,金胜可能比文初看起来更配不上君好,他喝酒赌钱上女人,没干过什么正经事,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和君好是两个世界的人。
然而,我却佩服于他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而这份勇敢,源于他性格中的自信和潇洒,他对君好说,你不喜欢我没关系,我只是想告诉你我的这份心情。
我很喜欢金胜这样的男子,该表达的不含糊,该争取的争取,该放手的放手。
金胜的魅力还在于他的善解人意和心胸宽阔。
古东为了给老爸筹钱,跟了沛琪以后,因为沙华的一句“出价一百万,十二点之前要金胜的一只手”而毫不犹豫地拿刀对准金胜,丝毫不念旧情。
如果是我,我一定觉得寒心,一个跟了自己这么久的小弟,从未亏待过他,到头来却对自己恩将仇报。
就算我不记恨他,也会和他一刀两断,再也没有瓜葛。
可金胜不这么想,他觉得这都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到监狱看望古东,安慰他鼓励他,看着古东羞愧地泪流满面,向他道歉,我也觉得心头一热,佩服佩服!
沛琪和沛坚出事后,万世光才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儿子,恳求他回家去。
金胜断然拒绝:“这句话我等了二十多年,今天终于听你说了出来,原来一点都不好听。
我想以后我的儿子也会姓金。
”看着万世光落寞的眼神,他没有一丝留恋,转身离开。
这就是金胜,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汉子。
很多时候我都想不通,沙华和沛琪多次羞辱他,亲生父亲对他视而不见,连一天的父爱母爱都没有享受过,为何他却没有形成畏首畏脑、胆小怕事的性格,反而豪爽潇洒、勇敢自我,是全局中活得最畅快舒服的人。
像文初和娇姨那样为爱牺牲的人固然伟大,但如金胜一般活着,更觉舒服自在,酣畅淋漓!
祝福他,祝福这个洒脱自我的浪子金胜!
文初,张智霖,初哥哥不能说话,只能靠眼神,手势来交流,一直觉得文初是个不幸的人,最爱的君好最终嫁给了礼信,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自己。
可是他自己却觉得自己很幸运。
因为他有娇姨和君好在旁。
这部片子的主题曲更是文初的心里话。
一直都在想,文初和君好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
或者那是长期以来的感情,是家里人的感情?
但是从心灵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在一起,因为君好和礼信之间夹着个文初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还好在《西关大少》里天赐和双喜最终还是在一起了。
在《帝女花》中也没有别人的捣乱了。
啊,不对,澳门街中有个金胜喜欢过君好,帝女花中楚圣卿更是钟情于长平,两个都是唐文龙演的!!
原来捣乱的是唐文龙!
很多年后重新完整地看了一遍,当年没看全的时候都有看哭得很厉害,本以为这次也会,但没想到结局没哭,中间文初和他妈妈重逢的那段却哭得最厉害,或许是因为长大了,觉得各种感情里,还是亲情最重最动人。
关于文初和QE的牺牲,我还是觉得,幸福是道很难算清楚的数学题,包含太多算不清的加减乘除。
君好去美国留学后的生活的确很好,可是那五年里,对母亲和哥哥的不理解,对他们的伤心也不会少,他们对君好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尽管他们是为了所谓的成全,他们觉得比起她日后的幸福,现在这些伤害微不足道,她们不曾问过君好更想要怎样的生活,她们也不真正了解这个共同生活了多年的人,她如此重情,怎是只重个人前途的人?
他们对幸福的不同标准和不同的算法造就了他们各自人生的遗憾。
当礼信告诉君好美国的大学已录取她,她说盼着那一天快点到来,那是在刚得知文初和海琳交往后,那落寞的表情,一看就知道她其实只想尽快逃离。
我之前记错了过程,以为文初是因为复声无望才放弃君好,今次再看才知,他已经恢复了说话的能力,却依然选择放弃,我觉得这是文初常年不能出声造成的惯性自卑,他明明已经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承担起一个家庭,却还是在礼信面前没有丝毫信心,将君好拱手相让,只能为他叹息。
君好是个聪明的女孩,或者说是狡猾的,她早就意识到自己对文初的感情,却不曾与礼信断得干干净净,她依恋着初哥哥的温柔疼爱,又贪恋着礼信的新鲜,如若她在意识到自己更偏爱文初时就放开礼信,让文初明白即使文初不面对她这份感情,她也不会选礼信,结局还会如此吗?
我想不会。
可是聪明如她,一直维持同礼信的情侣关系,文初拒绝了她,她就可以躲到礼信那里,反正自己爱的不在身边,还有爱自己的在身边给自己一份温暖,真的是很聪明啊。
蛮喜欢金胜的,“每个人都要为他做过的事负责”,这句话说得真好。
十月初五的月光,虽然最后的牺牲略感牵强,但反映出人生总有不完满这个主题,还是比很多剧现实得多,自然也残酷得多,因而才会在人心上留下一道划痕。
本来我只是循例翻一部电影来消磨周五的晚上,闯入眼帘的是《十月初五的月光》,今日大陆上映,好巧。
话匣子和思绪当然双双把持不住了。
TVB的日渐式微终于到这步田地,间或寻出一两部创收视纪录群众基础广泛的电视剧拍个电影续集挑逗一下观众早割断的神经(如果这也算电影的话),活活的二世祖。
真别说什么艺术什么怀旧什么致敬,不过是见着韭菜多,都想来割一茬。
港剧在我眼中大概就是小成本和快消品的代名词,无论经典或者烂头烂尾烂全身的,它也胜在这一点,观众不用攒够力气才去观赏,拖着地洗着衣服就把此地市民的家长里短观摩了一番,顺带着还能接受点儿公民意识或者专业教育,管他靠谱不靠谱呢,怎么说也够本儿了。
事已至此,如果编剧再不上心,真就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咯。
然而当年我们痴迷追剧时,它还叫做《澳门街》,至少国语版是这个名字,编剧非要说澳门才有这么单纯的情感。
一众年轻演员胶原蛋白饱满到哪里需要什么高级的服化道和打光特效,又怕什么逼仄的场景和俗气的情节,隔十多年去回看,照样青葱抢眼质朴暖心,真是,岁月静好。
结局是一如既往的老套,时光飞逝后,该事业婚姻如意的就双丰收,反叛鲁莽的就洗心革面,促狭蛮横的就自食苦果,温吞平和的就细水长流,每个人都有和谐的归宿,只余一人得遗憾。
偏爱这老套。
你看,一身套裙的君好在听到男声的《分分钟需要你》,怕是就确定了她的初哥哥,即便这是她第一次听到他的歌声。
而,一个缓慢的转身,不过是这两句似答非答的对白。
“——你好,祝君好。
——我好挂著你。
”“你好,祝君好”,这是最妙的道白,重复十遍,尚噙在主演眼中的泪水在我这里早消耗无数纸巾,我大概是心理扭曲了才不愿见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戏码,这样分离又牵绊,挺好。
被评为对爱的感知力极弱的我,一直不知道爱情里的爱,究竟是什么感觉,很久之后,才明白,爱是,想到一个人,心里堵得慌。
看完电影最后重温了电视剧,电影太仓促了,很多东西都没有表达出来。
2000年的时候我五岁,我肯定不是那时候看的,应该晚两三年吧。
小时候的自己并没有看懂里面很多的内容,也不懂里面所说的种种感情。
现在再看,才发现自己在懵懂中错过了许多的珍贵的东西。
我们很多的幸福都可能是建立在那些爱我们的人的牺牲和成全上的,而很多时候我们都像君好一样,理所当然、浑然不觉地享受这份爱的馈赠,不知回报,甚至还会因误解而心生怨念。
这部电视剧给予我很多的感动,也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一些感情,亲情,友情,爱情。
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有的付出悄无声息甚至从不要求被发现和理解。
我在想也许我的家人也这样为我付出了许多,尤其我的妈妈和奶奶。
有的人我们可能还有机会去偿还,有的人我们可能永远也没办法偿还,有的人无论怎么偿还也偿还不了了。
只希望自己能够珍惜身边每一个爱自己的人,善待所有的关心和祝福。
最后祝君好,祝,君,好。
不明白,不明白,不明白,虽然司徒礼信很好,但是文初才是真爱,不是吗?
小玄子阿
《祝君好》君好与文初哥哥
第一次认识佘诗曼,感觉不怎么好看
魂淡,还难听的名字呀,澳门街。
祝君好这首歌很好听。
马浚伟 佘诗曼 唐文龙 帝女花之后又合作了,唐文龙依旧男配,两男争一女乱七八糟
真的觉得一点都不好看,一星给张智霖,演的好
哇!~ 当初是每集必追啊~
不好意思无法共情😅让爱这种事情一向都是自我感动,生病的时候看这个真的更吵了,本来应该是可爱公主团宠被塑造成好吃懒做,爱占便宜,怎么可能一起长大20多年兄妹情突然开窍变成爱情了
可以看的港剧.
祝君好~
其实剧情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音乐很好听,,祝君好
祝君好……
2016-1-30.QE太圣母。。。嗯。。。感情不如阶级的观念呗。君好太年轻太幼稚。感情戏OK,然而亲情的处理方式太过。。。戏剧化了吧
特定时期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格外动人。
看完觉得三观有点不太对
是时代滤镜太厚吗?这么不合逻辑的片子,女主绿茶婊,吃着碗里 看着锅里,男主和女主妈圣母光。没有什么人设是讨喜的。
宁愿没拥抱共你可到老。
忽然想起来,我还看过一点这个剧,可惜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