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Where I'm Coming From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情介绍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电波袭击穿越国境光环:夜幕偶像星愿第三季死亡谷第一季汉娜・盖茨比:那些美好的事神秘肌肤陆军一号丹皮尔北极雪去了解乌斯特雷姆扶摇死亡森林的秘密真爱一生伊普克雷斯档案逆流大叔女囚犯第二季尸忆学生会的一己之见第二季超胆侠爱可以重来朝云暮雨灵魂的博弈日照重庆侠女:剑的记忆莫斯狱警生活第一季追梦高中都市俏辣妹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家族历史的力量

高中的时候看过,后来上大学在英语课上偷偷重温了好几遍。

尽管我很讨厌写历史卷子,但我很喜欢看历史故事。

倒也不是为了什么获得教训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想了解一下过去发生了什么。

这部纪录片是我有限的纪录片观赏名单里让我流泪最多次的。

对每个人物家族历史的喜欢程度大概是:曾宝仪>阿丘=易中天>陈冲(马未都老师的故事一直看不下去)易中天的家族史实在是厚重到让人感叹“不愧是名门望族”。

尤其是看到他二爷爷曾经赴日留学之后赋闲在家,结果中日开战乡亲们在河边把信号弹看成烟火还在看热闹的时候,他二爷爷连忙把全家喊醒什么都不要马上出走营田,救活了一家子人。

我每次看到这里都会起鸡皮疙瘩,感慨有时候知识可以挽救不止一代人的命运。

曾宝仪那期每次看我都会流泪。

两岸的那些故事太深重又太苦痛,一次告别,也许就是再也不见。

家庭最艰苦的时候奶奶出去要饭养活一家子人,她还和曾宝仪说不要和爸爸讲,他也很辛苦,知道了会难过。

我当时和曾宝仪一样静静地流泪。

中国女性一直都是这样伟大又坚韧地为家庭付出,坚强地扛起生活的重担,过后又从不要求回报什么,还在不断为他人着想。

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阿丘的家族故事和曾宝仪类似。

阿丘和他的兄弟看到外祖父母在南洋的旧居时静默无言,摘掉眼镜擦眼泪这个镜头一下子让我特别共情。

无法想象身边的亲人是如何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下南洋,做最苦的“猪仔”,寄钱回家养活一家子人。

让我想起《暗香》的程大也是如此。

纪录片的配乐很好听。

记得这部还有第二季,金士杰还说“男人就是要吃苦,要被放逐”(这句话我莫名其妙记了好多年),可惜不知道为什么停播了。

唉,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道这片子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真的很喜欢很喜欢。

有时候也会好奇我家的历史。

外公在世的时候我还和他聊过那些敏感时期的日子,聊到他年轻的时候和同伴坐火车上北京,那天他絮絮叨叨特别兴奋地和我说了好多。

我外公是沉默寡言的人,一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胆小怕事的人。

我们家孩子不多,也没人主动去问过他。

我当时忘了是因为什么理由偶然问了一句,才知晓了这段往事。

我没有办法想象他年轻的时候可以和同伴一路坐火车跑到北京去,之后又是怎么样回到乡下教书,和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相识,结婚,生儿育女,打打闹闹一辈子。

这些我都无从知晓了。

在外公过世后的没几天,我妈妈翻出他当年上北京的黑白照片发给我看,看着照片上意气风发的外公,我突然感觉好遗憾好遗憾,很多故事细节我再也听不到他告诉我了。

我其实直到今天都不太能接受他已经离开的现实,我现在也不怎么回家,总觉得他还在那个小房间里戴个老花眼镜佝偻着身子刷视频,看电视购物,然后给我们分享那些科普鸡汤文。

但现在我的手机微信已经收不到他发的消息了,中秋的时候回到外婆家,和外婆坐在一起吃饭看见餐桌少了双筷子的时候才回过神来我真的永远失去了一个亲人。

这种感觉是钝感的痛,不致命,但心里会难过。

我真的很想这个小老头。

 2 ) 客从何处来,真相何处去

直到此刻我仍感到心悸,这种生理感受构成我必须表达的驱力。

如昨天微博中所言,当Youtube向我推荐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档随大溜新出的明星真人秀。

从节目名称推断,这是一档展现明星家庭往事的节目,让我联想起《熟悉的味道》,做件微小的好事还要当着观众面儿可劲折腾,明明私下里跟对方是讲方言的面对镜头却憋起了普通话。

趁着吃饭我就看起了萧敬腾的寻根之旅。

这一期做得很平,但是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当爸爸和叔叔告诉他,爷爷晚年是遭贩毒的亲戚陷害而坐牢时,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萧表达了对这一说法的存疑。

而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习惯了为尊者讳、美化先人的后辈编造的。

当时我就在想,嗯,这个节目的编导不错,前期试图寻找过其他证据,而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

换言之,如果按照国内真人秀的套路,此处大可以直接取信长辈的说法,或者,做点修辞之后情愿认为说法不虚。

不然,堂堂大明星竟然有个犯过事的爷爷,家丑哇。

接下来我陆续看了撒贝宁篇和谢娜的半篇,这才意识到了节目的尺度之大和某种雄心,然后我发现这节目其实是一年多前就播出了,而从谢娜的后半篇起遭到停播(详见昨天微博)。

这显然是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节目,打着寻根的幌子在做口述历史。

而即便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的口述历史,它也不可能不与那些大历史交织。

于是乎,在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历史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里头的重大事件,一片又一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足以铺陈出一个轮廓较为完整的大历史,甚至有可能重写大历史。

然而,它竟无疾而终。

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一百多年来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其中许多如今竟然成了“不可描述”的。

即使出于中国人一贯的包容与隐忍,那些苦难在个体和家族层面可以得到描述,然而它们在集体和国家层面仍然失语。

是的,当一段小历史足以震撼观众心灵时,真的无法想象,由一段段小历史汇成的那段大历史,一旦揭开全部面目,将是多么地骇人。

那好咯,就索性连小历史也不要描述为妙,免得以小见大,窥斑见豹啊。

于是在我往下看到的曾宝仪篇里就出现了这样的编排:节目前半段,曾宝仪有处旁白说,外公1992年回大陆探亲,而在此之前33年,外公父亲去世;第二年,外公大哥去世。

她并没有交待死因,一般观众也不会多作停留。

直到节目最后,唯一健在的外公小弟媳平静地讲起她年轻时为了撑起全家出门讨饭。

这时我恍然大悟,哦,编导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与之对应的大历史,而前后一合则委婉地托出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村惨象。

这让我想起《甜蜜蜜》里,陈可辛借黎小军前后两次写给大陆女友的信,隐喻了某段“不可描述”的大历史。

可这样隐晦的笔法,也只能是看得懂的观众才看得懂啊。

对于那些正处在三热爱中的少年,他们从中顶多也就是读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大词。

即便是对于那些真的经历过这段大历史的父辈们,他们中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把它归罪于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的宣传中。

这样一种小心翼翼在阿丘篇里得到了明显的对比。

其他名人篇涉及的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唯有阿丘篇几乎与中国史没有关联。

于是,在其他篇里往往语焉不详甚至略去不讲的大历史背景,在阿丘篇里详细到底裤都要抖出来了。

这里固然考虑到观众对马来西亚近代史的无知,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有数,至于讲到那么详细的程度吗?

我想不至于。

或许,编导在这一集想示范的,就是如果中国近现代史全都是可以描述的,他们能把节目深度挖掘到何种地步。

这种处理是合适的,正如阿丘篇的观感高出以上各篇。

终于说到了让我心悸的易中天篇。

说实话,之前有在豆瓣看网友评论,大家普遍反映易中天篇做得太工整刻意,加上易先生如今的明星学者身份,我本来没对这一篇抱期待。

但看完,甚至是只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认为它是最棒的,而作为整个系列播出的第一集,不难体会编导的视野与格局、用心和期许。

易中天篇工整刻意在哪儿呢?

就是它的剧本显得太精确,易中天的寻根之旅是在一位又一位历史学者或家人的引导下完成的,整个过程有如剥丝抽茧的探案。

我甚至一度怀疑,作为主角的易中天,在其中有多少扮演的成分。

只是易中天在与每一位引路人交流过程中言语表现出的那种实时的真切,让我打消了疑虑。

这一点,从后来我找到的编导手记中得到了印证,探案设定是有意为之的,而易中天确实一无所知,他对中国大历史的了解要远多过他对家族小历史的认知。

较之于之前看过的各位名人那毫不显赫的家族史,易中天篇倒符合了我一开始看到节目名时产生的刻板印象(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这种节目要出效果,应该得去扒那些名人背后的名门往事啊。

我家祖上阔过才有得根寻嘛,不然寻出个叫花子太爷爷或者卖国贼曾祖父是要黑我吗?

而我说这一篇最棒,第一点恰恰在于,它无意通过挖掘主角背后显赫的家族史来显摆什么,与其他各篇一样,它仍然忠于初心,通过小历史来反映大历史,只是当小历史本身更具戏剧性时,它能带给观众更大的心灵冲击。

易中天篇的体量超过其他各篇,单是从前后请到了约十位学者引路人就可以推测编导在前期做了多深的功课(编导手记显示本篇制作周期是:“调查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成片1个小时46分钟。

”)。

不仅如此,其他各篇主要是寻一个根,而易中天篇既寻了父系也寻了母系,甚至寻到了祖宗十八代(不是骂人)。

其实当节目后三分之一开始去寻祖宗十八代时,我是皱眉的,本来都夸你是个口述历史的良心节目了,这一搞,不就回到了拜炎帝黄帝那种庸俗的寻根烂梗了吗?

事实上,居然连这一茬,编导的立意也相当深刻。

我再一次要用到昨天微博提到的那个词,这是一个具备现代性的节目。

嗯,现代性,是我赞美人或事的最高级别用词。

易中天篇全面反映了编导的立意和雄心。

比如,节目揭示出这样一幅图景:由冈村宁次率领的日军正在对湖南营田进行狂轰滥炸时,不远处就有一个大户人家正在仓惶逃离此地,为首者用箩筐挑着两个娃娃,他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冈村宁次应该喊他学长。

早已解甲归田的他,正是得益于当年的军事教育,敏锐地从渔民情报中判断出日军偷袭在即,旋即决定举家逃难,若不是他,整个大家庭会跟其他几百位易姓族人一同死于非命。

——这样的细节与巧合,及其叙事手法,让人如何不唏嘘?

(此处吐个槽,片子讲到这里时突然用了段《断背山》的原声音乐,好跳戏!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母亲与继外祖母的故事时,编导挖出了关系图,母亲家有个亲戚是周大烈,按辈分和易中天是同辈,而周大烈和梁启超是朋友,跟陈寅恪是师生,这时,易中天兴奋地说,这么说来我应该喊梁启超“启超兄”啊,真牛逼,逼字一出口,他还不安地瞟了一眼镜头。

——老实说我不喜欢论辈分和强行扯关系这些做法,但是此处作为一个八卦和表现主角的真实反应,没毛病。

毕竟编导没去进一步把左宗棠、许地山等一众名人都拿来“贴金”。

(另外,越南语《品三国》和越南版本的三国演义这个八卦也设置得挺好。

)比如,还是在讲母系故事时,引出了抗战期间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他的继外祖母只是其中一个保育院的院长,而母亲是院里的工作人员,平凡的小历史,但编导由此详细介绍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来龙去脉,甚至由易中天来念了理事长宋美龄发表在报纸上的一份呼吁书,言辞恳切中透露出的是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第一夫人形象,一如我昨天微博提到撒贝宁篇对国军抗日的正面刻画。

编导还借由当时在保育院生活的易中天小舅舅的光头老照片,点到了战时生活之不易,结合那些天真无邪战争孤儿们的老镜头,让人如何不动容?

编导还特地找到几位当年从这个保育院长大的孩子,垂垂老矣的他们对着镜头向老院长和他母亲表示感谢。

这段历史如果不讲,我们都会忘掉;他们如果不再发声,他们都会死掉。

是谁在教会我们遗忘?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的祖宗十八代易先时,大历史涉及明朝对越南的侵略战争。

按照如今很多人从教育和宣传中习得的对越南那种“尔等小国”的轻视心态,这个故事怎么讲得观众能听进去又不失守编导的现代性立场,不容易。

而他们做到了。

全片以易中天面对镜头的一段话结尾:“五百多年前,太初公易先是因为殉职而死的,这是一个悲剧,什么是悲剧呢?

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就这场战争而言,越南方面追求独立、自由,是正义的。

就我的先祖太初公易先来说,他身为大明王朝朝廷命官,被朝廷派到了朝廷认为是自己国土的这个地方担任知府,他守土有责,他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自尽殉职,他也是正义的。

而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

”这一语,不禁暴露了编导之所以会去挖祖宗十八代的“心机”,也暗示了整个系列的高度与态度。

如若我们真的能做到以这样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本国之一切历史,还有什么禁区和雷区是“不可描述”的呢?

可是我们做不到,不仅是这个节目停播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做不到,我们这些看得见的人很多也做不到,就如同好几位名人主角在节目中提到祖辈父辈是否愿意去自揭伤疤的顾虑。

当我被易中天篇击中心脏,想着去了解一下这个节目的编导是怎样的人物时,我读到了更多的信息。

原来节目团队就是《看见》团队。

从《南方人物周刊》所做报道和刊出的编导手记可知,关于易中天的家族故事也做了文革的部分,但是这在成片中毫无踪迹。

除了审查方面的考量,也因为一些当事人(比如易中天的小姨)拒绝公开那段历史:“跟王映潼打电话说父亲的事时,会一直往门口看,看门到底关上没,怕人听见。

她知道已经不是那个年代了,已经没事了,但她依然习惯性地不安。

”我无意指责这些个体,这首先并不是他们的问题,是谁在阻碍他们倾诉?

此外,我顺带还要赞美易中天篇的一个小点,这也是我昨天微博会讲这个节目的缘起。

在我看来,通常中国人所热衷的寻根,是一种腐朽的文化基因,其重点不在于本节目所做的,去知晓自己究竟是怎么来的,而在于知道自己祖上也阔过,在于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的双重表达。

即便是在具备现代性的本节目中,也不可能避免烧香烧纸钱跪拜磕头这些构成祖宗崇拜重要元素的场面,事实上大部分名人主角都做了这些,但是,易中天没有。

他只是在节目的最后,一个人,捧着一束菊花来到双亲的墓前,轻轻放下。

我欣赏这种现代的扫墓方式。

而且我想,这一举动,是易中天有意识的选择,不愧为历史学家。

最后,我由衷地对本节目编导表示敬意。

这样优质的严肃真人秀节目,却只播出了不到十篇就遭腰斩,它真的应该做上一百篇一千篇一万篇。

其实我们应该都来为自己做出一篇。

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像这个节目这般精细地去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那一定可以读到许许多多与官方教科书截然不同的叙事来。

不过,这种呼吁是虚伪的,连我自己都做不到。

父亲曾多次主动给我长谈过他那(经过自我美化和择取的)小历史,但我却一次都没能鼓起勇气,去询问他在饥荒中,在文革中,又或者是在二十八年前的那个夏天,看到过什么,做过什么,又在想什么。

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禁忌。

请允许我再一次赞美本节目编导的良心与勇气。

 3 ) 联接历史,解读人性

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

早上4点多醒了,无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时候偶尔会听老人们说说祖上那些事儿,有的还真就比电影的剧情还要跌宕起伏。

家族的兴衰,颠沛与流离,聚散的悲欢,就在老人娓娓絮叨中平静的展现出来。

但隐隐的,总是感觉到那一代人是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痛埋藏在心里,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甚至也被他们自己选择了遗忘。

马未都说我们中国的汉族早就不是纯粹的人种,这血脉的混杂中也交织着错综的历史,许子东说中国的历史都在人身上,秦晖老师说,说一套做一套是我们古人常有的习惯,他研究认为中国的宗族社会是一直受到大共同体政治的压制、破坏甚至清洗的。

陈丹青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着最重要。

邓晓芒说实用主义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看了这部探寻家族史的纪录片,相信每个人会对这些学者们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深恶痛绝的民族性又是怎样成长起来一回事。

那一代人为什么会选择遗忘一段历史,那一代人又为什么会出现不断的洗脑式运动,我们为什么读主流的历史课本只看到一种简化的二元对立的史观?

而鲁迅、柏杨他们又为何把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视为恶心的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

我们在逃避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什么?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逃避面对也是面对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其实对自己更残忍,因为为了不直面和剖析这种创痛,当事人会塑造一个他者来代替自己,会把一些为了忘却而专注于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加给自己和自己的未来,于是那一代人和子女的代沟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碎片化的还原几段家族的历史,已经能够震慑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可见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缺课是多么明显。

作为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先祖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伤痛,以至于他们对自己选择了这么残忍的方式?

答案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略窥一二。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我们不去睁开眼看这段历史,如果我们还是选择简单的立场,盲目的赞扬或是厌恶的排斥自己的一部分人性历史,而不能平静的和自己好好谈谈,那么也没有能力好好展开我们的未来生活。

这个纪录片拍的很专业,从策划、选材、构架、剪切、视效和配乐都达到了很精益的水平,不过从观者的视角,忍不住稍微吐槽一下,央视那种倪萍大姐的煽情情怀还有舌尖的人文卖弄冲动还是需要再收敛一下,几位学者跟易老师的对话每次都跟说相声猜灯谜似的,动不动就卖关子,能不那么矫情吗?

我也觉得易老师那段可以放到最后压轴,从阿丘的那段历史入手更合理,也更能体现我们探寻百姓家族史的精神。

我们的主流历史中脸谱化的王侯将相英雄,恶匪奸佞小人这些脸谱化的东西听得太多了,是时候睁开眼看看真实的人的历史了。

 4 ) 阿丘那期真是感人-普通真实有力量

前一段儿看了阿丘那期的《客从何处来》,比易中天那几期做的好,特别感人,下南洋的那批华人的心酸血泪都浓缩在里面,本来阿丘追寻60多年前在马来西亚惨死的外公外婆,以为外公是英雄或叛徒,反正好也好臭也好总之是历史留名的。

后来发现,两个都不是,先人就是在动荡的局势中枉死的普通底层工人。

我看到中间还纳闷,为什么当时4个孩子只有一个留在马来,其他3个被姑母接回中国,还在想,可能那时候大姐已经在当地结婚了所以没有一起回到中国来。

看到马来西亚的阿丘的表哥拿着从中国老家寄来的破祖屋照片哭得比阿丘还厉害,我还想这表哥情感好丰富啊。

后来表哥写的一封信直接让我泪奔了,表哥的妈妈也就是大姐,当时因为路费不够,把自己卖掉换路费让弟弟妹妹回到中国,她在马来卖给人家当佣人,那时候她才11岁,受到很多折磨,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精神受到创伤,直到后来结婚生活才有所好转。

看到大姐年轻时候的照片,是个非常美丽温柔的女孩,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柔弱的双手将弟妹送回家,又用这双手改变生活,看到他们现在在马来拥有一个生活还不错的热情开朗的大家庭,也有所安慰。

易中天那几集让人感到一种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隆重感。

可是阿丘这集让人觉得,即使先人是普通人,是底层人,那种拼命讨生活的经历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心酸,动容,肃然起敬。

你有时候觉得很累,生活是苦的,可是看见还有一些人挣扎着,留着血,顽强地活着,就不敢讲自己经历的那些叫“苦”,那只能叫生活。

 5 ) 客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溯源,寻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且想要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回答我是谁。

岁月变迁,有些事情不愿再提,有些事情不愿问起,这时候需要一个契机,也需要勇气,才能去找寻这些被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

看了第一季,主人公分别是易中天、阿丘、陈冲、曾宝仪、马未都。

易中天的祖辈是声名显赫的家族,家谱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甚至更久,明成祖朱棣委派的交趾郡守,就是易中天的祖先易先。

易中天探索的主要谜团是在日军偷袭湘阴时,易中天大爷爷所属的这一支却在偷袭当晚出逃免于灾祸,经过多方史料的调查,证实易中天的二爷爷易甲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曾被张之洞选派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后成为新军将领,在祸端来临的那一晚,准确判断了日军可能会偷袭的意图(驻扎本地的国军团部接到农民报告说日军登陆,却并不相信日军有能力且有意图偷袭此地),更为戏剧性的是偷袭部队的指挥官是岗村宁次,是易甲鹇的师弟。

陈冲记忆中的外公沉默寡言、生性温厚,但事实上,年轻的时候,中学时候是雄辩队的成员,参加过多次辩论,是校园风云人物。

刚走出校园,就毅然决然前往战场,成为”学生兵“,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很难和那样一个温厚的形象联系起来。

曾宝仪的那部分最为动人,也最真情实感。

曾宝仪的外公1949年离开大陆,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放后才回淮安老家探亲,那时候他的父母、长兄都已经去世,曾宝仪在探寻的过程看到了外公第一次回乡探亲时候为父母修建的墓碑,想到他的外公当年乘坐南下的火车,后来转海路前往台湾的时候,可能也和很多人同在船上的人一样,想着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是不是会在心里记者念着妈妈对不起。

想起白先勇先生写的《台北人》,他们都住在台北,他们是台北人,他们又不是台北人,他们是失去了根的游子。

两岸相隔,多少人家庭离散,数年未能相见甚至一辈子再也未见。

脑海里想起的是法老的那首《亲密爱人》,“愿把信件托付给那悠悠长江上翱翔的鱼鹰”,爱情、亲情,都因为那一道浅浅的海峡而感伤、悲怆。

在追寻的过程中,故事中的这些老一辈人,将勤劳、善良、温和、坚韧、质朴这些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对苦难的强大的忍耐力,正是这些品质一直支撑着民族、家族、每个人不断前行。

这部纪录片在第二季的中断戛然而止,已过数年至今未曾复播,想来也有缘由。

一是既是追寻历史,难免涉及到一些历史阶段的评价,很难公正周全;二是追寻的名人家史,倘若也是名门望族,想必难免会有“王侯将相,确有种乎”的想法,例如易中天的外公是左宗棠的小舅子,易中天的曾祖父是郭嵩涛的好友。

但我相信,追寻是有意义的,对于一些名门望族的后人而言,追寻是沿着先祖给出的引导,一步一步追寻他们的脚步,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在于,以前车马太慢、通信阻隔,远游后难以归家,现如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有契机的时候也可以多问问父辈他们过去的故事,帮他们记录传递下去。

这部纪录片也正常让我读懂了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 ) 客从何处来

2018.01.08看完《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易中天Part1。

最动人的部分,是在易中天收到堂哥易君乾的那封信之后。

易君乾三岁到此,在逃难的五车堂生活了七年,在他的信中,恬淡美好的童年历历在目。

这个家族在此开荒种地、织布染衣、研制蜡烛办企业、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易家在战争后方有苦有乐的生活了七年。

易君乾写道:“最近深夜,我脑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在五车堂门前一口塘,塘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翠鸟低着头,紧盯着塘中的鱼,宁静,温馨,却不屈,坚韧。

”这几句深沉朴素的白描,莫名戳中我的泪点。

即将到达生命尽头的老人,时时忆起的,并非遭受过的苦难痛苦,而是儿时简单宁静的美好,有这么多的时间可用来回忆儿时的家,他为此感到幸福。

走到最后时,满怀的是美好和知足当然幸福。

易竹漪说:“抗战八年,既有抗战前方的历史,也有战争后方的生存史。

”四十年代初期,生活在抗战烽火后方的易家一无所有,却仍然保有知识分子的坚韧与责任,在苦难之中又多了几分名士的淡然和宁静,实为大家风范了。

易君乾将太爷爷的欧米伽怀表交予易中天,让易中天带着这块表去寻找家族的源头和灵魂。

至此,寻根的意义也就这样被揭开。

(不得不说央视真的很会点题扣题诶!!!

)没时间了,只能等考完试再看了😭2018.03.06《客从何处来》易中天篇终于看完啦!

看完之后深感家学渊源,真是太重要了,易家整个家族树上几乎都刻有“气节”二字——为师,利他博爱;为儒,持平用中;为将,忠肝义胆;为官,清廉持节。

易中天之前并不太清楚祖上是如何优秀和显赫,但他成为易中天,简直是基因里就写好的;他若没成,可算辱没家门,不过还好他也算是实现了那句“蔚为名儒”的期许了。

牛逼!

最后,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得到的那份“死亡名单”,里面有他们家族不幸遇难族人的名字,真心是文儒之家取的名啊!

易竹漪,易晴薰,易海晏,易冬生,易瑞林,易燕甫,易仲庚,易璇初,易钟玉,易梓溪,易世溪,易云溪,易怡兴,易凤起,易隆周,易鸿成,易笏煌,易季修,易桐生,易怡青,易应煌,易萼秋,易琴秋,易咏棠,易近生,易庭源,易树奇,易翰鼎,易冕章,易文穆,易焕藻,易我城,易邦谟,易甲鹇,易君乾。

真的美哭😭

 7 ) 关于“亲人”感受一二

丘去马来西亚调查外公意外被杀的历史,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堂哥——外公被杀后,姑婆带着丘的母亲、两个舅舅回到中国,而外公的大女儿则留在了马来西亚,并生下了堂哥。

调查完临走的前晚,堂哥给丘写了封信,道出了丘姨留下来的原因:外公被杀后,为凑回家的路费,姑婆将11岁的母亲卖个给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保姆。

从此,在陌生孤独世界历尽劳苦和凌辱的母亲,唯一的慰藉就是来自远方的一张亲人的全家福。

丘姨是痛苦的,痛苦于白天的磨难,更痛苦于夜深人静下还要面对自己被至亲撇下的孤独心灵。

但这就是亲人,不需要共同的兴趣或目标,不需要曾经是否有承诺或付出,甚至不需要有共同的生活感情,只要你面对的是和你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你就有义务帮助他,甚至无条件的牺牲自己帮助他,这就普通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虽残酷,但靠此延续了一个个普通家族的血脉!

还好老天不错,丘姨最后在马来西亚拥有了个幸福的大家庭,心从此有了归属。

面对来自远方只见过一次面的堂弟,为什么要诉说一番心酸的回忆?

因为表哥想告诉丘:我们是一家人!

这封信之前,没有生活和情感的交集的姨妈一家对丘来说,亲人这个词只是一种单薄的尊敬。

但从这封信之后,让丘意识到两家的生活与情感竟然是如此的交错与深刻,亲人这个词立刻在丘的心里厚重而复杂起来,但其情感确又无法言说。

于是第二天丘没有回程,而是宴请了姨妈一家,因为他想告诉姨妈和堂哥:我们是一家人!

对越来越注重个体自由与发展的社会来说,类似丘祖辈的故事将会越来越少,亲人这个词的含义会越来越来淡,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将随着时代发展终将变得不合时宜,但无论如何还是请记住她,这个让我们感动过的词。

 8 ) 也谈谈我的寻根

我是一个普通人,三十多岁我结婚生子后,才从妈妈处得知我爸爸的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他是奶奶和前夫生的孩子,并且自己的生父在1958年即失去联系,我爸爸一辈子困于自己的身世之谜,一辈子惆怅。

我听说后一开始并不以为然,时至今年终于觉悟并帮我爸爸开始他的寻根之路,一开始并没有报多大希望只是打听下,幸运的是一路上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替爸爸找到他的生父的消息。

虽然亲爷爷已经不在世上,但找到亲爷爷在辽宁的后来的家眷,可以前去灵前拜一拜,不久我即将带领父母前去认亲。

我爸爸一辈子沉默寡言,我没见他这么高兴轻松过,他看着我:替我办成这么大事儿,我咋谢你呢?

那一刻我泪奔了。

这就是所有的一切的意义。

 9 ) 《客,从何处来》推荐!

《客,从何处来》到底还是央视的牛人多,最近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好评如潮,当下,拼的是零差评的实力。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历史这个东西,不仅仅只是干巴的时间地点事件,最能体现历史的还是人,特别是跟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祖辈们,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生存坏境怎样?

又是如何为人处世?

走进故事,才能走进人,通过人触摸生命,感悟人性。

易中天家族与历史命脉的紧密相容,祖辈命运的波折,和他们鲜明的个性,都会让你在了解后,因为亲切而深深的感动,会因为家族历史的力量,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你的存在不是从出生开始……阿丘外公外婆颠沛流离的生活轨迹,悲惨无奈的命运,让我们和平年代的人,深感痛惜。

历史不是王侯将相的天下和争斗,历史就是普通人的生命轨迹……这种追寻,不止探寻历史,更是对人性的追问,会让你也忍不住拷问自己,“我从哪里来?

我的身上又有那些故事?

我承载了怎样的家族历史?

因为什么样的因缘际会,我们走到了这里、走到了今天……”当热闹的世俗文化,还在热衷树立草根明星、刻画标准榜样的时候,这个节目,让明星回归本真,回归个体,去体悟真实。

还没有看完,真诚推荐,是非常有质量的纪录片。

 10 ) 哪个瞬间你突然觉得读书真有用?

转发一篇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20340/answer/3386641572014年央视播出了一个纪录片,叫做《客从何处来》,我看了有许多感触。

其中易中天的那一集是这么开篇的,说1939年9月23年,易中天老家的上千名村民同一天死于日军的屠杀之中,而那一天,只有他们那一族的人全部逃了出来。

节目组的编辑故意留了一个扣子给易中天,说,这次日军战役的指挥官冈村宁茨和您的爷爷有关系,但是有什么关系,没有讲。

易中天一整晚都在反复思索,睡不好觉,给了许多理由,说,觉得自己家里人不可能是出了奸细或者叛徒。

第二天易中天到了当年他们族人逃难后住的地方,见到了自己的姑姑,她的姑姑把另一份资料交给了易中天,说,他的二爷爷是清朝公费赴日留学生,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比冈村宁茨大三届是他的师兄。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家为什么能在日军偷袭的当夜逃了出来。

后来,她姑姑说,当时有守夜的村民回来说,日军偷袭了,已经派飞机开始扔炸弹了,但是村里的族长不相信,觉得是胡扯,把报信的人打了一顿,但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是学军事的,觉得情况不对,专门找报信的人问了问实际情况,并判断,这肯定是日军在偷袭,于是就命令自己家的所有人连夜,什么都不要拿,赶紧跑,当他们刚刚跑出十里距离的时候,就看见远处炸弹把他们的祖屋给炸毁了。

而此刻别的村民,许多都以为是在放烟花,站在河边观看日军扔炸弹,错过了逃生的最佳时机。

那次战役守卫的国军全军覆灭,日军在登陆的第二天便对全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死亡超过1000人,史称营田惨案。

而帮助他们这一族的人逃出来的,竟然是士官学校毕业的一个亲人,而所用的关键知识,就是判断那个响声和火光确实是飞机在扔炸弹而不是在放烟花。

当然事情放到现在,大家可能觉得这没什么,甚至觉得很荒唐,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危险状况都识别不出来呢?

但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可能许多农村的人真的一辈子都没见过飞机大炮的样子,更无从知晓会有一个叫做飞机的东西会在半夜扔出炸弹,并且放出刺眼的火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而战争前夕的易中天的族人已经分两批迁出去了大部分了,剩下的只是最后留守的一小部分,说明他们根据当时的时局判断,觉得此刻村里已经很不安全了,所以才会先把一批人带着孩子往南迁移,第二批又把家里所有的女眷全部迁走,在战斗打响的当夜,第一时间什么都没要,带着所有的人跑了出去,而此刻别的村民还在河边看所谓的烟花,而得到消息的村里的族长还不相信战争打响了。

而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所带来的,在那个时代能够分辨出飞机大炮,能够判断出时局形势,就是一种能力。

而在逃难的岁月里,易中天的族人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又创办了抗战期间湖南的第一家抗战企业,专门生产“金鸡牌”蜡烛,有了最大的经济来源,同时易中天的大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编写了当时湖南省通用的国文教材,出版发行,赚取生活费的同时也为抗战期间的教育普及工作尽了一份力。

这也说明为什么易中天的家族在抗战后,解放后还会有许多有才识的人被培养出来,这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家族的传承,而看这些纪录片你会发现,那些有知识传承的家族,大多都会在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顽强地站了起来,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被培养出来,这也是一种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形成的一种自信和信念,这种信念正是许多没有知识积累和传承的家族所缺少的。

我至今无法忘记我读有机化学研究生刚入学时,实验室一个延期一年后临近毕业的学姐问我的话,她说,像我们这样农村出来的,父母什么都不懂,所以学了化学,一路走到黑,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这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也会学化学呢?

我当时表面哭笑不得,但是心里也只能默默地说,其实我父母也不懂啊!

我们在这个时代会经常抱怨各种信息不对称,抱怨自己因为资源被垄断而错过了太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真的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都是因为阶层差异带来的吗?

如果一个信息无差别地来到了所有人的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从这些信息里面读到包含在其中的价值和风向呢?

又有多少人把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当做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呢?

不要去嘲笑古人,许多人在这个时代面对一些信息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当时把炸弹当烟花看的村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因为知识和见识的匮乏而带来的在信息解读时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想想我当年高考完选专业时的样子吧,那么多高分考生的家长,真正懂的,没几个,而许多后来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都走得很顺的人,除了运气外,大多数都是父母都是真正的有知识有阅历的知识分子。

视频链接:http://www.docuchina.cn/2014/05/20/VIDE1400550627759110.shtm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t41197oF?p=2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短评

噱头

3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还行

怎么停播了呢

4分钟前
  • 顾羽
  • 还行

易大教授的“演技”有待商榷,却有种别样的拙劣可爱。陈冲篇乏善可陈,阿亿催泪弹。悲剧是善的冲突!历史是人性的镜子!祖先,家史,过往都是我们的组成要素!

6分钟前
  • 独省
  • 推荐

恩拍的一般 节奏不太好可能是

7分钟前
  • 冰冻小丽花
  • 还行

曾宝仪和马未都那两集要稍微好看点

12分钟前
  • 米失
  • 还行

家族门阀的时代虽已成为过去,对于故土和先祖的追溯一直深深埋藏在我们很多人的血液之中,不过这不是我的点。

13分钟前
  • HarryKane
  • 还行

喜欢阿丘那集

17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好尴尬

18分钟前
  • 牵绊
  • 还行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2分钟前
  • 山君
  • 还行

还可以

23分钟前
  • 束片白樱学芦锁
  • 较差

剧本痕迹有点重

28分钟前
  • 虫子凹二千
  • 还行

很多人的偶然,汇聚成民族的必然。悲剧,是善的冲突。真是泪点连连的好片。

33分钟前
  • 潜神嘿规
  • 力荐

2.5

38分钟前
  • lan liz&beth
  • 还行

水平参差不齐

39分钟前
  • 藤戈狸
  • 还行

单就看了阿丘那集,其实觉得很奇怪,既然是央视自己的节目,都在电视台播放过,居然也得翻箱倒柜的才能找到资源看

40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真的佩服节目组这么好的主题和在家史上费的功夫,但是未免也演得太造作了一点儿吧。。。(央视节目的通病怕是改不了了)

41分钟前
  • 塔索
  • 还行

不该把这么尬的易中天放第一个

43分钟前
  • ⊙∀⊙?
  • 很差

名人家族寻根。

47分钟前
  • 仰望星空
  • 还行

看出了编排的痕迹

48分钟前
  • Lheyhey
  • 还行

明收越南,奴役屠戮当地人民,激起民愤,起义争自由,易中天的先祖作为明朝守将,死守谅山,全家殉。五百多年后,日本侵略中国,屠戮平民,易家宗室一夜之间死掉四百多人,从1岁到71岁无一幸免。这仿佛是历史的轮回,战争和征服是当权者的政治资本,可这资本却是侵略与被侵略双方的人民用血泪堆起来的

52分钟前
  • 雲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