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前半段,完全是一种商业的氛围,广告的作用,市场如何营销,苏联解体后的商业蓬勃发展,影片发展到中间段,主人公突然祭奠了一头红牛(感觉也是在做广告),突然有了特异功能,肉眼能看到凡人体内流露出来的品牌标志,这种标志是用怪物的方式来表现,体现每个人的欲望,主人公用直观的方式,让你感觉到商业广告对人影响之深所带来的恶果,然后,被影响的人类毫无感觉。
当他引导的活动,让人们发现快餐商业的恶果时,发现这些并非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人类社会到处充斥着广告,每个广告的背后都是一种让你陷入其中的欲望,他的作用就是勾起你的欲望,从而到达赚取利润的目的,甚至不惜输出错误的价值观。
影片接近尾声,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认识到欲望与人本身的需求的区别,开始清楚掉大街小巷的巨幅广告招牌,穿着白色衬衣的女子走在其中,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视觉污染没有了,回到了朴素简单的时代,这样的城市看的真的很舒服。
这应该是本片带给我们的观点。
但客观评论这种观点,应该是从正面和反面分析,正面看,城市整洁干净了,人们认清了自己的欲望,确实有种洁净的美感,本人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但现代社会正在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必然要求商业的繁荣,以及追随于商业而产生的各种生产活动,包括营销/广告等等,如果不是这样,可以比较一下现在的朝鲜,两者外观看上去很像,这就是最好的吗,也未必。
所以本人认为,减少欲望,真正认清自己的欲望,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最重要。
而外在的形式,也不必千篇一律,广告的存在,某种程度也象征了社会的繁荣,看看美国时代广场就知道了,为什么很多国家在那里打广告表达诉求。
在该有的地方让它存在,在不该有的地方,让它消失。
人的内心如果找到了自己,一切都不是问题。
结尾,商业社会1.0的branded,进化成了2.0的offensive&defensive。
对于有些东西,人类社会无法也不能(这两个做法都需要时间、资源等带来去试错去认知)完全排除,有活力的社会,是如同机体一般进化出counter-measure,如同白细胞之于细菌,等等。
现代社会(文化圈、国别、南北等划分)自检是略困难的,阻力重重,而且都致力于维稳以发展自己——谁会承得起让自己落后哪怕一位的代价,所以看,商业发展应该有着较大的畅通无阻的斜坡,这是时代大潮,拥有巨大裹挟力的时代大潮,不会轻易被小打小闹的counter-measure打散的时代大潮。
作为个人,建造自己的斜坡,不要太顾及社会趋势,选择自己的路自己人生,将头脑中的建筑自己身边的建筑(经济、人脉、人生)搭建得稳定、美丽,才是个人能够的到的距离。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片子(虽然拍得差劲差火候)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但还是有节制的,很多东西展示出来了,你看到,并做了思考,就好。
弹幕在20分钟已经消散了大部分(被推上了电影区推荐,片头n多弹幕的),众人啊,人性啊,可预测的非理性。
电影里的汉堡只是广告营销的一个代表,一个象征性的事物,还包括别的品牌和物品,比如服装、汽车等等(电影后面会有呈现,1小时29分处,苹果、微软、可口可乐等等纷纷躺枪,虽然很严肃,但有种莫名的喜感)。
而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许可以把品牌营销理解成别的意思,用一些别的事物来代表。
比如,一种主义、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任何一种能对你产生影响的事物,自我们有能力独立思考之后,这些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就无处不在了,能打败影响的只有更大的影响,而更大的影响形成只在于更大的宣传,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言的世界中,不是自广告出现才如此,影片最后消费者貌似“觉醒”因而拒绝广告,各种方法,包括暴力!
这个暴力肯定是群情沸腾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中又包括了多少宣传?
抗议活动在电视中播出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广告和宣传吗?
令人讽刺!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影片中居然真的成功促使政府禁播广告,所有商标都被消除,展现了一下没有品牌和广告的美好世界。
打个比方,你的车只能通过从车型来看“曾经”属于哪个品牌,难道俄国人还没放弃共产主义?
是打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卧底?
其实他们还是我们的阶级兄弟?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只要我们还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就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也许我们能做的是多接触不同渠道、不同理念、不同方向的声音,然后随自己喜欢而判断,或者,多去问问你的朋友!
这部片子单从表演上看也就7分,也许还得低点,从主题表达看估计只能给5分,剧本逻辑,叙事等等就更没法说了,但是,我认为单纯制作者们的这一点点甚至还很模糊的思想,就该给9分。
为什么它的评分现在这么低?
恰恰就因为片中揭示的现实,在这里打分的豆粉们,乃至所有观众们,迷恋那些控制住他们欲望甚至价值观的东西。
这片子也不是什么大制作,也没什么大腕,炒作的也不够,在国内听说过的人都没几个,人们忽略它根本都不需要做出选择,原因很简单,它不属于潮流。
这部片子的立意强烈的引起了我的共鸣,正是我经常强调的问题,就是我们大家,太缺乏独立思考了!
没错,人终归是动物,欲求是根本,但是我们就可以因此满足于这种浅薄么?
就像时下流行的事情,你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随便打一句“美利坚,人类的希望!
”,你可以点两下鼠标就把头像换成“南方周末”,好像很潮,好像这样就可以给自己戴上“民主斗士”的标签了,可是你真的懂这些东西么,你真的思考过其中的意义么?
你的不满,你的欲望真的就这么强烈么?
还是仅仅因为,有人这么一喊就出尽了风头,赚足了面子,如果我不喊一下,就“out”了。
因为无知而对金钱,物质的追求还不算可怕,但是因为无知导致独立思考的终结才是致命的,当我们嘲笑过去,嘲笑别人的时候,为什么不做更多的思考呢?
人类社会不是简单的“是”和“否”,只是擦干净鼻涕可不代表你的感冒就好了!
最后,真的扯的有些远了,但是希望所有看了本片的朋友能够有些思考,既然要做,何不多做一点?
拍摄手法中规中矩、但绝不是不温不火。
现实和倒叙相辅相成,但没有让观众觉得眼花缭乱,后期通过把屏幕缩成4:3来表现过去式,这种剪辑方法实在新颖!
不得不赞。
加入神话色彩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从男主用“红牛法”洗脱罪名那段开始,故事情节就开始从平凡的商战戏码急转悬疑,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后来就竟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并且后面的动画制作实在是让我这个“科幻狂”大饱眼福了!
PS。
那条中国龙真的太震撼了!!
再说说剧情吧,看到最后,很明显编剧是想表达“广告营销毁了我们的生活”这一观点。
从最开始的那个雷击赋予了米拉“特殊的才能”,也就是营销才能。
其实可以把米沙看做广告营销本身。
米沙后来说,我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但我总是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
而这正是“广告营销”的杰作。
编剧正是想用这种方式警醒全世界的人,也在警醒那些做广告营销的人
整个电影已经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最深层次的思想,至于大家的不能理解,一方面有碍于专业限制,另一方面有碍于智商了;杀牛的故事不是荒诞,是寓意很丰富的,故事告诉人类和牛将面临着同样的处境,人类被四面的谎言遮挡后,向着坏的方向发展,最终只回没有一点能力来面对外界环境而做出改变,最终的结果,也将是人类杀掉人类。
对于广告业,最高的境界也是用广告扼杀广告,用广告结束广告,让人类回归自己最原始的状态。
这部电影的贡献将超过以往所有广告和营销的书籍。
莫斯科2017乃他妈的神作也,retards不知道,就像片中的retards一样,,导演简直戳中笑点
这不是科幻不是奇幻不是广告行业剧,这分明是俄国历史,为什么从苏联解体开头(想起《再见列宁》德国统一导致母亲昏迷数年)?
为什么给男主什么专业不好偏偏是历史?
开头男主头部被击中,老太太说你以后将会很牛B,结尾男主头部被打伤,变回普通人,首尾呼应。
整体的隐喻:清理了资本主义的侵略与腐蚀;清算了苏联的主义的洗脑(其实商业和政治都一回事,从那个伏特加小店主的命运可看出,原本胡编乱造应付差事结果被当做攻击苏联的工具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引来杀身之祸);在旧帝俄的田园牧歌中寻找精神家园自我救赎;在原始宗教中获得神秘力量指引;依靠东方助力吹响第一声战斗号角,当然中国只是被利用一下不会成为盟友;最终努力实现一个理想中的新俄国。
想起《复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结尾,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切俄国文艺的底色。
立意还是不错的,只是表现的有点支离破碎,换个大师导演能把风格统一起来,比如统一成奇幻,会更整体更完整,把主题表达的更清楚。
开头又见球状闪电击中。
还以为少年死了,原来没死,就是后面开了天眼的男主,这很像中国的故事,我所知就有一位,类似的还有很多普通人,在中国的传说里。
“我父亲曾是英国共产党员,移民到这里,后来和政党发生分歧,但不允许他退出。
”这是影射剑桥五杰么?
因为演员是英国人顺便加的台词?
此片导演看名字像俄国人,此外主要演员都不是,但仍是俄国味道。
女主堵车看到旁边俄国美女换衣服,于是羡慕嫉妒恨也换,并说“俄国男人蠢但女人真美如穿紧身芭蕾舞衣,一般美国女孩比不过(大意)。
”确实前半部有很多俄国美女,对比后面爆肥的俄国女人,导演这里借美国人之口,赞美了俄国特产美女并鄙视了俄国男人。
女主从牧场离去时,车上戳了两根木头?
依照梦中所示杀牛焚烧牛,跟前面画风不对,有些俄国闷片的感觉。
此片怎么感觉像印度片CULT大杂烩啊,除了没歌舞。
竟然还有裸体,晕,腐国男星到了俄国也要脱,骨灰混水淋浴,这都什么啊。
男主躺在女主的车后座,女主伸向男主的红色三角形触角是什么?
开始以为是玩具故意吓唬他的,后来看又不像,好像是活的。
再看下去,哦,原来这就是男主获得的特异功能。
素食餐厅楼顶椭圆形鸟巢?
这几个中国人也太丑了,而且又肥,吃素的人比吃肉的俄国人还胖(后面发现这里并非去美化中国人)。
惊见“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中国人头顶的是树枝树根?
想起《深渊上的火》树族。
这是什么?
中国龙打败红疯牛?
原来椭圆形是龙蛋,脑洞太大了。
这是让广告自相残杀?
想起《商标的世界》。
回到田园牧歌时代?
自己的行为导致自己的灭亡?
群众煽动起来以后不是那么容易控制流向的,搞不好就自掘坟墓。
男主最后又没死?
头部受伤后特异功能消失了?
女孩昏迷不也是另一种形式冬眠?
近年来很少看俄国片读俄国书,但我没忘阿西莫夫是俄国人,还有《我们》《索拉里斯星》,还有俄国奇幻也不差《大师和玛格丽特》,还有夏加尔。
好吧也说两句:题材不错,剧情(此处省略一万字....)和黑镜子相比,像童话世界,不是那么让人绝望。
希望总是有的嘛...现在搞营销的良心就在那天边的那一线间。
现在炒的闹哄哄的大数据,就是本片剧情的发展根本。
像开头那样,随便走到一条街上,就会有手机给你一条广告,哪儿哪儿有好吃的、好玩的。
其实活着吧,都希望是自由的。
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为了一日三餐去公司做苦逼。
但是呢,人类总要发展的,理想状态下发展目前三百年是不可能的。
现实很残酷嘛!!
各种自私、贪婪什么的。。。
大自然的进化总是在那一线间飘摇不定中前进的。
(失控)这本书里联想到的。
一切为了人类进化,早日去火星,都别他妈大白痴了....
2012年《莫斯科2017》,中文译名又意义不明,本来就是不容易看明白的电影,用《Branded》不好吗。。。
还能深思一下。
电影的一半,我已然快睡着了,铺垫太尼玛长了吧,后半段正片来了,但是特效有点惨啊,这就是想告诉我们天才就是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表现的太具象化了,太抽象了吧。
其实想表现出来的意义非常好,就是本片没有撑起整个概念,太无力了,创意当然是非常好的说。。。
推荐指数:★★★☆,(3星半,满分5分),还可以吧 不过要坚持看。
虽不明但觉厉啊什么的- -虽然想的角度比较有特点但是实在是吧世界想的太简单了的感觉啊- -
看懂一点
挺好的点子,拍砸了,导演既理不清轻重先后,还犹犹豫豫的,冗得厉害。仿佛一个迂腐的学究想出一个好点子,但依然无法拍得凌厉,而这种进攻性质的思想一旦无法凌厉,拥有的结局将很悲惨多说一句,培养欲望,移植恐惧,对人性来说都是多米诺骨牌般坚硬又脆弱的手段
概念太超前了
1、把广告营销战当做阴谋,把品牌当做怪物,真是个天才般的创意。2、中间男主当农夫的情节稍长,把电影硬生生割裂成3段。3、人的欲望是个怪兽,它时刻勾引你去满足原本不需要的需求。4、想象力够了,就是特效稍微弱一点,但不碍观影体验。
看不懂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普通老百姓就是被政府和媒体愚弄的对象。多希望能有全面禁播广告的那一天。动画的特效做得太一般了,堪比国内的动画片。外国的汉堡才是汉堡好嘛!国内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汉堡越来越小,我一个女的得吃两。
将“品牌”洗脑过程视觉化的一部片子,由于类型不清晰,受众也不明朗,但使它引用的一些背景资料,还是适合于“营销”“品牌”“广告”业人事用来消遣一下的。许久之前看过,今天看到有影评推介,就记录一下。
还有什么比信息爆炸时代看到这个更让人解气?
…you are crazy
创意好,成本低,可惜了, 毛妹波大肤白人软,就是脸庞子大了点
消费社会混淆了快乐与欲望的定义,这么清晰的主题竟能拍得如此不知所云……为了突出莫斯科的堵加进那场戏实在有点囧
品牌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演化的必然,没必要这样去妖魔化。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种东西到底能不能存在,不是靠两个犹太人随便瞎掰就能实现的,幻想和现实是差很远的,但是某个国家却把其当成统治的利器。
站在商业角度导演有这种认知就该给三星支持
赤果果的商业片
从严肃主题的科幻片角度认真打分,只能说导演用力过猛,商业元素和主题表达完全不能很好融合,3星吧
有点现实主义,还有点科幻,很有寓意和深度
marketing造福大品牌毀了全世界
每天都能看到糟糕恶心的广告,现而今电视开机广告,视频网站开会员还有会员专属广告,莉莉·索博斯基看起来挺好看。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全球化市场营销是列宁开创来控制地球的阴谋!广告界疯圣将摧毁消费时代的意识形态把人类带入新纪元!——节奏和叙事都让人极其难熬,乏味了一个小时后,才有比较好玩的内容出现;但俄罗斯人民连大烂片都拍得那么纠结于人类的灵魂和未来,不得不给高分鼓励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