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这部来跨年太对了,它唤醒了本西语人影迷沉睡的记忆,或许我也完全可以闭上眼睛看完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演员绝大部分来自西班牙和阿根廷,他们讲着我最熟悉的两种口音的西语。
然后,我就要开始我的碎碎念了!
三年多以前我开始学西语;五六年前我跟我最好的朋友在学校里偷偷一起看安娜·托伦特主演的《死亡论文》;十几年前阿根廷电影《谜一样的双眼》上映,看到《闭上眼睛》这部西班牙电影的演员表里有前者的女主演索蕾达·维拉米尔我便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三十几年前维克多·艾里斯拍完了他的上一部电影《榅桲树阳光》;四十多年前艾里斯拍了他的第二部长片《南方》;五十多年前艾里斯拍了他的第一部长片《蜂巢幽灵》而我在《蜂巢幽灵》里认出了《遗忘诗行》的男主角,这两部电影分别记录了他的青年和老年,这次这位演员也来客串了,而《蜂巢幽灵》应该也是安娜·托伦特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当时她还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看到《闭上眼睛》里五十多岁的她我不由得震颤。
我以为这些东西只有我知道,只有我在意,不曾想他们有一天会出现在同一块银幕里。
这些电影的主创也没有忘记这些落了灰的电影,哪怕电影的介质从赛璐珞变成了数码(图片里的放映机算是这个时代的老古董了);或许西班牙人和阿根廷人也还没忘记那些造成大面积失踪的“幽灵”,从《蜂巢幽灵》或者更早以前,他们就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式来记住历史的沉默。
我后来才知道艾里斯出生在巴斯克地区,不知道在他去马德里学习电影之前是不是在巴斯克地区长大的,有了这样的猜想以后,我很好奇如果没有那个西班牙曾经讳莫如深的存在,他会不会使用巴斯克语拍电影呢?
当然他也不一定生长在巴斯克地区。
艾里斯说来也算是传奇导演了,《闭上眼睛》是他暌违电影长片三十余年的首部电影,在此之前他只拍了三部电影长片,并且他当时拍电影的频率大概是每十年一部。
但他的第一部长片《蜂巢幽灵》就留名影史了,不过我也不知道它在西班牙是什么地位的电影,虽然我有印象它确实被评为影史级别的电影。
国内的西语专业教科书提到西班牙电影大师一般都会第一个提到阿莫多瓦,但我其实没见过它们提到艾里斯。
我在知道国内一些电影教科书提到法国新浪潮时不太在意里维特以后,隐约觉得艾里斯恐怕也不会被这些教科书在意。
不过如果没有阿莫多瓦,我确实也不太可能遇到上述电影,他的电影也非常好,我几乎看完了他的所有电影,他确实也非常适合作为西语电影的入门导演,在技术、人文关怀、民族特色和知名度上他都无愧于此。
我还发现了一个关于“眼睛”(los ojos)的挺有意思的西语电影彩蛋,并且这应该不是创作者的有意而为之。
艾里斯的《闭上眼睛》是一部艺术电影,而90年代的《睁开你的双眼》则属于西班牙电影最常见的悬疑类型,它的导演正是《死亡论文》的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死亡论文》的两位男演员费雷·马丁内兹和爱德华多·诺列加也都有出演《睁开你的双眼》,前者主演过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后者主演过我和最好的朋友在学校里一起看的另一部电影《烈焰焚币》,那是一部阿根廷电影。
说到阿根廷电影,前面说过的《谜一样的双眼》正是阿根廷电影,它很可能属于不少中国影迷接触到的第一批阿根廷电影,它是十几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家早年更关注奥斯卡。
不幸的是,艾里斯的《闭上眼睛》似乎被卷进了2023年戛纳电影节的丑闻,对于这种看一部少一部的老导演执导的电影,戛纳电影节的总监福茂却把它偷偷拎出了主竞赛单元,并且又为了防止艾里斯把新片带到其他电影节(艾里斯也收到了其他电影节的邀请,如果不能进入戛纳的主竞赛单元,他原本还可以有其他选择),他在并没有跟导演和片方沟通确认的情况下把这部电影放到了“戛纳首映”单元,此后缺席了自己新片首映的艾里斯发布了一封公开信说明了以上的情况。
而这一届戛纳确实也塞进了不少话题爆炸还自带新闻的电影,不正眼瞧话题绝缘的老派电影对福茂来说确实不是什么稀奇的操作。
或许这部电影真的非常老派,但对我来说,它的观感极度舒适,里面有我熟悉的演员,熟悉的说话方式,有失踪和寻人的经典主题,虽然连接它们的不是黑色电影和侦探小说而是艾里斯创造的一部不存在的电影。
或许因为主题,或许是因为年龄,我感觉艾里斯似乎选用了比他早年稳健得多的手法,这也很自然,失踪-访谈-对话-正反打。
但奇怪的是我也想不起来他以前会如何表现这样的情境了,我只记得他以前的电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戏中戏的段落,但是《闭上眼睛》的序幕并不是这样的,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不一样让全片晕不开的铜绿在2020年代显得异常珍贵,因为艾里斯虽然选择了“往后看”——比如复刻《赤胆屠龙》的一个场景,并且他似乎在电影里解释了的他在影迷的视线中消失的原因,但是他的镜头也根本不逃避演员身上岁月的痕迹,同样他也不掩饰自己暮年已至的老迈,这些就像《闭上眼睛》里那部不存在的电影中的古罗马双面神雅努斯的神像,一面看向过去,一面看向未来。
《闭上眼睛》这部电影是著名的西班牙传奇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睽违三十年创作的文艺长片,一经放映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电影从业者献上了自己的高度肯定,被世界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评为2023年度十佳电影第二名。
但是,闭上眼睛仍然是一部小众电影,它的特殊风格和近乎笨拙的叙事表达在今天这个快餐电影时代劝退了许多观众。
在我看来,闭上眼睛是一部值得许多人去铭记的经典,电影所传递的价值与理念或许时代亟需已久。
尽管《闭上眼睛》是一部纯粹的西班牙语电影,它的第一句台词却是中文,这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看错了电影。
电影的开头是主角在多年前拍摄的电影片段,片段名字叫做悲伤的国王,电影的全名叫做告别的凝视,讲的是一位有钱的犹太老人请求一位男人前往中国上海寻找并带回他与一位上海女人所生的女儿巧舒,这也是电影告别的凝视的主线。
电影片段结束后便是主角米加尔参加一档电视节目讲述多年前失踪的挚友,他也是告别的凝视的男主角(即那位前往上海的男人),他在电影拍摄时走出片场,不知所踪,之后没有人见过他,这也导致了电影拍摄的中止,也是米加尔心中从未解开的谜。
在马德里米加尔除了参加电视节目还与安娜的女儿见了面,见到了当时告别的凝视电影剪辑师,他到现在还保留着未完成的电影胶片。
米加尔还与年轻时他们共同的女友会面,她已经移居到了阿根廷。
看到昔日的故人故事,米加尔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他对阿雷纳斯的不辞而别依旧难以释怀。
时光荏苒,昔日的年轻导演已经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米加尔在西班牙的一个偏远沿海地区隐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平时就是靠写一些小说和翻译英文书籍为生。
那里还生活这一对窘迫的年轻夫妇与一位年龄与米加尔相仿的中年人,他们习惯和享受那样的生活,他们其乐融融,像一家人一样。
白天,米加尔会和年轻男人出海捕鱼,他从不追求过多,常常将细长的小鱼塞进红色小桶里就算结束。
但这种日子或许不会长久,上面的警局已经来过多次,他们的居住是非法的,这块土地并不属于个人。
如果不是那通电话,米加尔或许会带着一丝疑惑与遗憾离开人世。
一位名叫罗曼(音译)的疗养院女护工告诉米加尔失踪的阿雷纳斯就在她的疗养院里。
米加尔带着兴奋前往了那所疗养院。
经过一番确认,那个人的确是阿雷纳斯,可是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他的随身物品就是在拍摄告别的凝视里中国小女孩的照片(仅仅就是一个电影道具)。
米加尔很高兴却也很失落,他找到了昔日的老友,老友却不认识他。
米加尔想唤醒阿雷纳斯的记忆,他做出了一个令众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决定让阿雷纳斯观看那一部未完成的电影。
当年老失修的电影院再一次有了观众,阿雷纳斯,安娜,节目制片人,护工们……当尘封多年的电影胶片第一次在银幕上放映,阿雷纳斯看着电影里的画面,似乎想起了什么,于是,闭上眼睛。
至此,电影结束。
闭上眼睛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维克多写给电影的情书,也是他对这么多年淡出影坛的回应。
失踪的演员以及多年未执导电影的垂暮电影明显就是维克多对自己的写照。
电影是维克多年轻时的事业,是值得期待的美好事物。
然而电影再美好也不是一个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影像中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却还是要面对冰冷的现实。
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维克多放弃电影的原因,但从这部自传电影里能看出些许端倪。
维克多因为不爱电影才远离电影吗?
当然不是。
在这部跨越了几十年时间的电影里,维克多仍然在像我们诉说一项真理,最简单的影像会带来最深厚的力量。
正如电影中几位老人在观看告别的凝视时会为此流泪。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们无法传递真情的时代,维克多艾里斯不合时宜地交出了一部笨拙的“老”电影,但我相信仍然会有许多人被电影所感动,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所以,闭上眼睛,让记忆开始流动。
献给所有爱电影的人。
#SIFF2024# SIFF最后一部,第一部维克多艾里斯。
看到最后第一个感受是导演真的把身份的二元性以及梦境&真实的双重性,以拍摄者&观影者这种不可拆分而又紧密的关系密密缝进了这段169分钟的历程中。
Julio是Julio,也是Gardel;Judith是Judith,也是Qiao Shu。
Miguel是Miguel,也是Mike。
而这场电影,既是close your eyes(cerrar los ojos),也是The Farewell Gaze(最后Miguel和Max第一次在影院中完成了这部电影的首次正式放映)。
包括Levy在内,有人想要找回在朋友遗失的记忆里找寻自己存在的证据,有人想要找到回家的路,而有人想要找回萦绕多年的谜团。
在这充满了寻找和探求的、朴实的梦的终点,Miguel望向Gardel,Gardel望向Julio,Julio望向第四堵墙内的观众。
Identitiy的找寻在这里变成了记忆的传递和延伸。
在Levy的花园里,静静矗立的罗马神话中有着两幅面孔的时间之神雅努斯,像一个圆的起点和终点,也像Julio扮演的dual identity的化身,静静守护着在Triste Le Roi花园里开始和结束的一切。
#記憶“人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
如果可以,把所有事都忘掉。
以後每一天,都是個新開始,你說多好。
”——《東邪西毒》如果有一天,記憶通通消失。
你願意做一個,嶄新的自己,還是願意重新,找回曾經的記憶?
2023年西班牙電影《Cerrar los ojos》,由Víctor Erice執導,這是他時隔30年後,重返電影界的一部作品。
#影片主要主題:記憶與失落:影片圍繞一位,失踪的演員展開,探討了記憶和失落對人的影響。
故事通過尋找,失踪演員的過程,反映了人們如何面對,過去和遺憾。
時間與變遷:影片展示了,時間的流逝,如何改變人和事物,探索了過去和現在之間的關係。
影片中的人物,在面對現實和回憶之間的掙扎,使觀眾思考時間,對人生的影響。
身份與自我發現:影片中的角色,在尋找失踪演員的過程中,也是在尋找,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這種尋找不僅,是對外在世界的探索,更是對內心世界的審視。
電影的力量:影片本身,也是對電影藝術的一種反思,探討了電影,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情感,電影作為一種,記憶和表達的媒介,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Cerrar los ojos》以其細膩的敘事,和深刻的情感打動了觀眾,成為一部分值得深思和回味的作品。
闭上眼睛 (2023)7.52023 / 西班牙 阿根廷 / 剧情 / 维克多·艾里斯 / 何塞·科罗纳多 安娜·托伦特
#观影笔记# 《闭上眼睛》戏中戏的嵌套结构作为有一定观影量的观众并不陌生,但导演艾里斯把这部分放在首尾呈现一个工整的回环结构,里层《告别的凝视》的戏剧感创造的间离正是外层戏的真实所要抵达的核心,它指向的是艾里斯思考电影这门古老的艺术的哲学意义,就像电影开篇出现在名为“悲伤的国王”的庄园里的雅努斯雕像,这台双面神邸是时间之神,它有背靠在一起的两张面孔,一面望向过去/历史,一面看向未来。
《告别的凝视》的导演米格尔为寻找他的挚友即影片主演胡里奥,时隔二十二年后走上了追寻之路。
当米格尔最终在离马德里很远的海边小镇的疗养院找到年老的胡里奥时,后者已经失忆,他遗忘了过去成为没有记忆和身份的人。
但胡里奥失踪后进入疗养院前的很多年走遍了很多地方,他失忆却凭着演员的本能在寻找《告别的凝视》里剧情要求的东方的女儿。
这一情节的设置使里外两层戏抵达了电影本质上的联结。
甚至于艾里斯要追寻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意义,而是更为形而上的关于艺术、时间、衰老、未来、遗忘之间的联结和离散。
影片结尾米格尔组织了未完成的《告别的凝视》的首映,在一家倒闭的过时的满是灰尘老式电影院,试图唤醒胡里奥的记忆,当胡里奥和巧舒通过镜头凝视观众,他们也在凝视过往和历史、电影的本质、时间的凝固、流动的未来和镜头前的你。
电影已是行将就木的艺术,我们也无法换个地方重启人生——枯萎与虚空,唯有尽力面对。
情感,在胶片的最后一格存蓄,回望打开了整篇河流,已是告别之时。
凝视,永恒的瞬间,再次凝视。
德莱叶死后电影就没有了奇迹,可是主人公仍然想放映残片,唤醒昔日的好友(无异于制造一场医学传奇)它承载了艺术家的人生记忆。
电影讲述具体的创作者,自我的故事。
人没有永恒,更不存在神迹。
“主角是‘电影’”吗?
也不是那位昔日的演员。
我更认为导演米格尔是第一主角,或许同胡里奥一起,是某个艺术家(双重的)投射:苟活于人间市井,或中途易辙——随一种更本质的活着去存在。
米格尔在人生仓库中选择,丢弃,重蹈生活。
蓦然回首的一本签名书,旧衣旧物,相片和一只手表……过往的所有,通过一次采访被重新发现,使用,怀念。
这一次,将一些东西扔进垃圾桶,又把另一些装进了背包。
某次的当下,我们都会体悟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则不是。
而正有无数次的,对抚慰生命的选择,重新选择,组成了他的生活轨迹。
来到海边,在每个阶段带着不同又相似的感受,进行着本质的呼吸,弹琴,出海,睡觉。
胡里奥的演员生涯在一场球赛终结,丢下皮鞋,拿着香烟,在生命后一半来到另外的轨道。
即使抛却感情,朴素活着,仍也带了剧组的旧照——人生前段的临时特征。
他意外或有意地抹掉了情感记忆与生平所有,又简化地重复世人的一切,吃饭,劳作,睡觉。
缅怀友情,探访旧友,回首过去只是自我安慰。
惨淡经营的生活需要一次意义的赋予,需要意外来填充生活,通过影像的介质,通过艺术。
更可能的是,一场临时发现,从好奇心到平常心——不同的生活没有更多的不同。
最少环节的生存步骤,实际上他们在过一样的生活,只是在哪次硬币的瞬间,不同倾向性的决定。
如果没有结尾的放映,形式还不会完整,但关于人生主题的表达,在养老院就已经结束了。
整部电影可见的美的呈现,从手电筒,篝火,到任何一处的光与影。
更重要的,这只影片用最简朴的方式、平实的语言漫过生命,细微地讲解每一段有着汹涌力量、又实际平淡的故事。
球门与银幕,重叠了一个中点与另一个中点。
可前后仍是开端到结束,从首至尾,不管是一条胶片,一笔河流。
生命在其间次序流动,留下磨灭之前的一点痕迹。
唯有一瞬,可以光速穿过一切,直抵(人的)灵魂与所有——转身,直视的目光。
确实就像一个牛仔,梦间的峡谷中紫色的光闪烁。
我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为什么拍?
为了简明扼要,我的回答如下:从我写的剧本中自然而然地绽放的电影,纯粹、简单、必要的电影。
然而,我觉得这个答案还不够,所以我想尝试解释一下《闭上眼睛》(Cerrar los ojos,2023)可能包含的一些内容,尽管我很清楚,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深入到概念的领域。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阐明我的意图,我的意图当然是好的,尽管众所周知,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好的意图铺就的。
我的印象是,除了情节细节之外,这部电影想要向观众描述的故事围绕着两个密切的主题:身份和记忆。
两个朋友的记忆,他们曾经是一名演员和一名电影导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完全失去了记忆,以至于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是谁;另一个人正在尽力忘记,但尽管他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他发现过去和过去的痛苦仍然困扰着他。
记忆,也包含在电视档案中,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一样,代表着当代将人类经验转化为有形记录的冲动。
简而言之,记忆就是电影摄影师的记忆:这些拷贝被保存在铁皮棺材中,远离看着它们变得栩栩如生的电影院,成为特定故事的幽灵,被视听篡夺了社会性。
记忆如今已久,就像写下这些文字的人的记忆一样。
融合了所有这些特征的故事,一半来自于生活经验,一半来自想象。
我的所有电影剧本都是由我创作的,因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认为,它们所涉及的主题与我在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和兴趣有关,属于诗的艺术,在诗的艺术中,看电影的体验(这一点我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本身就成为了主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闭上眼睛》中,两种不同的电影风格交织在一起:第一种是古典风格,在气氛和人物方面具有幻觉主义(illusionist)的标准;第二种是现代风格,与现实紧密相连。
或者换一种说法,存在两种故事:一种故事在传说的庇护下浮现出来,所描绘的生活与其说是它本来的样子,不如说是它应该的样子;另一种则是漂迫不定的当代故事,在这种故事中,记忆和未来都不确定。
来源:Presskit翻译:Pincent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以使命的完成或多年遗憾终于夙愿作为落脚点,总是伴随着一段近似于类型化的,猛烈磅礴的高潮。
在瘦高老人踏入电影院,银幕的光反射在他迟钝的脸上时,我想这个场景应该也符合这样的定义,对他的救赎,或者说对他的救赎这种尝试本身,本应当在情感上具有相当的感化力。
不过,如果只简单地看它在基础叙事层面所实现的,不论是故事的完成方式,还是突出的扣题意识,我会觉得它在情感表达上显得有些迟钝、老态,有一种要素都齐全了但是表达不够充分的感觉,至少肯定没有形成类型化的,猛烈磅礴的高潮。
但在此之上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体验,刚看完电影的时候只从结构上做了最基本的认识,这些天来一直在思考。
主要谈一谈它的形态。
从阿巴斯开始,观众们对电影内创作电影从而指涉电影本身的结构应该都见怪不怪了。
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部电影最核心的概念,就在于将片中片里的开头和结尾作为电影本身的开头和结尾。
概念本身是非常清晰的,关键在于我们从怎样的角度去理解它。
简单地,把电影的基础叙事称为外层,把电影内的电影片段称为内层。
不可否认的是,当电影的外层呈现出更为平和、自然的形态,在其中构建一层更为戏剧化、抽象化的内层,会增强外层的所谓“真实性”,就像将一件黑色衣服放在灰色衣服旁边。
观众的共情中枢也会随之移动到外层,在《闭上眼睛》中,这一部分似乎承载不起观众对“真实性”的需求,将它作为更现实的一层去观察,简单地看由戏中戏向外的延伸,基本上没有更复杂的体验,“一个老头失忆了,看了一部他演过的电影,导演想让我们感动,哦就这样了”。
这可能会是前一段所提到的“迟钝、老态、表达不够充分”的观感的形成原因(之一)。
《闭》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实际上也是内层。
在影片的推进过程中,要让观众认识到基础叙事同样有站到外部去观察的必要性,通常需要一些更外部的指涉,关于电影本体或者关于现实身份,也就是短评中所提到的,要形成关于“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的思考,回头想想,我写过的大部分长评都是关于此的,提几个例子和方式。
《拜访小屋》《魔盒》都是由内向外,从方法的共性上对外部导演的自指产生联想,《驾驶我的车》将基础叙事层面的空间和动作抽象化并赋予额外意义,向内形成更丰富的层次。
这些电影结构的融合程度比较高,没有《闭》中素材介质的分野。
关于这一点,短评区有条一针见血的中差评,“为了这碟醋包这顿饺子”。
从这点出发去讨论,一定要提及《小说家的电影》。
洪为一段现实中偶然拍下的vlog重新创作一整部电影,并让它成为作品内的作品,将完全外层的现实素材置于“虚构”的位置,同时让《小》充分利用自己在现实中广为人知的情感关系在感性上发力,非常完美的构想。
整体想下来,对电影基础叙事进行整体抽象的方式,不外乎以上几种形式及其变体。
当然了,《闭》中的片中片并不是什么现实素材,应该也不是某部老电影的片段(未考证)。
艾里斯作为隐世导演,观众对他一无所知,虽然片中的导演角色有一定的自指属性,但也仍距离遥远,不可能形成什么关乎现实的共鸣。
假使有一部分观众(至少包括我)自认为看到了《闭》基础叙事的抽象化,如前面所说,它缺少从素材或方法上实现导演自指的可行性,那么可能性就只剩下近似于《驾》的内部方案。
回到电影本身,“为了这碟醋包这顿饺子”,从电影开始讲述故事的那一天起,观众走进电影院期待的就一定是《闭上眼睛》中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明确且锋利的剧情节点,男二(真正的男主)也有着一个明确且锋利的个人形象(与之对应的,钝感的基础叙事和人物形象)。
这样的戏剧性和锋利感,为《闭上眼睛》的结构带来了无穷的可能。
我们当然可以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从它的虚构属性出发,将自己的共情中枢调整至外层。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角色的完成度出发,拥抱片中片作为基础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
我们看过太多《绿野仙踪》《E.T.外星人》《纳尼亚传奇》《超级八》一样的电影,体验过无数次由现实向虚构投射的探秘之旅,每一位接受任务的主角都要历经磨难,最终完成使命,认识了世界的美好。
而这一次,艾里斯带给我们的,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反向旅程,我们由虚构进入现实,但对谜底的探索精神,对爱和生活的向往没有变。
这或许可以解答片中的另一个谜,为什么第二个片段一直不被导演允许播放。
无论如何,男主历经了三十年的磨难,甚至像《黑暗之心》一般自我迷失,最终还是将女儿带回了爸爸身边,履行了受托的使命。
我想我有理由为此而感动。
但它还有着更为理性的另一面。
当我们把两层结构并行起来思考,既然在电影内是一位演员履行了他的使命,那么其实,它终归也只是一位演员履行了他的使命。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电影才有必要在最后再回到外层的角色。
他的闭上眼睛,是基础叙事的扣题,也是电影主旨的落脚点。
这或许是电影节的意义所在,当灯光亮起,演员们站到台前向大家致意,想必电影的外部性也会因此不同。
朋友的消失成了未解之谜,最后的影像留存在被岁月淘汰的胶片里,老去的朋友和恋人散落各地如今又再度被提起,原本偏安一隅的种番茄打渔的生活也因为一次寻找的旅程变得不再惬意。
人成长到头发花白时,在追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和回忆时,影像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它记录了关于人的某个部分和某段时光,外貌和状态像是被封印了一样,和胶片一起被有心的人放在某个角落落灰,但它并不会消失,只会被遗忘,这是可惜的,也是故事里最想讲述的。
故事推进的极其缓慢,以至于我都忘了西班牙语是一门语速超快的语言。
导演在寻找消失的挚友时产生了大量的对白,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在一个场景里坐着回忆过去曾发生的,或是与这个人相关的种种,但即使是这样也让人感受到了逝去的时间和记忆的重要性。
曾经仅存的两卷胶片的里的故事是一段寻找的开头和结尾,正如整个故事,男主去寻找,然后找到了。
既是一个闭环也是一个暗示,多好的呼应。
而这部未完成的电影或者说两卷胶片所带给所有人的串联和追忆却是无穷的。
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美术,即使是如此安静缓慢的电影,每一个对谈的镜头和每一处生活的场景都非常的美丽,这是电影所带给我的愉悦,也必然会成为我的记忆和影像对我造成的影响。
我尤其喜欢男主逃离的地方的家,一辆房车是卧室,链接出来的书房和几个邻居,静谧美好又符合人物的性格。
而很多片段也令人动容,一个是男主幻想的朋友消失前的经历,带有一丝荒诞却拥有电影的美感和故事性;另一个是二人相见后一起刷墙看海的场面,唯美又默契,我能感受到风里所带来的情谊。
也许故事里包含了太多导演本人的追忆和情感,当人白发苍苍的回望或是失忆的生活妄图找回消失的一些过往,这些追忆的行为都让影像更有意义会以更加生动。
回忆是封存的胶片,跳蚤市场里写着赠言的书,是意外收获的照片,是留存的道具等等,而这些记录构成生活也封存了人的某个阶段。
真好也真美,最后的人们分享记忆寻找记忆再次创造新的,这些关乎电影也关乎生活。
开始有些压抑,哀伤的古典音乐,阴冷的色调,恐怖的局势以及不知所云的人物关系,以为是典型的欧洲致郁文艺片。
接下来的悬疑又吊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有耐心跟着维导和片中的导演一步一步走下去。
导演边弹边唱那段太舒服了,禁不住跟着节拍摆动身体,听他唱完我还悄悄地鼓了掌。
所以其实并不沉重,尤其是后面充满阳光的海边养老院,色调的变换也给出了一个更明朗的剧情走向。
只是没太想明白为什么会安排那么一出戏中戏。
他们未完结的片子叫《告别的凝视》,而本片又让你《闭上眼睛》,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
结尾时,胡里奥扮演的角色和乔舒一直凝视着镜头,而银幕外的胡里奥却闭上了眼睛。
“悲伤国王”说只有乔舒看他的眼神不一样,他们见面时也确实给了目光的特写,但不久后乔舒并不是移开视线,而是闭上了眼睛。
胡里奥的女儿安娜去见她时,也闭上了眼睛。
这究竟有何寓意呢……我没想通。
我觉得这应该可以算是一部迷影片,尤其是最后德莱叶被搬出来时。
另外还学到了一个态度,导演的剪辑师朋友说“毫无畏惧但不抱希望的变老”,有点像无可奈何版的“不卑不亢”。
年度十佳预定吧。
#BJIFF2024第八场@资料馆
241103大银幕二看|电影与现实交互的又一次辩证,影片和影片中的影片形成完美互文,“我想要最后一次见到那凝视。”(才发现装国王旗的那盒子上面图案是圣安多尼……有意而为还是偶然?
这部欣赏不来,他以最本真的方式来缅怀时间与电影,但是太冗长了
究竟是他失忆后而离开?还是他想要离开后而失忆?如果是后者那他又是为了什么?悲伤的国王对他意味着什么?照片中的女孩又对他意味着什么?这并非是一个自明的清晰的影片,而是一个需要去体会去感觉的过程,电影是一种记忆,但并非全然是一种视觉意义上的看的记忆,它让你闭上眼睛,调动你的情感与感觉上的记忆而与之相连共情。
寻人寻回忆,背后的故事还不够饱满。上来第一句台词就是中文让人意外
HKIFF48,看得太累了,重复而冗长的对话几乎没有在推动剧情,可以说中间睡一个半小时都完全能连得起来,最后的大师班映后谈也因为没了兴致看了一半就走了
恋旧不是因为我变老,是这个世界不再变好
2024.4.24 金泉港IMAX 二刷
电影原来讲了这么个事儿啊,看之前被他妈短评编的云里雾里去了。最近看新片总觉得导演们在电影里太把“电影”当回事了,比如此片结尾的行为就很自我感动。还有动不动就三个小时真是有点难顶。
戏中戏似乎更好看,开头旁白出现的时候小小激动了一把,无限可能尽现眼前,结局放映电影以招魂,也拍得动人,只是中间大概无聊了我差不多120分钟吧。
【5】太冗长 删减去一半都可以 坐在空调坏了的影厅看完了167min拍摄手法沉闷 数度的转场都是以黑屏的形式生硬地呈现让人出戏 唯一有趣点的是戏中戏的情节 相比起来我还更愿意看电影中找回中国女孩的冒险故事
真是电影的电影(最近这段一连串看下来观感太奇妙了🥲 再加上去年真的在马德里丽池外面那个书摊买了二手书碟就更加…(Ana真的在哪都是Ana💗🌟
难以感动,一股子老气
6.5。時隔三十年才再度歸來的Erice已滿是暮年的痕跡,全然不復靈動與表達欲。前一個半小時冗長的對話戲滿是毫無張力的正反打,之後亦是在對前作中迷影情結亦步亦趨的模仿才找回一二分年輕時的風采。他的境遇一如片頭和結尾中不斷凝視的石像,仍保留著最璀璨時的樣貌,卻對歲月的蹉跎束手無策。
一般
一个博尔赫斯式的开头,过程如波拉尼奥般冗长,期待一个胶片的幽灵,在蜂巢的暗室慢慢显影,等待一束榅桲的阳光,在南方的蓝夜重重叠化,拍电影却是一门手艺活,随时间淡入随时间淡出,维克多导演消失太久了,迟暮如一位悲伤的国王
多次莫名流泪。看完后发现了更大的偶然,震惊。我为了写小说而刷恐怖片,偶然看到《死亡论文 Tesis (1996)》这部片,女主Ana Arenas让我印象深刻,一部本挺套路的片子因为有她,变得精彩。于是,我顺手下载了Ana的其他高分影片。她在本片中饰演失忆者的女儿,角色名也是Ana。片中她找到父亲时说「soy Ana 我是安娜」,与父亲当年影片结尾那个被找回的女儿的台词,一模一样。我突然明白这个节奏如此慢的故事,为什么击中我——我担心,担心自己也会像男一和男二那样,由于年轻时的一些过错,错过自己本可以有所产出甚至有所精彩的一生。西班牙,被内战打断的历史,无数人,被分割的人生。由于我想要做梦,它出现在了我造梦的过程中,讲述的却是梦的破碎,和或可挽回——这一切巧合,就像一场梦一样。然后我闭上眼睛,像那尊雅努斯雕像,看向过去,看向未
实在不懂靠大段对话组成的电影,对话处理得几乎没有情感波澜,绵软又无力
构图和色调都不错,但这话痨大闷片,实在让我受不了,12分钟弃剧。
无聊
正如影片本身,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