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点点不满丈夫只是个送奶工 可是当丈夫说他只想当送奶工不想坐办公室的时候 她还是默默的支持了他 她也不太想要儿子学艺术 可是儿子决定退学后 她也支持了他她想要个孙子 听到儿子给她说儿媳因为精神分裂 无法要孩子的时候 她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了她就这样一直默默的支持着家里人 做自己想做的事Ernest买了辆车 她就开心的坐在一旁一起兜风 儿子头发长了 她递梳子给他真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啊 很温柔的妻子和母亲 这样的宽厚和包容 仔细想想 很难做到吧 尊重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尊重他们的人生选择那家看起来很好很好的舞厅和餐馆 贵的话 就不去了真的很好 也是这样 才能平平淡淡的幸福一生吧
Raymond Briggs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插画家,被英国人称为“圣诞老人” “圣诞节之王”,大约都是因为他的画作。
我心中对他的认识也不过是"the Snowman",每年圣诞节的时候真的是不夸张地说,电视台都会放snowman的系列。
直到看了《伦敦一家人》,我才知道,原来老爷子今年已有84了,而电影中他父母相识的年代1928年距今,已有整整90年。
电影是根据作家1998年出版的绘图本改编。
影片基本没有什么drama,只是淡淡地讲着自己父母的故事,从1928到1971。
20年代的伦敦温布尔登连排屋才卖不到900镑,人们还花着基尼,送奶工是一个很稳定的职业,生孩子还在家里。
父母只是普通的英国working class,他们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和艰难的日子。
父亲虽然不会赚大钱,可是心灵手巧,家里的手工杂事全部承担,母亲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Raymond在自己的绘图本里面,寄托了自己对父母深深的怀念,对往日的追忆。
好像不记得父亲在电影中对母亲说过我爱你,但在1971年母亲去世后,父亲也随之而去。
电影中提到的Raymond患有精神分裂的妻子Jean也在1973年死于白血病。
电影的最后配着Ryamond父母的照片,两人一看就是那种很老派的英国人,照片里的他们笑得非常开心。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很多人对这本书/部电影的谈论都有关埃塞尔和欧内斯特的爱情,但我更喜欢他们的生活。
我听到过最多的有关于婚姻的话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久了,爱情就变成亲情了",听到这句话我总在想,这么说,你要开始一段新的爱情了吗 ?
欧内斯特和埃塞尔的爱情并没有被生活变成亲情,因为他们爱着彼此,即使激情归于平淡;两个人从政治立场到生活喜好完全不同,但他们总是在包容彼此,埃塞尔是个保守和讲究的妇人,把房间布置得很温馨,客厅的小花瓶里总是插鲜花,欧内斯特则像永远都不会长大的人,那怕老了也会逗妻子开心,也会叫妻子"sweety"在妻子生产的时候他急忙回家问埃塞尔怎么了,完全没过问孩子;他们经历了战火,把儿子(雷蒙德)送到了乡下,他们晚上睡在自制的防炸铁笼里,他们房子的也在轰炸中差点被摧毁,但他们依然会去乡下陪伴儿子,他们没有因为战乱而变得消沉低迷,依然乐观积极地生活。
战争总会离我们而去,就像温斯顿·丘吉尔说的"欧洲将重获自由,世间万民将重新踏上阳光普照的广袤大地"可怕的战火远离了大不列颠岛,他们接回了儿子 一家人又重新生活在了一起,后来他们的儿子从文法学校里辍学,去读了当时在人们看起来并不入流的艺术学院,但他的父母依然会因为他拿到了证书而感到骄傲,他们的儿子和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婚他们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儿子很幸福。
也许上帝有太多的苦难要处理,所以没有顾忌到埃塞尔,晚年的她因为阿尔兹海默症遗忘了丈夫,但是欧内斯特还是会推着她走过他们年轻时走过的地方,帮助她回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点滴。
就像公祷书里说的那样"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71年时,埃塞尔进一步离开了欧内斯特,但他依然会摆放妻子的餐具,也许出于太思念妻子在同一年他也离开了人世,他们在天堂又相聚了。
看完他们的故事之后,总觉得结局太过悲伤,但是转念一想,这又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原本因为动漫风格有点不太喜欢,以为是个很幼稚的动画片,一边看一边吃,结果看着看着忽然get到了影片的魅力,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
因为一直都是以子女的身份在生活,第一次以父母的视角看他们的人生,觉得很有意思,也很寂寞,两个人组建一个新家庭,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政见不合依旧能够吵吵闹闹在一起很久,经历了很多事,一起开车一起旅游一起野餐,一起躲在防空洞里,很多时候总是父亲在紧紧抱住母亲,但在父亲经历pstd后母亲也能给予那份温暖和肯定,爱情比亲情还要伟大,亲情是斩不断的纽带,是即使你不联系也会紧紧在一起的关系,爱情不同于友情,是相互包容,是一起度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经历不同的事,太伟大了。
从父母的视角看,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偶尔和邻居打打闹闹,共同分享工作的喜悦,看着孩子从小朋友到大人,接受他或许有些奇怪的个性,学着像年轻人一样接受新鲜事物,主动理解孩子。
即使不理解,即使和孩子关系比较疏远,他们也并不苦恼和烦闷,而是两个人互相携手度过余生…我不知道我的父母看到这部影片会有什么想法,但是这种孩子视角里的父母的生活,真的很,让人感动。
特别是最后母亲老去了卧床的时候,还能看到床头挂着的婴儿的相片,从前觉得新潮但是在现在显得有些老土的装修,一切都很有生活感,很温馨。
后面母亲老年痴呆忘记了一切那里真的很难过,明明从前总是把父亲的名字挂在嘴边,最后却只认得自己的儿子了。
唉,整体很温馨的故事,或许在父母的视角生活里也会存在很多争吵和不快,但是在孩子眼里他们永远相爱,而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到那种幸福感,所以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会这么温暖吧。
从来没写过影评呢,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多年前已故的姥姥和姥爷,想记录一下。
我对他们的故事了解的并不多,以前的老人不习惯跟孩子们说自己的感情。
都是东拼西凑的一些记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世的最后一年。
他们如果还活着也快一百岁了吧,姥姥最后一年得癌症,走的很痛苦,后来去看她完全认不出来,瘦的真的是只剩皮包骨了。
她临终前最后一口气一直没咽下去,在身体极度痛苦的状态中支撑了三天,五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我数不过来的孙子辈和重孙子,都在老家的院子里和屋子里陪着她,给她送终。
那一年我还在上大学,我看到妈妈和舅舅们都心疼的不行,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肯闭眼,那么痛苦了,还时而得摸着她的额头,握着她的手,轻轻地告诉她,让她放心的走吧。
但唯有姥爷不在场,姥爷那时候已经有老年痴呆。
在几百米外的另一处老宅子里,他们几个月没见面了,自从姥姥病情恶化,大家都以为姥爷什么都不记得,也担心他们见面,姥爷清醒的话会很受打击,所以每次姥爷清醒的时候问姥姥在哪里,大家就欺骗他说姥姥在市区陪哪个孙子孙女呢。
而姥姥一直说不出声音来,那几天每次看起来想张嘴说话但没人听得出她说什么,只是给她湿润嘴唇,担心是不是渴了,而姥姥真的是几天不吃不喝就等着见姥爷,跟她一生的伴侣告别。
我看她几次使出浑身的力气轻轻的将手指抬起一点点,后来我妈妈猜测是不是手指的方向,老宅子,最后和舅舅们终于还是请姥爷过来了。
从推姥爷进大门的时候,他就清醒了,默不作声,在窗前看到瘦骨嶙峋的姥姥时,在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就哭了,他摸着她的手,两个人流下眼泪,彼此看着眼睛没有言语。
姥爷过了一阵子之后俯身对着姥姥哽咽的说,“我知道了,你放心的走吧。
”姥姥在那一刻闭上了眼睛,离开了。
……我一直记得这件事,这些片刻,很难过,也很感动。
还记得姥姥一直在床上不能动也强忍疼痛支撑着最后的生命,就为了见姥爷最后一面的场景,在姥爷最终被送去见她之前,我也去过老宅子看他,大人们都告诉我们说千万别告诉他姥姥的事情。
我忍着没说,只是想和他闲聊,他每次都不记得我,直到我说我考上清华了他才知道我是谁,(实际上并没有,是普通的一本,但他的印象里我考上了,每次回老家看他和亲戚们喝酒都吹嘘这件事,大家也都不扫他兴。
)我听长辈们说过一些他们的故事,姥姥和姥爷一辈子没吵过架,也经历过战争和分离,姥爷被迫抓去做国民党,他不是自愿的后来逃跑了回来见姥姥,他们有5个儿子,2个女儿。
在看过那么多二战时期左右的电影之后我在想,那时候他是怎么逃跑回来的啊?
记得小时候暑假回老家最喜欢跟姥爷去西瓜地,地头他搭了一个棚子,在夏天可以避暑睡午觉,能看着地以防有人偷瓜,每次就是他做农活,我在棚子里吃西瓜。
姥爷一直留着山羊胡,每天都带着爵士帽,最喜欢吃皮蛋,流黄的那种,喜欢喝酒打麻将。
他话不多,脾气特别好,总是爱笑。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我都是先摘了他的帽子摸摸他的头,有时候是光头,有时候是寸头,摸着很舒服,哈哈,然后再捋捋他的山羊胡,其他大人就说我没大没小,但他总是笑着让我摸。
在姥姥去世后几个月,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姥爷开始不怎么笑了,同一年,他也离世了。
希望在天堂相遇的他们,幸福永久🙏续:在姥姥离世之前,也就是再半年之前,暑假回去看她们,她还好好的,那时候癌症恢复期,看起来就像没生病完全好了一样,都以为一向健康的姥姥一定还有几十年的寿命呢,那时候他们都八十多了,那次一进门就看到她在院子里的葡萄树下劳作着,一个院子的豆子待处理中,姥姥声音洪亮,一直在说话,妈妈和我蹲下来帮忙,记得还有几个表姐,对姥姥的印象就是永远在忙碌,没停下来过,永远在洗菜做饭洗碗做家务,打扫,养大7个孩子后,去市里帮孩子们带孙子们,还有重孙们。
永远忙不完,小时候还时常带表妹从几里之外散步来我家,带着路过公园买的爆米花,陪我们几个孩子一起看电视。
半年后再见她就突然失去了所有的生命力。
那个年代的爱情是什么呢,他们顾着养活家,操劳一生,或许自己也没仔细想过爱情,但就是平平淡淡相守了一生,一同看细水长流。
前不久我梦到姥爷了,他在梦里特别调皮和开心,笑着对我说,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在朋友的邀请下,在周五的晚上用这部动画片作为一周工作日的结束,我觉得是相当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两个人相伴,相隔几百公里,却通过小小的屏幕,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看完了他们的一生。
故事叙述相当紧凑,从两位父母的初遇,到他们结婚、生子,又到儿子读书、结婚,最后讲到两位老人相继离世。
他们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只是平平淡淡,充斥着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相互扶持,偶有拌嘴摩擦,但总会有一方妥协。
所以哪怕偶有波澜,也还是会回归平淡。
但这份平淡却并不普通。
电影没有刻意避开时代背景下的动荡,从父母搬入新家后装上收音机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了一个世界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二战的凶险,党派的斗争,这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实际上时刻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他们会因为害怕被空投袭击而打造了简陋的防空洞,会把从未离开家的孩子送往乡下躲避战乱,会抱怨奶酪和黄油的分量越来越少。
这些都是社会、国家对普通人造成的影响,他们也不能幸免。
只是他们却是相对幸运的那一批。
一家人在战争中纵使担惊受怕也无人伤亡,纵使生活不算富裕却也依旧将他们的小家经营得井井有条。
但这真的能完全归结于幸运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他们平淡却温馨的一生,是因为有彼此的存在,是因为他们都懂得爱与包容。
初遇时,一个在街上骑着单车、一个在二楼的窗口恰巧探出了头。
两相对视,只一眼便是心动。
浪漫般的邂逅,有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天定的感觉。
我并不相信一见钟情,但他们的爱情,令人羡慕。
因为那并非纯粹由荷尔蒙掌控的一时冲动,而是细腻的、绵长的。
他们对彼此的爱,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事事有回应的行动。
是埃塞尔提出不想看到壁炉,欧内斯特就立即行动进行清理的效率;是。
是埃塞尔作为高龄产妇,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生产后,欧内斯特站在房外,两句脱口而出的“我妻子怎么样”。
其实他们两人的观念也不是完全相同,工党与保守党,战争与和平,甚至是生活本身,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会产生矛盾。
更别提等他们的儿子长大以后,还有更经典的,孩子进入文法学校本可以出人头地却偏要辍学进修艺术,难以找工作;儿子姐弟恋,甚至妻子还有精神疾病,没有办法生育。
我看到了埃塞尔和欧内斯特即便不支持儿子雷蒙德读艺术,但儿子还是去读了,我看到了当雷蒙德跟妈妈埃塞尔提起不打算要一个孩子,她似乎有精神分裂的情况时,埃塞尔第一句话考虑的不是你没有孩子,而是他的妻子是个可怜的孩子,受到病魔的困扰。
日子怎么会跟谁过都一样呢?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完美,但有了爱和理解,包容彼此的差异,允许彼此的不同,才会让普通人的生活过出了那么不一样的滋味。
琐碎的家长里短成为了相伴每一天的鲜活,叛逆的思想行动成为了一个人独特的标志。
尤其是当我看到片尾显示导演的名字真的是雷蒙德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原来真的是一个根据现实改编的故事。
好的土壤培养出了漂亮的鲜花,越发耀眼。
看多了宏大叙事,这种个体叙事的魅力,就在于动人的真情。
我们终其一生,可能不会达到那种高度,甚至就是那么平凡、普通,投放到茫茫人海,就是那么不起眼,但那又如何呢?
有时候也可以适当地唯心一把,正如这个电影的叙述方式一样。
纵使我们被裹挟在国家、情势、经济、政治下不能独善其身,可生活还是自己的,在最大程度内掌控自己的生活,过你想要的生活,那也是快乐、甚至是幸福的。
直至生命终了的前一刻,或许我们才能得出这一生幸福与否的答案。
但每一个你感觉幸福的瞬间,都会构成你最终答案的力量。
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
不过直到此刻,我还是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
正如我看到埃塞尔和欧内斯特就这样相继离世的时候,心里像是堵了一块石头,无法释怀。
哪怕我知道人终有一死,哪怕我知道自然老去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可还是会想,要是这样幸福的生活再长一点就好了。
希望我有完全释怀的那一天。
但我也衷心地希望,那一天晚点来。
观看过程,脸上的笑容如同他们的一生,从最初不禁绽放,到慢慢消失不见。
当两个人都足够老的时候,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也会随之而去,人的意志真的可以左右生命。
这部经典的短剧,不仅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一生,也涵盖了当时的世界形势、国家局势,政治、经济、生产力、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属于非常纪实性的、传体性的故事,或许会觉得那个年代、国家遥远,但似乎不管什么样的人生,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流程。
爱情是这个故事讲述的起点,这绝对是一部既缓解晚婚晚育焦虑,又让人不排斥美好婚姻新生活的故事。
全世界通用,买房——一个喜爱的居所果然是婚姻稳定的前提,即使最初与梦想还相差甚远,没关系,在彼此共同付出中,慢慢经营,日渐丰满。
就算支持着各自不同的共党,相爱的人也不惧怕截然相反的观念。
因为我有我的,我不反驳你的,你有你的,你别反驳我的,我们可以玩笑着讨论,但从不耳红面赤,一切就都很好。
能养成这么大的习惯,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又怎可能会让我们看不惯对方呢。
婚姻中,总想去改变对方是极可怕的,根基已开始动摇。
短暂又漫长的一生啊,有对方就够了,至于孩子嘛,真的,永远是在不可控之中,无论你们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
最后,不过还是两个人,孩子就像赚来的钱,始终又花出去了,从未真正属于自己。
还是回到最初吧,一个骑着单车从窗台下经过,一个正巧打开窗户挥了挥手,那时的人生仿佛才刚刚开始,是一切充满期待与回馈的时候,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不 只如初见。
英国手绘动画电影,改编自一个作家父母真实人生为故事所绘的绘本,讲述他的父母,一对普通英国夫妇从1928年初遇相爱到1971年相继离世的故事。
1️⃣男主和女主是伦敦二十年代最普通的市民,一个是送奶工,一个是女仆。
他们相遇、相知、相爱、结婚,搬入靠贷款买的小公寓,依靠勤劳持家,慢慢从家徒四壁到置办起有着各式家具的温暖家庭。
2️⃣从1928年到1971年,他们一直住在这栋小别墅里,家见证了时光在此间停驻又流逝的整个过程。
收音机、电视、电话、洗衣机、自行车、小货车、轿车、摩托车等等具有时代印记的物品轮番上场;希特勒上台、二战爆发、丘吉尔上任、苏联参战、空袭、战后重建、工党胜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会变革接踵而来;亲人分离、相聚、又再度分离,唯有小别墅和花园中的花儿一如往昔。
3️⃣他们的爱情婚姻故事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故事一样显得平淡而朴实,但平淡朴实的爱却最长情,也最能激起人们的共鸣。
4️⃣当男主和女主相继去世,那栋见证人生的小房子失去了他们往日的气息,我仿佛听见它在哭泣,我也哭了,一瞬间好像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又好像什么也没明白!
这个故事是关于从相遇到相爱到相濡以沫的两个人普普通通的一辈子,这个普普通通其实是带引号的。
他们共同经历了战争,也一起见证时代的变迁,见证电视、电话、汽车的出现。
周遭的一切都在慢慢发生变化,但令人羡慕的是两个人的感情从未减淡,即使就是日常的琐碎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面对危险、面对阴霾,对方的一个拥抱,一个玩笑就能驱散一切。
有的时候吸引人的故事并不需要多么大的起承转合,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也同样会因为这种平淡的日子打动。
相遇与互生情愫其实故事前期对两个人结婚前的讲述很精简,但又极致浪漫。
两个人的相遇因为欧内斯特早上骑自行车经过埃塞尔工作地方楼下时的一声问候和一个明媚的笑容。
从此两个人每天心照不宣地期待和对方的相遇。
包括后面两个人约会到见父母,再到步入殿堂。
整体画面色调很温暖,对话很少。
很像《飞屋环游记》开头的那一段,两个人之间的甜蜜回忆像剪影一样一幕幕浮现,真的超爱这一段。
印象很深的是,在路过一家舞厅的时候,欧内斯特觉得入场需要5先令太贵了。
然后通过自己的小幽默既化解了小尴尬又讨得埃塞尔的欢心。
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嘛。
并不需要多富有,却也能把最普通的日子过的津津有味。
可以跟我一起看电影吗
两个天真烂漫的人从两个人变成一个家
婚姻是两个人幸福的又一开始。
两个人不断打拼,不断添置家具,让空荡荡的房子慢慢变成真正的一个家。
(不得不说欧内斯特真是什么东西都会做,极品好老公)
刚入住连窗帘都买不起如果不是片尾处提到,你根本无法发现埃塞尔比欧内斯特大五岁。
因为生活里,男主处处都在宠着自己的妻子,是真的会觉得像一个公主一般。
两个人积极的心态,互相打趣的日常,故事中都详细地交代了出来。
然而并不会觉得像小学生流水账,生活处处藏着浪漫,通过他们两个的生活其实是在帮助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平时我们不会注意到的事情在影片里被放大了出来,让我们能够捕捉到平静的幸福,哈哈所以我把它称为高级的流水账!
战争与互相慰藉高龄产子后的平静生活没过几年,残酷的战争来临了。
在把孩子送到乡下后,又开启了只有两个人相互取暖的模式。
这一阶段的色调明显变冷了起来。
但是你会发现两个人的生活还是很少会有悲观的情绪在。
而彼此之间的拥抱也变多了。
因为对方在自己身边,好像一瞬间就有了坚强的理由。
欧内斯特在家里修各种防御措施也真的会让人安全感倍增。
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地让这个家更加稳固。
一个细节,男主修的防空洞外面还种满了花。
就像是战争中二人的生活一样,总会在苦涩中找到甜。
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战争后的细水长流战争结束后,儿子回到了家中。
开启操心模式。
原来全世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
妈妈也会为儿子的一点小成绩向邻里炫耀,也会为儿子犯错极力掩饰。
孩子说要去艺术学校,老夫妻俩一宿没睡,像极了为我们操碎了心的父母。
两个人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儿子带女朋友回家,父母很早就在家里穿好衣服悄悄观察形势,原来这场见面紧张的不只有我们。
她也会像我们父母一样期待着新的生命,却也尊重孩子的选择,包容与理解。
她会永远给你递一个梳子。
即使有一天她变成了一个孩子,她也会记得你,也会记得和丈夫初次约会电影中的维克托麦克拉格伦。
而他,永远深沉,却又永远懂得制造惊喜。
他会每天兢兢业业地送牛奶,慢慢攒下第一部电话、第一台电视、第一辆车。
(虽然我感觉就离谱,这得每天送多少瓶奶啊。
)记得当第一次开车出去的时候,埃塞尔问,“这车真是你的?
”欧内斯特吻了她的脸颊,“是我们的,亲爱的”。
一切的一切,都会因为是 我们 变得更加有意义。
其实会发现,有很多时候夫妻二人聊天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丈夫会更关心时政,而妻子更关心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
(尤其是煤)这可能也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吧,细细观察起来很有意思,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大家自己去发现吧欢迎讨论。
或许你会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你会发现原来也做过一样看似平淡的事。
殊不知那些点点滴滴构建了生活中的绚烂。
其实我们很难做到一辈子轰轰烈烈,最终我们都会向往有一个人在暖阳下陪着你坐在躺椅上聊着些有的没的,话题不用非要有什么意义,只要是你就好。
闲来无事和小冰聊天,她忽然问我想不想看电影,做了几个选择题,就推荐了《伦敦一家人》。
这是一部我从未见过的画风,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体验。
画风很唯美,像彩铅、像水粉、也像油画,总之是很舒服的,轻纱般的、透气(除了战争时期黑云压城的浓墨)。
背景音乐也是舒缓的,从前慢的感觉。
甚至战争时期也有远离硝烟的乡村,一如《邮差先生》中的小城,岁月静好,转眼也就过去了。
伤亡总是有的…但,不常发生。
Ernest总是在看报纸,从中应该可以获得世间的大事。
而我呢,如若早生几十年,没有现在这些媒介,也会悠闲的看报纸,装作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和妻子一起躺在草坪上)时间流逝,正如月光朗照所有人,一家人这样,就很好(●°u°●)」那时还可以对着家人会心安抚地说"there…there…","I know…I know"
平淡无聊到甚至有点无聊平淡
无论世事如何变,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是这样平凡地度过庸常的一生,这种平凡也是一种幸运。结尾的那棵梨树让我终于能够明白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里面的伤感和深情
啊早该知道受众不是我。完全吃不了清水文。
不如静态截图治愈,但配色舒适,水彩临摹典范。
色彩真好看,像彩铅涂满的五颜六色,但是夫妻二人的生活底色是悲凉的,夫妻间的生育之痛,时代的变迁,经历战争之苦,原生家庭的苦难,政治,经历,文化,科技,数十载,都在变迁,动荡。但在普通的老百姓看来,这些看起来都是事不关己的琐事,过好自己的生活比这些更重要。
7.5
20170423北京国际电影节!
为什么一生这么短……一眨眼就过完。
温情动人,有太多会心一笑的场景。和在英国时的伙伴一起去看,场里碰到了两拨也是在英国见过的朋友。我爱伦敦。
最后真人照片里的都好丑,果然安稳的生活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啊……
平凡的人生不等于如此无聊的平铺直叙好吧?
好普通,没有打动到我
这个故事哪里平凡 明明是多么幸运的两个人 他们一生躲过去了无数次可能的悲剧
流水账动人故事。
父母的一生,单纯又美好。
一对英国夫妇从相识、相爱到双双离世的历史,以小人物的角度观看了18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发展变化,战争的纷乱,人们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和家庭的发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并且以手绘动画的形式展现,人物的性格都在日常行为和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时候看的插画风,很温馨,喜欢。
画风好喜欢啊,配乐真好听啊,平淡而真实
一个送奶工就能在首都买得起房子养得起娃,妻子还能在家做家庭主妇,这已经是我们比不了的啦。其实大部分人想要的生活,不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买一所自己的房子,一人工作一人顾家,养个孩子吗?可是连这种平凡的生活,都是很多人竭尽全力都无法获得的了。
英国新闻联播合集,强行插入的超低级笑点,平淡夫妻的一生的取巧选题再加上一堆哦欧内斯特哦埃塞尔,简直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