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勃

Trumbo,荷里活黑名单(港),好莱坞的黑名单(台)

主演:布莱恩·克兰斯顿,戴安·琳恩,海伦·米伦,路易·C·K,艾丽·范宁,约翰·古德曼,迈克尔·斯图巴,艾伦·图代克,阿德沃尔·阿吉纽依-艾格拜吉,迪恩·奥戈曼,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特朗勃》剧照

特朗勃 剧照 NO.1特朗勃 剧照 NO.2特朗勃 剧照 NO.3特朗勃 剧照 NO.4特朗勃 剧照 NO.5特朗勃 剧照 NO.6特朗勃 剧照 NO.13特朗勃 剧照 NO.14特朗勃 剧照 NO.15特朗勃 剧照 NO.16特朗勃 剧照 NO.17特朗勃 剧照 NO.18特朗勃 剧照 NO.19特朗勃 剧照 NO.20

《特朗勃》剧情介绍

特朗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传记片。 特朗勃上世纪30年代进入好莱坞当编剧,奉献过《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约翰尼上战场》等经典作品。在荣誉背后,特朗勃的职业生涯实际上非常坎坷,他在40年代末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于1950年解雇,并蹲了大牢。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一度无法工作,特朗勃就借用他人名字创作剧本。他曾凭借《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但当时剧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编剧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敌索尔别和陌生人跳舞新铁路少年寻找长着獠牙和髭须的她告诉我是怎么死的药神皇太子:龙之刺天真派:杨门女将阿比盖尔之谜圣母在上:春孤筏重洋上帝保佑美国怪物少年派LoveLive!虹咲学园学园偶像同好会四格漫王冠第二季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辛普森一家怒火攻心2:高压电古都我的完美秘书摩斯探长前传第四季盐与火恶途苹果核的滋味我的哥哥是独生子有时候,永远不杀人合约精灵女孩小卓玛开拓者们最爱

《特朗勃》长篇影评

 1 )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儿

关于特朗勃的历史一无所知,所以看的比较津津有味,才知道他是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的剧作者。

为什么说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原来伟大的米国那时也经过如此的一段。

树立敌人,寻找异己,政治迫害,栽赃定罪。

如果不是特朗勃,而是那个得了肺癌的哥们,有什么机会呢?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其实,不是特朗勃救了自己,只是时间到了,上峰觉得可以解禁了,所以,他才有机会以自己的名字显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样从小在D的教育下,所能得出的结论吧——我不认为结果是特朗勃的争取,特朗勃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维持了自己的生活。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肯尼迪夸了斯巴达克斯之后,才彻底扭转了局势,否则怎么解释还有那么多抗议和抵制特朗勃的吃瓜群众呢。

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在白色恐怖时期依然笔耕不辍养家糊口的励志片。

 2 ) 怀疑一切事,相信一切人——北美新片《特朗勃》漫谈

每个人问我,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里,最喜欢哪部影片,我都答《特朗勃》。

时值影片上映二刷,有些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好。

因为它已是一部足够好的人物传记片。

相比今年的《黑色弥撒》《黑道传奇》,虽然题材不同,不可类比,但是这部《特朗勃》真的更加耐看。

<图片5>打字节奏的贯穿影片从特朗勃人生中,提取的第一要素就是“打字机”。

无论是宣传海报、剧情穿插、原声配乐,他除了一半时间在浴缸里写作之外,大部分时间就坐在写字台上,用两个食指飞快的敲击各种型号的打字机,就连入狱期间也不例外。

电影开篇,就在他不停的敲击伴奏下,罗列了他在1940年以前的成名作,搭配同样快节奏的钢琴原声《Eighy Words a Minute》——每分钟80个字,这是特朗勃的打字速度。

两撇胡子的倔老头老白饰演的特朗勃,乍一看外形上近乎100%还原,尤其是在发型和胡须的掩盖下,人们更加忘记了装束背后的演员相貌,而是直接过度到真实的人物形象。

而令角色更加神似的,是老白绘声绘色的模仿了真人特朗勃的吐字方式和说话语气。

如果去看早期的采访片段,听声音,就会发现,很多单词的发音,是老白特意靠拢演绎的。

<图片1> 人物外形和神情都相似了,剩下的就要看剧本的功力了。

编剧John McNamara参考了Bruce Cook的人物传记原著《Dalton Trumbo》,集合了大量当年的真实事件和影像素材。

令影片观感厚重、丰富之余,还有着大量的精彩对白。

导演:杰伊·罗奇把这些政治讽刺、黑色幽默的部分,掌控的张弛有度,时常令人浅笑回味。

特朗勃一生的故事复杂且沉重,却又感动人心。

影片跟随他的事业高峰——签署了三年的好莱坞高薪合约、到拒绝HUAC(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审问、失业打官司、进监狱、到重回好莱坞匿名创作、直到黑名单被打破。

阶段太多,如连锁反应一样不断推进,每个桥段都无法过多的展开。

但是影片将人物的主线,放在了友情——好莱坞十人党,还有亲情——特朗勃如何守护家人的过程里。

面对有着共同理想,却并不喜欢他的朋友,特朗勃是慷慨的。

当自己匿名找到了工作,他也希望其他失业的同伴可以有工作、有钱赚。

就像他开解大女儿一样,当你看到班里的同学没有午饭吃,你会怎么做,是告诉他们去份工作?

还是分享自己的那一份?

女儿可爱的认为,自己会遗传父亲的共产党身份,而父亲却说,我并不是讨厌这个国家,而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更好。

他除了更有才华、生活更富裕之外,与其它的同伴一样,只是希望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特朗勃于1943年加入美国共产党,本意是相信共产主义能够对抗当时的法西斯主义,他并不太关心什么是马克思。

——摘自豆瓣人物)不断创作的一生难得的是,影片中演绎了《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两部名作的创作背景,特朗勃失业后被起诉,高额的律师费用,没有收入的现状,都令他深深的担忧家人的生活。

败诉后的他回到家,看着窗外妻子和三个孩子在院子里打乒乓球。

他默默的拉上了窗帘,开始写自己的剧本。

目的非常明确,写个好剧本,然后卖掉它,赚钱。

这样的创作单纯有力,不拖沓,不纠结。

令人想起当年《教父》作者,也是欠了一屁股债,如果没有这部作品的预付稿费,估计就要死翘翘了,才奋力完成了这部历久弥新的黑帮家族故事。

这样的爱情题材、犯罪题材,永远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当然,众所周知,人们对于《罗马假日》也有争议,影片中也有呼应,但有趣的是,作者在创作时,可没想过要成为艺术家、得奥斯卡。

特朗勃考虑的是故事本身的魅力,无论署谁的名字,都可以卖钱就好。

试想一下,如今很多作品,如果拿掉作者的名字,观众还会不会买单?

在那个人们逐渐离不开大荧幕的年代,剧作者们单纯的创作,更能显现出他们的才华。

而《勇敢的人》是特朗勃在出狱后,也是匿名撰写的,他的同伴质问他,在无数商业烂俗剧本的背后,他还是否有灵感与激情。

特朗勃陷入沉默,他说在墨西哥驻扎时,当战争胜利,所有人都在欢呼,只有一个小男孩儿在那里哭泣,这是他的心病。

而当他经历与家人的争吵与和解后,他写出了这部《勇敢的人》——关于一个小男孩儿的故事。

他对制作公司的老板说,这个剧本有个大问题,老板问:“拍摄它很贵?

”,特朗勃答:“不是,更加严重,这是个很好的故事。

”,于是特朗勃心中衡量的“好”,令他再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影片中老白抽烟、嗑药、喝酒、熬夜,开挂一样的七天完成百页的剧本,每天创作十八个小时,他始终被烟雾环绕,要不就是躲进浴缸,被洗澡水围绕。

就是个疯狂创作的老头,失去了朋友的理解,冷落了家人的相处,但是每个人都尊敬他、崇拜他,甚至想成为他。

他一度叫嚣,自己只有战友和敌人,这么多年,只剩下战斗。

直到他与大女儿的谅解和告白,讲出了每个人的心声。

天才从来都是固执的,不好相处的,以前是,以后也是。

如果去看真实特朗勃的采访记录,本人更加的厉害一些,老白算是柔和版了。

影片在倔强人物的背后,穿插的是幽默自嘲的智慧。

大量的对白,去阐述特朗勃的想法,直接的、间接的都有。

他说自己可以牺牲一切,不能失去家人。

他说这个时代下,没有胜利和失败,只有牺牲者,即便他被列入黑名单很多年,但他不想伤害任何人,他只是希望,如果有一天拿回奥斯卡奖杯,会送把它给大女儿,那个帮《罗马假日》改名字的女孩儿。

而这些金像奖的背后,隐藏着那些默默无闻的,同伴们的牺牲与付出。

那个空荡的桌子上,立着奥斯卡奖杯,两个人推来推去的情节,非常戏剧性。

后续柯克.道格拉斯和奥托.普雷明格陆续找他撰写《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特朗勃的名字才终于出现在了大荧幕的结尾字幕里,使得黑名单被撤销,随后在美国编剧工会复职。

这样传统时间线上的叙事,主创们却丝毫没有令影片沉闷,对那个好莱坞不光彩的时代,对美国人过激的立场,对那些自欺欺人的角色,影片通过特朗勃的言语和行动来瓦解一切,就像他说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那件他们都不允许我们做的事情——继续撰写剧本,就是反击。

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相信他的内心坚定的认为,这样做是用的,是终将被认可的,也是唯一走出困境的办法。

这部作品本身,依然会令人纠结,到底是人物故事足够震撼,还很影片的拍摄角度令其更加动人的疑问,但前思后想,处理的两相恰当,叙述方式没有令故事沉闷,就是好的制作。

更何况导演和编剧还做到了幽默机智、温馨励志。

其中可以看到,特朗勃从一个好的小说作者,到巅峰的编剧生涯,他从不抗拒创作,无论是什么样的类型片,在他心中有把好剧本的尺子,而不是用电影去教化主义思想,电影就是电影,不是宣传信仰的手段。

外星人也可以跟农场女孩儿谈恋爱,单纯浪漫。

人说常常伟大的作品,都是订件。

亦如早期的油画作品也不例外,但是无数的订件累积,让创作者不断的磨练技艺。

特朗勃总能看到冗长的剧本里的好故事,向下一个经典作品进发。

影片有一幕令人难忘的剪影,1951年入狱11个月的特朗勃,终于被释放,在背后的探照灯下,他走向监狱大门,一个并不高挑的身材,却如松柏般站立。

他还是那个带着帽子,打着领结,拎着皮箱的特朗勃——像斯巴达克斯一样,不接受被当作奴隶一样对待,一个人对抗全世界。

他选择了:怀疑一切事,相信一切人,从不后悔。

多么可敬又可爱的好莱坞共产主义战士~<图片3>2015年12月12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 看过《特朗勃》

杰伊·罗奇(Jay Roach)是地地道道地以拍喜剧片而成名,《王牌大间谍》和《拜见岳父大人》两个系列早已经成为了喜剧片中的经典和翘楚,不仅如此,他对政治喜剧也多有涉猎,2013年的那部《规则改变》将直接导致2000年麦凯恩大选失败的萨拉·佩林从头到脚讽刺得通透涕零,同时还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三座艾美奖。

《特朗勃》拥有杰伊·罗奇作品一贯的特色。

架构紧凑,节奏明快,同时还集合了前作中荒唐戏剧和政治喜剧的大成,不但情节丰富,却也充满了轻松和幽默的细节,成功地摆脱了刻意说教的嫌疑。

编剧约翰·麦克纳马拉 (John McNamara)以 布鲁斯·库克(Bruce Alexander Cook)所著的特朗勃传记为蓝本,但并没有将重点聚焦在特朗勃如何创作出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本上,而是架设了三条故事主线, 穿插了身为“好莱坞十人案”中一员的特朗勃与其他电影人的友情,与妻子儿女的误会和冲突,以及被划入好莱坞的黑名单之后如何匿名创作,最终遇到柯克·道格拉斯和奥托·普雷明格两位勇敢正义的重量级人物出手相助的故事上。

这样一来,特朗勃的形象变得丰富多样,充满戏剧性,却又不失深度。

当然,快被中国影迷忘记本名是什么的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对这部电影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对特朗勃吐字发音和举手投足之间的雕琢,让布莱恩·科兰斯顿(还是“老白”念着顺口)不易察觉却又细致入微的表现出了特朗勃在遭遇人生剧变之后的一系列变化与从未动摇过的坚守。

他已经完完全全就是那个风趣,睿智,偏执,顽强,靠着笔杆子对抗整个世界的老男人。

今年的颁奖季中有另一部有关意识形态与命运为主题的电影《间谍之桥》,虽然命题与主旨不尽相同,但背景都是被巨大的铁幕阴影笼罩着的灰色年代。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极少部分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命运。

当那座迷墙和铁幕被打破,当雾霾和黑暗退去时,我们始终能够坚守着那份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也许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强大的力量。

 4 ) 轻松看电影,不想与政治有关

谁曾想罗马假日和赫本成就的背后有这么一个曲折隐匿的情节,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娱乐都是政治的延伸,但是作为正常人来说,我们只想搞笑一下电影好不好,只想轻松快乐啊,并不想掺和政治啊。。。

😂😂😂当然,一个美国社会眼中的共产主义是怎样,也可以从中管中窥豹啦。

另,为结尾演讲加一颗星。

 5 ) 致特朗勃们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一流的剧作家,一个二流的说客,有时候还是一个三流的父亲和丈夫;他是一个怎样个人呢?

他是一个倔强的坚持者,一个沉默的忍受者,有时候还是一个狡黠的欺诈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或许,他不过只是一个喜欢听故事和喜欢写故事的人。

他是,特朗勃。

1946年3月,共同的敌人灭亡后,曾经的战友瞬时变作仇敌。

一道巨大的铁幕将世界分作两块,冷战爆发。

这道铁幕无所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时而是柏林那堵丑陋而坚固的墙壁、时而是美国人眼中的赤色危机、时而是苏联人口中的资本主义威胁。

在好莱坞,它叫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也叫作黑名单。

自古至今,政治从来都是最为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

当铁幕落下的一瞬间,无数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共产主义同情者都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政治嗅觉迟缓的部分下层人民和一些已闻风雨却丝毫不惧坚持者。

特朗勃,就是后者。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信念甚至是信仰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一旦这虚无缥缈的口号和旗帜被整个社会环境所不容,威胁到了自身生活和生存时,改弦易辙就更是理所当然。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的确如此,但特朗勃不是大部分人。

且不论特朗勃成为共产主义者是因为史料所提抗击法西斯,还是如影片所现,支持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当浮躁虚假的“国共合作”大潮退去,留在岸上的,就只有特朗勃和特朗勃们。

辩证的讲,意识形态层面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其实在某些时候也无所谓对错,看得只是肉食者们所支持和推崇的。

抛却这一点,特朗勃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参与者,但他的确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的人,他是一个认准真理(对自身而言)后,能坚持也敢坚持到最后的人。

仅仅这一点他就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同时他也是一个灵活变通的人。

他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生活就是要穿衣吃饭。

所以他愿意抛弃一名文字工作者最基本的尊严:著名权,去继续写作,去写一些或者说一堆垃圾。

他是一名战士,但绝对不是一名喊喊口号就热血上头的死士。

就像他对朋友所言:“用耶稣一般的纯洁去战斗,用撒旦一样的狡猾去取胜。

”这就是特朗勃的战斗方式。

历史最常记住的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以身殉道 壮烈牺牲的人;一种是出卖一切,苟且偷生的人。

循环往复,如过江之卿。

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另一种人,另一种曾经站在前者身后甚至身前与其共同战斗,曾经拒绝后者不与其同流合污的人——特朗勃们。

他们坚持过且仍坚持着,他们战斗过且仍战斗着。

我们都缅怀烈士,却忘了谁让我们记住烈士们的故事。

那座小金人象征的不只是剧作家的最高荣誉这么简单,它更意味着曾经的血和汗没有白流,曾经的错误得到了承认和铭记。

那些监狱中的虚无、弃名时的屈辱,无数个日夜坠落在打字机旁的烟灰,都是值得的。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致那些敢为也愿为他人流血之人,也致和他们站在一起的特朗勃们。

正文结束扯点别的:原来柯克·道格拉斯竟然是个小矮子2333,以前从来没注意过_(:зゝ∠)_。

话说我大库神果然是不好搞啊!

不过《斯巴达克斯》还是库神最讨厌的一部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普雷明格总是一股分分钟风衣下掏出一把“芝加哥打字机”开扫的感觉。

另外真的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道格拉斯送给特朗勃的那只鸟叫“赛缪尔·杰克逊”么!??

23333

 6 ) 美国人是怎么看共产主义者的

特朗勃(Trumbo)这个翻译不好。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单《罗马假日》的编剧这一项,就已经意义非凡。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知道罗马假日不难,知道赫本更不难,知道威廉·惠勒很难,知道特朗勃就更加难了。

因为他甚至没有用真名领奖。

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分子(Communists),在冷战时期的美国,他被列入黑名单(blacklist),只有B级片公司敢用他。

后来慢慢用假名也写出了名堂,特朗勃这个名字才最终被奥斯卡承认,补发了《罗马假日》的奥斯卡奖。

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

其实可以更加简单点:一个共产主义者被列入黑名单,但是还是写的太好,黑名单也就名存实亡了。

这个故事若不是个真实的故事,恐怕影院里一般的观众都得睡着。

剩下一半的观众看见布莱恩·科兰斯顿(Bryan Cranston,中国影迷俗称“老白”)带上圆帽,弦乐响起,会突然被《绝命毒师》的回忆惊醒。

既然说到这了,就先说说老白的演技。

老白是个好演员,但他不是个演技派。

他是每一个男人最爱的男人:看起来羸弱、衰老、缓慢,但眼睛只要微微一缩,你就看得到他的硬气。

中国男人尤其喜欢这种硬朗,我们的文化不喜欢肌肉,不喜欢拌嘴,不喜欢逞能。

我们要的是“温酒斩华雄“,不说关羽如何英勇,只说这盏酒的功夫。

老白就是这样一个东方哲学的人,所以他能演的角色,也得是这种细节里能见乾坤的人。

然而特朗勃不是这么一个人。

他是个天才。

不像《绝命毒师》里的老白,虽然也在化学方面极有天赋,但在任何一个其他方面,他都是一个你会嫌弃的中年男人,肚皮比在湘江旁边喝酒的蛮哥还大。

总而言之,老白演他,不够有魅力。

你感受不到一个游走在黑名单边缘还能够拿奥斯卡奖的天才。

你只感受到又一个重压之下反弹的凡人。

但话又说回来,老白在演凡人这方面,一如既往的精彩。

共产主义这档子事,现在说起来已经很是老套。

我们新闻法律课上教授问:“如果你要形容一个人,哪一个词在1960年代是诽谤而现在不是?

哪一个在1980年代不是诽谤而现在是?

哪一个在本世纪初是诽谤而最近不是?

”在1960年代,你说一个人是共产主义分子(注意不是共产党,不需要你入党,沾边都不行),你就可以告他诽谤你了。

因为如果你不告,后果就跟电影里的特朗勃一样,游泳池里灌满了死尸。

至于80年代,你说一个人是黑鬼,黑人是没有权利告你的。

现在怕是想都不敢想。

至于最近,这个词是同性恋,一个中性、不带预设立场的词。

所以很多观众在看《特朗勃》时,可能觉得没有代入感,尤其是中国人,还会觉得怪怪的,毕竟我们有三亿党员,说是共产党要坐牢,怕是心理上很难拐弯。

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太正常了。

坐我后面那个美国人,电影的每一个包袱,斯大林的,胡志明的,他都咯咯笑。

说一个故事,让大家感受一下美国人对共产主义者的看法。

我们课上说商业报道,说到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对美国经济的正面作用,包括雇佣美国当地人、引进技术移民、振兴地产业等等。

这时一个美国女同学对我说:你可以报道一下,这些人是不是共产党。

我一下子愣住了,我问她:共产党不共产党的,跟跨国投资有什么关系。

她也楞了一下,补充说道: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觉得共产党的人来美国投资,太奇怪了。

我又愣了一下,进而质疑:我也没有别的意思,在民主党的大本营加州,一个共和党的商人是不是会被记者抓着报道?

她愣了最后一下,悻悻然地说:没任何意思了。

我差点拍案而起,问她说没意思是几个意思。

当然后来我们也就意思意思算了,确实没什么意思。

说起来,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电影这个产业从来都跟政治紧密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当钱和政治都躺在床上聊骚电影工作者时,还是钱显得波圆腿索。

所以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什么时候来,还得取决于钱这玩意儿它什么时候再开放一点。

允许更多的外资进入,允许更多的热钱涌入,甚至允许更多的烂片、B级片在市场里面滥竽充数。

这样很快,可怜无辜的汤唯们不需要匿名的天赋,也可以视黑名单如无物。

当然这并不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这只是一个共产主义环境下发的牢骚罢了。

主义不主义的,从来不重要。

重要的是像电影里一样,电影工作者不论吸多少烟,无论浴缸里的水有多么浑浊,无论外人如何瞧不起——都不能丢了文艺的心啊。

 7 ) 无敌的编剧技能

片子很好看,男主老是老点,很有味道,就是老帅老帅的,演的超级棒。

女儿也很漂亮,里面的Kirt也好帅!!

超级喜欢。

对于,里面的政治斗争,我可不敢说话,哈哈,我对这方面还不成熟,害怕说错了以后,等会儿,就会上像片子里一样的 blacklist了,我只能说,祖国万岁,我是个傻子,我啥都不懂,别叫我发表意见,I love my country。

just kidding.男主演的特别好,演出了成熟的睿智,机智的争辩,在困难中的不乱阵脚。

出了监狱,他开挂似的编剧技能得到了适放,让我觉得,妈呀,这简直就是个god of the script。

我看到他的煎熬,吃止痛药,不停地抽烟,没日没夜的写,沙发上写,桌子上写,最喜欢的还是浴缸里写,写的快发疯了。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他身心的煎熬,痛苦,但这不是他写出天才作品的主因,就像,如果我也没日没夜的写,我就可以写出那么伟大的作品吗,不可能的。

所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天给他的天赋,还有就是他的过去的经历。

我觉得电影在他写作过程中,对于后者的反应很少,还好有。

这就使的前面演了很久的个人经历,似乎有点与他写作的伟大作品割裂开了。

让我一度觉得,这就是一个美国的编剧队长。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天赋和经历共同成就了他。

所以这是我的看法。

 8 ) 《特朗勃》好莱坞高手是如何炼成的

特朗勃并不是很熟悉,不过这压根也不重要。

不过这个影片给我的触动是极大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朗勃是一个民主党人士,特朗勃是个编剧,是个优秀而杰出的好莱坞编剧,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家庭幸福,他和他的“好莱坞十人组”支持共产主义同情劳工,不过被国会打入懒人黑名单,即使是在最监狱即使是在最舒服的家里,特朗勃始终在工作着,当然了,电影里面没这么演,但实际上是可以想象到的。

三天时间创造出一个剧本,被抓进监狱之前几天时间写出了《罗马假日》,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即使是这样特朗勃还是在工作着。

所以其实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写成《特朗勃在工作》,现在知道了,特朗勃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编剧家,特朗勃之所以如此杰出,源于他对于生活家庭的热爱,对于工作的无比狂热,以至于特朗勃总是在工作,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要知道的是,特朗勃在工作着。

李笑来你喜欢特朗勃,因为你们俩是同一类人。

我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对于工作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爱迪生、牛顿、达尔文都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秘密就在这里。

 9 ) 他是激进者与富豪的完美结合,他是斗士与牧师的一体两面

任何一部人物传记无外乎,关于,他是谁?

他怎样地经历了什么?

达尔顿·特朗勃,当然,他是一个作家。

然而,要从严肃文学类型方面来考虑,达尔顿·特朗勃该归为那一类作家?

这是个难题。

相较于小说家(《约翰尼上战场》)、剧作家(《小城大盗》),编剧无疑是他丰功伟绩之所在。

他不仅是美国电影编剧中职业生涯持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奉献过大量经典作品:《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约翰尼上战场》《巴比龙》《孤独是勇敢的》《东京上空三十秒》等经典作品……然而,他的成就不仅如此。

某些层面上来说,他最吸引人的反倒不是他的作品,至少对于我来说,他更像是一个精神典范——坚韧、独立、持之以恒,尖锐又宽厚、正义且智慧。

如果说和平年代的英雄人物,在我心中,特朗勃算得上一位。

特朗勃出身于美国贫困家庭,曾当过面包坊工人、私酒贩子。

特朗勃初时理想是做个小说家,但因大萧条时期经济每况愈下,1930年代,他凭借创作才华进入好莱坞编剧行列。

1940年代末,因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他被判入狱。

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一纸行业禁入令让他无法工作。

此后,在长达十余年,特朗勃借用他人名字创作剧本,并凭借《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编剧小金人,但奖杯上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

直到1960年,在当年最轰动的影片《出埃及记》的大屏幕上,特朗勃的名字才得以重见天日。

而影片着重讲述的正是他用智慧、才华、毅力向黑名单宣战,取得自己编剧事业的丰碑,并为黑名单上的同行正名的这一段传奇的人生历程。

说到背景,就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盛行的麦卡锡主义。

简而言之,就是以约瑟夫·麦卡锡为首的一派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人,使用不公正断言和调查方式——对疑似共产党人,特别是持异议者和批评者进行打击、诽谤。

其影响波及到了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包括娱乐业。

如果娱乐业从业人员被认为是共产党或对共产主义表示过赞许、同情,参与参与有社会主义背景出于自由主义或人道主义的政治活动,或者拒绝协助调查共产党活动的人,都可能被列入黑名单。

而特朗勃就在第一批黑名单上的十人之一。

正如编剧人生并不是特朗勃规划的,政治人生也是同样。

尽管年轻时的穷滋味,让他成为一个激进分子,但1920年代,他从科罗拉多州出来时,还是个思想模糊不清的平民主义者。

进入电影业后特朗勃的个人际遇好转,他也不拒绝财富与享乐,但他从未忘记他是谁、他有过怎样的经历,住着拥有游泳池的别墅,他依旧看得见制片厂门口的贫困。

特朗勃一直以来是工人权力的拥护者,他于1943年成为了一名党员,但冷战对美国民主党产生了怀疑,之后他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

自然有不少其他共产主义者会质疑这个时髦、好动、爱交际、浑身贵族气质男人的政治纯粹性和与非美调查委员会斗争的决心。

正如影片中的尼基对特朗勃的不理解一样,“自我认识你那天,你就表现出一个彻彻底底地激进分子,但你过着富裕的生活,我不觉得你会愿意牺牲这一切。

”而特朗勃这样回答,“我鄙视殉道者,也不会为注定失败的事奋斗,我不愿意失去这一切,但是,我愿意拿这一切冒险,这就是激进分子和富豪的完美结合。

事实上,好莱坞有整整一代人作家,导演,演员甚至几个制片人,跟特朗勃一样,遵从自己的信仰,走向了左派,他们都是有钱人,人们称他们为游泳池共产党。

后来,他们中有好几百人被列入黑名单。

非美调查委员会要的无非几个名字,以及友好合作的姿态。

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宁可放弃“游泳池”,也不愿意告发他人,只为保留尊严和道义。

只有少数人与他们合作,比如影片中的演员埃迪,而且公平地说,他们也并不都是出于保住财产,只是从阴险敌人手缝中求一丝生机。

特朗勃的政治纯粹性在与非美调查委员会的交手中被证明——他是坚持自己激进主义分子的立场以至于坐牢的人,他是把责任看作本质上道德使命的人。

而他的斗争手腕绝不是单纯的自我牺牲、意气用事而已。

“激进分子用耶稣的纯洁去战斗,富豪用撒旦的狡猾去战胜。

”特朗勃正是这样做的。

因为黑名单阻碍了他接到工作,他便以别人的名字、假名写剧本,无论题材品类,以为迎合电影公司、娱乐市场、赚取报酬。

那一时期,他做了巨量的剧本,他自称为手艺人。

他还尽可能把工作交给像他一样奋战在黑市上的编剧。

打破黑名单成了特朗勃的一个执念。

特朗勃认定,那么多的剧本,都是黑名单上的作家以假名、教名写出来的,不管怎样,这个事实会让黑名单本身变成一个笑话。

事情的确是那样发展的。

“你永远都没法判断20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是谁写的。

”之所以说,特朗勃打破了黑名单,不只是因为他的名字第一个出现在银幕上,而是他领导了这场战斗。

他用制片人和导演公司老板最能懂的语言——金钱——有力而信服地向他们证明,继续执行黑名单不再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特朗勃对钱的正常喜爱与擅长赚钱也是确保他战胜黑名单的法宝。

而工作上的顽强斗争和锐意进取精神,不光帮特朗勃渡过了出狱后的难关,即便是获得编剧小金人后,他依旧保持着积极地态度。

“我一生中从来没有不工作的时候”。

泡在浴缸里,一手掐烟,一手敲电脑,已经成了特朗勃的经典形象。

影片中表现了因为过度投入工作,特朗勃一度与妻女关系紧张的情节,而爱让他们彼此理解,重新紧密相连。

特朗勃肺癌化疗期间仍心系工作,他这样对记者说,“如果手术不成功,那么我活的日子就相当有限了。

因此,要是有人来找我,给我一大笔钱,让我写剧本,我就接下来,因为可以给我的妻子留下更多的钱,因为那是分内之事。

”就问你感动不感动。

拉回影片,在结尾处展现了特朗勃在1970年3月13日电影编剧协会授予他桂冠奖(旨在颁发给“多年来提升了电影的文学性,对编剧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协会成员”)时,关于黑名单及其影响的发言。

一个人,好不容易挨过了黑名单,麦卡锡时代那些年仍就留在好莱坞,靠着电影黑市勉强过着影子般的生活,回首往昔,他会作何感想,他是否会解释些什么、追讨些什么、控诉些什么……不,他都没有。

他说:“黑暗岁月里只有受害者。

”这一次,他又以牧师一样的给予了宽恕。

 10 ) 小小观后感

电影《特朗勃》。

一名好莱坞的编剧,特朗勃,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被非美运动调查委员会说成是国家的叛徒。

编剧由此失去了工作,被好莱坞拉进了黑名单,进了监狱。

纵然他写出了罗马假日,剧本获得了奥斯卡奖,他也没有办法领取。

在平常的生活中,还要不断地遭受他人无礼的举动和非议。

这是特朗勃的不幸遭遇,也是黑名单中所有人的不幸遭遇,甚至有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一场捉“叛徒”,拉名单的运动中,到底谁是叛徒?

已然没有意义了。

许多人在这场运动中受害,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黑名单中的恶人是不幸的,那些看似幸免于难的人同样被迫地做了那些不想别人施加在他们身上去事情。

说谎,背叛,嘲笑,无礼,强迫,辱骂等等。

在这场运动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良心的拷问。

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得人们维护自己群体,希望群体能够保护自己。

如果群体内部出现叛徒,人们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因为叛徒会损害群体的利益。

但我们做的事情往往只是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为了让自己更加安全一点点,我们就特别害怕那个所谓的“叛徒”,以至于我们都希望叛徒在没有“动手”之前,把他斩之而后快。

但往往内心的不安和“叛徒”的存在与否是矛盾的。

因为“叛徒”是否存在有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这一个淡淡的幽灵仿佛就悬在我们的心里。

这时需要找一个叛徒,其实就是在找一个替罪羊罢了。

这个替罪羊替我们赶走内心的不安。

那替罪羊从哪里找呢?

这就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了。

《特朗勃》短评

我有一个问题 这部片儿从头到尾一点都没写Trumbo干了什么 只在写他被黑名单了 我就想问了 要是Trumbo真像导演所期待的那样那么高大全 导演能不能表达一下他为什么这么高尚?或者你就是想趁着现在又开始极左 再政治正确一把骗粉?除了这个灾难般的立意之外我就不黑渣化妆了

7分钟前
  • Catete
  • 还行

为了奥斯卡而卖的情怀?每年颁奖季都有这种面面俱到三观极正的满满“人艺”感的片子=_=然而不觉得它深挖了什么,无论社会家庭个人内心冲突都没什么力度=_=

11分钟前
  • 虚清
  • 还行

美国的“十年浩劫”。

15分钟前
  • 咕咕鸡
  • 推荐

《罗马假日》的编剧者原来还有这样的遭遇~都是战争背后的政治搞出来的灾难~二战刚结束,进入冷战时期。一名电影编剧者,由于是共产党成员被是为叛徒,被政府收监,还制裁他的编剧生涯~

18分钟前
  • 👾Wur 锐
  • 还行

如果不是看过这电影,还真从没想过那些经典佳片都是出自这么一位特殊剧作家之手。看来搞政治迫害,也不是特定的社会形式才有的行为,嘿嘿。

21分钟前
  • 夜丫儿
  • 推荐

如果不是最后的演讲,也是扑街了 Enjoy YOUR Oscar travel, Mr. Cook!

26分钟前
  • 雨二厶
  • 较差

上海电影节第十二场,简单说就是勾心斗角吧。

29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较差

真的感人,眼睛看的湿润。特朗勃,纵观他那些日子收到的苦难与折磨,其实追究谁对谁错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些历史早已刻在他的心上,甚至是那群人的心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创伤。重要的是如何去治愈那些伤痛,而不是满怀恨意的活下去啊。

33分钟前
  • 源源源源源er.
  • 推荐

节奏快的和美剧有一拼,尤其是前半段,虽有出彩部分,但是主要的还是倚靠剧情张力来维持,越到后来越像是科兰斯顿一个人的电影。

34分钟前
  • 一十一
  • 还行

三星半。题材有价值。不喜欢一切以演讲为结尾的电影。也许这意味着不喜欢所有美式传记片?听升华主题演讲时,我走神了,还在思考影片中段留给我的问题:浸在浴缸中写作,皮肤不会起皱么?

36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改编自真人真事

37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还行

神奇的是导演Jay Roach就是阿尔布开克人,毒师粉肯定知道是哪里

40分钟前
  • 王富贵
  • 推荐

传奇的人生

43分钟前
  • dac
  • 还行

不喜

44分钟前
  • 820976181UWMh
  • 较差

勃朗特/特朗勃,好莱坞情怀传记电影,时间点刚好位于《曼克》与《好莱坞往事》之间。人物原型太过传奇,受迫害的英雄,不世出的天才,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无数作品压在身上已经足够撑起一部传记片,电影反而有意略过了荣耀,极尽所能挖掘困顿,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好看,又臭又长,太多反情绪的桥段完全可以削减。对于当下时代的意义,是核心的讨论——公权力是否有权力封杀创作者?没有

46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传记,题材严肃,看不下去。

50分钟前
  • 罗纳肉多
  • 很差

如果不是布莱恩·科兰斯顿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我应该没啥冲动观看此片,然后得知其乃《罗马假日》编剧。….特朗勃创作《罗马假日》时使用了Ian McLellan Hunter的替身署名。Hunter也是一名编剧。1993年奥斯卡试图收回小金人转交给特朗勃遗孀,但亨特儿子拒绝交回。奥斯卡组委会只好另造一座小金人。

5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为有才的人致敬 但电影拍的一般

57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还行

“这世上有很多愚蠢或无知的人,他们的繁衍速度屡破纪录”,原来斯巴达克斯有这样的幕后

1小时前
  • 虎皮蛋糕
  • 还行

平庸。trumbo作為具有傳奇性的左派作家和劇作家,在電影裡的形象卻更接近於一個愛家的男人,一個富有名氣的劇作家,甚至一個右派的傳統男性英雄。而將電影的重點放在家庭上(父親-女兒,男人和「他的妻子」)就更倒向了父權化的敘事結構,一個父親和丈夫為了自身的理念導致家庭吃苦,忽視了家庭,而家庭則無怨無悔地給予支持,直到他成功。因此,這個劇本本身是極其失敗,甚至自身具有諷刺意味的。除此之外,那段關於能否為非理念性的電影低頭的論述也挺讓人不適,為何電影一定要作為某種宣傳主體(無論是先進知識分子的或者政府的),而外星人題材就應該被鄙視?此外,看到kirk心裡一驚,以為我的Kubrick也能借光螢幕復活一下,說點什麼浮華有趣的話,結果還是沒看到啊。

1小时前
  • 讀小陀的女孩🥰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