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枝雀静

En duva satt på en gren och funderade på tillvaron,鸽子在树上反思存在意义(港),鸽子在树枝上沉思(台),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主演:Holger Andersson,Nils Westblom,夏洛塔·拉松,Viktor Gyllenberg,Lotti Törnros,Jonas Gerholm,Ola Stensson,Oscar Salomonsson,Roger Olsen Likvern,Mats Ryden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德国,挪威,法国语言:瑞典语,英语年份:2014

《寒枝雀静》剧照

寒枝雀静 剧照 NO.1寒枝雀静 剧照 NO.2寒枝雀静 剧照 NO.3寒枝雀静 剧照 NO.4寒枝雀静 剧照 NO.5寒枝雀静 剧照 NO.6寒枝雀静 剧照 NO.13寒枝雀静 剧照 NO.14寒枝雀静 剧照 NO.15寒枝雀静 剧照 NO.16寒枝雀静 剧照 NO.17寒枝雀静 剧照 NO.18寒枝雀静 剧照 NO.19寒枝雀静 剧照 NO.20

《寒枝雀静》剧情介绍

寒枝雀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导演有关人性的“生活三部曲”的终结篇章。影片没有线性叙事,由39个场景构成。镜头追随萨姆和乔纳森这对推销搞笑玩具的流动商人的足迹,伴随他们一户户上门兜售商品,如同导游带领观众在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中游走。影片继承了导演一贯的执导风格,诗意,阴郁,黑色幽默又充满哲学思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载得有情人读心人第三季渎职离爱只有半米远赢家吉隆贡2还债查理的生与死尸袋深渊鲨难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秘密图纸漂流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一季我爱你真爱夜行列车超能警探鬼灯的冷彻雪花女孩第二季沂蒙六姐妹都市侠盗第三季B+侦探上帝之国空尖弹西班牙女王TOKYOMER~移动的急救室~制高点追婚记最完美的离婚

《寒枝雀静》长篇影评

 1 ) 《寒枝雀静》 ——灰色空间下的个体疏离

《寒枝雀静》 ——灰色空间下的个体疏离瑞典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凭借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瑞典爱情故事》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因为其第二部影片《羁旅情愫》的铩羽,安德森的电影道路暂时沉寂下来。

在之后的25年里,未拍摄一部剧情长片。

直到2000年他才拍摄了《二楼传来的歌声》并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之后陆续拍摄出《你还活着》和《寒枝雀静》这两部影片。

因以上三部影片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被称为“生活三部曲”。

《寒枝雀静》作为“生活三部曲”的最终章,同时作为前两部作品的延续,表现形式上也更具风格化。

一、 舞台式的表现空间《寒枝雀静》在空间布景上表现出的极简化,人物表演状态的雕塑化以及深焦镜头、固定镜头的运用,极具舞台样式的表现风格。

影片在空间布景上表现出的极简化,增加了空间的空旷感,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在偌大的空间下被放大,从而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家庭”空间的布局上可看一斑。

“家庭”相对了影片中出现过的酒馆、医院、理发店等等,传统意义上更具有温馨感,然而从“家庭”空间的布景以及人物呈现的状态与传统意义上对“家庭”空间的理解却是相悖

图1

图2在图1、2中,影片整体色调主要以灰白为主,冷色调下的家庭空间失去了“温暖”感。

图1中场景的设置,有沙发、餐桌、男人、厨房里的妇人。

图2中表现的是厨房的空间,反而厨房失去了应该有的“烟火气”,只剩下一尘不染的桌子和打着电话的妇人与呆坐的男人。

图1、 2摄影机的位置(圆圈表示摄影机的位置)都选择放在了空间对角线的左侧,增加了空间的体积的同时,摄影机与前景人物的距离,以及前景人物与后景人物的距离被最大化的拉开,营造了一种物理空间上的隔阂。

对于景深镜头的论述,始于与巴赞。

他认为景深镜头更加保持了叙事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相比于蒙太奇对于观众的一种强制要求其认同来说,景深镜头反而以呈现的方式,带动了观众的思考。

在影片中景深镜头随处可见。

在图3中,固定的景深镜头下,有接吻的一对情侣,坐在屏幕前的男人,推门而入的推销员,散座在桌边的顾客。

人物各异,更真实的表现出酒馆的场景,也为这种场景在推销员的到来被打破后,人物状态的变化做出预留。

图3人物在表演中也出现雕塑化的模式,无论是人物的肢体动作,语言交流都呈现出“慢”的态势。

如图4后景中站立的人群。

图4二、 个体间的疏离《寒枝雀静》作为一部带有讽刺性的幽默喜剧,在冷峻的画风下,幽默感并没有被消解,却是以一种反差式的体验带给观众。

在图4中,一位顾客猝然死去,而服务员却考虑的是这位顾客刚点的餐没有食用,该怎么处理。

这时另外一位顾客举手示意,“我可以把他的啤酒喝掉吗?

”这种冷幽默式的呈现,实则是个体之间的隔阂。

图1中的男人,因开红酒时用力过猛,猝然倒地,而妇人仍在厨房,一无所知。

在谈及这个镜头时,安德森曾言,“一个男人试图打开一瓶酒,结果晕倒了。

就是这种生活的荒谬,这种无力的感觉打动了我”。

图2中打电话的女人让男人说点什么,男人只会说“听说他们都好,我也很开心。

”这种语言上的匮乏,更把疏离感直接地表现。

影片中两位推销员贯穿了故事的全部,四处推销自己的产品,“吸血鬼牙齿”、“笑笑袋”、“独牙叔叔面具”(图5)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产品给大家带来欢乐。

这两位推销员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对话,固执且单纯着。

而这种极其幼稚的玩具,很难在成人的世界中得到片刻笑声,这种倒置的安排,营造一种荒诞感的同时,也表现出这两位推销员面对世界不予理睬的一种无力感。

他们像西西弗斯一般,了解了生命的无意义之后,仍然倔强地试着和这个世界去沟通,而这又徒增了荒诞性,别无其他。

图5《寒枝雀静》在表现形式上极具舞台性,而就空间的极简化处理来说又有法斯宾德(如:《爱比死更冷》)的影子,影片由相互独立的篇章组成,又呈现出“复调”的影片风格。

内容上,安德森不单单只关注个体的疏离,也去用镜头去反映历史、种族、宗教等宏大议题。

 2 ) 从本片反人类的摄影手法说起...

仅从摄影来说就很了不起,曝光和景深很特别,在我看过的电影里独一无二:就拿机长在餐厅外的街道打电话的那场戏来说吧,首先几乎全部合焦,从远处的街道拐角到近处餐厅外墙上的两个像邮箱形状的展示菜单的小灯箱,竟然全部是清晰的,算一下需要多小的光圈才可以啊!

还有曝光,从暗部如餐厅内部没有欠曝到亮部街拐角房子上的玻璃窗处没有过曝,这要多大宽容度的胶片(或者ccd/cmos)才做得到啊!

查了一下,没有详细关于本片摄影方面的介绍(至少中文的没有),查到导演常年掌镜商业广告,自称深受绘画影响,油画般优美的画面,渗透着北欧的寒冷和坚硬气质,由固定长镜头完成的故事,其中每一个场景的准备,都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在一个年轻而有才华的团队辛苦努力下,历经四年全片才得以完成。

细细想来确实有着浓浓的商业大片的味道。

本片从剧情上来说荒诞感十足,化妆据说是按日本能剧的化法,两个推销员脸很白眼眶黑黑,音乐上低音的弦乐绕梁不绝(让我想起了《黑店狂想曲》,冷冷的调子却有着暖色调的画面,再配上反人类的摄影手法(其实某种程度上,或许更接近于人类的视觉,因为从科学上来说人看到的东西经过大脑运算后就会得到接近于本片的全部清晰全部亮度合适的画面)难道还不够特别不够优秀吗?

《寒枝雀静》的片名灵感来自于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画《雪中猎人》,画中描绘了一群猎人打猎归来的场景,其画面左上方的树枝上停着几只黑色的鸟儿。

雪天的村庄里,鸟儿在树上静静地注视着残忍的人类。

这部《寒枝雀静》继续导演安德森一贯的风格,以几个人物为主线,瑞典历史为背景表现人们的生活状态。

 3 ) Marching On

我数着39个固定镜头一一而过,化成一只坐在影院座椅上的鸽子思考着自己没钱的人生的意义。

第二天有工作的人思考的问题很可笑,然而他们有工作。

曾经统治波罗的海的君王几百年后也不过一个被解构的谈资,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也可以从年轻时的雄壮欢快变调到后来的低沉忧愁,但安德森还是穿插了那些无关联的真实生活的美好的镜头。

就像无敌爷爷边说着人生无意义,边深爱着纽约。

唱片机里的歌曲结尾哀伤,挡不住推销员一遍一遍反复播放喜欢的前半段,他从来愁眉不展,即使他的目的是带给人们欢乐。

存在的意义,似乎不过就是在存在时不停的行走,换来一句听到你做的不错我很高兴。

Glory glory HallelujahHis truth is marching on

 4 ) 不走心,走魂儿

什么是高手?

谈笑风生中飞灰湮灭。

什么是大师?

无形隐遁中摄人心魂。

这部电影的主海报简直太不走心了,两个躺在沙子中的男女,加上一只狗。

谁知道这故事讲的是啥?

然而对于导演来讲,这好像无所谓。

<图片1>相比于那个安德森(Wes Anderson),这个安德森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大众,虽然是伯格曼的弟子,但年过七旬的他拍过的电影简直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拍广告。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的镜头极为有效率。

整部电影39个镜头,并且全部为固定镜头(但我隐约记得,第一次出现马在酒吧的那场戏里,摄像机往右稍微摇了一点)。

小光圈,大景深,39个画面如同39张油画一样,你可以反复看清每个细节,并且不断产生新的发现。

<图片2>

这个镜头还是向右摇了的不走心的轻描淡写,让你反而感觉回味无穷。

无论是开头与死神的三次相遇,还是结尾对于“今天星期几”的讨论,这些看似没有技巧的设计与表达,反而更容易让观众感到一种真实的临场感:镜头不切换,景别一直用全景,清晰的环境音,这仿佛就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观察人物与故事的视角。

当那些我们从未认真考虑过的问题,被导演特意放在了一个单独的场景里,你就会觉得,是啊,确实还有这回事儿呢。

我想,这就是一种对于生活体验“默契的互动”。

39个镜头里,有四个镜头是短暂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个就是官方海报里这对男女和狗,一个是吹泡泡的小孩,一个是把头套在婴儿车里的妇女,还有一对儿在窗户边呆着的情侣。

这种“不走心”的镜头,反而让你觉得很有趣。

尤其那对靠窗的男女,虽然听不到他们在说什么,但从表情、动作大概也能猜个大概。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希区柯克在《后窗》(Rear Window,1954)中的设计,想起那对儿住在斯图尔特隔壁的新婚夫妇,看似不走心的安排,其实彰显了大师对于生活感知的无限功力,几个镜头就交代了一种真实且悲哀的婚姻生活,从激情似火到互相厌倦不过是一起案子的时间,细思极恐。

影片中短暂出现的窗户情侣

《后窗》里那对儿新婚夫妇两个推销员的设定也是有趣,胖推销员一直以来捧哏般地搞笑回应,暗地里却有着无限的怨念。

所以他才会在深夜里不停地问着同一个问题:“建立在牺牲别人上的消遣很搞笑吗?

” 他在问谁呢?

问同伴?

问旅店老板?

问观众?

不寒而栗。

这部片子其实看不懂的地方有很多,这当然也有历史、文化的积累,很多隐喻的表达方式确实曲高和寡,但我认为这对于观影来说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导演“不走心”地拍,观众“不走心”地看,总会在某个点上被瞬间碰触,因为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类。

 5 ) 失望的人,你可以慢一点

1,我很高兴听到你做得很好是失望吧。

生活可以是好的,但绝对不都是美好收场,演戏当然可以只演好的那一面,但事实上我们都会生病,都会死,很可怕,但这是事实,我们只能选择接受。

——罗伊·安德森《寒枝雀静》与“生活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一样,是一首失望者之歌。

罗伊·安德森像一部迟缓却敏锐的摄影机,捕获生活中一切失望之事,再用他偏执的固定长镜头将之一一罗列在观众面前。

人们站在窗前,对电话里的人说“我很高兴听到你做得很好”,这样的场景落在电影中不同的地方,是电影世界观的脚注——生活如果是好的,那当然高兴,但事实上人们总处于失望中。

电话作为道具是重要的,它使得交流可以同时而又无需面对面,“我很高兴听到你做得很好”已经成为一句电话礼仪,当你说出这句谎话时,你的表情无需说谎——你并不高兴,你一点儿也不高兴,而且满脸写着呆滞的失望。

就像莫兰迪对静物的持久专注一样,罗伊·安德森关注着现代人的虚无感和失落感。

《寒枝雀静》作为“生活三部曲”的终章,以相似的节奏、画面和语言再三描述着生活的失望属性,三部电影看上去如此相像,有人甚至感叹“他真的是把同一部电影拍了三遍”,他也许还会拍更多遍的,因为生活的沉默连绵远未结束。

2,北欧的胖子北欧那些苍白、整洁的小镇在罗伊·安德森的镜头下,冷凄凄的,让人觉得任何热烈的情感都会蒙上冷漠、霜结的文明的皮子。

人们看来不缺财富、不缺知识、不缺信仰、不缺脂肪。

一切不缺乏的东西塞满身体、让他们肥胖,并在这些胖子的体内囤积多年,发酵、腐坏,再越过昆德拉描述的快速的现代,重新变得缓慢。

既肥胖,也空旷。

北欧的胖子在罗伊·安德森的电影中,身处干净而空旷的街道、酒吧、广场、车站、公园,携带着文明的尴尬脂肪漫无目的地呆坐,都是流汗而乏力的个体,臃肿而缓慢。

罗伊·安德森的速度也很慢,无论是七年一部的拍片速度,还是电影中人物移动的速度,而摄影机在空间里干脆就没有速度:《寒枝雀静》只有39个镜头,每个镜头一个固定场景,勉强可以辨识的主人公是两个发福的推销员,他们兜售简陋、拙劣的搞笑玩具,在街头游荡,进入冷漠的酒吧和小商店,他们用一个可怜的理由(谎话)“我们想给人带来快乐”进行无用的推销,只换得无动于衷的沉默。

人物的大面积沉默,是罗伊·安德森的“减肥”方式,“没有表情的表演,对话的内容就会更为突出”,他将镜头打扫得很干净,他叙事上的洁癖决定了他电影的极简风格,以这轻的风格去描述重的事物,他的电影因此具有一种隐含的情绪张力。

3,与死神的三次相约我们继续看轻和重的问题。

电影开头的部分,放置了三个死亡的场景,合在一起称作“与死神的三次相约”:一个男人在落雪的窗边开一瓶红酒,因用力而心脏病发死去,此时,妻子在他身后的厨房里愉快地做晚餐;一个老妇在病床上垂危,手里攥紧装着她所有珠宝与遗产的手袋,她要带去天堂,此时,她的儿子为了拽走手袋而使病床滑走;一个肥胖的男人死在客轮的地板上,他的尸体还不知该如何处理,此时,女吧员提出问题,该如何处理死者还未食用的三明治和啤酒?

一个胖男人走来取走啤酒喝了起来。

对于罗伊·安德森来说,死亡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即便它是可怕的、沉重的事实,一旦它是毫无选择的,它就变得不那么重了,甚至不如一顿晚餐、一只手袋、一杯啤酒重要,死者身边的人,还活着,他们忍不住要思考和选择的事情还有许多,即便它们是细碎的、轻浮的,却还是忍不住超过死神的重要性。

这是生活的真实面貌。

4,是戏剧还是电影“在舞台上,表演衬托着真实的在场,强化着真实的人。

在影片中,表演则取消真实在场的外表,扼杀摄影所创造的幻觉。

”——罗伯特·布列松观众在场与否(与剧情是否同时)是区分戏剧和电影的一个要紧的因素,贝克特的《自由》第三幕中,观众入场干涉了戏剧,是在场性的激烈表达,而布列松的电影是“书写”的电影,是与戏剧泾渭分明的另一种艺术。

但在罗伊·安德森这里,原本的区分因素变成不易区分的模糊的界限,固定场景中的演员,按照现场调度严密地执行和完成表演,摄影机不运动,一切是近乎静止的慢。

《寒枝雀静》中的人物,面孔总是涂白,这来自对日本能剧的仿效,统一的无表情,盖住演员的差异,造成整齐的静默、突出台词的重要,这是戏剧的习惯。

在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里,并不区分或并不在意是否区分戏剧和电影,甚至不在意是否区分拍照和摄像,一切无外乎是一种图像的复制,区别仅仅在于,在这复制的幻觉结果(电影)里,是否有时间的流动。

其实,即便是拍照的一瞬、代表静止和截取的一刻,也在证明运动的存在,所以,不同于布列松因“看到运动就有一种幸福感”而将运动贯彻到摄影机上,罗伊·安德森的静止和运动是同一的,都是时间在流动的证据。

5,时间是一整个幻觉《寒枝雀静》的结尾,一个男人在等车的时候,意外地得知今天是星期三而不是他以为的星期四——在这个惊悚的描述里,人物难以判定事实,要么自己的“以为”是幻觉,要么别人的证词是幻觉,总而言之,他逃不出幻觉的包围。

在罗伊·安德森的想法里,时间是一个整体,过去和现在需要融合在一起,时间点是均匀散布在时间里的,同时发生的事情可以不在同一个时间里,这种幻觉与梦境接近。

他在电影里不止一次地这样表达时间,比如,在《二楼传来的歌声》里,死者和活着的人同在一个空间里游荡,在《寒枝雀静》里,古代的瑞典国王和他的军队路过现代的酒吧。

关于生活的真相,要是我们习惯于在时间的次序(记忆或历史)里寻找答案,那么,不妨来看一看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如一只玻璃橱柜里静止在树枝上的鸽子标本,对存在的思考也许只有脱离时间的次序,才可能跃出答案。

【发黑蓝文学,勿转】

 6 ) 存在、荒谬与树梢上的鸽子

现年71岁的瑞典人罗伊·安德森一共只拍过五部长片,从2000年《二楼传来的歌声》开始,他分别间隔两个七年,倾注全力完成了“生存三部曲”。

终章《寒枝雀静》在去年威尼斯捧得金狮大奖,也算是对这位孜孜不倦电影人的一次实质犒赏。

这位并不高产的电影作者,在业内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称呼,有人说他是“隐士”,深藏山中闭门造车,每隔好几年才低调地回归大众视野;有时,他也被错误地打上“商业广告导演”的标签,因为这是他的另一份工作。

然而殊不知,正是为了给他那些“曲高和寡”的电影筹措资金,罗伊·安德森才不得挺着便便大腹在广告界摸爬滚打。

不过对他来说,慢工出细活的苦行僧做派是制作电影的正确态度,因为他所热衷的话题,总是和“人类生存现状”的哲学命题有关,需要被虔诚严肃地对待,因此,他不惜将时间当做筹码,潜心细致地探索最佳的表达方式。

和前作相似,《寒枝雀静》在一派荒诞的冷色调中延展叙事,通过39个固定镜头的衔接,描绘出一派超现实却又指涉明确的现代生活画卷。

在电影中,罗伊·安德森继续采用北欧冷笑话式的幽默基调,展开自己有关死亡、情感、历史的思考。

固定镜头既相互独立,又被两位“滑稽玩具”推销员面无表情的工作松散地联系在一起。

小品片段式的情境包含着梦境般的氛围,却又仿佛只是现实生活的忠诚投影。

罗伊·安德森精确地还原日常生活场景,无论是小酒馆、弗拉明戈课堂,还是游轮餐厅、生物实验室都普通而逼真,而心不在焉的人群,却带来一种强烈的舞台效果,和周遭真实的环境格格不入。

亦真亦幻,现实与梦境彼此消弭界限,当代生活的冷漠与单调跃然银幕之上。

当存在”变为一个冷冰冰的实体,悲观者如罗伊·安德森也只能让剧中人以不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说着“我很高兴你做得不错”聊以自慰。

影像风格上,《寒枝雀静》是导演受到诸家风格影响后自成一派的产物。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埃德华·霍普式的孤独感,雅克·塔蒂般的冷面滑稽,甚至连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方式,都好像直接从萨缪·贝克特戏剧中跑出来的角色。

虽然罗伊·安德森反感被拿来和老乡英格玛·伯格曼做比较,但两人电影中对于凌冽人生的追问却是一脉相承。

只不过,如果说在伯格曼那里人生是死神手里的一盘棋,那么其对于罗伊·安德森则是博物玻璃橱窗中的鸽子标本——它召唤旁人好奇的观看,却始终静默无语,并带着超现实的喜感。

固定镜头的使用并没有给电影带来一丝沉闷,相反,罗伊·安德森对空间的大胆开掘让观看《寒枝雀静》成为一项颇有趣味的视觉游戏。

摄像机往往以中景景深展示空间中的群像,没有急躁的特写,没有夸张的动作,所有的人物都好像日本能剧演员一般涂上了厚厚的白色面霜。

他们行动迟缓,兴意阑珊,藏匿在镜头不同的角落中相互对话。

罗伊·安德森喜欢利用深焦镜头前景和后景广阔的纵深,在不同的舞台层次上安排人物的互动。

观众的视角,也往往由前至后,从左到右地探索着取景框中的每一个细节。

相较空间的重要性,在《寒枝雀静》中的时间则被尽可能地模糊化。

冷色调制造出未来的虚幻感,但唯一两场具有温度的场景——阳台上吹泡泡的小女孩和公园中晒太阳的年轻母亲——则将观众的情感体验拉回到当下。

有时,陈旧的布景仿佛昨日重现,但画中人使用的手机却明确指涉当下。

电影还设计了几段荒诞意味十足的片段,在最为令人惊异的一场中,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骑着高头大马闯进现代酒吧,在军队改编版《约翰·布朗之歌》进行曲中,向酒保要了一瓶气泡水。

在罗伊·安德森这里,“存在”的困境亘古不变,过去、现在、将来,线性的时间被刻意打破,三种时态凝滞不动继而混为一谈。

正如电影的副标题“一次有关存在的哲思”所显示的那样,《寒枝雀静》是一次形而上的探索,但罗伊·安德森在这长达110分钟的静默中加入了比前作更为激烈的政治批判。

在一场推销员的梦境中,一队衣衫褴褛的黑人被殖民者模样的人驱赶进一个巨大铜管乐器中。

为了让白人观众听到乐音,殖民者放火加热乐器使其转动,丝毫不顾忌乐器中被炙烤的牺牲者。

乐器上所刻的“Boliden”字样,是一家化工厂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他们向智利运去了大量的金属废渣,使当地数万人口的健康受到威胁,最终却只受到轻微罚款。

“生意归生意,道德无所谓,世界不该如此”,披着荒诞外衣的罗伊·安德森,用双脚离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悲伤,《寒枝雀静》也因此成为其作品中观赏性最强,意蕴最丰富的一部。

2015/5/1《21世纪经济报道》

 7 ) 压迫,我们心中的呐喊

心脏病死去的男人人未仙逝开始抢夺遗物的子女来不及饱腹一顿便倒地的陌生人被舞蹈老师骚扰的学生门外正在电话问好的清洁工业余理发的晕船的前船长到处销售并不好笑的新奇物品的爱哭鬼餐厅窗外踌躇徘徊被放鸽子的军官未收到一条留言的舞蹈老师六十年常客的患有听障的老人What would life be without a shot?二战期间在Limping Lotta's bar为了一先令高唱的不同阶级的人群窗外吹泡泡嬉戏的小女孩没钱支付帐款的夫妻想在才艺表演上读诗的女孩“一对在寒枝上休憩思考自己为何贫穷的鸽子”骑马闯进店里把女性赶出去的蛮横的骑兵踩着人背扶着人头走下马找人代语的his gay majesty...一个镜头一个故事,一帧一帧的众生相镜头里展现的是现代与过去对立的荒诞群体之下的孤独室内与苍凉的窗外远景的映衬无处不在的是透过荧幕的对人的压抑

 8 ) 天呢,要不要这么有个性

很惭愧,认真看了两遍,也没瞧出个好来。

什么啊这都是,哲学?

没get到哪里有哲学的味道。

喜剧么?

很抱歉,除了满屏僵尸,我没觉出哪里好笑/可乐。

估计也就是欧洲系的人们,才能跟其中的所谓笑点相合。

作为一个东方人,我只觉着莫名其妙,压根乐不起来。

北欧片子看过不多,基本上调子都是沉闷/冷峻style。

人物和景色一样萧瑟,而且寒冷。

此片就更加高冷,基本上全片看完,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印象中的瑞典是个高福利国家,国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很高。

虽说高纬度地区人民比较内敛,但是,也不至于那么丧吧。

一个个像是刚从埃及法老墓趴出来的,满街行走着木乃伊。

目无表情,死气沉沉,都跟哑巴似的,走路慢得像分解动作。

服了。

唯一亮点是片中那些歌曲,听着很美(不知其名)。

其他就木有其他了。

整体观感差,给差评,5.9/10分吧。

特别申明一下,我说我话而已(我想我有说真话的自由吧),并无叫板谁之意。

所以,谢绝拍砖。

谢谢。

 9 ) 《寒枝雀静》:一只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526.html“今天是星期二吗?

”疑问是因为被肯定,却又想着要去否定。

修理店的老头开了店门,说了一句:“又是星期二。

”极其肯定地向自己,也向路过的人说起今天的日期,仿佛是不容修改的存在。

而路边等待公交车的人似乎都默认了今天是星期二,只有那个站在最中间的男人有些不安了,“我以为是星期四。

”以为是一种置疑状态,它可以分叉成两条思考路径:今天就像被别人说过的那样,的确是星期二;又像是自己曾经记得的那样,是星期四。

看着左边,看着右边,看着没有公交车经过的前面,旁边的人笑着,是满面春风迎接像修车店老人所说的,开始星期二的全新一天?

还是嘲笑男人竟然连最简单的日期都要记错?

所以,男人也笑了,尴尬地笑:“但感觉就像是星期四。

”尴尬的背后是自我否定,却又需要寻找一个下台的借口。

没有人认识,当然也没有人会记得他弄错了时间,自我否定变成了自我肯定:今天的确是星期二,今天一定是星期二。

从星期二到星期四,从否定到肯定,到底隔了多少时间,到底存在多少尴尬的理由?

“一种持续时间记录的丧失,就会有混乱。

”肯定的星期二,否定的星期四,之间缺失了什么?

是的,是星期三。

当大家都确定今天是星期二之后的星期四的时候,忽然过来一个来给自行车打气的男子,他自顾自打好了气,临走时却对所有等车的人说了一句:“又到星期三了。

”然后骑车走了。

空气凝结在那里,微笑凝结在那里,尴尬凝结在那里,星期三,弥补了老头的星期二和男人的星期四之间空出的位置,弥补了否定和肯定之间的混合状态,但是,“又是星期三”是真正持续时间的记录,还是一种肯定的否定?

没有日历,没有钟表,时间从每一个不同人的口中说出,到底谁是正确的?

谁已经误入了歧途?

没有人再说什么,没有人再提到时间,沉默而尴尬的状态,是有声音传来的,那是鸽子咕咕的叫声,在公交车之外,在修理店之外,在景框之外,也在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之外,却变成了言说者,变成了观望者,甚至变成了裁决者——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它用特别的方式俯视那些人,俯视这个疑惑,俯视日常生活。

鸽子在说话,鸽子在思考。

那一只鸽子曾经出现在伟大的尼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的名作《雪中猎人》里,可是他们不叫它鸽子,叫它鸟,在乡村生活里,鸟儿停在树枝上,看着一群打猎归来的猎人。

猎人出门打猎,最后的结局却是空手而归,一无所获是对这个冬天的描述,可是那些鸟儿分明觉得现在更像是春天,没有收获的春天,“他们正在为过冬而做准备。

”鸟儿看见了猎人,可是猎人却没有看见鸟儿,在树杈上俯视猎人,就是俯视人的生活和生存,就像听说了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的不确定之后,它们在高处一定会思考和自己有关的生存。

所以,鸟儿变成了思考者,比人站得高,比人会说话,比人更确定时间。

鸟儿或者鸽子,是不被人看见的,人也无法理解鸽子存在的意义,那个患了唐氏综合症的胖女孩并不羞怯地上台,朗诵的是一首关于鸽子的诗歌,她说,鸽子落在树梢上,她说,它一边休息一边沉思,她说,它在思考“它没有钱”这一事实,她说,然后它飞走了。

她最后说,诗结束了。

老师为她的勇气鼓掌,胖女孩没有微笑地走下了台,反倒是另一个调皮的男孩在舞台上上上下下,他一定是没有听过这首诗,一定没有看见过鸽子思考,当然也没有欣赏过那副最著名的画。

鸽子在树杈上,鸽子会咕咕叫,鸽子思考存在,可是鸽子到底在哪里?

在星期二、星期三或者星期四的镜头外?

在一首叙述代替了抒情的诗歌里?

还是在一部由39个场景构成的电影里?

没有出现鸽子的形象,却成为一种言说的主体,鸽子就像是身后的导演,就像是俯视的上帝,在存在意义的思考里不露身却总是制造着终极价值。

而在这鸽子被俯视、被言说的世界里,在没有记录持续时间的混乱里,只有人活在那里,他们坐车、打气、微笑、他们朗诵、鼓掌、调皮,却总是在一种尴尬里遭遇现实的问题,在尴尬里找不到确定的东西。

星期二、星期三或者星期四,真正的时间在哪里?

那个酒馆里坐着1943年的客人,年轻的人在中间,最里面是两桌军人,穿着海军和陆军的制服,是的,1943年是关于战争的,但是没有枪炮声,只有动听的歌声,那个服务员性感漂亮,她在小杯子里倒上酒,然后唱起了《光荣之歌》:“你可以喝到免费啤酒,如果你给哥德堡Limping Lotta酒吧女孩一个吻的话。

”当歌声响起的时候,那些坐在后面的军人起身,也一起唱起了《光荣之歌》,然后列队走上前来,和服务员亲吻、拥抱,拿走一杯杯的酒,而在服务员和军人之外,是看着他们的顾客,他们没有唱《光荣之歌》,没有喝免费的酒,当然没有起身,没有亲吻,没有拥抱,他们仿佛是1943年之外的人,仿佛谁都和战争没有关系。

是的,即使1943年在遥远的时间里,这家酒馆却一直存在,后来的客人变成了在孤独的角落里独自饮酒的男人,酒馆要打烊了,服务员将椅子整理到桌子上,他却在那里喝酒,嘴里说着:“我这辈子都很贪婪,这是我不快乐的原因。

”没有人于她对话,他像是一个遗落在1943年、曾唱起过《光荣之歌》、曾给服务员带去一个吻、曾喝过免费啤酒的人。

后来的客人也变成爱喝啤酒却耳聋的老人,服务员走到他的跟前需要大声对他说话,他才颤巍巍地说出一句:再给我来点啤酒,而最后当他拄着拐杖离开的时候,当服务员为他穿上外套的时候,他也像是一个从1943年过来的人,经历了战争?

经历了别离,经历了伤痛?

在时间被改写的生活里,他只能独自一个人走出酒馆。

后来的客人也变成了穿着军装的失落者,他拎着一个皮包,却总是错过时间,曾经他在酒馆门外的时候,一直在给别人打电话,但是最后得到的信息是,聚会取消了。

他在三分钟的徘徊之后无奈消失在街道上,而这一次走进酒馆,他为的是听一场演讲,但是站在柜台前边的他,又错过了这次的演讲,“我出门的时候,天上下着大雨,然后我回去拿伞,但是家里根本没有伞,我再次出去却错过了公交车,我只好淋着雨过来了。

但是在门口我看见了告示,演讲取消了。

”没有赶上,是因为自己遗忘了东西,就像时间,1943年早就过去了,但是他穿着军装,是不是以为自己还活在那个时间里?

错过了时间,错过了时代,一身的军装带来的不是归宿感,而是缺失感,这里不是1943年,不是战争年代,不是约会和演讲的必然时间。

可是,战争和时间真的会在一种持续记录中不被弄错?

在另一个酒吧里,是现代的装饰,是现代的顾客,是现代的啤酒,可是门被打开,从外面进来的是两个穿着古代装饰的士兵,他们一声号令,将里面的女顾客都赶了出去,之后街上走过成批的骑兵,他们正在赶赴前线,而走进酒吧的是当时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他从马背上下来,踩在那些仆人的背上,士兵为他倒好水,并且异口同声地说:“国王陛下驾到。

”他们是瑞典军队,开赴战争讲和俄国人交战,年轻的国王喝了苏打水,忽然要求酒吧里的服务员参加他们的军队,“睡在国王的帐篷旁边。

”然后他们出发,雄赳赳气昂昂骑着马走向必胜的前线。

可是,后面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却是那些受伤的士兵,酒吧的门再次被打开,马背上的国王却已经奄奄一息,“国王陛下驾到”的口号如出一辙,却仿佛是一次反讽,“一半的江山被俄国人夺走了。

”士兵说:“要是我们有足够的马,要是那天不下雨……”“那天下雨了吗?

”问题在尴尬中突然没有了回答,那天下雨了吗?

疑问是因为没有确定的时间,那天是哪一天?

是征战出发的一天?

还是那个提着箱子忘了雨伞错过了公交取消了演讲的军人失落的一天?

战马和制服,都是战争的一部分,而不管是查理十二世的军队,还是1943年唱起《光荣之歌》的服务员,他们似乎都在好战的日子里遇见了那一场不确定的雨,然后便是失败,便是错过,而当胜利的渴望最后变成“寡妇面纱将是你的礼物”的歌声中哭泣的女人的时候,尴尬变成了一种荒谬。

荒谬的存在,是将人变成了一种工具,生与死,爱与恨,胜与败,或者都是一个不知道是星期二还是星期四,甚至可能是星期三的现实。

所以当“人性的三部曲”以“死亡的约会”形式出现的时候,里面只有虚伪和孤独,只有残酷和悲剧。

三个死亡约会的场景,男人在大雪飘飞的冬天和妻子准备了一桌的好菜,他站立了一会,然后打算开启那一瓶葡萄酒,可是他怎么也打不开,用双腿夹住,用脚踩住,似乎都无能为力,而最后,他抚摸着胸口,无声地倒在地板上,厨房里的妻子却自顾自地准备着另外的美食;医院里的老人用手抓住那只从家里带来的包,里面是珠宝、首饰和7万元钱,她叫她的女儿拿来,为的是一起带到天堂去,可是进来的儿子却对她说:“你要去天堂了,爸爸在那里等着你,你不能带着这些钱去。

”走过来要夺下她手中的包,但是老人死命不肯,一场争夺战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天爆发;一艘渡轮上,一个付钱买了鲜虾三明治和啤酒的顾客突然心脏病犯了,倒在地上一命呜呼,服务员问:“他付了钱,这些东西怎么处理?

”然后她对着那些站立着看这一幕发生的顾客说:“你们谁要啤酒?

”一个胖子走上来,拿走了那杯啤酒,自己喝了起来。

三个死亡的场景,或者都和贪婪有关,在一种冷漠的夫妻、母子争夺和免费饮酒过程中,死没有了任何尊严,不仅尴尬地表现了人性,也变成了对于人存在最无情的解构。

战争的尴尬,时间的错失,死亡的卑微,都在荒谬中变成了讽刺,而当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变成历史,当1943年变成历史,现实意义上的人,如何找到生存的意义?

其实,在时间的错乱中,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变成了鸽子俯视的一幕。

而在这虚伪、孤独、残酷的存在中,山姆和乔纳森似乎是唯一带着自己的名字,活在现实意义上的人,他们看见了查理十二世出征的场景,看见了穿军人制服的男人失落的背影,看见了那些死亡相约的主角,而看见之后,他们却也陷入了真正尴尬而荒谬的存在里。

他们是一对推销员,推销的东西包括“吸血鬼牙齿”、“独牙叔叔面具”等搞笑产品,但是除了他们自己戴上他制造点笑声之外,没有人会买他们的东西,他们进入一家文具销售点,老板说,我们的店不需要;他们卖了产品去讨钱,女人却传达丈夫的意见:我们没有钱;他们住在廉价旅馆里,却被人逼债,“你们必须两周之内还钱!

”他们被生活逼迫,那些搞笑玩具却无法为他们制造笑料,他们迷路,他们哭泣,他们陷在一种无力挣扎的现实里,而乔纳森经常做一些可怕的梦,他预感到自己会和父母在天堂相遇。

在廉价旅馆里,乔纳森的那个梦似乎是可怕的,一大群的黑人被军人赶进了巨大的铜柱了,然后关上门,点上火,大火在铜柱下面熊熊燃烧,而里面的人似乎在被炙烤,这是一种灭绝人性的酷刑,但是铜柱的外面装着各式的喇叭,所以里面的惨叫声最后变成了一种动听的音乐,而在音乐声中,对面的那些遗老们手拿着酒杯,像是观赏一处演出一样庆祝着。

军人和黑奴,燃烧和死亡,那个刻写着“波利顿”字样的铜柱却也是瑞典悲剧的象征,这是一家发现了金矿的公司,却一直干着罪恶的勾当,而在乔纳森的梦中,它甚至变成了民族耻辱的象征,那些黑奴被炙烤,惨叫声却置换成了一种音乐,是战争的残酷,还是人性的泯灭?

而这些在乔纳森看来是“可怕的事情”,曾经就在历史中,在现实里发生着,而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奴役,无法避免这样的悲剧。

而梦就是现实的巨大隐喻中,那些互不关联的39个场景却慢慢变成了一种存在的群像:两个推销员走进餐馆,坐在旁边的是一个正在喝啤酒的顾客,他刚从一家理发店逃出来,而理发店的老板是从干了15年的渡轮中辞职的,“因为眩晕。

”而那艘渡轮中就发生了心脏病客人猝死的事件;推销员听军人述说被取消了演讲的遭遇,军人曾经经过的那家餐馆里,坐着的客人,一边是在医院和母亲争夺皮包的儿子,另一边是跳弗拉门戈舞的胖女人和她骚扰过的男青年……他们都穿插在不同的场景中,彼此都有着不被人知晓的故事,而每个人似乎都难以逃脱存在的困境。

但是在这困境面前,他们唯一可以安慰别人,安慰自己的或许就是那一句话:“我很高兴听到你很好。

”舞蹈老师骚扰男学生,当男学生愤然离开的时候,门外打电话的清洁工说过;渡轮的船长给别人理发之前,站在那里接电话时说过;夫妻在家里,丈夫坐在桌子旁,妻子在厨房间打电话时说过;那个一手拿着枪一首拿着电话机,忏悔的男人也说过;那个用猴子做实验的工作人员,对着窗户打电话时也说过……“我很高兴听到你很好”在不同的场景中被说起,但是都是在电话中,在看不见对方的故事里说起,像是在安慰一个缺席的人,而在这种安慰中,他们连自己也缺席了。

今天是星期二?

是星期四?

还是星期三?

查理十二世的征服和失败,1943年的歌曲和啤酒,现实的死亡和推销,这是奇异、荒诞、冷峻、幽默、疏离的场景,却也是被连接在一起的生存,而那只鸽子在树杈上,发出咕咕的叫声,或者并不是为了言说,并不是一种启示,因为对它来说,随时可以飞走,但是在这孤独而荒谬的世界里,在这虚伪和变异的生活里,人生存或者也还需要一种希望,阳台上吹着泡泡的两个女孩,坐在婴儿车上被胖女人亲吻小脚的婴儿,以及躺在远离城市的沙滩上的情侣,或者他们是被遗忘的,没有进入历史,没有进入梦境,没有进入酒馆,但是在遗忘中他们却可以独立地成长,却可以逃避荒谬,却可以真正确定今天是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却可以不打电话真正在未来说一句:“我很高兴听到你很好。

 10 ) 孤独与呆立

哪怕你身处热闹的家人身畔,偶有一刻,你还是会突然脑子木掉,眼神呆滞,话在舌尖吐不出来,看着别人机灵的脸,你突然觉得自己处在另外一个封闭却透明的时空里。

此时你身边的人,不管和你多么亲近,你都无暇顾及到,只一心让脑袋放空,让孤独感突如其来的侵入进来。

这种情况我一般都管它叫做孤独的呆立。

孤独和呆立是相辅相成的。

太多人把孤独等同于饮酒、雨夜等浮夸的意象,其实孤独仅仅只是呆立。

它会发生在任何一个时刻,它把贤者时间变成了愚者时间,你仿佛智商退化,瞬间什么都不明白,别人的话你听不到,执拗的就想保持这种状态直到孤独感离开。

罗伊·安德森是个懂发愣乐趣的人,虽然这种乐趣是一种负能量,但乐趣这回事儿,哪个不是负能量隐含其中呢?

成功或失败对于电影中的角色来说,不是人生的注解,他们只选择对待一个问题,保持安静的呆立。

酒馆里就算歌声嘹亮,对于观众来说,却是呆立的最好时间。

孤独如影随形,电影结束后,你还停留在玩具推销员的质问声里。

你当然回答不了他的问题,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问。

你坐在椅子上,看着电影片尾的空洞字幕,孤独不冰冷,反而有点温度的爬上了你的眼睛。

对于《寒枝雀静》来说,它就是一团没有意义的路边的荒草。

荒草随风呆立。

2015年7月3日

《寒枝雀静》短评

3.5摄影独具一格,诡异的妆容,怪鸡重复对白,刻意营造笨拙感,冷幽默,冷多过幽默,影厅安静得尴尬

7分钟前
  • 흫_흫
  • 还行

等待戈多

12分钟前
  • 一根曲木
  • 还行

不记得什么情节,就是场景好看

16分钟前
  • ANT1FLAG
  • 还行

似懂非懂,需要多看一些影评文章。

19分钟前
  • 长星照耀十三州
  • 还行

没!看!懂!恕我肤浅

22分钟前
  • 大大
  • 较差

你自己的生活无趣,又怎么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有趣?圣洁而孤独的一生。

2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布景特意二维化,人物特意脸谱化,特意把电影拍成话剧的样子。场景全都是固定,移动镜头似乎没有,室内的场所都看得到天花板,墙角永远在画面中间,把画面分割成两部分,风格化做到极致,但不是我爱的风格。

29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就像莫兰迪对静物的持久专注一样,罗伊·安德森关注着现代人的虚无感和失落感。时间是一个整体,过去和现在需要融合在一起,时间点是均匀散布在时间里的,同时发生的事情可以不在同一个时间里,这种幻觉与梦境接近。死亡是必须接受的事实,即便它是可怕的、沉重的事实,一旦它是无选择的,就变得轻浮。

32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高逼格文艺片,拼贴式结构,非线性叙事,罗伊·安德森简直是固定镜头狂魔,闷死人不偿命。

33分钟前
  • 叩歌
  • 还行

怎么做到有趣又无聊的

37分钟前
  • 后戏
  • 还行

北欧式的黑色幽默,像梦境一样的故事线发展。景深真是控制得好,前景暗后景亮也能控制后景完全不虚。

39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第一次字幕轨看着罗伊安德森的Q&amp;amp;A访谈看完了全片,很好的观影体验,确实受益匪浅!)

43分钟前
  • 狗牙
  • 推荐

8/10。意料之外的幽默。港台译名侧重思考,内地译名侧重沉默,有时候我们连思考的自由都没有。脸被涂白的人们,饥渴的舞蹈老师,酒吧群吻,国王与美男,电击猴子,焚烧囚犯的桶。卖小玩意的两个男人在等待戈多。应该是把拼图电影做到了极致。

48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牛但不喜欢-1星。冷漠讽刺悲观哲学思考者,再见!请求宽恕,我不向电影请求任何东西。有些片段有点搞笑,你要为人类带来欢乐,很遗憾,你失败了,要为“人类”带来欢乐的人本身是欢乐的,僵硬疼痛冷漠无情的木偶不能带来任何东西,大家已经足够麻木了,别再让我再吃一遍生活的呕吐物,文艺是攫取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是把生活的呕吐物黏成一团做成看起来像食物的东西然后装盘。好像很聪明,但特没意思。想讲哲学就请去写书吧!

49分钟前
  • 小草
  • 较差

黑色幽默很重,拍出了一种生活上的平常感的同时,舞台化的画面和人物运动又似乎在解构其他文艺作品对生活的美化,哈哈。冷,但是有情感。喜欢开头的死亡种类对比,酒吧合战一场戏,尴尬与孤独并存的感觉也相当奇妙。好片无疑。

54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想象力绝顶!时代混搭的段落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且竟然是用来求爱。。。笑疯了。。。但总体比前作要阴郁些,“每个人都没有好结局”。真的跟其他所有看过的片子都不一样,这感觉太刺激了。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罗伊安德森,也会是最后一部。

60分钟前
  • 克里斯
  • 较差

如同散文的电影,人物仿佛都被抽干了灵魂剩下空洞的驱壳。碎片化的场景补丁,一个个固定场景贴补而成,但是有限的镜头里奇妙地映照出广袤的空间。最近看过的逼格最高的片子了,有几处戳中奇怪的笑点,两位玩具推销员在一遍遍重复产品的时候,的确让人产生卧槽好好笑的化学反应,含义不明别有一番趣味。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共鸣极少,在我的个人视野里不算好电影

1小时前
  • 无限灌城
  • 较差

有够催眠

1小时前
  • Goodby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