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怕死,而是不在乎。
我不死,是因为没人杀得了我。
”壬生狼的斋藤一,在《浪客剑心》里如此的瘦削,恶即斩的男人,在这部电影中,同样的角色,却让人感到鲜活了许多。
他善良的内心,和故意表现出来的冷漠,形成有趣的对比。
当然,使他人格完整的一大亮点——还是在于他和小缝的爱情。
那个可爱的女子小缝,被他称为丑女,却彼此用最真的爱对待对方。
“先生你看那里”小缝指着一边,他转过头去看,于是小缝趁机亲吻了他的脸。
然后小缝走后,他还在偷偷笑……让我窝在沙发上看到后由衷感到幸福的画面(或许始终喜欢纯情的男人吧)。
后来政局突变,杀了要人,他不想牵连小缝而跟她分手,把所有的钱留给了她。
于是,那清秀的女子在某一天躺在了花朵中间,血染红了白色的花瓣…… 男主角的中井贵一所塑造的角色吉村贯一郎,武士中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让人为之折服。
那种精神,是一种浓缩的不朽。
他凭此片获得东京电影节影帝,当之无愧。
虽然我对他在《阴阳师2》中的表现几乎没有印象,但这部片子真的让我看到他的演技。
匆忙中连图片都没截,但关于新撰组的故事却久久,久久温暖着我。
因为周末看了《壬生义士传》。
才突然发觉,原来新选组除了几大出名人物,竟然还出过一个名字叫做吉村贯一郎的牛B人物……没白牛了一晚的内。
很多人可能对幕末或者日本武士的历史背景不是太了解,所以会有诸如“忠诚得过于迂腐”的结论,甚至还有人引用“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为某种信念轰轰烈烈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会为自己爱的人谦卑地活下去。
《麦田守望者》”来说明,此人归于不成熟之列,而在我看来,无非是一些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抑或个人经历匮乏的自以为是的脑补之举。
好吧,刚才写完上面那些,我点开了人家的评论仔细一看,说得还算在理,顶了一下。
那我收回上面的话。
对家庭的责任感,我想是应该并非列入了武士之道中的。
而贯一郎所遵循的,并非死板的武士之道,而是自己的心声,是出于对妻子、儿女的诚挚之爱,责任感是由爱而生的。
而武士之道,无非是在鸟羽伏见之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将军都已经弃城而逃,作为一名京都警察局编外保安队的一员,吉村的反应无非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性情中人”之所为,而那些所谓的幕府和天皇是什么关系,他们谁对谁错,已经远远超乎这个农民级的武士,一个脱藩的浪人,一个连乡士的名分都因为饥荒不得不丢弃的普通老百姓心中崇高理想,在生死攸关之际,在冷兵器直面热兵器那种压倒性优势的绝境之中,吃果果地,直白地,毫无掩饰的表现。
就好似我们这一生,会受到千千万万的社会舆论、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所套的层层枷锁和条条框框,而每个人真正想要怎样活下去,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他所生存的,不为自己所左右的现实社会之中,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内心的坚持。
而吉村,这一生,最最倒霉的,就是结交了那么一个朋友。
而这个SB朋友只是踩到了一坨狗屎,继承了一点点官位和俸禄,以至于位处度人生死的地步。
能在鸟羽伏见之战,如此亢奋顽强,挣扎到底,争做出头的鸟,居然没有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想必当时吉村必定是怀抱着“老天既然不让我死,定是特殊关照,让我留条命回去见见朝思暮想的老婆孩儿。
” 没有想到,等待吉村的,包括陪伴观众剩下20来分钟剧情的,恐怕只有满心无奈,和满面的内牛。
所谓人面兽心估计也就是这样了,没想到最后还得到了斋藤的原谅,也就是他自己良心发现战死了,不然活着简直就没有脸面对空气中28%的氧气分子,要是我的话直接剁了伴寿司。
我要是吉村的老婆孩子,直接冲过去吧他们全剁了拌寿司。
还好我不是,才有后面的故事。
吉村可怜的小女儿才有了后半生的依靠。
只是,这个倔强的剑士,终究饿了数十日,到死也没有吃下“朋友”为他捏的饭团,到死,也没有用这个“朋友”命他自杀,而为他准备的,或许能减轻些许肉体之痛的锋利的长刀(擦,为什么给人家长刀切腹!
),恐怕,也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出最后一点微薄的抵抗,绵表不甘之心。
擦他妹的,什么事啊!!!
内牛了半天,才发现原来是导演《入殓师》的滝田洋二郎的作品,难怪。。。
总能在后半篇让人一直内牛不停,我服了他了。
不信的话,去看看《入殓师》就知道了。
好吧,我开始质问了,话说那冲田总司的额发,是肿么回事!!!!!!!!!!!!!!!!!!!!!!!!!!!!!
呃。。
发完脾气之后自我反省中……斋藤一,不应该有那样的风流史吧。
我宁愿相信斋藤是和月伸宏笔下的那个样子,连剑心,也就是彦斋得知这人有老婆孩子,都惊掉下巴的人。
但,真心喜欢他包养的那个小恐龙,我相信这个小恐龙是滝田,抑或原著作者杜撰的一个角色,一定是的……所以,在这里,是和御法度相反的呼声:“土方,在历史上好歹是一枚帅哥”,而在这部作品里,恐怕群众们的心声是:“斋藤,在历史上是大家公认的丑男……”其他就不说什么了,比如筱原泰之进……还算是我比较欣赏的人物,结果满篇就听见有人大喊:筱原!!
筱原!!!
喊了半天都不知道到底哪个TMD是他!
有两个大事件我怀疑是池田屋事件和油小路的死斗,但总给人感觉似乎有那么点象似乎又并不是……呃,不清楚到底作者引用了啥还有一点比较欣慰的是,我就说版本龙马不像是新选组的人杀的,但要说是伊东那帮,就不好说什么了……以上我仍旧无法摆脱对冲田的额发的执念之中……无限幽怨。
不知观影的各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日本喜欢拍那个时代的影视剧就如同我国喜欢拍清装戏。
非常非常多哦!
哈,还是说回影片本身。
因为缺乏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所以也不知道幕府、新选组、长州武士之间到底谁才是正义的力量,或者说哪一方违逆了时代的进步。
所以,从影片的立场出发,似乎新选组的命运是必然要悲剧的。
残忍、猖狂、迂腐的一群雇佣兵。
比较可怜的是吉村这样的人,应该说他该是那种比较知足、本性善良的小人物吧,为了粮食,才不得不走上了卖命的道路。
所以那么吝啬也是很正常的吧。
至于后来的赴死,其实没有搞懂为了说是为了南部。
但还是蛮感人的,因为他终于不是为了食物而战斗,而是为了他自己所坚持的信念而牺牲。
终于又回到了作为人的尊严了。
电影质量对得起原作。
只取千秋斋藤视角,催泪发言提前以首尾呼应,删减得当,目标明确,叙事清晰,观影门槛低。
影片野心不大,但足够使你鼻酸。
笑盈盈、儿女心重钱心也重,但有武士风骨的贯一,塑造很讨喜。
说到这又私心骂一句燃剑。
相较而言,燃剑电影将本片优点尽数舍弃:没有燃,没有泪,只有女主的魔改加戏与男主的流水账,路人看得迷茫、我这原著粉看得窝火。
遗憾嘉一郎死亡被一笔带过,不过淡化嘉一郎形象着重写贯一,重点没抓错。
嘉一郎未告知赴死目的,只在其第一人称章节知晓他选择死亡是想在黄泉路陪父亲——这种脱离武士精神范畴的愿望恰恰体现出略显啰嗦的浅田次郎有、文笔凝练的司马辽太郎的文字反而没有的、更具现代气息的浪漫情结。
没有足够篇幅写嘉一郎是美中不足,但无伤大雅,不影响好评。
一个游戏,一部动画,一部大河剧之后,这是第四次接触的新选组题材作品。
本是寻着堺雅人先生的气息嗅探至此,却满眼只看到一位为了忠义为了家人努力奋斗的武士父亲的高大背影。
日剧日影看的不多,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中井贵一,毕竟《义经》中源赖朝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这次更是露着两排白牙骄傲地、不厌其烦地向旁人提及妻子儿女。
故事以斋藤一和大野千秋不同角度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渐渐勾勒出了吉村贯一郎这个形象。
身为武士之前,他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在家乡有着受人尊敬的工作,只是无法以此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生活。
被迫脱藩外出闯荡之后,似乎也只有新选组这种雇佣兵团体能让他发挥所长。
吉村明知被众人耻笑,仍“唯利是图”,可见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时对武士道的坚持只能暂位其二。
脱藩在心中留下的伤痕使得他日后对背叛二字异常敏感,这是他的底线,他无法再次背叛自己的信念。
虽然单凭本片无法判断吉村是因佐幕尊攘的思想选择了新选组,还是秉承忠义之精神既来新选组则安于新选组,但坚守信念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本片中,大家似乎都更愿意提及他提刀冲向天皇军的一幕,在我看来,吉村在脱走的雪夜轻抚小女儿脸蛋时怜惜又无奈的表情让人难忘,还有切腹前对女儿的忏悔,果然还是温暖的亲情最为动人。
由于对佐藤浩市的印象已根植于芹泽鸭,对斋藤一的印象也根植于小田切让,所以看此片时会有种违和感。
至于其余的人,其他作品中美好的近藤勇已沦为借乱世浑水摸鱼的庸俗之辈;土方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堺桑的冲田,原本很期待的角色,却怎么看都透出山南的儒雅气质,少年的冲劲在哪里?
还好久石让仍然是一贯的久石让,柔和的交响乐配以主调的和乐器,与本片颇为相辅相成。
伤感的影片不会看第二遍,但这部原声带可以收来,用以回味其中的暖意。
原本想看部豪气干云酷到头顶的武侠片提提神,没想到在这样一个窗外寒风呼啸的晚上度过了心情跌宕无尽感喟的两小时,老迈的壬生狼斋藤一在寒夜里感念着吉村贯一郎挂在嘴边的对家乡的怀念,南部的盛冈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南面是早池峰山......我有点喘不过气。
幕末风起云涌的时代只是背景罢了,一个谦和甚至有点卑微的下级武士有妻子和半大的孩子要养,本该是最需要活下去的人,可在压倒性优势的敌人面前他决心为南部武士的尊严而战。
孤身杀入敌阵求死不难,可凭着对家乡妻儿的无限眷恋竟然侥幸生还。
当他强撑着伤势回到家乡,局势的威迫却难以让一家人团聚,最终带着无限留恋自尽于藩主和室。
贯一郎的儿子最终也狠下决心为父报仇,托付妹妹于童年玩伴千秋,赶赴战场再未回来,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千秋一直守护着宾子最后结为夫妻,在多年后为垂垂老矣的斋藤和观众讲述了普通武士深远如海而坚持若金的故事。
人往往就是这么出乎意料,复杂和矛盾统一于一体。
求生与赴死都是一人所为,我也不想评判究竟哪个更有意义,生存与尊严之间的缠绕撕扯总在产生新的情节,后人们都在用自己的行为作答。
那么我们眼下的现实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让人们体面有尊严的活着呢,在他们尽力想要这么做的时候。
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温情的片子,留下了很多画面中的感动和如果里的美好。
刚看完《大菩萨岭》再看这一部,结合简介来看,以为是一部以阴暗男为主角的电影。
而男主从拼凑的回忆中,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简洁鲜明。
最初登场,吉村是一个武力值爆棚的乡下武士。
他在斋藤的视角下,是见识短浅,痴恋家乡,贪图钱财的乡巴佬,砍掉同僚脑袋时又是残忍狠辣的家伙。
用同僚生命换来的钱财,他远远觉得不够,还要求多加一点,毫无羞耻心的样子。
按照斋藤的话说:这个男人在向新选组索取一切能索取的东西。
总之,一个略带猥琐、贪财惜命的武士形象出现了。
斋藤自诩武士,尽管新选组是乡下武士集团,他自命清高,看不起许多。
于是他所维护的武士道充满了自负、狂傲、妄为。
他是旧武士阶层的代表,不流露感情,忍辱负重,如果需要他切腹,或许也会去做,因为这都是值得武士骄傲的事情。
这个人遇到吉村以前,显然没考虑过生死,他认为自己存活至今,是没人杀得了自己,他追求更强大的对手存在,简直是《大菩萨岭》的龙之助形象。
吉村清清楚楚知道生死问题,并确认自己想要活着。
他存活至今,仅仅因为自己想活着,这也是他的剑道——存活之剑。
至此,我们以为吉村会是一个为了活着无所不用其极的人。
在医生的视角下,吉村是个博闻又有道德的人。
他教授族中的孩子剑术和文化,赢得族人的尊敬。
直到他叛出部族,加入新选组。
猥琐残忍又博闻厚重,是什么让两个几乎对立的人格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是爱情。
作为乡下武士,他第一次反叛规则,是娶了自己爱妻,那个原本要嫁给自己的大名,成为大名之妾的女人。
他的博闻远见,让他知道,大旱将至,民不聊生,自己俸禄无法养活一家人。
于是,叛离族人,叛离大名,叛离武士道,成了新选组的吉村。
而在新选组猥猥琐琐求财的乡巴佬吉村则又成了把每一分钱寄给家里的义士吉村。
赴难易,苟活难。
千方百计存活的方式和切腹的武士道完全是对立冲突的,这一直是吉村不被人看得起的原因,也是蒸蒸日上新选组喜欢调笑吉村的原因,同时是充满人情味儿的吉村。
然,时穷节乃现。
在我们看到新选组分裂没落之际,富有远见的吉村应该也察觉到,时代要抛弃武士阶层了,而他一直叛逃着这个阶层。
在思索吉村是要怎样再次利用他的远见摆脱困境时,吉村竟然拒绝了叛逃,选择同被时代抛弃的新选组站在一起。
这是令人震惊的选择:道义的吉村和人性的吉村交织在一起了。
当新选组从国之利器成为了叛国贼,冲入火枪队烟幕的吉村似乎昭示一个时代的落幕。
原本,借助历史表达个人的电影,在冲入烟幕中就完成了一代传奇,但影片似乎想走的更远。
影片没有让吉村死在火枪之下,正如那个时代的骑士、武士和许多贵族阶层的结局那样,而是让他逃到朋友家。
在直面死亡时,反思自己的抉择。
这是何等残忍的事情,比死在枪火下更为传奇又更为艰难。
通常我们做了一个选择之后紧接而来又是一个选择,在吉村这里,新的选择成了对旧选择的反思。
他完全可以割裂过去,隐形埋名的活着,正如他当初叛逃族人一样。
而最终的结局是,他陷入了困惑。
原本我不想剧透,但是吉村最后的选择如同打水漂的石头,激发了一串水纹,这些水纹相互激荡,影响了许多人,甚至家族的命运诡计。
一直到最后,影片也没给出吉村的选择是对或者是错的答案。
其只是让那些与吉村有关的人相互交错在一起,回忆拼凑出一个模糊的想要活下去的乡下武士身影,重现一个难以定论的时代。
或许,影片真正的隐喻恰是吉村形象本身,他代表了影片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偶然的关系与善恶难定的理念追求。
When the Last Sword Is Drawn.壬生义士传的英文片名。
片中主人公贯一郎的剑最后一次出鞘,是向着自己。
新撰组作为幕末最强的武士集团,它的瓦解也代表了武士时代的最终结束。
意识形态是任何一种形态中统治不可或缺的道具。
中国自汉以降,均以外儒内法治理天下。
因官僚集团权力集中,故而儒生之理念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欧洲,基督教自康斯坦丁后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而对暴力集团的主力——骑士而言,则出现了所谓“骑士精神”的理念。
然而,人就是人, 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
不管对意识形态抱持的是工具性的应用态度,还是发自内心的相信,总有各样的羁绊,在牵扯着信仰。
《壬生義士伝》中的吉村是一位武士。
对于幕末的武士而言,义理是其信念的支柱。
武士之义理,一言以蔽之,即为忠。
只对主上效忠,这是幕府武士经年累月形成的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可是,当看到妻儿为了衣食不得不自禁挨饿时,吉村心中的天平开始摇摆了。
以至于最后,为了挣到能让妻儿吃饱穿暖的俸禄,"离藩"这样大逆不道的行径他也做了。
来到新撰组,虽说效忠的是藩主的上主的德川将军,但依据义理精神,叛徒的骂名根本无法洗刷,以至于儿子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吉村却并无怨声载道,而是辛勤劳作,努力挣钱。
显然,此时此刻,家庭的责任成为了他内心的中轴。
但是,当面临无论俸禄还是前程都远优于留在新撰组的选择出现时,他心中的信念天平再次回到了义理。
究竟这个视家庭如生命的男人,为什么突然又变成一名铮铮武士了呢?
影片交待的实在有些不清不楚。
反而用一些略显拖沓的情节描绘他生命最后的结局,使人有突兀之感。
临死那刻,虽是为义理而死,心中却蛮是妻儿的影子,义理与家庭的平衡终于恢复了。
不想,留给儿子的宝剑,却成了催着儿子继承义理慷慨赴死的催命符,为已然倒下的德川幕府献上了自己16岁年轻的生命。
不免想到,文天祥死守汉节前,嘱咐弟弟一定投元做官,侍奉家母。
可见中华义理,实在还更有些圆润之处。
一口方言说着煽情的话还真别扭,本来是冲着新选组去的,不过最后也只是陪衬而已
为五斗米折腰和有所为有所不为,逆潮流而动的幕末武士悲歌。
武士的未路
很厉害的武士电影
《壬生义士传》——就这样一个土得掉渣的北国低级武士:你可以鄙夷其贪财,你可以反感其吹嘘,但是你不能打断他对于故乡一遍一遍反刍式的怀念,而故乡的月就是那珍珠。或许,因为贫穷,他没有守住自己的家庭,守住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却用刀、用自己卑贱的生命守住武士最基本的道义。
开头非常好,但接下来就太罗里罗嗦了。本以为能看到一部暴力喜剧,结果变成了婆婆妈妈的苦情剧,失望啊失望
帶著點芹澤鴨味道的齋藤一和笑起來很山南的總司= =雅人叔的吐血很喜感。新選組隊服什么時候變顏色了我擦居然還有兩套?冬裝和夏裝麼?我了個大草。后面的劇情就開始拖沓了,吉村死前回憶了將近半小時,岩手弁聽的略費勁。翻譯渣。
片尾又提到了我大满洲。
故事还不错啦,就是演员感觉不对,佐藤斋藤跟堺总司还蛮穿越的——枭雄样的斋藤和腹黑总司Orz
很棒的而故事 很棒的武士
为爱而战的武士。。。。。。。
在同类作品里只能算比较一般的,久石让的配乐识别度也不是很高,但那个时候的堺雅人还很年轻的
身为畅销小说宗师,司马辽太郎真是连金庸的边都够不上。
入殓师 的导演居然拍出这样拖沓的片子,很让人惊讶啊
除了结尾,几乎完美。深夜里看着眼泪都流下来了,真是稀奇的事情。
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661996/
好看是好看的。
原著:浅田次郎
为了妻儿而脱藩,为了俸禄而拼尽全力,为了武士道而切腹,新选组的小人物
叔你怎么酱油得如此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