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08大选好像不会处2000年的这种事吧?
舆论都认为那个黑人已经赢了!
个人虽然倾向于麦凯恩 但是看样子还是有点隐忧的Anyway,说到这个影片,其实都是这样,在任的总统会对下届大选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就像现在布什任内的最后碰上“9.11”和经济衰退,结果就对GOP的选举不利了,就象2000年。
克林顿任期内,先是莱温斯基案后来是对古巴的一个小男孩的事,让佛州选民对民主党很是生气,因此结果就是这样了...我们其实除了看看结果 还能做什么呢?
这是人家美国人选领导人,人家在怎么选,选一个中国人认为不合适的人也跟你没有关系,无论谁当选都会一手按着Bible,一边宣誓效忠美利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嘛,不是象中国人为自己捞所以有人说美国大选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娱乐片!
那我们就好好的欣赏吧
每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也是同学关心的热点话题。
有学生提出“美国的总统选举热热闹闹,布什克里轮番辩论,全民投票那才是民主,我们的选举民主吗?
”、“共和党、民主党相互指责揭穿对方的老底,政党竞选纷纷许下执政的承诺那才是民主。
” “为何总讲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民主,多党轮流执政看上去很民主。
”“我们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否可以变革?
”。。。。。
一个同学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看过很多国外的报道,说中国的选举制度是很不民主的!
”这些观点和问题都客观地深深地存在于同学脑海中,如果课堂上不涉及或回避掉,那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学生是不会信服的,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荡然无存。
让学生主动质疑,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求知欲,这也是拓展课的真正作用。
在解答的过程中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正确观点学生的积极作用。
有个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反驳:“当今媒体很发达,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全过程我都看,候选人已被包装成明星,民众把选举看作为一场娱乐演出,最着急得倒不是两位候选人,是他们身后的大财团们,难道这也叫民主吗?
” 我马上通过一些2004年美国大选典型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并再一次用设问法提问:“今年美国大选用了纳税人多少钱?
”“美国为何最终只有两个政党在执政?
”“反对党的监督自由、选民的自由选择有它的历史进步性,但其实质是什么?
”“为何美国人对总统选举的参与性一次比一次低 ?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再一次掀起高潮,激发了同学强烈的参与性,他们把平时看到听到的点点滴滴感受汇总成自己的观点,基本上认识到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民主选举的实质。
2000年布什vs戈尔佛罗里达选票之争本是个枯燥题材,HBO《选票风波》却把它拍得有层次有体温有味道。
智慧、手段、伎俩尽管使,但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双方始终坚守宪法与法律底线,正当、磊落、有风度。
赢家输家都强调让世人分享美国价值观。
我们反复分享了,最新这次是奥巴马胜选。
我不由得慨叹,若说我们生活得挺滋润,美国价值观立即证伪之!
好莱坞显然比我们更热爱音乐,一部勾心斗角的政治题材电影,钢琴依然弹得那么动听!
HBO就是一民主党的电视台啊。。。
共和党在州政府 州议会 选票委员会和联邦最高法院都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民主党唯一的优势就是州最高法院 所以此片反应了共和党在各个层面对民主党进行打压 却对州最高法院的偏颇裁进行决选择性失明三权分立--美国立国之根本 而2000年 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了彻彻底底的践踏州最高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 都企图利用自己对法律的解释的权利来影响大选的结果但是我就是一彻头彻尾的民主党支持者。。。
对于美国大选,一个许多人容易产生的误解是:美国总统是通过全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的。
事实上,与之相反的是,美国宪法中规定的总统产生方式是间接选举:美国具有投票资格的选民在各州通过大众投票产生选举人,之后由各州选举出的选举人团投票产生美国总统。
正如本片中记述的那样,关注过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人,一定对于选举人团制度留有很深刻的印象。
大选中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普选票相对多数的民主党候选人戈尔最终却因为选举人票数量不足而败给了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
面对这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你或许会对美国大选的程序产生疑问:在目前的选举产生规则下,一位候选人究竟最少需要获得多少选票,就可以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显然需要对美国总统大选所采取的选举人团制度进行一些了解。
目前,美国全国一共设置有538张选举人票。
其中,美国的50个州一共拥有535张选举人票,每个州选举人数量和该州在联邦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人数之和相等,其中参议员数量每州均为2人,而众议员的具体设置数量则取决于每个州的人口多寡并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最少为1名,最多为加利福尼亚州的53名。
也就是说,在美国50州中,选举人票数在各州之间的分配数量差异较大,包括阿拉斯加州、蒙大拿州、特拉华州等7个人口较少的州拥有2个参议院议席和1个众议院议席,因而各获得3张选举人票,而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则一共分配有55张选举人票。
在196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23条修正案还分配给了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3张选举人票,因此现在美国总统选举人的总数是538名。
选举人票具体的归属问题可由各州自行决定。
现在美国各州之中,只有拥有4张选举人票的缅因州和拥有5张选举人票的内布拉斯加州按照本州内部各选区得票胜负情况来分配选举人票。
而其他各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则采取“赢者通吃”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任何一个候选人在该州的普选票数量最多,即达到相对多数,就可以赢得该州所有的选举人票。
根据宪法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任何一位候选人只需要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按照目前的情况计算,也就是至少270张选举人票,就能够当选美国总统。
如果所有的候选人都没有得到半数以上的选举人票,那么将不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二轮选举,而是由美国国会众议院在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选人中投票选出总统。
美国宪法一向被美国人引以为豪,但其中所规定的选举人团制度长期以来却一直受到各方的诟病。
其实,这项制度安排创世之初就是一次妥协的产物,为了使宪法得到足够数量州的支持,宪法出于所谓保障小州利益为由制定出了这项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举人团制度与民主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人们一向以为“得票多者当选”的信念也在一次次地遭遇打击。
如果有人告诉你,成为美国总统所需要的最少选民票数是0票,你或许会感到不可思议。
实际上这一幕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
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成功连任,当时他的竞选搭档,也就是通过此次选举上任的美国副总统是阿格纽。
上台不到一年,1973年底,阿格纽不得不因贪污丑闻辞职,尼克松任命杰拉德·福特顶替了副总统的位置。
熟料因为水门事件,尼克松也不光彩地于1974年8月9日下台,根据宪法,副总统福特接替了总统职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没有经过任何选举即当上美国总统的人。
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或许并不一定总会发生,绝大多数的美国总统也都是经过全民大选最终产生的。
那在理论上,通过大选就任美国总统,最少需要获得多少张普选选票呢?
如果钻牛角尖,在极端情况之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1张。
假设全美有A、B、C三组候选人参与总统竞选,候选人A在某一州获得了1张普选票,而在这一极端条件之下该州恰恰只有这1名选民参加了大选的投票,于是该州所有的选举人票均流向了A,但他在全美其他各州没有获得任何普选票;而B和C候选人则在其他各州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组候选人达到了270张选举人票这一门槛,按照宪法最终只得由国会的众议员们投票选出总统。
倘若最终众议院的投票结果是A当选,那么在大选中总共仅仅获得了1张选票的候选人A却得以当选美国总统。
不要以为美国国会没有参与过总统选举,在1824年约翰·昆西·亚当斯就是在一次无人获得绝对多数选举人票的大选中,通过众议院投票所当选的。
当然,他的普选票远远高于1票,而之前所说的这个极端情况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虽然美国总统大选投票率持续走低,但在某州出现仅有1人投票的“盛景”,恐怕在现实中完全不会出现。
另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虽然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外,包括绿党在内的美国第三方党派在最近几届选举中也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普选票,但让他们在某一州的票数达到相对多数,甚至在缅因州或内布拉斯加州获得一定比例的普选票数进而获得选举人票,也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美国总统大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两方势力之间的较量。
关于投票率的统计和党派的分立问题,恐怕都是非常繁琐而复杂的工作。
为了讨论的简便,我们暂且作出几点假设:美国各州采取的都是“赢者通吃”的策略;大选仅仅有2组候选人参加;美国的每一位公民都具有投票资格,并且在总统选举中必须表明自身的意见在2组候选人中选择1组。
那在这种百分百投票率且仅有2组有效候选人竞选的假设情景之下,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最少又要获得多少人的支持呢?
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研究清楚的一个现象就是:每张选举人票在各州所代表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
之前说过,每州的选举人票数量等于联邦国会中该州参议员数和众议员数的总和,其中参议员数量每个州固定为2人,而众议员数量虽然在大体上是根据各州人口分配的,但实际中各个州的人口数量和众议员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相同,由此所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张选举人票在各州所代表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在人口较少的州,每张选举人票所代表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而在人口较大的州,每张选举人票所代表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根据2007年美国人口的预测数据,极端两州分别是怀俄明州和德克萨斯州:在怀俄明州,每17万4277人拥有1张选举人票;而在德克萨斯州,每70万3070人才分配有1张选举人票。
粗略的类比并不准确,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就选民个体而言,在怀俄明州的一个选民投票对最终选举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能是德克萨斯州选民的4倍。
对于候选人而言,这个信息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对于最终结果而言,在小州中获得一定数量选民支持远比在大州获得同等数量选民支持的作用要大得多。
在两党制的实际情况下,对于A、B两组候选人来说,假如A在一些小州(即每张选举人票对应的人口数量较小的州)各以1张普选票的这一仿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弱优势取得胜利,并获得这些州全部的选举人票,而B则在剩余的其他各州取得全胜的战绩,夺得了所有的普选票。
在这种情况之下,A有可能在足够数量的州(比如一种可能的组合是:怀俄明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佛蒙特州、北达科他州、阿拉斯加州、罗德岛州、夏威夷州、新罕布什尔州、缅因州、内布拉斯加州、西弗吉尼亚州、爱达荷州、艾奥瓦州、新墨西哥州、阿肯萨斯州、堪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康涅狄格州、内华达州、阿拉巴马州、俄克拉荷马州、明尼苏达州、犹他州、肯塔基州、密苏里州、俄勒冈州、马萨诸塞州、科罗拉多州、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威斯康辛州、马里兰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新泽西州、华盛顿州共37个州,这些州占美国总人口的不到44%)获得了微弱胜利,获得了恰好270张选举人票成功当选,而在其他各州一无所获。
候选人A此时可以顺利成为美国总统,即使他实际上所得到的普选票仅占不到选票总数的22%。
当然,这样的情景也仅仅是存在于假想之中的。
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全国有着各自的基本盘,许多州的选民有着比较明确的偏好,因而把各个州不加区分地进行随意的组合统计是不太符合现实状况的。
顺便说一句,上面这一段假设如果说有什么现实涵义的话,那就是体现出了选举人团制度事实上是对美国共和党有利的一项制度安排。
因为大多数的小州在大选中支持的是共和党候选人,因而由于这些州的存在,共和党获得足够数量选举人票支持的难度相对而言也是较低的。
在之后的史料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除了两党格局尚未形成的1824年选举之外,每一次的选举争议事件,都源于共和党虽在普选票中处于下风,却能够在选举人票上获得领先。
从数据来看,总统竞选中的当选者普选票得票比例虽不一定都能够达到绝对多数(也就是普选票数得票率超过50%,在过去55次美国总统大选中,共有17次总统在没有获得普选票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当选),但至少达到相对多数的占到了绝大多数。
可是,历史上在普选票上没有获得相对多数(也就是说普选票数少于其他的一位候选人),却在选举人团制度下成功当选的事件,却发生过4起。
最早的一次就是之前提及的1824年大选,共有4名候选人得到了选举人票,最终约翰·昆西·亚当斯在众议院的第二次选举中获得多数顺利当选,但他在最初的大选中仅仅获得了84张选举人票,普选票得票率也只有可怜的30.9%。
而在第一轮选举中领先的安德鲁·杰克逊虽然获得了最多的99张选举人票和41.3%的普选票,但无奈在众议院的选举中落败。
另一次是1888年大选,共和党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获得了233张选举人票当选,他的普选票得票率为47.8%。
而落败的民主党人斯蒂芬·格罗夫·克利夫兰得到168张选举人票,但他的普选票得票率却达到了48.6%。
最近的一次是备受争议的2000年大选,民主党人戈尔在获得了48.38%普选票的情况下,输给了普选票得票率为47.87%的小布什。
经过6周关于佛罗里达州重新计票的反复,最终两者的选举人票数为戈尔的266票对小布什的271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1名选举人为表抗议放弃了投票,所以这一次大选的实际选举人票是537张)。
而有史以来在选举人团制度下最冤的牺牲者,莫过于民主党人萨穆尔·蒂尔登。
他在187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获得了普选票51.0%的绝对多数,但却在选举人票上以184比185输给了普选票比他少25万多张的共和党人路瑟尔·海斯。
两党关于这一次选举结果的争执甚至使得海斯宣誓就职的时间向后推迟了一个多月,直到他就职前的56小时国会才最终作出了裁决。
国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选举人团制度本身带有的不民主的缺陷却始终存留着。
美国总统究竟最少需要几票就能够当选?
看来这个问题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从极端情况之下的不参与竞选即可上任,到理论上可能的只得到1票就能当选,再到假想情景中约22%的普选票得票率便可胜利,这些结果同人们一向认为的“得票多者当选”有着巨大的差别。
即使从史料来看,选举人团制度也产生了4次“得票少者当选”的结果,这项制度安排本身所带有和产生的问题并不是说忽略就能够忽略的。
美国政治学家达尔在『How Democratic is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 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一书中,对选举人团制度的产生背景、局限性和改革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于这个难题和困境的解答,无疑很有帮助的。
记得年前的奥斯卡颁奖礼,主持人Ellen DeGeneres的开场白中调侃了美国的选举.她说"美国偶像中美国人民没有选Jennifer Hudson,你看她现在在奥斯卡上得到奥斯卡女配角,而戈尔,一个美国人民投了票给他的,却...",然后台下笑成一片Kevin Spacey先生的精湛演技已经不用多说,本来只值3星的电影多了他也能变成4星.就是因为2000的戈尔,就是因为重新点票仍然不受幸运之神眷顾的戈尔.使美国人民在八年后深深认识到自己种的恶果.摇摇欲坠的美国需要伟人的拯救,于是奥巴马的伟大比什么时候都来得夺目耀眼忠奸没有一定,只有相对,像怀玉所说,这部电影,或许除了记叙了99年那场世纪之争外,还传达了那么一个信息,一个他们觉得值得骄傲的信息.James Baker在最后说到"But more important than all that is that the system worked. There were no tanks on the streets. This peaceful transfer of power in the most emotional and trying of times is a testament to the strength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o our faith in the rule of law"这一方面,不仅美国可以为其自豪,就算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应该为其鼓掌
毕竟我是不懂政治与法律的,所以我在看完了《选票风波》之后,唯一的想法就是,那些当年选择了小布什的人,那些当年那么奋力为他辩护的人们,现在究竟是否一如当年呢?
或者他们还是会说,有谁会预知未来的八年会发生什么呢,要是知道有911,有伊拉克战争,有经济危机,干脆连选举都不用进行了。
不错,说的也对,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大吗小布什的种种恶行的时候,戈尔已经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仍在为抵抗全球变暖四处奔走。
时间真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让所有人在八年里都啼笑皆非。
你的选择是对的吗?
你确定吗?
十年之后依然如此肯定吗?
二十年呢?
或者更久呢?
所以王书亚说,我们渴望投票,其实是渴望犯错的机会,而不是渴望投票可以产生真理。
我们渴望选举,但心理又知道真正的选择高过我们的选择。
John Hurt 老爷子扮演的前国务秘书说:“what kind of hope are we giving other countries that want to share our values?” 义正言辞的美国精神,外国人看来多少有点搞笑。
尤其是,当均由英国人扮演的“老法师”代表美国两大政党握手开战时,情况越发微妙了 看着Tom Wilkinson的强势做派,我忽然间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会与bulldog划等号
凯文斯派西曾一度被“小金人后反应”困扰,像哈利.贝瑞一样,这位表演技艺稳健,擅长驾御各种性格人物的演技派在得奖后就一直没接过配得上影帝称号的好角色,《Recount》一片让人看到他翻身的曙光,斯派西在片中将扮演戈尔总统的副参谋长荣.克莱因(Ron Klain),他也是协助戈尔针对当年投票结果对佛罗里达州征服提出诉讼的法律顾问.
2020大选处在余音绕梁阶段,看这部电影时有几点感触,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近半年来的滔天争议,我最大限度的描述一些可能是公认的事实。
1、电影:互相攻防,各有胜算,最后赢家始终存有悬念;2020年大选:从大选投票日开始,几乎全部主流媒体都断定拜登赢了、川普不认输,并认为没有可靠证据证明大选存在大规模舞弊,斥责川普言论里包含了太多太多阴谋论。
2、电影:大家都在现有制度内、法律框架下玩耍,大家都是文明守法的三好公民、高素质人才;此外,电影中没有提到任何外国势力。
2020大选:2020大选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从重要性上来看,不是如何重新计票、重新计票的标准是什么,而是收到的选票是否合法、是否应该被计入;此外,有关本次大选被外国势力干预的言论甚嚣尘上,绝非可被忽略的小话题;3、电影:各级法院处于中立方,判决的尊严、执行力都得到了保证,且与竞选双方保持距离。
大家都一边严格遵守着法律,一边努力钻法律空子。
2020大选:法院是否始终中立呢?
法院判决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呢?
竞选双方是否都严格遵守了法律呢?
争议太多,见仁见智吧。
4、电影:双方竞选团队吵得让人脑壳疼,看到一半的时候真的无比想让上帝一剑劈死这群一脸疲惫却鸡血满满的家伙,一个人但凡少点理智都会唾弃这种争吵不休的制度,可也正是这种制度让电影的结局散发法治和公民社会的光辉。
2020大选:感觉竞选双方想干死对方!
5、电影:最终当选总统的布什发表获胜演说:“……共和党想要为整个国家谋利,民主党也一样,我不是被选出来为政党服务的,而是为整个国家服务,美国总统是每一位美国人的总统,无论种族,无论背景,无论你们是否投票给我,我都将尽我所能为你们的利益服务,力争赢得你们的尊敬”2020大选:当选总统拜登发表获选演讲:“……我以民主党员身分光荣参选,我如今将成为美国总统。
对于没有投票给我的人,我也会努力以赴,无异于投票给我的民众……”最后说一段:把美国制度无限美化,妄图单单依靠制度就能阻止人性之恶的人,应该是吃撑了;把美国制度无限丑化,妄图以此抬高自身的人,应该重修幼儿园;带着电影传递给你的美好自信闯荡现实,没被铁拳锤打过的人,谈论美好等同于空中建楼阁;
就算是因为布什赢了 但起码人家闹的是满城风雨。
根据记录显示
Ron算是有强迫症吗?(2012.12.19)看上去是一个宣传民主和法制的电影,在规则的框架下竭尽所能乃至不择手段。最终的真相没有人知道,更重要的是那些没有被接纳的选民依旧存在。最后布什和戈尔的演讲显得空洞无力,显得是精英的虚假表态。(2019.9.30)
the system worked without tank on the street...but how did it work eventually?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对于这种政治类型的电影不感冒
20年后,剧情走向会是一样吗?
这部片子的可贵之处也是无聊之处就在于不同于传统娱乐性质的好莱坞大片,从一开始就给人感觉像是一部影星出演的纪录片。每一个细节和胜负转折都让人感觉真实可信,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这部片子更多是站在戈尔一边,对投票提出了质疑,但真正的历史除了当事人,永远无法了解。
HBO电影频道投拍新片《选票风波》(Recount),回顾了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阶段闹得天翻地覆的佛州计票风波。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面(指北京时间2020.11.4日)看这个片子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呀。
2008.12.26HBO——O, BH!政治题材的电影也可以拍得很引人入胜……虽然本片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嘿嘿。
片子本身重现了2000年选举的新闻,HBO还是站民主党这边的,当然结尾还是很正确的落地。劳拉邓恩演的州秘书真是好玩,政客之外还有这样的人存在。
三星半。
作为法律学生,不仅对于这部电影的结果被剧透了,连过程也被详细地剧透过了...
No matter how hard the lost is, we have to keep the faith!
被迫看的。作为电影这个题材真是无聊死了。一颗星评给还算可以的开头。
整体可看性蛮强的,也触及了一些痛点,不过后半部忙着走剧情有点仓促。
看一场注定会失败的仗可以打得如何精彩。
[Mcoun]宪政危机的解决,依靠对事实的选择性采纳。有趣的真实事件改编,我对这种两难问题没有抵抗力。
发现我对美国大选题材都很感兴趣。现实中的一场场好戏,拍出来自然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