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始便营造出一种近乎纯白的质感。
中景下的一行八人琐碎的整理衣衫袖口,浅蓝的衣装与灰蓝的天空的巧妙融合在一起,无趣却巧妙的将孤独默默渲染。
颗粒感的画面下,生机隐匿于队伍之中,不入流的乐团将极简与克制的情感一一剥离,多个机场灯光的空境头不经意间展露出乐队的凄凉与萧索。
情感与意象的结合使影片跳脱出两个民族的微妙关系,将笔墨着重晕染在主角们的孤独与交流中。
随着场景的变迁,空镜头给到漫天黄沙下的公路,排成一条的浅蓝色乐队则与其产生出一种色彩的疏离感,晦涩的表现出异国人与这座陌生城市的格格不入。
影片中多次运用暖黄色调与浅蓝色调的对比,饭桌上主人方普遍暖色调的衣着与暖黄色的灯光营造出生日的温暖与静谧被乐队方清一色的浅蓝突兀打破,尴尬的饭桌氛围加强了双方的对立感,更表现出难以融入饭桌的外人与主人明显的分割。
直到聊到共同喜好的乐曲,主客间的隔阂被填平,导演将两组对立的成员放入同一个镜头,让温暖的黄包裹孤寂的蓝,蓝色不再突兀反而融洽的与大面积的黄融为一体。
当场景转变为领队与女主人在家中商讨,中景镜头下暖黄色的窗帘与橘色的灯光使两人的剪影变的模糊,从而展示出一种莫名暧昧却存在距离的奇异质感。
火一样颜色的西瓜和女主人脚趾上艳丽的大红表现出女人的性感与主动,换上暗红色及膝长裙的女人风情万种,她的强势与队长的木讷形成鲜明反差。
在车内狭窄昏暗的空间,这种反差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女人在车外用力拍打车箱的动作通过镜面投射出的红色模糊身影与男主真实的浅蓝色衣着同时展现在同一个画面中,使红与蓝的碰撞趋于弱化,二人中的疏离感在一次次交流中模糊。
约会完进大门前的大橘色灯光下的中景镜头彻底将男女身上的色彩变成黑色剪影,两人在门前的对立感消失殆尽,完全的融入在橘黄色的氛围之中。
孤独感的塑造还体现在导演精心塑造的构图上。
下了那辆坐错的公车,一行八人与沙漠公路共同构成了黄金分割,构成了八人与沙漠公路巧妙的平衡,在画面中观众能够感受到那种流露着疏离感却被迫接受当下环境的无奈与隐忍。
除此之外,大量经典的三角构图散落在电影的各个角落。
比如队长一行人第一次前往餐厅寻求帮助,全景镜头下女主人与她的两位朋友便构成了一个三角构图,队长,亦或是我们都不自觉的被这个第一眼见到便难以忘怀的女人所吸引。
队长、女店主、与爱搭讪的队员在家中的场景,也多用中全景显示出三人间诡异的平衡,更体现出男女关系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阻碍。
破坏三角构图的是女主人起身打开冰箱,冰箱上自带的镜子随着箱门在屋内横扫,最后停止在撩人男身上,在视觉空间延展的基础上,使两人间存在一种清冷的暧昧。
三个队员与以色列餐桌上的主人被导演安排至两个画框中,来回反复正反打让对立更为凸显 ,无法融入的疏离之感在餐桌上蔓延开来。
此时画面跳切至空间相对狭小但充满温馨的三人组家中的场景,其紧凑却没有攻击性的三角构图与充满疏离的饭桌画面的对比形成了视觉的强烈冲击,加深了观众对于两个不同场景间的氛围理解。
“也许你的曲子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
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
还有,无尽的孤独。
”灰绿色滤镜下的本片自始至终在渲染一种孤独。
陌生人间的孤独,两个颇有渊源的国家的孤独,想要靠近的人内心的孤独。
孤独与和解在这帮异乡人交汇中冲突然后趋于平静,内心孤寂的窗关着的是无边的寂寞和淡淡的情愫。
闯入内盖夫沙漠的埃及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演奏,可是来之后却找不到了。
遇见了善良热情的沙漠餐厅,女主人喝了邻居伸出援手。
第一晚就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语言,文化差异。
没有太多语言镜头,更多的的是呈现了某种静谧又没有违和感的画面。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I hear the sea in my ear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ishingIt's the sound of water and waves,the sound of distant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the sound of the bait falling in the water,In the early hours,the sound of sea like a symphony.故事的发展很有趣,就不剧透了。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是一个镜头 一个场景 一部电影欧洲小国家的电影 总是让我想起安哲洛普斯基或者是塔可夫斯基之类的,他们用固定镜头讲述哲学的故事。
这部电影虽没有什么哲学含义,但诗孤独的氛围却是一样的。
导演用封闭的空间,寂静的环境音塑造人物中间尴尬拘谨的游离状态,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的。
有些构图看起来荒诞却有着诗意,这让电影在孤独的悲伤中又呈现出一丝喜剧的无奈。
电影一开始众多矛盾的塑造,比如指挥的争执,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不满,领事馆的不管不顾,困在异地的无奈,让我以为片子会走安慰的道路,最后所有的矛盾都解决,生活又是一片安详快乐。
但是,导演并没有依靠剧作模式去刻意解脱矛盾,矛盾在这里只是为了烘托人物之间疏离孤独的关系。
那个荒凉冷寂的小镇,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也许是一杯咖啡,一句玩笑,一首歌,人渐渐的不那么孤独,慢慢的开始袒露心扉,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然而,一切都戛然而止,点点就结束了,他们不再是陌生人,却依然不会是朋友。
没有狗血,没有爱恨情仇,没有争执吵闹,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平凡中却有一些际遇,不慌不忙的相遇又离开。
这是一部稍微有点沉闷的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 一支埃及乐团的故事,没多少人知道,毕竟 他们也没那么重要。
一个关于一群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凡人故事,就因为这样,才更像是截取我们生活的片段来播放。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好似不如意才是生活的主旋律,如意才是难得的赠礼。
即使这样悲观,却也不放弃生活,每日独自挣扎。
无所谓“快意恩仇”,平凡人的平凡日子都是一潭不见底的死水,自己掷下石头激起涟漪,再自赏自怜。
电影里的 每一 帧都是陈旧的颗粒画面,没有多少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年轻的乐团成员,显得这支队伍更加的不入流。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一支不知从哪里跑出来的野鸡乐团。
他们到达的时候没人接机,自己打电话联系未果,而向别人问路又出了差错,最终到错了地方。
经费缺乏到连食饭都成问题,最后还是在餐馆老板娘的帮助下才解决。
下一班车明早才来,各自只能在此地过一晚。
八位成员,老板娘收留两个,大叔收留三个,还有三个和腼腆小伙暂住在店里。
埃及的乐团跟以色列当地人的摩擦碰撞的故事,娓娓道来。
>>>大叔Itzik这边,今天刚好是他的妻子生日,他带回的三位异乡客人不怎么受妻子待见。
两人紧张的婚姻关系,可见一斑。
饭桌谈话间,似乎可以知道Itzik往日也有自己的事业爱好,但后来因为家庭的琐事,逐渐的放弃了,妻子对此颇有微言,她对Itzik的无所作为表示强烈的不满。
饭桌上另一位大叔也有差不多的境遇,他向乐团津津乐道着他跟她妻子当初相遇的浪漫事,却没有引起妻子多少共鸣,她有的只是数不尽的不耐烦。
两对夫妻,婚姻走到后面,已经没有了多少往日的激情,剩下的都是将就妥协,各自埋怨对方,将生活的怨气全部发泄在对方身上,无休无止。
看来各地的婚姻都大同小异。
然而当初,他们也有过甜蜜的时光,各自对双方的未来也是充满期待的。
但是爱情的消逝总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
Itzik说,爱情,或许就像一场演奏的结束,未必是伴随这鼓琴轰轰烈烈的停奏,它可能就这么戛然而止了,不悲不喜。
它可能就消逝在这房间里、这盏灯下、这张床铺、熟睡的孩子,以及......无休止的寂寞中。
相比较之下,尚未走进婚姻的殿堂的小伙子,依旧对爱情充满憧憬。
穿着白色毛衣的小伙,每晚守在电话机旁边等着自己女朋友的电话,有人来用电话,他就在旁边吹着口哨进行干扰,生怕女朋友在此期间打进来,行为真的是幼稚又可爱。
埃及小伙拘谨地拨打电话的样子,也像极了这位白衣小伙,想必大家都是“同道中人”了。
两人在爱情面前,都是懵懂生涩的,一如许许多多男男女女,两人向对方分享生活中的琐事,恨不得将自己全然袒露在对方面前,好让ta看清自己的心意。
想起了围城里的一段话,“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papi和其中三位乐团成员留在餐馆休息。
晚上papi约了人出去浪,出门刚好碰到睡不着出来逛的Haled。
Haled要跟着一起去,papi支支吾吾非常不情愿,最后才知道是约了女生,不想要电灯泡,哈哈...电影中的papi真的是一个钢铁直男,不知道怎么跟女生相处,不像Haled,随时都可以跟别人调情。
他们一起去滑冰场,Haled和papi两个人都不会溜冰,对方女生主动过来说要手把手教papi,谁知道被papi无情拒绝甚至还在拉扯中把女生甩翻到地上,真是绝了。
最后女生哭了,papi没辙了,还是Haled在旁指导教学,手把手教papi把女生哄回来,最后才“抱得美人归”。
>>>老板娘这边,她跟乐团团长出去闲逛,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下,他们聊起了各自的往事,聊到团长的妻子。
妻子三年前过世了。
说起妻子的离开,团长尚可以云淡风轻继续保持风度,但是当老板娘问起团长的孩子时,他却僵了脸色无办法接下话题。
看来独子的死亡给他带来的打击更加严重,以至于到现在都走不出来。
在回去的路上,团长为了缓解老板娘的自责,主动再次提起他独子的事情。
他原本有一个聪明、优秀的儿子,他曾经是自己的骄傲。
可是后来他犯了错误,自己一直无法理解自己儿子所犯下的事情,或者甚至严厉地苛责过他。
最后他的儿子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妻子因此受到严重的打击,最后也郁郁而终了。
说起来只有三言两语,但大概只有当事人才体会到其中的悲伤。
这些事一直藏在团长心中隐秘的角落,今日主动将自己的心事与老板娘分享,无形中将两人的关系更拉近了些。
然而,当晚上他撞见老板娘与Haled两人的偷欢,心中刚萌生的几点欢悦,最后还是荡然无存,最后只是轻轻的扯了下嘴角,似是无奈又自嘲。
>>>第二天,乐团告别餐馆的众人,赶往演出的地方。
在此处停留了一晚,两边短暂交汇,今日离别,他日或许不再相逢。
各自都是对方的匆匆过客,有缘走一程,过后再继续自己的生活。
昨天的牵扯,最后都是回忆一段,再无更多。
无论是濒临婚姻边缘的Italik抑或赶在婚姻路上的papi,抑或已经脱离婚姻的老板娘,他们都在乐团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对方无需干什么,只要像这样,轻轻闯进自己的生活,分担着自己生活的片段,给予情感上的短暂依赖,就像独行的路上贡献一段相伴的时光,足以聊以慰藉。
今日生活依旧是平凡中带刺,有时生活太过悲情,所以凡能收获一点甜头都要努力将其升华变作人生的一次抚慰。
人啊,就是喜欢“苦中作乐”,即使再失望再无奈,都会继续挣扎着继续下去,大概这就是人们热爱生活的其中一个方式。
乐团最后顺利地完成了演奏,用乐章结束了这次旅程。
从今天起,打算看完一部电影就写点什么东西就从这个片子开始了,很可爱的片子,导演也不耍滑头,是的,就是乐队来访了
我在2024.10的声音主题盲盒放映上选择了放映这部片现场反馈不错!
这是一个很乱的整理,想到哪写到哪吧。
首先,电影里所有事情都是虚构的。
在故事的背后1、导演艾伦·科勒林在筹拍《乐队造访》时或许是因为政治问题,当地找不到任何一位愿在一部以色列影片中出演角色的埃及演员,只好在本国的以色列演员中寻找拥有阿拉伯血统的伊拉克、伊朗、摩洛哥等移民,专门训练他们说埃及口音的阿拉伯语。
2、电影代表以色列角逐奥斯卡被拒绝,因为电影里出现大量英语,但英语却是埃及和以色列的共同语言,也是在语言不通时推进剧情的重要手段。
电影里弱化了战争的冲突,以相同语言来推进却被奥斯卡拒绝,令人难以置信。
导演回复: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失落的境遇。
(真实大方)当然今年的《里斯本丸沉没》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也被用同样的理由拒绝,真是讨厌啊。
导演的正面回应这个部分主要是一个导演的Q&A:Question:电影的缘起是什么?
导演:我读过一本名为《以色列之旅》的书,作者讲述了他第一次开车来到以色列的经历,由于压力太大、迷失方向,他最终没有到达特拉维夫,而是去了纳塔尼亚。
由于这个错误,他描述了自己与酒店问讯处一位女孩的对话。
Question:为什么电影用“影片中发生的事情,并不那么重要”这样的语句来开场吗?
导演:这部电影有着非常大的政治背景,但它关注的是那些相对平淡无奇的事情。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重要,算是一个讽刺的做法。
Question:黛娜 (Dina) 这个角色是如何出现的?
导演:我对这个角色的要求很高,甚至超出了我现有对女性的认知,我很担心将戴娜刻画成一个在沙漠中浅薄的蛇蝎美人,但最终选角的时候遇到了罗内特。
看到她坐在桌子上,像个孩子一样摆动着腿,听着我说的话。
最后我发现我想要的戴娜不是一个沉迷浪漫的人,而是一个渴望寻找,内心有舞蹈和丰富想法的女生。
Question:您能谈谈影片的鲜明色彩搭配吗?
例如,蒂娜的深红色连衣裙与乐队的粉蓝色制服之间的对比?
导演:我想营造传奇色彩与矛盾感。
例如在烤肉店谈论艺术和诗歌,在溜冰场朗诵诗歌。
我喜欢小小的干扰和矛盾——比如大指挥官坐在小破餐厅里。
或是乐队在机场排成一排,然后一名清洁工拿着吸尘器穿过画面。
Question:您是否考虑过为这部电影设计其他结局?
导演:其实我有写另一个结局且剧本专家也推荐我的电影多一些所谓的活力,但当我试图去拍摄时,这些结局对我来说都不合适。
因为我从心底认为指挥家跟戴娜永远不可能在一起,这完全是谎言。
这部电影在埃及被禁播导演有什么感受?
导演:这不仅适用于我的电影。
任何以色列电影在埃及都会被禁。
三、有关爵士音乐家电影里有提到Chet Baker,这是一位一生戒毒最终死于毒品的传奇爵士乐艺术家。
也是影片里小号手的偶像,他在里面学习吹奏的就是查克贝特的作品。
挺神奇一个人,他吹奏的音乐都不是他创作出来的,但是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演绎。
其实这点挺像中国民谣乐手赵已然,唱别人的歌硬生生把自己唱火,也最终死于病痛。
四、音乐剧的故事电影在放映时被音乐剧编剧/开发者注意上,于是找导演沟通改编成音乐剧,最后商量+拍摄总历时10年,并在音乐剧圈内获得了诸多大奖。
而且难得的是音乐剧也保留了电影中的平淡叙事。
也尊重电影基本上电影的主要剧情全都保留了。
B站的音乐剧拍摄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W411w7KP/?buvid=Z14241112DDE2D09485C9412BC214B55E134&from_spmid=main.my-favorite.0.0&is_story_h5=false&mid=X6luJ8rcwc27NdxkqG2atA%3D%3D&p=1&plat_id=114&share_from=ugc&share_medium=iphone&share_plat=ios&share_session_id=78C1C4F2-697D-478E-A733-23FB7DC243B2&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amp=1730366069&unique_k=rktmtz2&up_id=25522213Youtube上音乐剧的宣传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lFbsRo5Ko最后,其实看的时候一直想起《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一样的战乱,一样的政治抛弃,一样的孤独氛围。
但河对岸战乱被刻画成风景,就跟《乐队来访》里的坦克被帽子遮住一样,仿佛都在说这个东西一直都在生活中,但你可以选择如何去对待他。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乐队来访》,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乐队成员们无处可去的评价了!
墨夜轩:孤独永无止境。
无糖吐槽:想到的竟然是《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
野凡:仍在徘徊的乐手们,路途迷茫,而仍将继续徘徊。
果树:最后终于唱出来,感觉片子的设定高于完成度本身。
西北化为乌有:看到这种拍法自然联想起几部冷片,没想到这么暖,幽默温柔的一塌糊涂,孤独的灵魂浸泡在尴尬的空气里却逐渐靠近了。
Polaris.J:还以为会无聊不好看,没想到温暖又有趣。
一排蓝色制服的人在沙漠中就像一排蓝色的小花。
溜冰场那三个人摸大腿那段笑疯了!
对了,看这部还是要先去了解一下背景才行。
Sparrow:阿拉伯人在希伯来的际遇,尴尬疏离而又温情的,不同人生轨迹在相互交流中彼此交错,每个人都渴望倾诉,每个人都沉浸孤独,就让迷路的旅途充满忧愁,让时间淌过相遇的瞬间。
zzy花岗岩:一支迷路的乐队意外与一个小镇邂逅,尽管背景不同,文化各异,但孤独却是人类共通的感受。
影片的冷幽默基调很容易让人想到阿基的电影,尴尬的场景不经意的烘托出一丝温暖的气氛。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在片中真美。
Pincent:如此简单纯粹情感真挚,人物不善言辞,木讷寡言到尴尬冷场,但奇迹般地温情幽默动人,消解了一切文化背景的差异。
《邮差》里聂鲁达教邮差写诗求爱,这里的人经历着令人五味杂陈的、忧郁酸涩的各种爱的体验,虽说不出什么漂亮话,但耳朵就是听见一片海,一张长椅也是一座公园。
斯诺-纳什维尔:这部电影是关于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的互动,无关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这是关于说着不同母语的陌生人如何用英语找到交流方式并永远影响彼此生活的故事(听说因此被取消入围最佳外语片的资格,我不该笑,是不是?
)。
它以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对比,刻画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Gabal与Elkabetz两人的演技支撑着这部非凡的电影。
子夜无人:精巧灵性、一夜之间,有我很喜欢的那种什么都发生了、但什么也都没有改变的情绪状态。
地缘文明和政治背景的差异都被藏在了系好的扣子里,只有云山雾罩隆起的轮廓露出了疑影。
人与人的孤独心事就像一壶刚刚煮好的开水,挨个儿倾吐进不同的茶杯里,有歌舞厅里的泪水,有公园长椅上的深谈,有目睹欢爱时的惊动和退却。
彻夜不眠的时候人除了因为亢奋,也可以更安静;天光大亮的时候,你不必好整以暇相送,我已经就到此为止。
Supremacyacron:一部诚意满满的片子,与《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相近的题材和时长,都是以乐队出征为名,去探讨意识形态下的文化差异。
不过本片并没有像阿基那般冰冷,也没有体现出那种猎奇向,反而展示出了一种别样的温度。
虽然埃及和以色列相处不同文化背景,主人公们的沟通也只能用蹩脚的英语,并没有体现出民族之间的冲突,而是在这个奇妙的晚上,大家互诉衷肠,倒尽心中苦闷,一场奇妙的境遇,却让这个本该属于孤独的夜晚,变得不再孤独。
#FIFF13#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是漂泊让我变得孤单,还是因孤单才开始漂泊。
一群孤单的心在一个凄凉的小镇碰撞,然后各自继续自己的孤单,除了这个夜晚。
没有一颗心不需要温暖,只是得到温暖的方法不同。
Dina是个风骚老板娘,脸上写满风尘的人,总是比别人更能理解生活的意义。
如果你的前半生是一个找人上床比找人聊天还容易的人,那到了这个年纪你会发现一个和你说话时不知道把手放哪的人,远比第一次见你就惦记把手放那的人可爱的多。
Tawfiq是一个老实人,如果说以前的Dina是个把生活不当回事的人,那Tawfiq就是一个把生活太当回事的人。
Dina说,当我能生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现在想要了,却不能生了。
Tawfiq说,我孩子犯了错误,我对他太严厉了,我不了解他,他自杀了。
对生活抱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但人过中年却拥有了同样孤独的心。
生活真的是道难题,既不能漠不关心,也要注意过犹不及。
夜里的Tawfiq辗转难眠,起来如厕,发现一天都对他极其主动的Dina和Haled在亲热,眼神充满失落,然后黯然走开。
生活不会因任何人而停止,我们都无法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都无法改变胸膛里那颗孤独的心。
生活是不会因为你搭在她肩上的手而改变,因为支配这只手的不是你的心。
如果真需要花上一生去寻找协奏曲的尾声,希望最后的结局不是那无尽的孤独。
喜欢这类画面干净行走缓慢但是不做作的片子,据说是刚在东京拿了奖的以色列电影,尽管里面夹杂了法语、阿拉伯语、英语,但是因为Jazz,直到最后阿拉伯风情的音乐才想起来者居然是以色列的电影哩!
这个片子完全不需要介绍剧情,一句话就是埃及亚力山大警察管弦乐团在以色列演出迷路在沙漠上途中发生的微妙的心灵鸡汤故事…………完了。
有点小幽默,黑色的那种,让你闷笑的那种;有点小哀伤,感慨一下唏嘘一下该干吗干吗。
喜欢里面一段话:也许,不需要很隆重的表演出来,就那样突然结束好了,没有悲哀的情绪,也没有快乐……自然。
就是因为点意外停留一下,看一看周围的风景,发生点莫名的感慨,梳理一下自己有点负担但是还算快乐的生活,然后就没了,继续上路。
不一定有什么改变。
前奏曲就那样好了,没有结尾也好,只要好听就好。
很喜欢很喜欢这部电影,画面干净,非常干净,我喜欢画面干净的片子!
里面的所有插曲配乐我喜欢,悦耳,喜欢这个词,就是舒服,听得心情会婉转起来。
所谓心灵鸡汤般的作用,就在于,喝的瞬间和回味,都好幸福,然后第二天该没心没肺还没心没肺。
我现在不需要心灵鸡汤,我想喝真正的鸡汤,有蘑菇的,漂着油的。。。
"The Band's Visit"(Bikur Ha-Tizmoret), 來自以色列的電影. 是導演Eran Kolirin首部作品.原本是以色列遞交奧斯卡參與最佳外語片的電影, 但由於電影一半以上都以英語為主, 所以被大會拒絕.說的就是一隊從埃及來到以色列的警察樂隊, 在不多周詳的準備又沒有預先通知埃及大使館的情況下, 抵達當地後一天裡發生的種種.來到杳無人煙的小村落, 餐廳老闆娘收容樂隊留宿一晚, 等翌晨的巴士. 電影主要就是描寫這一個晚上樂隊中各成員所見所聞, 還有老闆娘及收留樂隊其中三人的餐廳職員的種種.故事可以說是簡單, 不過看得令人細味, 感覺不錯. 文化的差異, 陌生人帶來的不安或興奮, 作局外人看, 可笑亦有趣.風情萬種的老闆娘原來一直都知道樂隊要找的地方在哪裡, 或許在這個沉悶又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的小鎮裡, 一隊異國的男士正好可以帶來令人不用負責任的樂趣, 就一晚吧.樂隊指揮被老闆娘帶到小鎮上的食店, 聽聽她的故事, 又說說自己的故事. 她為他點了一首曲, 一個晚上, 老闆娘怎樣也引誘不到指揮. 這條線頗好看. 兩個不會再遇見的人, 一夜的交談, 可以很有意思.很喜歡一個鏡頭, 畫面一直都留在腦海裡. 就是樂隊年輕喇叭手跟其他年輕人外出回來後在老闆娘家中的情景. 喝酒嗎? 不, 我不喝. 沒有人要喝嗎? 老闆娘一直在盤算的, 你兩個男人也沒有興趣? 最後當然老闆娘沒有空手而回.樂隊另外三人到餐廳職員家留宿, 卻碰上是職員的太太的生日. 晚餐上有尷尬情景, 有企圖解開沉默不爽的場面. 喜歡職員對樂隊其中一人的說話. "或許你們樂隊這次就像我們人生一樣, 簡簡單單, 沒有什麼高潮蝶起... "年輕人去溜冰場消遣一幕也蠻有趣. 樂隊喇叭手教膽怯男子如何追女仔.電影中不少幽默元素, 令死寂的小鎮和昏暗的畫面加添了不少生氣. 不過或許我不太喜歡那種昏暗, 那種杳然, 不是覺得電影凝造得不當, 而是我不喜歡它帶給我的情緒. 有一丁點不安及沮喪. 不明所已.演員都各有發揮機會, 亦演得自然. 當然最受注目是老闆娘一角. 樂隊指揮的含蓄收歛也演得很好. 年輕一族帶了不少笑聲給觀眾.電影節奏恰到好處, 一點悶場也沒有. 很值得一看.剛看了特刊上導演的說話, 喜歡這兩段:"以色列興建了新機場, 忘記了把路標翻譯成阿拉伯文... 興建了動以千計的商舖, 陌生人卻無容身之所... 一眾商品名牌很容易令我們流連忘返, 忘記了煩慮, 也令我們忘記了自己""很多名電影觸及為何沒有和平這個問題, 卻鮮有先來問及, 我們為何需要和平? 顯然在不斷談論經濟效益之餘, 我們已失落了什麼."相信電影中樂隊在這個留宿陌生人地方的晚上, 都或多或少有機會尋找忘記了的自己.我們為何需要和平? 我們有否問過這個問題? 文明令我們失落了些什麼?
民族的疏离,以冷幽默的风格体现,可以在沟通中融合。
尴尬
就算和一群人在一起也一样会觉得孤独。
☑ 問路要講對地名 ☑ 釣魚話題能帶動氣氛
人生就像未完成的协奏曲,”没有悲伤,没有快乐”
“你知道吗?……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funny, deep and sweet
太慢了
真是一部处处惊艳的片子。
Maybe it could end this way, ... tons of loneliness
致我们欲说还休的孤独啊……
Itzik: You know, maybe this is how your concerto ends. I mean, not a big end with trumpets and violin. Maybe this is the finish, just like that suddenly.Not sad, not happy, just a small room with a lamp, abed,a child sleeps, and tons of loneliness.
拍得非常安静的电影,情绪也是不欢乐也不悲伤的那种。。。间或小趣味。。。还可以吧。。
民族这件事真的重要?
阿基式简洁冷面幽默+文德斯式空旷荒凉空镜,一部散文基调的小品,意外的好看。一个迷路的埃及管弦乐团,几组以色列当地的人物,彼此交错互动的关系架构彰显的,全部有关“孤独”——无论是失去妻与子的团长,写了协奏曲开头的副团长,酷爱chet baker的小号手,又或者渴爱的老板娘,每晚等待电话的情话,舞厅里的情侣,争吵的家庭;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渴望倾诉,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宁愿沉溺于自己的悲伤,而并无机会寻找到某个真正能诉说的人,就像《My Funny Valentine》那样充满淡淡的忧愁,如晚霞般即逝易碎的美丽,留在最后的挥手再见里。视野放远一些,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难道存在过以理解为前提的沟通吗?
随处可见的冷幽默
有趣而非谐谑,温暖交织沉重
最后的演出是亮点吗!
这是我喜欢的故事 想象一群埃及人或者应该说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领地发生的故事 历史和民族的背景其实已经给这片打上了温情的烙印 不能忘记影片中他们的对话 “你们为什么演奏那民歌?”“那么人又为什么有灵魂。”
# Solaris 2007【C+】和阿基的电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疏离的冷幽默,于是会觉得选地作为以色列有种奇妙的出离感。没有真正的矛盾可言,只是一次拜访,一次轻触,并小心翼翼的交融,而音乐是心照不宣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