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莱坞的庞波小姐作为电影制片人,让她的助手吉恩剪辑b级片的预告。
虽然只有短短的15秒,但十分考验功夫。
吉恩通过了考验,剪出了精彩了预告片。
同时,庞波也说出了选择吉恩做助手的原因,因为他有一双陷入绝望的不幸福的眼睛,眼中透露出创作的欲望和想象的深度。
如果人生太幸福,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思考。
而不幸正是创作的动力,难以融入社会,恰恰能够想象和创造出一个非凡的艺术世界。
和庞波小姐一样,我也不喜欢太长的电影。
90分钟的电影就像沙漠里的绿洲般难能可贵。
如果让观众盯着银屏2、3个小时,简直就是虐待观众。
所以,导演要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表达自我。
电影是创造梦想的载体,也是塑造演员的平台。
将一个普通的充满自我否定的人,变成一个认识自我重拾自尊的明星,电影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
庞波为打工女孩娜塔莉精心写了《大师》这个剧本。
吉恩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充满绝望的制片助理,他一直在默默学习如何拍电影。
娜塔莉是一个怀有电影梦的打工女孩。
在艰辛的工作中,从不放弃成为演员的梦想。
其实他们的眼中都有光,只不过不是那种自以为幸福的满足之光,而是如暗夜星空般对梦想执着的渴求之光。
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导演,一个是菜鸟女主角,两个新手就开始搭档拍戏了。
当然,一开始不自信是正常的,一个怀疑自己没有才华,一个猜想自己没有魅力。
当菜鸟导演坐到监视器前,老戏骨和新人却没有令他失望,拍摄渐入佳境。
从表演方法,到摄影角度,再到场景设置,加演的桥段也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吉恩开始大展拳脚,逐渐显露出导演的才华。
而娜塔莉也出色的扮演了莉莉。
这部出道新手拍的戏有了冲击奖项的可能。
吉恩在拍戏时偶遇了高中同学阿伦,他虽然是高级白领,但却无法燃起对工作的热爱,虽然事事顺利,但缺乏梦想带来的进取精神。
拍摄虽然结束了,但那只是一大堆视听素材,关键的步骤才刚刚开始,精妙的剪辑能够为一部电影注入魔力和灵魂。
剪辑者是电影第一个观众,拍摄要主观,剪辑要客观,更加考验一个导演的才华。
独辟蹊径的剪辑几乎可以重构整部电影,令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瞬间变得神奇深刻起来。
遇到困难的时候,吉恩遇见了名导演彼得森先生。
明白了,作为一名导演,他不仅是剧本的执行者,场景的调度者,拍摄的统筹者,剪辑的策划者,更是电影的灵魂和统帅,决定一部电影最终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
一部电影的制作是技术层面,而一部电影的表达则是心灵层面。
电影其实就是导演在找寻自我,形成自己对世界独辟蹊径的理解,然后表达的载体。
从进入电影行业,到成为制片助理,再到成为导演,在梦想成真的过程中,也是那个模糊而朦胧的自我渐渐变得清晰鲜明的过程。
找到“我的咏叹调”,用电影在这个世界中留下自己鲜明的烙印,大概就是一个成功导演的座右铭吧。
吉恩就是这样代入自己,通过电影发出寻找自我表达自我的追问,而这也契合了这部描写音乐家电影的主题。
由此他觉得素材并不完美,还缺少了情感核心的部分。
为了补齐缺憾,吉恩和高中同学阿伦拼命努力,筹集资金继续拍摄。
而将银行和电影公司以及普罗大众结合到一起的,不就是梦想的魅力吗?
许多电影讲述的都是得到,只有这部电影讲述放弃。
通过剪辑,吉恩意识到,音乐和电影一样,艺术和生活,只能二者择一。
纯粹的艺术容不下生活的琐碎,好的电影也无需多余的材料。
为了在短暂的时间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只有大胆放弃。
为了艺术能够真正地纯粹地表达自我,必须返璞归真,删繁就简,这样,电影才空灵且真挚,变得一击入魂,过目难忘。
此片获第49届动画安妮奖最佳长片提名。
作品采用“元叙事”/“自我参照”一面是热爱电影的女制片人庞波小姐鞭策带领她的助手吉恩制作了一部电影的故事。
另一面则是故事中虚构的电影《大师》,一部讲述能完美展现曲谱的指挥家“音乐皇帝”献上了一场灾难性的咏叹调演出后身败名裂的故事。
庞波小姐和吉恩都是这位大师的化身,庞波自由与电影作伴,早已对电影技法烂熟于心。
“自己的作品使感动不了自己的”,她说,她渴望着有一部关于自己的感动自己的作品。
吉恩虽是新人但一刻不停的记录着技法,起初尝试按照技巧的说明去完成这部作品。
正如他们电影中的大师强硬的要求自己的乐手还原乐谱。
“对你来说,什么是咏叹调?
”前妻/乐手愤怒的质问着大师。
“你的作品是打算献给谁的?
”老制片人沉静的叩问着吉恩。
......避免剧透但总之,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从技巧的层面来说,没有什么是可以割舍的,迷茫与痛苦于此滋生。
这时就来到了热情的主场,将选择权交还给献礼的对象,除了心中的“神圣”,一切都可以舍弃也必须只能舍弃。
电影,是献给梦想和庞波小姐的咏叹调。
人生,是献给自我的礼赞。
分析,是理性的工作,但抉择,交给心中压抑的狂热吧,它会带来失败,但不应带来悔恨。
总评“简单的故事,但就是能做的有趣”,影片中如此评价庞波小姐的作品,也是很适合本作的评价丰富的剪辑和转场技巧,与早期迪士尼夸张/有趣导向的动作表情画面设计,亲身展现了电影制作的热情和理想主义,调动着观众的眼球。
情节虽然简单,反而证明热情真的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写给热爱的最好的情书。
我讨厌抛出月亮还是六便士的二元辩论的主办方,也讨厌毫不犹豫选择月亮的冷酷,但我喜欢这部作品,虽然她似乎选择了月亮。
哦,也许那是太阳,虽然高远,但炙烤着地上的一切生灵,如此亲切。
第一次在豆瓣上抒发自己的评论,以往都是在备忘录上随便写几句话。
可能是因为谢飞导演说他也在写豆瓣写影评(年少是在笔记本上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闲暇的周六心情还好(主要是不想做作业),可能是因为“电影”。
小时候便开始看电影,当然属于是无目的地观看,且大部分是在电视上,DVD上,属于是有什么就看什么,什么吸引眼球就看什么,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比如谍战片战争片等等。
第一次在影院看电影,应该是初中时候某个周末坐车去看的《哥斯拉》,那时的我连3D眼镜都要靠朋友帮助夹在我自己的眼镜上。
一同去看电影的大概四个人,除我之外他们好像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打游戏上厕所,现在想一想好像也不是那个电影有多好看,只是觉得应该“看完”。
以前的以前,看完一部影片的第一时间我都会想知道其他人对它的看法,可能是想了解他们想的跟我心中那个模糊的答案是否一样。
直到我的老师禁止这一行为,并让我们每看完一部电影就可以立即写下当时的想法,哪怕几句话也行。
OK,废话就以上三段吧。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首先是一部完整的影片,有剧情一波三折的发展,有明线暗线多线索叙事的设计,有人物的成长转变。
一个热爱电影的少年第一次担任导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少年是典型的有能力但自卑的性格,用英文记电影笔记,还记了好几本且全都记住了,一直有些黑眼圈看着萎靡不振的样貌普通的“不正常”男主吉恩。
怀揣着电影梦独自一人从玉米地来到大城市靠着一周七天兼职(服务员、工人、甚至spider man)养活自己的娜莉塔,从小收到电影熏陶的庞波,偷偷吃药的亚兰,当然其他人的形象也同样鲜明有力。
几天前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是我在搜索韩国电影《小姐》时,它自己就弹了出来。
然后今天刷短视频时发现了,就直接看了。
影片前面最吸引我的是男主弱弱的孤独的气质,然后是独具一格的转场方式(想到了千年女优),然后是拍电影这件事。
戏中戏,电影中所展现的《MEIETER》的拍摄,显然是简化的了好多好多的步骤,真拍起来是挺困难的,还有就是竟然导演一个人剪辑,是我当场就吐血了。
这两个“戏”都比较完整的讲述清楚了各自的表达,且互通之处较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90分钟”,电影放到最后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还有好莱坞、奥斯卡奖的影射。
这部电影适合全体学习电影的同学观看。
都能小小地感动一下。
严守90分钟规则,讲述离群之人涣散的眼神里也有一个精彩之极世界的故事。
这是一场描绘少年少女电影梦的故事,讲述少年吉恩因为热爱,多年在电影行业籍籍无名但不忘初心,庞波小姐慧眼识珠发掘吉恩导演成就佳作,还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演员梦少女,以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暮年影帝。
电影制作时众星拱月是为少年眼眸里的那个可能存在的电影世界,也正是向死而生的少年回馈给世界以名作的因果。
这也是一条实现梦想而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路径。
首先要讲的人物设定。
少年吉恩,在他人眼中是一个小透明,少言寡语,成天低着头钻研着笔记。
哪想他是沉浸在电影的世界,身心献予电影,对电影历史倒背如流,熟练运用。
正是这样的积淀,让同样挚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相中,先收吉恩做助理学以致用,而后灵光一现量身打造《大师》的剧本指名吉恩导演。
庞波小姐,电影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各种佳片杰作,反而因儿童天性,钟爱短平快的B级爽片,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电影宇宙。
但庞波心中一直有道亮光,指引她找到能够感动心灵的电影,指引她发掘吉恩的才华,指引她为电影制作耗尽心力,指引她最后在《大师》电影字幕结束时没有离开座位。
一个看似离经叛道但又雅俗共赏的电影人。
少女娜塔莉和影帝马丁都是追寻电影梦的演员,一位田间地头走出的充满少年感的少女,一位功成名就但充满热情的老戏骨,少女可以为角色塑造去锤炼自己的身心,老戏骨可以为一个镜头摸爬滚打毫无架子,都是处于对电影同样的热爱。
其次要讲的叙事节奏。
正叙倒叙插叙皆有,故事节奏也如庞波小姐的观念一致短平快,先是正序的吉恩故事线(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但颇有才华,而后慧眼识珠的个性老板大手一挥,将小人物推至台前),到吉恩被通知成为新作导演为止,而后闪回再讲述同时间线中娜塔莉的故事引出电影制作的后续,此外插叙庞波小姐的身世解开前因后果,还有亚兰的前后转变印证故事围绕梦想的内核,都为丰富叙事结构添砖加瓦,让90分钟的故事如此饱满,观众沉静其中应接不暇。
最后不得不提影片中奇幻的电影分镜和镜头语音传统的明暗分界暗示人物状态(吉恩和亚兰的咖啡厅谈话,电影导演吉恩在明预示命运向上,投行职员亚兰在暗显示其自我困扰的境遇。
),还有画面色彩表示故事进程(电影拍摄时不管天气如何,画面整体明亮表示进展顺利;而剪辑室中的晦暗也代表吉恩在取舍中的犹疑和困惑,电影试映版停滞不前。
)除此之外,场景的转接变换充分展现动画电影的优势——爆炸的想象力,代表性的就有吉恩挥舞大剪刀去裁切电影片段,制作出预告片以及最后的成片;剧中剧的《大师》中男主人公弹琴时散发黑焰切换到吉恩剪辑取舍原片的情绪表达方式,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
影片的镜头语音也充满对现实中名作的致敬,最多的便是对《海蒂和爷爷》这个故事进行角色换位的《大师》的电影制作,整体架构和画面选景都有名作的模样,简直就像照搬一样但能别有新意。
人物设定、叙事节奏、镜头语音都是为一个剧情而服务的,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在以上充满心意和想象力的,是为我心中的佳作。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片名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喜欢电影的人,看到这个片名,肯定是会产生好奇心的。
平尾隆之的制作方式很有趣小女孩外形的庞波小姐,是制片人,也是主线故事中所拍电影的编剧。
说到底,她是个完完全全的伯乐。
身边满是千里马,她一匹都不会错过的那种。
她是点金圣手,她是行业的领路人。
这里面就包括男主角吉恩。
吉恩和很多喜欢电影的人一样,是用生命在爱电影,一想到世界上还有看不完的电影,就会觉得很开心。
然后,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与很多观众型影迷不同,吉恩还想自己拍电影。
但是我们看得到,他其实有点害羞,不自信。
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那种,做事认认真真,但从不抢功也不招摇的老好人模样。
突然有一天,他的机会来了。
于是,这部电影开始了电影课授课式的主线。
它先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是预告片。
吉恩也是靠剪了让老板满意的15s秒预告片,敲开了导演之路的第一扇门。
随后,他、戏中戏的新人演员以及戏中戏的“帝王”级演员出现了。
电影开始向大家展示一些设置组平日里都会遇到的问题。
比如拍外景,遇到风云莫辨的天气。
道具临时出了问题。
导演突然有了好的想法,需要马上实现等各种变数以及解决方式。
比较理想化的是,这部电影里,有完美的庞波小姐。
她向大家传递了一种理想化的导演工作环境。
那就是,电影的最终剪辑权,理所应当归导演。
于是,吉恩甚至没有过任何“争取”,就开始了泡在剪辑室的漫长生涯。
于是,就发生了很多伟大电影会发生的事情。
好的电影,好的想法,往往是出现在剪辑室里的。
当他熟练地将熟悉的剪辑逻辑,运用到实践中,向观众细致地讲解,如何达成场景过渡的连贯性,巧妙使用中景以示强调。
整场戏,也有点儿像一小堂影评教学课。
技法上的展示与解构,表意上的到位与厚重。
然而,到头来,这些都只是基本功。
这些都不是真正触动到吉恩内心深处的关键。
他与镜头下迷茫的男主角,越来越像。
他们追寻的东西,虽然不同,但似乎又是一致的。
吉恩的黑眼圈也越来越重,事实上,他的黑眼圈压根就没有淡过。
小小年纪,画师就给他的下眼角画上了一道又一道的皮肤褶皱,疲劳在他的眼角,就像文字用了粗体加下划线。
就在这个时候,吉恩真正意义上明白了他的导演处女作。
于是,庞波小姐也开始面临另一道,我们常见的难题。
制片人要负责找钱,而要搞定投钱的人,肯定不是容易的事。
这时候,如果再碰到个无法如期交粗剪,拖期还要追加预算增拍的导演,制片人很可能会想把这个导演加入黑名单吧。
不过,我们完美的庞波小姐不是这样的电影人。
她一边严厉地想回绝导演的要求,一方面又为导演大胆提出了拍摄要求,而感到欣慰。
制片人的鼻子其实特别灵吧,他们比谁都知道什么是好电影。
庞波小姐曾经有个名言,她说电影很简单,电影只需要展现女演员的魅力。
开头那段,其实会觉得,庞波小姐有点像性转的王晶。
随后的开展,也容易让我联想起王晶制作《天水闻的日与夜》等片的时期。
(歪楼了,赶紧拉回来,想过这样一个标题“越想越觉得,庞波小姐有时候有点像王晶式的电影人”又觉得也没有太合适。
)庞波小姐要为吉恩的远大规划奔走一番。
这时候,电影其实用了一种不那么高明的处理方式。
吉恩有机会拍电影,虽说是因为,他本来就是金子。
但是,当拍电影遇到到了钱方面的难题的时候。
最终的剧情落点,是与当下比较潮的直播带货+影迷众筹。
但到实现这一步,却绕了个好老套好老套的弯子。
好处在于,它把故事线拉回到了吉恩的身上。
吉恩有一老相识,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帅哥,小帅哥恰好在银行上班。
小帅哥还有一个长得像爱德华诺顿的上司。
小帅哥的生活很压抑,事事不太顺心。
就像很多同类的现实生活中的职场人一样,他亟需一次释放,一次反叛。
就是那么巧,他看到了吉恩的签名,一张电影项目融资书的签名,被压在了一堆高50厘米的文件里面,就是那么巧,这张有吉恩签名的文件,小露出一个角,诺大的吉恩的笔记,被小帅哥一眼看中。
了解一番后,小帅哥决定揽下这个活。
为旧相识冒一次险,为全天下有梦想的人,冒一次险。
当然故事的结局是HE啦!
导演似乎把投资人的钱,全部花在了制作戏中“拍电影“以及趣味展示电影相关术语的情节上。
如此题材,要说导演不夹带私货,甚至取材自身,我是不会信的。
比如吉恩“尾随”电影大神进入胶片收藏室的那段,就完全可以用“写给胶片时间电影”的一封短情书。
情节设置得相对不合理,也被吉恩眼中闪烁着的光芒掩盖了。
这让整部电影,有了一些影迷必看的调调。
尤其适合刚接触电影不久的人观看,对于像吉恩一样,也想在电影圈、导筒后站稳脚的影迷来说,这应该也是一部有着一定激励作用的电影。
总之,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看到最后,其实也会被导演“自恋”的小心思小触动一下。
拿下拿奖无数,横扫颁奖季的电影,是90分钟。
那么,我们这部《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是多长呢?
本片前半的镜头运用得相当灵活和有趣。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做完苦工后啃着廉价的食物游走在街头上,疲惫地拖着身躯向天高喊重新振作精神,下一秒接到庞波小姐的电话被选上女主演后的女主脑袋一片空白恍恍惚惚地走在同一条街上花了数秒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选中了忍不住高兴地奔跑起来。
两个镜头虽说神态动作的本质都近乎相似但心境却完全不同,真的蛮喜欢的。
后半的镜头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不作评价。
画面整体来说没什么很严重的崩坏,但有几个远镜头的人物的崩坏还是出戏的,尤其是男导演初遇女主演时女主演的踩水镜头,男导演感受到了才能,我只感受到了脸的崩坏,预算估计不太足吧也没办法。
(不得不说男导演拍到优秀镜头时浑身触电的演出和眼睛冒光的演出真的很土)整体的bgm没什么挑剔的,很正统。
花谱和EMA的插入曲和我想的不太一样,EMA的歌插入的剧情还特别微妙和尴尬,剧情太老套了无法让观众为此感动并支持他们,也没燃起来。
预想是花谱插在《大师》的故事里,EMA插在原本花谱的地方。
个人觉得《大师》部分再花点笔墨就好了,最后还是把着重点放在男导演身上了,但也没达到预期的水准。
虽然有不少毛病但故事还是认真讲完了,很多出色的镜头能看出来制作团队用心去做了,要是钱再多点或许成品会更出色吧。
刚看完《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个人感觉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给对剪辑和电影制作是门外汉的我开了眼界,也了解到了一些电影制作的流程。
以前一直以为导演在一部电影的制作里是最有主观性的角色,现在的制片人也很重要。
能看出来电影给人一种世界上最厉害的影视基地,导演和演员及制作公司都集中在美国,特别是好莱坞的的感觉。
从主角之一的庞波小姐身上及一些镜头上能看出很明显的美漫画风。
不清楚这部电影的制作背后有没有美方的参与。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电影中出现的咖位最高的几位主要角色马丁,蜜丝缇雅和乔艾都是白人,最后帮助了主角促成了电影融资的亚兰也是白人。
而追梦人主角吉恩和娜塔莉都是亚裔,且外貌较次。
影片中的电影里的主角马丁为了音乐舍弃了很多,甚至是家庭,最终他成功了。
电影外的主角吉恩同样舍弃了很多,不顾身体,最终他也成功了。
这或许会传达一种不当的人生观。
电影表达了一种90分钟电影是黄金时间,相较于更长时间的电影会更让观众感到舒适的感觉。
主角最后身体不佳却依然在剪辑影片,双手疯狂的长时间的连续不断地敲击键盘,期间没有触碰键盘之外的东西,感觉像是在码字而不是剪辑。
这是一部主角们赌上了很多最终达成了目的的梦想题材的影片,带着轻松的心态看或许会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2023.10.7
动创研放映会少见的连贯叙事跳跃剪辑转场,感觉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跳跃或连贯叙事连贯剪辑,然后今敏的是跳跃叙事跳跃剪辑。
很多人说这里面用了很多电影手法,我感受不是很强烈,或者说什么才叫电影手法,视听语言不是任何影像创作都能用的吗,以及它给我们带来不同观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那些转场剪辑和电影元素吗,那为什么别的动画作品不用?
既然大家觉得这样是好的。
剧情理想化这一点我不想细说,大致的电影制作流程问题不大。
和白箱做比较的话两者优劣在哪呢。
这个我还在想。
还有就是讲拍电影为什么一定要把背景设置成好莱坞工业,你既然选了neta好莱坞工业化制作流程,主角也都是外国人,为什么还要画亚洲脸,真的很违和,是为了表达什么而有意为之吗。
说到好莱坞就会想到同样背景下的短篇golden hour,那这两者做比较又有哪些不同,这么想还挺有意思的。
以及我不是很认同傻瓜电影感动人更伟大,这种话说出来是挺酷的,实际上,假如说这里的傻瓜电影代指的是类型片,那类型片往往更容易调动人的情绪,那些带有私人化表达但又能引起人共鸣的片子才是真的不容易。
虽然少之又少。
还有很多说有新意的地方,比如剧中剧啊,省略时间的转场手法,或许前几年还算有新意但最近真的越来越多了。
动画作品确实少一些,但电影用的挺多的了。
所谓那种“拍一个拍电影的故事”这样的套路。
说白了,就是从生活中找素材啊。
那一个导演拍一个拍电影的故事就是最没新意的创意了,这反而被说是新颖,还挺有意思。
转场吧,都不用往电影去找,今敏动画里就挺多的。
还有台词和画面效果匹配这个创意,相比之下确实更新颖一些,但我记得齐木里面就出现过,然后十冷还是哪个漫画里也出现过,当然这两个应用里他们都是作为一种自嘲性解构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庞波小姐确实创新一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那组补拍镜头里面,讲音乐家和妻子对峙的镜头,给到音乐家时音乐家背后有一架钢琴。
感觉这种符号构图应用反而才是更具代表性的视听语言,所谓最重要的往往在画面远处。
那些你察觉不到的,甚至觉得没有解读空间的解读空间才是真的难得。
就像越好的剪辑越是会让你觉得没有剪辑。
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特别是在实拍和动画的结合上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前我所想的仅仅是技术和画面层面,庞波小姐却是文本层面的结合,所以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实拍方式讲一个做动画的故事。
紧张严谨的前期筹备,拍摄现场添加的灵感创作,倒在机房的后期,要补拍被制片怼死的导演,艰难的融资和众筹,预告片也要带点预告骗,充满自嘲的吐槽,包含创作者精神的戏中戏,转场更是充分利用了动画的便利……分明是用动画谱给电影工作者很有意思的鸡汤,也是对爱好者的科普。
短评一堆2星,与之相对长评全45星,讲真想猎奇,去看最近开播拿导演挑事的综艺更适合。
电影的时长是九十分钟,是吉恩的故事,是庞波小姐的故事,是米兰的故事,是娜塔莉的故事。
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导演的自我,像吉恩在马丁身上看到自己。
电影的转场是我看到过最出彩的,包括通过场景去具象化角色的想法与感受,都是我所见过做的最好的。
其中多次补叙,更像是角色的视角穿在了一起,一部电影是一个世界,导演是创世神,团队是主角,是救世主。
《NEISTER》的创世神是吉恩,这部电影的创世神是平尾隆之,讲的不仅仅是追梦,也是导演眼中的演员,导演眼中的导演,是导演眼中的创作,甚至我对这部电影有一定的参与感,就是因为这部影片的自我性感动了我。
对于一个窘迫的创作者来说,他的主观一定是深刻的,电影里说,创造的敌人是幸福,那么梦想不代表着幸福和成功,而是自我,自我地拍电影,自我地要求追加镜头,最后自我地站在领奖台上,说我最喜欢的,电影的时长是九十分钟。
日式热血动画,然而也是过于理想化了。
让人觉得很漫长的九十分钟
7.522.12.227.624.03.077.7
灌给白日梦选手的毒鸡汤。
作为一个剪辑师。看这片子真踏马是热血沸腾!给我剪掉!剪掉!哈哈哈哈tmlgb的
实在看不下去 果咩
本质迷影。高频次的流畅转场即使放在真人电影里都是非常炫技的,拉投资和剪片子的部分则是经典的王道热血处理。“我对这部电影最满意的是时长九十分钟整”完美呼应,庞波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和大家共同在场。
因为梦想而看向前方吗?我的前方在哪里
开头以为是个b级,没想到是个正统王道类的
可以作为动画到电影的桥梁,本片用动画的形式,再现了很多电影技巧,以及一部电影如何诞生的幕后。也可以作为电影爱好者的白日梦,不管是本片几乎所有人都为了一部好电影努力,还是电影行业最底层的两位追梦人一跃成为导演和女主角,都是一场值得沉浸其中的梦,而这个梦是有一位存在完全没有逻辑的美少女实现的,这恰恰又是动画的魅力了。
用生命在剪片,也算理解了何为导演剪辑版。我也喜欢短电影,90分钟就很好。
剧情本身真是天真得令人尴尬,但那些为作品抛弃一切燃烧自己的自白的确让人想到今敏的文字。
一部电影确实没有必要超过90分钟,可是为啥这一部还是94分钟?
舍弃才能得到。
【A+】完全的满分,不管电影中有多少鸡汤和自我满足的成分,它的主题很明确很清晰的以音画结合完全一体的形式给200%的表达出来了,这就已经值得我给满分了。看完真的很感动,剧本和画面以及角色演出还有配乐都高度结合,甚至连后期的剪辑和混音部分都做得完成度高度统一,实在是太棒了!!而且在经历了整个故事后,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正好90分钟”,这个舍弃了多少东西才换来的“90分钟”的分量真的是无与伦比,打动人心。
电影届的乌托邦?如果这不是一部动画电影,这样的拍法可能是对电影业的亵渎,但做成动画,这种热血夸张和理想主义就非常合理。谁又不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呢。本片90分钟的市场也非常合理。Hollywood,你懂了吗 :)
「我最满意的,就是把时长剪到了90分钟。」
有几句话挺喜欢的。人物和剧情都有点刻板,单薄,简单
你是为了什么爱电影的?不仅仅是满屏幕的可爱屁股吧
“那种能感动自己的电影,往往自己是拍不出来的”因为自己拍出来的,往往早已感同身受“那就这样了嘛?”“没有人知道正确的处理答案”对剪辑的的那部分演绎还莫名挺热血的理想化浪漫化的电影制作故事,送给电影人的童话故事最有感触的是补拍的那一段,多少电影都是没有一个好的现场剪辑或者在创作期忽视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有没有钱补拍造成了遗憾戏中戏和主线相交融的很好,主题相辅相成,并且都没有什么狗血的低谷点。不过为了这种互相切合,都牺牲了各自不少的故事线,使得两个故事都更趋于平庸“导演你最喜欢这部作品的那个部分?”“最喜欢的部分吗?那是……电影时长90分钟整!”这大概就是很悄咪咪的商业化思维吧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