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闻小戏骨白蛇传的大名了,但及今才看过。
“白蛇”题材的故事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但版本众多,众说纷纭。
直到1993年《新白》的横空出世,才几乎“统一口径”,这一版也几乎成为标杆,后世作品几乎无人能及。
窃以为,翻拍白蛇,和翻拍红楼遇到的困境深有相似,因为都有难以逾越的标本在前,走相同的路则难以望其项背,另辟蹊径又容易招致诟病。
但这些小戏骨真心做得不错。
小孩子因其单纯,更容易将精力集中到表演上,而不是像那些入道者,还要考虑更多其他问题。
听闻此剧虽然短得像一部电影,但拍摄、制作仍历时三月有余,不禁让人感叹剧组的用心。
要知道,万人空巷,经久不衰的原版,当初拍摄也就五个多月。
不知那些动辄号称拍了一年多的神剧,此时脸上疼不疼。
用心排演一部好戏,有时候就像用心画一幅画,没有绝对的画完与否。
因为永远都有继续完善的余地,一天有一天的效果,一年也有一年的效果。
这里我不能说小戏骨们就比原版更好,毕竟总是各有优缺的。
以主角白娘子来说,陶奕希演得确实用心、投入,然而限于年龄,还是不能和赵雅芝相比。
这里要大大的表扬小戏骨们,同时不能不说说现在正当道的各路“大明星”。
为什么老艺术家和小戏骨们都能赢得赞许,而对你们总是争议不休?
这里尤指古装戏。
人不能时时都被感动,但也不能被虚情假意麻木。
在那些应得感动的地方,演员们尊重观众,也就尊重了自己。
最后寄语小戏骨们,万望能再接再厉,好好学习。
作为“90后叔叔”,我不能说传承传统文化就靠你们了,因为我们也有责任去担当。
但当火炬传到你们手中时,希望你们能比我们举得更高。
有一天前浪拍上沙滩时,我希望背后听到是后浪的澎湃!
讲真,作为资深新白脑残粉,所有关于《白蛇传》翻拍的消息我都会第一时间去了解。
记得小时候有一部港剧画风的《白蛇传》,许仕林是个半妖,脸上有蛇鳞,看得我直想吐,总之是一大童年阴影。
关于那部剧,我想票圈几百个人里也很难找出一个看过的,或者说还有印象的。
再则,原先我并不看好央视翻拍的《白蛇传》,因为从小我就对翻拍有抵触心理,后来看了这个刘涛版的《白蛇传》,发现改编很大,剧情跟新白几乎不同,同样也很精彩,能算得上是经典,毕竟还是央视出品,尤其op、ed也是相当好听。
再后来,是前几年左小青和任泉主演的《又见白娘子》,保留了黄梅戏的部分,但总有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我也是看了几眼就看不下去了。
对了,还有地方台有播出的《白蛇后传》,好像小青是主角,男主是邱心志,刘诗诗也有在里面,剧情仿佛过得去,总之人长大了的缘故,也是偶尔遥控按到看两眼就过去了。
除此以外,就是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以及有部新加坡剧《青蛇外传》,情节是完全忘了,但是里面的主角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尤其是男女主,那几张脸一看就觉得炒鸡熟悉,像是范文芳夫妇和焦恩俊。
言归正传,小学生主演的这部剧虽然总共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是致敬诚意满满,无论是服化道还是特效音效以及某些经典镜头,都还算得上是专业cos。
这群演员,最小的七岁,最大的十二岁,很难想象他们能够演出那种大人的感觉,然而他们确实做到了,至少是尽力做到了。
饰演白素贞的小姑娘,眼角眉梢都是戏,身段轻盈,衣袂蹁跹,赏心悦目,是可造之材啊。
其他,诸如饰演许仙、许娇容、许仕林的几个重头角色的小演员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模仿到位,并且有自己的心思在里头。
可以想见,他们是细心钻研过新白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新白作为一部经典得以代代传承的影响力之巨大。
有人说,让一群小孩子演大人的戏会不会带坏他们影响他们。
我说,绝对不会,难道你小时候就没有披着个被单偷偷扮一回青蛇白蛇吗?
或者说,难道你不是从小就受到新白的影响吗?
观看者都能欣然接受,饰演者反而不能从中受益了吗?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至少比烂大街动辄翻拍经典的那些噱头剧要好得多,比某些当红小生花旦的演技要更能打动人心。
再论剧情和剪辑。
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部试水翻拍剧不能够面面俱到,情有可原,这也使得整个剧情节奏变化相对较快,连接不很顺畅,画面剪辑起来常有突兀之感。
影片前三分之一处,几乎是唱段的堆叠。
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没看过新白只看过许多脑残电视剧的00后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或者难以接受。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小时候看新百不就是这样的吗,好像也不会觉得说着说着就唱起来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自然而然就接受了,甚至非常享受那些悠扬的BGM。
要说这么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翻拍剧让我能够看下去的最大动力在于哪里,我想还是其中关于经典新白的种种回忆了吧,无数的黄梅戏唱段和经典的BGM一个接一个,有时甚至可以让我全身起鸡皮疙瘩,以至于可以让我忽略片中某些粗陋浅白的台词,某些虽致敬但水准还不及原版的特效。
PS.听说导演从选角到培训小演员再到拍摄完成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部剧相比那些两三个月拍完几十集的电视剧要用心得多。
前一阵子不是还传出新白又要被翻拍了么?
还是希望导演和主创们能够用点心思,要么真诚致敬经典,要么就和央视大大一样,整个重来,旧瓶装新酒。
这部剧不长,所以抽空看了下:没想到翻拍的这么好:其一:全程让10岁左右的孩子来演,比较新奇,个人感觉这可能是一个电视剧新时代……其二:翻拍时的唱戏很多,这让不只是小孩子可以看,还有还多大人,老年人,尤其是喜欢听戏的人喜欢看……
其三:剧情简短,但不拖沓,适合快节奏的现在,更难得的是,竟然让我一个20多岁的大男人哭的稀里哗啦的!
随手翻了翻几位小主角的经历,几岁识字,几岁钢琴,几岁跳舞的……之前去电影院看青春片,感觉自己的青春被狗吃了,现在又感觉自己的小时候被谁吃了?
演技是建立在对剧本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之上的,小孩子演的再好,不过是大人在对照演技高超的成人之后,相似度很高的一种认可。
很难相信这群孩子对故事自身什么深刻理解。
可能会有朋友说,你看这些孩子情感戏演的有多好多好,但是在拍这些场景的时候,导演一定不是建立在剧本本身的基础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能导致相似效果的情形进行引导,从这方面来说,这就跟让孩子念古诗古词一样,孩子是很难体会作品内蕴的那种情感的。
当然,在这个年龄段学会一些表演形式也许对成人后有一定的好处。
所以在成人戏上拿孩子和成人比演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对这个戏,我只佩服导演。
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演的不错了,但是我不喜欢这种对于原版的模仿,新白是一部经典,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熟悉到看到某个画面我们就可以脑补出前后的剧情。
小戏骨版的白蛇传感觉照搬原版的程度挺大的,虽然孩子演的不错,我还是希望这样的模仿能够少点。
我也不希望这些孩子过早的接触这些要死要活的爱情。
希望不要有这么多的翻拍剧,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翻拍,但是你要不赋予它新的含义,要不还是不要拍了。
他们拍的大观园让我入坑小戏骨 小白,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和芝仙带给我的惊为天人不相上下。
加梨花带雨的哭戏更是撩人心魄。
法海,这个人物不得不提,忠于原版却又超越了原版。
真心觉得你和我佛有缘。
看着你就会觉得他们太牛了 感情把握的很到位 演技爆表啊 看的我差点哭了!
那种真的想要去演好所饰演角色的心被我们所感受,必须给这些小朋友们鼓掌。
最后一集许士林跪拜佛祖请求释放母亲那一段好催泪啊,差点就落泪了,女生普遍比男生演得好
其实这部剧评分这么高我是挺惊讶的。
小演员的演技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布景特效更是让我不忍直视,对不上口型的唱段着实有些尴尬,而仗着白蛇传家喻户晓而虎头蛇尾的剧情难道不是投机取巧?
但就是这么一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却让我掉了好几次眼泪。
值得一提的是,向我推荐这部剧的是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直男朋友,他说这些小娃娃不得了了,让他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身边其他朋友也都表示,被一群小娃娃给弄哭了。
可见现在的大部分电视剧啊,演员演技得有多差,才会让观众们对着一群走心的小演员们赞不绝口,即使制作粗糙,也甘愿做那自来水。
这是否也说明,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糊弄了?
此剧仗着白蛇传的国民度(这真没得说,就算是拍个开头再拍个结局观众都能把中间部分全部脑补出来OTZ),在剧本上可谓不走心。
经典情节是齐备了,但是衔接敢不敢更生硬一点?
相比之下唱段上倒还是下了些功夫。
造型虽说廉价(现如今好些影楼的古装质感都比剧中服装好上一万倍,不知是不是制作经费太为短缺),但对经典的致敬加了不少好感分,每一位小演员的造型都与老版十分接近,mini size可爱极了!
而最打动人心的,当属小演员的表演了。
如标题所写,基本达到了四星标准。
(注明:演员再小,也是演员。
我并没有因为她们年纪小而降低评价标准。
)大家交口称赞的白娘子我反而觉得违和感不轻。
当然,陶奕希小小年纪,演成这样已经十分难得了。
且她身段轻盈,打戏尤其好看,五官清秀,某些角度颇有林妹妹的感觉,这些都为她加分不少(在我眼里,陶奕希作为一个十岁小女孩未免太成熟了一些,不过确实,这是个美人胚子)。
但是,毕竟是小孩子,某些表情总归浮夸了些,历尽千帆的感觉也不能在她的眼神里找到,奶声奶气的童音总会让人忘记这是白娘子。
许仙小演员周芷莹也是同样的问题。
10岁的陶奕希早已出落成美人
林妹妹啊有木有
会跳舞的打戏都好看不过她俩都有自己的巅峰表演。
陶奕希的是白娘子塔前与许仙重逢。
那一段可当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教科书级别表演了。
那一刻我完完全全忘了这是个小姑娘,她就是青城山下白素贞。
如弹幕所说,教科书级别表演周芷莹的是在金山寺前与许士林相遇。
她颤抖着问“可曾怪罪过你的父亲”时,脸上浮现出忐忑、愧疚、不舍、悔恨等等表情,有层次感有递进感,足以让“xx之耻”们汗颜啊。
许士林啊许士林。
我90%的眼泪都是被她给惹出来的。
钟奕儿这小妮子太会哭了,状元郎扮相真可谓俊俏世无双。
其实她的演技并不见得比陶奕希周芷莹高出多少,她胜在与角色契合度最高。
许士林,许仙和白素贞的儿子。
“儿子”这样的角色,让一位小孩来演,观众是永远不会有违和感的。
况且她的哭戏好,对姑姑、父母的感情在生活中又极容易找到参照,所以演起来那叫一个行云流水,哭起来那是一个催人泪下啊。
许士林金山寺认父
状元郎的扮相真是俊俏风流啊正是因为钟奕儿本身的表演基础、俊俏的扮相和过硬的哭戏,再加上“许士林”这个角色与她的高度契合,在此剧后半段,钟奕儿的许士林可谓风头无两,压过了白娘子与许仙,成为我心中排名第二的角色(or演员)。
钟奕儿与许士林的角色契合度是最高的那么No.1是谁?
李欣怡所扮演的许仙姐姐。
虽然出场不多,但是场场惊艳,她的表演可谓是浑然天成。
捏丈夫耳朵时那个神态,活脱脱就是一位悍妻。
我猜想这段表演应该来源于生活(或许是她父母的写照23333),能把生活场景运用于自己的表演中去,并且如此逼真,了不起。
白娘子托孤那一段,虽然催人泪下,但陶奕希周芷莹都带着一股孩子气,不像是夫妻诀别,倒像是好友分离。
而欣怡小姑娘,每一帧神态都仿佛一位长辈,如一位旁观者泪眼旁观,对弟弟弟媳的遭遇感同身受。
而与许士林摊牌那一段,更当之无愧是全剧演技巅峰。
两个演技最好、角色最契合的撞到一起,重磅催泪弹啊!
特别要提的是,当许士林追问自己身世时,欣怡脸上表情的变化。
前一秒还是柳眉倒竖怒容相对,后一秒立马变作眼神闪躲惊慌失措。
这样流畅递进的表演,作为小花(颜)粉的我必须承认,很难在当红小花中看到。
(恨铁不成钢地掀桌)
全剧演技No.1
10岁演出了40岁的感觉说实话,真正震惊到我的,就是李欣怡。
她明明不该适合这个角色(长辈),却把这个角色演得如此真实。
她的神态、动作、语气,统统都为角色的气质服务。
这位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小戏骨”。
====================================================================10.30补充说明各位豆友的评论我都认真看了,可能是我表达上的问题,在此做一些补充说明1. 我从来没有说过配乐啊啊啊。
相反我觉得唱段上很用心啊。
让我觉得有些尴尬的是嘴型没对上。
2.服装造型确实神还原啊。
但是服装质感不好,布景道具也确实粗糙,特效连五毛都没有。
不是批判也不是黑,就是陈述个事实。
这明显就是经费问题嘛,地方台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不能因为经费不足就说它制作精良啊。
【这里我要为新白站街(对,我当然看过新白)】二十几年前,中国特效大环境本来就差,无可厚非。
有豆友觉得小戏骨这是在致敬。
我倒觉得说白了就是经费短缺,正好两毛特效还可以唤起童年回忆,同理,不能因为观众对剧情滚瓜烂熟就否认小戏骨情节不流畅。
但就算是二十几年前的电视剧,新白在制作上也是十分精良的!
剧本、摄影、美术、音乐哪个方面拿不出手?
放到今天也依然有底气。
说回到小戏骨。
我觉得湖南电视剧一个地方台,有这样的想法创意与执行力,真的非常不错。
拿着可怜的经费拍出一部部口碑不错的mini电视剧,也十分令人钦佩。
而这些小演员们更是出色,从上文也能看出我的评价着实很高啊。
但还是那句话,既然拍的是电视剧,那看的就是电视剧本身,而不是电视剧背后的故事。
而一部电视剧是由剧情、表演、摄影、配乐、美术等等共同组成的。
最后,我真的是在安利这部剧,并不是黑 TUT
前几天偶然在微博上看到个片头版,听着熟悉的音乐,看到小演员们的表演,真是瞬间觉得又好笑又惊艳,赶紧专门下了个优酷缓存了完整版看起。
扮演白素贞的小姑娘美得不可方物,那一颦一笑,让人看着就不由自主的喜欢;扮演许仙的小演员,在金山寺看着儿子跪在门前,回身关门时那一场戏,演的让人心痛不已;扮演许士林的小朋友,哭戏简直了得,被母亲搭救,与母亲分别时,撕心裂肺,中状元后,雷峰塔搭救母亲,一步一跪三叩首,母亲出来后,仿佛自己被遗忘了,看着母亲父亲相拥而泣,一遍遍的喊娘。
扮演许仙姐姐的小姑娘,演戏老成,活脱脱演出了小小年纪没有的阅历;扮演艄公的小演员,贴着灰白的胡子,唱的那叫一个得劲儿;扮演蜈蚣精的小男孩,真是把个坏人演的淋漓尽致;就连法海,演技也可圈可点。
再者,里面的所有唱段都是小朋友们亲身录制,配在剧里,那感觉太不一样了。
真是被这群小朋友们给震撼到了,看得人泪眼朦胧的,太不可思议了。
想起小时候,一群小朋友一起学白娘子的动作,唱段,偷偷披了床单,手舞足蹈的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喜欢白娘子的发型,巴不得拿根筷子插头上。
这样的致敬经典,真是感觉不同。
小戏骨们棒棒的。
十月有一部神作几乎刷爆朋友圈,不是好莱坞巨作,也非新朝雷剧,而是一帮小朋友饰演的《白蛇传》。
此剧片长90分钟,严格意义上说还算不上是一部电影,也算不上是电视剧,是将原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情景还原。
片中截取了白蛇下山、断桥相会、行医施善、黄泉救夫、水漫金山、被压雷锋、状元救母等经典桥段,拼凑成了一部90分钟的情景剧。
平均年龄在导演的编排下,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段中国传统爱情神话故事。
按理说,一帮小P孩装腔作势的出演成人剧,虽然讨巧,但终属闹剧一类,不至于好评喜爱一边倒。
就拿拍摄此剧的剧组《小戏骨》来说,此前已拍过《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剧目,虽然小朋友的演绎可圈可点,但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与当下火爆全国的《白蛇传》可说云泥之别。
所以,《白蛇传》成功,并非偶然,我认为这部作品,兼具了触动热点的三大要素。
其一,大IP。
二十年前,《新白娘子传奇》播放,火遍大江南北,在之后的岁月里,更是与《西游记》、《还珠格格》两部电视剧成为每年寒暑假必播的三大神剧之一。
其二,满满的回忆。
当《千年等一回》的旋律响起,网络媒体主力军70后、80后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赵雅芝那风姿卓越的影像,以及儿时无数个与追剧时的美好日夜。
其三,神曲入脑。
这个是最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在电视中,儿童无论如何生动饰演一个角色,都很难使人入戏,甚至有过于成人化的反感。
但是,唱戏则全然不同。
没错,是唱戏。
这就要简要解释一下,唱戏和电视剧的区别。
电视剧,是一种场景还原艺术,需要以服装、道具、言语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创造出一个场景,然后给观众演故事。
稍有一个因素做得不到位,就会让观众出戏,使人感觉“好假”。
戏曲则不然,其他所有的因素只是辅助,真正的核心是“唱”,唱戏与电视剧不同的地方是,他是和观众说故事,让观众在听曲调的同时,不直觉的入戏。
入戏,说白了是带动一个人的主观思维能力。
比如越剧“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你的脑海自行会脑补出林黛玉的形象,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幅双鸟嬉闹树头的画面自然呈现。
我们熟知的京剧大师梅来芳,七岁登台等演大人,六十岁能演绎少女,每一个觉得都惟妙惟肖,让人赞叹。
很多演员也经常拿此来激励自己,大佬,你搞错了,那是唱戏,不是演电视剧和电影。
经典反面教材,刘晓庆奶奶在一部电视剧中,六十多演十八岁少女,那形象实在不敢恭维。
《白蛇传》中有大量的唱段,虽然台词皆有不同,但基本曲调全部是我们最熟悉的《千年等一回》、《渡情》、《纠缠》等入脑入戏的神曲。
如果当年《新白娘子传奇》的播放时有神曲一词,那简直就是神曲大杂烩。
《小戏骨。
白蛇传》有几个桥段,小朋友用唱的方式演绎,观众一下子入戏其中,进而忘却他们实际年龄。
小青与船工联袂的《渡情》,然我们想起了三月天西湖上的宿命之恋,许仙地府中自唱的“九天之上你成仙,九泉之下我为鬼”,让我们感叹少年夫妻的劳燕分飞之怨;许士林得知父母之冤后,唱道“见锦囊,泪潮涌”,让我们不禁为之心酸。
这些神曲在看完后,几天之内都还时不时在脑海中弹现。
所以,《小戏骨.白蛇传》,作为2016年的一大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内影视创作者们更应好好深究。
环顾整个2016年,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我们出产的精品,真心少的可怜。
各类小鲜肉在卖萌耍宝,什么耍大牌、替身、天价片酬屡见不鲜,实实在在的佳作少有呈现。
《小戏骨.白蛇传》可以说狠狠的甩了他们一个巴掌。
一个嘴巴子是打不醒他们,他们现在正忙着圈钱呢。
就像网友点评的那样,我们在这些00后身上看到中国文艺未来。
未来有多远,走着瞧,就是了!
小孩子的作态自然纯真,想知道是不是有戏班底子?
感觉孩子们喜欢演这部戏。
“小孩子对情感的领会和表达是自然天真的,只是有些复杂深邃的感情他们还不懂得。
所以在这个方面他们有优势。
”我很高兴看到制作人对孩子平等的理解和利用,《白蛇传》是一部宣传正向价值观的作品,指导他们去演,好比指导他们读一部文学作品、感受一段音乐。
但是,我认为有忧心之处:孩子天真易信,思辨思维并不成熟,他们能否分得清戏归戏、自己归自己?
他人的认可未必等同于真理?
这种指导是否是揠苗助长,限制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然感受的能力?
我很愿意听听孩子们对《白蛇传》和演这部戏的心得感想。
在还得不到答案之前,谨慎地,把这部电影当作娱乐,不鼓励这种做法。
若答案为不乐观的,那演的不好反倒是好事,而到时台下鼓掌喝彩“演技太棒我都看哭了孩子们好棒”“甩那些小鲜肉好几条街”的人又会在哪儿呢?
娱乐娱乐,曲终人散。
小盆友是很可爱的,可是让这么小的孩子去演这个真的好吗?
看着天真无邪的孩子卖力摆出大人才该有的表情和姿态,感觉特别别扭,这股出名从娃娃抓起的精神有点吓人。
小戏骨们演技都好好,都是真儿真儿的眼泪啊,快把人看哭了
找不到这种片子存在的意义………………
我会因为他们是小孩而降低标准吗
眼裡都是淚 淚裡都是童年。
小朋友们演得不错,个个点赞。但让十岁不到的孩子去演成年人的感情戏,真的好吗。中国传统文化糟粕比比皆是,让孩子过早接触,还是慎而又慎才好。
这套路我给10086分!
太可爱了!许仕林钟奕儿和许仙姐姐李欣怡最赞,许仙也不错,胖胖的小脸想捏一下,白蛇演的其实一般,但都是很认真的小朋友,表扬。20161010
居然被感动了
戏跳的太厉害。走过场的样板戏,如果把里面的小孩子换成大人,恐怕就更差劲了。这鼓励分也高得过分
只能说比较好玩吧,也许看了网评期望太高了,简化叙事过程,还是忙适合陪小朋友一起看的。
你小时候一定也干过这种事,捏着兰花指模仿过白娘子。
这帮孩子真的是前途无量呀,秒杀好多专业院校毕业的,看到了我国10后影视剧发展的希望呀👍
比烂剧还让我痛苦的就是:小戏骨版xxx。看重孩子努力扮大人,不能给我一丁点快乐。
哪有传说中那么好。孩子们尽力模仿的是动作,模仿不来的是眼神。不过,现在台面上不少所谓的花旦和鲜肉,演技还真就是这个水准,甚至不如
好有喜感。当然和经典不能比。
小朋友真是太能演了。
听到片头曲的时候,我浑身都酥了。。。想起小时候披着床单模仿白蛇的情景....那个演白蛇的小屁孩真是幸福啊。。。。
小孩真有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