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料到是烂片无疑,黄百鸣的喜剧招牌很多年前就被他自己砸得稀巴烂。
带着这种印象与态度观影,恐怕也没有什么能令我失望的东西了吧。
这部电影其实改编自英国同名戏剧《An inspector calls(玻璃侦探)》,是普里斯特利最著名的作品。
这是一部三幕话剧,故事设定于1912年的一个晚上,围绕着一个住在英国中北部地区工业城市堡宁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
这个家庭被一位自称为督察古尔的人调查,探员询问他们有关一个年轻工人阶级的女性,伊娃•史密斯(也被称为黛丝•伦顿)的自杀。
这个家庭被质问,揭露出他们有非法利用和剥削她,从而导致她自杀。
这部戏剧一直以来也被视为经典的会客厅(drawing room)戏剧,也被视为一个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虚伪的尖锐批判,也展示出普里斯特利的社会主义政治观。
这部戏剧是英国会考英国文学科的其中一个可以修读的规定课文,也因此是很多英格兰和威尔士中学的课程。
将电影的剧情和原作剧情逐一对比,发现电影对原剧剧情还原度极高,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除了一点——背景不同——而这恰又成了本片最失败的地方。
一个不存在的案件,一个虚假的警探,具有六个身份的“死者”,却骗的六个“涉事人”心鬼作祟。
六个人分别看到了六张照片,却勾起了他们心底对于“同一个人”快要被抹杀掉的负罪感。
最终当真正的警探仅仅是例行询问的时候,六人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愧疚而坦白招认,承认自己同案件的因果关联。
其实就如片中所说的那般,如果具有六个身份的死者仅仅是六个不同的人的话,在生命中这样的人太多,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而六个身份会同于一人身上,案件就太过离奇,太过巧合,以致于让一切质疑都不合理。
原作的背景设定是相当有代表性的时期,可以说是几乎不可替代的。
脱离了这个时期,剧中的戏剧冲突便无法合理的展开,尤其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待的话,剧中的事情不可能发生。
而本片对于原作的改编,虽然剧情还原度很高,但是由于背景移植的时候要考虑中国的审查政策,所以,干脆就直接跳离了大的时代背景,将整个剧情限定在了富豪家订婚典礼的早晨。
我们虽然无法直接看出是什么时期,但是可以明确这是现代社会,那么现代思维作祟,我们无法冷静和客观看待电影中的人和事。
这样的状况会导致,要么你会彻底觉得本片烂没边,要么你去了解并理解了原作的设定,要么你直接从电影中看出了想要表达的内容。
由于改编戏剧,电影剧本扎实,剧情有基本的支撑和架构,戏剧冲突和情节铺展有理有据,顺序渐进。
每一个人物亮相,每一个新场景的出现,都和剧情密切相关。
但本片却也戏剧风格太重:演员的夸张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念台词时的做作,表演痕迹太重,不够自然;角色服装古典化,道具舞台化,场景剧场化。
每个新场景的出现过于独立,就像是戏剧幕与幕的切换。
妇女部办公室的场景设计,一个漆黑舞台中央灯光聚焦摆了个简单的道具,真的很像在看小剧场话剧;而工厂的场景设计,则有一种看许氏兄弟喜剧的感觉。
说道夸张的表演和复古的设计,除了有刻意向原著戏剧靠拢的意图,也许也有向以许氏兄弟为首的老喜剧致敬的目的。
干脆直接当作一舞台剧观看,反倒能够快速入戏,专注于剧情。
在本片设置的背景下,电影故事的批判效果大打折扣,现代眼光根本无法理解百年前行为的动机,反而会埋怨死者自己心理不够强大,而无法承受社会压力。
甚至笔者觉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历史上的那些革命和反抗,也都是不合理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人一旦足够坚强,谁还会被逼上梁山呢?
起初想看神探驾到,不过是觉得随便打发时间,并没有很期待。
港式喜剧近几年来都让人觉得无聊透顶,无非是趁机看看全明星,找点乐子而已。
然尔,这个片子却出乎我的意料。
本人一直有坏毛病,喜欢快进,过掉冗长无趣的剧情。
在这1个小时26分钟的时间里,我竟然一分钟都不敢错过,一句台词都不忍漏过。
(以下大幅度剧透,请注意)这个片子叫浮华宴,从一开篇就展示了浮华的气息。
一个四口之家,有儿有女,却从开始就展露的腐朽的气息。
女儿订婚门当户对的人家,家里却早早没钱面临破产,为了女儿订婚成功解决家里财务危机,父母竟然租来家具装饰来点缀门面。
女儿娇俏可爱,母亲温婉大方,儿子年纪很大竟然需要母亲来叫起床,父亲处处显现出商人和市侩。
故事进展了几分钟,我们不由对儿子产生了好感,这个急功近利的家庭中,儿子难得保持着追求真爱的本心。
在之后的内容中,他反复提到真爱的重要性,希望妹妹能够找到对自己好的男人。
这个时候,家里的准女婿来了,一家人为了之后的订婚宴进入快速准备的模式,看似其乐融融,不曾想,古天乐所饰演的神探,驾到了。
一个女孩子在两个小时之前自杀,这浮华宴的一家并没有感受到任何不妙,直到每一个人都跟这个自杀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被父亲因为一块的加工资要求而开除的女工张小娟,到女儿出于任性嫉妒被迫开除的女服务员美芬,到准女婿英雄救美却最后被小三黯然离开的夜店姑娘白雪,到儿子未婚妻没人性欺压最终开除的女助理爱丽丝,再到母亲作为协助妇女会主席却拒绝帮助的怀孕女子张美玲,最后到儿子无能不能给予幸福的同居女友王子欣,这些看似完全无关的身份名字,却都是同一个人。
父亲的自私市侩,压迫工人,完全无视工人的利益,堪为现实的葛朗台,完全不后悔所做的一切;女儿的嫉妒心重,任性妄为,从处置底层的服务员来获取自信和优越感,只愧疚了几分钟便推卸责任;准女婿的假仁假义,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拯救灰姑娘的英雄却把灰姑娘关在金丝笼中,到最后却回归女儿的怀抱,只把灰姑娘被小三的故事当作一个错误;准儿媳的狂妄自大,丧失人性,一味感受的是世界随她旋转的乐趣,把加诸在助理身上的苦难当做助理的错误;母亲严格刻薄,缺乏同情心,一味坚持原则为了减少麻烦,将一个孤苦无依的怀孕女子逼上死路,却自认有原则且善良;儿子幼稚无能,理想主义,让一个深爱他的女人带着孩子离开只能寻求协会的帮助,反而认为自己是爱她的把错误推卸给母亲。
贾探员说到,“你骄傲,你贪玩,你好色,你嫉妒,你懒惰,你贪钱”。
法律无法制裁每一个人,但是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伤害过她。
这人性的劣根性,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差,却让一个人走上绝路。
而从故事中,贾探员没有任何借力处就可以保持抬腿,到他的双目发红,一挥手随着气流就打碎装饰,我们不由猜测,他是类似于神魔之类的代言人。
他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从他希望大家醒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希望拯救这执迷不悟的一家人。
然而,即便如此,女儿推说自己造成的伤害小,准女婿说自己也就造成了皮外伤,准儿媳说自己甚至还是疗伤的那个人,父亲说自己是第一刀伤口早好了,当大家说母亲是捅刀子的时候,这个看似慈爱的母亲直接推卸给儿子,说最直接最狠的一刀是儿子捅的,父亲甚至踩着儿子的脚责难他,一家人纷纷将所发生的一切统统怪到儿子身上。
这个狗咬狗的时候,贾探员消失了。
一家人满是惊疑,贾探员存在么 ?
是真的探员么?
是狗仔队么?
是不是有阴谋?
贾探员拿着的证据日记是真的么?
整件事是真的么?
父亲的工厂那么大,一定炒过人,母亲处理那么多案子,一定有不通过的,准女婿是这样的青年才俊,一定有很多狂蜂浪蝶,一个小事组合起来就变成大事了。
当女儿说自己真的做错事的时候,准女婿猜想,这根本不是同一个女人。
如果六件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么很惨,如果在不同的人身上,那么就是小时咯。
随后一家人打电话问是否有这样一个女孩自杀。
查证后没有这件事,全家人欢欣鼓舞,开始准备‘最完美’的派对。
恍惚之间,家里的每个人仿佛都看见了自己故事中欺压的姑娘。
(此处有个亮点,唱歌的是四胞胎兄弟,是否隐喻着这种浓浓的相似?
)当大家以为没事的时候,珍探员来了。
一家人却不能相信了。
而自杀的女孩终于露出了照片,这个女孩真的跟大家相关么?
这一家人这一回要怎么解释呢?
我不禁想到,如果大家醒悟了,去找这个女孩,是不是她就不会自杀了呢?
而,贾探员打碎的装饰,这场盛宴之后,要怎么赔偿呢?
演员那浮夸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呈现的是满满的舞台感。
或许有人会说这演技假的不行,可这故事里的演员演技无需多说(张翰柳岩不是很了解,在本片中却让我眼前一亮),但是,为什么表现成这种形式?
这跟港式90年代的幽默是分不开的,家有喜事系列,还是周星驰系列,这种无厘头的手法,让‘浮华’二字在心中留下格外深刻的印子。
是否还可以理解成,这样夸张的表现和阴暗悲剧的故事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更加令人回味?
(本人不懂电影评价,只说了一点业外人士的粗浅看法。
)我记得《神探驾到》是与《饥饿游戏3》一同上映的,当我从影院出来的时候,好多人抱怨《神探驾到》,认为故事不知所谓。
巧的是,作为《饥饿游戏》死忠的我,出来时,也听到许多人看到睡觉,而我却在大家一边唱着歌一边炸开水坝的镜头下哽咽不能言语。
到这里我不禁想借用在贴吧评价《饥饿游戏3》的一位同仁说的话,“我能看哭,你能看睡,这就是区别”。
一个片子的好赖与否,并不是我们跟风主观臆断的,当我们不去期待这个故事如我们期待一般,只是单纯的去欣赏,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涵?
看过《神探驾到》后,看过这个评分后,我实在忍不住到豆瓣注册来写下我第一个影评,只是希望大家不会因为这个阵容,不会因为这个分数,去错过一个发人深省的好故事。
当然,大家如果只是找个乐子看看,还是欧美的喜剧电影更加有趣吧。
很早就下了这部片子,一直没有看,心中早早将黄百鸣这三个字与烂片划上了等号,何况又是曾志伟、毛舜筠的标配。
所以只待杀时间用,根本不考虑。
直到昨晚。
也许是事先将希望放的过低,所以观影后,反而对黄百鸣生出了浅浅的内疚。
影片讲了6段故事,每一段都如梦似幻,有着或癫狂或冷峻的内核。
片子改编自舞台剧,原剧虽然荒诞,气氛上却是英国人那种绷着脸的幽默,黄百鸣的改编得失参半,得是形式上掺杂了港人那娱乐至死的癫狂态度,并结合的较为完整融洽;失是欠缺了剧作对人的警醒力量,换句话说,剧情在大工业时代是成立的,照搬却造成了导致了电影的明显水土不服。
曾志伟那段,明显是对大工业时代的戏仿。
吴千语的富家女那段,气氛唯美梦幻,唯一令人不适的,是代人试衣服的全盘搬用。
在19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这种模特行业是很兴盛的。
然而本片,分明发生在现代的香港。
很难不令人感觉时空错乱。
张翰那段,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王子灰姑娘翩然舞蹈,本来是烂漫情景,然而堆满礼物盒的鸟笼,却又点明了张翰这个富家子自命骑士,实际上是将少女当做禁脔。
浮华内里,溃烂难堪。
柳岩的表现很浮夸——虽然这个片子的特色就是浮夸。
但我还是忍不住烦她,她的段落走夜店风,也是本片最写实的一段,虽然中间有拉风哥的葱油美美腿。
毛舜筠的段落,灯光、道具,走的都是赤裸裸的舞台剧范。
讲究的就是短平快的直接。
林家栋按摩那场戏,忽然回归了老港片的癫狂戏路,但最后化为花瓣消失的女孩,又多少令人跳戏,但看看林家栋的苏乞儿造型,却实在伤感不起来。
这或许不算一部出众的片子,但实在称不上烂片,尤其在如今的时代。
看了一遍再看第二遍,第一次看的时候坦白而言就只是觉得搞笑,习惯了港式幽默会觉得很有味道。
但是就对剧情也还是半懂不懂的看下去,直到最后还有不明所以的思考。
直到今天二刷才算彻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浮华宴》果然是很浮躁奢华。
从刚开始的场景布置便看得出来了,戏剧化的舞台,夸张的语言动作,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为了即将开始一场盛大又隆重的订婚典礼而隐隐兴奋。
可是就在大家都努力准备时,一位不速之客出现了。
一个自称是探长的男人,带了张照片,一本日记,称一个女人在2小时前饮用大量消毒药水自杀身亡,一尸两命。
接着逼问男主人,再而是女儿,再而是订婚男,千金女,女主人,最后是他们的儿子。
整部片子从开头起就很有意思,不仔细看还不懂它的意思。
以小见大。
男主人的自私,爱财如命剥削工人,女儿的娇纵任性让可怜的人又失去工作,订婚男的贪恋让可怜的女人看到假象,千金女的刁蛮让人感到气愤,女主人的冷漠和无情让人无语唏嘘,儿子的懦弱无能让人感到心寒。
这是一个看得到每个人自身的问题所在的片子。
只要看两遍基本上就明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片不入烂片之流,只能说是港式特产,个人认为较之许多国产片子已经算是佳作有余。
对香港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面看到许多童年回忆,当然也有感慨。
影片是改编版为了上映,故事有些许不同但本质不变,都是为了揭示人性的丑陋和缺失。
其实最后贾探长说的那句话很有深意,也是预示为结尾做了铺垫,一切又再次循环。
“根本就没人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然后就消失在画面中。
让人醍醐灌顶。
直到最后才会明白原来人性在浮躁的社会和愈加奢侈的物欲生活中是多么扭曲和抽离。
一切的一切都太过于不可捉摸,溢于言表。
我想只有真正看完的人才会有自己最深刻的感触吧。
而这种感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希望港式电影能继续发扬,一定会一直支持,一直观看。
谢谢大家点开这条影评。
穷逼好不容易花点钱去看电影,天真地以为有古天乐、林家栋、毛舜筠、甄子丹电影应该算四星电影吧。
尼玛,看到前面二十分钟已经觉得这钱又白花了╮(╯_╰)╭看到前面就已经想到后面的剧情,全程无笑点。
故事是改编英国经典舞台剧,有点像日剧《世界奇妙物语》的感觉。
不过别人40分钟可以拍完的一个故事,它拍了一个多钟,期间还插入无关痛痒的 雅兰床垫,为植入而植入,去掉 雅兰床垫的剧情你会发现对全剧没什么影响!!
我想说这是一个超级烂片可以吗?
我想说黄老板坑了古仔可以吗?
不是弄四个甄子丹就能四星,不是找一个曾经万人空巷的《An Inspector Calls》就一定能改编好的!
黄老板你当年拍 开心鬼 的才华去哪里了?!
好吧,是我太久没看黄百鸣的电影了。。。。。。
以后的很久一段时间,我也不会再看黄老板拍的新片了。。。。。。
因为刚看完BBC根据同一舞台剧剧本翻拍的《罪恶之家》,忽然想看看香港会如何汉化同一题材,因为对黄百鸣偏见颇深,带着看烂片的零期待去看倒反而有些小惊喜。
首先是核心情节几乎完全拷贝原舞台剧本,所以整体逻辑没有问题;工厂、商场、夜店几处舞台化布景都很能体现导演邱礼涛的个人创意,并且致敬原版;这个版本将原版严肃题材完全打破,彻底漫画化也是很大胆的决定,所以所有的角色表演都非常夸张;影片还多处致敬91年香港的《豪门夜宴》,这从粤语版片名《浮华宴》也可以窥见。
最大的惊喜来自母亲的扮演者毛舜筠,片中造型简直是艳光四射,谁信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大妈?
然而,不知为何片方要将这一如此严肃题材翻拍成喜剧类型,还主打贺岁档,并且将原版背景架空是很失策的决定。
毫无疑问遭到市场抛弃,在香港市场仅收两百多万港币,大陆方面也仅收了三千多万。
最搞笑的是强行植入的某床垫厂家也就罢了,直接把该厂厂房内生产床垫情景剪入片中也是醉了,完全是故事片突然插入一段企业宣传片的即视感,还没有任何转场,真是服!
其实单单从剧本及表演来说,本剧还是有着雄厚基础的,脱胎于著名舞台剧《An Inspector Calls》,原本就是一部讽刺的悬疑剧,而一众老牌港星夸张讽刺的表演也是模仿了舞台剧的表演形式,不能不说还算到位。
但是本剧最大的缺陷是,背景完全和原著对不上!
在原著故事背景是1912的英国,那时的女性是没有地位的没有多少工作能够选择的,从而出现被众人迫害致死的结局,才让人感觉到,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本剧放在现代香港,女性地位已得到了很大提升,已有凭工作养活自己的能力了。
而她所经历的事情,放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了,为此自杀真的只能说是脆弱矫情了,从而严重弱化了原本想要表达的核心。
骨相已错,再美的皮毛敷在上面也不过是徒增笑柄了。
我觉得我们这般弟兄姊妹这么偶然在那么多电影里选择了这部超烂《神探驾到》是有原因的,里面还是有它的价值的,我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神探驾到》电影演技浮夸,无聊低趣,但当我回到家躺在床上,有几个词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罪,悔改,和影片最后说到的审判,以下纯属个人根据圣经理解,影片限定在了富豪家订婚典礼的早晨,在典礼还没开始前,贾侦探的到来,根据一个女孩的死亡日记揭露了他们的罪状,嫉妒,贪财,贪色,懒惰。。
等罪,而这个女孩的死又和所有人有关,因着他们的罪,间接的导致了她的死亡。
就好像有一个人的死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祂担当我们的过犯,为了我们的罪被定在了十字架上,日记好比圣经,它揭露我们的罪,指出我们的过犯,可是当他们知道自己的罪时,不但不悔改,反而像亚当夏娃犯罪后一样推卸责任,而这个女孩在每个人的剧情发展中是看不见脸的,于是他们怀疑她的存在,我们也不是一样吗,我们看不见上帝,以至于我们怀疑祂的存在,对我们的罪麻木,冷漠,不屑。
最后贾侦探愤怒的消失,接下来典礼开始了,当他们在婚礼上发现类似的人的时候,他们做的和以前是一模一样的,从而揭露人性的丑陋,顽固。
最后,当真的警察到来时一切都重演时,那已经太迟了,因为之前他们都是单独看照片的,我们观众是没看到的,最后警察把照片拿出来他们一起看的时候,那照片里的女孩转过头来对那些伤害过他们的,让她痛不欲生的人笑了。
最后又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共同警醒。
在电脑上断断续续分几次看完,结局还是开放性的,一头雾水。
搜了一下网络才知道原版是玻璃侦探,是一部喜剧,主要是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虚伪的尖锐批判,也展示出普里斯特利的社会主义政治观。
这部戏剧是英国会考英国文学科的其中一个可以修读的规定课文,也因此是很多英格兰和威尔士中学的课程。
看看原版和黄百鸣的版本,情节还原的很不错,演员也是比较知名,但是时代背景的设定就比较失策。
正是爱德华时代的英国社会这个背景,才很好的说明了这部剧的主题,也才能让人理解为什么一个女性会遭受如此的待遇,并从一个女性的视角看整个社会。
还记得台词里面有一句:如果具有六个身份的死者仅仅是六个不同的人的话,在生命中这样的人太多。
而如果六个身份会同于一人身上,那也太过巧合了。
好像每个人对别人的一点点“小恶”并不算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了很多的“小恶”,才会让人觉得同情、可怜。
不是有句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吗?
这么接地气的理解这部电影,应该也是可以的。
首先点题。
有豆友说原著的故事不适合电影的背景,我看也不尽然。
古天乐大义凛然地点出六个人的“罪行”,但我觉得电影也暗点了女孩其实也有罪吧。
理由便是结尾出现的山寨女孩:女儿碰到的山寨女孩表现得更为骄傲甚至放话挑衅,女婿碰到的女孩成了兄弟的女友,哥哥女朋友的助理则聪明地处理了她的任性,妈妈儿子碰到的女孩更是不卑不亢说佣人也是人--如果真女孩能如这些山寨女孩一般行事,或许也不至于落个自杀的下场。
第七宗罪,应该是懦弱。
接下来开启吐槽模式。
黄百鸣生生把我逼得对古天乐无感了好吗!!
俨然道德绑架的圣人啊!!
法学狗对这种把自杀归罪于其他人的剧情简直有心理洁癖啊!!
难道现在流行仇富吗!!
好吧,你也可以说这是夸张的喜剧效果,原著也这样安排呢。
那我们就来说说戏剧性。
这部电影真的有戏吗?
我完全感觉推动剧情的是台词而不是演员的演技啊!
廉价特效我已经不屑于吐槽了好吗!
每个画面静止的时间不少于一秒,宛如屁屁踢动画效果,动的不是演技,是嘴皮子。
甚至闭着眼睛就可以看这部剧了好吗!
当古天乐认真说出每个人的具体罪行时,我心里暗暗叹了声卧槽,这是怕观众看不懂,所以要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直白点题让老师改卷改得快一点吗,教育意义不要太深刻呵呵。
还有女婿的哥哥占用那么多的篇幅除了卖广告还是什么意思告诉我!
真诚求解!
是要向谁致敬吗?
求放过gay这个梗好吗!
腐女表示耽美已经被消费够了!
两颗星,一颗给马桶上的狗,一颗给四个甄子丹。
很久没见的港式幽默,加上英国舞台剧的改编,怀旧不适黄式风格。黄百鸣的电影,有一种魔力。
飞机上居然看这个,还看完了,其实比起以前无厘头的贺岁喜剧,这片子很有深度。
背景场景很厉害,好漂亮啊。到处都安排得好精致
一年一度的黄百鸣时间到~
烂也不能说烂,舞台剧感觉强烈,就这内核其实可以拍得很厉害的,但却弄了个不伦不类,结局更是莫名其妙。
值得回昧,看了好几篇影评理解更深,结局有点看不懂啊
剧本其实很有深度,硬生生弄成贺岁喜剧~
感覺這題材搬到現代,然後加了這麼多搞笑元素....反而不靠譜了(原著的時代背景,也是增加這故事可看性的元素之一(因為大年代的悲劇啊),況且...搞笑元素太多,反而認真不起來)
敢这么拍也挺有勇气的
柳岩这个傻白甜又一次证实了胸大无脑
有点奇怪的电影。
原著有功。镜头和演员调度上没有受本身是戏剧的影响,美术上败笔较多,别墅和群演一看就是内地,工厂只抄巧克力工厂皮毛。灯光非常情景喜剧,映的客厅大金柱子廉价。基本是服装设计师过瘾,毛毛最好,好想要一个罗兰姐管家的公仔。林家栋的形象设计就是有仇,他自己也不争气,柳岩的喜剧倒是惊喜。本可以拍得更fairy更古怪一点,像蒂姆伯顿,但做不到,于这部也只是噱头,因此灌入大量香港通俗喜剧的做派(曾志伟为首)。视效设计不错,崩溃的天梯,女生公主抱起男生飞翔,摩天大厦顶端牢笼的房间,花开的房间都是很棒的意象,但其他都不配合就做不到
看在古校长的面子上,勉强三颗星吧。这个低配再低配版的仿版福尔摩斯真的让人提不起兴致,太扯了。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还不错啊,起码不会感觉无聊,留下的开放式结尾意味深长,如果悲剧发生在不同六个人身上就觉得对其所造成的伤害很小,在同一人身上就起到了连锁反应,每一个间接凶手都逃脱不了,恩实在值得作为教科书课文分析,此外四个不同甄子丹唱跳蛮有笑点的
华丽的风格,影片很闹剧/荒诞剧的感觉。明星云集,看看热闹吧。 2.5星..
An Inspector Calls……我就这么被原版英国著名剧本给骗进来,看了个没头没脑的片,而且还乱入了油腻的张翰和尬笑的柳岩,加上呱噪的古仔,不在线的林影帝、毛毛、曾生、罗兰姐,以及演技抓急的吴千语,唯一亮点美貌的周秀娜bb,还不肯多给点镜头
玄幻的叙述,其实很有内容……
黄百鸣 甄子丹 古天乐 烂片铁三角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话剧,剧情夸张、荒诞不经,的确很有看舞台剧的感觉。不过这种讽刺手法的电影,估计很多人会看不惯,我倒是很喜欢的。
『神探驾到』改编自英国舞台剧,对人性阴暗面进行探索,在浮华的外表下寻觅线索,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搞笑夸张的故事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内涵,电影拍的中规中矩,笑点欠缺,张力不够,承接生硬,开放式结局与原作相比显得太突兀,亮点在于林家栋的演技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