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里种下去巴黎圣母院的种子时,是12岁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纵横四海,当我真的抵达巴黎的时候,已经是2015年11月。
阴差阳错的,没能进入巴黎圣母院参观。
看到朋友圈别的团员都去了,后悔得很。
2019年4月15日在新闻上看到巴黎圣母院正在着火的视频,更是后悔懊恼不已。
今晚看完这部电影,看到了荆棘王冠,看到了多不胜数的钥匙🔑,看到听到民众在一起唱奇异恩典,是吃惊且笃信奇迹的心情。
再次抵达,我一定要去参观巴黎圣母院!
小马访华,顺便拉着电影来宣传,其实很好奇为啥小马这么兴致勃勃向大家分享这部电影呢,这个原因只有进入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就明白了。
镜头里小马一对湖蓝如水的眼眸,那会心里觉得简直是莱昂纳多中的莱昂纳多,不得不佩服导演居然把小马深入人心的政客形象摇身一变成了深情男主,而且这部电影无论是演员还是小马在里面都并不会给观众带来突兀的感觉,而是一起回顾那场举世瞩目的巴黎玫瑰凋谢。
电影主要是描述巴黎圣母院的神圣与混乱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每个人的职责,作为游客来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听到可能存在灾难的通告时,无论是否真假,立即离开现场,这个地方显然不能继续玩了。
作为重要部门,拯救世界性文化遗址和保护文化瑰宝,要抱着出最大的力量去解救。
作为每一位工作的人要用心些,尤其要相信新员工的直觉,人为的大意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熊熊烈火彻底烧毁卡西莫多的《巴黎圣母院》,将爱着法兰西巴黎圣母院的人们内心灼伤,浓浓的烟雾遮蔽了四年前塞纳河的上空,无法蒙尘的是人们对信仰的支撑,无法遮掩人类在四年后继续踏向文明的前进步伐。
导演的记录风格是比较缓慢的,可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沉浸式感受这场震撼世界的灾难,有些镜头搭配了极致美学的镜头语言,如默默离去的神父,有些人的转身让人看到了神明的世界。
从穹顶倾泄直流的火花,无声宣告人类与灾难的对决。
今日进入影院的也就五六个人,相信他们肯定是冲着小马来的,这部电影像是对灾难的反省,对文化遗址保护的呼唤,当巴黎圣母院发生灾难的时候,文明跳出时空之外,共情的心打破了国界的空间。
🎞Notre-Dame On Fire, Jean-Jacques Annaud /出门溜达,看到电影《燃烧的巴黎圣母院》导演让-雅克·阿诺很熟悉,就去看了这部电影,惊觉巴黎圣母院着火事件已经过了快四年。
当时还挺关注和痛心的,但之后也再也没有关注修缮工作了,看这部电影重拾起了当时的感受。
因此即便抛开电影拍摄水准、画面等等因素,这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电影。
好像是之前听梁鸿讲过类似的话,新闻报道能让人第一时间关注到事件,而书籍电影等文艺作品有延时性,虽慢人一步,但能让人对有价值的事情铭记更长时间。
想来确实是这样,文艺作品特别是纪实类作品就是用一种“刻舟求剑”的方式在变化的社会热点中抓住更具有历时性的问题。
PS:让-雅克的《情人》也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
原本《情人》就是我很喜爱的一本小说,看这部翻拍电影的契机是听到一段播客说“当九十年代这部电影上映时,在海外的女学生们都去看了,看完后感到一种民族自豪,因为和以往中国人面朝黄土的荧幕形象不同,这部电影是国际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性感的中国男人的臀部。
”抱着这臀部到底有多性感的心态看了《情人》,梁家辉确实很有魅力!
👍🏽
2022法国剧情片《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豆瓣评分7.4,IMDb评分6.4,于2023年4月7日引进国内上映。
很难界定本片的类型,本片是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双料模式,虚实结合,不是标准的剧情片,很像纪录片经常采用的情景再现模式。
如果划为剧情片,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影像,而且剧情几乎是真实事件照搬,没有戏剧化演绎,有角色但没有角色刻画,全片是真实事件的流水账。
豆瓣中本片的类型,除了“剧情”“惊悚”以外还有“传记”,把我看糊涂了,哪里来的传记啊,既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建筑传记,和传记没有丁点关系。
本片是完全了解这一灾难大事件的好途径,影片犹如事件流水账一样从头到尾完整地展现了从起火到熄灭的全过程,用流水账形容非常贴切。
从带有情景重现的纪录片的角度,我觉得本片可以给到7分以上,但如果将本片视作带有真实影像的剧情片或灾难片,我给不到7分钟,因为太平淡了,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剧情波澜,虽有角色但没有刻画,角色表演平淡如水。
火灾题材的灾难片,消防员肯定是扭转乾坤的重要角色,本片由于缺乏戏剧化剧情构思和角色刻画,所以虽然有不少消防员角色,但是没有哪里消防员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而且灭火过程也没拍出来惊心动魄的紧张惊悚氛围。
作为火灾灾难片,影片除了大量引用事件真实影像资料以外,还加入了很多真实影像素材没有拍到或无法体现的局部火灾情节,让观众可以设身处地近距离地感受这一可怕的火灾事件。
从灾难片的角度,影片呈现出的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情感是电影的灵魂。
影片由于注重还原事件而淡化角色,导致影片没有情感脉络,没有情感铺陈的影片一定会很平淡。
全片唯一让我情绪波动的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唱圣歌、为巴黎圣母院祈福,那种群体虔诚非常感动我。
片头和片尾的小女孩,是本片作为剧情片的细腻之笔,谈不上画龙点睛之笔,但是这一剧情设计很有回味。
我估计不是取自于真实,因为消防部门不可能允许火苗残留,再说巨量灭火喷水之下不可能会有火苗幸存。
影片有一个画面构思独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多次展现圣母圣子像,最后灭火后,一滴消防水从圣母脸上滑过,仿佛圣母因为圣母院被毁而流下了眼泪,这一构思非常精妙。
故事、剧情、半纪实取材自53min的纪录片《巴黎圣母院火灾全纪录》,2019年的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形式类似HBO美剧《切尔诺贝利》。
2022年法国上映,豆瓣7.0。
《情人》《狼图腾》让-雅克·阿诺执导纪录电影,以一位圣母院员工视角切入,客观冷静地重现当时发生的前前后后。
以多重视角和大量现场画面,沉浸式再现巴黎圣母院大火发生的24小时。
影片中有关教堂部分的实景拍摄,都取自于布尔日大教堂和圣埃蒂安教堂,后两者同样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第一批哥特式天主教堂。
缺点:散点叙事使之失焦,纪录片本就不易,更不论是故事片,从人祸、自然事件的多方面猜想,涉及表现少数族裔法兰西文化的包容性,zf的怠慢,圣母的凝视,又以观照社会的纯洁的孩子结尾,刻意的批判使故事落于俗套,让-雅克·阿诺的才华,去拍动物世界吧。
向尽职尽责的巴黎消防员致敬
太太太太太好了!
这张票买太值了!
广角的巴黎圣母院穹顶、航拍飞翔视角的凡尔赛宫园林、画廊一样的爱舍丽宫、真实的巴黎街头、虔诚的礼拜和悠扬的圣歌(这个花几万块去当地旅游都绝对不可能看到,宗教场所做礼拜是不对游客开放的)、巴黎的警察局和消防队(从工位看到更衣室再到消防犬舍,阳刚英俊的男消防员和铿锵娇艳的女消防员)、巴黎叶绿色的共享单车和宽敞便捷的公共巴士…朴素到市井为猫咪流泪的独居奶奶,神圣至教堂收藏的耶稣基督的荆棘冠…我至少在片中听到了7种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也看到了新时代的科技救火机器人,不同时段光影下的巴黎全貌…全程不断以惊艳的第一视角,还原呈现了那场火灾的来龙去脉,每一出细节…内容含量太丰富了!
摄影封神,每一帧定格都够开展;声场做得那叫一个绝…钟声、琴声、火焰声、水声、人们的歌声、散场结尾曲我闭上了眼睛,真的犹如被带到了圣界!
导演快八十了仍然热衷于创作,艺术性和商业性衔接得精妙绝伦。
今天的我会为文物坠毁的那一刻惊座心痛,会为洁白圣母像眼底滚落的墨泪而摇首叹息,会为片中无数当地市民及各地游客虔诚的祈祷歌唱而崇敬震撼,会为那句“教堂可以重建,但牺牲的消防员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无法挽回”而思考对比东方“大家”和“小我”之间的价值取向。
故事最终以美好的结局收尾,火势被扑灭,没有人员伤亡。
生平第一次,为没有爱情填充渲染、没有生离死别煽情的佳片而痛哭流涕!
真情实感不能只靠那些刺激多巴胺的东西来维系。
悲剧引人念念不忘屡见不鲜,但圆满结局的剧情能做成这般耐人回味富具浓重感染力……或许这就是天才吧!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片头信息,中文字幕是“意大利狂野之面影视公司”,但logo是wideside,a French xxxx,这是随着马克龙访华上映的片子,翻译应该不会错,但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破案了,微博上“安安以迁迁”告诉我,Wildside的标记上写的是a Fremantle Company。
Wildside是意大利的,母公司是Fremantle,总部在英国)从人口学角度看《燃烧的巴黎圣母院》。
1.出场的前两位人物都是有色人种。
(可能是有色人种从事建筑业的比较多) 2.台词的前一百句里,出现了两段中文。
(中国游客多) 然后才出现日语。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里,监控室里守警报的是个壮年黑人男性,穿着工装。
火警报警之后,居然是穿西装的白人老年男性监察员气喘吁吁地爬到楼顶上,看起来还挺危险的,去检查的。
然后看完了火警报警的圣器室,觉得没事,就下楼了。
全然没发现身后的房顶在着火……是个游客,可能是网红,发了自拍照,下面的评论最早发现楼顶有烟的。
键盘党立大功。
第一波响应火警的消防车迟迟到不了现场,各种堵路车开不过去。
云梯是第一位消防员下车步行过去勘察后才调度的,对着对讲机说“呼叫支援,需要一辆云梯车。
” (我:???只要一辆吗?
)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有点像“帝国的陨落”,教堂楼顶的消防员拼命扑火,大喊“把水压开到最大”,但是消防水管就是不出水,巴黎圣母院外立面的消防铁管已经锈蚀了,下面开到最大也没用,水都从中间喷出去了。
古建筑着火确实很难救。
雕塑着火了居然冒黄烟,往下淌汤,是有毒的铅水……第一波响应的消防员是背着沉重的装备步行爬狭窄的阁楼楼梯,然后被一道锁着的门挡住了。
这个门锁看起来很老又很高级,要三把钥匙一起插进去才能打开。
后面荆棘冠的保险柜的钥匙也很高级,四个锁眼,一把钥匙,要分别插进去拧不同的圈数。
巴黎圣母院荆棘冠的保险柜的钥匙也很高级,四个锁眼,一把钥匙,要分别插进去拧不同的圈数。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里,最感人的一幕是,巴黎圣母院火势不可阻挡,眼看着要塌的时候,消防队指挥官对着总统、主教等人说,“我对我的队员们的要求是,要不惜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生命。
但是仅限于生命,不包括石头,无论是什么石头。
” 但是有一个小年轻消防员,应该是有宗教信仰,悄悄爬上了钟楼,发现钟楼内部有消防栓漏水,所以内部情况尚可。
向指挥官提议后,自发组成了敢死队进楼。
确实有无宗教信仰不一样。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里,圣母院在熊熊烈焰中,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找到荆棘冠,如果是我,就用消防毯一裹圣物,赶紧往外跑。
但是消防员是双手捧着慢慢往外走,另一个消防员在上面用手挡着,怕落物砸到。
剧情看来巴黎圣母院也没有工作证。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里,掌管圣物荆棘冠的保险箱钥匙的工作人员在圣母院着火后,往圣母院一路狂奔,却被最外侧设置警戒线拦住人群的警察拦在外面,“我有荆棘冠的钥匙!
让我过去!
”“人人都说自己是红衣主教”…… 剧情也非常辛辣,圣母院着火了,这么大的事,总统马克龙自然到场了。
现场消防指挥官将军熟门熟路,“总统来了,启用备用指挥车,启动屏幕共享,让这些外行以为自己在指挥……” 马克龙访华,在“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中致辞,专门推荐《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格局挺大。
看《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才知道,在火场,消防员浑身被水淋湿了反而是很危险的事情。
他们身上有防火作战衣,是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高温的,但是湿透了,再遇到高温,蒸汽就会把人蒸熟…… 热传递有三种形式: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防火作战衣应该是能够有效隔绝热辐射,延缓热传导,被水淋湿透之后热对流就大大加强了。
PS:好懊恼!
没有带本书或者带个本子!
想要让-雅克·阿诺的签名也不知道让签在哪。
让·雅克·阿诺会且仅会一句中文——(喝酒的时候)“走一个”…… 同传好厉害。
为让·雅克·阿诺准备的同传是中法同传,但是一开始同传机器有问题,大家就用英语交流,让·雅克·阿诺英语非常自如。
同传机器好了,同传也就继续中英同传,我是没听出来有什么翻译问题,翻的挺好的,直到主持人主动提醒让·雅克·阿诺可以说法语,同传是中法同传……
1. 巴黎的气质,自由 随意 所以艺术 所以混乱。
消防栓漏水 消防车不足 没水 价值连城藏品钥匙只在一个人手中 反复狼来了式火警 路况 街区 对消防员生命的看重重于百年地标和藏品。
这些都毫无效率,放在中国牺牲几百个人也要第一时间救回的程度。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巴黎人的气质,对自由和生命的追寻 一次次革命 没有这些甚至不会有圣母院。
作为中国人我其实一直都觉得巴黎在吃老本,但是,战狼式全力扑救真的比看着它毁灭更好吗?
2. 我不是基督教徒,从石膏圣母像和植物编织的荆棘皇冠中看不到神的存在。
但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如果他真的存在,不在历史 考证 和景点中,他存在于人们相信他存在 为之眼含泪水寄托自己的愿望 为之受苦 疼痛 爱 和流血 为之一同唱圣歌共享命运的时刻中,god is a verb
大概是十五年前,我去了巴黎圣母院,那时候手机还很原始,相机也不怎么样,和其他游客一样拍了正面的建筑和彩色玻璃圆窗,还有侧面的一些怪兽的雕像和尖顶。
室内很昏暗,我除了记得自己需要屏息好几秒才能拍下一张照片外,并没有记住太多细节。
当时不是弥撒时间,里面有没有摆着装在红玻璃容器里的耶稣的荆冠,我也没有印象了。
当时我正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中,在法国期间,我会走进大大小小的教堂,渴望在昏暗的烛光中获得一丝安慰,但宗教离我还是太远,圣灵的手指并未触碰我的心。
如果那时候我知道,这座古老宏伟的建筑将在十几年后大半毁于大火,也许我会更仔细的观看和触摸她,但在那个时间碎片里,我依然是茫然无知的。
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她在燃烧,几小时,几小时的燃烧,而人们无能为力,想到那些古老、典雅而美好的事物就这样渐渐消亡,真是心痛得无以复加。
在我的城市,排片极少,我们也许是蹭着一个团体预定的场次才看上的。
中国人大概觉得,如此遥远的地方的一座建筑的消亡,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但那是全人类共有的美好的事物,在经历了那一切困苦之后,我不知道这种共情还剩下多少。
有人说巴黎就是这样混乱又美丽,有人说这是一部法国主旋律片。
我不能同意。
松散的管理,年久失修的设备,连消防车都无法到达的拥堵的交通,连换三辆都是坏的公共自行车(这一段实在是太黑了),以及政客的作秀,办事流程的官僚作风(当然他们还是能绕过去的)……这些充斥了影片的“吐槽”实在称不上主旋律。
巴黎圣母院的着火以及整个灭火过程,完全体现了巴黎这座城市的优缺点和价值观,同时在一切世俗化的部分之上,还有宗教和神性的部分,这大概就是一个法国人在面对这场事故时想要探讨和告诉我们的。
那么松散、自由的巴黎人在街上一起唱圣歌的场面深深的震撼了我,也许上帝也不忍让他古老的荣光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巴黎这个城市的意义,在她漫长的历史里,已经超越了一座普通城市所承载的,而是成为某种象征。
巴黎是法国人的价值观最集中的体现,她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关于世界各民族融合和反对种族歧视的理念,关于接纳和抗争、和平和暴力的理念,关于减少贫富差距,并努力让每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我无法穷尽,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所有这一切。
但在我对法国和巴黎的逐渐累积的认知中,她非常坦率的把一切矛盾和可能性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去评判,也让我们去思考。
巴黎的懒散,她对个人价值和创造性的尊崇,包括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教堂可以再建,但破碎的家庭却无法再复原”的人本思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解之上的。
如果你希望每天准时下班,拥有足够的假期,可以和家人相处,可以去旅游,可以在工作之余有更多兴趣爱好,那就意味着你也要接受别人上班时间短,经常无法快速处理你的问题,上班时也有点漫不经心的情况。
如果你不希望做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在街上飞奔的骑手,那你就要接受你点的外卖可能会迟迟无法送到的糟心情况。
如果你希望生病或失业时都能有足够的保障,那当你辛辛苦苦挣了钱却被税收吃掉一大块时,你也要能心平气和的对待。
巴黎圣母院虽然烧毁了大半,但参与抢救工作的所有人中,只有一名警察和一名消防员受了轻伤,虽然我很心痛,但在石头和活生生的人之间,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生命。
不管是赞颂巴黎的人,还是每天都在吐槽巴黎的人,如果他们看到巴黎正是这样一个矛盾体的两面,他就更能欣赏她的真诚,并作为她的一分子尽力思考如何才能在这些互相冲突的部分里,找到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点上,巴黎用她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现实的参照和议题,仅仅在这一点上,她的价值就是无穷的。
虽然我还没踏上那片土地就已经开始吐槽,但我依然对这座城市存有敬意和爱,也存有我的想念。
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快要完成了,我希望能看到劫后余生的她,能有机会再走进去,点一根蜡烛。
95%真实的灾难片,21世纪艺术的落难,看的人心绞痛。
当巴黎圣母院的尖顶付之一炬,向下洒落火星时,仿佛是中世纪的灵魂在俯瞰当代人类的疏忽与愚钝,教堂又给它赋予了一丝罪责和怜悯。
现实的荒诞永远自备戏剧冲突,法国人的幽默也在本片中插空露脸。
一 荒诞的现实2019年晚间新闻,各国开始粉粉报道同一项事件导演用很多镜头暗示了这次火灾发生的多重巧合,以及巴黎圣母院工作人员的安逸愚钝。
当肥胖的老年管理人爬上300层台阶,看了眼中层的塔尖安然无恙又气喘吁吁的准备走时,他身后正在施工的塔尖已经冒出浓烟。
再后来,他和藏品保管员助理一起查火点时,两个人着急掉头报警找人灭火,却没看到灭火器就在手边挂着。
这些暗示镜头令观众心急如焚和扼腕惋惜,给了影片一种浑然天成的紧迫感,从想了解巴黎圣母院为何燃烧,转变为我就想看你们法国人到底啥时候能救下这团火焰。
观众的期待情绪成为电影本身叙事之外的期待,引得大家观察这场作死。
阿诺导演对石头的感情,也在片中展现充足。
无论是在巨大摄影棚实景搭建巴黎圣母院内部结构,还是让演员一次次爬上爬下300阶的石头台阶,故事内外都在以石头为主角。
映后访谈中导演说“本片的主角是巴黎圣母院,大反派是美丽上进的火焰,具备毁灭性恐怖,消防员们是医生,赶来救助主角,中途遭遇各种阻碍,一切戏剧冲突和事实都围绕着主角和反派自然发生了。
”导演的视角和角色安排,让巴黎圣母院成为一个鲜活的主体,让这部电影里的石头如此具备生命力和情感。
据导演本人所述,为了还原高达100m的火焰,他在摄影棚里点火烧景,为了得到主教堂穹顶石头全部落下的场面,安排了17个机位拍摄,因为它只能一条过,烧完就没了,也是为了这个画面,影棚的顶也被烧了。
《玫瑰之名》那部电影的原作意大利作家也戏称他"你的梦想啊,就是想要讲述那些令人落泪动容的石头的故事。
"
【个人评分:6.5】喜欢看这种灾难片,感觉还行.好壮观的特效与真实场景.但是剧情后面不咋地,字幕也是垃圾.
这火与圆明园相比,哪个烧得浓烈?
开头镜头略过不同国家参观游客的人山人海,还以为是来到了“万国园”,但紧接而来的大火又让人屏气凝神。消防员接警的对比讽刺,用分屏展现在不同地点共时发生的事件。大火蔓延,圣母流泪,让-雅克·阿诺“真实记录”巴黎圣母院火灾现场的几个小时,这一次,电影仿佛真的是纪录片一般,观众好似亲临现场,与现场各司其职的工作人员们一起揭秘火灾的全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又巴不得电影只是电影,那场大火并无发生。巴黎圣母院虽已毁,但它早已在人们心中和不同影像中成为永恒
看着巴黎圣母院上空弥漫着浓烟,文明的瑰宝被大火吞没,突然莫名地想到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里的一句话“我想去巴黎,我也很想死。”
不像纪录片,也不像剧情片,救火流水账?看不下去.
配乐抢戏、生命至上和英雄主义的矛盾表达、故弄玄虚的蜡烛神迹。不难看,因为节奏不错,但也没那么好吧,豆瓣这个分数(7.3)得有一多半的所谓艺术、历史情怀分吧
拍得不错,但和我没啥关系,就,我是蝼蚁,即便不烧我这辈子与它也产生不了什么联结。但能“回看自己的错误”这一点真的好牛,这片子在咱这不可能拍,市长省长知道你要拍这,就先通过关系找文化埠给你摁死了。别说拍,文蛤俩字说都不让说咧(截图看看我多久被戴嚼子…
观影的过程,可以说是又急又气又难过,直到最后轰然倒塌的时候泪目,唯一可以稍做惋惜的便是自己去过,亲眼见过,仅此而已。
圣母流泪 小女孩的祈祷 处在危险境地的猫咪
amazing grace真是百听不厌啊,但拍得是真烂,抓马情节和新闻片段疯狂堆砌,生怕人不知道这是人为偶然导致的必然…
妥妥的主旋律正能量~视觉节奏是妥妥的好莱坞灾难片~
想起了被八国联军烧毁的颐和园,永不原谅!😡
勉强两分。让雅克阿诺用自然主义手法编排了巴黎圣母院大火。火起时展示了各种抓马事件:找不到火源以为报警系统故障、消防员上楼后没有钥匙被一道门挡了回来等等;中段基本以找寻荆棘冠为主要事件,同样继续伴随着乱糟糟的抓马事件;最后顺势收束在信仰上了,上千文物成功转移,没有消防员死亡或重伤,最后一镜是小女孩撤离时绑在蜡烛上祈福的头绳(?)。整个流程捋下来,让人感觉没有这片子没有重点。不是说自然主义就是信马由缰的随便一拍,内容背后的组织也是需要逻辑的,而且本身这片子就没有贯穿任何一条线索的人物,编导统筹的作用就更突出。比如消防员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其中有没有个性角色?这些都缺失,就导致灭火过程牵不动观众心情,只能靠融化的铅水之类纯场面来营造气氛。第三幕群众祈福的场面铺排给的突兀。大外景还原的比较逼真
也太流水帐了,昏昏欲睡
(有剧透,慎重)看之前,网友的评论让我有点担忧,但还是想要看看是如何改编呈现当时的情景的。除了一系列合理又让人捶胸顿足的救火时的失误,除了让人泪目的圣歌大合唱和英勇的消防员,让我沉思的是,伟大的人类创造的文化瑰宝却又败给了渺小的人类的制造的愚蠢小事。人类如此崇拜这座建筑,却又对它如此不屑一顾。开头新上任的安保小哥或许会留下一生的阴影,他的虽然是负责任的小小一环,却终究是没能挽回这场灾难。结尾处,他眼含泪水无声凝望大教堂,然后转身离开,不知道这么厚重的历史事件在被牵涉到的小人物身上会有怎样的影响。
看完两个感受:1.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英勇的中国消防官兵万岁。2.比隔壁的《惊天救援》拍的好。至少导演想表达的意思,用龙文章的话改编一下我认为就是“欧美鬼死于傲慢与偏见”。看到最后民众合唱圣歌的时候,恶心得差点吐了。。
巴黎圣母院的燃烧加上这三年的经历总结一句话,想干啥就干点啥,别犹豫。早晨九点半那场,本来以为会睡着,没想到很认真的看完,围观的群众都只能看到燃烧的大火和浓烟,而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部影片力图用纪实的手法去还原时间,更像是一种隐喻,法国经过黄马甲,岌岌可危,但却屹立不倒。
法国人拍真实事件的“烈火救援”…各个人物的群像戏很精细,火场场面令人揪心。圣母玛利亚脸上的一滴泪,看得人哽咽。
在电影频道看的,你们发国人实在是太松弛了。。/但是想到了那一天,好像从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一直在见证历史,见证毁灭和消失
把桌面电影的分屏显示运用到IMAX大屏上,同时这些素材恐怕也是征集各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剔除这些作为新闻的影像,恐怕只剩下消防员灭火的种种过程了,一度以为我在看《911》。影片多处使用到多国别语言,意在彰显某种全球化的构想,但从电影所体悟到的在于信仰的崩塌,似乎圣母院燃烧之后的巴黎和在其之前给公众带来的印象有所不同,还是那句话:昨日世界已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