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小屁孩日记是2010年的暑假,那时正要小升初。
当时我觉得男主太蠢了,我的初中生活一定和他不一样。
现在一晃已过7年再看这部电影,对比一下我的初中生活真的和男主惊人的相似,我也想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天天出风头,但我学习不好个性又很差,我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同学骨骼有些弯曲穿着铁制矫正衣,我因此经常嘲笑他是机械钢铁战警还常常拍几下他的矫正衣,鄙视同桌胖女孩不和她说话,每天都辱骂我最好的朋友......现在想想我和男主一样没心没肺,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
因此我被同学们厌恶、排挤,为了不再孤单最终我学会了尊重他人赢回了我的友情。
我的初中生活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完美,但和男主一样我正视了自己,学会什么是尊重,其实这样就足够了......(ps:我想问一下各位男同胞那段时间是不是和我一样都那么欠揍啊?
)
一本红色封皮,上面写着花体英文的普通日记本,一个时而天真、时而叛逆、时而善良泛滥,时而“诡计”多端的普通小男孩,在2010年为所有依然童心泛滥的人们带来了一部半校园喜剧:《小屁孩日记》。
之所以称其为“半校园”,是因为这部电影与我们常规想象的校园喜剧有些不同。
说实话,没有了那些养眼的帅哥、美女,没有了那些浪漫的“化学反应”,凭着一群只知道吃吃喝喝,玩玩闹闹的小屁孩儿,还有什么看头?
格雷是个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正宗小屁孩儿。
在家里,他不同于许多中国孩子“家中一条龙”的强悍地位,反而颇为尴尬,哥哥罗德里克对他嘲笑玩弄:在半夜伪造种种“事实”叫醒他去上学,搞得他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傲慢无礼的言行,“心狠手辣”的报复又让他气愤不已却心惊胆战。
同时,格雷还不得不应付年仅3岁的弟弟曼尼给他惹下的各种麻烦:难听的绰号,幼稚的动作,这些都让格雷哭笑不得。
他的妈妈在他即将升入初中时送给她一个日记本,目的在于让他留下初中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可是一开始就已经不合这个半大小子的意了:他实在难以理解妈妈为什么一定要买一本封面上明确写着“Diary”的老土日记本!
好吧,一些独属于小屁孩的豪言壮语和小秘密,一点涂鸦和漫画,日记本的价值开始体现,格雷的初中生活也开始步入正轨。
虽然有些茫然,但格雷依然满怀自信,甚至有些自负地迈入中学校园,可一切的改变使得他颇为无奈:认识的朋友个个模样大变,自己却还是一副小小的傻样;体育课上老师对于身高和体格的变相歧视,教室和餐桌座位的选择取决于你的地位如何……尽管如此,但格雷并不担心,他总想着还有自己的好友罗利垫底,“可怜”的罗利玩心未泯,离开自己根本无法立足。
为了避免沦为备受歧视的食物链底层人物,两人在初入校园时就明确了各自在年级中的综合排行,之后开始了各种努力。
可是天不遂人愿,格雷的“付出”丝毫不见成效,反而弄巧成拙:参加摔跤课外活动小组本以为可以大有所为,却被排名垫底的邋遢大王和坏女孩摔得极惨;放弃了校园报社而加入了等级很低的校园护卫队;万圣节得罪了三个混混,之后饱受折磨;在校园音乐剧表演中大丢脸面……格雷的排名不升反降,几乎成了倒数第一。
可罗利的排名却因为胳膊意外受伤和漫画在校报上登载而超出了格雷。
两人的友情在格雷的小自私、小虚荣中几乎消失殆尽。
最终,在罗利身处险境时,格雷却能挺身而出,替他背负咬了“虫见虫跑,人碰人衰”的“千年奶酪”的恶名,也使两人意识到小屁孩时代最为珍贵的感情之一——友谊的伟大。
诞生于2010年的电影《小屁孩日记》根据美国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作者杰夫·金尼旨在通过这一系列的小说揭示那些正处于过渡期的孩子的思维想法以及他们的“生存法则”。
当然,电影的成功也离不开导演托尔·弗洛伊德桑尔的指导,电影中处处可以看到导演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毛头小子的了解,为更好的强化观影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认同感,他借片中报社记者安吉之口说出了自己心中“小屁孩”的尴尬,即过渡期孩子所共有的迷失感。
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游乐场。
他们在其中或奋力拼搏,或怡然自得,总会有所付出,有所收获。
有些人一味的想赢得第一,从而放弃了最初的天真与淳朴,抛开了朋友的支持与陪伴,只是一心向前,犹如片中的格雷。
可是他们又有什么错?
未来的生存法则,谁不是从小屁孩儿时代开始探索和实践的呢?
时值六月,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内心仍存有一方净土的“小屁孩”们。
当你开始成熟了,人生的杯具就开始了,大部分时间你都在装,看到不喜欢的人,你装着微笑,讨厌的上司,你装着顺从。
潮流的东西,明明心里不是很喜欢,但怕人说土便跟着掺和。
想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怕被排挤被当成另类。
不高兴时你敢站在大街上大吼一声吗?
你不敢,因为你知道这样会被当成疯子。
除了不懂事的小孩,谁还敢在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哭就哭想闹就闹。
人长大了,只有羡慕在不懂事的份了。
没看过原著,也不关心,我觉得认真看的话导演拍的很好(也许是原著写的好的原因)幽默搞笑意义也表现出来。
很多让人动容的细节,,一路飞奔着欢快雀跃的跑进自己房间,拿起电话一秒后电话里传来Rowley的声音,突然想起自己还处在和好朋友冷淡的阶段,小Grey赶紧把电话按了。
落寞的神情让人看着心疼。
高兴地事和朋友第一时间跟好朋友分享,都成了习惯了屁孩有点早熟,也许是美国的社会环境就是那样,中国初中的大部分孩子还是和Rowley一样,Grey说Rowley不适合做初中生,其实他自己呢,Rowley叫他放学后一起玩,声音很大然后旁边的人听着开始嘲笑,好像全校只有这两个SB幼稚的在做小孩子做的事情。
Grey觉得丢脸,但是单独在一起时他玩的比谁都带劲。
不难看出Rowley也是有原因的,他有个特别可爱的妈妈,送给他可爱的衣服,教他万圣节时因为便于夜视让他穿的亮闪闪的衣服,舞会上高兴的跳舞“中学以后有高中,高中以后你将面对真实的生活,很多你现在很看重的东西,将来将狗屁不是。
”最后出来的这句话也很有道理。
现在你一心一意追求的,甚至牺牲了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转过头来想想也许狗屁都不值一个 笑着笑着就哭了,回头想自己的生活,有没有发现最真的时候才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候?有没有和朋友吵架很不习惯没有她只是碍于面子才没有去和好?
不知不觉我们都把真实的自我弄丢了,带着虚伪的面具悲哀的活着,小屁孩,最深的心底记得自己还是那个曾经的小屁孩吧,然后偷偷地心疼自己。
这可能我们的故事,我们可能也写过这样的日记不再是儿童,却又不算青年我们以为自己懂的很多,只是别人不懂自己的世界罢了我们以为自己着装得当甚至完美我们以为自己说话得体符合身份我们以为自己风趣幽默我们以为自己才华横溢我们以为自己会万众瞩目广受欢迎我们以为自己和那些黏在自己身边的朋友在一起是对他们的施舍和帮助太多太多的以为却不知道事情往往不是以为的这样就是这些以为让自己越推越远...只有当事情变糟,只有当朋友远去只有当一个人孤单的时候才有时间去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错了都能够被接受被纠正于是我们等待一个机会好在真正的朋友是善良的是"健忘"的那就这样吧,不为出位而假装,就让我们做最真实的自己吧小屁孩就该有小屁孩的样子而那些出名出风头的事情就等到长大了再去做去烦恼吧!!
Devon bostick烟熏妆好漂亮。
Chloe Moretz,年纪小小,仿若看透世事。
说到底,我们都是在一个时期死命追求一些东西,一些当时认为相当重要的东西,如初中的favor,长大后的金钱名利,回过头看,其实并不重要,到了一个新阶段,新的人生才开始,真正重要的只有好朋友。
其实就这样看下来,学校就像是一个缩影,有人教导你不要去看人,不要理睬人,不要干嘛干嘛,低调避事即可保己太平渡世。
Diary of a Wimpy Kid是部很自在的电影。
糟糕又精彩的青春年少仿佛哗的一下从眼前飞过,走马灯的影象里似乎有被整天埋汰不懂我们的父母,成群结伙嗡嗡乱叫的想把我大卸八块的几个小混混,总有办法孤立自己让我处在她阴影下难以自拔的某个牙尖嘴利刻薄难缠的雌性学生干部,还有畏畏缩缩被众人鄙薄的的可怜娃儿,他们视我们为救命稻草般的朋友、而我们却也会厌烦他们、觉得他们像狗皮膏药一样难缠。
有时觉得自己很伟大,有时觉得自己很龌龊,那个任谁都无法释怀的岁月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
Zachary Gordon扮演的主角Greg力求成为初中食物链的最高层,按south park里的小盆友们的话讲,就是要做个cool kid。
不过做cool kid代价蛮大的,Greg一如所有悲催的废柴主角,经历了被侮辱被损害,被孤立,茫然无所依的整个过程,幸亏结局还是冰释前嫌,Greg携手 Rowley跟海扁王小Loli Angie向着灿烂的明天奔去..........好像看了电影不讲道理太没深度,真诚恳的讲感触跟内心想法又会引得自己怪难过的。
就寥寥数语,权当update了吧。
周边:兄弟们在家里玩玩打打闹闹的可真有爱啊,Greg把Manny抱离马桶的镜头很可爱啊,Manny得是多小多轻的baby啊,连小朋友都能随便移动他,hiahia。
相对主人公小正太,更大的感触是海扁王里的小萝莉Chloe Moretz长得好快哟……文艺女青年造型蛮适合她咧。
这电影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的动画片recess,其实我只知道它在小神龙俱乐部里的中文名字《下课后》。
美国故事里,小孩子的学校是斗兽场,如recess;青少年的学校是名利场,如gossip girl。
处在小学与高中、肉身相搏与心计相掐、力量霸道与资本说话、蒙昧童真与青春蛊惑之间地位暧昧的middle school,是此片创作的空间。
猴急地寻找一种身份认同,轻贱对自己忠实的朋友,瞎折腾一顿之后学会珍惜,也是蛮真实的儿童成长路。
只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不是这个模式混过来,这是来自另外一种世界的生鲜。
在日本漫画和台湾电影里,倒每每会恍惚,跟那遥远熟悉的时光劈面相逢。
总觉得我们自己的故事里没有真正的孩子,所谓的孩子形象只好比弱智的成人或者人形的动物。
等他们在故事里晃过了18岁,年轻的成人倒好像发育提前的孩子,四下寻找身份认同、漂亮异性,要经过千回百转最后才猛然惊醒——之前干嘛来着。
堆着千千万万童年从18岁才开始的人,天呐天呐,那所谓的社会心态,怎么能不抓心挠肝地成天焦躁呢。
总的来说这不是个给力的片子,远有《两小无猜》,近有《怦然心动》。
好在编剧另辟了蹊径:真正的主角,是躺在地上的那片奶酪。
而“+一个小胖子”这种模式司空见惯了。
不管是在哪里,都有这样的童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又去模仿别人;找一个伙伴,却不停的教唆着他去和自己的想法一起改变。
现实中,电影中,一直都是这样的画面。
身边就有郝夫利,我就是郝夫利。
相比傻里傻气的儿童片,本片确实提升了一层,至少它能勾起些许回忆。
卖萌的花招从海扁女出现的一刹那就露了怯。
你丫喜欢这片不就为了她?
关于屁孩这个屁我还想说,很多你现在很看重的东西,将来屁都不是。
It is not only about child, about the day in junior high school but the time that we'll never go back again.It was not a story, but it’s true. It did happen when we were young. It just reminds me the day that I had.Everyone wants to be the No.1 by every means, but not all of them could be succeed. And when we get more mature, we’ll just find it really does not matter when we use ‘play’ or ‘hang out’. The point is we’ve got best friends and all the things that we treasure.Being happy every single da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thing in the world.We were young and hope to be children all the time.
请让我发散,并允许对号入座一下。
于是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并不正确的环境和四类人的故事……环境:在故事中就是那个主人公小屁孩Greg Heffley就读的初中。
第一类,就是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因为是绝大多数,仿佛环境也被染上了这些人的属性,可一旦把这些绝大多数拆开看,看这些个体,这些个体在这个环境里又是那样的无奈 ——实际上,是他们屈从了环境……就像那奔腾的河流,无论气势多么磅礴,一旦对应到每个个体、每滴水珠时,拥有的都是无力选择与无法改变流淌方向的无奈……而这类人在故事中,就是初中里的绝大多数人,尤以那个权力欲极强的Patty为代表。
第二类,就是还没融入环境,但渴望融入环境并得到环境认可的人。
在故事中就是主人公Greg Heffley。
从他一开始对“日志本”的定义,就向我们表明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雄心。
第三类,就像故事中的Rowley Jefferson,作为Greg Heffley的好友,Rowley Jefferson和Greg Heffley完全不一样,他拥有一种“钝”的力量,他仿佛不知道环境的改变,他仿佛不知道别人的眼光,他只是按自己的频率活着,他只在乎他应该在乎的人——朋友。
第四类,这类人刚好和第三类相反,就像故事中的Angie,一个酷酷的小女孩。
她和Rowley Jefferson正好相反,她拥有敏锐的思维,纤细的神经,让她真切的感受着环境的一切。
于是她知道环境的不足,环境的黑暗……于是她给自己建筑了一个地方,那地方只属于她自己,在那里有她的价值判断,有她的信仰。
而这样的判断在痛苦的反思,无奈的选择与尝试后其实更接近于真实,接近于真理。
关于这样一个并不正确的环境和这四类人其实有许多结局,不过故事很温馨,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最圆满的答案——还没有融入环境的三类人,终于没有被环境所同化,并在环境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至于环境的不正确,其实在Greg Heffley捡起起司时便向我们说明了:“错误的朋友关系,错误的食堂餐饮制度,错误的屁股?
那些都是毫无意义的。
就跟这块起司一样。
我也明白,你们所有人也明白。
”这一切并不容易,一个一直渴望融入环境并获得环境认同的人能发现并指出环境的问题(无论是否完全正确)都是难能可贵的,甚至于不可思议的。
而Greg Heffley的转变必须归功于Rowley Jefferson,因为一个人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并没有错,而且一个人的成长甚至于社会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渴望下推动的。
但,这样的渴望以及错误的目标很容易让人和Greg Heffley一样——变得自私。
关于这一点在故事中是Rowley Jefferson在知道被陷害后告诉Greg Heffley的,并且Rowley Jefferson用自己的方式惩罚和教育了Greg Heffley——绝交和失去朋友的孤单。
而这样对自私的警告和处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惕的,因为在当下的环境中,“Greg Heffley”是最多的。
而如果这个环境有问题,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呢?
这是一个近乎于哲学的命题,没有人知道正确的环境社会是怎样的,于是才有那么多的理想社会的模型。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知道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至少知道什么是不值得我们去花费太多精力的。
就像Angie在放假时对Patty说的:“当有一天,初中毕业上了高中,再之后,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到那时候,所有你现在看重的东西就都什么也不是了。
”而故事就在这三个没有被环境同化,拥有了自己判断的孩子的笑容中走向结束。
而对号入座着的我或者我们呢?
笑容是否属于我们,我们又为什么而欢笑,当生命行将结束时,我们追求一生的是否真的重要!?
现在的孩子呀,真是早熟,而且长得真快!!!几位都是演戏的天才呀!
刚升学的小毛孩一心想被认可,周围是坏哥哥、死敌牙套妹、死党小胖哥,还有那个奶酪传说,多少总能勾起会心的共鸣。作为儿童片还是挺好看的。
something about friendship; 中学以后还有高中,高中以后你将面对真实的生活,很多你现在很看重的东西,将来将狗屁不是.
随便看看吖 漫画超可爱呀 内个小男孩真的是帅哥胚子噢超美啊~u know as cruel as school children
这小孩真是讨厌死人了...自私自大...还是那个胖胖的朋友比较可爱~
正太感觉不错,喜欢他唱的 total Eclipse of the heart 感觉比西城还唱得好。
无关乎还是讲情,奇异。一分给男主角的歌声、一分给动画创意。
原以为是一部充满幽默又不乏智慧的儿童电影,但一切都处理的太做作了,反而失去了儿童片应有的味道。同时故事也缺乏新意
A little boy with good taste and nice voice.
从开头10分钟起我就知道这个电影要完蛋了……果然不出所料……
没啥可看的,至少我这个年龄是不适合的,话说岁数大了片子的类型有一些得考虑踢掉了
他根本不喜欢胖子朋友嘛~总是嫌弃他~
永远手贱且永远不知悔改。
其实基调挺可爱的,就是故事比较逊
小P孩太治愈了哈哈哈。因为治愈所以五星全开了
这片儿在这儿的评分高的让人诧异。。现在豆瓣上已经被90后占领了么?
这种闹别扭分手又重修旧好戏码从偶像剧到少年剧到儿童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啊。。。
我们在成长中迷失了自己。是做自己?还是按世俗的眼光模仿他人?电影没有书好看,小屁孩的歌声很惊艳。
给我这种大屁孩看的…
1.美国中学活动真有趣。2.资本主义等级观念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