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他21岁的脑筋里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的奇思怪想。
自大狂也会嫉妒他。
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你可以指出十个以上的重大缺陷。
但是他年轻的血足可以完败那群拿着物质的剑却去虐杀良知的知天命患者。
因为Xavier Dolan是个珍视感情但蔑视生命的人。
他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了。
这难道不对吗?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想认真但不认真”的人了,他们可以干许多别的事来填充“不认真”造成的缝隙。
他们不用再来拍电影。
有人说了,这是A货的范桑特。
太不同。
范桑特完全没有想过“认真”这回事,他是另外一个世界观的引导者。
你可幻想用各种颜色的油漆来洒满白墙?
你也没有带钥匙坐着夜车不知驶向何方,你在车里为了鸡毛蒜皮辱骂和你亲近的人,你憎恨你室友鲜艳的皮毛外套,你在寄宿学校里一边哭一边刷牙,那些流萤般的霓虹包裹了你曾经皮开肉绽的年轻轮廓,影像升格,世界在你的眼睛里放慢了。
那个吻你的人,也只是有生理温度而已。
你感觉在吞咽自己的舌头。
你本来也想当个作家,但是这个社会不需要作家。
这个国度膜拜烂写手和,生意人。
你高中时喜欢读你周记的年轻语文老师没有去成俄亥俄,他不小心喜欢了他的女学生,然后被辞退了。
没人知道他去哪。
我只知道她的农历生日,因为每年都在变。
很多年,我没给她过过生日,她也没有给我过过。
我和她不熟,我为她打过一次架。
我只知道她是水瓶座,是属猴的。
我还跟她住在一起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雪,她半夜没有回来。
我很害怕,打电话给她,她淡淡地说回不来了,对不起。
我开着灯,看天花板看到天亮。
第二个月我就搬走了。
离她很远的地方。
十年里,我很少回去。
女老师和于贝尔说,有的时候觉得生命很奇妙,十年的沉默,有的时候十秒就打破了。
我想说,对不起。
看到结尾感觉有点仓促不懂什么意思。
但过一会儿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妈和小时候的我。
那时家里挺穷的。
想起我咬着一根泡蒜苔然后逼我妈咬另一头一起往中间吃的时候,想起我妈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我做早饭的时候,想起原来我爸混蛋她是如何一个人辛苦撑着这个家的时候。
可是现在我也受不了我妈,但这部电影告诉我原来真不止我一个人,原来连千里之外的法国小孩在青春期也是和父母这样子的状况。
然后我就想,既然这是不好但普遍的一个现状,我为什么不能打破呢?
我知道我一定是爱着我妈的,每个人都爱着妈妈的,为什么不能在讨厌她的时候试着体谅呢?
这部电影才是真正能够教育青少年的一部影片。
五星力荐。
说真的这无疑是标题党,然而我仍然选择力荐并且想说上几句,当然有我自己的理由。
我很佩服这个89年的导演编剧演员,自编自导自演还那么出色。
最重要的是还长得这么帅。
我实在是非常的喜欢他的发型还有他的鼻子。
还有这样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
我曾经叛逆,也是十六岁,那时候我撕心裂肺歇斯底里都是与那个叫做我母亲的女人争吵。
我同样曾经恨之入骨,这么说不为过。
当我作为一个抽烟喝酒吸毒纹身的同性恋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这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母爱的绝望。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太近了会扎人太远了又很伤人。
特别是对于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是泛指。
谁不曾自私,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所有的明白都叫做索取,从来不懂得别人的付出。
然而我相信成长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就像是血液里与生俱来流淌着的那种对母亲的爱。
这不仅是子宫壁所孕育的细胞,这是任凭世事变迁时间流逝也无法磨灭的一种信仰。
当他说出我如果今天死掉你会怎么办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她会告诉他,我也会死掉。
镜头定格了几秒,然后我看着她像是含着泪默默的说出那一句那么我明天也会死掉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心酸。
我想起曾经我同样的嘶吼着对着我的母亲说那句话的时候她并没有回答我,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当我看着她眼眶里异样的时候我选择转身摔门而出。
当时我的心里千万遍的责备她,我抱怨着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有这样不爱我的一个母亲。
然而过了两年我才突然知道她比我爱她爱我得多,看到我皱眉她都欲以身代。
或许在乱石上坐着,即使相依,日后他们仍然很可能继续争吵,甚至有一天他会砸掉之前没有砸掉的那个大的圆盘子,甚至再离家出走等等等等。
也有可能从此宝贝甜心地叫着,他在她的怀抱里永远幸福快乐直到死去。
然而无论怎样,至少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会有美好的一种。
纵使最恶劣的语言最伤人的眼神却也永远磨灭不了内心的那一种与生俱来。
当他用力扣掉安东尼做的妈妈的那滴眼泪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释然,无论未来怎样,只是我愿意将它想成是美好的。
就像是当我妈妈对我微笑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偌大的世界我所最想要并且一直追寻的是什么。
嗯,这样就好,无论你多恨她,记住她都始终爱你,并且你所给予的永远也比不了她给过你的。
你给的伤害她也能读成真爱,这就是妈妈。
老周,还好我20岁以前懂事了。
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陪着你。
只要能看着你对我笑。
你对我的抱怨也好唠叨也罢,纵使你曾经字字如割地刺伤过我我还是舍不得杀掉你,因为我知道我再也不会拥有一个这么爱我的人了。
"亲爱的母亲,我只信任你,这个迷惑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陷阱,把我脆弱的小舟倾覆,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温柔的怀抱里永远都幸福快乐。
"好吧,我也算是个标题党,还套用别人的了。
“我认为作家、画家或者导演进行工作,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些特别想说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有一些自己感受到的东西。
”——库布里克然后我不得不说,Xavier Dolan他是个真实的人,也是个真实的艺术家,他的导演、编剧和对于角色的饰演都忠于自我、忠于发自内心的感受,而非外界的种种。
然后我不得不描述他的外形和气质,鱼形的脸型表现他的脆弱,深邃的双眸散发一种忧郁和无助的微光,上翘且尖锐的嘴角体现他的敏感。
我不知道Xavier Dolan是个怎样的人,但是无论是“我杀了我妈妈”还是“幻想之爱”中他饰演的角色,我认为大半都是他自己。
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就说明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电影中的女人都非常不美,而男人都充满内涵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我假想,他其实对女人没什么鉴赏力,而对男人却拥有着深刻的鉴赏力。
之所以对于Xavier Dolan如此着迷,不仅仅是因为他又帅又有才又年轻又是gay,更多的是因为他和我同岁,1989,又是和巨蟹座相似的双鱼座。
从他的电影中,从他散发的难以抗拒的忧郁气质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相似的情感。
他的电影,不一定有什么过于深刻的内涵,不一定有震撼人类内心深处的东西,甚至也难以像“暹罗之恋”一样纯净又赚足观众的泪水,但是我却十分珍惜他的作品。
因为他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情感和需求,他的电影技术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恰到好处地表达一些东西。
他在电影中诉说的,就是他自己的青春,以及,与他有相似感受和需求的同龄人的青春,一种无处安放的青春。
关于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愤怒、偏执、不满、厌倦、叛逆、疑惑、任性“哦,险恶的女人,残忍的不停喧哗悲凉的鼓声伴着你喋喋不休的唠叨成为时常萦绕在我耳边的可怕声音于是我逃到了一片绿油油的恐怖草地上”爱“人们爱自己的母亲,不由自主直到最后分离的时候才发现这种情感已深入骨髓”——莫泊桑--“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当我说到她或想起她的时候其实,我还是爱她的但不是那么由衷地爱奇怪的是当别人伤害她的时候我一定会想杀了那个人”理想“我想做诗人、作家,我可以做一个不拘泥于对话的作家,然后我可以在作品中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就能解脱了,我所有的抗争。
”忧郁、酸涩、痛楚、回忆、恐惧、无助、伤感、脆弱“亲爱的母亲,我只信任你这个迷惑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陷阱把我脆弱的小舟颠覆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温柔的怀抱里永远都幸福快乐”“亲爱的于贝尔你就像深海里的鱼盲目的游着,身上散发着光芒你用看似现代的方式在复杂的社会中遨游但你的诗歌却透露出一种旧时的脆弱和哀伤”成长、蜕变“人生最难对付的就是内心的敌人双重坚硬的内核统治是一门艺术我们怎样才算艺术家?
”
时间:2009年6月1日19:00地点:Imperial影院事件:J'ai tué ma mère媒体首映场本片在刚结束的戛纳上小出了一把风头不是没有理由的-题材沉重敏感,故事却又平实感人。
当然,最能让魁北克人引起共鸣的还是片中使用的魁瓜法语和一个个城市街景、南岸公交等场面。
相信导演今晚获得的掌声胜过戛纳,所以他才会感动地说-对于我,今晚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最欣赏的是片中母子对手戏-场场精彩。
8分推荐,加上导演/编剧/主演Xavier Dolan年仅20,再加1分。
看片时,我没注意到导演的年龄。
各位豆友提醒了我,这娃只有19岁啊。
19岁的男孩能拍出如此优秀的片子,想来导演的经历与主角于贝尔是有所不同的吧——估计至少不会处处受制于母亲的决定。
优秀在个性中产生,而个性是需要放逐的。
我想,片子的话题对于许多叛逆的或者不叛逆的人来说都是能产生共鸣的,除非这是个完全泯灭个性的时代。
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就是生命与个性的此消彼长。
高中的时候,我就曾试探性地问我的父母,我以后如果不结婚不生小孩,你们会反对吗?
双亲的回答无非是强调了“结婚生子是人生规律”这样的观点。
50后的父母说出这样的话,并不令我感到意外。
其实,繁衍后代已经不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品”,相夫教子也不注定成为女人最后的归宿。
我们可以追求更加丰富特别的东西。
我们的母亲大多平凡,生活单一,会为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而劳心。
这正是我令我恐惧的状态。
结婚前,女孩们聚在一起,可以谈论艺术文学电影帅哥;结婚后,女人们聚在一起,话题范围迅速缩小,整天老公孩子老公孩子。
如果一件事,让你在此后几十年里失去对生活丰富性的探索,那讲这件事毁了你的人生都不为过。
其实,有许多女人是被婚姻与孩子榨干了她们的理想、创造力、以及生活的激情,成为碌碌大众中的一员。
你问她生活过得好吗?
她说好。
她连“其实我生活得不好,很无趣很累”的意识都没有。
当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个性时,我们的母亲正在日益变得没有个性。
她们不屑于打扮自己,整天忙于琐事,甚至变得有些神经质。
一个生命的诞生,应该是件令人欣喜的事。
不过彼长必定此消。
有一天你猛然回头,我们的父母已经正处在要问“尚能饭否”的年纪了。
我们杀死了父母的青春,追求,活力与个性。
而这些,正是构成生命之有意义的元素。
于贝尔抱怨他的母亲吃相难看、不懈打扮、啰嗦多管、不可理喻,抱怨她乐趣极少,只会工作,生活无意义。
而他没有意识到,母亲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在于他,她可爱的儿子。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五十几岁的父亲喜欢收集钱币和邮票。
我不知应该感到可惜还是欣喜,可惜于他年过半百才开始自己的爱好,也欣喜于他总算能够干他喜欢干的事情了。
去年,我们父女俩与妻子(母亲)谈了希望她开始阅读的建议。
我很开心,五十多年过去了,她总算开始阅读一些探讨生活联系生命的文字,甚至有的时候,她会催促我多读读报纸,不要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
如果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就尽早放他们走吧。
让他们能重拾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不因为我们而被局限在琐碎的事情和庸常的生活中。
更重要的是,也别让自己陷入这个看似是人生规律的恶性循环中。
你很漂亮,公认的漂亮。
儿时印象中的你也很温柔,善解人意;永远那么做事得体,裙发飘逸,身上散发香味,安安静静的一个女人。
虽然受教育程度不算高,却也让人感觉不俗、知书达理。
你爱我们,尤其爱我,双休常常把我放在自行车后座,我们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那时看得最多的是成龙。
然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一点点长大,和你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争执越来越多。
想想看我们都为些什么事情争吵呢?
有时候我说了一句玩笑话,你没有听出来玩笑口吻,便指责我愚蠢不懂事。
我不太回嘴,我每次都幼稚地采用赌气冷战的方式。
当然很多时候我都不好,有错。
我总是态度恶劣说话尖刻——不过那也是因为你已经是我唯一,唯一可以对其无所顾忌乱发脾气的人。
我以为对着你的时候可以不需要冷静、克制。
然而这还是其次——我可以忍受你不理解我,因为我很多时候也难以理解你,但我无法忍受你的形象在我心里逐渐崩塌。
我忽然发现,原来我的母亲也只是俗人一个,你会撒谎,会骂人,会在买东西的时候用一副市侩嘴脸斤斤计较几块几毛钱......我在一旁冷冷看着你,难以相信这就是养育我,和我共同生活二十年的母亲,更加难以把眼前的这副形象同儿时的母亲联系在一起。
是你变了,还是你本来就这样?
现在,你恢复温柔对我好的时候,我仍然能感觉到自己很爱很爱你,离不开你,想和你永远生活在一起。
但更多时候,你的表现得让我不断地对自己说——你已是更年期,需要谅解。
这时我想我仍是爱你,却只想有一天独立离开这个家。
我从来没有想过,或许是我亲手杀了你,那个原本美好的姑娘,那个封存在你心里的本我。
我从来没有去想,为了养育我你究竟付出了多少放弃了多少。
因为有我的存在,你必须更加勇敢地面对现实的所有困难,承担更加负重不堪的压力。
是生活在一点一点消磨你,使你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不再可爱(使用这个字眼我也很难过)。
优渥的生活的确是能保存一个人的纯真善良美好可爱的。
你在做女儿,不愁吃住的时期想必是人见人爱的——你又那么漂亮,也懂得为人处世。
直到自己有了女儿,便要卸下一身温柔,硬盔硬甲地在现实的战场里作战,为我拼搏。
是我的存在,把现实的冷酷无情推给了你。
我想以后对你好,挣很多钱给你,让你重新衣食无忧,变成一个慈祥和蔼,甚至高雅有情趣的老太太。
不过这可能有点难做到,你知道我对钱没那么感兴趣。
你塑造了我,却毁了你自己。
我很难过。
不可否认,这是我最近好几个月以来,看过印象最深刻的电影。
原本只是因为上班无聊叫同事推荐一部电影给我回家看,结果让我邂逅了这部不管从故事画面背景音乐人物都觉得无比赏心悦目的电影。
我很少看电影,很少看懂电影里所应该传达出来的内髓。
其实这一部也不例外。
只是我会喜欢上,并且觉得精彩。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感情和故事。
而,每个人的故事情感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层次。
电影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画面。
其一,Hubert被妈妈送去寄宿学校,争吵里歇斯底里,最后甩下一句“我今晚死了,你会怎么做”走了,而妈妈站在原地说的那句“那我明天就去死”是多么不经意间就触动心底最潮湿又温暖的地方。
其二,Hubert和Antonin在一间装满五颜六色的油漆罐的房间里,肆意往墙上喷甩颜料,画面层次闪现震动,躺在旧报纸上面欢愉做爱。
画面的美感接壤了两个相爱的人内心的情感。
其三,Hubert在树林里追逐身穿婚纱的妈妈,跌倒然后继续追逐,无法紧握的双手,苦涩的面容和复杂的心情,究竟是想要靠近想要脱离还是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距离和爱。
还有,还有Hubert和他老师之间,很喜欢能够遇见这样一个老师,彼此能够懂得。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到一个明白自己的人,是多么让人觉得渺茫又满怀期许。
我喜欢画面表现出来的质感。
我喜欢音乐隐晦躁动的叠加。
我喜欢Hubert的自然卷头发。
我没有看明白。
我又觉得通透。
不止是爱,却又胜过了爱。
而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牵扯无尽的爱并延伸痛楚。
我们应该善待自己。
并且一直深爱妈妈。
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天失眠,这习惯从我战战兢兢的小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害怕每次听写被老师留在教室,惶恐自己39分的语文试卷被妈妈发现,然后挨上几个重重的耳光,虽然那耳光在某段时期如同家常便饭。
我妈那时把生活的矛盾发泄在我身上,我家务活不会干会被挨打,偷家里钱买冰激凌更是被鞭子尺子打,考试不及格会被挨打。
就在小学二年级,我那时已经对她没有爱了吧。
我在房间的墙上用笔刻上诅咒她的话,我在每天的夜晚用空想的世界安慰我的童年,也是在那时,躺在床上习惯想事情,结果现在习惯失眠。
和很多同志一样,我也是一个未能得到完整父爱的孩子,爸爸在远方打工,一年回家几次,我那时最喜欢我父亲,他不打我,给我零花钱,给我买玩具,只是,他在我身边的时候太少了。
这些都不能全怪他们,我母亲是个没能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农村妇女那一带的观念中,每天做好饭菜,给孩子织毛衣不让孩子冻着,这就是她们对孩子爱的认知。
今晚失眠,是又想到了过年回去要面对爸妈。
加上室友噼里啪啦打游戏的声音,我索性起床看电影,在深夜流泪失声哭泣。
想爱又爱不来,不想爱又无法不爱,想恨又自我悲哀,不恨却道不明白。
这电影中的母子关系几乎是一代人的缩影。
只是有更多的人,还不如主人公,至少他有爱他的男友,至少他有欣赏他的老师,至少他长得帅。
当然环境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次痛苦是多兰被校园暴力,这我也有过,而更让我痛哭的,是母亲在接到寄宿学校校长的电话后所给的反击,这反击我想中国的很多家长根本无法做到,而是帮着学校为虎作伥,去共同质问自己的孩子。
对,在这些孩子中,我是后者。
你可以想象你痛恨的人连着父母一同质问你时,那种毫无反抗之力的绝望,是经历太多那种绝望,所以自己和爸妈有了永远不会出现的坦白。
我的情感,成了我一个人的狂欢,他们无法参与。
这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接下来,他们一定还有争吵,但至少,他们想说的话都会在某个情绪的最高点托盘而出。
我不会有这机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人说话含蓄,越是激动,越是把真情往肚子里咽。
何况,还有这两代人无法理解的鸿沟呢。
我对家人出柜了,可是完全没用,我妈只当没听见。
是我们互相杀死了对方。
我是个失败的儿子,她是个失败的母亲。
庆幸的是,我们都还在,都还在。
用迂回的方式,爱着对方,尽管常常我们互不知道。
很好看呐。
多兰真的好好看。
法语骂人也很好听啊。
镜头语言很有特点,很多慢动作镜头和定格镜头,慢镜头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由多张照片组成的定格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强了影片的节奏感,但说实话,好像没什么用处。
配乐有特点,Hubert爆发的镜头与配乐配合出色。
Hubert和Channel闹矛盾然后跑去公交上的一小段落处理的非常出色,连续的镜头抖动和失焦把Hubert内心的矛盾和迷惘表达的特别准确。
影片叙事相对流畅,不时穿插有Hubert的内心独白,这条线索埋得巧妙,不但是Hubert的内心独白,还直接推动了剧情发展。
值得注意的还有几个Hubert的想象的镜头,很难说这样的镜头是好是坏,虽然确实对人物塑造有帮助,但插进叙事中难免有些违和,尤其是Hubert对Channel日光浴场景的想象的那个镜头,显得很奇怪。
关于影片的主题,毫无疑问主要是对特殊家庭母子关系的讨论,影片主要刻画了一个困顿与迷惘的叛逆少年与一个脆弱而平庸的单亲母亲的形象。
母子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距离越来越大的时候,矛盾必然会出现,这也导致了二人之间的冲突与爆发。
两个人是爱着对方的,但是,心灵没有交流,这份爱难以维持,Hubert这样说:“若有人伤害她,我会恨不得将那个人杀掉,可是如果让我想,我会想出一百个让我爱他更甚于爱我的母亲的人。
”结尾算是开放式的,个人觉得偏消极一点。
多兰为结尾做了许多铺垫,女老师的信、快结束时候蓝盆友的说教等等。
和《妈咪》相比,我更喜欢《我杀了我妈妈》,稍显青涩,但是很有特点,相比较之下《妈咪》虽然看起来精致一些,但是仿佛用力过猛了。
最后,影片很多台词都非常好。
摘一句记录下今日观影。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
母子关系就像困在一滴琥珀中,呈现无处推进的绞着状态,从而让全片只是关于一场看不到出口也溯不到源头的对峙。然而镜头和剪辑诗意而精致,饱满的情感像颜料一样噗噗溅落,挥洒出一幅瑰丽的图画。这是18岁导演拍的第一部电影,瑕不掩瑜,绝对惊艳。
超级有内涵的影片
母子与父女都是前世情人,争吵也是调情的一种方式。做为准九零后导演而言,这部自传式处女作的确惊艳,母子关系也够另类。也有很多年轻人热衷的技法尝试,色彩鲜亮、手持、快插、强抖。
不得不说导演很有才华
确实像一名童稚的作品,然而我这么说的时候已经是拿它当一部成熟的、有艺术含量的作品的角度来说的,想想导演当年才19岁~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89年出生的导演也出来混了...
少年和配乐都好美,编导演还有点儿王家卫的有才娃。
虽然导演很年轻 虽然画面和拍摄技巧都相对纯熟 虽然剧情还是颇有看头 可是还是对男主有着强烈的排斥感 他太不珍惜幸福了!无法认同这些伪文艺和暴脾气 总是有一种严重的 不~~~~~~~~~舒~~~~~~~~服
该片略带自传性质,剧情很完整,情感处理细腻,帅气男主角的表演令观众惊艳。然而影片的镜头感难掩模仿痕迹
如果你不是我的妈妈,我想我还是爱着异性。我不是真的想杀了你,只是想要一个更理解我的人,因为除了你,我其实一无所有。我想和穿着婚纱的你在一起,那是你的青春,也是我的。这世上有一种母子,不仅仅是俄狄浦斯。
聒噪 =_=
角度局限,剧情发展不流畅,人物刻画十分面谱化,但MV般的镜头很漂亮
绝对不能因为这是导演的自导自演作就宽容他,他只是颜好了点儿而已,而且自从看了"男主角是马景涛继承人的咆哮帝"之后,每次令人心碎的争吵场面我看着都要笑到肚子疼啊^ ^ 虽然被误导了,但是不笑的话,只会觉得这电影更加难看吧.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傻逼嘛
部分优于整体....对于处女作来说已经很好了...
魁北克三大特产:代沟、吵架、法国话
充满情绪化的电影,故事普通,景色宜人;电影配乐蛮好,有部分让我想起王家卫……
只学皮毛没有核是拍不了好电影的。
母子是很奇怪的一种组合,更年期和青春期的碰撞更是相爱相杀。母与子就是你今天死了明天我也将死去,但是相处的时候经常有一瞬间恨不得杀了对方。天才少年多兰尽展才华的影片,不断的争吵、猜疑、疲惫、和解。就像最后于贝尔沐浴夕阳坐在岩石堆拭去了母亲的泪珠一样,纠结的关系想起了自己的母子经历。
关于妈妈的电影,总是能感动到我。母子总是吵架,但是他们也深爱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