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结局

Happy End,快乐终结(港),完美结局(台)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马修·卡索维茨,芳汀·阿杜安,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劳拉·薇琳顿,奥拉利亚·佩蒂特,托比·琼斯,希尔·佩尔,哈萨姆·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奥地利,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快乐结局》剧照

快乐结局 剧照 NO.1快乐结局 剧照 NO.2快乐结局 剧照 NO.3快乐结局 剧照 NO.4快乐结局 剧照 NO.5快乐结局 剧照 NO.6快乐结局 剧照 NO.13快乐结局 剧照 NO.14快乐结局 剧照 NO.15快乐结局 剧照 NO.16快乐结局 剧照 NO.17快乐结局 剧照 NO.18快乐结局 剧照 NO.19快乐结局 剧照 NO.20

《快乐结局》剧情介绍

快乐结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洛朗(Laurent)家是一个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80多岁的老人乔治·洛朗(George Laurent)逐渐陷入老年痴呆。他和两个已婚的儿女托马斯(Thomas)和安妮(Anne)一起,正不自在地分享他在加莱(Calais)富丽堂皇的庄园。离异而冷漠的安妮,不得不承受因儿子皮埃尔(Pierre)的失职而导致的灾难性工作场所事故的影响。与此同时,托马斯的前妻因一场神秘的中毒而被紧急送进医院,导致他13岁的郁郁寡欢的女儿艾芙(Ève)与父亲和他的新婚妻子安娜伊思(Anais)生活在一起。毫无疑问,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随着洛朗家的命运与持续而不光彩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一种特殊而又令人不安的联盟就会形成。但最终,有些更大的秘密即将揭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望山名伶暗杀令燃情克利夫兰第六季阴差阳错的女演员们2016我们俩完美逃亡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汉太尉杨震情色漫画老师母亲小镇来了王警官爱情占线山村旅店亲情保卫战孤儿怨失意旅行镖行天下前传之编外人选舞动吧!少年囧女翻身之嗨如花情义无悔牙狼李小龙传奇国家秘密奉天白事铺血缘兄弟洋炮进村希望的力量~大人的光之美少女`23~特务追杀令幸福额度

《快乐结局》长篇影评

 1 ) 一百种人生,一种快乐结局

今年SH电影节继续放哈内克,2017年的新片,评论里一片失望。

然而看完之后却没有太意外 — 大师也得有休息的时候,但一直坚持的立意未变。

当年Amour的残酷,趣味游戏荒诞的暴力,隐藏摄像机的郁积,以截然不同的形式揭开同一种伤疤,高强度地冲击着我们的自知之明。

其实快乐结局也一样,那让我们安然自若的“体面”生活,其实掩盖着我们人格上的“不体面” 与不健全。

那是我们视而不见的暗疮。

哈内克把一群洋洋自得、浑浑噩噩、孱弱麻木的人 — 一群体面的人,放到了摄像机的枪眼下。

然而,不管怎样,金玉其外或败絮其中,我们所有人 终其一生,终将面对的那个唯一结局,便是最快乐的结局。

#小空观影#夏至小确丧

 2 ) Happy End 观后小记

1冷漠。

这是我看完整个电影后脑海中第一时间蹦出来的词语。

影片中塑造的法国中产阶级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冷漠且自私地活着。

小女孩Eve直播毒死仓鼠的视频,天天给同学饭里放安定片,让母亲中毒抢救;她的父亲Thomas背着现任妻子出轨网恋,却是谁都不爱只爱自己;大女儿Anne告诉被狼狗咬伤的佣人女儿吃巧克力可以止痛;她的儿子Pierre整日无所事事,忽视母亲操持家族企业的辛劳,时不时捅个篓子;老父亲Geoges受不了自己下身瘫痪的生活,想方设法要自杀......2最后老爷子推着轮椅淹入海中,他的女儿和儿子都惊慌失措地去救他。

仔细一想,救一个一心求死的人,到底是给予他救赎,还是给予他折磨?

毕竟“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想起几个月前看的《血观音》,里面的棠真,和这部影片中的Eve,出奇地相似,无论是行为还是外表,那种不属于这种年龄的气质,阴郁的,灰暗的,只是也有所不同。

3小女孩Eve给讨厌的女同学饭里天天下安定片,无独有偶,前几天看新闻说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前在室友饭里下避孕药,是紧急的那种,多吃就会很大程度上生不出孩子的,她却笑嘻嘻地说是送她们毕业礼物。

小女孩Eve在片头使用Snapchat直播了几段小视频,片中又插入她无聊时在Macbook上看油管视频的场景,最后她在老爷子逐渐被海水淹没的时候,拿出手机录下这一幕的动作.....社交网络的普及,使人类间的交流,逐渐疏远,这一话题当今社会上都在讨论,国内的快手和抖音无形间毁了多少人?

而片中露骨地将这荒诞可笑的现象表现出来,还是让我反思自己频繁使用手机的问题。

4于佩尔阿姨在这部片中依旧演一位女强人,让我惊讶的是两部片中(另一部指去年的Elle)儿子的性格异常地相似。

不禁使我深思,在单亲家庭中,由女强人般的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男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都和影片中的一样?

一事无成,好吃懒做,时常惹出一堆麻烦让母亲头疼......5影片中好多地方和该导演的另一部电影《Amour》相呼应,老爷子与大女儿的扮演者在《Amour》中也饰演父女,老爷子给孙女Eve讲述自己把病重的妻子闷死的秘密,在《Amour》中,老爷爷不忍心见妻子被疾病一点点夺去生命,用枕头闷死了她,给了她个痛快。

算不算是彩蛋呢?

6看到豆瓣上的精彩影评,才品出原来本片还暗含着法国的社会问题——难民的处理。

7《神奇动物在哪里》(杜比影音),《蝴蝶梦》,《快乐结局》感谢电影节,让我感受了这三个美妙绝伦的故事将《快乐结局》作为本人此次电影节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有演员和语言的因素,但如此有深度的故事,更让我庆幸我的选择。

尽管Happy End 并不happy。

2018 深夜 记Bonne nuit.

 3 ) 破碎生活中的微光

《快乐结局》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矛盾、代际冲突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问题。

哈内克通过展现这些普通家庭成员的生活片段,揭示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关注。

影片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结局”。

 4 ) 《快乐结局》:观众也是作者

《快乐结局》本质上就不是一部讨好观众的作品,也不是一部一次就能在110分钟里完全看透,完全消化的电影。

场刊《银幕》打出2.2分,法国媒体甚至集体给出了4个哭脸差评,这种失望与错愕并存的评价结果其实是可以想象到的。

《快乐结局》的集大成在于,它既被哈内克过去一系列作品的身子和影子所建构,又以手机直播,社交网络等新型媒介介入了电影的影像载体,成为影片信息传递的新工具。

它在碎片化的,看似杂乱无章的叙事结构中映射出一个欧洲中产阶级家庭的暗流涌动与内里的支离破碎,隐秘指向当下欧洲社会矛盾的隐藏危机。

这个中产阶级家庭人人都和移民有接触,他们所遭遇的梦魇如同《隐藏摄影机》,移民管家的种族身份设定可涉及《巴黎浮世绘》,而老人乔治可说就是《爱》里的原型,小孙女的心理疾病与心狠手辣的行为就像是《班尼录像带》里痴迷于暴力的小男孩,沉沦于变态性行为的保罗,又像是《钢琴教师》里的于佩尔…除了人物角色和表达主题的呼应之外,《快乐结局》又有着哈内克电影典型的风格标签:固定长镜头,运用门框与镜框形成逼仄又有割裂感的构图,第三人称的监视器视角,画外空间声音的参与…《快乐结局》就像是哈内克现阶段对自己序列作品的总结陈词,但这绝非原地踏步,因为在这一集结的状态中电影既回溯了过去,其实也向前跨出,而被普遍批评的叙事松散,转场间无联系,人物浮于表面等种种问题,我倒持相反意见,倾向于是他的有意而为之,因为在我看来,《快乐结局》的作者已经不只是哈内克了,更多地是银幕前的观众。

在《快乐结局》的官方剧情介绍里这样写道,这是一部关于中产阶级家庭的“Snapshot”,这一个单词对于我们理解哈内克的创作意图至关重要,“Snapshot”兼具快照/抓拍和简要介绍的双重含义,因此,即便《快乐结局》有如《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和《巴黎浮世绘》一样碎片化的叙述结构,在场景的切换和联结中,之所以没有这两部来得通畅、紧密和贴合(例如,《巴黎浮世绘》在被打乱的场景中顺畅地呈现出三条叙述线),一方面可归因于这个被聚焦的群像,家庭人数之多,另一方面则是因snapshot这一拍摄理念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或许也是哈内克所期许的效果。

在这个由家庭的里和外所共同缠绕而出的复杂的关系链条中,它以快速转场和简明扼要的方式行进着故事的走向与人物的面向,这般浅尝辄止的做法,必将让很多观众感到茫然无措。

但是,哈内克就是在以此做电影叙述方法的新尝试,当很多创作者还牢牢把持着故事的因果关系,抑或占据着诠释电影的话语权时,他在《快乐结局》中,更多担任的是一个提供窥视这个家庭人物生活视角和观察素材的引领者,观众得从这种快照式的场景镜头中迅速又完整地捕捉重要信息,同时从这些信息中理解哈内克作为一个作者导演的鲜明态度和立场,然后将信息整合,自我读解,最终才能构建出电影最后的样貌,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又讨观众喜欢的做法,观众往往是懒惰的接收者,而非制造者,但哈内克在《快乐结局》里希望的,就是要让每一个观众做电影的第二位作者。

在哈内克过去的所有作品里,故事事件不是清晰的有因和留白的无果并存,就是突如其来的结局找不到直接可做解释的触发理由。

譬如,《巴黎浮世绘》第一场戏里的羞辱非法移民事件,就影响了后来事件参与者的生活境况,并以生活的未知性做结尾,或者像《第七大陆》,最后一家三口关在家里,集体自杀,电影却没有提供可直接获取的自杀缘由。

《快乐结局》则是融合了这两种故事事件的叙述方式,一方面,老人乔治最后骑着轮椅走向大海以求死亡,这个行为在他和理发师以及孙女的对话中得到了清楚的解释,另一方面,孙女为何毒死自己的妈妈,以及安妮的懦弱儿子为什么最后要邀请黑人移民扰乱他妈妈和未婚夫的订婚宴,电影也没有直接提供原因。

哈内克曾说,“我喜欢用侦探小说的手法把观众紧紧抓在座位上”,《快乐结局》正是如此,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场景中编织又隐藏了很多可待解码的信息点,而这些正是解开以上困惑的关键,解开未知密码的正是观众本身。

譬如,在乔治的生日宴上,安妮的儿子让大家给做饭的移民管家太太鼓掌,并称她为“奴隶”,在场的人都没有反应,这个镜头很短,是抓拍式的,但它闪现的是安妮儿子对于移民的立场,或许也能隐含引出他后来扰乱妈妈宴会的缘由之一;当乔治在路上想寻求黑人移民帮助时,一位白人出场,似乎是在驱逐他们,哈内克处理这个场景的方式是用车声盖过他们对话的声音,让观众从他们的肢体互动中自我理解,这个快照式的生活事件仿佛就是欧洲移民与白人矛盾问题在全片中的显像点与浓缩点;安妮儿子边唱Sia的《Chandelier》边精神失常地跳舞,如果观众看了这个歌的MV,可能就是理解和解开他疯狂行为的另一个通道。

《快乐结局》是哈内克从《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到《巴黎浮世绘》后的又一次对于碎片化叙事理念,悬念和冲突制造方式的一次递进与改进。

一个个片段场景看似松散连接却可以无限延展出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广度和人物关系的深度。

而颇感惊喜地是,我们还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哈内克突破以往作品所没有的黑色幽默式的反讽。

《快乐结局》似乎是哈内克特意打造的未完整作品,对这个文本和影像的二次整合创造者是观众,只可惜,有人中途放弃,有人沉沉睡去,能接受这种叙事和表现手法的好像只剩真正喜欢哈内克的影迷了。

5.23 写于戛纳原载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4/42937121_0.shtml

 5 ) 快乐,不在(影评,Happy End)

我的作品总有多种解读方式,因为我希望观众自己去解读。

这是我刺激观众的方式,用较为开放的模式讲述故事,从而迫使观众自己去思考、解读电影。

——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法国电影《Happy End》(快乐结局) 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ean-Louis Trintignant(饰演85岁的父亲Georges)、Isabelle Huppert(饰演女儿Anne)、Mathieu Kassovitz(饰演儿子Thomas)、Fantine Harduin(饰演Thomas的女儿Eve)...故事概述:讲述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族内部的人情冷暖上映时间:2017年10月4日在法国上映

时隔近三年,又一次在大银幕上遇见了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真是又惊又喜。

“惊”在“不知这一次,Michael又会为观众带来何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影片”,“喜”在“无论哪一次,Michael的作品从未让期待许久的影迷失望。

接着,让我们满怀期待,进入剧情,赏析佳作。

(看点不少,一一列举)I,知名导演Michael Haneke屡获殊荣(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声名远播的老牌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携新作(自编自导)回归,熟悉的叙事风格、深邃的剧情内涵、简洁的故事脉络,这就是Michael执导作品的特质,从始至终都未曾偏离过,此作亦是如此,简单、慵懒、深刻。

II,豪华演员阵容Isabelle Huppert+Mathieu Kassovitz+Jean-Louis TrintignantIsabelle:这位不用过多介绍了,几乎包揽过欧洲各大电影节女主角金像奖的超级实力派。

此次再度联手导演Michael,合作默契,将家族的主心骨、女强人Anne的性格、特点拿捏十分细腻。

Mathieu:这个名字看似有些陌生,但如果看过2000年的那部《暗流》(法国两大男神主演,让·雷诺+文森特·卡索)的话,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是的!

Mathieu就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有才华、有颜值。

本剧中,他出演“花心大萝卜”Thomas(见一个、爱一个,毫无责任心可言),完全不懂得“真爱”为何物。

Jean-Louis:又一名法国本土的老牌演员,片中饰演家族的大家长Georges,一位步入老年,看淡一切,心灰意冷的老者。

三人朴实无华的演绎,加上小演员Fantine Harduin的纯天然表演,将这个“无爱”家族彻底演活了。

III,作品的内在深意影片名为《Happy End》,中文直译“快乐结局”,在下感觉这个解读方式不太精确,因为本作中没有丝毫值得“快乐”的因子存在,所以个人斗胆为其做出如下解读——Happy,End。

何意?

快乐,终结。

换句话说,本作传递的不是“快乐”,而是“被终结的快乐”(即:忧伤)。

如何理解这句话?

让我慢慢解答。

忧伤1——无情这个大家族有没有爱?

没有!

大姐是工作狂,弟弟是花花公子,大姐的儿子是不成器的富二代,弟弟的女儿极致冷漠,老爷子看透人生...这个家族的爱在何处?!

忧伤2——虚伪代表人物——Thomas。

亲情之间,如此虚伪,现在的年代,还真不少见!

片中的Thomas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他爱自己现在的妻子?

他爱自己女儿?

“No”。

忙于跟新恋人网上调情的他,哪有时间顾及他人,被“情欲”所挟制的Thomas,不正是许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忧伤3——堕落人性的堕落!

a,当年仅13岁的Eve说出自己曾经在夏令营时毒害过同学;b,当她若无其事的拿出手机拍下老爷子被困水中、企图自杀的画面。

这两处场景,不禁让人内心唏嘘。

为什么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行出这种事?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堕落?!

这难道不是人心的扭曲?!

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

忧伤4——冷漠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从62分钟30秒开始,到65分钟45秒结束),老迈的Georges坐在轮椅上,一路前行。

这一路中,画面中出现了两类人——法国本土居民与非洲裔青年;出现了两种现象——“非洲裔青年主动上前询问老爷子”与“本土人冷漠的擦肩而过”。

这组画面的含义,想必无需多言了。

IV,笔者的些许牢骚1,叙事架构,略显松散。

由于作品涉及的人物较多,均摊每个人的戏份,间接导致了剧中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叙事结构不够严谨。

2,过于隐忍,寓意过浅。

无论是角色对白,还是故事发展,都相当简单、含蓄,有种法国电影的特有意境,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过于“隐忍”,或许说得更透彻一些,更为迷人。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下次见了。

导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演员★★★★☆(三个大腕+一个小女孩,绝配了)剧情★★★☆☆(意义深刻,可惜叙事稍显松散,失误了)视效★★★★☆(冷峻、干净,与作品主题吻合)音效 不做点评(配乐极少(大提琴那段绝赞),不注意听,几乎难以察觉,貌似导演有意弱化其存在感,故此,不做点评)推荐度★★★☆☆(与Michael的最佳作品稍有差距,由于是名导,所以评分要严苛一些)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6 ) 爱,比死更冷!长女慌着二婚,儿子忙着出轨,父亲急着自杀

那个冷酷的男人迈克尔·哈内克又在冰冷的现实里撒了一地的雪。

爱是奢望的,死是渴望的。

亦或,通过死我们才能感受到闪烁即灭的爱。

在彻骨寒冷的《爱》过后,哈内克奉上了《快乐结局》(Happy End)。

熟悉哈内克的影迷一定不会被他的片名的所蒙骗,正话反说,是他的小心思。

松懈你的防备,出其不意得至你于死地。

《快乐结局》就是这样干的。

在上一部《爱》中,片尾有令人心碎窒息的6分钟长镜头。

没有丝毫的调度,镜头平静悲伤。

老人给病重的妻子讲述了过往的美好,然后用尽全力、争分夺秒的用枕头闷死了她。

他希望减少她的痛苦,多一分,多一秒,他也不忍心。

由此,死亡与爱意搭上了关系,爱得越深沉,捂得越用力。

极致的爱,超越了一切。

这一次,哈内克似乎心软了。

在《快乐结局》的片尾,小女孩推着老人去到海边,两人早已在心灵上达成默契。

“推我去海边吧”,“嗯,你可以放手了”。

小女孩没有迟疑,她预料到了这个结局,放手后退,注视老人被海水淹没,她拿出了手机,记录下了老人最开心的片刻。

死亡解放了老人,消灭了他的肉体,释放了他的灵魂;高涨的海水,冰冷了躯体,却温暖了内心。

死亡唤醒了亲情,小女孩录下的视频是老人的墓志铭,也是亲人超越伦理的关怀;急迫赶来的家人,丢盔卸甲,慌张中露出了封藏已久的真心。

《快乐结局》集合了哈内克几乎所有经典主题和视觉手法:稳定的长镜头下是中产阶级的冷漠和伪善、压抑和负罪感,人与人之间脆弱痛苦的关系,家庭的土崩瓦解,趋于崩溃,社会的疏离,无处不在的暴力,以及进一步的虚无,人性的荒野。

在《快乐结局》里,生命不是爱情和亲情的器皿,而是囚牢。

影片一开始就要杀人于无形。

这次哈内克用了颇为新颖的社交媒体作为窥探社会的放大镜。

开片的几个场景发生在社交工具Snapchat的直播取景器里,影片的海报上也出现了录制的取景框,哈内克希望用“镜中镜”提升隔阂和距离感。

缺少沟通的家庭,女儿和母亲的亲情断裂;然后是被遗弃,下药,慢慢死去的仓鼠。

看似游离于主线故事之外的几个简短场景锋利无比的扣题,埋下了叙事的象征性隐喻。

第二组场景依然以隐喻的方式,用现实中的一场工地滑坡事故拉开了故事鸿沟,预示着角色内心和角色之间,从个体到家庭集体土崩瓦解的开始。

处理工地事故的是公司的女老板,家中的长女安妮。

她在公司和家里都稳如基石,从家人到生意伙伴都受到控制。

可这个精明的女人却有一个懦弱无理的儿子。

在她二婚的仪式上,儿子大闹现场,带来一群黑人移民讽刺现场的众多上流人物。

这个母亲,女强人露出最为凶横的一面,折断了儿子的手指,打断了他的胡闹,转身安抚现场的宾客。

这场闹剧,被13岁的小女孩伊芙看在眼里,她的母亲“自杀”(很可能被她下药毒杀、结合一开始给仓鼠下药)后,10年未见面的父亲托马斯接她来到了这个表面和平的家庭中。

托马斯有了年轻的妻子,刚出生的孩子,可他却正在出轨大提琴师,肉麻露骨的聊天记录透露着他压抑之下的癖好。

聊天记录被伊芙无疑间看到。

她问父亲,“你爱现在的妻子吗”/托马斯用谎言掩饰慌张。

“你从前也爱我的母亲,可你现在有了新欢”。

面对父亲的欺骗,伊芙吞下了母亲的抗抑郁药物自杀。

父亲说不会离开她,伊芙凶狠的回敬,爸爸,行了,不要演戏了。

我知道你谁都不爱。

你不爱妈妈,你不爱阿娜伊斯(妻子),或者那个克莱尔(情人),你只爱你自己。

当然,这都没什么,我只是不想流落到收养所去,请你记住。

伊芙看透了成年人的虚伪,她选择同流合污,以便保护自己。

这个家,从一开始就是病态的。

家中的长者乔治在第一天和伊芙吃饭时就说,“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乔治下肢不便,备受老年痴呆困扰,妻子离世,他撞车自杀,可惜只换得全身多处骨折,永久性的留在了轮椅上,残喘度日。

他希望死,渴求死。

他祈求他的理发师给他弄来自杀的工具,答应给他花不完的钱财回报。

“我的医生儿子原本可以轻松处理这件事情,可懦弱的他不愿意。

苏黎世那边也拒绝了我,他们说我看上去很健康。

”理发师吓得差点尿了裤子。

最后,他发现了内心强大的伊芙,两人一拍即合。

伊芙自杀未遂后,乔治问她自杀的原因,伊芙支支吾吾。

“难道你觉得我傻到听不懂你的话吗”?

然后他给伊芙讲述了一个恐怖的故事,他亲手捂死了自己病重的妻子(互文哈内克影片《爱》的片尾,乔治的扮演者正好也是《爱》的男主角)。

伊芙听懂了暗语,她讲述了一个她在夏利营中用母亲的药给同学下毒的过往。

于是,最后的一幕发生了。

在一地鸡毛的婚礼仪式上,乔治要下女孩把他推到海边,他任凭海水淹没躯体,他欣慰的找到了帮手。

面对死亡,伊芙拿起了手机,准备记录下这一神圣的一刻。

远处是匆忙跑来救援的托马斯和安妮......在100分钟的冰天雪地后,这片刻的温情在死亡的伴奏下,终于跃然于荧幕上,可哈内克没有给出煽情和宣泄的时间,立刻掐断了柔情,让银幕重回黑暗,落幕而止。

《快乐结局》的节奏整体缓慢,但在哈内克偶尔凌冽的剪辑下又显得凶猛。

上一秒是大段的露骨聊天,欲火焚身的谎言不堪入目。

下一秒瞬间跳切到了阴冷的地下车库,乔治缓慢的踱步向汽车,准备施行他笨拙的自杀计划。

《快乐结局》的叙事主线不算突出,依然是抖落在各处的小段叙事,以拼凑的方式勾勒出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看完全片,你绝对会清楚了解整个剧情的起承转落。

哈内克精致的剧情结构为故事留下了解读的空白,观众可自行脑补出残缺的部分。

分散结构和隐藏剧情是哈内克惯用的手法,他希望调动观众的主动性,考验观者的惰性。

《快乐结局》里有一段非常明显的藏叙事手法运用。

轮椅上的乔治孤独的在大街上游逛,镜头平稳的横移,不紧不慢。

镜头中,乔治处于中心焦点,路上纷纷流过。

突然,乔治停了下来,在和一群黑人成年人沟通什么。

观众只能听见街上嘈杂的背景声,无法听到对话,只能看见人物动作和表情。

一位白人加入了对话,黑人慌张的离开。

在与乔治对话后,白人也懊恼的离开,留下了令人心疼的乔治。

观众虽然无法知道乔治到底在说什么,但随着接下来几个事件,要理发师帮忙自杀,和伊芙关于他杀的对话,结合前面他驾车撞树,你立刻明白,他在大街上是寻求他人帮助,杀了他!

在哈内克的镜头下,死亡才是“快乐的结局”。

《快乐结局》不光涉及了家庭,人情冷暖,还触及了欧洲难民问题和社会层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等主题。

哈内克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以为这是个废镜头,其实分秒之间都在透露着潜藏的意义,且和上下结构之间紧密呼应。

所以,哈内克的片子一定要对照着看,叙事单元排列的顺序,两幕之间的互文对照,都有着导演的企图。

令人映像深刻的两组镜头都与长女安妮有关。

一面是安妮安抚自己的儿子失败,儿子痛斥希望看到真实的她;另一面是安妮递给下人女儿一盒巧克力,让她在疼痛的时候吃一颗。

一面是安妮带着儿子,在律师的帮助下准备用3.5万欧元买断工地受伤家属;另一面是她喜笑颜开的在律师的帮助下签字,成为了公司的第一把手。

上层和底层人之间的关系和差距在这两组镜头下得到了由点及面的呈现。

镜头里看似没有说明什么,但其实什么也都说清楚了。

想要从里面看到多少,全凭观众自己去领会。

《快乐结局》算不上哈内克非常出彩的作品,但依然深刻,而且片尾难得的温情要让我们能够在观影之后,不至于失魂落魄。

 7 ) 影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floyd999999(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227351/我的作品总有多种解读方式,因为我希望观众自己去解读。

这是我刺激观众的方式,用较为开放的模式讲述故事,从而迫使观众自己去思考、解读电影。

——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法国电影《Happy End》(快乐结局) 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ean-Louis Trintignant(饰演85岁的父亲Georges)、Isabelle Huppert(饰演女儿Anne)、Mathieu Kassovitz(饰演儿子Thomas)、Fantine Harduin(饰演Thomas的女儿Eve)...故事概述:讲述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族内部的人情冷暖上映时间:2017年10月4日在法国上映时隔近三年,又一次在大银幕上遇见了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真是又惊又喜。

“惊”在“不知这一次,Michael又会为观众带来何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影片”,“喜”在“无论哪一次,Michael的作品从未让期待许久的影迷失望。

”接着,让我们满怀期待,进入剧情,赏析佳作。

(看点不少,一一列举)I,知名导演Michael Haneke屡获殊荣(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声名远播的老牌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携新作(自编自导)回归,熟悉的叙事风格、深邃的剧情内涵、简洁的故事脉络,这就是Michael执导作品的特质,从始至终都未曾偏离过,此作亦是如此,简单、慵懒、深刻。

II,豪华演员阵容Isabelle Huppert+Mathieu Kassovitz+Jean-Louis TrintignantIsabelle:这位不用过多介绍了,几乎包揽过欧洲各大电影节女主角金像奖的超级实力派。

此次再度联手导演Michael,合作默契,将家族的主心骨、女强人Anne的性格、特点拿捏十分细腻。

Mathieu:这个名字看似有些陌生,但如果看过2000年的那部《暗流》(法国两大男神主演,让·雷诺+文森特·卡索)的话,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是的!

Mathieu就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有才华、有颜值。

本剧中,他出演“花心大萝卜”Thomas(见一个、爱一个,毫无责任心可言),完全不懂得“真爱”为何物。

Jean-Louis:又一名法国本土的老牌演员,片中饰演家族的大家长Georges,一位步入老年,看淡一切,心灰意冷的老者。

三人朴实无华的演绎,加上小演员Fantine Harduin的纯天然表演,将这个“无爱”家族彻底演活了。

III,作品的内在深意影片名为《Happy End》,中文直译“快乐结局”,在下感觉这个解读方式不太精确,因为本作中没有丝毫值得“快乐”的因子存在,所以个人斗胆为其做出如下解读——Happy,End。

何意?

快乐,终结。

换句话说,本作传递的不是“快乐”,而是“被终结的快乐”(即:忧伤)。

如何理解这句话?

让我慢慢解答。

忧伤1——无情这个大家族有没有爱?

没有!

大姐是工作狂,弟弟是花花公子,大姐的儿子是不成器的富二代,弟弟的女儿极致冷漠,老爷子看透人生...这个家族的爱在何处?!

忧伤2——虚伪代表人物——Thomas。

亲情之间,如此虚伪,现在的年代,还真不少见!

片中的Thomas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他爱自己现在的妻子?

他爱自己女儿?

“No”。

忙于跟新恋人网上调情的他,哪有时间顾及他人,被“情欲”所挟制的Thomas,不正是许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忧伤3——堕落人性的堕落!

a,当年仅13岁的Eve说出自己曾经在夏令营时毒害过同学;b,当她若无其事的拿出手机拍下老爷子被困水中、企图自杀的画面。

这两处场景,不禁让人内心唏嘘。

为什么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行出这种事?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堕落?!

这难道不是人心的扭曲?!

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

忧伤4——冷漠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从62分钟30秒开始,到65分钟45秒结束),老迈的Georges坐在轮椅上,一路前行。

这一路中,画面中出现了两类人——法国本土居民与非洲裔青年;出现了两种现象——“非洲裔青年主动上前询问老爷子”与“本土人冷漠的擦肩而过”。

这组画面的含义,想必无需多言了。

IV,笔者的些许牢骚1,叙事架构,略显松散。

由于作品涉及的人物较多,均摊每个人的戏份,间接导致了剧中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叙事结构不够严谨。

2,过于隐忍,寓意过浅。

无论是角色对白,还是故事发展,都相当简单、含蓄,有种法国电影的特有意境,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过于“隐忍”,或许说得更透彻一些,更为迷人。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下次见了。

导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演员★★★★☆(三个大腕+一个小女孩,绝配了)剧情★★★☆☆(意义深刻,可惜叙事稍显松散,失误了)视效★★★★☆(冷峻、干净,与作品主题吻合)音效 不做点评(配乐极少(大提琴那段绝赞),不注意听,几乎难以察觉,貌似导演有意弱化其存在感,故此,不做点评)推荐度★★★☆☆(与Michael的最佳作品稍有差距,由于是名导,所以评分要严苛一些)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8 ) 这部电影绝对是个标题党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杨德昌的“三倍人生”论像是需求理论中的顶端,需求者相对较少,可能仅限于影迷圈。

普通观众他需要的是直接的感受 (当然,“感受”是个大范围,涵盖着“三倍人生”)。

这包括喜怒哀乐等全方面的感受,甚至还有触感,通过皮肤、毛发的特写传递触感,浓郁、鲜明的色彩表达美感,或者3D制作带来的近距离感。

如果看电影得不到感受,那绝对如同嚼蜡。

▲杨德昌套路的商业片往往添加很足的配乐,恨不得让你的耳朵一刻都不得休息。

动作片duangduangduang地加大量特效,动作明星不受几次伤,那都不叫敬业;煽情片小提琴拉起来,特写再大点,再大点,把眼泪都给我拍清楚;喜剧片,动作、台词全部夸张起来,要蠢、要傻。

但也有的影片,它不,反而需要你静下心来去努力贴近它,尝试感受角色所受。

去年提名戛纳金棕榈的《快乐结局》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它和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不刻意告诉你它的故事背景,它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人物的动机是什么。

让你慢慢在日常行为对话中,一点一点地get信息,使故事清晰、明朗起来。

▲《快乐结局》请注意海报上的录制按钮这就好像我们的生活。

很多出生离异家庭的人都经历过的:在和同学朋友的聊天过程当中,对方无意提到你的父母,为父母不住一起而感到诧异时,他会很礼貌地say sorry。

你会笑笑表示不介意,他们都离婚很久了,习惯了。

对方也这样按字面意思理解了,只有你,只有你感到扎心。

就是一根针扎的疼痛程度,说不疼也疼,说疼又显得矫情。

影片中,当因母亲住院,导致小女孩伊芙(伊芙特别有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中小女主饰演者桥本爱的味道)住进父亲的新家,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家。

爷爷这么问她:你不会一直住在这里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翻译不同此时,没有配乐,倒是有父亲出面缓解尴尬。

但话说了就是说了,无可否认的,伊芙现在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存在。

而这个状态早在他们离异的时候就开始了。

伊芙呆在父亲的家,完全是个多余的人,面对后妈阿娜伊斯,也是满屏的尴尬。

▲佩姨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阿娜伊斯之子半夜醒来,阿娜伊斯接过孩子即使是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在爷爷的生日会上,伊芙向爷爷道贺。

爷爷却说:“谢谢,可是你是谁呀?

影片开头的方式也算是特别,是伊芙的手机拍摄离异母亲日常的画面。

她能提前一秒说出母亲下一个动作,说明她经常观察母亲的行为。

她渴望得到关爱,所以她关注。

但是关注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换来母爱。

她知道母亲患抑郁症,她们缺乏沟通,即使尝试也是失败。

母亲整天的唉声叹气和抱怨让她付出行动:将抑郁药喂给宠物仓鼠,把疟疾药给了母亲。

但在这种情况下,你甚至不能批评伊芙所作所为。

孩子(其实不只孩子,每个人都是)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涂什么颜色,他就成为什么颜色的作品。

同时,母亲极端的网恋行为使伊芙崩溃,尝试自杀。

她试图探寻父亲的口风:“如果你和阿娜伊斯分开,你会带我走吗?

”父亲这样回答:

不幸的,不只小女孩。

阿姨(父亲的姐妹,于佩尔 饰)的工厂出了事故,紧接着其儿子被打;爷爷因意外导致之后只能坐轮椅上过活,他无法接受这样无用的自己,自杀的念头在他心中久绕不去。

但腿脚不便使死亡都成为一件难事,他找理发师帮忙,甚至找小女孩帮忙。

片尾未能告知结局,但是死了,对他反而是种解脱。

正如同平静的湖面下流动着暗涌,在这一切的苦难上,导演没有给放大的情绪镜头。

完全平铺直叙,唯一(我没记错的话)的配乐是情景中的收音机播放的歌曲。

歌词就是片中人们的心声,为影片辅助叙事。

或许你不爱文艺片,但如果你有相同的经历,就会很容易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情感。

如果你没有,也不妨看一看别人的生活。

 9 ) 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有一天 我望向花园 偶然看到一直猛禽在撕咬一只小鸟它在空中就抓住了这只鸟 来回摇晃 然后就在地上用喙撕咬是真的撕咬羽毛四处散落 仿佛在下雪然后有辆车开过 那只猛禽就飞走了没有了羽毛 受伤的小鸟都不成样了 反正从我这边看过去是这样这挺有趣的 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这些时 会觉得很正常 大自然就是如此可当你在现实中看到的时候你的手会发抖

 10 ) 关灯拆电影 《爱》的导演这次用直播软件拍电影,还进了戛纳主竞赛

十年前“网瘾”还是种病要送到戒瘾中心进行封闭式治疗十年后没人再提这一茬了因为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人人都成了网瘾患者上至80岁,下至8个月所有人的手机里都装满了各路直播、短视频APP离了视频媒体的一天似乎空虚到无处消磨时间于是我们都成了媒体手里的提线木偶戛纳电影节的常客迈克尔·哈内克(代表作《爱》、《钢琴教师》等)他这一次瞄准了这一现象用手机后置镜头代替摄影机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克制地向观众展示了一出欧洲中产们“精致的丑陋生活” 亲情的疏离影片伊始于一组直播画面:一个女人正在完成睡前的准备工作;一只小仓鼠吃过拌有抑郁药物的粮食后在笼中暴毙身亡;女人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录制者开始思考是否需要拨打急救电话……

显然它们来自于同一个录制者,画面配文直接传达了TA对于母亲的情感,简而言之两个字:厌恶。

厌恶的程度到了她不惜拿宠物做实验,最终给母亲下药成了植物人。

天使脸庞的女孩,内心却住着魔鬼。

而哈内克却说她的冷漠并非空穴来风。

他进一步带我们窥视了这个家庭的内部情形。

女孩被送往父亲家,从父女二人疏远的站位立刻就能得出他们已经许久未见的结论,家里养的狗都不认得女孩。

而在进一步的相处中,女孩又发现了父亲的种种劣迹。

诸如刚和第二任妻子有喜得一子,就在网上与情人劲爆聊天;不顾女儿,兀自接情人的电话;家庭聚会上居然还把情人请到家中表演,装模作样地好似两人初次相识。

镜头切换间,一张“虚伪”的标签贴上了这个中产家庭。

爱还是利益持续深挖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

著名影星伊莎贝尔·于贝尔饰演小女孩的姑姑,也是这个中产家庭家族企业的继承人。

她身上肩负着振兴家业的使命,无奈的是事业日益滑坡,还遇到了工地事故这样的重创。

而她唯一的继承人——她的儿子,却无法担负起支持家族的重任。

深夜里她来到儿子的住所,先是公事公办地教训起他如何没能料理好公务,之后才化身一个母亲企图给儿子一个温暖的怀抱。

儿子是抵触的,他带着愤怒地乞求于贝尔不要再装了。

无奈之下于贝尔只得继续独挑大梁,找了个银行家男友以解决公司的贷款困难。

终于当贷款批下,于贝尔松了一口气。

她走出办公室时主动握住了男友的手,一个微小的动作似乎是出于感激。

很难说这段姻缘究竟是爱情优先还是利益驱使,哈内克把答案交给观众自行抉择。

种族与阶级近来难民问题一直在欧洲得到热议,年近耄耋的哈内克依然不忘赶个时髦。

这个问题层出的中产家庭先后三次与黑人发生关系,三次分别传递了不同的等级信号。

第一次,家里的爷爷一心求死,出门找到一群黑人小伙帮忙,脱下手表想作为交换条件。

正当小伙迷茫之时一个白人老头前来干涉,似乎把这一幕想象成了打劫。

第二次,家中的狗咬伤了佣人的女儿,母亲爱女心切责怪了主人几句,父亲却是忧虑的眼神生怕影响差事生计。

第三次,于贝尔的儿子带着一伙黑人前来大闹老妈的订婚宴。

在这个坐满了高加索人的漂亮餐厅中,角落里的黑好似一颗老鼠屎般搅乱了宾客们进餐的兴致。

在欧洲这片依旧袭乘着以白皮肤为傲的土地上,黑人或者说难民们的生活状态是艰苦的,他们委屈迁就,也常常被恶意揣测。

而那些自称自由、平等、民主的白色家伙们只得装作兼容并包地接纳第三世界的“难兄难弟”。

“假装”是这个家庭的核心词汇,也是整个欧洲中产阶级的集体面貌。

勉强维持离散的亲情,因为心中只有自我;为了资本牺牲情感,把爱和金钱的界限扭曲得模糊;自诩上帝的选民,踩着高跷和其他“劣等民族”一比高低…

正应了那句嘴上不承认,身体却很诚实。

当今的欧洲中产阶级正在一步步走向人格分裂,伪装久了甚至连自己都信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爷爷人到晚年,本该是颐享天年的时候,四处寻找自杀的机会。

开车自杀不成,找理发师帮忙不成,找黑人小伙不成,最终找上了自己的孙女……他正是经历了一双儿女正在经历的种种资产阶级窘境,感到疲惫和不堪,不再愿意继续伪装。

留白式镜头语言想要深刻领略《快乐结局》并不容易,它过于细碎的线索埋设在一段段看似没有联系的画面当中,像解一个谜题似地等着观众去挖掘。

譬如父亲的出轨对象在片中并没有具体交代,而是通过家庭聚会上的一组正反打来表现二人热烈的凝视。

女儿谋害母亲的事实也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只是女孩在ICU外接受问话时提到了“抑郁”、“药物”等字眼。

它是那么隐晦,以至于首次接触这部影片的观众往往有类似于拼拼图的感受,从一段段叙事中寻找其中的关联性,这也是哈内克一贯的影像风格。

它分解式的叙事方法又恰巧应了如今媒体快餐时代,人们阅读短视频的习惯,总是难以安静地沉浸地进入一个故事。

影片里里外外,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中产的深度揶揄。

当你还在手指上划刷动着别人的悲喜,哈内克已经把你的生活拍成了电影。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快乐结局》的秘密

《快乐结局》短评

年过七旬的老导演也开始尝试融入新时代媒介,开场就用手机竖屏视频,偷情用社交网站的私信聊天来展示。叙事节奏上处理得过于缓慢,一些远景长镜很是空洞催眠。厌世的消极情绪浮在每个角色脸上,但又没有激化到足够尖锐的程度。哈内克直接引用自己上一部作品《爱》的情节,如此重复没能创造多少新意,反倒不如不提,让观众看着相同的演员自己去联想。

7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哈内克对智能机时代的当下生活的一点思考。虽然是夏天的故事却让人感到丝丝寒意,开篇便是女儿用手机直播母亲的死亡,结局是女儿直播爷爷的自杀过程。因为《爱》才来看这部续作,片名与《爱》一样具有迷惑性,这哪里是皆大欢喜快乐结局?更像是哈内克与观众开的一个玩笑。和哈老头其他作品一样,他对人性的悲观绝望一览无余,每个人都是病态都有秘密,给母亲投毒的小萝莉,扮演完美丈夫的却脚踩N条船,故意车祸以求去苏黎世安度晚年的老头(《爱》的男主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叛逆且同情底层人却被家族除名的儿子,还有于阿姨饰演的神经兮兮的母亲……这家人依然是哈内克的讽刺对象,因为他们有着中产阶级的各种弊病(哈老头是不是和欧洲中产阶级有仇?),这是特兰蒂尼昂倒数第二的作品,这位伟大的演员于今年夏天去世,缅怀RIP。#哈内克专题放映#

12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很喜欢爷爷去街上想要找黑人换枪的那组平移镜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

17分钟前
  • Miracle
  • 推荐

一般

22分钟前
  • minor
  • 还行

冷漠 疏离与不安

23分钟前
  • .
  • 推荐

当别人都还在玩自拍的梗的时候,哈内克早已经开始玩直播了,而且如果说别人只是凑数拼接一下流行元素的话,哈内克的直播可真是以最佳最简洁的方式引出了故事。仔细看,每个视点每个细节都几乎是最优选择。

24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三代都有人活得不耐煩。無聊的故事,劇情緩慢到沉悶。

27分钟前
  • 舒卷園
  • 较差

极其后悔花时间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毫无疑问哈内克失手了,为老导演感到惋惜,电影内容浮于表面,群像人物片面,故事零碎枯燥,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处理粗糙的让人难以下咽,人性的刨析也是重复自己的老生常谈,毫无意义,令人失望

30分钟前
  • Voiello
  • 较差

iPhone拍摄还挺与时俱进的。不算最好的哈内克,但依然够吊打全世界大多数导演了。因为洞察,所以冰冷,哈内克对西方中产家庭的失望比海还深。最后一个画面又把人拉回了“爱”,可惜丽娃奶奶已经永远不在...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竟续上了《爱》的故事。中产阶级的光鲜亮丽又一次不堪一击,老人丧失了活着的意义却求死不能,还要继续维持表面的体面。小女儿的手机拍摄加文字直播对叙事的辅助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尤其最后一段画面,冷静决绝,触目惊心。

37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5/10

38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原来是《爱》的续集,神秘疯狂糟糕的家族。

39分钟前
  • 井戒
  • 还行

Camera est pas le sujet du film. 哈内克有点泄气。

4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特别奇怪 特别处女作的那种

47分钟前
  • Lethe
  • 较差

挺喜欢的一部,只是今天看到的最难得的一幕并不在这其中——倘若你也亲眼见到陀螺在保安和记者的闪光灯面前吃桃。(不要再私信照片了!!!)

50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推荐

就是欣赏不来这种表现手法——碎片式的极度生活化的镜头(but just as boring as daily life),没有BGM却盲音强烈,还有(看似)很牛掰的伪默片场景。除了最后一幕有点意思外,前面都是cliche;所以多加一星给end。

54分钟前
  • 好养活
  • 还行

#cannes2017 把可以升级为drama的情节拍得淡如水,克制到似乎是生活以下。角色间冷静的视角转换创造出欲言又止的内心挣扎。哈内克可以谈哈内克,我可以谈谈手机视频。

57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较差

有野心,但做的并不好。观感上非常无聊,偶有佳句但无佳章,将他以往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小缺陷放到了最大,哈内克真是越来越自恋了。

58分钟前
  • Moonchild
  • 较差

不行

59分钟前
  • 赤红十三
  • 较差

boring

1小时前
  • viksf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