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的时候觉得真棒,影像拍出了原作系列小说中那个阴森的纽约,利亚姆尼森在破破烂烂的纽约街头彳亍独行,也很像沉郁的马修斯卡德。
后来回味一下,又有很多遗憾。
原作小说十几本,我看到A Long Line of Dead Men弃坑了,后面几本也翻翻,但都看不完。
我看过的部分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叫故事线。
第一段是七十年代中期,小说前五本,从《父之罪》到《八百万种死法》,主角是一个孤独、阴郁、自毁的酗酒者,有收入就捐十分之一给教堂,然后点几根蜡烛纪念他认识的死者,通常包括该故事的死者和他当警察时误杀的小女孩。
这一部分以第五本《八百万种死法》最精彩,主角开始参加戒酒会,起初一言不发而且不断破戒,结尾时终于第一次发言,承认自己是个酒鬼。
这个角色到此算是一个完美的句号,作者自己也说本来想就此放下的。
其实整个系列小说第一适合拍电影的,就是这部,我简直能想象如果《离开拉斯维加斯》的麦克菲吉斯和尼古拉斯凯奇拍这个会是什么效果。
可惜八十年代小说刚出炉就被抢拍,当年也是梦幻班底,导演是《回家》的Hal Ashby,编剧是奥利弗斯通,据说拍得一团糟,Hal Ashby没等后期制作就被炒鱿鱼了。
《When Sacred Gin Mill Closes》写的是戒酒前的故事,算是番外。
第二部分从《剃刀边缘》开始,到《行过死荫之地》(话说这片名是谁翻的好怪)为止。
写的是他跟其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他与戒酒协会前辈吉姆类似父亲替代品的感情,跟黑道人物米克巴鲁的友情,跟妓女伊莲娜的爱情,还有跟流浪黑小孩TJ近乎儿子的感情。
第三部分就是剩下的,马特过上了挎着老婆看画展听音乐会的幸福生活,个人认为就是骗钱。
几处改动:风衣上的弹孔是新加的……本意应该是一个象征,主角的心路以误杀小女孩开头以救小女孩结束,但是我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小马哥和阿健,《英雄本色2》的对白汹涌而来……时间从九十年代初挪到九十年代末——就为了插雅虎的广告?
主角本来是因为误杀小女孩而开始酗酒的,改成了因为酗酒而误杀人然后戒酒,简直颠倒黑白;小说中主角去委托人家之前就已经知道委托人是毒贩,这也是马修斯卡德这个角色的特性之一,他不是行走在黑暗里的圣人,他的道德标准其实是很低的——他受贿也行贿,他屡次陷害疑凶(《酒馆关门时》《坟场票》),《剃刀边缘》里知道米克把凶手喂了猪照样跟他交朋友,《屠场之舞》里跟黑道分赃……肥佬内线的部分是新加的,有漏洞之嫌:以变态二人组之心狠手辣,怎么会放过他?
《行过死荫之地》本来的主线就是主角跟伊莲娜的感情,即马特从接受伊莲娜是妓女到想要独占她,以伊莲娜说自己已经退休几个月没接客结束。
这部分完全删掉了,我猜是因为他跟伊莲娜这一段说来话长想想也没法浓缩成一部戏,这套小说又没红到可以像暮光那样拍上下集的程度。
但是把TJ的部分挪过来充当副线,拍得俗气无趣。
个人认为不如把凶神恶煞的米克巴鲁加进来。
当初我看小说最不爽的就是全城毒贩抓绑匪这么热闹的戏份,怎么能让杀人如杀猪的米克去爱尔兰度假呢?
结尾本来是干脆利落的毒贩剐了变态绑匪告终(说剐也不算,处理方式类似《紫川》里紫川秀对付雷洪),电影版非要来一段大反派杀来杀去杀不死不断逆袭的戏,这把戏三十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刚发明时能唬观众一跳,现在就只能让人打哈欠了。
11.2我真是 把影评当日记写了考完midterm大脑疲累 感觉看不了色彩斑斓的电影 就选了这片看 果然合眼缘 躺在暖风口下也是舒服matt在墓园里徘徊时看得我心情真平静啊女配角都好tm美 特别是红衣女孩 帽子被风吹掉的瞬间 dan演的也好 trafficker的痛苦与忍耐(瘦好多!!!
躺沙发上手执一本纳博科夫 别提多自在了好笑的地方:matt躲在门后打算偷袭跟踪者 结果他看了一眼走了 matt不得不敲门把他引回来hhh 还有小黑哥一接电话说啥啥investigation 自称daunte(之前提过的棒球明星名字)我就笑了 有点想看布洛克的小说了 想看看他笔下阴暗颓废的纽约 之前只知道蓝莓之夜跟他有关 没想到写出了这么变态的人物 那两个人到底是咋想的呢 电影到最后也没有明说
2020-10-1 小米盒子小米盒子片名为铁血神探马特是一名警察 一日在咖啡厅喝酒和咖啡 抢匪进来打死老板 马特追出去打死了几名抢匪 几年后马特戒酒了 一日在咖啡店来了一名同样在教堂戒过酒的彼得 彼得让他去找自己的哥哥有事让马特帮忙 肯尼的老婆凯丽失踪被杀害了 马特此时已经辞职是无照的私家侦探 马特知道肯尼是毒贩所以拒绝调查 肯尼在马特家门口等着 肯尼把事情经过和一盘磁带交给马特肯尼接到绑匪电话要一百万 肯尼只有四十万 绑匪让肯尼把钱放在车里然后离开 如果不给就割掉凯丽乳头 肯尼发现凯丽被分尸放在车后备箱马特答应调查 马特走访了一些目击者 目击者看见一辆车把凯丽带走 马特在图书馆调查另一起分尸案 图书馆有个黑人小孩tj 马特与tj聊天并请他吃饭 tj经常在图书馆晚上回收容所 马特找到另一起碎尸案的目击者在墓地工作的乔纳斯 马特跟踪乔纳斯 马特来到乔纳斯家顶楼的鸽子房 在顶楼发现一间屋子 屋子里有受害者的照片 乔纳斯持刀进来 马特说服乔纳斯放下刀 乔纳斯告诉马特自己是在一个秘密地方结识另外二人的 二人自称是缉毒警 喜欢看吸毒者滥交 二人绑架了受害者 乔纳斯害怕逃走了 马特让乔纳斯带自己去他们结识的地点 乔纳斯说喂鸽子从顶楼跳楼马特被一辆货车跟踪 马特打了其中一人 车上都是缉毒警 警员询问马特为什么和毒贩混在一起 马特来到彼得家发现凯丽的裸体图画 彼得没有戒毒 马特询问彼得为什么他哥哥不吸毒 彼得说一次凯丽请他看家 彼得发现有现金拿走去买毒品 被抓后结识一位女警 马特告诉他女警也被杀了 被杀原因跟肯尼有关 马特告诉彼得这个活不接了 这段没看懂 tj捡了一把枪 马特让他自杀否则以后也会被枪杀 tj把枪扔了 黑人找到tj要枪把他打了一顿 tj血型特殊 镰刀型红细胞 十几岁被妈妈扔在医院 马特告诉他自己杀了三个抢匪 有一枪打偏了杀了一个女孩 所以马特辞职了碎尸二人来到一人家 用电击枪电晕女孩带走 女孩母亲卧病在床 女孩父亲兰道也是毒贩是肯尼的朋友 兰道请马特来帮忙 绑匪来电 马特威胁绑匪不见到人不给钱 马特让绑匪问女孩两条狗的名字 绑匪一直用公用电话打电话 马特让绑匪去墓地交易 兰道没钱用假币交易 马特让tj去帮自己回家取枪 马特给绑匪设计好交易细节 墓地交易 绑匪将女孩交给马特 马特把钱交给绑匪 女孩手部受伤 绑匪没有开枪 马特开枪打中绑匪 绑匪穿了防弹衣 另一绑匪发现是假钞 彼得在远处开枪 彼得被打死 一绑匪中枪 tj钻到绑匪车里来到绑匪家中 绑匪勒死受伤的同伙 tj带马特等人来到绑匪家中 肯尼要杀绑匪 马特让他自己选择 马特送走tj 肯尼去找刀 绑匪打开手铐砍死肯尼 马特回来被绑匪勒住脖子 马特从死去的绑匪身上拿到电击枪电绑匪后开枪将他爆头马特回到家中看见穿着鞋睡在沙发的tj 桌上是tj画的英雄马特漫画 马特疲倦的闭眼
这部电影改编自劳伦斯布洛克著名的硬汉侦探马修斯卡德系列中同名的小说。
因为口味问题仅仅看过整个包含十八部作品这一宏大体系中的少数,如这一部,但对于书中阴沉晦暗的别样纽约以及风格典型的硬汉侦探马修斯卡德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得以在大银幕上体验二者的具象化自然是令人期待。
究其本源,硬汉派侦探小说应该算是传统侦探推理小说与美国二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结合后诞生的。
社会黑暗,秩序混乱,司法腐败,维护正义的重任于是便落在了私家侦探的肩上,这些孤胆英雄则通常是单枪匹马临危不惧,以硬汉式的意志热血与侦探的敏锐洞察深入虎穴九死一生,在法律范围之外伸张自己心中的正义。
此类故事和其中的人物骨子里几乎都带有浓重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即便是在本片这样一个发生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故事中,我们依旧能够察觉到源自几十年前那如同古旧的咖啡馆木制吧台所散发出的陈旧而独特的气息:总是在灰色天空笼罩下暗流涌动的大都市,格局传统而狭小的酒馆,一袭带有弹孔的旧风衣。
电影颇为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而非现实中的纽约市,偏灰的色彩基调,远离喧嚣与人群,现代化的痕迹被冲淡。
整片的构图色彩以及叙事节奏也都带有一丝不容忽视的文学气质。
连姆尼森饰演的马修斯卡德在形象和气场上都和小说里的主人公比较吻合,这当然也得益于连姆大叔一直以来在银幕上塑造的同类型硬汉形象已经深植于心中。
马修斯卡德是典型的硬汉私家侦探,有多年警察工作的专业训练和经验,行事作风却逐渐背离体制和法律,行走在灰色区域并行使着自己的正义。
整个案件偏重口,狡诈的变态杀手,绑架虐杀分尸(虽然对于硬汉派而言是家常便饭),侦探循着蛛丝马迹步步为营,最后因果报应各得其所。
剧情上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人物关系也比较简单,在警匪片编剧们绞尽脑汁试图提高剧情复杂度然后一直从头到尾抖包袱来创造惊喜的当下,这种小说般的简明叙事反倒另有一番滋味。
有原作作为剧本基石,有着精妙的分镜和摄影配合,本片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但可能是出于商业化和完整性的原因,相对于原著的改编部分很多,有些是化繁为简,有些则弄巧成拙。
主人公马修片头时神龙摆尾以一打三,枪战中跳弹误杀一小女孩,从此退役戒酒(小说中这不是其戒酒的原因)。
这一段并不是在本部小说中出现的,和故事的呼应程度不大,而更多的是为了丰满人物的目的而加入的,毕竟硬汉没有点惨痛不堪回首的过去怎么好意思当硬汉呢。
小说中主人公和伊莲娜(男主的妓女女友,和风尘女子的罗曼史也属于硬汉的基本素质之一)的感情线在电影中被直接抹杀,虽然对于读者而言二人关系在本部中有了质的飞跃,但在没有铺垫的电影中加入这个人物可能也略显多余。
小男孩TJ戏份的大幅增加算是为电影沉闷肃杀的气氛中加入一丝活泼作为调剂,一老一少一静一动一主一辅的组合构成的反差萌点还是很有观赏效果的。
影片个人认为比较失败的改编在于对毒贩克里斯托兄弟俩戏份的削弱以及结尾的对决部分。
在小说里,肯尼是个有着自己一套人生哲学的毒贩,个性上坚毅果断,虽然工作为人不齿,但亦有底线,他的哥哥彼得则是肯尼身边能力突出的协助者。
电影中的二人不但戏份缩水,更是惨遭编剧毒手:肯尼被已经制服的匪徒反杀,彼得则是一副瘾君子的模样,在枪战中挂掉。
二人的命运终结之处恰恰是最大败笔的结尾:在男主面会匪徒交钱赎人的高潮之后,TJ藏身匪徒的车厢并引导主人公等将匪徒一网打尽,男主在把劫匪制服后交由肯尼处置报仇血恨——等下,影片就这么结束的话,连一场最终对决也没有的话岂不是太不过瘾了!
连姆大叔的身手得不到展示那可怎么行!
——连姆尼森的粉丝们、电脑游戏玩多了的和打着拍子看电影的观众们发出了异议,正好编剧冰雪聪明洞察人心,他当然要把结尾改成喜闻乐见的那种。
于是被铐住被打晕的匪徒像终结者一样启动了备用能源,将五感被编剧屏蔽的肯尼击杀。
之后就耐心埋伏等到男主故地重游时与其展开殊死肉搏,当然最后还是需要乖乖地被男主干掉这才算完成任务。
相比之下,小说的结尾可能缺少惊悚的冲击力,却更为聪明且引人深思。
TJ并没有躲入车中,马修能够找到劫匪的老巢是根据劫匪之前用于确认绑架对象家中是否有人的试探性电话,和电影中相反,内讧被杀的是匪徒雷的同伙,而雷被制服后则是被肯尼肢解。
当然小说的表述方式不同于电影,最后肯尼和马修的谈话,以及之前在墓地时匪徒雷和马修的谈话,无疑对于配角人物的塑造更为充实,但在条件有限时,显然电影试图突出的只有连姆尼森一人。
这段老套的八股式改编,让人想到TJ在小说里的一段调侃:“如果我们现在在拍电影,我就可以钻进车里......等我们到了,我再溜下车,打电话给你,告诉你我在哪里。
可是我又想,TJ啊,这不是电影,你太年轻,还不能死。
”遗憾的是,编剧把作者的吐槽当真了。
在配角弱势的情况下,连姆尼森一人撑起一场戏,距离理想型的硬汉侦探也基本不远了。
电影版的马修斯库德更加正面,黑白交织的人脉和不干不净的历史隐而不宣,只留下前警察这一个身份。
脱离了国家机器,马修斯库德这一头顽固而虚弱的老熊只能凭借嗜血的本能和执著的意念追踪猎物。
在中国农村路口都架设起了监控摄像头的今日,好莱坞的硬汉英雄们早就已经全副武装,特种兵一般的身手,搭配高科技的装备,更有黑客技术强大到视隐私于无物,上可窃取国家机密下可查人开房纪录的辅助团队,百万军中进上将金库如招摇过市,取人性命之赏心悦目如同弗拉明戈舞。
回首再看曾历历在目的1998年,这一年,威尔史密斯《全民公敌》上映,让大家意识到个人的信息是如此的不安全,一个手机就可以让你无处遁形。
而同一时间的纽约市,居然还有一个私家侦探,拿着记事本在大街小巷间东奔西走,谎话连篇地搜集情报,用经验和直觉代替监控摄像,用拳头和威胁作为审讯工具,用血债血偿行使正义。
这样的形象已经同20世纪一起老去,同布洛克的文字般沉淀在纸页间的那个纽约,在坟冢间踟蹰而行留下一个风衣残卷的背影。
阴冷变态不是我喜欢的格调,小女孩出境是影片唯一的亮色一抹,就连小黑男孩也是背着一身伤痛心酸冲击着观众情感,小女孩的明媚注定是为了反向加深影片的阴暗,一去不返的手指还能令她重回明媚吗。
大表哥养眼的存在、有情有范儿、这里的好注定都要被败坏,所以以死状惨烈死得不值了断终结。
削减的脸颊深陷的眼眶又换了发色只觉得熟悉不记得是谁,看了演员表才对上号。
跟大表哥完全不同的格调味道。
恰巧又刚看了大小姐跟尼森大叔合作的空中营救。
虽然今年弃了唐顿,看到二位有表演还是会来捧个场。
又恰巧空中营救中同样酗酒混沌一派不得志的尼森大叔也是救赎小女孩来赎罪对另一个小女孩的伤害。
谁都没有想到史泰龙召集的一帮黄昏孤胆英雄大制作《敢死队2》却在商业上输给连姆·尼森的《空中营救》,也许是他的背影和声音观众一种沧桑感和黄昏的怀旧和忧伤。
这一点内心的表达式其他孤胆英雄不具备的这也是连姆·尼森迎来演绎生涯作为主角的春天,虽然他在蝙蝠侠系列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本片是侦探片的节奏,另外的一条线是这位退休警探的内心的救赎。
看过电影之前并不知道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还是比较有名的小说,有点孤落寡闻了。
很可惜的是看豆瓣好像大家给出的评分并不是很高,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沧桑的调调的。
一个酗酒的,留着满脸络腮胡子的醉汉警察,面对3名悍匪干净利落的消灭2个,毫无惧色的追第三个,一枪不行再补一枪,你根本看不出他醉了。
所以很难把误伤女孩的死归罪到他身上,但他却因此辞职戒酒,背负着内心的罪责,毕竟女孩做错了什么呢?
Liam Neeson因此颓废了吗,好像是的,也好像并没有。
只是你看不到光阳,看不到美好的光景,一切都随着他沉浸在阴冷破旧的城市角落里。
如同Liam Neeson参加的戒酒会,给人感觉就是没有希望没有生机。
面对一个毒枭对老婆的想念,对老婆的悔恨,才从对死亡和罪恶的麻木中站出来,接下案子。
对他而言面对的罪恶太多了,接下一桩是需要选择的。
好像片子里的毒枭才是阳光的,明亮的大气的房间,对爱人的思念,忠诚,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有100万存款想要转型呢。
TJ,我很喜欢 Liam Neeson和TJ在图书馆的情节,简单的利益交换,不需要你的同情,我们认可只是因为我们都有需要对方的时刻,并不是谁对谁的同情。
“不要同情我”这句话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但每次出现我都觉得那么自然和美好。
我们的世界里太缺少这种简单了,我们追求的那种思想上的高尚雷锋精神,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到了最后一点都不高尚,却往往是黑暗和罪恶的源头。
所以 Liam Neeson也好,TJ也好,都不需要对方的同情,所需要的是理解,所需要的是我们都有价值,而人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也在于此,不然你活着为什么呢。
就电影本身而言确实没有太多惊喜,甚至墓地枪战的剪接我认为糟透了,节奏控制的一点不好。
可是这部电影能让人安静的看完,心头压抑却不失希望,挺好,我喜欢。
Cinematography棒。
男主角缓缓行路推移的长镜头。
片头女性金发让人以为是亲昵直至慢慢切出双足泥泞和晶莹泪珠。
有些镜头让人想起沉默的羔羊。
小说的结局与本片不一致。
小朋友串的角色实在萌。
scud的意是做皮具时最原始的一步:分剥皮肉骨。
冷到齿寒。
原来很多人,不是人。
#行过死荫之地#
看到这个片名其实是会马上觉得不想看的。
完全是因为看了预告片,引发了好奇心。
题材倒是一早知道不是我感兴趣的类型。
尼森大叔虽然演技过硬,但也不是我喜欢的型。
影片的气氛和节奏都非常喜欢。
也就是说,故事内容我并不喜欢,但是讲故事的风格实在是深得我心。
大概是不甘心打4分,但是3分又觉得委屈了此片的水平。
此片动作很少,主要还是悬疑和惊悚。
悬疑方面还可以,惊悚方面的话,最后部分还算是有高潮,但也没有说要起鸡皮疙瘩或是肾上腺素飚升的感觉。
小说我没有看过。
但看影评,似乎南竹也是个经典的英雄角色。
其实本片的处理主要照顾情节发展,没花大力气塑造人物,所以南竹的形象也淡了。
小男孩TJ与南竹的奇缘真的是个非常不错的支线,我非常喜欢。
配乐也很带感。
整体并不像海报那样的阴郁。
环境色调和背景音乐都不错,故事性比较差。
跟龙纹身比相差很大,人家也是小说改编。
导演想说明什么呢?
一定要周围的人死光,主角才会下定除恶务尽的决心吗?
心理转变太牵强。
还有这个结尾是怎么回事啊?
我没看过原著,但是一定要让变态杀人狂逆袭一下才玩完吗?
这又不是十三号星期五!
看完后我还希望那个沉默者也和杰森一样永远杀不死得了,画蛇添足啊!
烂结尾啊烂结尾!
冲这个结尾减半星。
还有中间那段DEA出现的也突兀,消失的也突兀,本来我还以为结尾会有个前后呼应呢。
就是为了显示有辆相同颜色的车吗?
剧情真不搭调。
情节较慢
这不是在乱改吗 不看小说真的不知道到底发生了啥 如此经典的一个老牌侦探形象在电影里根本没任何特别之处。。。大表哥挺好看的 I love u too那段挺好笑的 其他。。TJ一脸马修欠他钱的态度是搞什么啦!有病
可惜了,没有搞成一个系列,连姆尼森很适合扮演马修啊。没想到警长也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看了大半才反应过来那是大表哥。。。
剧情无聊
平铺直叙,抽丝剥茧,很无聊,不过我喜欢
如果没有师伯,片子只值一星。烂片。据说原著结局非常黑,赶紧加入Wishlist。
啥玩意儿啊
“行过死萌之地” 跟我一样看错的人举手、、
留着弹孔的高领风衣,阴郁晦暗的街头独行。靠,如此的怀旧范儿被最后的结局毁了。
@南航机上影院。情节有一种旧年老CSI+日本悬疑漫画的亲切感。适合作为布洛克世界观入门?
老布你这么罗嗦是怎么了!
我就是来看大表哥的!染了黑发也是帅!
删减5分钟
略显平淡的剧情推进,最后的爆发在血浆的掩饰下才不显得那么凌乱和仓促。本来想多给一星,但是大表哥死得太惨,还是算了吧。
AA酒会入会任务-谋杀碎尸案
作为一个动作爽片的定位,如此拖沓真的不应该。看看连姆尼森大叔营救系列是怎么做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嘛
感觉原著小说应该不错。。。电影略屎。。。
一般略過。
Dan Stevens依然帅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