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得荒诞,荒诞又真实。
总能找到九十年代那种特殊的压抑感,人们总是低着头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麻木颓废的走着。
黑暗中两个盲人迎面探路,像极了那对情侣的谈话,互相牵绊着,方向并不一样,却并不想改变或是无力改变。
我们好像是活的不耐烦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活着或者死去。
压抑灰霾的笼罩下,时钟滴答声不曾停止,对称分坐两边的爷孙,去死,去孤独,窗外的一束光打在爷的脸上,孙背起书包出发,坚定和麻木好像是他们唯一的区别。
孙和小女孩的对话好像让人看到了生活中唯一的亮光,有的人已老去,总有人正年轻,哪怕只剩那两个人,有点大象席地而坐里的感觉。
老师忘记吃药了,不合时宜的出现,当人们习惯的认为生活应该这样,真理应该这样的时候,可能生活真的就是这样,真理就真的是这样,其他的,谁关心呢,人生不过是片刻的欢愉,抑或不幸罢了,左小和顶楼的歌恰到好处。
骤然降温的夜晚,上军理课的时候临时决定翘掉这些毫无生机的东西,去看电影协会放的电影。
独立电影《寒假》。
非常慢的节奏,仿佛时间被内蒙古的冷空气冻住了,毫无生机的孩子们,毫无生机的生活,表情被冻住,心被冻住。
一切的发展都只是因为习惯。
无聊的生活没有尽头,每一个人都失去了怀疑的能力,理所当然地过着自己自以为是的生活。
阴翳的毫无生气的天空,阴翳的毫无生气的人。
占小便宜的中年妇女,看着窗外发呆的老爷爷,离婚的夫妇,被呼噜吹得转的风车,不断下雪的天气,吵架的朋友,想当孤儿的小男孩儿,说着疯话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无论发生什么都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
这些沉闷的,压抑的,无聊的气息,在大段的沉默和导演的定镜头里得到张扬,压抑,压抑,压抑的房子,压抑的小区,压抑的教室安静得只有学生的呼吸声。
直至最后左小祖咒的歌声突兀地响起,震耳欲聋地响起,与画面上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互相恶狠狠冲突着。
导演李红旗来到现场交流。
我是第一个问的,我问他,你说你从拍电影中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那么这部电影让你获得了对世界怎样的认识呢。
他说,我喜欢一个人呆着做自己的事儿,拍电影是我唯一的与外界交流认识世界的机会,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循序渐进的。
他说,人是最危险最无能的生物,毁灭性最大,自以为是从来不怀疑,害怕自己的怀疑让自己被社会遗弃。
他把这些想法放在最后一个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嘴巴里说出来,只可惜啊只可惜,台下的学生仍然是一脸的漠然麻木。
他说,他现在做的是尽量不商业化的东西,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因为他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左右商业,一旦妥协必然会立即被湮没,他说,等自己足够强大可以左右商业化的时候,才是他接受商业邀请的时候。
我们问他,你的电影不好找,要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看到呢?
他说,去盗版碟店吧,肯定能找到,没关系,我支持盗版的。
然后就淡然地笑了。
结束后我去找他,有人问他,电影就像菜,你的电影这样枯燥乏味不放盐不放醋是不会好吃的吧。
李红旗听问题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红塔山,拔出一根点上,我这才发现他穿的原来是掉色的牛仔裤和起毛球的毛衣,顿时对他肃然起敬。
这个获得国际奖项的导演的落拓吸引了我。
他抽了几口,说,你把电影比作菜,那么好,我告诉你,我的电影不是菜,是药,不可口的。
说着走出了教室,我跟上去问他,你有没有过对自己现状的怀疑,有没有因为自己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对自己失望呢?
他说,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并对自己失望。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对自己满意,他还怎么进步。
要与对自己的怀疑与失望共存,在对自己的审检中获得提升。
我说,如果对自己的怀疑和失望到了难以对抗的时候呢?
他笑了,说,那就允许自己虚弱吧。
我说,谢谢,然后转身离开。
再一次在走出教学楼的时候与北京的冬天撞了个满怀。
关注红旗的写作,慢慢变成关注这个人的生活轨迹,总是带着那么点遗世孤立的念头。
这种想法里,不乏仇恨的少年对于“英雄”这个模糊形象的迷恋,同时也是决绝地要与大部队分道扬镳。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标识出个人的存在。
这是极端的,也是纯情的。
记得有一次和红旗讨论到“心碎”这个词,他认同这是极美的一种景况,一切都已破碎、残缺,连秩序井然的事物都如同废墟的堆砌。
他说,在那之上,一个渺小的声音,才可以被理解为“心碎”。
他喜欢说天使,喜欢说毁灭,不喜欢说理解。
而他口中的天使,不是用来拯救的,是美丽而淡漠的一个旁观者,是身处滑稽和悲惨的境地时,人们可以从低处抬头望见的想象之物。
看这电影,是在周日的一个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坐了近一小时的地铁,再走了半小时,去到南大仙林校区的小剧场,接受一场陌生的洗礼。
而之后,是浑身战栗,寒冷将临,多好的名字呵,寒假。
如今,身处三九,我不禁回忆起电影中的那个场景:一个人被另一个手握钞票的人煽着耳光,不停地、麻木的,还继续把自己口袋里的钞票掏给对方...你不妨将其看作是人际关系和现实的一个真相,一个缩影。
没什么可多说的,若你心中没有那个渺小而尖锐的声音,这电影将只能是一部电影。
由一些意象组成的电影,荒诞中的抒情,凸显出思考的价值。
如果这世界上大多数人因寻求相互理解而聚集甚至拥挤到地球的一端去,气候变暖,万鸟鸹躁,冲突和灾难频起......大船将倾覆,而在另一极,一些零星的枪声是美妙的奇迹。
得补充说,结尾是我去年一年来看过的电影中,最令人惊异的,也是毫无疑问最棒的。
另一个让我好奇的问题是,红旗已经在这部电影里,把他近些年所有想说的,都说完了,接下来,他该干点什么呢?
我要去当一个孤儿只要走得够远仿佛一种自我与自我的不断对话凝视下的是正在凝视的自己又似乎能感受到人物的欲望逃离的欲望离开的欲望当我们正处寒假 我们都在干什么依旧是无常中的波点吧现在也正值寒假,碌碌日常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人物似乎毫无表情,眼神看不到太多。
依旧还是凝视。
要说有什么感触依旧还是 继续在生活中摆烂吧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孤儿。
——爷爷你为什么不上班?
——我退休了——那我是不是也退休了?
——我们能不分手吗?
——不能。
——为什么——我太小了,谈恋爱会影响我的学习。
——怎么可能呢,我们都同学8年了,你每次都考倒数第一,在我印象里,还没有什么事情影响过你的成绩。
它几乎是颠簸不破的。
说实话,你相貌平平,脑子又笨,除了我不可能有人会真心喜欢你,还是死心塌地的跟我好吧。
——老吴,你就不会说点儿让人舒服的话吗?
——说好听的有什么用,我的理想又不是当马屁精。
——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理想是在不久的将来和你一起过日子。
——然后呢?
——然后一起生个孩子。
把他养大,让他也找个中意的姑娘一起过日子。
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就可以无穷尽了。
——子子孙孙无穷尽,你难道不累吗?
——为什么会累?
——天为什么永远都是空的?
——你没事吧。
——这日子一天天过的,——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你说我活得不耐烦了?
——我没说你活得不耐烦了?
——你们刚才听到了,他是不是说我活得不耐烦了。
——我只听到你们说不耐烦,但不知道是你们谁不耐烦。
——老包,我们缘分已尽,就此绝交吧。
——就按你说的办吧。
——朋友一场,我最后再送你一句话:去你妈了个逼。
——她几乎每个月都要和我分手一次。
我都成了她的卫生巾了。
——血液没用。
啥也学不会。
再在学校待下去,我的人生就不复存在了。
——老包,我一直以为你是个粗人,没想到你还有如此细腻的内心世界呢。
——连朱晓琳都能硬着头皮上学,你为什么你不能?
我跟你们家朱晓琳不一样,她是女的,即使学到最后连十个阿拉伯数字都认不全,你也会把她娶回家,养她。
可是,老五,你会娶我吗?
你愿意无论顺境或逆境, 富足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忧伤或喜乐,都深爱着我,对我忠实,直到天长地久吗?
——老包,你让我为难了。
——你不读书干什么?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别咯吱(?
)我了。
以你现在的精神面貌步入社会,恐怕只会成为我国的负担。
——你要进来吗?
——不了,我要去找个能当孤儿的地方。
——你有那儿的地址吗?
——没有,不过我想,只要能走的足够远,就一定能找到的。
——你说等你长大了你才想变成孤儿,你还没长大呢。
——我等不及了,我必须尽快变成孤儿。
——那要是我以后想找你玩儿,是不是永远也找不到了?
——我们可以一起去当孤儿。
——没事,我爸只是又忘了吃药了。
——别去管那些可怜的单性繁殖动物了。
还是谈谈我们自己吧。
孩子们,你们面前的课本在不断告诉你们,你们是这个世界的万物之灵。
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高级动物。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你们的一生除了不知道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到哪里去之外,你们终将一无所知。
课本上也在不断告诉你们,你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事实确实:你们的一生,除了你们的自私,你们的自大,你们的愚蠢和你们的贪婪,你们终将一无所有。
孩子们,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我们一代又一代地妄谈着真理,真知,但是,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我们从来就没有过,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真正的知识。
全世界的图书馆和头脑中只不过是人类日益丰满的愚蠢!
——Class begins. The topic is: how to be a useful person for society?胖小孩是电影里唯一的英雄。
导演没吃药。
好喜欢。
李红旗的文字作品我看过些,诗一般,小说读不下去,随笔相对好看些。
好在哪呢?
应该是那份“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的姿态。
他的文字(确切地说是观点、言论)极富侵略性,总是剥皮剔骨,咄咄逼人。
换言之,在这个“弘扬真善美,藿香正气”的主流语境之下,他却好发且也总能发出些“惊人之语”,无论真知灼见还是强辞夺理,总之,相对于中庸的、和谐的普适价值,是叛逆的、刺耳的、不一样的东西。
而且,他似乎又并不耐烦于(或不屑于)说理和铺陈,一副爱谁谁的立场。
倘以类型运动员来作比,显然他不是以耐力见长,而更像是爆发型。
但说实话,他的电影真的很“难看”,长钩带刺的作品,确实不可能迎合大多数。
有所区分的是,他并没有如大多数独立作者和电影新手那般陷在文青式迷茫里一味忧伤,就算同是沉闷,它也和沉溺于个人表达的呢喃梦游有着本质区别,且看片中的几组对话:(一对男女同学)我太小了,谈恋爱会影响我的学习。
怎么可能呢,我们都同学8年了,你每次都考倒数第一,在我印象里,还没有什么事情影响过你的成绩。
它几乎是颠簸不破的。
说实话,你相貌平平,脑子又笨,除了我不可能有人会真心喜欢你,还是死心塌地的跟我好吧。
老吴,你就不会说点儿让人舒服的话吗?
说好听的有什么用,我的理想又不是当马屁精。
(祖孙俩)爷爷,你在干吗?
不要打搅我,我正在感动呢。
(两个中学生)爸。
你爸是不是又忘了吃药了?
(两个小孩)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孤儿。
(两个中学生)老吴,去干吗?
有个约会。
和谁?
你妈。
不难看出,无论年龄身份还是人物关系,这些对话多少都有点荒诞离奇,莫明其妙。
它像是无厘头,但是偏冷,像是幽默,又显得不怀好意。
更要命的是,这么怪异的对白并没能使得影片组成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因为所有的人说所有的话,都是面无表情,照本宣科,还像大脑随时都会短路一般,隔老半天才憋出一句,填充其间的,是刻意的卡壳、迟滞和静默。
所以,梳理李红旗的电影美学,仅依个人经验,约摸可以概括为莫里斯·皮亚拉式反叙事,罗伊·安德森式反演技,蔡明亮式反蒙太奇……但实际上,这种学院式总结可能又并不准确,纵观导演从《好多大米》到《黄金周》再到《寒假》这样一路拍来,我不揣冒昧地猜测,他拍电影的初衷或说诉求,其实主要就是围绕一个“反”字,反节奏表达,反象征隐寓,反诗意美感,反内容也反形式,总之就是断裂,反常,标新立异,离经叛道,现存的、固有的一切事关电影的条条框框,都在他致力于冲开并打破之列,所以,他的重建行为应该都是基于破坏之上的,典型的不破不立。
问题是,电影发展百年有余,哪有说革命就能够把命革掉的道理呢?
所以我们看他的电影,最直观的一面总是生涩,呆板,怪异莫名而又无从言说,但随着技术的熟能生巧和理念的不断扬弃,在反感并鄙夷一切的同时,他的电影其实又在做着微妙调整,尤以《寒假》痕迹明显。
比如影片中间几次插入的俯拍空镜配上若有若无的哼唱音乐,就明显有了点好看又好听的架式,同时这种变奏也不可避免地生出另一种冷峻和诗意。
而结尾课堂上学生们昏昏欲睡的画面配上左小诅咒暴烈的音乐,这种讽刺警醒意味显然已有着明确而又强烈的表达欲望。
于是,问题也随之产生,这种昭然若揭的技巧伎俩,难道不是他一开始就致力反对的部分吗?
进一步说,一部反常规的影片,真的是反得越彻底越好吗?
如果不是,那它到底又该反常到何种程度才最为相宜呢?
从这个角度看《寒假》,较之导演前两部长片,它大概也算是“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了,尽管还是怪诞反逻辑,但在分寸感的拿捏上,李红旗显然已经越来越娴熟,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63届洛迦诺电影节上,《寒假》一举斩获最高奖——金豹奖。
华语电影里,之前还有吕乐的《赵先生》、王朔的《爸爸》、郭小橹的《中国姑娘》获此殊荣,以此管中窥豹的方式观照这个电影节的艺术探索标准(《爸爸》的黑色荒诞和对冯小刚的影响,《赵先生》极富创意的两段式转折,《中国姑娘》和《花》的相映成趣及文学小标题结构),它在名气和影响上较之欧洲三大节虽尚有不及,但在姿态上似乎确实更先锋小众些。
而按照福楼拜的观点:好的作品,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或者是在趣味性上,都会和绝大多数读者有疏离感。
所以,对于执意要“把棋子下到棋盘外面去”的李红旗,站在更高更远视野更开阔的位置,或许才是一个好观众的最佳选择。
中学生演员的脸是世纪之交,城乡结合部,快长大成人的脸,他们离麻木尚还有一步之遥。
他们是野生的脸,他们的脸出现在银幕,像一株夹缝中长势怪异的植物,在颓风中不动声色,偶尔摇摆。
让我想起刘晓东的画作。
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完全作为“道具”,这形成一种间离效果,连同对白:冷不丁的幽默,绝望处境下无意识而生的幽默,被如同在课堂上被点名朗读的语调道出。
因而我们也并不会沉浸于情节和叙事,导演可能更想我们关注的是人之间的割离感,这割离感不是来自于冲突,而是来於对白间的沉默和错位。
他营造出一片毫无希望的废土,儿童,少年,中年,老年在有时长达十分钟的固定镜头中killing time。
我甚至感觉导演在片中暗含着一种态度:对这片土地和人的唾弃和嘲笑。
当少年a问b,不读书你干什么,b回答:为中国特色shzy奋斗。
在看到监制其一为朱日坤,作曲左小祖咒,似乎明白点什么了。
这是一部反对派拍的存在主义式作品。
包含了对婚姻、教育、家庭等一切人类制度的反对派态度。
所有“负能量”的展现,其实是为我们提出一个个足够坏的样本,因为创作者心中似乎有一座天堂。
哪怕创作者是真的恨,比如我觉得鲁迅骨子里是真的看不起中国人的。
先转帖一段豆瓣里的故事梗概: 中国北方,冬天,内蒙古的一个小镇,九个少年,两个儿童,一群隐隐约约的成年人。
这些无所事事的人,生活在那个沉闷的,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的地方,最后,果然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了电影之后 ,你会发现这是一段诚实的故事简介。
这真的不是一个讲故事的电影,什么是电影,电影就是讲故事吗,是戏剧吗,拍电影是拍戏吗?
大部分时候电影是讲故事的,大多数时候拍电影就是拍戏。
用罗伯特•布列松的话来说,我们目前的电影,都是拍摄下来的戏剧。
这不是一部讲故事的电影,其实是讲生存和生活的状况的电影。
看了电影之后 ,你还会发现里面的演员好象全是非职业的,非职业演员也就罢了,本色表演不行吗,非也,李红旗导演的是呆若木鸡的表演,是没有表演的表演,人物表情生硬、语言书本化、说出来的台词口语严重书面语化,说话腔调犹如无感情的读课文,行动缓慢仿佛慢镜头。
我觉得,演员语言动作的迟缓,异于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其实他们演的是人物的内在自我。
将人物内在的那个 “我”放出来了,学生们因为一样的成长环境,接受一样的社会要求,接受一样的教育,他们的内在自我一样的口语书面语不分,一样的说话腔调,一样的行动迟缓。
直到寒假结束,导演想表现大人们和孩子们的社会自我,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才恢复了正常。
还有让人吃惊的,电影里孩子家里家徒四壁(不是因为贫穷),男孩的卧室除了没有床头的床,一个台灯,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再就什么也没有了。
家具的简约犹如在演话剧,导演布置一个舍去床头的床也可能是为了做减法,让画面更简约,以免观众眼光哪怕片刻停留在床头上,也是为了让观众更加走心,体会人物的内心状态。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冬季,北方的冬季真是个拍电影的好季节(朱文的《海鲜》也选择在冬季),如果选择夏季,观众会不小心关注人物以外的风景,下了雪一片白茫茫的冬天,你能看到啥呢?
就看演员把。
回到这部电影,电影里居然没有出现过一辆机动车,除了剧情不涉及,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没必要看到不相关的东西。
看这个电影的时,会有那麽几段,你会吃惊的听见拍摄电影时摄影师的呼吸声,导演特意没去掉,这可能和电影里特意加上的钟表的滴答声一样,只是为了使画面更安静,观众更沉静,宁静致远。
这个电影其实可以分为两段,寒假中(真实的自我)和开学后(社会的自我)。
寒假是这样的一段日子,学生们可以暂时脱离他们的社会身份--学生,一定程度的回归真实的自我。
李红旗安排演员语调单调枯燥的说话,步伐缓慢一致的走动,人和人之间站在一起坐在一起似乎永远都保持着拉不到手的距离,寒冷的冬天仿佛人物内心的荒凉,外化了内蒙古职业高中生的内心世界。
人们在寒假里的表现,就是他们的内心,就是他们的真我。
是的,青春和人生不都是春光明媚,繁花似锦,青春和人生也有这个样子,世界是寒冷的、无聊的,我们是自私的、孤独的、愚蠢的,我们迫不得已保持距离和别人相处,其实内心都想成为孤儿。
这就是很多人的青春,很多人的人生。
<图片5>开学后,孩子们回到学校又坐在一起了,又回归了学生做为社会人的身份,他们又有了正常人类社会说话和行动的方式。
李红旗在电影里安排了两位老师,开学后在课堂上提到了学生们的内在自我和社会自我。
一位生物老师,据其儿子说今天没吃药,课堂上推开书本,大发“谬论”,醍醐灌顶,他说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内在自我:你们的一生除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之外你们终将一无所知你们的一生除了你们的自私你们的自大你们的愚蠢和你们的贪婪你们终将一无所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妄谈着真理真知但是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我们从来都没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真正的知识全世界的图书馆和全世界的头脑中装满的只不过是人类日益丰满的愚蠢
另一位英语老师,上课前先写在黑板上一段英文,提出了人做为社会的人永远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是的,这就是社会,社会关心你的永远是你如何对社会有用。
<图片4>片尾昂扬而起的是摇滚师左小祖咒的音乐,节奏动人的鼓声,凶猛咆哮的演唱,我很喜欢。
2016年1月15日
这个导演不是造梦,我的感受就像最后镜头里被说教的学生,全片我几乎没有看到运动镜头,所有演员台词的念白完美地表达了导演需要的感觉?
不是很喜欢这个导演拍的这个类型,需要磨练还 我看到了一个愤青在喷,离婚的地方那个鱼眼镜头我也是没懂 构图里柱子柱子都是斜的 如果我拍那个小男孩会看到自己的叔叔被欺负 把另外一个男孩儿打走 左小祖咒的音乐太突兀了要是用窦唯的高级动物呢?
我又看到电影学院院长挂名
好实验。。。
显然是有意为之,不知道是执着坚持自我还是不在乎普通观众的理解。。。
那些supposed to be很深刻的台词、很有力的形式、很震撼的结尾却看得我好别扭,尤其是对白怪死我了,知道导演故意让演员照剧本内容生硬地背出来,但是那说话的方式(没有表情变化,对手戏的我的感觉就是你背一句我背一句,你背你的我背我的,还不理解自己背的内容。。。
有种演技太差的错觉。。。
)还有使用的语言(好多话都特书面,不是口语说出来的,比如那女孩她妈发现毛裤少了一半质问她:“它的另一半去哪了?
”直接说还有一半哪去了多正常,还有“这可是你舅舅从很远的地方给我买回来的!
”加之生硬的调调,呃,反正看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多么怪异)总之一直觉得不太自然、有点做作还有点无聊但又耐着性子看。。。
就像在大街上看见某穿着怪异青年,你又不好意思笑,因为虽然你不觉得他酷但你知道他在耍酷,况人家一本正经自我感觉良好。。。
不过看到最后我自己心里也没悟出啥,只悟出了导演想表达啥,我对他制作本片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同时遗憾地表示在我身上他显然未达到预期。
想营造某种不一样的气场又把持不住,太想做出某种姿态以致形式大过内容,还是脚踏实地的好个人看法哈本着友好态度:P
得看完啊同学们 看了前十分钟 千万别离席啊
抽象倒不至于多抽象,劲劲的
这么厉害的片子我怎么现在才看!
有人管这玩意叫电影?艺术家不等于神经病...可悲...
3.5
比我牛逼的人就不评价#呵呵#
孩子说完了大人话 大人做尽了孩子事
寒假——除去除夕剩下了什么。
3.5- 相比耿军李红旗更加沉稳的讲述他自己所反抗的当下事物状态,刻意的台词,装进一群中学生的口中,说恰当也不恰当。而耿军在08年的《青年》里讲故事的方式是粗暴直接,他也是在讽刺东北当时是青年人的状态,那是一种生猛的力量。但大吹这是中国的罗伊安德森,是有点没必要。
不太懂这种片子想表达什么,但是他获奖了,就莫名其妙的觉得很牛逼
有些地方有点趣还是能耐着性子看完的,就是感觉不像阳间的玩意儿。片子有股酸腐的味道,感觉背后站着一群不学无术的失败文青,装腔作表达他们的绝望控诉。
反人物 反表演 反叙事 反对一切的反对 如果说元电影有反义词的话 那就是这一部……
实在太强,联想到《小宽宽》。李红旗在人物状态的把控上可能更贴近杜蒙,虽然两人的着力点各不相同(语言—表情),但却都借助冷峻的整体氛围,以此方式营造浑然天成的喜剧感。本片的内在机理与《黄金周》一脉相承,而我觉得新颖的地方在于,部分未成年演员的口语完全是机械化的,是一字一字吐出的。让观众无法察觉到语气变化,非常巧妙地挖掘出中文特有的韵律感(《黄金周》则更为抽象混沌,各有所长)。局部(两位小演员对视)甚至还输出了情感,而且影片中的北方冬天和上课的情节也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有情感加分。
看了以后想到那句歌词 我们都是美丽世界的孤儿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所有的成长都是撕裂与叛逃 活到中年突然意识到 时间并不是往前走的 而是日复一日在原地打转 这个时候 又要怎么活下去呢? 外景取得都很美 很像爱德华霍普的画 内景有些过于简陋了 当然知道导演就想要这种家徒四壁的感觉吧 但拍出来显得过于粗糙了 音乐实在是带劲
一部关于无聊的电影
生硬,太生硬,尴演,受不了。
有点意思,用非人类风格处理生活,台词都是书面语,但是如果翻译成英文就完全看不出造作,它得奖估计也是误读。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情况下的寒假,我可能不会看完这部电影。
一个冷漠沉闷的地方,里面的人也木讷的像玩具人偶一般,没有崇高的追求和思想,僵尸版的活着,阴沉的画面,并不是很让人愉悦的影片,但相信有的人能看到亮点,可惜我没有。
XXX……你叔叔会揍你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