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克辛》,今年8月上映的美国恐怖片,《X》和《珀尔》的续作。
老实说,前两作太过于惊艳了,导致我对《玛克辛》其实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实际上,怎么说呢,不达预期。
也不是说不好看,只是比起两部前作显而易见的有些逊色了。
故事发生在《X》事件的五年后,玛克辛顺利成为了成人电影届的热门人物,但想要真正成为大明星显然不能只靠成人电影,于是玛克辛一直努力寻找机会想要拍摄真正的电影。
但当机会来临时,危险也在降临。
一名专门以女性为目标的连环杀手盯上了玛克辛,以她五年前的黑暗历史作为要挟,想要从她身上得到什么…… 米娅·高斯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很优秀,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恐怖片,倒不如更像是影片结尾提到的,《玛克辛·明克斯的个人传记》。
有别于珀尔失败的人生和惨痛的人结局,玛克辛显然更加具有女主光环,是更加顺风顺水的人生,所以她最后的成功也不难预见。
电影的拍摄手法很连贯,包括其中用到了分半的表现手法,还挺新鲜的,就是眼睛有点看不过来(不是。
电影从演技到节奏再到画面都表现得很好,我对此感到有些不满的,是故事本身。
如果说《X》是非常规连环杀人狂的血腥表演秀,那《珀尔》就是对人物内心变态欲望的压抑剖析,两部电影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但都相当优秀。
而《玛克辛》将电影主场从偏僻的农场搬到了更加广阔的大城市,搬到了人物更多的好莱坞,却没有前两部那么亮眼了。
好莱坞的背景太大了,能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但也太平庸了,反而没有前两部那种变态的劲儿了…… 从《X》片尾那一段的画面可以看出玛克辛的身世不简单,从她踩爆跟踪狂的蛋蛋到毫无顾忌地杀死(间接)侦探,都能感觉到玛克辛内核的疯狂和冷酷。
而且侦探中间持枪追逐玛克辛的那一顿,我觉得如果警察不出现,死的肯定是侦探而不是玛克辛,因为玛克辛明显是把他往偏僻的地方引(。
可以说,从侦探出现开始,后续的一切应该都在玛克辛的掌握之中。
她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借用父亲的计划彻底将自己垒上成名的高塔。
这是对旧时代人们封建思想的反抗,也是对父权的反抗。
虽然大概能看出电影是想表达这么个观点,但怎么说呢,可能是因为内容和人物太多了,受篇幅限制影响,整部电影的表达欲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说实话有点浪费米娅·高斯的演技了((。
东西太多太杂,导致呈现出来的结果也有点不尽人意、浮于表面,明明很多地方都可以更加细化的。
至于这部电影跟前两部的联系,有一点让我挺喜欢的。
就是珀尔因为不是金发而失去了成为舞蹈明星的机会,所以她讨厌金发女郎。
而被她成为“与她拥有相同灵魂本质”的玛克辛,却追随了大众的审美,将自己的褐发染成了金发,最后完成了珀尔没能完成的梦想,成为了超级大明星。
挺讽刺的,但不得不说形成了一个闭环。
虽然是同一个演员出演的,但在人格魅力方面,我真的觉得珀尔完胜玛克辛……《珀尔》里米娅·高斯的表演太让人惊艳了……完完全全把珀尔内心的变化和欲望展现了出来,相比较玛克辛真的太平淡了。
总的来说就是,不及预期,但不妨碍是一部流畅的好电影。
豆瓣评分6,出于对前两部分喜爱,我可以抬高一些,给到7.6。
《玛克辛》以其直白的血腥和暴力,挑战着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和道德判断。
一些观众认为它过于残忍,是对人性的亵渎。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对现实社会中暴力和不公的深刻反映。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玛克辛》?
1、关于成长看豆瓣网友的评论中,有人对玛克辛存在了误解,认为这部电影中的女主角0弧光。
人物弧光是电影专业名词,意思就是一个电影里的主要角色要有变化,要么是心态上的转变,要么是性格的转变,总之不能平铺直叙。
但其实,把X三部曲连起来来看,玛克辛的变化挺大的。
在第一部《X》里,她是一个怀揣着梦想但是有点内向的女孩,她是被恶魔选中的人,但是在第一部中她明显处于被动的状态。
电影学者卡罗琳·科尔本提出了“最后的女孩”概念,这就是指恐怖片里的那位幸存者,而玛克辛就是《X》中“最后的女孩”。
一般这种天选之子都有一段奇葩的身世,一般是无比善良的人,或者无比纯洁的人,就像《林中小屋》里的“处女”,但是玛克辛不是,她野心勃勃,并且一直坚信着父亲带给她的信条:“我绝不接受与我不匹配的人生”。
所以玛克辛符合爽剧女主的一贯设定,她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成为好莱坞巨星。
因此,她不惜一切代价,试镜的时候非常配合,导演要检查她的胸部,她毫无所谓地袒胸露背。
她是拍摄色情片出道的,相当于好莱坞最底层爬起来的人,而最终,她成功试镜上了一部恐怖片的女主角。
试镜结束后,她肆无忌惮地对其他面试者嘲讽,这不是爽剧女主是什么?
而后,在遇到挡着自己路的司机,她直接上去暴揍,打烂了那个男人的脸。
为了拿到角色,她也成为了杀人不眨眼的狂魔,直接用起重机将一个人压扁。
当好莱坞杀人狂魔“夜行者”出现的时候,制片人让她解决掉这个人,并且希望不再有其他女明星受伤,玛克辛被迫卷入了这场战斗,然后“夜行者”就是她的父亲。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一枪打爆了父亲的头。
在影片的结尾,她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参加电影节,这都是她努力的结果。
整个电影都非常疯批,尺度很大,有很多血腥暴力的画面,但共同塑造了玛克辛这位颇具特色的女孩。
2、暴力美学评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一下缇·威斯特的暴力美学。
其实这个导演的编创能力真的一般,三部曲的剧情都非常简单,但是画面效果真没得说,不知道这个剧组拍摄一部戏要购买多少CC的血浆。
缇·威斯特出生于80年代,他应该是80年代好莱坞恐怖片的狂热粉丝,因此在《玛克辛》里有不少致敬80年代恐怖片的画面。
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其实他还是致力于用传统的镜头技巧来表现恐怖的画面,《X》是他的首部恐怖片尝试,而且镜头上就给了观众许多视觉冲击力。
比如牲畜直接被撞飞,血肉模糊的画面。
另外,他还很喜欢塑造一些丑陋的角色,比如农场主之前是个老兵,他的皮肤有点被烧伤的痕迹。
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珀尔。
以及斧头直接砍人的画面。
当然,这个应该是在致敬《闪灵》吧?
《玛克辛》延续了这种风格,甚至更加疯狂。
比如玛克辛直接踩碎了一个男人的蛋,镜头则直接给了蛋蛋一个特写。
由于剧情便是在拍摄恐怖片,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因此片中也大量运用了恐怖片的技巧,比如被血浆浸泡的苹果,演员吃完以后,嘴边都是血浆。
戏外,一个名叫“夜行者”的杀人狂魔专门挑好莱坞年轻的女明星下手,但是看上去似乎是在帮助玛克辛解决星途阻碍。
玛克辛的黑人男友被杀的时候,镜头给了刀割破脂肪的特写,显得非常真实和震撼。
玛克辛的男友浑身血肉模糊地躺在担架上,这种感觉就像是《X》里被白布盖着的牲畜。
另外,性与暴力往往不分家,尤其玛克辛之前还是色情行业出身。
所以影片中难免会有一些情色镜头。
比如玛克辛用枪抵着男人的嘴巴……
她还让这个男人脱光衣服趴着,懂的人都懂他想要干什么。
这个死基佬本以为自己会被后入。
但没想到,玛克辛直接用高跟鞋踩断了他的命根子。
既然用不到,老娘就帮你解决掉。
这就是导演所塑造出来的玛克辛。
而她,还是个瘾君子。
导演毫不吝啬地向观众展现了好莱坞的欲望,空虚,以及众人为了成名成利而迷失自我的状态。
玛克辛的妆容也是一贯夸张,蓝色的眼影、烟熏,以及她直接用妆容将面具焊在了脸上。
导演的用光也非常大胆,主要是红、蓝、黑三种颜色。
红色通常与激情、危险、暴力和爱情有关。
在恐怖电影中,红色可能用来预示即将发生的血腥场面或者增加紧张和恐怖的氛围。
蓝色常常与忧郁、孤独、冷静或者神秘相关联。
在《玛克辛》中,蓝色可能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营造一种不安和神秘的氛围。
黑色是电影中用来表达恐惧、死亡和未知的经典色彩。
总之,该片的恐怖氛围拉满,虽然剧情薄弱了一点,但是当个爽片看挺好的。
老套无趣,叙事破碎,电影走到三分之二,剧情逻辑和人物还没有立住,故事还没讲明白,叙事添加了过多毫无意义的人物和情节,除了拖慢节奏,对塑造人物和氛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是ooc了,Maxine在《X》里和Pearl贴身搏斗,开车碾人连眼都不眨,在这一部里毫无杀伤力,经常流露无辜眼神,需要被人引导和说服,几乎就是无辜纯洁小白兔,《X》末尾刚刚崭露头角的角色,这一部还没完全立住已经ooc,也能感觉导演想踩女性主题的点得分,结果也只是妄图通过女导演和Maxine毫无意义的装酷和满大街走秀达到目的,完全抛弃前两部女性人物身上的野心和欲望,更别说以此衍生的粗砺的野蛮感,甚至还要加入Maxine幡然醒悟决定girls help girls的剧情,片尾突然切入邪教设定和家庭伦理,整个电影浪费了米娅·高斯,浪费了好莱坞设定,风格卡在铅黄电影和90年代二流恐怖片之间,不知道的以为是拍家庭伦理片,导演你告诉我,whataya want from me啊?
没前两部好但是作为系列收尾作很棒了 x里疯了一整个片到3x里开始收拾烂摊子了 更现实了点吧毕竟人生不可能像miller那样杀了pearl开车跑了之后啥事没有 依旧很多宗教元素 第一部很多元素的提及(镜子毒品还有名句我就是明星) 令人欣慰的就是maxine这种利己主义者本质上并不坏 看到片尾有种she deserve all things的长吐一口气的感觉。。
片尾有点像冰冷热带鱼 maxine从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为加害获利者 其实镜头外maxine从宗教的魔爪中获救了 戏中戏的清教徒2中她的头被砍下来了 有没有可能其实戏中戏才是她真正的结局 而且她也确实靠着被谋杀出名了。。
还有就是也可能是maxine杀了她的朋友们。。
一个嘲笑过她老土 一个说她演恐怖片成不了 那个男的看了她那个录像带 所有人都有被杀死的理由 最后女导演跟她说死了的女演员只是吃老本 我觉得maxine以后也会是这样的评分怎么不高啊唉
血浆和剧情紧张度不足,比不上前两部《X》《珀尔》,踩Dan和爆Tou倒是两个突出的镜头。
整体讲玛克辛从接拍成人片到转型拍恐怖片,进而成为大明星的故事,这中间离不开“夜行者”的“助攻”。
洛杉矶连环杀手“夜行者”接连害死玛克辛身边的朋友,还雇了一个私家侦探跟踪她,拿玛克辛杀死珀尔的旧事作要挟。
“夜行者”显然和玛克辛因缘匪浅。
以下剧透---“夜行者”捉住玛克辛,露出真实面目,竟是玛克辛的爸爸。
他已成为Xie教头目,还以Xie教教法要处置涉黄的玛克辛,幸得警察救助。
玛克辛掌握主动,擒住爸爸,提交警方,一举成名,爸爸倒成了“助攻”。
他轰掉爸爸的头颅,应该是幻想吧。
向来以专注小成本电影的A24电影公司,在2024年又推出了他们的最新恐怖电影作品。
作为业内著名的独立电影公司,在2022年凭借一部以小博大且获得奥斯卡奖的《瞬息全宇宙》让该公司名声进一步增强。
也是在同一年,A24与导演缇·威斯特合作的两部恐怖电影《X》和《铂尔》分别于3月和9月上映,虽然两部影片的票房表现很普通,但却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两部影片属于是系列类型,在故事和人物上也属于是延续性质,但由于该系列电影本身的定位问题,导致该系列影片成为典型的小众电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票房。
不过这种小众的定位也成为影片能够吸引一部分观众的最大特色。
在今年7月份上映的《玛克辛》是继《X》和《铂尔》后的第三部作品,作为前两部核心主演的米娅·高斯在该片中继续出演女一号玛克辛。
影片还是在前两部的基础上把故事继续进行延续,片中的玛克辛一直梦想着在电影圈能够成名,按照角色的设定,此时的玛克辛继续坚持着不惜一切代价要成名的信念,最终在复杂的好莱坞电影圈走红。
这其中有关玛克辛的一系列经历,则可以看作是成名的代价,在看似风光无限的好莱坞的背后,是复杂多变和潜移默化的不成文规则,用杀出一条血路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依靠该系列电影声名鹊起的米娅·高斯,在整个系列中的表现堪称惊艳,从最初的懵懂少女到后来的泼辣女人,这个转变过程充满了暴戾和杀戮,这也导致该系列电影被重重打上了暴力、裸露、血腥和粗口的标签。
这也就注定了影片的受众有限,甚至于无缘登陆一些国家的电影院,好在A24在成本控制上非常拿手,因为《玛克辛》这部影片的成本仅有200万美元。
北美1500万美元的票房已经是让该片盈利不少,而全球2200万美元的票房,更是大赚一笔,如此表现也是2024年度以小博大的典型之一。
作为整个系列的终结篇,《玛克辛》的票房表现基本是前两部的票房之和,虽然口碑下滑明显,但好歹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收尾。
【END】
如果要说现如今有谁是复古系恐怖电影的领导者和狂热粉丝,鬼才缇·威斯特是第一,从来不看新片的奥兹·珀金斯(长腿怪)可能是第二。
其实早在X三部曲前,缇·威斯特就用《邪恶之屋》(The House of the Devil)和《鬼店另有主》(The Innkeepers)等作品展现着自己对复古色彩的喜爱。
而X三部曲,可以说是A24和他,将这种复古和怀旧理念给完美体现出的一套作品。
从第一部《X》的70年代暴力狂潮,乡巴佬恐怖片的回魂致敬,再到《珀尔》里电影黄金时代的反叛颠覆,以及这部终章《玛克辛》中恐怖电影在80年代连环杀手时代的非议和飞跃, 缇·威斯特完成了其对三个电影年代的致敬怀念。
值得一提的是,缇·威斯特不仅在《玛克辛》中完成了对恐怖80年代的风格致意。
更把它变成了一场恐怖电影和80年代的历史回溯,其中所谈到的和所展现的,都是导演的各种细节心思。
1.恐怖女王在玛克辛和里昂的交谈中,二人谈到了四位明星。
首先是去年凭借《瞬息全宇宙》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的杰米·李·柯蒂斯,1978年她出演了恐怖大师约翰·卡朋特的《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一举成名并获封为好莱坞的尖叫女皇,之后更出演了《舞会惊魂》(Prom Night)《血溅回旋路》(Roadgames)等80年代经典恐怖电影。
第二位也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老朋友了,约翰·特拉沃尔塔,1976年他出演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经典之作《魔女嘉莉》(Carrie)。
第三位,黛米·摩尔是出演了1982年的《寄生魔种》(Parasite)。
第四位波姬·小丝的成名处女作则是1976年的《甜美爱丽丝》( Alice, Sweet Alice ) 。
2. 蒂达·巴拉 ,三部曲的串联之人在和好友交流完后,玛克辛在一颗星光大道上的星星上踩灭了香烟。
这颗星星的主人名叫蒂达·巴拉Theda Bara,默片时代她曾经红极一时,以扮演浪荡的女人为主,成为好莱坞妖妇潮流中的领军式人物,好莱坞第一批性感偶像。
1926年, 蒂达·巴拉宣布息影,1955年她死于胃癌,享年69岁。
如果你还对前两部电影有印象的话,其实珀尔的鳄鱼就叫做Theda 。
而《珀尔》的故事发生在1918年,此时正是蒂达·巴拉的事业巅峰期,电影中电影院所放映的就是她1917年主演的《埃及艳后》(Cleopatra)。
从《X》中的鳄鱼,到《珀尔》中真身登场,以及《玛克辛》中转瞬即逝的明星。
蒂达·巴拉是缇·威斯特心中的三部曲核心元素之一,从色情到明星,从巅峰到再见,蒂达·巴拉和珀尔和玛克辛一起经历了漫长的电影时代。
3.巴斯特·基顿影片中相当直观狠辣的反杀戏码,玛克辛面对的是一个装扮成默片大师巴斯特·基顿的变态。
所以这里是一个双关梗,Buster既是骂了这变态,也是巴斯特的名字。
4.《惊魂记》《德州电锯杀人狂》《七个毕业生》,但是没有《活活生吞》片中玛克辛参观了《惊魂记》的片场,这也是导演亲自认证《X》中初遇珀尔受到了《惊魂记》的影响。
而之后玛克辛拿到的剪报,上面标题 The Texas —— Massacre ,毫无疑问是对《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是其灵感来源的认证。
不过电影中,里昂在录像带店看的鳄鱼电影,并非公认影响了《X》,讲述乡村人魔与食人鳄鱼故事,托比·霍伯1976年的《活活生吞》(Eaten Alive),而是1979年赛尔乔·马蒂诺的意大利电影《鳄鱼河历险记》(Il fiume del grande caimano )。
电影中也出现了大量乔·舒马赫1985年电影《七个毕业生》(St. Elmo's Fire)的元素,像是玛克辛首次遇袭反杀时的快剪里就能看到《七个毕业生》 正在影院热映。
5.夜行者夜行者的名头, 缇·威斯特当然是借用了美国历史上真正的连环杀手理查德·雷瓦·拉米雷斯 Richard Ramirez,这位Night Stalker被指控13项谋杀,虽然被判死刑但一直没有排上号,最终于2013年6月7日肝功能衰竭死亡,53岁。
对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2021年网飞的四集纪录片《黑夜跟踪狂:追捕连环杀手》(Night Stalker: The Hunt for a Serial Killer)。
6.清教徒,电影争议在X三部曲中缇·威斯特很明显是反对所谓保守主义的,从《珀尔》的性压抑和宗教家庭的扭曲,再到 《玛克辛》 中恐怖电影被污名化的非议时期。
比如1984年的《平安夜,杀人夜》(Silent Night, Deadly Night),因为描绘扮成圣诞老人的杀人狂而遭到社会批评,但电影还是卖得不错。
缇·威斯特电影中的《清教徒》,一定程度受到The Crucible的影响,这个戏剧讲述猎巫时期时一座村庄里的迫害,是对麦卡锡主义的讽刺。
缇·威斯特借用这一元素,反映了女性和恐怖电影被诽谤和污名化的历史。
7.Bette Davis Eyes《玛克辛》的最后一颗特效断头和观众四目相对,自我致敬的《珀尔》片尾。
这时电影响起的歌曲是Kim carmes的Bette Davis Eyes,这首歌还在2015年泰莎·法米加主演的恐怖喜剧《幸存的女孩》(The Final Girls)中登场,说实话,这是部相当出色的对于砍杀类型的解构电影。
8.铅黄和其他元素的引用《玛克辛》除了致敬《甜美爱丽丝》外,其实情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少女周围的谋杀案和凶手的动机,而且二者都大量借用了铅黄元素。
铅黄作为意大利恐怖电影的重要部分,《玛克辛》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杀手,以及行凶时反复的凶器和手部特写,反杀和录像带店桥段的全红色打光都充满着这种恐怖色彩。
电影中凶手初露特写的黑色手套,也模仿了意大利恐怖大师达里奥·阿基多1970年的《摧花手》(L'uccello dalle piume di cristallo)。
除了铅黄凶杀, 缇·威斯特在采访中也提到了保罗·施拉德1979年的《赤裸追凶》(Hardcore),1984年罗伯特·文森特·奥尼尔的《天使》(Angel),1982年盖瑞·谢尔曼的《美国那条黑街》(Vice Squad)。
毋庸置疑,这部电影受到了大量七八十年代凶杀悬疑电影的影响,砍杀反而不是它的重点。
从2022年到2024年,缇·威斯特携手A24走完了这场回忆过往的电影时代长跑。
从电影黄金年代到恐怖电影黄金年代,每一次电影的飞跃,都冲击着压抑保守的老观念并引发着好莱坞的抗议浪潮,但电影依然在蓬勃发展,恐怖电影依然成为了当今如此多元且不可或缺的类型。
作为系列暂时的三部曲终章,我个人对《玛克辛》还是相当满意的。
因为对我来说,80年代确实是恐怖的狂欢年代,各种各样的作品层出不穷,那个时代有着数不清的大师,大师们又有着数不清的点子。
缇·威斯特把第三部最终定在80年代,也能看出他对这一年代的喜爱。
他那复古的滤镜效果,电影历史的运用,都让人感到惊喜。
不过如上文所说,他确实没用过多致敬80年代的砍杀电影,估计是因为《X》已经完成了对砍杀的致意。
所以这部转而向布莱恩·德·帕尔玛一类的恐怖悬疑迈进,并把意大利铅黄元素融入其中,构成了缇·威斯特的一部集侦探警探和铅黄杀手为一体的黑色电影。
另外《玛克辛》中的几幕凶杀戏也很有看点,第一场反杀的直观暴力不用多说,托比·霍伯早就玩过的女性大棒反杀,在这里成为更加露骨的以枪指代——拥有权力并抹杀了权力。
红色的表现色彩运用,俯视镜头后的关系对调,都让这场血光四溅的戏码饶有趣味。
第二场戏码则是铅黄凶杀的最佳体现,冷酷、仪式感和明晃晃夺人耳目的凶器反复闪现。
影片最终的大戏,玛克辛被套头的场景,很有《黑色圣诞节》之感。
后面凶暴的爆头戏,简直就是80年代必不可少的卖点,那时候可是一部机器人恐怖电影都要把人头打爆的。
第一场反杀戏的女性大棒情节外,《玛克辛》整部电影中的女性色彩不在少数。
其实缇·威斯特三部电影中都有着这一浓厚的元素,而且是根据年代一步一步推进的。
在《珀尔》中,1918年的电影界开始出现性感明星,世俗宗教观念对女性的压抑开始打破。
《X》的70年代,身体自由与性自由被提上台面。
而80年代,玛克辛与蒂达·巴拉的告别宣告电影中一味性感与出卖的年代正在消亡,伊丽莎白·德比齐饰演的女导演伊丽莎白,从色情业脱胎换骨的玛克辛,把压抑宗教父权打爆头的结局,都是这一元素的体现。
最后不得不说, 米娅·高斯很已经是目前的恐怖女皇,但这三部曲和《无边泳池》之后暂时看不到她有什么有档期的电影,希望《刀锋战士》里的吸血鬼女皇能继续疯狂。
缇·威斯特难道还要继续这个系列吗?
他在采访时说《珀尔》结尾时霍华德回到家,那里肯定会发生什么。
所以珀尔和玛克辛还都可以有续集。
然后,伊丽莎白·德比齐实在是太酷了!
没有太大惊喜,没有太多期盼,没有太多新意,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2星,相比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惊恐水平在线,第三部突然一下转变了风格,变成了文艺剧情片,恰似好莱坞往事。
第一部的风格是复古,第二部是追忆,都是比较纯粹的恐怖片。
第三部则想致敬太多老片,甚至想把80年代的那些新闻事件和时代元素都揉进来,整活太多,显得十分凌乱,甚至连给反派人物好好塑造的时间都没有了,最后草草收场,成了一部好莱坞追梦片,跟恐怖片的初衷南辕北辙。。
上一部《Pearl》中,放映佬給Pearl播地下色情片,說這是趨勢,時值1918。
這一部《MaXXXine》來到1985年,還有比他放映的更變態的影片被製作出來——有錢佬草芥人命虐殺實錄。
這個有錢佬角色參考了80年代加州崇拜撒旦的連環殺手『夜行者』Ramirez ,借用了他的倒轉五芒星。
85年也是連環殺手吳志達被捕的年份,他與同夥會拍下凌辱受害者的影片…… 爆頭,爆春袋,截肢,碎尸……毫不吝嗇血漿肉碎,因為這一集預算充足,梳化服道景,靚到飛起,仲有啲膠片顆粒感,務求令觀眾快速入戲進入80年代。
仲請多咗星𠻹:Elizabeth Debicki,Michelle Monaghan,Lily Collins,Kevin Bacon…… Elizabeth Debicki飾演的導演,意圖很明顯,就是本片導演Ti West的傳聲筒,將自己的心底話一輪嘴講曬出嚟,諸如「A B-movie with A-ideas」壯志與偉論。
爾冬升在《色情男女》也試過,劉青雲飾演佢,而哥哥張國榮也是佢,好多心聲要透露。
Kevin Bacon做過《黑色星期五》 在本片飾演一個私家偵探,其中一場的造型與在《唐人街》中同樣演私家偵探的Jack Nicholson一鬼樣。
導演這種迷影行為在本片隨處可見:希治閣《驚魂記》裡頭嗰間屋,鹹帶店黑仔哥睇嘅鹹片《無邊春色綠門後》,有人扮差利·卓別靈、巴士達·基頓,Theda Bara (妖婦代表,延伸到Maxine),提及希治閣喜愛的金發女郎(上一部《Pearl》也提到) …… 人人為夢想來到這裡,大大隻“HOLLYWOOD”字牌下發生呢啲荒唐至極嘅事,你會諗起QT嗰套《從前,有個荷里活》仲有陳果嗰套《香港有個荷里活》。
《MaXXXine》結合《Pearl》來看:控制狂母親,失職的不在場的父親。
連環殺手成長背景常見。
弒母殺父,換來自由,希臘式悲劇。
在疯批三部曲完结篇《玛克辛》中,由爆浆小鸟、爆浆三明治、爆浆首级组成的豪华爆浆套餐相比前作明显不够惊骇癫狂。影片整体上有点《惊声尖叫》+《魔鬼深夜秀》的感觉,而最后却是讽刺物欲横流精致利己吞噬一切的好莱坞贼窝子(邪教横行+黄金年代),有些俗套了。私以为《X》>《珀尔》>《玛克辛》。
这就是属于那种,我知道你想讲什么,但就是很无聊的那种
明明是带有强烈cult风格和一定独立气质的系列,却偏偏在终章选择致敬八十年代好莱坞这样毫无惊喜的落点,而且致敬的方式更是老土——都2024年了还在颅内播放金曲+网红地点打卡+台词提及名人——因此几乎所有横向划入划出和分屏的剪辑手法以及升格镜头都无法创造出任何意外。为数不多值得细品的可能是选角,对比角色命运及其饰演者在好莱坞的现状可以反映后者的残酷环境。或许A24想逐步迈向主流,但如此放弃创造力完全不值当,看看影片中夜店墙壁上独自闪耀着的“neon”招牌,也有自己的光芒啊。
2.5 / 三部曲一部比一部差:到了这部既没有了《X》那般摇曳摆荡的叙述热情,也没有了《珀尔》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高潮到来之前,故事的双方力量交锋从未有效,而影像制作逻辑的对立关系在先前也从来没有被讨论过。因而我们既看不到“宗教制作他的电影”,也看不到“好莱坞其实是一种宗教”。多个概念层在一板一眼的叙事节奏中愈发支离破碎,除了女性故事的踩点给分之外实在看不到更独特的表达。
3.5,三部曲里面唯一能看的
Mia fucking Goth!
其实应该致敬恐怖电影的内在律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久しぶりwith 雪人酱/ 除了第三幕变得莫名其妙之外完全porn for vintage lover,德帕尔玛的分屏、giallo的色调和皮衣杀手、录像带店、关于驱魔电影的frame narrative、80s的反色情及反nasty video抗议,以及想起最近看昆汀书里写八十年代的电影里警察全在抓连环杀手(笑死)范儿起得足足的但剧本完全跟不上,只有Mia Goth星光闪闪,爱她!
好莱坞是邪教,我何尝不是信徒。大量恐怖片致敬类型片融入以及黑色大丽花,讽刺背景踩得还算实,B级质感也保持住了,可惜叙述表达完全空洞了,塞得太满导致原本精致又稳定的偏执内核和节奏都不见了,空有口号。该发的疯也没发起来,略失望。而且对观众有已阅前篇的隐性要求不是太友好。But anyways,Mia Goth you're a fking movie star!!!! (另:来LA两天,昨天路过了臭气熏天的downtown帐篷区,今天在比弗利century city 15看此片身边种种香气萦绕,切实萌生出了一种身处怪兽腹中的吃人之感。
第一部是恐怖片,第二部是剧情片,第三部是惊悚片。从本质上说,这部是对1960-1980年代邪典电影的复古致敬,从中能看到《惊魂记》系列的贝茨旅馆、《唐人街》的鼻梁贴、《赤裸追凶》的色窗表演、《疯子》中的砍头、《复制娇妻》的海报、《日落大道》的台词“我是明星”,及帕尔玛式分屏、巴斯特基顿混混等。即便如此,它缺乏活力,甚至无聊。它其实都不太能与前两部分联系在一起,虽然与第一部有直接联系,但问题在于缺乏细节。类似的电影,也一直教育我们,千万不要陷入自己世界的迷影怪圈,还是要先把故事做好,其他都是辅助。
没看过前两部,这部看完只觉得:is that it?对不起各种花式杀男人已经爽不到我了。在一个固定框架下空洞得没有任何内容。
#Phenomena電影盲盒# 沒想到是恐怖片,看得我一驚一乍的,老外們倒是反響很好。Maxine每次反殺的時候都會鼓掌,但是前兩部沒看過的我一臉懵逼。。。
复古虐杀片,味道挺对,剧本挺烂😅印象最深的两处是“人模”和“压车”。
Real Anora!
米娅高斯真的戏内戏外都是horror movie star大放异彩了🥹ps恐怖片的暴力戏份终于都是对准男角色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女制片人
米娅高斯怎么会这么美的!~
看了半天,我在期待什么。难看
比前二部好看,刚开始夜行者连环杀手剧情就比较吸引人,没看过前二部的直接稍微看下第一部再看这部就行了,第二部完全没必要看。
期待值降到最低,看完觉得也没那么差?跟《珀尔》和《X》的呼应还是挺多挺巧妙的。“I will not accept a life I do not deserve”真是狂气宣言
乱到不行…可能就是不熟悉吧,氛围营造全靠台词,追逐直接开始studio tour,人戏合一的癫狂也不需要出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