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部非常台湾风的电影,这种阴郁和牯岭街少年一样,一不留神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很饱满。
第一个,小翔追着爸爸的衣服在河里跑了很久,终于捞上来晾干。
这也许是他爸爸唯一一件可以穿的衣服,追它,却是为了入葬。
这件衣服和第一张画的意义相同,“回去找一张照片,和一套好点的衣服”。
第二个,长镜头,金士杰给小翔饭吃,教育他偷同学的便当不对,并狠狠地惩罚了他。
但随后讲起自己的经历,泪不打一处来。
他大概是在小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他愿意去指引这孩子如何走过人生,他和小翔说烧青蛙的故事,教他自立生活、保护自己。
第三个,小翔和老师对背大学之道。
其实没有太明白这个镜头存在的意义,但它让我觉得这孩子更加非同一般,继而欣赏起这老师来。
用迎接挑战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没有简单粗暴地瞧不起、“你滚出去”,就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
第四个,手枪仔那个彗星撞地球的家还有盲人弟弟。
手枪仔的可爱在于,即便生于这样一个家,他仍然乐观积极地讨生活,他并没有逃避自己作为这个家顶梁柱的责任。
而他对世事的洞察,又是何等“深刻”(譬如房市那一段,转瞬应证)。
暂且不论其生存之手段,其实在那样条件的家庭,他又有多大可能去做正当的营生呢,和郝蕾一样,只能在底层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斗争。
最惊悚的镜头,是继父说到没有人有可能找到小翼的时候,镜头转向了水泥桩上的球鞋,咯噔了一下……其实我一直在怀疑,郝蕾知不知道真相呢?
她让小翔离继父远一点,说明她知道小翼的失踪非同一般。
但是不是因为对生存的渴望,让她自己拒绝去相信她早已看到的真相?
究根结底,生存是戏中每个人的主题。
其实,这电影离生活一点都不远。
因为片子里背课文这段其中很复杂的情绪和让人有点意外的过程,立刻被这段古文吸引。
孤陋寡闻,以前从未听过,所以摘抄一下。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哪怕就只因为这段,也相信小翔以后会是一只可以跳出桶外的干烧青蛙吧。
我认为郝蕾确实有能力把每一部电影都演成代表作、即使是配角也可以成为整部戏的灵魂。
一个伟大的演员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就是电影的主角,把电影整体放在第一位、在整个片子里考察自我才是他们会做的事情。
表演到丝丝入扣、恰如其分需要功力、更需要修为。
当年金马奖评委认为郝蕾不是以煽情演法放大角色的悲哀,心境的疲惫尽收在她的眼底。
她的每场戏都亮眼,一个小动作都表现出人物深度。
这样的表演例如在教室里给老师诉说的一段:“我们曾经有一个孩子、后来我出了点事儿、就坐牢了、我丈夫有一天说孩子找不到了、我们报警了、但是没找到。
”那种面无表情又暗涌着泪水的表演我只能说真的很高级。
当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态度不同,如果觉得某些龇牙咧嘴、歇斯底里的表演技高一筹我也无法反驳。
《亲爱的》中鹏鹏与鲁晓娟走在喷泉旁,鲁晓娟答应一定把妹妹接回家然后鹏鹏主动牵起她的手时眼神微妙的变化、从难以置信、到激动、到坚定、再到释怀。
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她可以用眼神传达出故事、给予观众最美的表演。
《浮城谜事》中第一次透过咖啡厅的窗户看到丈夫跟别的女人从酒店出来。
记得郝蕾说过剧本上对这场戏的描写只有“五雷轰顶”四个字、自己也想了很多种方式、但始终不能精准的表达。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不动声色、却也传递出心里的惶恐和未知。
至于有争议的作品我也不想做什么评论、如果按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郝蕾演得已经让她有生理反应了。
颐和园里的余虹永远上扬的嘴角、永远骄傲着不妥协的面孔好像就在昨天、可岁月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
第四張畫-2010第一张画:爸爸。
影片的开始便是医院。
太宰治的小说《惜别》中的少年鲁迅周先生跟医科同学回忆起父亲重病的时候所谓的名医开的古怪药方和药引,什么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败鼓皮丸、平地木……甚至弥留之际的大声喊叫唤回垂死者的灵魂,完全是恶毒的欺诈。
——这些这些,小翔自然都没有做,他静静地在医院病房,看着父亲的气息微弱至死,连眼泪也没有滴下来。
大人说“带一张爸爸的照片来作遗照”。
小翔回家找了半天,除了爸爸的身份证,只有小时候和妈妈的照片。
于是,他画了一张爸爸的画像。
大小眼,细细的线条,这个男人画得有点丑,然而丑得有点真。
不知道小翔画画的时候有没有哭。
倒是校工爷爷打小翔的时候,他哭了。
“你的人生,才过了一点点。
”这话是金士杰跟小翔说的。
金士杰的故事,就跟表演工作坊里舞台剧演过相声说过的无数个相似的故事一样,空袭之后,失去了房子父母和家,至今还记得日本军人唱歌的声音。
的确,在爷爷面前,小翔那无比的凄惨怎么也惨不下来。
第二张画:朋友。
小翔被妈妈郝蕾带走,跟继父戴立忍一起住,认识了小混混,成了朋友。
他们一起干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在交班费的日子一起打劫小朋友、入屋偷钱发现有本盲文书便又把钱放回给人家。
我的好朋友,小翔的画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然而,老师娓娓教导,却依然无法让小翔理解这样一幅画在成人世界的含义。
第三张画:哥哥。
在小翔的记忆里有一个哥哥叫小翼,但是现在,他只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婴儿弟弟。
他总是梦见哥哥在海边的堤防一个人走着。
逐渐,整个故事浮出海面。
校工爷爷来探望小翔,他说要退休了,要回大陆看长江看黄河看上海。
他跟小翔说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干烧青蛙。
他希望小翔能够做一只坚强地勇敢跳出来的青蛙,就算受伤了,也要努力跳出来。
第四张画。
老师让他们每个人都仔细观察镜子里的自己,然后画出来。
我们期望经历过这些故事的小翔,画出一幅怎样的画呢?
畢曉海饰演的小翔,让人想起了《一一》里的洋洋,洋洋喜欢拍人的后背,因为对方总是不知道自己在拍他在看他。
小孩子的视界总是让大人惊讶。
更何况是一个像小翔这样一个敏感的小孩。
爸爸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是这样一个样子;大哥哥纳豆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最明显的特征不是圆圆的笑脸;哥哥永远不知道弟弟会永远记得自己……所有这些,小翔都记得,而且都画出来,他的画就是他的记忆,他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四张画,记录身边的最爱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
小翔没有画他的妈妈,辛苦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做着一份含辛茹苦还强颜欢笑的夜间工作;小翔没有画他的继父,在夜市摆捞鱼小摊,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哥哥;小翔没有画校工爷爷,金士杰生活的那个时代比他还惨,他给予小翔更多的爱和支持。
小翔没有画的这些人,其实反而更多地留在观众的心里,因为他们演得真是好;观众或许更希望小翔画一些更阳光更快乐的事物,然而,小孩子的心,就是一个无底洞,他看到的跟你看到的总是不同。
郝蕾跟小翔说哥哥小翼,她说“小翼,一个多好听的名字。
”若干年后,妈妈努力忘记过去的伤痛,她甚至忘记了儿子的样子;她带小翔回家的时候,剥了一个橘子给小翔吃,小翔不吃,她说“我不是要讨好你”;若干年后,她有新的丈夫和孩子,对于小翼,她几乎只记得他的名字,小翼和小翔,父母对子女的无尽希望,希望他们都能插上翅膀飞起来,就像金士杰所说的跳出来的那些青蛙一样得到自己的幸福。
你的人生啊,才过了一点点。
看完电影,最忘不了的就是金士杰和小翔的脸和这句话。
一个充满责备、爱和希望的话。
生活总不会就这样轻轻松松。
人的一生总会有磕磕盼盼。
村上说:光是承担我那点生命的重量就已经很累了。
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了,这是你应该负担起来的苦难。
[小翔]医生说:“小朋友,你爸爸今天就要离开你了。
”护士说:”你在这里陪着你爸爸,等他走了以后通知我们。
“里面是冷色的病房,窗户外暖色的树叶飒飒作响。
小翔拿出一张草纸,吹了吹,分成两张,撕下一张,盖在了爸爸的脸上。。
10岁,父亲离开了人世。
没有干净的衣服,小翔去山里,用泉水洗,一失手,衣服就顺着水流飘走。
找不到一张父亲的遗像,小翔画了他的第一张画。
大礼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亲属。
就这样送走了父亲。
以后怎么办?
还要生活。
于是中饭就偷学校老师的便当,晚饭自己下泡面吃。
没有朋友,放学以后一个人走很长很长的路回家。
第二天偷便当的事还是被学校的校工发现了。
当被问及怎么家里没有人准备便当的时候,小翔说爸爸过世了。
爸爸在的时候,医院的阿姨会给些东西。
拿起碗,一边扒着饭一边委屈地哭了。
在那以前,哪怕爸爸过世的时候,小翔都没有落下一滴泪。。
[校工]校工摔了小翔的碗。
”你要我同情你?
““你才几岁而已,你的人生才刚过一点点。
”--很小的时候,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空袭警报响了,校工躲在防空洞里。
等警报停了,校工奔回家,发觉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找了整整一天。
就是找不到父母---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即使是校工,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可他却没有任何抱怨,因为这是生活。
那以后小翔就跟着这面恶心善的校工,去收垃圾,卖垃圾赚取生活费。
小翔唤他爷爷。
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后,穿梭在田野间,夕阳余晖照着他们。
[妈妈]爷爷:“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生妈妈更好的么?
”妈妈带走了小翔。
妈妈从大陆来,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付出了很多。
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好好的生活,但其实没有。
坐过牢,晚上陪酒赚钱。
被人泼酒也一笑了之。
冷漠,本不想冷漠,只是生活的激情已被消耗,只剩下无聊的日常琐事和一具疲惫的身躯。
[胖哥哥]“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两个人,骑摩托车旅行。。。
我就在想,有一天,找一个好兄弟,一起去浪迹天涯,你有没有想过啊?
”他偷摩托车,抢小朋友的钱,到别人家里偷东西。
他是坏人?
他因为小翔借了张草纸给他而觉得他很有义气,请他吃饭;看到别人家里有盲文的书,说这线我们拿不得。
他是好人?
他只不过也是一个不再相信老师的小孩了。
[继父]因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却因为面子的关系,把孩子的尸体扔到了海边掩盖了起来。
一位这一切都结束了。
但他的内心不会放过他。
他的余生就生活在罪与罚的煎熬中。。
所有做过的一切,你以为不再会有人知道。
但是总会留下痕迹。
那个足印,只会在海浪的不断冲刷下更加深刻,清晰。
[小翔]第四幅画--- 照着镜子画自己画什么不重要,而是他已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想写的太多,但我终究还是写不动了。
你也只有看了才会明白,我居然对这部片子赞赏有加。
所有的人都不是那样简简单单。
这部片子也一样。
包含了很多故事和生活的辛酸。
但正如结尾,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生活还是抱有希望,因为还年轻,还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也许导演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难,肩起生活的难易苦乐,努力前行。
要说这片怎么好?
我觉得就是这么漫无目的的随笔给拍得不无聊就OK。
平铺直叙,表达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不好理解就对了,就高深了,其实,只是流水账,年纪到了,一切自然,各人各命,其中几则小品而已。
一篇好作文,思路清晰、词藻华丽、运用各种技法,中学时代老师的说法。
其实,屁类,想那么多的东西就假了,纯粹才美。
想到杨德昌。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一直很期待,很想看。
去年在北大见到郝蕾,很激动,很开心。
一如我对她印象中的样子。
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她。
可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整部电影让我忘记了郝蕾,她所演绎的角色,还有戴立忍,小男孩,校工,胖哥哥,台湾的景色和背景音乐紧紧融合,成功演绎成了一部精彩的影片。
背景音乐和单车,让我想到了菊次郎的夏天。
(写于2011-04-15 )在如今越来越以商业与利益为重的电影市场而言,还能保有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理应拥有的价值与意义,并为之坚持、创造和奋斗,实属件不易的事。
但在近几年的台湾电影中,却还能看到为捍卫自身文化传统而不断努力后的成果,以及对于电影身为艺术的一种尊重和运用,脱离阴暗的商业运作所赋予电影的肤浅与劣质,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平台,努力在精神层面上挖掘与体现出更多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第四张画》就是部典型的代表作。
虽然片名给人一种很诗意和神秘的感觉,但实则电影本身却是部很赤裸的电影,所谓的赤裸就是在其内容上毫不遮掩的直白与大胆,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将现实中人们常常不愿提及、不断回避与隐藏的伤口掀开来,将这块腐烂到化脓恶臭的伤口活生生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们不再以事不关己或旁观者的姿态和角度去考虑现实中的敏感现象与问题,而是身临其境般的直面恐怖的家庭暴力,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辛与痛苦,以及在敏感、尖锐与尴尬的两岸关系中生存的悲凉与希望。
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小翔在校工的帮助下,找到了起初遗弃自己的母亲,之后只好与陌生的母亲和诡异的继父生活在一起。
随着当初被失踪的哥哥在小翔的梦中出现,与看似下三滥的朋友逐渐深入的相处与了解后,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一个个沉重而残忍的真相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本片通过大量阴沉昏暗的色调与诡谲伤感的氛围,以及长镜头的延伸感所造成的一种空寂而压迫的感觉,组合成一种让人难以喘息的绝望景象,使影片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与震慑力,让人不由自主的沉静在一股阴森而悲凉的漩涡中。
“小时候和朋友玩一个叫干烧青蛙的游戏,将青蛙放在一个长条形的铁桶里,不放水直接放在火上烧,青蛙发疯似地不断的蹦跳奋力的想要跳出狭小的瓶口,却没有几个能活着跳出来。
”出自校工之口的这段话,除了想让小翔能形象的明白并努力的摆脱现有的家庭外,似乎还蕴藏着一个更大的寓意,就是对于多年来夹杂在“两岸关系”中生存的百姓们的一种感慨,家乡是每个人都无比割舍或遗忘的一块血肉,这么多年以来对于很多思乡情切的台湾同胞而言,更多时候只能伤感的隔岸思念,这种心情就像是拥有出路却难以跳出瓶口的青蛙,无奈却满怀希望。
从大陆毅然决然的跑到台湾天真的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能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不惜赔上了自己的人生,被残忍的践踏在臭水沟里,整日过着浑浑噩噩麻木堕落放逐的生活。
小翔的母亲对着老师倾诉自己以上的经历时,不停地吸着烟眼中充满着无尽的绝望与哀伤,这一段的出现仿佛在因敏感的“两岸关系”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上又撒了一把盐,虽然这层关系所诱发出来的排斥与隔膜,成为了片中小翔母亲的人生变得凄惨而悲凉的一个最为主要的诱因,不过校工后来决定回家乡上海的这一举动似乎也暗示着两岸关系逐渐友好与和谐化,以及台湾同胞对于“回归”的一种期待与盼望。
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校工靠收废弃楼里的旧物为生;父亲死后贫穷潦倒还未与母亲团聚的小翔为填饱肚子偷吃老师的便当;小翔的母亲在风月场所当舞女过着堕落的日子;小翔的继父靠在路边摆摊捞金鱼维持生计;小翔的朋友上有老下有小的住在危楼里,无所事事到处坑蒙拐骗,他们都是常被社会遗忘却又急需社会重视与关切的群体。
虽然神经兮兮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继父心理变态残忍的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又恐怖的威胁小翔,虽然为了宣泄和隐藏离乡背井的孤独与无助,痛失爱儿的悲痛与自责,小翔的母亲把自己沉沦在放荡不羁卑贱而堕落的生活方式中,虽然小翔的朋友是警察局的常客到处偷到处抢到处骗,但他们其实都是值得被人可怜和同情的人,撇开他们自身的责任不说,让他们无奈而被迫走上犯罪或绝望道路的罪魁祸首,可以说是社会底层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的窘迫。
小翔的画即可以作为影片流程的一种浓缩体现,同时也是解读影片主旨的重要依据,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第二张画是朋友的生殖器,第三张画是走在树林的哥哥,第四张画却是无从下笔的自己,前三张画更像是对恶劣窘困的生活环境的一种直白的表现,父亲死后家里穷到连张遗像都没留下;因有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而具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另类的理解,却又夹杂着些许的天真与单纯;梦中哥哥的出现揭露了继父丑陋和残忍的暴力行径,而让人难以理解的第四张画在我看来却是在前三张画凸显出来的意义上所呈现出来一种自我迷失。
是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心生的一种不解与怀疑,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心声的一种投射与共鸣。
敏感的两岸关系所残留下来的后遗症,社会环境的恶劣与悲凉,失去了温暖与幸福的家庭环境,在人们的身心所划下的一道道不断在溃烂流脓的伤口,通过电影等来了一次呼吸空气重见阳光的机会,不要再习以为常的避而远之或是冷眼旁观的漠不关心,任由伤口腐烂感染后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或凄凉的死去,而是要警醒而人性化的对这些伤口投入责任、关注与治疗,才能在苦苦的等待中迎来痊愈而健康的一天,从而过上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作为2010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三部台湾电影之一,《父后七日》和《当爱来的时候》都很好分类。
因为无论黑色幽默还是酸涩心事,或多或少,它们都带有以往台湾电影的影子。
《第四张画》算不上奇葩,倒是个例外。
其实也不意外,《停车》时候的钟孟宏就是个怪咖,导演风格更只能被划归到怪诞一类,不按常理出牌。
老实说,我非常厌恶《停车》,装模作样煞有介事。
钟孟宏可能有很多才能,灵光一现。
但是他最欠缺一项才能,那就是如何把一个故事给讲顺了,好好地讲完整了。
因此带了低期望去看《第四张画》,反倒宽心出不少。
对比《停车》,影片大有进步。
片中没有直接出现第四张画,这张画可以是小男孩自己,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印象。
可能一般台湾电影把观众伺候得太舒服了,尤以小清新为甚。
另外也不乏所谓人文关怀一类,好比《不能没有你》。
结果《第四张画》太黑暗了,黑暗到令人诧异,不舒服。
电影以小翔的悲戚童年为入口,反复围绕死亡与离去做文章,没有出口。
即便有一些看似无忧无虑的欢娱片段,但观众也会意识到那是一种错。
一个孩子以这般方式换来成长,明显不对。
以小孩做主角的台湾电影有很多,一般说来,他们的视角单纯直接,于是也就愈见犀利。
小翔没有发育完全,却有透视成人世界的本能,更能预知一些不可见的东西。
虽不至于绝望,不过影片也完全没有给出所谓的希望。
当小翔把目光投向观众,那仿佛是在说:我是谁,人又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存在。
黑暗至此,这一方面可能是钟孟宏太装造成的,他不仅过度追求影像质感,像突出色调和色差对比,区别于同侪。
他还非要在人物上面下手,把金士杰等几个人搞得满口大道理,对着小孩,鸡同鸭讲。
再有神神叨叨的戴立忍,没事发神经,居然还来一次长篇累牍的告白。
另一方面,黑暗基调以外,《第四张画》既有悬疑又有惊悚,肆意杂糅,比如房间角落冒出一鬼魂,装神弄鬼。
不过相比让人恶心不适的《停车》,《第四张画》已经温和了许多——包括粗口本身。
《第四张画》有许多不对的地方,观众看到那里会咯吱一下,怎么可以这样。
答案其实也很明白,跟钟孟宏一样,片中人物也全是怪人,允许不合常理。
小翔自个洗衣,老爸走了没人理。
发生在今天的台湾,简直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难以置信的还有入教室打劫小朋友,笨贼没追求至此,实在丢台湾的脸。
老校工一下子打翻小翔的碗,继父一脚踹开小翔,统统是毫不留情。
一个先厉色后谆谆,一个先寡言后爆发,两个人物做足了性格的反差。
最值一提的是饰演母亲的郝蕾,她无惧特写,收放自如。
这位母亲满身疲惫,半醉半死,对生活已经丧失了敏感,以至于连儿子怎么没了都不清楚。
客人刁难的一场戏,她示明了破甑之身,能与周围一切妥协。
如果考虑她的外来者身份,此处无疑带有不少暗示。
按照画作顺序,第一张画是痛苦,这二张画是快乐,第三张画是恐慌,第四张画是迷惑。
对应小翔的几张画,影片叙事没有大的推进,比如关键的案件。
几个人物也是阶段性出现,每每会伴上大段的对白和独白,强调小翔对他们的印象看法,好似临摹肖像。
跑进涵洞深处捡衣服又走出来、被封在海边消波块里的秘密,从山到海的画面无疑是带有隐喻表征。
片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观者是冷暖自知。
毛贼和小翔大讲《逍遥骑士》,四处为家,好一个公路片了。
海边小憩那,身后仿佛多了一张活生生的银幕。
毛贼家里穷困潦倒,住在“彗星撞地球”的半截危楼里。
别的不说,老校工讲的“干烧青蛙”还真是讲对了。
这帮边缘人物就是铁桶里的青蛙,被炙烤又无处脱逃。
再到庙宇墙上的“二十四孝”画,无心一笔。
小翔和老师对背《大学》,几乎是有过火之嫌。
然而它们却是中国电影的另一种可能,内地电影真不是缺,而是没有。
【北京青年报】
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带给我足够的感动,而钟孟宏的《第四张画》则带给我足够的思考。
这两部优秀的台湾电影,前者把隐藏在苦难生活的希望细腻地表达出来,后者则教会人们,即使生活是如此的残酷和无情,都必须学会坚强地生活下去,“做一直能跳出生天的青蛙”(片中台词)。
第一张画影片中小男主人公小翔的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
影片用非常有表现力的影像,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在医院里,小翔用一张餐巾纸盖在父亲脸上,纸的伸缩表示着他的呼吸。
紧跟着画面一转,那张白纸就恢复了平静。
镜头简洁、有力地展现了一个生命逝去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小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回家的街道,画面中只有小翔一人的身影,画面把小翔与这个世界的疏离感、小翔内心的孤独以及小翔异于常人的生存环境不露声色地揭示出来。
而小翔在给父亲清洗一件干净的衣服时,画面隐喻的表达更是匠心独运,画面中小翔站在河流中清洗衣服,一不留神衣服脱手,衣服随着水流流入幽黑的下水道,小翔进入下水道将衣服拾起。
在这里,水流,可以看成是时间的飞逝,小翔的失手父亲的衣服,可以看成是对生命逝去的无能为力。
而流进下水道的衣服,是父亲的死去。
那个幽黑的下水道,也是小翔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暗示。
在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由金世杰饰演的老校工。
他和小翔在饭桌前的一场对白,没有廉价的同情和可怜,而是一次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刻交流,这一场对白的实质,是在教育小翔要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影片的下半部分,老校工和小翔还有一次谈话,这一次谈话延续了第一次谈话时老校工的良苦用心。
从整部影片看,老校工其实是导演表达影片思想内涵最直观的一个人物。
第二张画小翔的第二张画是他唯一的朋友——手枪仔的生殖器的特写。
这源于学校老师的一张命题作画。
题目是“我的好朋友”,要求是画出朋友的显著特征。
小翔根据他和手枪仔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作业。
缺乏家庭管教的小孩,误入歧途的机率似乎要高出很多。
因为在厕所里小翔“义薄云天”地分了半张手纸给手枪仔救急,使手枪仔感动之余,决定把小翔带上发财之路。
他们一起入室偷窃,到学校抢学生的班费,干些偷鸡摸狗之事。
其实很喜欢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在公路上,谈论着电影《逍遥骑士》,想要一起浪迹天涯的意气风发的模样,虽然警局会是手枪仔的最后归宿,就像殡仪馆会是每个人的归宿一样,但是他俩在看不见任何希望的人生条件下,曾经这般无拘无束地幻想过,开心过,那一刻满足的笑容,就是作为生命,不是行尸走肉活着的快乐体验。
第三张画小翔的这一张画是他的哥哥。
影片由此引入了最引人注目的情节,继父三年前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小翼。
父亲去世后,小翔只好到生母新组建的家庭里生活。
画面中的家庭场景,没有温暖,始终都是一股生冷的味道。
影片中特别出现了继父从鱼缸里打捞死去小金鱼的画面,这个镜头已经很具体地把继父杀害小翼的情节提前昭示出来。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导演安排的这个凶杀案的情节,也许是因为它的戏剧味过浓了一些。
从影片的结尾看,导演把握影片的风格还是一致的,并没有纠缠于继父是否会被绳之以法的问题上,而是只做陈述,不作结论,来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因为生活中的问题,永远是不断的。
电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划上完美的句号,像“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束语,对成年观众而言,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了。
第四张画小翔的第四张画是影片结尾处,小翔本人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此,也许导演要通过这个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一个未成年人眼中的世界,这就是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影片中的这些人、这些事,勾画出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未来会是怎样,已经由现在的这些经历深远地影响着了。
画面构图和小翔发生联系的五个主要人物:老校工、手枪仔、老师、继父、生母。
给予小翔快乐的却是老校工和手枪仔。
影片中出现了两段令人难忘的画面,一是老校工骑单车载着小翔,一是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
画面中,小翔和他们亲密无间,没有距离,影片画面一改之前、之后小翔在画面中形只影单的影像特点。
公路、交通工具这些影像符号以及命运相似的三个人在一起,画面的构图中传递的信息是:他和他都是孤独的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游客,彼此的偶遇带给了对方暂时的温暖。
而学校老师,是小翔的教育启蒙者,本应该是比较亲近和值得信任的人,但在影片中却站在了小翔的对立面。
究其原因还是小翔另类的家庭环境。
在两人两次对话的段落中,一方面没有情真意切的交流,多是质问,是针锋相对;另一方面,画面构图中也刻意把小翔和老师分隔开,没有同处于一个画面中,揭示了两人的距离。
在处理继父和小翔的对话时,画面在分割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笔,要么是继父的大特写,要么是小翔特写镜头的左边,还有继父硕大的头影,画面上形成了一种压迫感,揭示着小翔被挤压的狭小的精神和生存空间。
影片给予小翔和其生母最善意的共处画面,但在内容上这个母亲都没有给小翔足够的温暖。
在家里的场景中,绝少看到小翔和妈妈共处的画面,反倒是在其母工作的夜场里,出现了母子两人同病相怜的画面。
导演所用的这些精致的构图,是影片主题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人物背后的线索这部电影最简约但又最不简单的一条是,没有直白地把人物走向这条线索正面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现在时的人物环境的展示,使观众能自觉地理清楚主要人物的发展脉络,这是靠画面说话,有画面表达能力的体现。
在小翔生母的身上,这一条体现得特别的清楚无误,观众可以在观影中仔细的体会。
转http://club.go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4011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四幅画,四种不同的边缘生活状态以及成长的缺失。浓郁深意的摄影加上同样很赞的配乐,描绘出了一幅个人风格明显的台湾风情画。影片从开头就营造了一个让人期待的气氛,但在故事的叙述、细节的把握的作用下,越往后越感觉失望。郝蕾中规中矩,金士杰才是亮点。★★★☆
我喜欢这个还挺矫情的结尾~~
从哪儿看的来的,说郝蕾是唯一不取悦镜头的女演员。
有点小失望,可能是期待过高
@2024-06-01 14:03:31
流于表面,摄影过于追求构图和形式感,搞得我很没有代入感
关于大陆新娘和残缺的童年,继续一反“台湾小清新”和青春片调调。四幅画的形式流露出缓缓的深刻
烂片
看到那样的画面就知道不是来自大陆的影片了,有侯导的感觉,海风中淡淡的味道。201110510
摄影不错,看来日本摄影师比大陆靠谱不少,剧本一般般,虽然给人感受很特别
这种哀伤..
好,我承認我有睡著。導演你贏了,恭喜你步入台灣藝術殿堂。
三星半吧,很台湾很装模作样,也许我本来就对台湾电影有偏见。
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一>>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一一>>的剧情了...但是那种感觉和相似. 片子的摄影和配乐很出彩, 小演员的感觉也很到位. 很多人的生活因为他的故事而展开,有一种思绪烂漫的悠然情怀. 説不出理由的喜欢...
又是一个聪明之作。可惜了郝蕾。
镜头唯美 就是刻意了点
台湾小清新开始玩小深沉啦。。。
小孩演的挺好的,双眼皮,好可怜的样子,校工金士杰和小混混纳豆也不错,老师关颖漂亮,就是不知道最后第四张画能画出什么,会是继父杀人的图么
剧本太单薄,故事太平淡,无法令人共情,本以为能有什么精彩的情节,看完却只能记得主角的悲惨和几个绚烂的风景镜头。
除了郝蕾对风尘女的细腻演绎,其他都没啥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