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罗伯特·雷德福真的很认真。
由不得我想起另外一部是他和皮特一起演得中情局从中国救特工的片子Spy game(2001)。
雷德福也是一样护犊子,用自己的一生的积蓄救了关在中国的皮特。
哈哈,跑题了按下不表。
对此部影片很多朋友以前的评论基本很完备了,从媒体的角度,从电影本身的角度都谈了,媒体的可以看一看有人转发的闾秋露薇的评论。
我随便说几句,我原来以为从理想主义到犬儒的演变是中国的现象,目前发现自己的确很幼稚。
从这片子里看是个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这点需要深刻挖掘了。
很多人认为雷德福的美国主体角度有点虚伪,但以及推人把他的角度置换为我们的角度时大家就明白了。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美国的问题就像和尚头上虱子一样是明摆着的。
在他的心中美国是自己的,是伟大的建国者理想的结晶。
如果没有人努力行动光动嘴皮子这个国家就没救了!
可以对比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态度。
当墨西哥裔和非洲裔小伙子们站起来准备牺牲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子路整冠而亡的时刻。
而象征着中产阶级的白人小孩的犬儒态度却一直代表美国的大部分人。
与此相同的是,在残酷的生活面前大多数中国人后来都变得犬儒了。
自保,遁世,无为,因此把话语权双手奉上。
虽然各个时代总有一两个不安分者挺身而出。
但和总体比例相比还是很少。
如果把这部电影背景放到中国,就像一位豆瓣朋友说的一样,肯定通不过审查。
哈哈哈,想想当年美国对共产主义者的迫害吧,呵呵,其实技术层面大家都差不多,只是角度不同。
三位主要演员功利非凡,分寸得当。
从电影角度说台词太多了,感觉改编成话剧会非常合适。
在制作了LV爸这样可笑软件的国度,一切勇猛的思想正如LIONS,而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的身体却无限软弱恰似LAMBS,精神与肉体的貌合神离是我们这个国家神智错乱的根源,除却妄想本不剩什么的国家,时时刻刻却都以剿灭妄想为指归,也许只有丧尸的国度才能保证统治阶级世世永享荒淫的生活…豆瓣维护掉了我的照片,瘫痪了回帖、广播,我只有一句话F——U——×——K——U !
很多人看完电影《狮入羊口》(Lions for Lambs)都指片名翻译错误,我感觉翻译并不至于错,只是不够贴切;但另一翻译《送给羊群的狮子》纯粹是牛头不对马嘴了,台湾译名《权力风暴》则更让人无语。
片名的典故来自一战时德军将领的话,用来嘲笑让英国步兵白白送命的英国指挥官:我从没在别的地方见过这样一群被羔羊率领着的雄狮。
影片立场算不得中立,从片名开始就饱含讽刺意味,结合911事件和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的背景,值得一看。
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本片由不断交错穿插的三个段落构成: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记者对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参议员的采访为其一,其二是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大学教授与学生间的对话,其三是美国对阿富汗战场实况,中心人物是志愿参军的两位大三学生,他们同时也是教授的学生。
整部影片除了部分战争场景外,几乎全部由对话构成,但并不使人感觉枯燥。
所有的对话,包括记者对参议员的采访,教授与学生之间的辩论都非常精彩。
三个段落,可以展开成为彼此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三个命题:决策者是否已陷入为战争而战的怪圈,如果战争的使命是捍卫正义,那么为此失去和平可否被原谅?
媒体究竟该报导什么样的新闻,是让民众听到不同的声音,还是成为执政者忠实的喉舌,又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真实的新闻?
人生价值该如何体现,难道居安思危、卧薪尝胆才是无上崇高,生于安乐、安于现状便是可耻的?
先说命题一。
记者受参议员之邀对他进行采访,对方向她透露一个由他策划的新的战争政策即将推行。
参议员试图让记者在新闻中推销其新政策,安抚民心,然而老练的记者很清楚,他华丽的演讲背后不过只有野心而已。
参议员的言论相当有煽动力,记者的提问也无比辛辣,使得这场辩论非常精彩。
记者对新政策持怀疑态度,参议员则信心满满,毫不理会质疑之声,慷慨激昂质问记者难道不渴望一次胜利?
记者回敬一个不争的事实:1986年,“越共不跟我们正面交锋,我们就派小部队进去,让他们忍不住伏击我们,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战斗”。
孰料此言一出,换来的是五万八千块墓碑的惨痛代价。
参议员则对历史报以不屑,过去已是过去,目光应向前看。
过去的错误总结起来,不过是错误的情报,以及决策者从未亲身参加过战争。
当记者问道参议员自己是否在战争中流过血,他的回答是做过六年情报工作,此为讽刺之一。
更加讽刺的是,当参议员极力鼓吹新的决策是多么值得期待的时候,噩耗传来,远方战场失利。
美国自干预世界政治以来获得无数好处,然而911之后,民众认识到这种做法同时也给国内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一方面兄弟、儿子和丈夫在战场流血牺牲,另一方面国内饱受忧虑困扰,这一切都使得反战情绪越来越强烈。
参议员说:“六年前,看着我们的飞机撞向我们的大楼,谁知道该怎么办?
是否还记得第二天早上阴影中恐怖的颜色,以及自那以后数以千计死于恐惧的人?
”然而究竟是对伊、对阿战争导致恐怖袭击,还是恐怖袭击加剧了战争?
为一场胜利不惜发动多场战争,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命题之二,新闻媒体。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一个有着四十年从业经验的资深记者,参与过无数重要访问。
然而媒体的商业化也令她被潜移默化,真实心声无法公诸于众,唯有“正规”言论才能登上头条,收视率是头等大事。
参议员指责媒体太过主观,对反战情绪推波助澜,是舆论偏见的罪魁祸首。
虽对参议员并不买账,然而四十五分钟的辩论后,她开始反省:从什么时候开始,新闻媒体变得越来越商业化?
而自己,又从何时开始逐渐背离了从业初衷?
回到电视台,她以微薄之力与上司抗争,然而不消多时便选择了妥协。
毕竟一家老小还需靠她养活。
只是在乘车一路经过白宫和烈士墓地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
记者良心尚在,但即便新闻如愿报导又如何?
不安排随军,仅听取决策者的一面之辞后炮制的报导,其真实性又从何谈起?
命题之三,养尊处优还是居安思危?
大学教授发现天资聪颖的学生Todd屡次缺课,于是招来谈话,命题之三就此展开。
在教授再三追问下,Todd说出缺课实情:政治这门学问除了令人鄙夷,激不起他任何兴趣。
不过是一群政客惺惺作态,糊弄选民,假公济私而已,想参选时则振臂高呼:我不会竞选总统。
(在记者和参议员的采访结束时,参议员也强调了一句:我不会竞选总统。
又一讽刺之处)教授深喑学生心理,耐心开导,言语足以令多数学生羞愧难当:没有亲身体验过,怎知个中滋味,冷漠只会令发生在眼前的悲剧更悲。
然而Todd也非等闲之辈,针锋相对并也言之有理:生活已经如此美好,难道不该享受生命,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事不关己何须干预,以一己之力又能改变什么?
教授开始谈起暂停学业毅然参军的两个学生:Arian和Ernest。
这两个来自第三世界的学生,生于动乱,未受过国家一分好处,却愿为她而战;而那些养尊处优的学生,却“通常会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大踏步地躲到一边”。
尽管并不支持两人参军的决定,教授仍赞赏其无畏。
只是这种无畏,在Todd眼中不过是肾上腺素过多。
虽然影片结束时,Todd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写让我们相信他有所觉悟,然而Arian和Ernest的战场遭遇又向观众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满腔热血精忠报国,换来的只是枉送性命,那么精忠报国该作何解释?
改变世界谈何容易!
“当我们的士兵血肉横飞的时候,他们却在说‘敌人也许是打得我们鼻血长流,但我们也在错误中进步’”。
与辩论的激情四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战场上的残酷。
参议员极力“推销”的新策略已经实施,长官及时下达了上级命令,然而背后他和士兵一样怀疑:“这事并不像9000英里外看起来的那么容易”。
寥寥数人被派去占领高地,遭遇敌人偷袭。
Ernest不慎从直升机上跌落,好兄弟Arian随即也跳下飞机。
敌人近在咫尺且步步逼近,救援行动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犹如隔靴搔痒。
最后时刻Arian扶起Ernest:不能这样!
不能趴着!
站起来!
那一刻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相信很多看完本片的人都会对参议员办公室墙上镶裱起的罗斯福总统那句话印象深刻:“如果让我在正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我会选择正义”。
看完影片后才发现有太多负面影评,不明白为什么,难道因为圣诞档的诸多欢乐喜剧让人对这种电影提不起兴致?
对白冗长是不错,但每一段都相当精彩;三个段落之间的联系也是影片精妙所在,虽然不足以打满分,但我认为至少这八十多分钟没有浪费。
值得一提的巧合是饰演Ernest的Michael Pena,也是另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好运之人》的主演。
片中主人公Ernest和Arian深信热血青年定能够改变世界扫除不平,对未来报以美好的幻想:学费免单,赫赫战绩,不一般的人生经历。
然而这不过是一厢情愿。
《好运之人》描述了这些抱负远大的年轻人回国后可能面对的凄凉场景:带着累累伤痕从战场归来的人并未受到礼遇,残酷的现实接踵而至:久未团聚的妻子已另寻新欢;战场上一起结下山盟海誓的男友,原来只是谎话连篇;被不明就里缺乏理解的人嘲弄到体无完肤,连重新融入社会都似乎已经很难,最终主角三人迫于无奈只能选择再次参军。
片中有一场景令我难忘:主角回国后,驱车途中,另一辆车擦肩而过,看见车内戴着头巾眼神惶惑的阿拉伯妇女。
在广纳人种的国内,遇见她们本是稀松平常的事。
然而在刚刚离开的那片荒瘠的土地上,他们不正是在与这群人拼命厮杀。
那一瞬间,环境的改变让人感觉恍如隔世。
或许《好运之人》多少有些夸张,更多的士兵只是如《锅盖头》所呈现的一般,日夜在沙漠中苦坐耗干时间,与假想敌作战,甚至直到回国都没见过半个伊拉克人。
比起与敌人厮杀,未知带来的恐惧要可怕得多。
2022.12.02
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贾斯珀·欧文议员对阿富汗时局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担忧虚伪、自大、满嘴跑火车,谎话连篇。
但是他说对了一点,从阿富汗撤军让美国声誉尽毁。
但是欧文议员忘记了美国为了反恐的旗号而进入阿富汗,得到联合国授权的,当初是多么的荣耀和风光,最终却“挂羊头卖狗肉”,早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一个国家也好,个人也罢,信誉崩塌,走向穷途末路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说到美国错在哪里?
欧文议员更是信口开河,“史上最烂的情报,决策者从未在战场上流过一滴血,公关差劲”,尽管这些也都是美国犯错的原因之一,但是都不是美国犯错的根源。
根本的原因是美国的国家政体,一个资本掌控下的国家,所谓正义,民主只是他们用来蛊惑世界的工具,只有利益才是他们的原始动力和真实的目的,这样的政府怎么可能不犯错,而且还是方向路线性的大错,近几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它的本性愈来愈暴露出来。
厄内斯特和阿里安一个是非裔青年,一个是墨西哥裔青年,他们空有远大的抱负而无力为之奋斗,唯有当兵上前线打仗回来后,才能完成继续完成学业,改善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成为受过教育的墨西哥裔和非裔退伍军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为债务而束手束脚,才能说话就有分量了,有能力可以改变一切。
可惜战争过早的夺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也随之烟消云散。
珍妮·罗斯女士对政客们的“假公济私”心知肚明,并且十分厌恶,对欧文议员送上门来的美军正在阿富汗策划新的重大军事行动的“独家秘闻”感到恶心,拒绝为其摇旗呐喊。
曾几何时,政客们冠冕堂皇的战争谎言在媒体的摇旗呐喊下,一次次成功的裹挟了广大民众支持,结果是民众的一次次失望。
资本和政客们却赚的盆满钵满。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生命与信仰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坚持与放弃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勇于站出来说话的电影,这是一部号称这个星球上最帅但还没得过奥斯卡的阿汤哥投钱,一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双料得主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又请来了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不知道得过多少次奥斯卡的梅尔斯特里普,三个人一起合力出演的电影。
单听这些“这是”,你就可以确定,这是一部不能不看的电影。
可是,当我们到达电影院,才知道,这是,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于是,这成了我们大家人生当中,最受打击,也是看的最无聊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有六个,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阿汤哥跟梅尔斯特里普,是在一间办公室里,罗伯特雷德福跟他的学生,也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个黑人哥们儿跟一个拉丁哥们儿,在一个鸟不拉屎的雪山上。
这部电影得梗概,就是他们不停的对话,于是,这部电影就这样开始了……然后,这部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其间,阿汤哥始终没离开他的办公室,他的整部戏都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部戏里,他最大的动作就是脱掉了他的外套,他第二大的动作,是又把他的外套穿上了……当然,这期间他还去办公室的里屋打了一个电话,这就给了梅尔斯特里普充分的个人表演空间。
想到《世界大战》跟《牒中牒3》,看来拍片挣钱跟拍片砸钱所需付出的劳动量果然不一样。
再说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先生,他的劳动量中等,首先,他的办公室没有里屋,这就限制了他的发挥,他在开始对话前的第一件事也是脱掉了外套,咱年纪虽大却也不能输给靓汤,在他结束谈话前,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穿上了外套,好像这是导演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设计,另外,尽管他整部戏也没走出办公室,但他还出现在了两个场景,都是回忆的,一个是课堂上,一个在饭店里,由此可见,雷德福还是很累的,因为,要出三个场景……最后是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梅尔斯特里普,她是这部戏里最劳累的人,首先,她打的去找阿汤哥,在办公室里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接着,她竟然又打的回到了她的办公室,跟另一个人进行了五分钟的谈话,当然,这期间她也不能避免的脱掉了外套,这部戏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巨星在电影里面都会脱掉外套,当然,我们没有看见她穿上,但是,据可靠证据推断,我们可以断定她穿上了,因为在下一个场景里面,她又打的了,在车上她的外套穿在她身上……总起来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虽然除了我之外的其余六个人全都睡着了而我也基本没听懂说些什么,但这依然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下午。
对了,上面忘了介绍最重要的一句:这是一部肯定不会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狮入羊口】 ,表现一个教授,一个举步维艰然而跋涉不辍的老理想主义者,对一个原本对政治抱有憧憬和激情,而此刻却即将由理想主义边缘滑向对犬儒主义的投靠的学生,进行的挽救、痛惜、和不予放弃。
教授试图唤醒学生,用心良苦,却难于被理解,舌战中几次几乎败下阵来。
他警惕于年轻一代,尤其是一个政治系学生却对政治理想所感到的幻灭和放弃,如果不能唤回学生心底深处的理想,重新树立好一个可以参照的,用来维持信念的坐标,那么显然,已经产生裂缝接着可能被一击就垮的,抱有一团虚无主义世界观的学生一旦跻身社会,只会迅速迷失、加速演变,成为一个彻底的、各方各面各领域,都圆滑、世故、老练的犬儒主义者。
所谓“世故即是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
教授可能唯一最不甘愿的,是亲自培养、姑息、甚至输送这样的犬儒者。
于是影片穿插回忆了另外两名年轻的、经济条件相对贫穷的,社会地位相对下层的,有色人种的移民学生辍学从戎的事例。
当然这个事例,非常富有争议性,因为牵涉到一名学生真正的本职是什么——是在青春有限的大好时光中,学习知识,充实自身。
还是在实践信仰的时刻,草率把生命捐献出来,至少是把时间、精力,和生命的安全性暂时捐献出来这个命题。
一个价值判断题,两种人生选择孰轻孰重的价值观问题。
这是影片母题之外,分支出来的有待探讨的、小的子题。
教授在此方面是审慎的,必定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自问、自答、左右手互搏。
所以才在最后的晚餐时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最后的规劝,和提醒他们再做一下最后的权衡。
这使得教授的理想主义摆脱了一种类似于宗教情操的东西,不是盲目鼓动他人以及后辈去轻易为了某个所谓崇高的东西奋而不顾一切乃至生命。
他提醒了对方可能付出的代价,如何沉重巨大,和可能面临的结果,如何失望幻灭。
而后,他看到了两名年轻人的义无反顾。
理想是不是可嘲笑的、可轻蔑的?
理想主义,是不是愚蠢的、幼稚的?
在影片中,有很富意味的一场戏,是两名黑人学生在一次presentation中,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台下整班同学的、集体性的怀疑和嘲弄而努力进行的答辩。
那是理想者对犬儒者一次很好的反驳。
我们心中深埋的理想,当然不是应该我们去感到羞耻的。
(然而人群和现实往往灌输我们觉得应当如此)。
恰相反,自以为正常、理性、明智、成熟的、那些精明市侩的犬儒者们,虽不自以为耻而洋洋自得,却是真正应当羞赧的。
方才说到“深埋”的理想,理想为什么深埋?
全因现实是,太多脆弱者面对犬儒者的调戏,往往选择不再暴露热忱和纯真。
这也是为什么当两名学生发表完毕,教授坐在台下,脸上流露一些赞许的神色。
继而是肃然起敬,继而是唯有目送。
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目送,心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目送。
但是不可挽留,只能目送。
影片另一部分,着重刻画一个仍有良心觉醒的女记者和一个政治犬儒主义的在上者之间针锋相对的语言对峙。
汤姆克鲁斯扮演的议员,属于权力精英阶层,却以巧妙的对理想主义的鼓吹和利用,而巧妙的铺垫自己的仕途。
在上者的犬儒主义的极端表现,是冠冕的、堂皇的。
当然,对热情与正直的利用,一向都无不假以高尚的旗号。
最关键的是政客们对其自身伪善与功利性的缺乏自觉,反而处处显示着一种真诚奋进的姿态。
将所有政治行为首先做口号式的、广告式的宣讲,并且邀请女记者来辅助这种宣讲。
资深女记者自然看出这其中的狡黠和政治修辞学上的空泛,她看出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去换取的东西、去推进的计划,最终是为了实现什么和根本不能实现的又是什么。
但以一己之力也实难对抗,最终只能在要挟下屈身配合。
影片充满反思。
批评和抱怨这个影片没有为观众提供基本立场的,或认为编剧导演语焉不详的,我假设是源自一种个人心态的浮躁,在没有仔细领会和推敲之后就急躁发言(这确实是一部形式沉闷,议题也沉重的影片,但不影响它的优秀)。
又或者,根本是因为两种人群在思想本质上的绝缘。
我当然是暗示了,其中不排除一个犬儒主义者对这部影片的很生理的、直觉的、自然的排异反应。
我觉得影片的立场已经相当鲜明。
在这个影片中,罗伯特德雷福坐在桌子后面的形象,几乎可说就是影片立场的代表,立场的化身,立场的宣示。
而梅丽史翠普饰演的女记者,是表达当一个立场迫于压力之下时,如何无奈的、趋向软弱的情况。
是良心、原则、立场这种理想主义元素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纠结、交战。
最后,“不认同的接受”。
话说回来,任何一部影片的导演,都没有义务提供题目之外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解答。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形式,以及过程。
进而,这种思考和探索是没有拘泥的,不该有定式的,不必整齐划一的。
这既是电影本身的魅力所在。
强行要求导演提供一个答案的观者,在思考上也许是懒惰的,也可能是墨守成规的,在观影习惯上也许是需要调整和突破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纵向的历史、横向的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当今国际社会,纵向与横向交织的文化、以及这个自然宇宙,方方面面,各个分野,很多乃至大部分问题,都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言的。
真理萎缩在复杂的现象皱褶之间,因为角度的差异,因为认识的深浅,答案也不是能够那么容易就武断裁定。
导演本人,其实也可以只是一个发问者,也可以只是一个困惑者,等待昭示者,等待拯救者,等待宣判者。
IF I MUST CHOOSE BETWEEN RIGHTEOUSNESS AND PEACE, I CHOOSE RIGHTEOUSNESS.——THEODORE ROOSEVELT在TOFEL红宝书上,adolescence可以分拆联想为:ado(看做adult)+lescence(看做licence).如是说来,青春期解为青少年即将拿到成年的许可证.只是,how many road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we call him a man?!That's a question.
掌权的羔羊驾御得了狮子的雄心?!雄心源于理想,源于信仰.狮子杀戮战场,理想敌不过生死,信仰不翼而飞.LAMB陷于政治漩涡中纸上谈兵,谈理想,谈信仰.
您们也该配备些夜视狙击之类的,就两头受伤的还搞了这么半天。。
另外那个A-10在干吗呢?
扔的是大个的炮仗吗?
"what will you stand for?What do you fight for?What do you live for?What do you die for?四个WHAT的叩问,已经能够揭示出此电影中美国关于对阿富汗发动所谓的反恐战争,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其不同的立场中折射的东东所发出的反问!
http://blog.roodo.com/meow_books/archives/7194781.html一瞬間還以為銀河英雄傳說上演真人版了。
TOM CURSE扮演的政客,彷彿優特布留尼希和霍克准將的恐怖混合版。
绝对的明星阵容,可是。。。罗伯特·雷德福在这部片子里演得不错,导的不行
合着净得吧了
其实这部电影很精彩!政治激情与理想与现实
有些观点是赞成的 但有些也想翻白眼 总体来说能看 但三条线的揉合不是太好
Andrew Garfield还是演的很好~
1-66
睡着了(。
卡司很强大,题材比较平
看的中文版 以为在看麦兜政治版… 梁朝伟的配音 阿汤哥的脸 麦兜妈妈是梅姨
反战还是辩护?倒是平民对国事的参与热情让人感叹。
给美国梦鼓个掌
@ C C T V 6 一颗星星给正太安德鲁(花痴状)~By小美好;一个挺好的故事毁在导演手里了~By龙龙~
虽稍嫌直白,但可贵的是不给答案,但又不苟且态度,尽在不言中。
活在这样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单纯并不难,只要活得一副白痴2b样就能做到,难的是能保持清醒
理想与现实~
一场无聊的政治秀。
Whatever it takes
分三段非线性叙事,结果还是无聊的政治说教片,从未觉得安猪加菲这么难看过,还有里面的人,别念了,好吗,烦死
观赏本片的前提是对美国宪政和国际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可惜我不在水准线上,虽然看的饶有趣味,但对其中的微言大义并不了解,只能看懂两士兵从学校踏上征兵路到牺牲的那一段轨迹,斯特里普和雷德福表演精彩,克鲁斯有点浮夸,也许是他诠释的政客就是如此虚伪做作,一部导演演讲政治课的电影
冲着阿汤哥的名号去的,看完之后发现主角和阿汤哥没什么关系,我理解整个故事的深意是反应了社国家政治与战争的意义,但是深度可能是太深了,让人有点难以理解三个故事的穿插很有特点,但是不过连贯,让人有沉睡感,至少我自己是有的。最后的结尾令人有点意外,总之一句。没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