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想了想,还是只给了三颗星。
为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太不pure了。
它设置的主题太多,想要传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大,虽然不至于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实际拍出来的状况是多少显得混乱:鲁迈特原版的对陪审团制度的质疑保存了,车臣战争对俄罗斯人心态的影响更是他着重强调的,然后贯穿始终的对俄罗斯现状的不满(“满街都是奔驰宝马奥迪,到剧院步行只要三分钟的路堵了八次”),涉及到每个人叙述部分时又掺杂了每个人太多的个人感情,几乎每个人都说了一个自己的跟案件未必有关系的段子,然后又对案件本身兴趣大增(因为跟民族问题相关啊)增加了不少悬疑剧元素,最后还自作聪明地弄出个陌生男人……王怡认为这个版本比鲁迈特的立意高,呵呵,或许吧,但立意不是一切,虽然米哈尔科夫总算没有让他的电影失控,但还是显得凌乱不堪,而且力道一散,感觉无论哪个主题,都着力不够,只是浮光掠影,就这样过去了。
不管立意不立意——我讨厌以文学的方式来讨论电影,就影片成色看,无论是节奏、集中性,还是叙事的掌控力,这个都比老版要逊色不少。
接着说说技术。
无论新版还是老版,都是技术相当出色的电影,但区别在于,老版的技术,跟叙事融合得很好,无论是开场极漂亮的跟踪长镜,还是进入封闭空间后精准的走位,都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而新版,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是炫技——技术成了一种装饰性的尝试。
比如4次插入进来的小狗叼着人手经过的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至少可以减少一次,总是重复,连闪着亮光的悬念,到最后都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看这部电影,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把海鲜放在一起煮,就叫佛跳墙的,大杂烩还是大杂烩。
顺便说说米哈尔科夫,这个斯拉夫主义很重的导演,可以算目前俄罗斯导演中名气最大的之一了,但我不是很喜欢,因为那种斯拉夫的味道太重了!
有时候为了渲染这种情结,他不惜破坏整个电影的结构(西伯利亚理发师),使这情绪本身成了电影中一个独立出来的部分。
说到意境,跟同样有斯拉夫情结的索科洛夫比,差远了。
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冲击,一段故事一段人生的讲述。
当法律不仅仅是制度,而又掺杂人性与慈悲,或许才是真民主吧。
另外表演与镜头都很赞。
回头一定要看一看原版。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 ,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最可悲的是无罪判决的最后一票。
两个多小时不紧不慢,俄罗斯的片子还是有点文化差异的感觉,不过能感受到一个名族深深地思考,相比国内翻拍还是要高出几个水准,不过已经能看到国产电影诚意和进步。
改编自1957年吕美特执导的好莱坞同名经典电影,故事背景被移置到俄罗斯。
一名车臣少年被指控弑父,经过12人陪审团一次次的辩论,对案情证言证物重新审视、模拟之后,最终法庭撤销指控、无罪释放。
俄版《12怒汉》的改编和移植相当成功,苏联解体的隐痛、车臣问题造成的民族分裂、陪审员闭关讨论案件时那破旧衰落的学校,都构成一幕巨大的社会背景。
结局改得也好。
影片展现了俄罗斯民族复杂的民族性和现实忧虑。
演员的表演耐看,全程在线,张力十足。
比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感觉要好。
作者 枫林仙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Никита Михалков)、亚历山大·诺沃托茨基(Алексадр Новотоцкий)及弗拉基米尔·莫伊谢延科(Владимир Моисеенко)显然是三位俄国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的电影人。
但当我看过他们2008年改编自美国电影的《十二怒汉》后,那些“俄国化”的东西却让我失望了——它们实在是太熟悉,以致于无法打动人;相反,倒是让我深感遗憾。
俄版《十二怒汉》在玩儿过炫目的俄式蒙太奇片头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似曾相识的场景。
这个场景曾经发生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的开头:法庭上,一群陪审员在聆听审判长讲话,要求他们审慎对待一起刑事案,作出被告是否有罪的判断。
在座者或者心不在焉,或者全神贯注,或者吊儿郎当。
在进入陪审团合议厅后,这些陪审员开始各怀心事,为了日常的事务力求早早判决交差,然后他们开始东拉西扯……只不过在托尔斯泰那里,陪审团最后阴差阳错地判决被告马丝洛娃罪名成立。
而在这部电影中,却引爆了漫长的争议。
表面上看,随后的故事发展截然不同。
然而,事实上,俄版《十二怒汉》与《复活》的内在精神逻辑完全是一致的——它们都偏执于道德上的省查,却轻视法律,漠对程序正义,对其中的深刻内涵隔膜甚深。
让我们回放电影的开头部分。
从十二位来自莫斯科各个行当的公民陪审员进入体育馆,吵吵嚷嚷开始会议,直到第二次表决后十二人的反应为止,就技巧而言,毫不逊色于美国原版。
然而俄国化的地方随后就开始了。
同样的“开端”也发生在《复活》中。
托尔斯泰的小说描写的是俄国进行了现代司法改革后的一起案件,但托尔斯泰却对这一确立了司法独立性与透明度的时代完全隔膜,将审判描写成了一出黑色幽默的场景。
通过与司法过程的疏离,托尔斯泰将人物的精神发展与读者的视角都引向了道德拷问。
在俄国版《十二怒汉》中,托尔斯泰式的刻意贬低早已消失——这也许正好反映了俄国在这一百多年来的进步。
但托尔斯泰式的隔膜却仍然存在。
“但我们在讲的,是个人啊,是个人啊!
”俄国工程师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开始用俄国古典文学中的那一套人性论来发言。
此时,切入了关于俄国社会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反犹种族主义的对话。
由此,一方面是对俄国当前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展示,另一方面是对一个有车臣战争背景的案件的审判。
每一个在场者都开始讲述自己的小故事和经历。
工程师讲述自己如何堕落和复苏;工人则讲述自己的叔叔如何参赌、打劫和被宽恕;最起劲的反对者则抱怨莫斯科不再是莫斯科人的莫斯科;犹太老头子讲自己父亲的风流韵事;甚至有人挥舞着匕首跳起了高加索山民的舞蹈……这种讲故事大会是俄国文学中的传统套路——一群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凑到一起,于是开始讲故事和议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中间夹杂些眩目的绝活或歌舞,参与者乐此不疲乃至通宵达旦。
从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蒲宁甚至肖洛霍夫的作品中此类会饮比比皆是。
这种俄国式的会饮(symposium)绝不是一般的故事会。
其中心主题乃是从客观的故事讲述,一点点分枝蔓岔,经过现实与感情的交叉地带,渐渐过渡到内心的道德反思,其主题是人生、命运和对社会的道德批判。
例如,墓地管理员说道:“法律是死的,没有人情味儿。
”然后这位墓地管理员开始抱怨俄国社会的官僚主义和不负责任。
他总结说,“七十年来,这个国家没有一点儿进步”。
在一个接一个的滔滔不绝中,人们讨论了高加索的混乱,对高加索人的歧视,社会的腐败和不道德现象。
所有这一切,与案件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不是在审判一起严峻的刑事案件,而是在批判俄国社会,如同聂赫留朵夫跟随玛丝洛娃案件的进程而展开观察和反思。
当导演把这场本来严肃的司法审判变成文学式的会饮活动后,托尔斯泰《复活》中向道德内心转向的精神发展逻辑就开始起作用。
虽然导演还按部就班地遵循了原版电影,呈现了几项关键质疑,但这时候,会饮的中心主题已经不是通过严密的司法逻辑来推敲各项证据和证词,并追求最接近正义的判决。
在美国原版中,陪审员们在“有罪”与“无罪”之间不断变换立场,其原因都是基于司法逻辑和对证据及证词的合理质疑(reasonable doubt)。
简·方达舌战群儒的激烈抗辩充满了理性拷问的怀疑、审慎和果断。
但在俄版中,陪审员们在“有罪”与“无罪”之间的游移却不是基于逻辑理性,而是发自良心的同情或怀疑。
美国原版中涉及的几项关键的质疑(刀子、老人、女证人)之间的逻辑冲突是被关联起来呈现的,而在俄版中,则这几项却互相孤立,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未予以重视。
它们仅仅充当了情节推进的踏脚石,更不是全部电影内涵的自然流露。
因为,俄版的中心根本不是案件的司法程序本身,而是对俄国社会现实的道德反思和批判。
莫斯科的陪审员们关心的是案件中几项关键质疑之间道德上的关联,而不是逻辑上的关联。
《复活》里的忏悔贵族聂赫留朵夫先生因那次陪审活动,而对司法制度乃至整个俄国社会发起怀疑、否定和反叛。
最终他跟随被侮辱被伤害的玛丝洛娃去往西伯利亚充军,忍受苦寒与煎熬,开始灵魂的救赎与自新。
而在俄版《十二怒汉》里,聂赫留朵夫分身为十二位莫斯科市民。
这位忏悔贵族的灵魂拷问转换成了十二个人的道德对话和辩驳。
十二名陪审员从最初的漫不经心,没心没肺,一步步走向了对车臣少年的同情、理解、关怀以及接纳。
这恰恰是俄国式道德宽恕的终点——宽恕受难的罪人。
只不过在这部电影里,被接纳的只是一个仅有“罪犯”名头的无辜少年。
电影开头,工程师说,“但我们在讲的,是个人啊,是个人啊!
”他所定义的“人”仅是道德意义的人。
到电影结束时,他回到举行陪审团会议的体育馆,目光聚焦到了东正教的圣母像上,放飞了象征圣灵降临的小麻雀。
随着这一举动,电影完成了整个对人的道德定义的完整陈述。
《马可福音》中曾说:神的灵仿佛鸽子般降下,落在他(耶稣)身上。
(马可福音,3:16)这里,麻雀代替了鸽子,把上帝宽恕罪人的圣灵带到了十二名陪审员当中。
当它飞走时,已经洗涤了人心的污浊。
到会议最后阶段,在场的陪审员们,几乎个个都坦陈自己对被告的身世非常了解——他们其实都是知情人。
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只是在做一场道德拷问,他们追求的结果是——宽恕罪人,发现良心,更新灵魂。
体育馆是一座神圣的东正教堂。
墓地管理员则如同神父般,讲述了让富人与穷人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更换墓地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善有善报。
到这里,俄版的整个精神底蕴完全绽露,它就是一部翻版的《复活》。
区别是如此明显,以致于很难把俄国版的《十二怒汉》与美国原版相提并论。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路数。
显然,俄国版紧扣的道德上的质疑、探寻、同情、感叹与接纳,都完全是托尔斯泰式的精神拷问。
这种关怀,完全是俄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传统。
因此,俄国版看似是在强调司法程序正义,实际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关心的仍然是陈旧的俄国式的道德和宗教拷问。
整部俄国版《十二怒汉》的主题则是通过对凶杀案实情的暗示来点睛的。
电影中反复暗示元凶是在案发现场搞拆迁的资本家——“他们为了资本主义,要赶跑两个老人家。
”这才是导演想控诉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贪欲又被放纵出来,造成了现实中的罪恶。
其实俄式道德拷问与程序正义没有关系。
俄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传统是关怀社会正义和善德善报。
所以俄国版《十二怒汉》中,好几次嘲笑了美式司法精神,并在电影开始时,把从哈佛学习法律归国的经理刻画为一个丑角式的人物。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关心的是俄国的社会正义,他怀疑程序正义能否带来真正的正义。
所以电影才在结尾时赫然打出一句话:法律至高无上,但仁慈高于法律!
俄版《十二怒汉》再度暴露了俄罗斯思想的短板:不理解程序正义的意义,不懂得在理性的程序性追问中,所包含的深刻人道主义内涵;而是凌虚蹈空,脱离经验的理性探求去寻找道德正义。
这正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俄国思想的悲剧所在。
不难留意到两个版本中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美版中的关键词是“合理质疑”;而在俄版中,则是“良心”。
当中的差别令人深思。
浓重的俄国古典文学道统糟踏了这部精彩的司法电影。
与悉德尼·卢梅特(Sydney Lumert)导演、雷吉纳德·罗斯(Reginald Rose)编剧的1957年美国原版相比,米哈尔科夫的俄国化努力,偏离了法治精神,更偏离了在反思社会现实时必不可少的理性精神。
这片,自己理一下,自己看。
开始,由那个发明家开始搅局:以西瓜的故事来说明事实的重要性。
他的故事:想死却最后获得别人理解的故事。
社会观点:好的发明无人问津,不能报国只能报己。
其次:犹太人改变观点:认真负责、全面看待问题。
他的故事:凡事总有可能,父亲与德国军官妻子的爱情故事。
发明家提出了刀的疑点,质疑检察官的判断。
地铁员改变观点:合理的看待一件事会改变事件的本身性质。
他的故事:叔叔抢劫银行的故事。
守墓者提出了社会问题:官僚机制形成的处理实事畸形方式。
演员开始改变观点:因为很多事实并不可笑。
他的故事:关于真正笑的故事。
社会观点:人一旦遇到需要认真处理的东西的时候,只会打哈哈了事。
大学教授改变观点:整个案件的逻辑性有问题。
医生的故事:一个外来人在俄罗斯的生活,站在人才的基础上。
进行老共产党员证言真实性的验证,结果为不可能。
医生改变观点:证言不实。
哈佛商人反水,出租车司机证明了外来人对本地安全和就业的威胁。
守墓者改变观点:这是一起由于房屋拆迁造成的敲诈嫁祸案。
守墓人的故事:用私人赚钱的法则及建校。
社会观点:很多责任该由社会承担,却只能由民众自发进行。
出租车司机改变观点:寡妇的证言是因为妒忌造成的假供。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儿子不变的微笑......社会问题:强权下的屈服和痛苦艺术家的观点:杀人罪不成立,但无罪的话在这个社会很快被杀,建议有罪,并希望集体帮助这个孩子。
个人均以各种理由推脱,社会问题:不做实事,扯皮啊。
最终结果,无罪,少年由艺术家收养,全篇结束。
翻拍片啊,但题材不错,一边骂管理机制、一边讨论民族问题。
不可解,我一直这样认为。
以前和别人讨论过新疆帮和新疆人才的问题,无解。
由十二怒汉想到了苏格拉底,想到了多数人暴政。
俄罗斯人普遍讨厌车臣,所以对那车臣孩子没有好感。
什么感觉呢,就像很多中国人仇恨日本人那样,先入为主了。
雅典那时候信奉神,所以不喜欢苏格拉底的言论。
多数人有什么优势?
就是可以在投票的时候强迫少数服从多数。
人少言轻,当只有你一个人这么想别人却反对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吗?
你是否也会随大流做出选择?
毕竟待在一个大群体里面会更有安全感,不是谁都有勇气对抗整个世界,不是谁都能横眉冷对千夫指。
但是诚挚得感谢那些"另类",因为他们,文明才能更快地发展。
电影中,陪审团的人虽然同意那个孩子无罪,但是拒绝给予更多的帮助。
是啊,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事业,换了你愿意花时间帮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
电影的最后,窗外飘着大雪,那个人说,你可以选择待在这里,或者自由飞去,但你得自己做决定。
是的,你也得自己做决定。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十二怒汉》,当时想看一下豆瓣的top片单,结果没注意年份,错看了这部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当然我也非常喜欢这个版本。
几个版本的十二怒汉其实节奏点都差不多,这部电影也一样,我就说一说我认为比较出彩的地方。
故事设定为一个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的俄罗斯军官养父,电影中融入了大量关于俄罗斯本土有关社会问题、政治内容和种族主义的讨论。
这部电影采用了双线叙述,一边是十二人的审判,一边是车臣男孩儿的视角。
和我之后看过的几个版本对比,这部电影的镜头和音乐设计都更加“急迫”,更有感染力。
同时相比于最原始版本的逼仄小屋内,该片把“审判”的地点放在了体育馆中,台词和演绎更具冲突性,更加吸引人。
再一个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这部电影最后的反转。
陪审团主持人在大家的意见统一后,却提出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观点:他认为孩子暂且待在监狱里最安全,他们可以事后抓到真凶再为孩子翻案。
在场的大家谁都不想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做到如此地步,还他清白也便能让自己心安。
最后孩子无罪释放,主持人领养了他。
我其实很喜欢这部电影,他的人物塑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主要归功于演员的演技,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退伍军人,他的演技确实是粗犷里带着细腻的东西。
十二怒汉的审判,不仅是对孩子的审判,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12怒汉》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属于同一类,他们都在密闭空间里,设置悬念构成剧情张力,而且都是话痨片。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场景只局限在一个客厅里,7个人聚在一起为同事约翰逊送行。
就在彼此的谈话里,发现约翰逊竟然是活了2000年的原始人,怀疑、求证,争吵、谅解,历史与宗教话题的延伸,颠覆并且推翻。
一个小时的电影,有时以为是悬念片,有时以为是爱情片,有时以为是科幻片,有时又以为是恐怖片,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俄罗斯版的《12怒汉》场景也局限在一个大仓库里,12个人聚在一起为一宗案子下最后判决。
一名车臣孩子被控告杀了他的继父,案件已审理很多天,而陪审团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才能离开那间密室。
怀疑、求证,争执、说服,法律和宽容的较量。
从1:11到12:0,两个小时的电影,将俄罗斯的社会、政治、历史问题一一陈述,并提出道德伦理的形而上的质问。
这两部电影的内容都很出彩,大力推荐,但是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两部电影的拍摄手法。
俄罗斯版《12怒汉》在架构与手法上与1957年美国的原版是一致的,这并不影响他的经典,因为它在内容上有所革新且更胜一筹。
所以,即使手法一致,还是无法诟病。
有人说,这样的情节更适合舞台剧,反正就是12个人,舞台就是密室。
但我以为,舞台剧和电影的效果依然大不同。
由于舞台离观众有一定距离,所以话剧演员的表演和电影演员的表演有极大区别,比如声音,要大声,要比平时说话更激情;比如表情,要更夸张,比如肢体,要更明显。
而电影拥有特写,反而不能太夸张,而是需要真实。
在《12怒汉》里,12位演员轮番出彩,最令人动情的就是当初最坚持“有罪”的出租车司机,他是倒数第三个被说服的人,他谈到他与前妻生的儿子,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每一次沉默,直至他哽咽时,我也已被感染同样的悲伤痛悔。
这里用的都是人物头部特写,假如换作舞台剧,观众就看不到他脸上每一处细微的变化,就不会达到这样完美的效果。
但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不同了。
尽管也是密室,也是靠谈话推进情节,但他抓的是故事本身的震撼性和荒诞性,即使没有人物特写,仅仅靠主人公的叙述就能抓住观众全部的神经。
想想看,这个原始人曾经见过佛祖,还差点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更震惊的是,他原来就是耶稣!
(就是这个环节,让我认为这是部恐怖片。
)故事的结尾就愈加出人意料,对这个故事保持最坚定的怀疑的教授竟然是约翰逊的儿子,而且,他在得知此事后心脏病发,死了。
仅仅依靠这寥寥数语,这个故事就很吸引人了,因此,导演也实在不需要借助特写来感染观众。
两厢比较,两部电影都用到了相当复杂的场面调度,在单一空间里如何使得电影生动,多变的场面调度是关键。
但是,《12怒汉》使用了更多的镜头语言,或许是由于他拥有12个主角,当每个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拍摄,否则就算场面调度再多,看起来依旧雷同、单调。
相反,《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只有一个绝对主角。
很久没有这样去看电影,他们的拍摄手法的确比较另类,不得不引得人关注。
除却技术问题,这两部电影也是个人力荐的作品,错过可惜。
并不了解俄罗斯车臣战争的历史,只能从我主观的角度来阐释这部影片让我产生的思考。
之前看过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再看《十二怒汉》,不自觉就会做一些对比。
而更多也是在思考影片最后的一句话: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单线叙事,整个重点过程只发生在模拟的陪审员讨论室中,至多有着到洗手间的场景转换。
但是俄罗斯版双线叙事,陪审讨论场景和被告等待场景以及被告早年经历、战争场面的插叙,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这个案件的背景。
中国版《十二公民》通过一步步的推理分析,推翻了所有的证据证词,成功证明了少年的无罪,而俄罗斯版不仅证明了少年的无罪,更推理出了真凶及其动机,以及更为深刻的被告之所以成为被告的原因:利益集团的刻意引导,女人愚蠢残忍的嫉妒。
而最后更是做出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作为陪审团,责任是否能够仅限在庭内。
大家做出了无罪的判决,欢欣鼓舞,为自己帮助一个无辜孩子洗脱嫌疑,也是为终于完成任务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但是主持人提到孩子以后的事情,“在监狱里能活得更久”,法律确实只能停留在案件本身,人有罪还是无罪,但人性使他们考虑得更多,考虑被判有罪或无罪后的被告命运。
有很多事情,法律是无法顾及的。
确实,人只是人,不是上帝。
乌玛很幸运,遇到一个愿意为他以后的命运考虑并且愿意与他的生命从此深刻交融在一起的人。
但大多数人,能做的也只是判断正误,而正误之后的事情,就无心无力了。
人只是人,不是上帝,不是神,法官如此,律师如此,陪审员也是如此。
确实,“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
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以天下为己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苦楚,都有自己的责任担当,有自己的爱憎欲。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有罪就是有罪,无罪就是无罪,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它永恒追求这样的客观正确。
仁慈不是不可以高于法律,而是不能。
因为仁慈太过主观。
作为陪审团,你只负责发现真相,真相永远不可以被否定、被掩盖,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在大多数人都无能为力的时候,遵从法律,才是最高的仁慈。
至少你给了他选择的机会。
“就像这样,想飞就飞走吧,海岸空旷,想留就留下吧,但是,你要自己决定,别人不会帮你决定。
”体育馆内是温暖安宁,体育馆外是寒冬飞雪。
就像乌玛,留在监狱内会安全,被释放,面对的是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社会。
小鸟义无反顾地飞了出去,就像乌玛还是得到了释放。
这样的时代,好处在于,让你自己决定。
虽然冷酷,但有时候,冷酷是最高的仁慈。
天地至善至仁,在冷眼旁观。
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焉知我们关注的主角,他自己能否改变。
我们非神,不能包办一切。
我们只负责捍卫真相便好,结果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而对周围的人, 首先大概不必有太高的要求,人性、道德是一点点积累提升的。
至少,愿意去洗清冤屈捍卫真相,已经是迈出了仁慈的第一步了。
大家竟然因为小孩无罪释放而被感动,我真是疯了,没看懂是不是啊?
关着是无期,放出去就是死!!
11人虽然赞成孩子无罪,但是一旦涉及自身的利益(自己出钱出力帮小孩洗冤之前先抓到出狱后再来杀害小孩的真正犯人!!!
),就不顾孩子死活,只顾着自己的生活继续不受干扰,没有人真正在意孩子的未来的生死,只顾当前。
只有老艺术家一个人,那个坚持投票“反对”的人,他收养了孩子,并且承诺一起找出真正的犯人,结局可想而知,两个没钱没势的老人和小孩,只有死路一条。
最后,狗叼着的那只,老人的手,闪着戒指的光,那只尾戒足以证明,老人和孩子一起死于真正犯人!!!
就像那只小鸟,虽然呆在屋子里不会死,它还是飞出了暴风雪的窗外,结局可想而知。
每一个细节都有内涵,唉,大家好好看看吧,别盲人摸象,错过了那么多的精彩。
太亢长,絮叨。
相对于原版的密闭空间、抽离背景,此片插入了大量时代符号、个人遭遇,不再强调法律公正的绝对性,陪审团显得更人性化,态度的转变源自自身经历,其软弱和动摇更具说服力,也侧面解析了俄罗斯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表演非常赞,基调更悲凉;想表达太多,略有杂乱,部分指涉无法解读。
感觉一般
和原作相差甚远,长的鸡肋,张力不足,拖沓有余
还是原版比较好看~~
还是看原版吧!!
比原来那个差很远
原版多干脆,这个太拖沓太花哨了。with cw
太多社会、历史背景了,原版的法律元素已经相当淡化。
情节基本忠实原版,一些改进和冷幽默还是很有趣的。导演的人道主义关怀使原版法律层面上的问题上升到新高度。
overwhelming
各國改編《十二怒漢》,工作要點在於如何將這部講述“美國主旋律”、高揚對普通法系和美國民主制度高度的“制度自信”的電影原片,加以妥當的本土化調試。俄版在視聽語言上保留甚或擴充了原版的特色,內容上的最大改動除了闌入車臣問題,還在於結尾首席陪審員儘管確信那名車臣青年沒有作案,卻表示不會為其投無罪票,因為在惡劣的社會政治環境下,將他終生留在監獄反倒是種寬容和仁慈的“保護”,這使得影片作為社會問題劇的部分性質得到大大增强。2021年4月17日18:30於北大百講觀眾廳。
这个版本比原版更使劲,每个人激动得都要喷唾沫,恐怕也是俄罗斯人民的性格使然吧?改编的结尾,把影片的主体改变了,从法律问题改成人权问题了,每个国家的少数民族确实都承担着不公正待遇啊!
原来1957年的版本只是此片的一个模具,导演丰富了很多的细节,12个陪审员来自俄罗斯不同的阶级,代表着俄罗斯的人民通过这个案件来表达对社会和人性道德的控诉。相较1957年增加了内涵之后相应的就少了很多推理案件的悬疑,如果没看过原版,前1个小时的温吞有可能并不那么为人喜爱
昨天电影频道看的,这剧本本身太强大了,以至于我认为这个俄罗斯翻拍版还不太坏。
拖沓
…………好烂,拍的也太迷惑了吧
各种社会矛盾 各种人性弱点
前面确实闷了点,耐心的看到后面,还是很有感触的。 隐藏的故事背景,竟然是黑心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对付钉子户,派人干掉这位前车臣战争英雄,并嫁祸于军官的车臣养子。
12人,12事,俄式风格,插曲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