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夜

绿夜,Green Night,녹야

主演:范冰冰,李珠英,金英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韩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绿夜》剧照

绿夜 剧照 NO.1绿夜 剧照 NO.2绿夜 剧照 NO.3绿夜 剧照 NO.4绿夜 剧照 NO.5绿夜 剧照 NO.6绿夜 剧照 NO.13绿夜 剧照 NO.14绿夜 剧照 NO.15绿夜 剧照 NO.16绿夜 剧照 NO.17绿夜 剧照 NO.18绿夜 剧照 NO.19绿夜 剧照 NO.20

《绿夜》长篇影评

 1 ) 空洞的绿夜,触达不了夜本身的深邃

从题材的角度看,《绿夜》所表达的层次其实是很丰富的。

中韩移民、人肉贩毒、家庭暴力、黑帮势力、LGBT,等等。

但是,电影实际表现出来的效果却异常单薄,与其丰富的故事元素极为不符。

透过镜头的轨迹,你能意识到导演想在范冰冰素净的美貌中挖掘一些意义。

你也能感受到,范冰冰用她清冷的演技,试图塑造更多的人物内涵。

可这一切并没有在影像上形成确切的说服力,电影似乎讲了很多,又好像啥都没讲明白。

就仿佛电影结尾中,绿发女的白色球鞋,镜头给了一个特写,这是表达危险的信号,可到底是什么危险,电影转眼以一个语焉不详的姿态给观众一个“留白”。

电影中,这种刻意的留白随处可见,极大降低了电影的表现力和意义指向。

留白在艺术表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的精髓是恰到好处,绝不冗余。

当龙的主体尚未画好,就企图玩留白的意涵,那只会将这条龙大卸八块,七零八碎。

《绿夜》的差和导演、编剧的功力有很大关系。

虽然范冰冰个人的演技在片中并不惊艳,但整体符合电影对角色的要求。

静霞(范冰冰饰)这个角色在设定上就是个能量不断下沉的角色。

这就像,一个厨子拿到一堆高端食材,可自己手艺不过关,最终只能搞出一个毫无特色的大锅炖。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与之相对的,去年汤唯主演的《分手的决心》就是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汤唯的演技算不上拔尖,尤其是看了《大明风华》后,我对汤唯的角色塑造能力是持疑的(糟糕的台词表现力)。

但是,《分手的决心》最终呈现出来的质感却韵味十足。

观众能明晰地感受到宋瑞莱(汤唯饰)身上散发出的谨小慎微,以及玻璃般的碎片感,这和她的角色身份是相符的。

朴赞郁非常善于挖掘女性演员本身具有的特质,使其融入到自己所创造的角色中,丰富电影整体的表达效果。

这是大导演的手笔,普通导演学不来。

事实上,汤唯的演技本身也不具有统治力。

什么是统治力,极端的例子可参考近期电影《五月十二月》中的朱丽安·摩尔。

其个人的角色塑造力完全超脱了剧本框架,令一旁的波特曼失色不少。

回到电影。

显然,《绿夜》在其创作上就有着巨大的问题。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个锅,也不是范冰冰一个人能背的。

 2 ) 绿夜

两个人没有cp感,或者说是导演没有拍出两个人的cp感,剧情里,两个人不小心相遇,但是爱上对方或者说喜欢上对方,并没有拍出来。

只是在浴室里的暧昧,一直是拿暧昧、或者说床戏去拍出两个人的cp感。

导演应该用剧情、事件推动两个人的进展,不然显得两个人很突兀,最后的结局就不是太感人。

一直进入不了她俩的世界里。

女儿这个角色确实不讨喜,总感觉导演拍出的她很油腻,不清爽,冰冰倒是挺清爽,我觉得演员是一部分原因,系鞋带那块拍的女二就还挺清爽的,不知道为啥前面拍的女二咧嘴、瞪眼怎么拍的傻乎乎的。

很油腻。

整个剧情情节有点地方太肉麻,因为拍的手法很现实、很记录的感觉,但是剧情又很“女生”,感觉是为了拍出剧本里的“系鞋带、摸头”才拍出来的。

但是真的很割裂。

女二刚开始给人的感觉油腻,冰冰还好,但是冰冰有些演技依然会给人感觉她并不喜欢女二,只是情节上平铺直叙而已。

所以两个人加在一起就等于负数了。

包括杀人、以及第二次杀人,女二杀人的动机都没有被强化,所以当那个男人再次被杀死时,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又来?

而且她们逃走时那么害怕,怎么冰冰见到男主时反而不害怕,刚被他强奸过、不怕他报仇吗?

如果真的心疼为啥第一次杀他的时候不抢救一下?

总感觉他俩的关系很无语,冰冰的角色也很空洞,别人让干嘛就干嘛,一点都不聪明,感觉接近“傻白甜”。

而且冰冰最后的选择也很突兀,另外扇巴掌本身是爆发点,但并没有爆发。

为了扇巴掌而扇。

如果慢慢的拍,可以拍出文艺的感觉。

如果拍的节奏强一点,可以拍出恐怖的感觉。

如果拍的惨一点,可以拍出人生的感觉。

如果拍的cp感十足,可以拍出爱情的感觉。

但是都没怎么拍出来,我觉得导演想要的太多,或者是导演准备的太少,整体都很空洞,不文艺、不恐怖、没有爱情。

只能说太空洞,冰冰就像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人。

导演让往哪拍就往哪拍,拍完我觉得真实的冰冰很可怜,拍完强奸戏、拍拉拉戏,她不喜欢那个男的、也不喜欢那个女的,但必须得拍,为啥要去救那个男的?

又为啥要救那个女的?

感觉俩女的有点笨,看完捉急,又觉得她们自己对影自怜,就命运的捉弄没拍出来,命运的抵抗也没拍出来,就横冲直撞。

真的服了,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她俩早死一百次了。

 3 ) 【】字数又多了?您甭浪费时间看我废话

6.3/10演员CP很好嗑害我在破站浏览半小时当然回到电影我的建议是小狗姐不许再碰侄女了听到没有(x至于电影本身实在就是“我知道您大概想拍个什么但您确实没拍到位”——成片的观感实在是有点意料之外的跳跃和粗糙.... 为什么不能比92分钟再长一些呢(当然,我并不是在数落本片多得吓人叫人怀疑精神状态的跳切;虽然冰冰姐狂吃口香糖的样子确实让我想到了过期凤梨罐头并且按下暂停键笑了整整一分钟*小狗姐和冰冰姐都很美哈电影似乎想讲很多事和很多感情。

有很多点值得细细琢磨的展开,可惜全片有如被赶上命运磨盘般的节奏并不允许观众这么做(也可能单纯是我没有看懂)于是只好这么连蒙带猜角色身世背景我努力跟上人物做出每个反应的动机然而发现自己只能一直为什么为什么问来问去我问谁呢我请问。

开头宗教中间男同的元素插入很迷()——所以天呐。

请不要因为我一直笑出声谴责我....!

这实在是太唐突了。

米啊内。

亲加米啊内。

><*但是冰冰姐和小狗姐尊度很米*但是小狗萌萌awwwwwww哦还有就是顺带一提在全片观感加持下之前民间热议的床戏部分也没有那么吸引人了.... 我天呐你到底爱谁呢。

豆瓣评分同温层抽象女同我更推荐《银色薄雾》。

开车追求终极自由还是去看《末路狂花》。

音乐不错。

 4 ) 滥用受害者身份、消费女同性恋?

社会中,男同性恋相对于异性恋秩序是受害者,但在女性面前则可能是施害者,因而有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双重身份,典型现象就是同妻;而女同性恋既相对于异性恋秩序是受害者,有相对于男性也是受害者,因而拥有双层的受害者身份(即便存在“同夫”,一般也认为,女同性恋对同夫的伤害远轻于男同性恋对同妻的伤害),在道德上拥有优势。

这算是一种特权吗?

多少算吧,至少在创作的时候算。

在男同电影中,外界在被控诉和审判的同时,男同性恋自己也往往会受到审判,比如《谁先爱上他的》等;而女同电影则没有太多道德上的包袱,可以一往直前——就像绿发女孩把金夏老公推下楼梯一样。

不仅对这种受害者身份的不恰当利用让人感到不耐烦,而且何况这是21世纪了,观众想看到一些超越“末路狂花”式的女性故事的更多的东西。

而电影中多数时候,只看到主人公偷钱、运毒、恶意伤人、反复杀人,并通过受害者身份得到动机的正当性和观众的同情,多少让人感到厌烦。

还有,非常重要的,就像评论中许多人谈到的:电影主线是娜拉出走的女性主义问题,两位女主的关系更多的是girls help girls式的,而非女同性恋。

那么问题来了,这段女同之爱是非要不可吗?

作为一种噱头乃至盾牌而存在的女同爱,算不算对女同性恋的一种消费乃至剥削呢?

p.s.冰冰姐的美在红毯上有10分的话,电影里就只能表现出5分,请冰冰姐多走红毯少演电影吧,粉丝别吹了,是的我说了

 5 ) 《绿夜》——一场东亚女性的觉醒与成长

最开始注意到导演韩帅是因为她有个Title——“娄烨粉丝内卷之王”,为了追星顺带读了一个博士,又将研究娄烨电影作为了博士论文,之后又将论文集结成书——《新感觉电影——娄烨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形式特征》(把追星这件事做到极致也真是没谁了,但还是得吐槽下这本绝版二手书的溢价有多离谱……)。

《绿夜》是她筹备的第二部作品。

《绿夜》中很多的镜头和意象设计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向作用。

片名出现的镜头很明显是致敬了《苏州河》和《浮城谜事》,浴室镜中戏致敬了《春风沉醉的夜晚》,看得出来导演真的很爱娄烨。

毒品交易的情节致敬了《末路狂花》,掉在地上的大喇叭致敬了《观音山》,燃气爆炸的新闻和帆布鞋的设定致敬了《昼颜》,但《绿夜》中鞋子的意象设计比较失败,而原作中纱和点燃帆布鞋扔向厨房的结局则十分封神。

剧情走向是基于人物情感的动作/延伸,剧情永远是服务于人物的。

而《绿夜》中,人物行动远近疏离的关系线并没有交代得特别清楚,这是剧本的硬伤。

在台球吧的洗手间遇见醉鬼,从而将人物引入酒店的情节过于顺拐,接下来的亲密戏发展得莫名其妙,而这场戏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对比前一场粗暴的性爱吗?

《绿夜》的主题不是les情感,而是东亚文化语境下的一次女性主义表达。

面对具有结构性的父权制压迫,一个在犹豫中选择自我规训,另一个则奋起反抗,绿发女子将主角丈夫推下楼梯的动作像极了《盲山》拿起菜刀砍向人贩子的致命一击。

在细腻情感中表达女性主义主题的经典作品可以参考《燃烧女子的肖像》,说白了还是导演的能力匹配不了野心,所以《绿夜》的本质还是关于“娜拉出走”的故事。

至于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剧本则无人应答。

我理解文艺片的宣发困境,但一部拿les作为卖点的女性主义电影和拿三人行爱情作为卖点的《燃冬》一样可耻。

或许是五年不曾拍片的缘故,冰冰塑造的主人公静霞在镜头前呈现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

从前在《观音山》和《二次曝光》中李玉镜头下的冰冰才是灵气逼人。

自汤唯之后,中国女演员在“弑夫”题材的路上一骑绝尘,从《分手的决心》到《绿夜》,接下来又可以期待下陈可辛的《酱园弄》了。

 6 ) 绿夜中的“现实”与“虚构”

个人理解,影片里存在”真实”与“虚构”。

但可能不同观众对两者的界限划分得不尽相同。

(以下包含剧透)我是这样理解的:贩毒是虚构的;女一童年的经历是真的,女一被家暴是真的,女一老公的确是心脏病死的;确实有绿发女孩这个人,不过她只是一个在女一视线里频繁出入海关、打扮独特的普通旅客;现实中两人不曾有安检通道之外的交集,更未曾造成对方伴侣的死亡。

很可能在第一幕女主根本就不曾拦下这个女孩,为了幻想在令人窒息的生活中完成一场反抗,某一天,愤怒、痛苦、忍无可忍的女主虚构了主动拦下了绿发女孩,并和绿发女孩相互扶持、杀死丈夫、逃离出走的故事。

最后还自圆其说地给“她的消失“设定了一个结局,留下了线索:比如在阿东美发看见垃圾里的白鞋、绿发女孩提过的小狗、绿发女孩留下的银行卡。

这个绿发女孩从始至终都纯粹、勇敢、反叛得非常的不真实,也似乎并无姓名,仿佛女主脑中的另一个声音,故事里,她的脚甚至完美地穿进了女一的鞋。

在这虚构的最后,女主染了绿发,在阿东理发店质问阿东“她在哪儿”“她到底在哪儿”,也是在愤怒呼唤另一个自我,尽管面对的是眼前这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冰冷、轻蔑而无声的手语(这个角色是一个符号)。

女主终于意识到,一味的妥协、隐忍是无法自救的,她只能变成那个虚构中更勇敢的绿发女孩,杀死眼前这个压迫的符号,才能重获新生。

冰冰演得真好,影片包含的隐喻和深意,以及日与夜的奇幻视觉体验还是很精彩的。

 7 ) 机车女孩落荒而逃,一场象征自由的亡命私奔。

汲娄烨的摄影、《阿黛尔的生活》的角色设定、《分手的决心》《末路狂花》等电影风格于一身,把《绿夜》只定义成女同片未免太肤浅了。

很明显导演是想借韩国杀夫案表达女性意识觉醒、自由性爱和身份叛逃。

90分钟,掺杂了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

要我说,国际冰与痞帅的珠英的关系,就是在机车上越陷越深的。

两次遗弃,三次挽回。

是仓促的落荒而逃,也是象征自由的亡命私奔。

飞驰人生一闪而过,不被任何东西束缚,结尾她一人一狗,却仿佛拥有全世界。

匆匆两晚的反抗、越轨、犯罪、激情、勇气、愉悦,统统化为黑发里一抹绿,成为她生命中的独特标签。

感受到很多意象和段落的呼应。

铺垫入幻再叫回,任凭观众去体验这份感情的真。

比如警察递的口香糖就很有意思,像是是绿毛女孩一直说的“运气”。

小时候是母亲光脚出逃的契机,长大后是静霞自由的凭证。

很喜欢湿发的那一段,暧昧氤氲,却欲探又止,以柔情一击。

6.5分,半分支持一下5年无戏可拍的冰姐。

 8 ) 女性主义电影的底色是恐怖片

恐怕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很难将之归结为“爱情片”“同性爱”等类型片,比起爱意翻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惊恐不安的氛围和女人们的彼此依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更愿意称之悬疑恐怖片。

首先是技术层面——光的反常运用。

女孩是绿色,第一次因要鞋进入霞的家,室内调成绿调,如下图:

以此为线,两人相好之时是冷光,如保龄球馆紫光、卫生间白光。

反之,暖光、黄光意味着危险、不安,比如丈夫打来电话霞终于接起,此时背景是黄光,夫妻两人卧室的光也是黄色调。

这是反常规的,意味着她们关系的反“寻常”。

宗教的虚伪,男人的工具。

从工具转变成自己主动交易,这是女孩豁出性命决定夺回主体性。

两人联手对抗的不是某一个男人,是次长、长发男、警察、阿光共同组成的网络,即男性统治、男权社会。

借着新闻,霞说出前史,丢下母亲或被母亲丢下实际是背叛,背叛女性本应结成的同盟,女孩的到来是另一个同盟,可被霞一次次丢下。

片尾阿光替女孩对霞说:“我原谅你了”,这亦是替母亲对霞说的。

而由男性说出口使其又有了另一层意指,男权社会对这个女人说:我原谅你了、我赦免你了、我不惩罚你了,如同工具般活着的女孩因违反规则被杀,但“我就不惩罚你了”。

这句话与警察临走前对霞说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异曲同工,不是安慰是恐吓,霞在护栏旁如惊恐不安的鸟,警察上前来轻轻松松达到恐吓效果,因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此处表面看她在高位他在低位,可真是如此吗?

这又是一处反常处理。

霞三次丢下女孩,第一次因为见宣传宗教的喇叭落地无声,折返回去。

第二次是女孩将男人推下楼梯,霞被迫跟随。

第三次,她去寻找,终于主动地迎向未知,“你怕什么?

”你本就没什么可失去的了。

可惜,片子有点无线,人物骤起骤停,剧本再打磨更佳。

 9 ) 议题野心,落地轻放

《绿夜》是一部在“野心”上非常矛盾的作品。

从议题出发,它显得野心十足,但在表达构建上看,却又是截然相反的呈现效果。

它的主角来自中国和韩国,拥有社会边缘人的属性,中国人更是在韩国花钱卖身换婚姻签证的“准黑户”,同时其边缘人状态又各自来源于男性的支配。

如此丰富的设定,本可以延伸出很多议题,如外国底层人在韩国的生活境遇,引出韩国对“无论国籍之底层人”的同样压迫,在二人的共鸣中产生社会批判性,也可以将生活困境作为二人需要勇气去突破的边缘人命运,还可以结合男性支配而引出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义,更可以将突破外部困境转而内化成精神层面的自我束缚,打破同性之爱的壁垒。

事实上,电影试图辐射到上述很多层面。

它给出了不错的框架设计,范冰冰和韩国女孩各自被困在某一局限性的生活中,前者是假结婚来到的首尔,后者则是运送毒品的烟台,她们都必须前往或留在当地。

这引出了男性对她们的支配,范冰冰拿不出3500万去买回自由身,女孩则听命于男友。

这种困境在展开后进一步包括了更丰富的“男性支配生活”内容,在洗澡一场戏中,女孩自述差点死亡与“被要求听父亲话”的记忆,范冰冰则露出了被假丈夫殴打的伤痕,二人随即产生了首次的暧昧接触,女孩抚平伤疤,建立了突破男性在情爱层面支配的女女恋关系--这本身就基于底层人与被男性之类的共感,突破了男性导致的生活困局而得到安慰,而它具有的突破思维局限性则在另一个层面带来了”困境”的突破,是女性在情爱方面的自我解放。

但是,本片试图包含进多层面的“女性突破”,具体落实上却过于简单,只是在不停给出概念化的信息。

对男性支配,电影在开头即安排了次长在范冰冰主观视角下对安检二人的“插足”,他命令范冰冰放行,并最后让其继续工作,暗里是让女孩去送货,将她们各自安放在了局限性的地区。

随后,他的女孩帮凶身份揭晓,带人来抓范冰冰和女孩,再次出现在范冰冰的主观视角里,强化了他对二人的支配与压迫。

然而,这条线没有继续展开,次长在给出压迫后就此消失。

同样的处理还出现在了鱼场毒贩的身上,他只登场一次,对二人喊打喊杀,给出压迫信息后消失,而下属女人则同样机械,留下一句“她欠我的命加倍了”就此下线。

电影只是用非常单薄的方式呈现各人物的承载概念,男性即是状态上的压制,女性则是暗语一样的“不是第一次帮助女孩”来表明女性互助,却没有任何具体的展开。

这甚至发展到了范冰冰和女孩在各自人生境遇之难的正面表现上,洗澡一场戏里,她们几乎全靠自白和伤疤来共感,无疑过于苍白乏味了。

电影将有限的手法设计放在了二人的关系变化上。

女孩拥有绿色的烟花纹身,第一次见面的“砰”惊醒了麻木于“此间首尔机场”(困境)的范冰冰,随后自己决定不去烟台,脱离男友和次长的支配与既定地区,她也许诺给范冰冰报酬去赎身。

她们有着男性伴侣,都不停打电话,女孩选择不接,范冰冰则在多次挂断后还是接起,而其契机则是女孩在“向不要货的男毒贩证明自己”吸毒昏迷后,意味着二人对男性反抗的同时暂失败。

女孩的伴侣强势骂人,范冰冰的丈夫则似乎温和弱势,实际上却同样是强权,在两个极端上建立两个女性压迫来源中非男性个体的性别群体属性。

但是,即使如此重要的男性角色,同样也只是缺乏自身表现空间的“状态输出”,或依靠微信里的态度,或是当面的低三下四,他们与女性更确切的交互经历部分是缺席的。

女孩的男性关联者只在第一部分存在,而范冰冰的丈夫与她拥有更落地的现实关系,本可以更容易地让观众理解范冰冰的所处境遇,却同样早早下线,只给出了“压迫女性与被反击”的作用,先是强暴,然后被打死。

至于二人的确切关系状态,他压迫范冰冰的方式,则只停留在了口头的几句关于基督教的台词上,“我找神父给你换个工作,神父会宽恕一切人”,并被范冰冰抗拒。

事实上,丈夫的台词似乎非常引发观众对人物境遇的联想。

“宽恕”可以是“范冰冰曾经的逃走”,“范冰冰偷来韩国”,也可以是丈夫对自己暴力控制和心理压迫的自我开解,由此辐射到不同的议题层面,但电影却在此处不做展开,只是将在韩国普及极广的基督教当做了既有社会的主导性存在,而它的服务对象则是男性,从神父到获得“留下妻子”与“开解自我”的丈夫。

对于二人的关系变化,影片投入了较大的心力。

机场外女孩光脚,这引出了下一幕的“范冰冰自家”,走出房间去要水的范冰冰穿着露脚的拖鞋,同样的两幕中,机场开头范冰冰视线里的女孩被前景的人群不时遮挡,自家里范冰冰蹲在厕所门后看女孩,女孩的脸在花玻璃下先是被遮挡模糊,随后门被打开,这一幕也接到了洗澡的段落,从“没水”到“洗澡有水”,从“打开门后的威胁”到“打开浴帘后的抚摸伤疤”,一步步推动着二人的关系亲密过程。

到了高潮部分,便是女孩对范冰冰的关键推动,后者看着手回想起刚才洗澡时被抚摸的感觉,尚且犹豫不决,这可以来自于同性爱的思想障碍、自己婚姻的现实局限,同归于对“男性存在”的顾虑过度。

丈夫的强暴印证了这一点,并由女孩通过杀人予以解除,范冰冰自己也终于动手。

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最终共感恰恰是突破的不可能,在后半部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激情杀人之后,范冰冰重新回到了“既有社会规则”的思维之中,她要女孩下车,“被抓也是我一个人”。

这句话是为了女孩着想,更重要的则是对“犯法摆脱男性控制”行为进行法律规则下的判断与回应,等同于回到了曾经一度摆脱的环境之中。

在范冰冰独自骑车并再次回心转意时,这一点得到了延伸的发展:环绕她的是无处不在的十字架与基督教会,这让她意识到既有社会环境的“压迫女性,服务男性“,在最后看到十字架与播放教义的喇叭倒塌,静默的声音否定了其“救赎一切人”的伟大,拥有的只是区分性别的服务,因此才会掉头返回,因为与女孩的“反抗既有社会”才是唯一的出路。

同样地,二人在保龄球馆里重逢,契机是范冰冰对自己与女孩交流的回想,随后二人用打破国别障碍---混用语言的升级---的通用手语进行交流,突破障碍而拥有了女性之间的“心灵”交流,而另一边的男性则是反衬与压迫者,一组男同情侣吵架分手,男店员则反复让女孩脱鞋,强调着“不能穿鞋上”的既定规则---男性制定规则,自身无法践行同性爱,女性突破规则,践行极端底层与被压迫之共性下的同性爱。

在这里,女孩的鞋是范冰冰给她的第一份善意,命令脱下则是对此温情纽带的压制。

这也引出了女性突破的不完美,范冰冰给女孩擦拭着鞋,抹去上面的血渍,这暗示了鞋抹除“犯罪”这一既有规则后回归“独属于二人的爱意载体”,将犯罪的成分从杀人中去除,只剩下无关于暴力血腥和被捕入狱的情感。

但是,她们却始终处于绿色的反向颜色红色之中,擦鞋的暧昧更是被闯进来的男人打断。

早在女孩吸毒昏迷而范冰冰去找丈夫后,镜头就扫过了窗外红色的十字架,它与女孩烟花的绿色相反,暗示着基督教足以构成主流社会环境的无处不在。

她们想摆脱这个环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除非二人完全不生活在这里。

电影也做了一些安排,它将警察的黑化引入,让女性的犯罪与男性执法者的堕落形成对立,如此一来就更突出了男性犯罪的“聚集既有社会一切力量”感,让女性在警匪一体的强大之下无力,犯罪也就柔化了。

同时,这也将常规观念下原本正确的法律进行了矮化处理,与之对立的女性犯罪则自然地变成了“正确”。

但是,这实际上都是杯水车薪,最可行的方案永远是对人物本身的细化塑造,展开讲述她们的经历,建立观众对遭遇的共情,自然而然地也就完成了对女性犯罪“合理化”的接收方式。

将警察的黑化引入,没有起到多大效果,人物围绕犯罪的困局与行为逻辑依然显得“大概念而不扎实”,能理解但无感受,反而有了一些负面作用,让原本就没有余地交代清楚的犯罪线索变得更加凌乱起来。

电影的体量很小,聚焦在二人关系上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它能够、也确实试图辐射如此多面的议题,最终却只能靠二人的关系而对各议题做一个生硬的表态,情感本身没有相应具体困境内容做支撑,便完全依赖到了演员的表演,其他方式则比较匮乏,比如二人各自交叉使用两国语言来表现“对各自局限性地区代表之困境的突破,抵达对方区域”就失之于刻意。

作为一部被看作“拙劣的娄烨与李玉电影模仿者”的作品,本片的镜头使用相对下了心思。

但它也只是停留在了只有外表却欠目的的程度。

它给到了两个中国导演标志性的手持跟随镜头,景观与飞驰路面的空镜头,却往往都像范冰冰回归既有生活时的剧烈晃动一样,只是为了表现她对突破困局与否的摇摆,对眼前生活环境与“摩托飞驰奔向新生活”归属感的同等虚无(环境空间里无人,摩托车则同样没有出现),且没有扩展出的更多样运用。

此外,镜头还会不加克制地泛滥式输出情绪,如范冰冰被丈夫强暴时,镜头始终对准她的挣扎与无果,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调低了声音来强调她的身心窒息感,而二人在控制与被控制的过往关系却几乎空白,压迫者丈夫只交代了一句意味不明的“你以为我会原谅你吗”。

这让镜头的浓重情绪没有支撑,就显得“泛滥”化了。

而镜头长时间围绕在某一演员的较长拍摄方法,无疑是在用演员的持续性表演来试图做出情绪,丰富内容与技法层面缺乏支撑的问题,让演员自己的表情和状态增加其干瘪台词在“交代简略信息”之外的生动性,缓解其苍白程度。

最典型的一幕便是范冰冰被黑警威胁后的高潮段落,她吃下了警察给的对应毒品糖片的口香糖,意味着对其的被迫归顺,“毒品“不再是她与女孩自行贩卖的拥有物,而重新变回了男性给予的东西。

在前后两个部分中,镜头长时间地对准了范冰冰的特写,第一次是她听到丈夫意外死亡,却依旧顾虑自己的犯罪,说伪证时极不自信,意味着她对“既有”的主观自限,引出了后面的高潮,第二次则是顺从吃下口香糖后的痛哭与被噎到的“被男性控制所伤害”。

在缺失背景与内心交代,贩毒线索更是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导演只能依靠复杂的多情绪表演来努力诠释人物内心,也安排了“被口香糖噎到后濒死挣扎”的极端化桥段,为表演效果提供便利。

但是,大量堆叠的表演使用方法无疑是是“泛滥”的,脱离文本丰富度的过高期待也不切实际。

在这样单薄的文本中,演员没有足够的内心建设基础,实际上也很难发挥,范冰冰更多是依靠外形与气质的破碎感,韩国演员则接近于演员练习生的模式化韩派表演方式,其角色设置与“放大”演法都是韩国影视的一个主要方向。

作为对比的是,在李玉的《苹果》中,范冰冰就面临了相似的传统婚恋与道德困局,而在其完全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铺陈之下,角色的心理状态完全可信,最后抛弃两个丈夫而携子私奔的选择也就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相比起来,《绿夜》试图辐射更多,却由于体量有限与表意系统捏合设计不够精妙高效的主客观问题,最终变成了一部主打人物关系的“悬浮作品”,未免显得有些可惜了。

 10 ) 爱是温和的毁灭 恨是痛苦的新生

正如韩帅说的:一个人如果能走到毁灭感的情境中,那么让她毁灭是一个很好的祝福,和让她重生是一样的。

两个软弱的人,软弱的女人。

斗争是在限制范围内开展的,也就是说,真正的罪人根本也无关痛痒,她只是毁去了自己的镣铐,还要以燃烧自己作为代价。

新生和毁灭同时到来,宏观看,在这场赎罪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救了。

但是她终于知道爱的感觉,那么死,也就是有价值的了。

她喷上绿色的染发剂,然后走进那个绿色的夜晚,第一次成为了加害者。

《绿夜》短评

尬出银河系

3分钟前
  • 一桶猫
  • 较差

看着每天都在发生的新闻,她喃喃那些向来如此的来龙去脉,说做女人挺没意思的,而对方说女人想杀掉男人的原因肯定成千上万,这一段很好,鸡同鸭讲,心有灵犀,又不只是两个女人在绝境中的交心,更像女人试图跟更多女人传讯。不过前提却是她们偷卡后待在别人酒店,而事主完全可以进门的这类破逻辑,就很影响这电影本该有的沉浸。关键是也不好说是完全的拉拉片,被男人伤过的女人互相予以对方一点只属今夜的温暖,如此罢了,它还是关于人在各种处境下给自己的鼓劲,或者说,不顾一切的偶尔放纵,抓得住什么有温度的东西,就抓住。冰冰很美,有生活的破碎感。

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充分的冰冰人设电影,灵感诞生于微博自媒体和小红书。同性情最终毫不意外再次成为剧本意淫的对象,不如一张vogue封面独角戏来得爽快。杀夫桥段宛如一次对汤唯 晚秋 和 分手决心 的拙劣模仿…

8分钟前
  • 黄黑角质酸
  • 很差

更像是直男导演为了噱头拿出几十年前淘汰的剧本应付了事,情感故事空洞生硬,情欲戏拍的畏畏缩缩,不说对标LGBT经典影片,连日剧《直美与加奈子》都不如。

13分钟前
  • 嘉措
  • 还行

拖了太久终于看了。真是感慨形势比人强,你冰在内娱时执着于演遍古今各种绝世美女大女主,出事后在三不管地区的电影里演个杀夫的非法移民。终于明白上学的时候老师为啥不让写状态戏了,不是这种戏不好,而是这块对编剧来说没法用来表达,这片子全是状态戏,但本该用来填补情节空白的视听和表演并没有填补剧情让位后的空缺,让一切变得莫名其妙。

14分钟前
  • HAL
  • 还行

还行吧,这些年除了阿黛尔之外放眼全球也没几部拍出情感拍出风采的姬片,对此不做要求……开放式结局拔高了剧情,绿头发非主流女孩是孤独压抑大美女内心的另一个自己,连无铺垫的床戏都可以理解成自己抚慰自己进而可接受了。法式优雅蓝换成挑染亚比绿挺适合咱东亚的。两个形象互为狗狗,冰是海鲜市场被摸头的大狗,李是被抱在怀里出走的小狗,形象还挺贴切。最后一个镜头可以记很久,含着泪直视前方的冰冰脸的大特写,她说,不害怕,然后有烟花炸响。

17分钟前
  • 直不陀螺
  • 推荐

剧情单薄的还不如金锁脸上的粉厚

21分钟前
  • 是蟒蛇不是帽子
  • 较差

什麼啊 看得我都快直了(?

24分钟前
  • 內有惡女
  • 较差

绝了!范冰冰在看完《阿黛尔的生活》后一直想和女演员合作,演双女主的女性故事,而且觉得自己在女导演的镜头下更自我,于是就有了这次的出演。。冰冰果然很会啊!!她是懂的。

26分钟前
  • YUE
  • 力荐

11.1cgv/听不懂韩文..全片理解靠中文(btw冰冰台词真的好牛呀跟现在一些影视作品比真的高下立判)

28分钟前
  • 亚☁️
  • 推荐

范冰冰在范冰冰模仿大赛获得第七名!

33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很差

姐姐,你我语言不通各有人生,但我知道你想要什么害怕什么,我救下你时鞋尖沾上鲜血,你寻回我时也浸染一头幽绿。女人的一生如同暗夜孤岛,唯有燃烧自己才能看见彼此。韩国能拍女同片直接表达性别政治思想,我们别说95后了,05后能不能自由自在地书写剧本都是个大问号。绿色在今年的《漫长的季节》中仍是荡妇辜负男人的标志,但在本片中却成为一道熊熊燃烧的绿色火焰。这就对了。就该这么重新书写符号,重新书写电影。“女性电影导演的出现和女性电影导演的全面崛起是晚近几年的事情。因为电影工业衰落了,电影这条大船要沉了,所以男性就纷纷弃船而逃。女性就像在任何灾难时刻挺身而出,去接替它。我不相信电影这个大船将最后沉没,我不相信这是泰坦尼克号,所以,让这个唯利是图的男性们弃船吧。让女性们接管这个作品吧。”

35分钟前
  • 年器
  • 推荐

很喜欢。很微妙的,导演镜头里的首尔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强烈的异乡感、不融入感、无归属感。与其说是女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不如说是相互给予对方把那隐秘的、暗无天日的、密不透风的四面撕开一个出口的勇气。烟花在天空绽放的时候是最美的,不属于任何人,也不需要被任何人接纳、包容、谅解。

37分钟前
  • 圻七
  • 推荐

和女同没什么关系,主旨讲的是女性逃离自身困境的挣扎过程。甚至看完在怀疑是否真的有绿发妹妹这个人,全程是不是都只是冰冰一个人的自我拉扯?

41分钟前
  • ゆゅ
  • 还行

极为认同那句“没有感情,全是技巧”,九十分钟的重重堆叠观感很空虚。2023年了不能跳脱出末路狂花的框架吗。

42分钟前
  • 浮生若屎
  • 较差

从回到案发现场开始全面崩坏,直接结束在那没任何问题。

43分钟前
  • Ocap
  • 较差

相当冒昧的伪女性主义电影。导演可能既不懂女同也不懂女权,才拍了这么一部女大冰和冰冰的爱情犯罪片。莫名其妙的开头,莫名其妙的结尾,掺杂一些自以为是的意象元素,把女同元素删了仍然没有什么影响。

44分钟前
  • 方氏修远甫
  • 较差

不懂为什么国内各个省都有来打一星二星的,难道大家的平均消费水平已经到了可以随随便便花往返一万多机票去德国看一部berlinale panorama的影片吗?而且品味现在也都如此之高。

46分钟前
  • 高大大
  • 力荐

2.5 冰冰姐美是真美,但是演得总给我一种差点儿就到位的感觉,我看不到角色,只看到她在演戏。好僵硬的感情戏和剧情,故事有点单薄,再加上两边都蹩脚的韩文中文表达,看得不仅磕磕绊绊一头水雾还有点点尴尬。女同床戏拍得从观感上来说,好没必要。

48分钟前
  • As
  • 较差

女主们两场不费吹灰之力的出逃代表了本片的全部态度,它对于地下犯罪的想象力几乎为零,甚至不关乎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日常暴力(相反,它还要通过剥削男同性恋来完成自我塑造),如果真要挑点有意思的地方也就局限于对韩国基督教霸权那点隔靴挠痒的暗示;与此同时,它的情欲戏就有任何可取之处了吗?并不。探寻亲密的剪辑和距离都只有干燥可言(频繁拍你那破胸口特写太逆天了),女二油腻的一脸“小样这都拿不下你”远不如我冰含泪嚼口香糖噎住破碎自然,结尾更是逆天中的逆天。

51分钟前
  • KID Y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