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是一个天才。
Frank是一个怪胎。
怪胎Frank无法成为正常人。
无法成为正常人的怪胎Frank从未放弃想成为被人接受的正常人。
怪胎Frank成为了头套Frank。
Jon是一个正常人。
Jon羡慕怪胎Frank的才华。
正常人Jon认为Frank的才华来自于他的怪胎。
正常人Jon想成为怪胎。
你我始终会选择向左走向右走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能成为才华横溢的Frank,却始终都是普普通通Jon;也有不少人想被社会接受如Jon一样受欢迎,但还是人们眼中怪胎Frank!
你不会成为我,我不能接受你!
我们之间的鸿沟有如银河系那么宽广!
我们真的是完完全全两个世界的人!
既然相处过知道答案了:我们为此还弄得伤痕累累满目苍夷!
何苦呢?
那就当我们从未相遇吧!
只需在远处静静的羡慕你就可以了Jon过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无需强行介入!
你有的自由,我有的放肆你想红,没问题,但请不要将无关人士牵扯进来!
不要说房租的事情,他自己是自愿的,他已经不断将乐队的事情PO上网了,大家开始将乐队当做动物园一样围观!
他已经知道这帮怪咖绝对会引起Frank可怜:我活在自己头套下自有自己的小天地,没有影响到别人,你何须管我头套下的真面目呢?
我是笑还是哭,又与你何干???
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喜欢我的音乐,欣赏我的作品,一定要我拉到众人的面前吗?
我已经尽力做了,但是我还是做不到啊!
你是真的看不出我是多么的害怕还是假装看不到呢?
Clara舐犊情深:她知道Jon不属于他们的世界:俗人一个!
Jon的那些小把戏骗骗涉世未深的Frank就可以,但想忽悠她就绝对不可能了!
她对待Frank如母如姐如朋友,无论经历什么她都像是母鸡一样护着Frank,不想让尘世污染了他!
(想不到Jon在Clara面前就是man了一下,竟然会受到这种待遇!
哈哈哈哈!
Clara威猛啊!!!
)PS:1.谁说是治愈系的???
摆明就是致郁系!!!
2.前面笑得有多欢,后面哭得就多惨!
3.还是钱老说得对: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4.当Frank以真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时,看到他哆哆嗦嗦的样子很想冲上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要告诉你:你绝对不是怪物!!!
嗯,其实电影能分成俩。
Jon 刚出现的时候哼的歌其实挺好的,和后面小森林的氛围挺搭,有一瞬间我都觉得爱尔兰的音乐也冰岛了。
森林的时光拍得很美。
其实想想,你要问那些大艺术家灵感从哪儿来,他们一定会说:无处不在。
我特别喜欢Clara坐在草地上拨弄他那根铁棒子的样子,会真的有一种孤独的归属感。
还有当另外的租户来到这所房子,Frank把那个女主人拉出去,两个人拉着转圈圈的场景,一点儿都不奇怪。
电影后半段像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不明白一个不顾一切就加入乐队的人怎么会突然在意起知名度,有没有听众这回事儿了。
虽然他很帅,可是看他种种,着实烦躁起来。
也许真的像Clara说的那样,他就是空虚。
他的心里没有一点东西。
他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的工作,所以能说走就走。
他不爱音乐,所以能说变就变。
对于Jon来说,没有重要的东西,没有珍贵的,他枯竭得可怕。
他或许不是没有爱的能力,只是,他完全不知道。
电影里很多音乐都好爱。
最爱的是i want to marry a lighthouse kepper 。
Clara 简直太棒了,最后Frank唱的那首歌加了她的演奏之后才活,我真这么觉得。
然后就是那个最后带着Frank头套自杀的键盘手的音乐。
他们静静喝着酒时流淌出来的那一段,简直太美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而大多数人还是走中间道在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有类似的场景,喊着”Be careful”骑车的少年,在自己门口擦车的中年男子,手挽手经过的老年夫妇。
Jon的家乡或是Frank的家乡,堪萨斯州,布拉夫市,他们分享了类似的童年。
Jon一直以为他不及frank是因为frank有悲惨的童年或类似的经历,其实并没有,frank生来就是不同的, he is born to be different。
才华,天赋,热情,善良他都有,他能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短暂交流敞开心扉,是,他有这种力量,他也有光洁的容颜,可是他偏要带上头套。
他想让世界认可他的音乐,所以站在了Jon的身边,但是在SXSW的音乐节现场,在Jon唱起他的糖水可乐时,Frank终于还是崩溃了,蹦出一句话——“YOUR MUSIC IS SHIT.”是,Jon is Jon, Frank is Frank.他们想要角色互换,但最后失败了。
——You play C F &G?
——yeah?
——you’re in. see?
这支乐队给予Jon的任务就是这个,keyboard,可以是Don、lucus or Jon,但是主唱FRANK只有一个,he’s the core.于Jon来说,他是有功利心的,没有音乐的纯粹感和利己的坚持,他要迎合大众做流行感强的音乐,他想要融入队伍,想要在这支乐队中获得地位,他并没有get到这支看似freak的乐队的G点,他搞砸了。
而Frank,他的音乐灵感可以来自自然,来自一切,任何东西都能成歌,地毯上的线头,墙,等等,都可以,但是YouTube上的观众看他和Clara却像是怪胎,他有孩童的天真,clara能懂他,保护他,很赞的乐队呢为什么要靠点击率来证明呢,忠于自己,忠于内心。
好在影片最后,Jon把Frank带到EL madrid,带回乐队,Frank低头拘谨的打招呼,然后逐渐抬头,看着他的朋友,热泪盈眶——I love you all. The chorus. Welcome back, frank.
1.看了前面5分钟就知道是我近期喜欢的流派,耳朵怀孕的bgm+怪胎主角简直绝配。
2.N久之前看海报以为动画片+1.实则前半治愈后半致郁。
3.法鲨浑身自带萌点。
小黄雨靴来一套!4.神只有1,好像永远都成不了自己所想拥有的最崇高的品格的人,frank这样的怪胎在路人眼中的怪和朋友眼中的屌都是极致,成不了你就让我死在最靠近你的那一刻吧。
5.到此才发现这个眼熟的乐队女成员Clara(惊天危机 魔法保姆)竟是杰克 吉伦哈尔(断背山 夜行者里的hentai)的亲姐+弟弟原来有迷之辉煌的情史+总有一个让人记住演员名字的点...6.都是这么会唱歌的吗!大家都唱的好有味呀!这里的法鲨和begin again里的KK以及众多有超强卡司的音乐歌舞剧 7.唉没有这么好的事情,又想保持独立精神世界又要迎合别人,事情到了那种不管如何发展都好不了的局面,也没什么好做的了。
我知道未来的生活还是处于委屈求全的不爽和尴尬的自持之中,但还是就这样吧。
8.少不了的适配BGM.i love you all - Michael Fassbender
第一句话,和短评一样: “千万别在B站这个智障遍地的地方看电影,你会绝望的”真的。
Frank真的是部好电影。
不太文艺,不算鸡汤,相当...致郁...是你在奔波忙碌了一天后回到空荡荡的家里,然后可以静静的开着昏黄的书灯,平缓的呼吸以使自己平静,然后再观看的电影。
每一部电影都需要它的伯乐,知音,或许你感受不到它的美,活着就想弹幕中撕逼的那样,“什么玩意”“看不懂啊”....额......好吧。
于是乎我怀着极大的悲愤来写一篇长评以扒主旨、内涵、以及细节,送给那些生性爱撕逼的人们。
电影是形象的,形象到当你看到的第一眼就可以清晰的辨别人物的特点与性格;而同时却又是抽象的,让你看不出这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
其实很简单,整个乐队,就是我们本身。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孤独的乐队、一个孤独的Frank。
抽象的讲了本我自我的矛盾与救赎,其实整个乐队就是一个人——每个人。
Frank是“本我”的象征,惊觉自己的天赋,却总因格格不入而将它戴上头套,考上枷锁,羞于示人。
总觉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否认自己,却又变态的委曲求全,渴望得到世界的认同与祝福——尽管这个世界只是把你当成笑料来看待。
而男主,则就是那个平凡的“自我”,也是最接近我们所有人的一个人,他就是我们自己啊。
平平凡凡,却自命不凡,最终也不过是落得归于俗流的下场。
他渴望出名——这当然正常,所有人都渴望出名啊....于是他第一次从Don口中听到Frank的身世——悲惨的童年,可怕的父母亲,痛苦导致了Frank的优秀,以此找回平衡感。
小心地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天赋,却安然自得的把自己不能出名的原因推给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命运,安慰自己,惋惜自己,说服自己,像一针安眠药,迷惑自己——难道这不像我们吗!?
平凡又世俗,却不承认自己的平凡,遇到强者就推诿给他人,以此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对我来说,这就是人性,男主的设定也是最为贴近“人”的设定了,立体饱满,情感丰富,会埋怨,会生气,但更多的是尽管平凡却依然默默的努力着,会失落,会内疚,会自责,也会默默的慷慨解囊,资助乐队。
(好吧,如果给了五分就假定为法鲨的脑残粉,那我就是怎样?你来打我啊→_→)这是以乐队为主题的电影,那首先音乐要过关,结果不仅过关还大大超乎意料之外的好!看着法鲨平时哼哼的水平没想到在frank中表现大有长进(或是平常隐藏能力?)低沉磁性的声音+神经质的肢体语言+逗逼的头套把带有实验性电子性迷幻性的乐队特点表露无遗不愧自己宣传时也桥说要跟昆导拍歌舞片(这是在走伊万的路线么...)其次电影有萌点有笑点有泪点有爆点就是没有尿点故事轻重缓急控制还算可以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的同时主线没掉也是关键得分如果说音乐+2故事+2那最后的一分就是我自己的心情原因了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00年之后有段独立电影大爆发的时期圣丹斯也是在那个时候慢慢走进大家眼帘成为了每年必须关注的电影节其中之一而就是这些独立小制作,可能也带有一些小清新小文艺色彩吧?的作品又带来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其中不乏现在在好莱坞混迹很好的一些同学.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回到家,翻出了JUNO,THUMBSUCKER,LARS AND THE REAL GIRL,LITTLE MISS SUNSHINE,TRANSAMERICA等很多电影开始重温是的,他们都是逗逼的小人物但是他们都在做自己btw,一美那filth里还有frank节目的镜头......
给这部电影写影评是一件很心塞的事,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心塞无比。
我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在电影院里哭是什么时候了,当片尾开始滚字幕,I love you all响起,那一刻真的是,眼泪吧嗒吧嗒停不住地掉,想跟旁边的朋友开个自嘲的玩笑却连话都说不出来。
Frank虽然是在说一个独立乐队的故事,也以Frank作为电影名,但我觉得它其实不是一部”音乐电影“,也没有打算给一个特殊的音乐人作传,事实上,它的主题依然还是那老套的主题:人生的无可奈何,与必将清醒的梦想,只不过用了乐队这个载体来说这个故事——但该死的,它讲得真好。
——————电影的视角是以Jon这个普通青年展开的。
为什么由他展开,这一点之后再说。
总之这个一心向往音乐却只能被困在办公室里肖想的青年,机缘巧合下偶遇了一个古怪的乐队,他们一起生活、创作音乐。
也是透过他,让观众认识了一个拥有独特精神世界的Frank,从不以真面目示人,却拥有特殊的魅力,天真、善良、脆弱、才华横溢。
这个神经兮兮的乐队里,每一个人都看上去很不合常理,和人偶做爱的Don,暴躁的Clara,都怪诞一如Frank的头套,电影的前半部分时间,Jon这个代表正常社会的人反而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木屋里成了格格不入的一方。
但他们一定程度上还是维持了相当的平衡,不正常的他们靠正常的Jon提供的资金维持了一年的自给自足,正常的Jon依靠不正常的他们在这一年里第一次看上去更接近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可惜,这种平衡没有维系太久,故事很快在乐队因为Jon管理的网络媒介,而被给与在西北偏北音乐节表演机会的面前急转直下。
如果这是好莱坞,那也许电影会让这群怪异的人能够终于在机遇下发光发彩,完成一个”怪咖也能成功“的励志童话。
可惜它不是,事实上观者逐渐不安地意识到,影片越向音乐节这个高潮段落而去,就越加有一种失序脱轨的心慌。
而最后这种心慌,也终于被应证了。
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在音乐节最后的那场演出,如果一切都如常,乐队没有人缺席,这次表演会成功吗?
答案就是,不会。
永远不会。
还有一个问题,这部关于音乐的电影,为什么在音乐节之前,从未完整呈现这个乐队的作品?
身为观众的我们,似乎无从得知他们耗费一年心血集体创作出的专辑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歌曲。
我们只知道他们用了哪些怪异的元素,却不知道它们最后组合成了怎样的模样。
因为其实,它们的那张专辑并不重要,它必将堙没无闻,就像他们注定会在音乐节上失败一样,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音乐,本质上,就不属于那个地方,它们属于无名的山区,属于颓败的酒馆,属于没有回音和欢呼的死寂。
这是矛盾的根本所在,他们之所以是他们,Frank之所以是Frank,就是因为他们不属于正常的社会,他们就像能在真空里生存的鱼一样,在和寻常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领域里能够自由呼吸,而一旦上岸,就只能窒息死去。
身为一份子的Clara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她才那么反对乐队去音乐节上台,反对乐队有任何成名的可能,因为她知道结局必将失败。
其余两个人其实也心知肚明,但是Frank,这个乐队的灵魂人物,只有他配合着本来就是普通人的Jon坚持到了最后,直到倒下之前,他才承认现实一般地对他和Jon试图迎合观众口味的曲子说,”这些音乐真糟。
“因为Frank,其实和Jon一样,都在试图当一个跨越界限的人。
Jon想要到水里去,Frank想要到空中来。
Jon想要从庸常的碌碌无为中摆脱,抓住自己真正热爱的梦想,而Frank,他咬牙坚持在这越加难熬的空气里,整个人已经如弦一般紧绷,但还是离开Clara去抓住Jon的手,还是在听到Jon说有七万人已经看过他们的视频后,勉力坐起身,留了下来。
他始终是个羞涩的孩童,他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的样子,但他的梦想,一直很简单,他想要告诉更多人,他爱着这个世界,爱着所有他理解或者不理解的东西,有生命的人或者没有生命的板凳,他都愿意倾心以待。
这也是这个角色让人觉得很心痛的地方,他是一条为了想要和更多人说话,而努力游到岸上,最终搁浅的鱼。
他用全部的努力,想要去靠近那个世界,回应所有“期待他、爱他的人”。
告诉他们,I love you all.但在外人眼里呢?
就像Jon在餐厅里听到的那个小哥所评论的那样,啊你们是那群怪咖,啊你们真好笑啊。
虽然Jon的回应是,“I don't think it hilarious at all." 我一点都不觉得好笑。
(顺便一说这也是我对整部电影的想法)但即使是Jon,他也依然不是那个世界的人,他对音乐天才的创作源泉,总是和童年不幸、痛苦经历连在一起,他想象Frank来自不幸的家庭,想象Frank有一张残破的脸,直到后来他意识到,从来就没有什么痛苦意外什么家庭不幸。
Frank,就只是Frank而已,他的音乐才华,他的精神疾病,都是天赋,都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没有办法凭空而出,也没有办法被创造或者中断。
才华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你是这样的人,或是那样的人,都一样,都是早已定下的客观事实。
怪异的边缘分子如Frank或者Don,他们没办法融入社会的主流,不是因为他们选择如此,而是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正常的人如Jon,没有办法融入那个他所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世界,不是因为他没有苦难的经历,而是因为他就不是那样的人。
他们各自属于各自的世界,两个世界在那山里的一年,短暂地彼此融合妥协,但很快就会分崩离析,分道扬镳。
这也是为什么要以Jon的视角展开电影的原因,观众跟随着他,就是在经历和他一样,做梦和梦醒的过程。
所有现实里看上去似乎可以实现的梦想,终究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场幻觉,你以为抓住了它,其实它从来都不属于你。
就像Don说的,终有一天你会意识到,你成为不了Frank。
Jon成为不了Frank,Frank其实也成为不了Jon。
能怎么办呢?
不怎么办,Frank终于还是回到了伙伴们的身边,他没有戴面具,唱着I love you all。
他胸腔里那种纯真的对世界的爱,有这几个人能懂就已经够好,世界不必要知道。
而Jon离开了他的梦想,他对音乐的热诚,他自己明白就好,音乐不必要知道。
所以你们能懂这种心塞的感觉了吗?
因为这是一个再现实不过的故事,但没有什么结局可以比现实更让人无力,虽然这部电影有种种荒诞和冷幽默包裹着,但其实不过是绵里藏针,它带着笑容告诉你。
承认吧,一切就这样了。
到头来,对生活,对梦想,不过一场结局注定的单相思,I love you,and you don't care at all.——————8.16—————— 好像出中字了……看到大家都很心塞,莫名有种奇怪的安慰感——啊终于有人陪我了【等等 其实回头来看这篇评论,也觉得太悲观抑郁了一点 当时写这篇的时候就这样自我驳斥过,所以才把标题和最后一句故意反过来写 (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get到)标题是我对自己写的最后一句的消极抗议,也是Frank最后在小酒馆里独唱时,电影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尾音 ——这个世界不在乎,但那有什么关系,我还是爱着它所有的一切 是啊,生活的结局虽注定,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过程 单相思虽无果,但心中有爱本身就是可贵的事,不是吗
其实 我只是很单纯的想起了我悲催的乐队时光,像是男主角一样,想成为一个可以活在排练室或者舞台的人,排练流行歌让我觉得是狗屎,排练自己的歌被别人认为是狗屎,想了很多却仍然没有提升自己的水平,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一丁点才华,乐队成员都是正常人,就想我一样,成员走了又走,最后剩下我一个。
其实 最后反而释然了起来,回到现实世界的感觉很好,其实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因为喜欢拾起吉他,拨弄大三和弦。
其实 你不能把它当做你的梦想,充其量是一个爱好罢了,一个你保持妄想的泳池,一个让你短时间内带上头套的排练室。
其实 很简单,我只要唱给我自己听就可以了
(芷宁写于12月7日)与其谈及影片《弗兰克(Frank)》的拍摄手法和表现方式,倒不如聊聊它所表述的典型现象和典型人设。
看这部影片,大概会让很多特别文艺的文艺青年感慨万千,相较于普通青年,极端文艺青年就像片中的弗兰克般只能存活于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一旦落入现实社会,便会无所适从,即便基于好的出发点,欣然摘掉了用于掩护或依赖的屏障,却依旧找不到适宜自如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境况是比较残酷的,这类“不合群”的人往往被各自的“文艺基因”激发着催动着,他们不安于世俗,想过能自由创作并尽情表达的生活,然而,一旦被迫从自己过得惯的生活状态中抽离,他们便如初生的婴孩般脆弱无助、不堪一击,任何一个嬉闹的玩笑都会彻底毁了他们。
如果将弗兰克们的音乐创作置于大众的视听中,或许一时间无法确认那究竟是天才之作,还是毫无天赋的呓语胡闹,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当初乐队在森林木屋中制作所谓的新 专辑的时候,弗兰克们是快乐的,自在的,无畏的,仿佛几个在属于自己的国度里肆意放纵的精灵,至少像是从外星球放逐来的。
Don在位于湖光山色的小木屋的自杀了,带着一种预示性,也代表着彻底意识到始终也无法达到心之所系的一种幻灭,这种幻灭是致命的,仿佛提前预告了弗兰克等人参加西北偏北音乐节的行为也是一种致命的幻灭。
弗兰克整日整夜以大头娃娃的头套示人,就连吃东西、洗澡时也都带着,他以这种方式避免自己和这个世界做无阻碍的接触,那里只容他独自踯躅,Jon的加入以及Jon以网络曝光乐队轶事的方式,让渴望得到认可的弗兰克误以为有了新的和世界接触沟通的途径,却不料,这样的方式和他适宜生存的模式是相悖。
最了解弗兰克的是Clara,她在音乐节表演前夕选择离去,看似是分裂乐队的始端,却是在敲响警钟。
不少观众认为该片拍得诡异,剧情属极端类型,其实内心存有弗兰克式生存模式的人并不罕有,只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能在内心和俗世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侥幸度日。
而弗兰克们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只能孤僻而偏执地存在于自己创造的一隅中,你可以认为他是天才,也可以同意医生的诊断,他就是个神经病,不过,似乎很多天才都是神经病。
普通青年Jon在乐队的历程,便恰似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呈现弗兰克式生存模式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此番戴着娃娃面具头套的迈克尔·法斯宾德给出了不错的表演,法鲨的这一演出令人想起了在影片《天国王朝》里饰演麻风国王的爱德华·诺顿,和诺顿一样,法鲨仅仅以肢体动作和情绪语言就突破了面部被遮挡的表演局限,于是,虽然在大多数时间里弗兰克都以大头娃娃的形象示人,观众却仿佛看到他的神情,继而窥到他的内心。
片尾,摘掉头套的弗兰克以奇特的嗓音,有点局促,有点羞涩地为他的伙伴们唱了一曲“I love you all”,世界是冰冷的,也是无情的,幸而他们还有彼此,彼此的存在和容纳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存活。
(杂志约稿)
导演肯定是一个文艺中年,要不这片子为毛这么怪。或者故意文艺青年组成的乐队都情绪化,不谙世事,反正怪+做作的看不下去。
浪费时间
不懂好在哪儿,不懂豆瓣的装逼范儿
绝大多数的人只是Jon,费尽心思却也变不成Frank。理解他们的格格不入,但无法融入故事中。PS:法鲨唱歌挺难听的。
音乐哪里都有
开始我一直不明白法鲨为什么要演个全程头套君,后来我知道了,法鲨蜀黍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有些时候,男神的演技完全不需要用脸的。影帝你好,影帝你这么萌与小清新合适吗……
这算是穿越过去的陪伴么
主唱就是灵魂啊,暗黑绝望世界里的光。
两星。看了半天不知道这个电影到底要讲什么东西,他讲了一个非常失败的乐队,花了一年的时间,没有录出什么狗屁专辑,然后想去某音乐节上火一把,结果团员内斗不欢而散。Jone最大的问题,就是试图带这个不正常的乐队进入一个“正常”的世界。看完整个影片,感觉整个人都是怪怪的。最后废了全身力气创作一首歌曲听起来也是无法入耳。也不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电影。讲述这一故事甚至很多观众都不知所云。看完只有压抑的感觉。
A weird little charmer. Felt really moved by the end of the movie though MF only showed his face for the last 5 minutes.
看完表示懵圈的同学请举手~我相信应该不止我一个吧~到底是个什么鬼嘛~那个大头娃娃是你吗法鲨???
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存在就合理。可能到最后我们都无法认同弗兰克接近病态的自闭,但我们终究能够理解他的想法行为,直至有些心疼。但治愈和清晰的风格之后,身为一部音乐占据大量要素的电影,歌曲和唱都那么难听怎的好吗。法鲨这么小清新不太能接受,其实我们都有一个头套,只是戴在不同的地方。
这片子什么鬼?!为了法斯宾德第一时间下载下来看!!!结果呢!!法斯宾德就特么没露过个脸!!!!好莱坞这些帅哥演员们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靠脸混的真的拼了命了啊!!一个个扮丑增肥糟蹋自己就不说了现在居然连全程戴着头套不露脸这种招都想出来了!!看了一半就怒关电视了!!什么鬼啊到底!!!
荒诞的氛围和治愈的结局不过是障眼法,剧本写的蔫坏,探讨的主题也颇严肃,难怪能吸引到这个级别的卡司;如果看不大懂,推荐两部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和《拳击手和小可爱》——庸人不自扰,亦是智者。
自信天才在身但无人识的角色,话痨的小清新风格,断裂的节奏里嵌入的冷幽默,无疑还是部豆瓣用户向的电影。写不出歌但又闷骚的想成名的键盘男主,遇上一支基本由精神病人组成的乐队后,经历了数月闭关排练,通过上传网络视频拿到音乐节机会,终于还是败了。男主的闷骚无才功利心,带头套的精神病乐队核心玩音乐只是种自我治疗,这俩人的矛盾一开始就不可能调和啊。吉伦哈尔姐姐都37岁了还演这种新人乐队成员谁给你的自信?坚果粉当成骨灰洒跟连环撞车之类冷笑话设置尚可。贯穿全片的那种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戏尤其前半段压根是不经编导胡乱拍的,这方面像极了导演处女作《亚当与保罗》,除了三五处以外,戏里的那些停顿处其实就是相声抖出了包袱,然而并不好笑,太尬了
这算是致敬还是黑indie啊,音乐难听哭……唯一的好感给Domhnall Gleeson
病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头套不是逃避,是为了融入。
最后首歌值2星
一个没错的人一直在道歉,而最应该道歉的却不觉得有错,疯子的世界我不懂~在音乐这条路上他们自始至终都没需要过你,还傻傻的写什么歌啊,他们既不是你的伯乐也不是你的队友,连用了你的钱都觉得理所当然,你一正常人跟一群疯子搀和什么~
Dom的声音真的好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