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說明一點: THE Deep Blue Sea 和 Deep Blue Sea是兩部電影。
Deep Blue Sea說的是深海基因改造智能鯊魚,而THE Deep Blue Sea……是一個女人的故事。
故事改編自1955年的版本(題外話: 當時飾演女主角的是Vivien Leigh) ,時代背景大致上是194050年代,戰爭完結了,英國正從頹垣敗瓦中緩緩站起來。
名字也取自當時的一句話:"Trapped Between Infidelity and The Deep Blue Sea" ,簡言之,就是進退兩難,正好用來形容女主角的景況。
Hester,三十多歲,早嫁給了一位老法官William(整個情況相當Anna Karenina)。
他事事都好,和妻子志趣也相投,只是性格懦弱了一點,以及常常讓Hester感到寂寞而已。
簡單點說,這個男人,她尊敬,但不愛。
就在她苦悶而不能宣洩的時候,遇上了Freddie,一位戰時空軍,性格強烈,時時刻刻予人以強烈的生命力,正是她人生中最需要的。
她會愛上這個男人不能理解,但除了愛,這個男人實在不能給她任何東西。
同居下來,這個男人志趣不同,膚淺浮燥,而且不懂控制情緒,Hester要時時像個母親一樣安撫他,我看着也感到辛苦。
可是像這種愛,一但嘗過了,就沒有辦法走回頭。
最終只會把自己遺棄在十字街頭,茫然若失。
這部電影的畫面也處處表達出這種感覺,悵然若失的感覺,哀愁而美麗。
尤其Freddie & Hester在小酒吧,聽着”You belong to me”偏偏一幕,真是美得不得了。
可是如此親密,最終都只能分開。
畫面雖美,成就畫面的演員居功至偉。
Rachel總是一派弱柳扶風,加上迷茫的脤神,演活了一個女人在痛苦中打轉的神色。
她最有活力的時候是剛認識Freddie,被迫去「奶奶」處渡假的時候,那個熱戀中的她幾乎可以用意氣風發去形容,從這段感情之中她得到了生命力,可也是唯一歡快的時候了。
TOM飾演Freddie,有看過Thor或Avengers的朋友都認識,他就是邪神LOKI。
我第一次認識他,要數Midnight in Paris,他演的是20年代《大亨小傳》的作者F Scott Fitzgerald,一出場就毫無不協調之感,就是適合演Period Drama的料子。
所以The Deep Blue Sea裡,他的造型還是完美,只是演技似乎有點失色。
Freddie是個起伏很大的男人,有點神經質,但TOM似乎掌握不了那種太跳躍的感情,一味大叫大嚷,比在Avengers演Loki似乎差多了。
Simon飾演法官丈夫William,君子風度,大方得體。
得知嬌妻出軌後,一瞬間錯愕的表情馬上又回復正常,雖不是不怒而威的類型,而更是……小老頭(對比TOM其實有點滑稽),然而誰看見他真摰的眼神而不心痛,看見他午夜親自送來一部SONNET,誰不感動?(我是女主角,當下就跟他走,總比照顧一個大小孩好)。
可是世上男人又不只兩個,Hester總會找到更好的。
就像最後一幕,她看出窗外,尋常百姓家在頹勢中仍得生活下去,是的。
仍得生活下去。
很好看啊,先为没看懂的朋友稍微梳理一下片子的主线,如有误解请各位斧正。
女主写了一封遗书然后打开煤气自杀了,结果第二天早上被人救活,男友回来后,看到遗书觉得愤怒,就跑去酒吧了,女正要出门去追,被上门来的丈夫挡住,女主在丈夫面前强装坚强,丈夫走后便又出门去找男友,在酒吧和男友大吵一架后分开了,她又打电话叫男友来跟她住最后一晚,在家门口又碰到了丈夫,她体面的告别了丈夫,回到家里,男友去意已决,第三天早上,体面的告别了男友,然后继续自杀了。
主线之中插进了许多女主的回忆,通过在恰当的位置的插叙的补充,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大家可以根据女主的着装和精神状态分辨出主线和插叙的部分。
最后一幕镜头对准了废墟,暗示了女主的结局。
我认为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讨论了一个“爱情何如”的问题。
丈夫的爱情是维护好婚姻的形式,抖森的爱情是抚平内心战争伤痛的良药,包租婆的爱情是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伴,而女主的爱情是什么,或许是干柴烈火,是含情脉脉,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穷其一生的全部,然而她却没有得到,并且永远的失去了,所以她选择了一个人一氧化碳中毒。
丈夫爱女主,像父亲爱女儿,并束以婚姻的枷锁,不管是得知出轨的愤怒,还是愤怒之后的悔恨,丈夫都不希望离婚,希望女主幸福,希望维持住一个家。
然而这富足却平淡的生活让女主感到窒息,以至于她只是看着丈夫,就心痛到泪流满面,她想要追求她心中的爱情。
女主爱抖森,但是抖森却不能像女主所想的一样去爱女主,所以女主觉得抖森不爱她,觉得这只是抖森肉欲的释放罢了,正如她对丈夫所说:“0+0=0”。
抖森得知了女主对自己的认识,感到愤怒,毕竟自己充沛的爱被自己的爱的对象否定,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心痛的事,对于抖森和女主都是如此,因而女主决定自杀,抖森决定离开。
女主感受到抖森的真挚和愤怒后,后悔了,她希望可以回到从前,但是抖森却回不去了,毕竟破镜无法重圆,覆水难以再收,已经破碎的感情就没办法再回到从前了。
即使冷静下来,再次对互相毕恭毕敬了,也没有办法再爱了。
很多朋友用一个渣男渣女就概括了女主和抖森,这未免过于片面。
爱情和婚姻往往不是一件完全划等号的事,有时甚至完全对立。
在我看来,爱情是一件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契约。
爱的背后,是浪漫和心动;而婚的背后,是义务与责任。
女主正是忠于爱情,才背叛了婚姻。
而抖森离开女主不是因为不负责任,玩弄女主的感情,而是因为他的爱和情感遭到了女主无情的否定,这否定就来自他与女主对爱的理解的偏差。
所以爱究竟是什么,或许就是没有道理的狂热,就是女主第一次见到抖森就无法自拔地深陷其中;但或许也不过就是一种对新鲜和刺激的追求而已。
每个人都对爱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理解之间的沟壑难填,如天壤之别,让无数人为之心碎,为之吸一氧化碳。
对爱的追求和追求过程中的阻碍跨越国界和年代,一个近百年前的英国故事,如今的我看了也难免潸然泪下,但即使如此,我也同无数先辈一样,相信爱情。
作为一个看电影之前喜欢被轻微剧透以及喜欢上豆瓣搜评价的人,差点我就要因为某些不靠谱的短评而错过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美好的片子,超过了我对它的想象和预期。
资源难找,翻了不少地方才找到下载,又碰上学校糟糕的网速,直等到原本的沉闷阴天又下起大雨,我才终于能开始享用它。
先说明,我没有看过旧版也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它给我的印象只在于这部电影,人物也完全独立。
配乐,从一开始就很美。
之后的配乐和插曲也都充满怀旧意味,我很喜欢地铁站里的那一段曲子,molly malone,有种难以言喻的悲伤和苍凉。
可惜我并不了解它的背景,也就无法懂得其中的意义。
但是很明显的,接连的两组镜头中,酒吧里hester对you belong to me的熟悉程度远没有对molly malone的熟悉程度高(是年代的原因还是我多想了?
you belong to me的日期是1952年,跟电影的背景时间很接近),我想这跟战争或许有关,但是知识太过浅薄的我因为不了解而无法懂得这两组镜头并列比较的含义。
很多人说蔚蓝深海的时间线混乱,但是实际上非常清晰,现实中hester的一天,穿插着过往七个月里的回忆,严谨精致如同一栋老式楼房。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连接的,从那废墟开始上移的镜头,房子前面一样的穿着卡其色大衣的男人,一样打开门的房东太太,一样的听收音机的老头,和一样站在窗户边的hester。
唯一不同的是那横跨的日与夜。
在影片的开头,她拉上窗帘,锁好门,摆好遗书,脸上是平静的哀伤。
在电影的结尾,她拉开窗帘,看向窗外,泪水未干,却在微笑。
一次她准备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了一个她视作生命的男人。
一次她送走了那个她视作生命的男人,却好像同时得到了新的人生。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却不是悲剧。
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从那个男人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时我就知道,她在这场关系里没有选择权,从来没有过。
她爱他,从一开始就爱,并且从一开始,就是以仰视的姿态。
镜头拍摄出的page的样子就是hester眼里他的样子,逆着光的身影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完美,优雅,充满吸引力。
这样一个人向你走来,告诉你你是他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孩时,不管他是不是你丈夫的朋友,那心底被压抑的欲念和热情都会翻江倒海。
不要否认,女人们的天性之一,就是一颗在爱情中的殉道者之心,哪怕所有人都说那不是爱情,并且冠上肉欲,狂热,等等类似却不相当的词语。
他没有对她说谎,从开始到结束,这或许是最安慰也是最残酷的一件事。
飞行员身份的设定非常有趣,像是一个隐喻,告诉观众这个男人天性不受拘束,天性无法妥协,他是个孩子,不懂得谦虚和宽容,他活在过去,所以无法在现实中给予任何承诺。
我没有要求你用生命来爱我,我也无法做到像你所要求的那样去爱你。
——这是他的逻辑。
(TH扮演的freddie苍白清瘦,绅士的同时有着奇怪的神经质,一激动就会掉眼泪的习惯……基本上还是老样子。
)她早就知道这一点了,所以她并不希求别的任何东西,她只期望能在他身边待得久一点,在他准备横跨一个大洋去到另一个大洲的时候最后跟他告个别。
就像她对她那谦虚的,宽容的,用理智来管理热情的丈夫说的那样,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其实我很喜欢hester原来的丈夫,我开始以为他会像closer里的那位中产阶级一样用怒火和争吵对待妻子的出轨,至少也会表现出一些愤怒的不理智,但是没有,几乎从头到尾都没有,他甚至依然关心和担心他的妻子,给她建议,安慰她——这让我觉得有些奇怪,可怜,同时也和他一样困惑。
他说他做着看透人性的工作却依旧无法理解hester和freddie之间的爱,然而或许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又或许他们理解,却无能为力。
一个被反反复复讲述的,悲伤的老故事,却述说得很美。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里有个古老的命题叫爱和自由。
它们之间的关系势不两立。
但是总有新的开始。
That‘s what they say。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也是大龄文青的原因,自己很喜欢这类型的片子。
音乐、战争、爱情,融为一体的电影总是让人很享受。
很明显抖森在这部片子里不算出彩,主要是看女主的演技。
一个有点儿神经质的上流女人和一个刚经历战争的年轻小伙之间的爱情,两人阶级不同,一个爱读诗看画,一个爱喝酒泡吧【。
但可以看出女主为了爱很努力地想融入抖森的圈子里,尽管她在抖森参加的聚会上十分不自在,但只要看着他就满足了【我也只要看着抖森就满足了。
然而这段不伦之恋没有维持足够的时间,抖森接受了他曾经说了一百次不愿意再去的试飞员职位,临走前和Hester分了手。
其实看到片头出现的“around 1950”我就有预感,这应该是描述战后的人们受到的战争创害,Freddie在战争中得到了巨大的荣耀与成就感,战争结束后无法找到这种感觉,像是寻求刺激般搞上了自己好友的老婆,最后又接受了能发挥自己仅有技能的试飞员工作。
以小见大,战争给一个国家带来的肯定更不止如此。
影片采用的意识流手法使得刚开始有点云里雾里,想第一遍就完全看懂几乎不可能,哪里不懂可以去看《关于真爱的探讨》这个影评……介绍的很详细……
英国著名的劇作家,电影导演Terence Davies将剧作家 Terence Rattigan爵士1952年的同名剧本搬上了电影。
故事从女主角的自杀未遂中开始,在女主角的重新面对生活中结束,发生在同一天,同一幢房子,同一扇窗口,导演Terence用他标志性的对称镜头为我们写下了他一向最擅长的主题:日常生活的规律,琐事,教条主义,宗教信仰,道德原则对于我们的原始情感的冲击力。
在本片中,电影更侧重的是时间对于爱情的稀释,稳定生活对于冲动与激情的毁灭。
当善变易怒,沉醉在二战的激情与恐惧中的男主角用尽了他血液中最后一滴Serotonin时(血清素,一种恋爱中产生的化学元素,能导致短暂的疯狂),他留给女主角的只有残忍的孩子气与无情的诀别。
在我看来,女主角的自杀则是让他能摆脱平庸生活的最好借口。
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在自杀未遂的绝望后女主角能做的只有强忍着尊严的屈服。
屈服于现实,屈服于理智。
像三毛在《爱情》中写到的:“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
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当做长远的爱情,是本身的幼稚。
不要担心自己健忘。
健忘总比什么都记得,来得坦然。
爱情的路上,坦然的人最是满坑满谷。
一刹真情,不能说那是假的。
爱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
“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有时候,我们又误以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对一个男人的或女人的,是一种爱情。
”导演用莫奈一般的光影镜头将女主角的侧影放在明与暗之间,像是她在理智与激情间的斗争,故事在现实与回忆中交错,剧情在电影结束前的十分钟渐入高潮。
当天亮时,女主角被男主角的离开清醒,她迅速披上睡衣,轻轻走入客厅,看着穿戴整齐的男主角收拾着行李,她努力地压抑着伤悲,安静地站在原地,询问他有没有吃早饭,她坚持为他擦亮了鞋子,安静地看着他穿着鞋子,她用轻柔的声音询问他的去处,他埋头穿鞋简略着回应她,然后笑着让她不用担心房租问题,又问她有何打算并且若无其事地鼓励她重新开始,她无奈地应和着看着他把最后一件衣服放入行李箱,关上箱子,最后走到门口,取下风衣,他说Goodbye, Hes, 然后又说他会想念她,感谢她做的一切,他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最后他说道:“Be Save” 在沉默良久后,她挣扎着抬起头冷静地回应他:“Be Good” 目送着他的背影头也不回地关上了房门。
这时她发现沙发上他留下的手套,她抓起手套,嗅着手套上的气味她开始抽泣,她慢慢走到壁炉前,身体不断地颤抖着,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在赛谬尔·巴伯1939年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影片到达了高潮,爱情的火苗就这么无情地被熄灭了,当小提琴与其他乐器一起交相辉映时,导演将镜头从女主角窗前的背影转入到窗外的萧瑟秋日里的残垣断壁,想起了波特莱尔《秋歌》:不久,我们将沉入冷冷的幽暗里, 别矣!
我们夏日太短的强光!
我已听到悲伤碰撞的落地声, 响亮的木头落在庭院石板上。
三个星期的假期,俺并没有在努力临时抱佛脚备考,而是撸了几部大烂片后,拜倒在Tom Hiddleston的西裤下,顺着他的名字找到了他的这部文艺片。
感谢Tom让我认识了导演,电影诗人Terence Davies,如此美伦美奂的作品,就像一首长达一96分钟的影画诗作缓缓在眼前展开。
有的导演是讲故事的高手,各种情节引人入胜,有的导演天生就是诗人,虽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情节,但是各种细节让人赞叹不已,这部电影就是一首意识流淌的印象诗作。
作为一部女性电影,影片中Tom Hiddleston的男性角色Freddie,其实不是主角。
本片中一切视角都是从Rachel Weisz扮演的女主Hester的感受出发。
可以说我们作为观众跟随着Hester的视角,和她一起体验了一把她的私人感情生活。
(这里随便乱入一下,凡是在电影里和英国演员Ralph Fiennes(英国病人主角)睡过的美女,俺都默认为超级大美女,Rachel Weisz就恰好是这样一位超级大美人。
)整部电影就是描述她和情人分手的那24小时里发生的事情。
对于搞不清片断与片断转接关系的同学,可以抓住一个要点就是整个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女主早上自杀被救,男主回家后发现遗书大怒而去,女主打电话求他回来,晚上她真正的老公来看她的时候,男主回家和她分手,呆了一晚第二天清早就去南美洲,故事结束。
其他中间插播的所有的情节片断都是女主的回忆和感受。
影片一开始,伦敦清晨,一个女人,后来我们知道她就是女主角Hester,正在从容不迫地收拾房间,她好像没有出门的打算,而是铺好床,打开煤气,又静静地躺了下去,这时观众明白了她这是要自杀。
这是一个长镜头,伴随着漫妙的音乐和飘忽不定的光感,观众将迎来影片中第一个让人屏息的剪接,迎来美感高潮,摄影镜头在床上方旋转,呈现的是女主角Hester弯曲裸露的美腿。
正当观众沉浸在对Rachel美腿的审美高潮中时,镜头一直在旋转,慢慢呈现出另一个在同一场地的另一个时空。
剪接得非常完美的无缝连接呈现的是女主Hester在临死前回忆自已和情人Freddie的美好时光。
这时我们见到了Tom Hiddleston侧面全裸和Rachel Weisz如希腊雕塑般纠缠在一起。
女主在现实中绝望自杀,回忆中却是在同一张床上的美好时光。
这时观众便感同身受一般感受到女主绝望悲伤的内心世界。
不禁产生了一位美女为何沦落至此田地的疑问。
这时影片再度跳接。
还是Hester,安静地坐于室内,这个房间明显比她自杀的那个房间漂亮高档多了。
至此影片已经进行了差不多十几分钟,也没有一句对话。
一切尽在不言中。
整部影片用光极其唯美考究,美人如在雾中朝观众微微一笑,然后镜头一转,我们发现她是朝一个老男人微笑,这个男人也很节制地回报微微一笑,然后他低下头看书。
不发一语。
镜头再转回来,美人的笑僵住了,她的美好情意没有得到热烈的回报。
她无趣地转移了视线。
这时Hester流淌的意识再度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时空场景,一个高挑清秀挺拔的男人,(男主角Freddie)站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向观众微笑,镜头一转,原来他是朝我们的美人Hester抛着媚眼。
Hester笑了,她还是那样美,与前面一个场景唯一最大的区别是,她的笑容没有僵住,而是羞涩地低下了头。
随后我们见到这位帅哥跑到Hester的躺椅边,握着她的手,情深深雨蒙蒙地说,I really really truly think 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 have ever seen. (我真的真的完全同意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女孩。
)这样强烈的感观对比下,观众此时应该也感受到了大帅哥Freddie对Hester的致命吸引力。
这两段感观片断都是女主角Hester的主观感受,导演通过丝丝入扣的细致描述把她的内心感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观众有第一手的感受,相信也会像女主角一样,一秒种爱上男主角。
这种看似混乱不堪,实际上精心安排的时空跳接,但是片断中大量呈现的细节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影片中各种细节也暗示男女主角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人。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关于这部电影的任何相关信息,实际上这是一部翻拍作品,原作拍于50年代,由大美女费雯丽主演,这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在Tom Hiddleston伊顿公子加剑桥才子的个人气质误导下,我误以为男主角也是和女主一样出身的浪荡子,实际上我看了一会儿暂停一了下,找到费雯丽版的男主角和Tom的气质完全不同,实际上他们是两个阶层的人。
这下才算明白了。
首先就开头这三段我们就可以轻易推断出女主出身于较好的家庭背景,嫁给了一个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老男人,而她后来和男主角一起,生活质量有所下降,这从她的穿着和室内陈设看出来,她不顾阶级身份和男主搞在了一起。
那么这个男主是什么人?
导演不动声色的慢慢交待,有一个场景是女主和沉闷的老公还有婆婆一起吃饭,他们在讨论运动。
婆婆问她What do you play? (你平时玩什么。
)女主说就玩玩纸牌,引来家婆的无情讪笑,纸牌算不上什么运动,也许我们可以感受到运动也是有阶层性的,婆婆认为主有上流的运动才摆得上台面,她自已喜欢打网球,她儿子也就是女主角的老公打高尔夫。
这些都是所谓上流社会的运动。
这时女主忍不住发作了,她说,Sport is the most useless ridiculous absurd exercise of human kind. (运动是人类最无用最无聊最荒谬的举动。
)这们我们就知道女主解在她的自已世界里是一个异类,她并不赞同当时她所处阶层的人所持的主流价值观。
然后导演开始玩花样了。。。。。。
其中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一起吃饭的片断中女主问婆婆你还去看网球么,她说老公去世后就不去了,没意思。
然后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女主问过来探望她的老公,你还打高尔夫么。
老公说,不怎么打了。。。。。
然后沉默。
相信这时观众会恍然大悟,原来男主就是女主老公的高尔夫球友,影片一开始男主出场的场景,就是女主角老公邀请他一起打球,他第一次见到女主角,就下手勾搭了。
所以女主角的老公在自已的老婆被球友拐跑了以后,就再也不打高尔夫了。
而影片最后男主角离女主而去的最后一份好意竟然就是,你可以把我的高尔夫器具卖了交房租!
看到这里,联系这些细节,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对导演的精心安排叫好。
运动也许是打入上流社会的捷径,此中道理,在另一些影片中也有表现,比如在Woody Allen 导的Matching Point, 男主通过打网球晋身上流社会,而在天才瑞普利里,一心想挤入上层社会的Matt Damon没啥运动细胞,只好唱唱歌弹弹琴,Jude Law还看他不上眼,杯具。
作为一个退役的飞行员,没有艺术细胞也很正常,比较杯具的反而是女主角Hester,有一个片断回忆她让男主陪他去博物馆看立体派绘画。
做为现代先锋艺术的立体派,一个军人欣赏不来也没什么关系,但是男主角下意识里对他们之间的阶层差异还是非常敏感的,他当时说了一个嘲笑先锋艺术笑话,女主没有笑,他小心地说,那是一个笑话,意思是我没有那么傻,我在说笑话呢你怎么不笑啊。
女主角说你太幼稚了,男主角大怒,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
Yes, you are the cultured one. (对啊,就你有文化。
)If not we risk our life to protect the cultured ones like you, you wont be here being culture.(如果不是我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你们这些有文化的,你哪儿还能站着这儿装逼啊。
)女主角说,对啊你们很勇敢,没有人否认,但是我们是要向前看的,这又踩了男主的大忌,他是一个活在战争里无法向前看的人,没有其他事情能像战争一样让他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有一个场景女主角的老公和女主的对话。
女主角说男主角很羡慕她老公的工作,不是因为钱还是社会地位,而是一个能活在当下的工作。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男主角骂骂咧咧在艺术馆里扬长而去。
这些细节让我们了解到他们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不可调和的,男主和女主称不上灵魂伴侣。
那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
各色人等给出了自已的理解,一个片断女主角的老公来探访她的时候曾经和她探计过这个问题。
老公:It is a tragedy. 这是一个悲剧。
女主:No, just sadness. 不,只是悲哀。
老公:When did you realize that?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一点?
女主:From the beginning. 一开始就知道了。
老公:Why you love a man who can give you nothing. 你为什么要爱上一个什么都不能给你的男人?
女主:He gave me himself. 他把自已给我。
女主老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除了长得比自已帅,除了性,她到底喜欢他什么,他也多次问她是不是性,她否认。
实际上,女主在和老公对话中透露了他们的关系,她和老公说她们的问题在于:You know as one of those kinds I brought up to believe it is usually the man who is the one do the loving part. (你知道按我的教养方式来说我通常认为男人才是付出爱的一方。
)也就是说在她的世界里,男人通常是容忍包容的一方,而女人是为所欲为,被爱的一方。
男主角Freddie对她的致命吸引力就在于他随时散发出的灵动的生命力,阳光气息,和她老公相比,他就像圣诞节里的那棵圣诞树,相比之下,他周围一切人和事都显得黯然无光,了无生趣。
在反映女主婚后生活还有一个片断是和婆婆在客厅里喝茶,喝茶无疑是非常绅士淑女的活动,却让女主角坐如针毡,她的婆婆有各种爱好,声称自已“have a passion for gardening, have a passion for cakes.” (对园艺有热情,对蛋糕有热情)婆婆好像对什么都有热情,唯独对生活生命没有热情。
这种快要窒息的上流生活,让女主果断告辞上楼打电话给情夫,她已经没有掩饰了,公然在卧室里给情人打电话,她已经无所谓老公知不知道这个事了,她决定要活一把。
最后事情像她预想的一样,男主要离开了,她这段注定要失败的感情终于要结束了。
她拿着他的手套大哭一场,然后站在窗前,拉开窗帘,如果观众细心的话,会想起男主第一次一起进入这个房间的时候,男主也是站在同一个窗前,充满希望地哗地拉开了窗帘。
各种场景的不断重叠,让人沉浸在这一诗作里久久回味。
不得不说,两个主演的演技都很强大,Rachel Weisz演的女主角优雅美丽勇敢,她不顾强大的社会压力爱上一个一开始就知道是杯具,不能给她太多爱的男人。
而Tom的个人气质给这个男主角又加了一层感情层次,一个敏感多情,灵动活泼,惹人喜爱的角色跃然而出。
另:我看的这个版本字幕错误比较多,一个例子是,女主的老公问女主,如果生个孩子,会有帮助么?
老公:If you have a child, will it make any difference?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们的关系)会有什么不同么?
女主:To whom? 对谁(来说有所不同呢)?
字幕却译成,谁的孩子呢?
这里介词to 的意思是对谁来说是有所不同呢?
如果是怀谁的孩子,应该用介词of , 而不是to 。
这简直是差太远了,女主的意思是我就是有了孩子,这对谁来说都是没什么不同的,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我知道是不可能改变的。
她一开始就知道她是付出爱的一方,注定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字幕却把这个情节整成八点档韩剧一样的情节,我到底是要怀谁的孩子呢?
= =这样的错误如果是听译倒可以理解,如果是按字面译的就太粗心了。
希望大家自已也注意听听原音,有的时候字幕错误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观影体验。
此文里面的台词是按自已的记忆写出,不能确保精准,本来应该去查一下台词,但是也懒得查了。
这也许是我写过的最长的影评,如果你已经读到了这里,看在我写了这么多的份上,不妨留个言,说说呗。
:)
想了一下儿还是点了“推荐”没点“力荐”,总体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片子,表现手法很文艺,但是点名的主题却很现实,唯一让我觉得别扭的就是女主的三观,实在很难理解。
不过这还是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也许就是扭曲的三观和每个人面对自己生活迷惑的态度,才让人觉得有拍成片子来讨论的必要。
几个突出感受写一下吧,首先: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真的可以在一起么?
这一点我非常悲观,如果有那么1%的可能的话,也是要双方非常非常地努力去了解彼此不同的生活,并且愿意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某些想法而照顾对方的感受,想做到这些非常难。
Hes出生长大的传统家庭和他所接受的教育,注定她对出轨这件事儿还是心有顾忌,但她又注定是她那个圈子里的异类,受不了平平淡淡甚至有些装逼的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
这样过了一些年之后她发现能够从另一个世界里的人身上找到生活的乐趣,所以她开始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生活,试图从中找到平衡但是最后失败了。
William希望过一个稳定的生活,他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很好的家庭背景,美丽和善的妻子,尽管还有个无趣的老妈(大概William本人并不觉得)。
每次Hes和老妈拌嘴的时候,William什么话都不说,顶多静静地圆个场儿,说明他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需要逼得他决裂”的地方,他爱她老婆,并且不明白这样过一辈子有什么不好。
Freddie就是我认为那个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他的家庭背景我们并不清楚,但战争的经历很显然已经占据了他某一段时间全部的生活,他在引以为豪的飞行经历里面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他知道现在这样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但也因此迷失。
他有些害怕别人的不认同,害怕自己给不了深爱的人什么东西,害怕与他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Hes总有一天会打破他们之间微妙的平衡。
说到底Freddie的敏感和隐藏很深的暴躁造成了最后的结果。
从最后William送了一本十四行诗给Hes做生日礼物就可以看出来,他懂得他们这类人珍视的东西,认为相爱就应该记得、就应该让我高兴,而Freddie爆发的诱因就是他以为“没给生日礼物就要自杀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儿”,其实在此之前Hes应该已经偶有崩溃的时候了,绝不是这一件事儿造成的,但她可能解释不清楚也不想去解释,所以缺乏交流的两人总是莫名其妙吵个底儿朝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三观不同背景不同的人真的很难在一起。
因为要我们做到去了解另一类人真的太难了,我们可能是朋友可能是知己,但是要每天踏踏实实过日子处理一切繁杂的琐事,同时又要在精神层面找到安全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些要做起来都太难太难。
举个例子我觉得生日这件事儿真的无关紧要,早一天晚一天庆不庆祝都无所谓,如果有一天是特别的,会是因为其他的事儿而不是与生俱来的生日这一天。
但是我知道有的人非常看重这件事儿,很看重某个纪念日,一旦身边人忘了,他们就会迅速认定你是不关心他们。
我可以理解这种敏感,我也可以接受,并且努力改变自己,但如果对方真的因此作出我认为“出格”的事儿,我也会觉得他们不可理喻,赶紧躲得远远儿的好。
其实说到底都是缺乏交流,缺乏相互理解,缺乏放弃自己想法去深切体会对方生活的勇气。
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儿,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我们是个旁观者我们可能能择清楚,但当我们身处其中,很多时候想到的只是“你为什么不理解我”,而不是“我要怎么做才能理解你,并且让你理解我”。
然后再来说说片子本身吧,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内,其间穿插的美好回忆都停留在女主的脑子里,用她的视角叙述出来。
Hes和Freddie之间的美好时光,他们之间发生的冲突,还有面对以往“正常生活”的无奈。
无数次我都得按暂停键,停下来想想清楚,然后再继续看下去,因为它叙述故事的风格实在有点儿太文艺,很容易就看晕了。
细节表现很美,女主的某个表情都有很多故事,我最喜欢的一段儿就是她冲进伦敦地铁,然后在列车呼啸而过的瞬间想起了二战期间大家聚集在已经被当做防空洞的地铁道里面唱歌相互鼓励又担心未来的情景。
还有就是最后女主站在窗前看着萧条的城市街道,但其他人的生活仍然日复一日地发生着,孩子在废墟上玩儿,也许这一瞬间她能够理解Freddie心里的纠结?
无论战争为他带来多少骄傲,那毕竟也是战争。
而人们的生活不需要这些,大家需要健康温饱的生活,需要安静的下午茶时光和站在画廊里欣赏艺术的心情。
就像楼下大妈的丈夫,退伍海军,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家人在照顾他,鼓励他活下去给他信心和温暖。
战争总是会过去,而停留在过去的人,却需要我们拉一把他们。
我想起抖森演的另一个片子Midnight in Paris,那里面Gil也说,怀旧是永无止境的,但只有当你把自己融入现在、当下你的生活里的时候,你才能发现人生真正的意义。
Freddie接受了在南美试飞员的工作,他虽然说过“我再也不会去开飞机”,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他最擅长的事儿,也是通过这个工作,才能真的直面现在的生活,不说对整个人类社会做什么贡献吧,至少不会让他仅仅停留在回忆过去,能够让他找到当时当下的他,存在的意义。
再来说说抖森吧,我估计大家都是因为这货全裸出镜又是主角所以才来看片子【捂住鼻血……查了一下儿IMDB发现这个最早在爱尔兰和英国上映,过了快半年才引进美国,又因为是文艺片的关系所以好像并没有上过什么大的影展。
本来抖森是带着这个片子去多伦多的,结果TIFF的采访很少有人提到deep blue sea,也可能因为他2011年片子井喷了大家没空关注到每一部吧。
相比其他配角或者客串的片子,这部他的戏份很多。
尽管大家都说女主是唯一的主角,其他人都只出现在她的视角里,但不得不说两个男主的演技都非常牛逼,我们观众通过女主的视角应该可以体会他面对这样两个人,两个世界的观念和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有怎样的纠结。
抖森演的人物非常易怒,所以就看到很多龇牙咧嘴炸毛的桥段。
我记得有人写Henry V的影评的时候,说抖森可以举重若轻,但是举轻若重的时候不尽如人意。
我非常同意这一点。
大段大段的念白和同一种情绪即便持续很长时间,他都可以表现得很自然,但是到了用细节来诉说内心的时候,他的表演让人觉得稍显僵硬。
用眼神儿和小动作来表现性格,我觉得是塑造人物的关键。
相比起来我觉得他演的Scott,那种浪漫又有些不安的感觉,比这里的Freddie要有意思得多。
Freddie的情绪都在某一特定的场景下表达,是故意设计出来的。
但是客串Scott短短几分钟几个小桥段,就让我们能管中窥豹看到这个人复杂的性格。
然后我记得抖森采访里面大夸Rachel的演技,不得不说女主塑造得很成功,尽管故事里面女主的三观我实在不能认同,但这种纠结还是完全被表达出来了。
一个本身并不勇敢的人,有那么多热情和不甘心,又特别害怕失去。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都如此吗?
这里的Hes面对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爱情,我们面对的更复杂的事儿的时候,也肯定不可能痛痛快快地抉择。
最后大赞电影配乐。
我个人喜欢交响乐团或者室内小弦乐团的BGM,尤其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时候,一段悠扬的旋律比任何语言都来得直接。
音乐可以表达心情,也可以表达冲突。
我之前对这个导演和配乐的团队没有任何了解,但看过片子之后确实觉得很棒。
冲这个也要多打几颗星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它毕竟是一个在小场景里唧唧歪歪的文艺片,个人觉得在自己电脑上看和去电影院看宽屏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默默偷笑一下XD
1 故事.剧本其实这个故事来自于编剧拉提根的真实生活1952年的时候最先在伦敦上演,二缺主讲了这个编剧的记录片(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465142/),这位著名编剧的这个剧被称为是他开始挖掘人性深刻的尝试。
蔚蓝深海的故事原型其实本就是个同性爱的三角恋故事,拉提根对应的是剧中的丈夫,他的爱人是瑞兹扮演的角色,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年轻的演员,由于爱人的事业长期没有起色和拉提根的差距越加拉大,本身承受很多压力,最后离开他投奔别处却又被抛弃最终黯然自杀,拉提根被这个事情重创之后把故事编写成了The Deep Blue Sea,但是由于时代局限那时候还是不能正面表现这故事,最后只能把故事写成是女主角。
当时因为这个q事情,也有很多批判的声音说如何能够这样的冷血,但不得不说,通过这样的艺术,拉提根却是让自己年轻逝去的爱人得到了永生。
2 选角1955年,这个故事搬上荧幕,女主就是《乱世佳人》里被人熟知的费雯丽,她的演绎真挚动人。
这个故事其实暗合了她自身的悲剧,原来也是通过婚外恋开始了跟劳伦斯奥利佛的爱情,而两个优秀的演员各自事业上的追求却让费雯丽的爱情也在忽视中枯萎,精神开始错乱,最后也是在疯狂中离开了人世,让人叹惋。
1994年曾经有个电视版本的演绎,Colin Firth出演Freddie,虽然这个角色本身也没让叔一炮而红,但是凭借能找到的几张剧照,可以看出还是很用力地在向“前空军&酒鬼”的形象靠的,并不是特别美型,出场也有穿毛领的飞行员夹克和劣质的西装。
(要到第二年柯叔才等到让自己又爱又狠的傲慢偏见的Darcy,今年据说又要拍BJ日志3再演另个Darcy了,岁月啊)而2011版的《蔚蓝深海》不得不说男主女主都是非常英伦非常美的一对璧人,对于这样剧情稍显沉闷情绪过于文艺的一片能吸引大众看下去功不可没。
抖森自然不用多夸,虽然跟原先预想的“粗俗有阶级差别”的设定稍显违和了一点(因为他真是时刻都流露着优雅),但是从另个角度看,却让这个爱情悲剧有了更普适的基础就是美好如此的爱人,走不进内心却是枉然。
女主则是绝对的故事核心,薇兹姐姐自己的婚外恋也许正好给了这个故事她的内心戏的天然基础,不过她那种又敏感又天真让人也对这样的一个女主恨不起来,只能感叹有些人就是爱得太多要的太多,追求一个幻影又何曾能找到。
而那种飞蛾扑火的爱情态度更令人沉默,究竟怎样能承受住这样沉重的托付呢。
3 女主故事开始已经是一地爱情的灰烬,女主Hester开煤气自杀未遂,男主Freddie竟然还毫无所知女主的绝望,倒是发现自杀字条之后暴走。
女主几度挽留不成,中间老公来探访,女主又分别回忆起之前跟男主的甜蜜岁月和老公的曾经点滴,最后男主依然是离开。
故事简单如此,电影却借了画面音乐把回忆的一幕幕放大,让人看清楚当时的美丽和罅隙都是如何一一呈现。
Freddie第一次出场就是微笑和表白,“你真是我见过的最吸引人的女孩”再配上抖森的玉树临风,任何女人都不会有抵抗力了吧,何况是在沉闷的婚姻里挣扎的Hester。
对比跟老公这边的生活无趣,婆媳关系紧张,每每“脸上呈现出压抑的活力”(安娜卡列尼娜里的描述,适用于大多数出轨女士)她一见到Freddie就整个人被点亮了呈现初恋少女的娇羞。
不管是路边的相遇,小酒馆里唱歌相拥,甚至争吵之后的和好,都是美丽得让人慨叹。
(这里小酒馆里唱的歌是写作于1952年的You belong to me,也是当年的金曲,讲述思念和重逢,无论天涯海角你都属于我。
不过偶是当年看《怪物史瑞克》认识此曲的-_-\\这样一首歌的年代感,还顺便致敬了原剧诞生的年份,英国片的细致啊)特别动人的是两人肌肤相亲之后,Hester在沉沉入睡的Freddie肩膀上吻上去,又像贪婪的小孩对自己的糖果一样舔了起来(我担保画面比楼主猥琐的语言要美多了)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段爱情不能善终,因为她早已用情太深。
4 男主角这段要边扯题外话边扯电影了。
Freddie炸毛的时候其中一句话是“I can't be bloody Romeo all the time!”这也是悲剧的根本。
我觉得这版电影其实没有把批判战争或者阶级的背景特别强化,凸显的却是爱情中(不一定是两性)永恒的难题,对于一个人是全部世界对于另一个人却不是。
当然这里还是典型的男女矛盾。
抖森提到他最喜欢的电影Heat,原因之一是反映了男人的悲剧,剧中的主角因为对自己的事业的专著总不能如自己所愿地去爱自己的爱人(孩子你也在说自己么??
)这是男性永恒的悲剧。
讲回《蔚蓝深海》抖森的版本,Freddie其实并没有特别表现出酗酒啊或者沉溺过去的一面,可能有人会来争辩说那他喝酒之后话多,总是讲自己开飞机如何如何,那确实是他的最佳话题了,即便在现实生活中男人用来吸引女人的也多是自己的事业成就吧,即便没有能够理解艺术不够高端忘记生日,也无外乎男人常犯的错。
而这段感情里,确实主角其实只有Hester一个,所以最后到分手的时候,她苦求Freddie的时候,Freddie表示很怕她说话,因为一说话他就迷茫了两个人就都lost了,不过最后镜头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发现还是被说服留下来过夜了。
其实男主不是坏人,包括最后分手都还要叮嘱一下房租的事情,只是一场情事轰轰烈烈太多男人便往往要做了逃兵。
说一下此剧中抖森的表演,我觉得还是不错,不过大概大部分妹纸都只乐意看他温柔如水不乐意看他咆哮体马景涛上身吧(这也是角色需要啊没办法)戏份7788加起来真心也不够多,不过他身上那种古典气质放到年代戏里就是怎么看怎么顺眼,进退两难的时候那典型的8点20眉(总还是右眉更高一点有木有)幸福的时候那种让人融化的微笑(Ladies be careful!)及最后要蹑手蹑脚提着鞋子逃走被瑞兹姐抓住的尴尬(这一段一定会被各种fanvid广泛引用)萌啊。
昏暗布景里 纠缠的肉欲是主题。
激情浪潮退却后 男子沉沉入梦 女主角清醒的躺在男人身侧 眷恋的看着他赤裸的背影 温存的用手指 用唇舌膜拜他每一寸肌肤 彼刻她眼神中那种对一个男人满满的爱欲和迷恋毫无掩饰的表露着。
男子沉睡毫无知觉 这也许也预示着结局 无望的爱与沉沦。
整个影片以几乎意识流的结构叙事 需要连贯一气呵成 否则很难把整个故事以时间线串联 开头略显冗长拖沓 但是如果看完全片再回头看开头就会反而觉得有很别致的质地。
略显悲怆的缓慢小提琴曲使开头女主角绝望的现境与格外美好的初次邂逅形成强烈的反差。
但初遇画面太带感了 女主的表情极其到位——骄矜的 欣赏的 暗喜的神情 还有抖森低沉的声线缓缓开启 I really mean it..... 那种情景是女的都把持不住好吗。。
令人动容的是最终离别前男女主角相视的沉默。
赫斯特依旧姣好的面容绝望而疲惫不堪 弗莱迪极浅的眸色里似乎藏了千言万语 那漫长的 令人心碎焦灼的沉默在二人都欲言又止的眼神中流过 但终究只有说be safe,be good。
一个为了爱奋不顾身甘作飞蛾扑火的女人也必须承担绝望的命运以及其任何可能。
初见时已开始迷恋 男子高大英俊如神祉 眼神毫无掩饰的炙热 有哪个女人能拒绝这样令人心动的示爱。
但这份只有激情浪漫而没有承诺和未来的爱情终究不会是一个女人的归宿。
还记得他轻轻推开门 推挤着涌来的阳光泄了满室 那俏皮而羞涩 带着深深情热的目光直勾勾的朝你投去。
女人的一生 和这样的男子炽热的相爱过 即便是最终绝望深深 却亦感此生这一遭值得。
记得欲望都市里CARRIE 曾迷惘的在自己的专栏里写道:我们怎么定义爱?
Love is complicated . The more words we invent the harder to define things . What really defines a relationship? Someone say there is a door shuts , a window open .A ''good on paper guy'' is a guy With great credentials......who you always end up leaving for some hot guy......who rides a motorcycle and doesn't have a checking account.名义上的好男人拥有出色的背景资历最后你却永远会为了一个骑摩托车的浪子离他而去Hester 是一个内心脆弱,多愁善感,喜欢黏人的小女人。
她始终是仰视面前的这个男人,沉迷在自己对于他深切的爱中。
她对于爱的渴求让她自己失控。
在爱中迷失的女人总是会失控的做一些事情,如此的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甚至不惜粉身碎骨,这样极端的爱,试想一个男人试图用自杀或是割腕来求得更多的关注和爱,你会从心底里害怕,无法承担这种令人窒息的爱。
这也就不难理解Freddie Page虽然还是很爱Hester ,但是却果决的结束了两个人的系。
当然两人的问题不止这些。
女人对于爱的渴望,可以理解但有些男人不能全部接受。
因为在男人的世界里生活的全部包括丰富的内容,女人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爱的产生可以跨越阶级的藩篱,但是爱的延续却会无时无刻不显现出阶级带来的矛盾。
这样的爱持续的让两个人备受折磨和害怕,最终不得不妥协于阶级。
爱情是一个恒久的文学 戏剧 话题主题,人们永远都在追寻,很多人一直迷惘 What is love ? 电影 美食、祈祷和恋爱 的开篇说道;"我有一个朋友叫Deborah,是一名心理学家。
政府曾邀请她给来自柬埔寨的难民提供心理辅导,这些难民经历凄惨,这使得这位心理学家对此感到畏惧,他怎么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呢?
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呢?
但是这些难民和心理学家谈的最多的是什么呢?
几乎都是我在难民营遇见了这个男人,本以为他真爱我,但分手后,他却和我表妹好上了,现在又说爱的是我,还一直打电话给我,他们现在结婚了,我该怎么办,我还爱着他。
这就是我们的真相。
"女人在问这个问题,男人也在问这个问题。
难么站在男人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Freddie Page举例说就如同JACK 和 JILL的关系。
Jack and Jil , Jack loves Jil , Jill loves Jack . But Jack loves Jill in a different way . 爱是没有对等的,你付出爱的同时无法乞求对方和你一样回馈同样的爱。
电影 美食、祈祷和恋爱 中也会看到激情退去的男女面对同样的问题。
这其是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遇到的迷失感,失落感,当激情慢慢退去,没人会幸免。
改变的不只是你身边这个人,而是要调整你自己对于自己和对方的期待。
男主在热烈的爱情痴缠褪去后,又在追寻自己的自由世界,因为不满足两人的亲密关系的亲密度,女主开始无理取闹找茬,希望取得同情怜悯和关注,当然最终还是想要一如既往的被宠爱,珍视,视其为女王。
可是这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吗?
几经争吵David对Liz说:Stop constantly waiting for something .(别在一直期待什么了。
)其实这就回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了,女人该如何自处,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不过分期待,不过度依赖,独立自主,不卑不亢,拥有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依附于男性,仰视男性,乞求对方给于自己爱,卑微到尘土里,丧失自我,缺乏理智。
改编自特伦斯·拉提恩的同名话剧的英国影片,演员无懈可击的表演是支撑影片的关键,蕾切尔·薇姿那张纠结与充满内心戏的脸,绝对演技大爆发。
没一点啰嗦。
这种谈情说爱的片子让人看了不笑也不哭是个什么效果
作。。特么的都睡到抖森了人生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啊请问
画面复古柔美,颇有诗意,仿佛一层光晕笼罩,多首交响乐章,怀旧文艺范十足。大量闪回穿插叙事,意识流场景转换。人物背景介绍和内心挖掘都不够,因此观众对这突破阶层藩篱的婚外情很难产生太多情感代入,且男女主角本身心智极不成熟。可以想象老版费雯丽的演绎,而薇姿同样气质外形和表演功力俱佳。
还不错
剪辑布景运光表演精致老道,但对人物的背景交代还是薄弱,爱来得不够说服力,情绪有余分析不足。
戏慢下来后才开始渐入佳境 心理和意识的刻画都很好 台词和演员都很加分 但是故事性上的缺失让许多表演显得无病呻吟 四星绝对是有的 薇姿太美了
整片很无聊。前半段女主的哀怨可悲作死让人难以忍受,但不得不说角色的刻画够准确,反射一批人。后半对自己心中爱情的坚持和冷静尽显悲情的同时让人多了些怜悯。音乐很棒,尤其地铁里那首。抖森太美好,一切都是,好想舔一口(你够了。。)
没有耐心看下去 文艺装逼青年的选择
70年的木乃伊女主配81年的锤子弟洛基,这样真的好么?!
理智粉觉得:当一个男人开始变成Jerk以后,即使长得跟汤抖森那般帅也依旧是JERK。
她追随的不是爱情,是欲望。
其实片子本身是我喜欢的范儿,但是这样的感情太伤感。
表面看上去挺美的,但是剧情太弱,简直一点意义都没有。男女主角咆哮起来就跟琼瑶剧似的,尤其是那个不懂事的军官,长得好看了不起么,比你好看的男人多的是。还有女主,绝望的话就自杀,最后还非要笑着把窗帘来开让阳光照进来。我现在真的受不了这种有装逼嫌疑的电影。
绝望主妇的情绪,负心汉的泪光
Rachel Weisz 真美。看得人心碎。
不知所云不知所云不知所云……只知道,你的爱太重,压得那风度翩翩的男子喘不过气,离开这样的女人是正确的也是迟早的选择。爱本来就重,有的人愿意浅尝辄止,然后习惯平淡,有的人却愿意用生命 感受它的浓烈,最终被它摧毁才肯罢休,悲剧就在于这两种人碰到了一起,注定没有好结果。
今夜的催眠片 我会说我是为了看抖森的床戏才看的么!
朦朦胧胧,氤氤瘟瘟,纠纠缠缠,反反复复,拖拖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