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因共同点一,和Erin Brockovich如出一辙的剧情;共同点二,幕后都有大导演索德伯格的身影。
二、经过大嘴朱莉娅和老帅哥克鲁尼这对愤怒中年,分别向我们阐述了American Dream和American Nightmare的精粹所在。
三、结果大嘴老师凭借这北美版的《秋菊打官司》成功捧得奥斯卡影后,而我们的老帅哥,依旧是个无冕之王。
我一直认为,电影其实与安排小说结构差不多,情节电影有情节电影的套路,人物电影有人物电影的重心,如果导演与编剧对剧本理解角度不同搞乱了套,那出来的电影很可能变成上下不稳中间晃荡,好故事也讲成乱七八糟。
2007年秋季在全美上映的由乔治.克鲁尼制片并出演的新片《Michael Clayton》可以说就是一部典型的人物电影:主要情节与悬念都都相对简单直接,电影注重的更是人物性格的构建与重要角色的勾画,情节安排为凸显人物特色而服务。
剧中乔治.克鲁尼饰演一位事业生活两失意的律师Michael Clayton。
这位当了十七年的律师在事务所却连个合伙人都不是,甚至不上庭,只专门负责处理辣手案件的清理工作;嗜赌,离异,听了自己酒鬼兄弟的鼓吹,把退休用的身家性命钱投到一个餐馆上,结果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债。
电影很注重从多角度构筑Michael性格的层次,比如在家庭一线上,Michael既对不成器的兄弟恨铁不成钢,甚至冷酷,但同时又对所有的亲人十分温暖,尤其是对自己的小孩,自己再失意也还在努力的当个好爸爸;而在工作一线上,Michael一方面无精打采得过且过,但一到事态紧急,尤其面对客户合理无理的巨大压力时,他又表现得镇定自若,游刃有余,各个细节都在暗示他作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律师的强大实力。
尽管人物电影中的情节大多相对简单,但情节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具有再丰富层次的人物性格,如果不能在某种特别环境中被激发出性格中的某种极端,只通过单纯的干巴巴叙述,那结果必定是毫无情趣的。
与靠蹊跷悬念引人入胜的情节电影不同,人物电影中的情节不在其多么曲折,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排故事的行进与节奏,如何使用最适于展现人物性格多个层面的叙事手段来强化中心角色,矛盾为人物服务,而不是相反。
在《Michael Clayton》中,导演Tony Gilroy 采取了反复穿插Michael家庭与事业两条线的方式来烘托引导人物的多层性格。
家庭这条线本身对主情节的铺展其实并没有实际功用,每穿插一次,不是为Michael的性格做出补充,就是为他后来的行为加入注脚。
倒序手法的应用与依靠辅助人物故意来引出或者扰乱谜团的安排,一方面增加了这个本来简单故事的可看性,另一方面也为人物性格的铺垫提供了充分空间。
除了编剧与叙事手法,关键演员的表演对一部人物电影成功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哪怕电影中给出的细节证据再充分,表演不够强劲不具备说服力,电影的中心——人物,也会彻底失败。
《Michael Clayton》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选角的恰当。
乔治.克鲁尼在片中的表现尽管算不上最突出,但外放的部分刻画得很到位。
男配角英国演员Tom Wilkinson饰演的发疯律师我认为是片中表演上的最大亮点,神经质、喋喋不休、偏执而具有神秘色彩,十分引人入胜。
女配角英国演员Tilda Swinton这次依然演反角,尽管话并不多,但外强中干的特性被表达得十分到位。
总体来说,《Michael Clayton》在情节内容上并无新意:典型的好莱坞主题+典型的克鲁尼套路;但导演基本遵循了人物电影的安排方法,线索穿插与节奏安排上都严格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使这部非常好莱坞,原本水平马虎的故事片提升了一个层次,成为2007年度人物电影的典范。
刊登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记得有位导演大师说:评价一个片子导的好不好,要看一开始在镜头中出现的哪怕是好像随意挂在墙上的一把刀,到后面都会发现它的用处。
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部电影从艺术上堪称精品。
情节可能不是那么有悬念,一个英雄如何与一群道貌岸然的家伙——律师,单打独斗。
此外你还会知道,国外那些天价赔偿的诉讼案都是怎么打的,所有设身其中的人都扮演者哪些角色?
那些风光背后的巨大压力,以及人们在这个漩涡中的不可自拔与沉迷。
总体上这部片子对于光鲜之下的美国中产阶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还有一个意外是,影片中所表现出来律师那种敬业、高效的工作作风与方式深深的吸引了我!
《迈克尔克莱顿》:低调提升价值 编剧出身的导演,一般对故事和人物比较讲究,不像摄影或者特效出身的导演,后者总想在画面上玩些花招。
所以,我总觉得编剧出身的导演,比较稳健干练。
看了本片,俺觉得汤尼吉罗伊(Tony Gilroy)就属于这类型。
突出故事的精简紧凑,突出人物的低调魅力。
这两个突出,就是他自己作品的风格。
作为好莱坞的编剧,其实和各种人才的成长之路一样:开始都是帮人打工的,后来才逐渐有能力创造自己的风格,继而编而优则导。
要论故事本身,其实《迈克克莱顿》(Michael Clayton)和《谍影重重》(The Bourne Series)系列一样,基本框架也蛮简单的,就是“一个不自觉的英雄被逼走向揭露律政黑幕”。
律政黑幕这点,其实没啥可说的,基本上算是“左倾”的好莱坞的一贯假设:律师这个职业,至少超大型律师事务所们,都是黑暗的温床、罪恶的包庇者。
只不过,包庇的对象嘛,好莱坞也讲究与时俱进,既然近几年环境问题比较火热,那就让破坏环境、危害健康的农用生化制品公司来扮演魔鬼好了。
影片对于“黑幕”的揭示,无论是内容,还是揭示的过程,都比较一般,没有什么特别骇人听闻的。
只是编导运用的手法,有些先声夺人。
其实,按照过程和结果来看,也许用“故弄玄虚”更好,但因为这个词现在已经变成贬义了,而《迈克克莱顿》中的玄虚,耍弄得还是比较让人舒服的。
影片的玄虚,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普通观众对于法律事务的不熟悉,让人觉得特神秘。
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扮演的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辩护律师,他不是站在法庭上挥霍口水,而是负责搞掂冠冕堂皇的纸面工作之前的所有“非常规”运作;对于律师事务所来说,他是构建法律空子的实干家;对于客户来说,他是能将黑色事件、通过灰色运作、转成白色地带的“黄大仙”。
简而言之,他是个游走于法律中间地带的自由神,颇有点《黑客帝国》中梅罗纹奇的姿态。
一个失意的中年律师,或许是庞大机构的不起眼人物,又或许是一个危急时刻扭转格局的滑头。
浑浑噩噩的过着中年生活,朋友的滑稽表现和最后的死亡,视乎唤醒了人生那点良性意识,追查真相突然丧命,觉得最给力的是最后一段蒂尔达·斯文顿面对克鲁尼的威胁逼迫,心理纠结的过程,视乎感受到了作恶多端后恐惧的颤栗。
首先,我要说,这部片子绝对是一好片儿,或许第一遍看它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当你认真地的多看几遍以后,也许你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甚至里面有个小孩描述的关于一本书的内容的几句台词都是很有意思的)。
我想先提一下Arthur这个人物,可以说他是主导了克莱顿转变的主要因素。
Arthur是Kenner,Bach&Ledeen律师事务所的“传奇”律师,他为U-North(一家生产农产品的大公司)做代理律师(他的律师事务所可以从U-North手中拿到高额的律师费)。
这家公司生产的除草剂对人体有致命的伤害,那些小农场里的农民饱受侵害,许多人因此丧命,而Arthur所做的却是要帮助这样一个丧尽天良的公司摆脱官司。
如果一个人明知道别人在做坏事,却要腆着脸帮他辩护,相信他也至少会良心不安。
于是我们看到Arthur彻底的转变了,他先是在一个受害者指证时脱光衣服(这个行为是耐人寻味的,他那时还是作为U-North的辩护律师出席,当他听到了受害者的描述,他觉得为这样一家公司辩护实在是可耻至极,他觉得自己“颜面扫地”。
后来他(对克莱顿)说:“我发誓我在这里不要我这老脸,就是因为忍受那些鬼东西存在”),然后他开始搜集证据准备帮助那些弱小的受害者,可是很不幸,他被U-North(其实是那个法定代表人)雇佣的人给办了。
下面到了主角时间,迈克尔克莱顿,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的特别顾问,他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对外,他要为明明就是做了亏心事的大公司辩护(Arthur因为在公众面前脱光衣服这样一个不雅行为被监禁了,于是他变成了救火队员);对内他还要还清自己弟弟欠下的债务(他自己的餐馆在他弟弟的经营下破产了)。
他很矛盾,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他也知道这个大公司是绝对有猫腻的(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是他又很需要一笔钱来填补自己的亏空,所以他的立场在一开始就不是很坚定(当然,他一开始也不会知道U-North的人下手会那么狠),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个“救火队员”。
克莱顿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个选择:是站在公司一边还是Arthur一边?
是拿了钱以后继续帮助客户隐藏罪恶还是去跟U-North对抗?
是去见那个受害人Anna还是把她当作空气?
是去指证U-North法定代表人的下流勾当还是拿了“Ten”然后把这件事忘掉?
迈克尔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做出选择,或者说他是在两者之间徘徊,直到Arthur的离世,直到自己的车爆炸,他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选择。
(影片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克莱顿右手拿着支票,左手拿着证据,傻傻的站在老板的办公桌前)这部影片最精彩的一幕是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克莱顿和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凯伦第二次面对面交谈的场景。
影片在此时依然在“卖关子”,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迈克尔到底选择了什么。
而迈克尔在对话中也一直在敲诈凯伦,他的口气好像是只认钱而不再在乎Arthur了(I’m not the guy that you kill,I’m the guy that you buy)。
直到他套出了凯伦的话然后一句:“You’re so fucked.”我们才知道故事的结局:迈克尔最终选择了良知,选择了Arthur这一边。
影片的结尾,克莱顿上了一辆出租车,“给我开五十美元的”,他舒了一口气,我的心也随之落了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三个主要演员:乔治克鲁尼,汤姆威尔金森,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非常到位。
尤其是蒂尔达,她将这个女人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别看她在公众面前收放自如,其实这个女强人在私底下也很痛恨自己违背自己良心说出假话的行为,她并非是非常冷血的,从最后影片高潮的对话可以看出她也是非常害怕的。
她也会因为自己雇人杀了人而紧张(在厕所中的一个镜头),但是在利益面前,在自己的好强的心理面前她还是选择了做一个凶手。
最终蒂尔达凭借这个角色拿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项,可谓是实至名归啊!
老演员汤姆威尔金森的表现让人称道,他把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头脑无比清楚的Arthur表演得非常自然,很有张力。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水平。
作为边缘人生存,已经融入到生活中,这也许是与可悲命运的直接联系。
但谁能否认,身份的模糊并不能左右生存的必要。
边缘人,在主流之外,却不是另类。
同样的养家糊口,自我生计,只是没有名份和认同。
在权利与执行之间,有着模糊的层面。
一个人即不是权利的拥有者,也不是社会地位的认同者,还不是碌碌无为的凡人。
他是什么?
克莱顿先生,既不是资本的掌控者,也不是专属的专业人士。
他混迹于他们其中,做的是这些人都不能做的事。
小到作坊大到财团,哪里没有这样的人。
而这样的人,存在的价值是否连城毋须考证,而入世的心境却微妙得很。
走上一条路,不归。
遵循游戏规则,角色其中。
这样走下来,距离优越生活的标准早不远,距离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却绝口不提。
这个“不提”最可悲,混迹于高端事务中风平浪静,时而英雄而为,时而神秘连连,时而遭人妒忌,时而风光无限。
然而,却没有一天心安理得,深心的那个窟窿被表象的完美遮掩,表象的完美怂恿着灵魂规避自我应有的存在感。
时间可以让一切成熟,始乱终弃还会否极泰来。
三番五次,成就了标准化的边缘人,权利者和正品们运用的最高级清洁工。
能力毋庸置疑,经验毋庸置疑,人脉毋庸置疑,貌似纯良太平,貌似精英勇士。
其实,只是体制中的一个可以更换的轴承。
克莱顿先生的投资破产了,无辜的样子,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体制不能赋予的自我。
他的清洁工工作很隐蔽,流连于高层和客户之间,危险的消解着潜规则。
这是他的错吗?
是他作为工具的下场吗?
有的人就会成为工具,有的人就会成为使用者。
谁是使用者,是那些获得首肯的人。
谁在首肯,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顺着脉络上升的究竟是怎样的人。
《全面反击》相当隐晦的展示了一种对比,新的掌权者和常年的清洁工之间的比较。
前者和后者明显不同的是,能力上的差距。
可以看出,被使用和被信赖有多么天壤之别。
也可以看出,这根本不重要。
难看的是,对克莱顿先生的认知早已被固化、被倾向了。
谁都习惯,谁都清楚,谁都不言而喻,包括他自己。
没有这个电影,也没有了这个荒诞却精彩的对比,因为很真实。
好莱坞电影不喜欢深刻,所以《全面反击》只抛出了这个基调,讲得还是黄金叙事的惊险高潮。
而高明之处在于,这故事被设置在纯现实的环境下,恍然如同真事儿。
一个被体制抛弃的人的全面的绝地反击,一个草根英雄的大作为,借机全面影射社会现实。
乔治克鲁尼原本不是实力派演员,近年来开窍发奋,直奔实力派而来。
评论说这是他最优秀的一次演出,私下以为,他相当合适这个角色。
偶像变实力的资本在于积累,俨然大器晚成。
其经验值贵在丰饶,在崇拜和肤浅中成长。
换作任何当红男星,他们个性化的丰富表情都不适合本片风格。
这个半记录式的导演风格实在适合克鲁尼式成熟帅气的固执呆板。
没了这点内敛的英气锐利和不苟言笑,影片素质很会走入颓势。
加之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克鲁尼实在合适克莱顿先生。
编剧出身的导演奉献了超强剧本,工整划一严丝合缝,还异常专业。
冷色系影像更突出了影片叙事所强化的危机感。
导演将这个俗套的好莱坞故事变得更紧凑更具备张力,属于稳健叙事的典范。
对于一个老套路故事来说,《全面反击》堪称惊艳。
关于良心和资本之间的斗争实在是现实问题,其中充斥谋杀和潜规则更是引人注目。
其实,克莱顿先生的边缘人命运也许更贴切人心。
一个小人物的牺牲与这个人一辈子的忠诚付出,一次逼不得已的良心发现与这世界上充斥的权谋和狡诈,这种对比是电影的精髓所在。
为一家律师公司工作了多年的男主角,最后在良心和金钱之间选择了良心。
这部电影有些沉闷,而且语言大多晦涩不清。
还用倒叙的方法,看到一半才明白是一家农药公司的产品有致癌成分,请律师打这场颠倒是非黑白的官司,最后被告农药公司的律师发现农药公司有意隐瞒真相,而惨遭毒手。
男主角顶住诱惑,披露了真相。
这和Brockovich中小人物扳倒大公司如出一辙。
还是先聊聊 乔治·克鲁尼 ,这位帅老男人,着实为本片增彩不少,也确实是位实力派演将,第78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
据说使他登顶的《辛瑞那》不错,过会看看。
回来再说本片,本片的开头和结尾还是挺引人入胜的,中间嘛,不适合我这个菜鸟,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很长的繁冗剧情,很压抑的风格……当然这与故事本身有关。
一个并不含有太多悬疑和惊悚元素的故事:一个农药企业,面临巨额官司和领导接班,找到律师团队替他们解决麻烦,可其中有正义感的阿瑟反戈一击,遭到暗杀,阿瑟的朋友、同事,本片的猪脚深陷创业危机,本身所在的事务所也面临巨大机遇或危机,男猪脚在正义、友情、事业的纠结下,疲于应付,越陷越深,不知所措……随着“繁冗”的剧情和各种缘分的感悟,男猪脚,迈克尔克莱顿 选择了放弃诱人的“事业”,毅然跟随朋友阿瑟,决定向万恶的农药公司和暗杀朋友和自己的恶人宣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虽然力荐本片,但是实在不适应本片的节奏,但是很多网友分析得深入浅出,很是喜欢,我不敢妄评,还是给五星,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朋友观看此片,盼望有新的见解和感悟。
谢谢。
如题,这种片子和洛城机密,战略高手一样,可以说好莱坞核心力量的代表电影。
编,导,演无懈可击,节奏情绪控制克制,但冷峻的特写里也透出温暖。
豆瓣分不高,正好。
一方面防止被美帝自我发现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品味而骄傲最后是一点小小的希望,中国的电影作者如果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我就认为在文化输出方面,可以分庭抗礼了。
确实挺乱的
情节蛮简单的,但通过情节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还是很立体的。
真的巨无聊...对一直BBB这类的天生提不起兴趣
2/10 02.15观影。属于是几天前看的《好好先生》的反面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老套,一个极端故弄玄虚;一开头那段装腔作势的对白就让人有些恼火了,之后的剧情也搞这种名堂,完全不知道在讲啥,构建出这种氛围到底是想干啥?莫名其妙的片子,不好好讲故事的典型,居然奥斯卡还提了这么多。。。
除了一个帅哥 ,很没劲
男主呃……剧情不怎么样
以后遇到纠结的事情,令内心矛盾冲突十分剧烈的事情,要做个令自己安心的选择。
快睡着了……
前半段实在过于沉闷~~
人在江湖
感觉抓不住眼球
有点难懂,看了一遍没看懂
就算有乔治克鲁尼的俊脸撑腰 我也实在看不下去了
不怎么样
狗急跳墙,兔急蹬鹰。不逼则已,一逼翻天。
导演是谍影重重的编剧
看了两次都能睡着的片子居然还能获得奥斯卡
看得快睡着
Michael Clayton
铺垫太久,乏味冗长。看了前50分钟与后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