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miBILLY ELLIOT在国内的译名是《芭蕾之梦》或《跳出我天地》,讲述的是一个11岁小男孩BILLY ELLIOT破除重重阻碍追求梦想的芭蕾之路。
BILLY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小镇上,时当1984年英国煤矿工人罢工,BILLY的父亲和哥哥都是矿工,为了和警察对抗,他们更希望BILLY变得强壮。
所以尽管家里困难,他们仍要每周挤出50便士送BILLY去上拳击课。
但是BILLY对拳击毫无兴趣,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留下一架钢琴,BILLY总喜欢趴在上面弹一些不成调子的歌,他天生就喜欢音乐和舞蹈。
在拳击课上,BILLY偶然看到女孩们在隔壁练习芭蕾,小小的BILLY被深深吸引了。
从此每个周末,BILLY用上拳击课的钱偷偷去学习舞蹈。
他的父亲和哥哥知道此事后非常愤怒,芭蕾教师WILKINSON夫人的劝说也没有用,BILLY陷入了精神低谷。
在圣诞节的晚上,BILLY和伙伴在舞蹈教室里玩耍时被父亲发现。
面对父亲的怒火,小BILLY没有退缩,而是在父亲面前施展了自己这几个月以来学到的一切。
最终,顽固的父亲被儿子的激情与舞蹈天分所震撼。
因为WILKINSON夫人曾建议BILLY到正规的芭蕾舞校学习(Royal Ballet School),父亲回家后典当了妻子留下的手表和金饰,送BILLY到伦敦参加入学考试。
考试结束后,BILLY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录取,但是OFFER寄来了,父亲和哥哥为他送行。
当BILLY的列车远去,画面再次清晰已是14年后,二人走下伦敦的地铁去看BILLY演出。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成年BILLY由ADAM COOPER扮演,跳的就是AMP的SWAN LAKE。
坦率的承认我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ADAM COOPER。
COOPER是我的至爱,他曾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台柱(97年退团),95年11月MATTHEW BOURNE导演并编舞的男版天鹅湖(AMP SWAN LAKE)在伦敦首演,轰动一时。
COOPER扮演的MALE SWAN极富魅力,是一个集力量,自由与独立于一身的完美结合体。
当年他和小BILLY一样进入了皇家芭蕾学院,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把BILLY想象成他,但COOPER的父亲是舞蹈老师,而哥哥当时也和他一起学习芭蕾,比起不被父亲和哥哥理解的BILLY,他还是幸福得多了。
而小BILLY的问题也就在这里,不只是他做矿工的父亲和哥哥,就连他自己,也认为跳芭蕾的男人都是“POOF”。
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如果你看过AMP的天鹅湖,如果你热爱舞蹈,你就一定会被COOPER震撼。
在他跳舞的时候,只一个小动作,身上每一条肌肉都在动,都有表情,难怪有人评论说看他的演出,感觉连他背上都是戏。
就像小BILLY所形容的,在他跳舞的时候,他的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只感觉整个世界都消失了,而他自己就像一只小鸟,身上有电流通过,他在飞翔。
COOPER跳的天鹅充满了男性的魅力,让他来扮演成年后的BILLY,再跳这出天鹅湖,所有关于“POOF”的顾忌全部烟消云散,事实再次证明,芭蕾也可以是男人的舞蹈。
天鹅的优雅和男性人体的阳刚之美完全糅合在一起,以至你根本想象不出那是一个人,你只知道那就是一只天鹅,MALE SWAN,尤其是最后第四幕的天鹅之死,COOPER的舞姿美得令人心碎。
BILLY第一次听到天鹅湖,影片中当时的画面是海港上的巨型油轮,一个完全工业化的港口,海岸上空偶尔掠过几只白色海鸥。
就在这个和背景音乐几乎完全不搭的场景下,WILKINSON夫人为BILLY讲述了天鹅的故事。
她讲的是天鹅ODETTE,她讲的也是她自己。
她说天鹅知道机会的来临,但王子最终抛弃了她,所以天鹅死了。
奶奶说,“我本来可以做个职业舞者”,甚至喜欢摇滚的哥哥,还有热爱音乐但已经故去的母亲,或许他们都曾经做过天鹅的梦。
但他们或因为环境,或因为自己,最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梦想夭折。
BILLY是幸福的,他有一个理解他的好父亲,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抓住了皇家芭蕾学院的考试机会,他跳出了家乡的小镇,他跳进了大伦敦,他跳上了英皇的舞台。
他最终成就了天鹅的梦想,他成为了每个人梦幻中的ODETTE。
影片中的亮点就是小BILLY的几段舞蹈,不论是他表达心情的踢踏跳跃,或者考试时的随意发挥,他不正规的舞蹈充满了活力和热情,还有永不服输的傲气。
圣诞夜那个赌气而认真的眼神,他绷起脸在父亲面前展示自己,那是追求梦想的坚持与决心,他真的太棒了。
“当你下定决心去完成一件事,整个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这样说过。
所以在那个飘雪的夜晚,父亲终于认识到儿子的舞蹈天分,他连夜赶到WILKINSON家询问到伦敦考试的费用。
他谢绝了夫人的帮助,而回去典当了亡妻的首饰,他说,“BILLY是我的儿子。
” 同样是那个辛酸的圣诞夜,家里因煤旷工人罢工而没有煤,父亲砸了钢琴,劈下木头烧柴取暖。
在他拿出亡妻首饰的时候,他的表情和动作……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听起来有点《和你在一起》的味道了,不过据说陈导声称他不喜欢《BILLY ELLIOT》。
他厌恶这种过于“世俗”的成功,所以他最后让小春回到了父亲身边。
当然了,小春在火车站拉老柴的D大调是很震撼,不过我更喜欢COOPER那凌空一跃。
如果BILLY最终没能通过皇家芭蕾学院的考试,那世上已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期待。
在我们的梦想破灭之前,还是请把它留给我们自己去憧憬吧!
BILLY ELLIOT是部非常好的影片,一部追求梦想的寓言,感人至深。
自己也同样在梦想的道路上奔驰,所以对这一类的东西都毫无抵抗力,小说如《炼金术士》,漫画如《剑风传奇》(前者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书,后者当然也成为了我最爱的漫画)。
当时看小BILLY偷偷去上芭蕾课,看父亲不理解他,看他内心在痛苦挣扎的时候,马上想到杰克·伦敦提过的《西格纳》: “他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可是他梦想着他会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使全欧洲的人拜倒在他脚下。
” 当ADAM COOPER(BILLY at age 25)最后出场,白天鹅纵身而起的那一跃,灯光闪耀中的完美定格,全欧洲的人已经在他脚下。
(2003-1-16)
不爱拳击爱芭蕾的少年,慧眼助苗的老师,莫名其妙又逐渐理解的家里人,虽然自己的面前也摆着煤矿的困境,罢工的艰辛,但为了一个未成形的11岁儿子,尽自己所能,发掘,培养他的芭蕾天分,带他离开自己一生也几乎未曾远走的小城等待邮差到来前,一家子人的忐忑,终于和大儿子去看他的演出时,喜形于色的欣慰,虽然不舍得,但终于放开这只雄黑天鹅,令他远走煤矿,登上自己的舞台
昨晚看完《跳出我人生》(Billy Elliot),第一反应是这电影好,实在好。
摄影、剪辑、配乐、编舞、表演处处出彩,动人而不煽情。
然而最让我惊叹不已的当属它的剧本,以至于我后来知道这么好的本子居然没拿当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时,确实失望了好一会。
好的剧本无非就是两种,一种就是另辟蹊径,写前人没有写过的故事,譬如今年的奥斯卡新贵《她》(Her);另一种就是将前人已经写烂的老梗写出新意来,譬如《跳出我人生》。
出身英国矿工家庭的小男孩Billy Elliot热爱芭蕾,偷偷去上舞蹈课,并打算去参加皇家芭蕾舞校的甄选。
尽管家人并不支持他,但最后他还是凭借热诚和天赋打动了父亲,成功考入舞校,最后拥有了一个辉煌的艺术生涯。
乍眼一看,这还是一个小人物实现大梦想的故事,在善于造梦和卖梦的西方已是泛滥的类型。
而《跳出我人生》剧本的精妙之处,在于和同类型励志温情类型片比,只保留了最典型的三个要素: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孩子、一个持反对态度的家庭和一个成功的结局。
而将这三个要素串联起来的是一个男孩的自我认同,和对男性身份的重新理解。
Billy是英国一个偏远城市的矿工家庭的儿子,11岁,当时84年的矿工罢工潮正处于最激烈的时期。
Billy的哥哥是工会主席,正率领着他的父亲和其他矿工和政府进行顽强的抗争。
这是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值得仔细分析的地方却不少。
矿工是一个充满了力量和血汗的职业,从事矿业的人往往给人留下了缺少文化、粗暴、没有礼貌的印象(而这也是电影里父亲和哥哥的形象)。
矿工在电影里象征着一种阳刚的气质,一种男性的魅力。
因而祖祖辈辈扎根矿区的家庭自然会希望下一代的男性,能够像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祖父一样刚毅强硬。
所以Billy的父亲送他去学拳击,并将祖父用过的拳套给了他,不仅因为他们家境拮据,更是表现一种父亲的期望。
而矿工与政府之间斗争的局势持续紧张,更加强化了“男性必须坚强起来”的需要,于是父亲就是没有收入也要硬凑学费,坚持让Billy上课,正是说明了父亲对Billy的这种期望越发强烈了。
而Billy一点拳击的天分都没有,他的爱好是音乐、是跳舞,正如他早已过世的母亲。
(电影里处处强调他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也是有意衬托他对舞蹈的热爱,进一步加深他和父亲哥哥之间的矛盾。
)但是他从来都是自己偷偷瞎跳,直到有一天意外地闯入了芭蕾舞班的教学场地,老师让他旁听跟着学跳舞,他才首次严肃地正视自己喜爱舞蹈的事实。
这个事实的接受并非一帆风顺,从小在男性主导的家庭里长大,他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这样的焦虑:跳舞是女孩子的事情,跳舞的男孩子是娘娘腔(那个舞蹈班里也确实只有他一个男生)。
直到他的一个女同学说也有男性芭蕾舞者像运动员一样壮,他才打消了顾虑,全心全意地学舞。
从这里开始,父亲和Billy的矛盾算是完全构建起来了。
在父亲的眼里,拳击代表着一种勇敢、凶猛、好斗的气质,而芭蕾则是代表着一种温柔、敏感和脆弱的气质。
和学舞又贵又不能谋生养家相比,他认为男人学舞是一种有失雄风的行为,才是他反对Billy追求梦想的最主要的原因。
父亲的眼光很能代表社会上大部分人对于这两种事物的刻板印象,尽管事实并不如此。
就这样,这一对父子主要矛盾,乃至整个故事的矛盾,从物质上升到性别身份的认识差异引发的冲突,这都是一般励志温情电影所达不到的境界。
那么电影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Billy在父亲面前表演了一段即兴的舞蹈,很滑稽,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父亲被他的天赋震惊,进而从反对变成支持。
但这并不代表父亲就改变了自己对待芭蕾的态度,他只是向儿子的才华让步,不想因为拦住儿子出人头地而心中有愧。
于是后面继续设计情节,在儿子参加考试过程中,父亲伫立在舞蹈室的门外,陶醉地看着门内的女学生练习舞步,第一次被芭蕾的美感所震撼。
虽然他所感受到的依然是芭蕾女性美的一面,但也对他有了不少的触动——当儿子打退堂鼓时他毫不犹豫地把儿子赶回了候考室。
最后一幕,是多年后父亲亲赴伦敦看Billy的演出,那时Billy已是舞团内不可或缺的台柱。
当初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幕有点狗尾续貂,故事截然而止在Billy去伦敦上学的车里就挺好的了,非得给主角安排一个辉煌的结局,似乎就略矫情做作了。
后来一想,这一幕绝对不是多余的(特别对于Adam Cooper的粉丝来说,这24秒是他们看片动力所在,误)。
成年Billy由著名芭蕾舞者Adam Cooper扮演,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创作并出演了AMP男版的《天鹅湖》,而影片结尾的表演段落正是节选其中。
男版《天鹅湖》的特点就是重点突出了男性的力量美,就算对芭蕾舞完全不了解的人,也可以从Cooper的表演里感受到与过往女性主导的芭蕾舞剧完全不一样的质感和风采,证明了芭蕾不只是一种柔弱的艺术,它不应该被贴上任何性别标签。
这一段之于电影的意义,就是在于表明Billy以自己的艺术魅力最终成功打破了父亲对于芭蕾舞、芭蕾舞者、以及男性应该从事什么职业的定见,并连同油然心生的强烈自豪感,与儿子实现彻底的和解。
Billy和父亲的问题,在于要证明“男人即使做女人家的事情也不会变成娘娘腔”(这种表述……词穷没办法)。
他们之间和解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男性角色的多样化,打破了划分男女社会身份的传统界限。
但这种进步并不是彻底,因为这种“多样化”还是必须建立在“不失雄风”的基础上,就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还是必须刚强、勇猛、有力量,符合传统对男子汉的定义。
可是要是遇上了性格阴柔的男性,又该怎么办呢?
编剧对于男性身份的思考更进一步,于是他又安插了Billy同性恋好友Michael的故事。
Billy在这样男权当道的家庭长大,一直都表现出很明显的恐同倾向。
当他发现好友Michael有异装癖,对自己表现出莫名的好感时,他选择的不是接受,不是包容,而是回避、耍太极、转换话题。
因为友情他不想出卖背叛好友,而另一方面他内心也从来没有战胜对于同性恋的焦虑和恐惧。
于是在考入学试时遭遇不顺时的巨大压力就将这种恐惧毫无保留地激发出来了——他殴打了一个试图安慰他的男同学。
最后还是友情战胜了恐惧,在离家上学之际,Michael对Billy大喊“dance boy”,而当初他也向Michael坦陈过男生学跳舞的顾虑。
也许是想到自己克服dance boy的偏见已是如此艰难,就自然更能明白Michael的处境,于是他跑向好友道别,还亲了一口,是吻别,也是谅解。
多年后的演出Billy不仅邀请了家人,也邀请了Michael看自己被演出,也许暗示着Billy真正地接纳了Michael,接纳了同性恋,接受了性格阴柔也是男性气质的一种?
这条线索编剧着墨不多,也许是我想太多了。
现在再看回Billy追逐梦想的一路旅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认同到自我实现的经历。
从正视自己的爱好,到不断拓宽自己以及其他男性对男性身份的理解,很难想像要是他没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解放的过程,能有多少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归根到底,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是分不开的。
PS:说着说着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
分析不能一直地唱赞歌啊,应该要说说不足的,可是水平不到。
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讲的,也没有时间篇幅和脑力熬了。
语无伦次,有心情再改吧,重要是把自己当初的想法写下来。
好好的一部电影好像被我说的苦大仇深,哎这样看电影我也很累。
10分1. 世间万象都已尽善尽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上的完人,则是宇宙万物完美的顶峰。
当今世界要造就一个圣贤比古希腊时期造就希腊七贤还要费劲。
当今世界对付某一个人所花的精力物力要比过去对付整整一个民族所花的精力物力还要大。
2. 性格与聪明乃发挥人之天赋资源的两个依托。
凡欲使其天赋得到自然发挥者,须使其才华依托其性格与聪明二者。
若只依靠其中一个,则只能获得一半的成功。
光靠聪明成不了大事,你还得有一个适合你的聪明性格才成。
愚人之所以失败,在于其行事不顾及自身的具体条件、地位,出身及朋友关系。
电影里最精彩的人物其实是父亲,从开头的不理解甚至禁止男主学习芭蕾,到后面真的发现了男主身上的闪光点的转变。
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去成为了自己原本痛恨的那些人,只为了能快点挣到钱让男主去参加甄选。
当父亲坐上被罢工工人扔鸡蛋的大巴车这段情绪真的到了峰顶。
随后跟着男主一起去甄选,从没见过大城市世面的父亲显得可爱又心酸。
父亲与儿子就是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六便士的写照,父亲从没离开过这个城镇,当儿子问起他甚至还说“我为什么要离开”在父亲的眼里根本不会有不切实际的梦想,只有眼前的生计。
与其完全相反的儿子,不仅有梦想,还是一个“不常见”的梦想。
但是很庆幸的是,这一家人,表面上很粗狂,但是内心都是爱着彼此的,包括男主的哥哥,最后的态度也迎来了转变。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背后真的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如果没有伯乐舞蹈老师、父亲、哥哥、奶奶、朋友或许就不会有他的成功。
我经常因为音乐喜欢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从剧情到演员都很出色,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背景的摇滚音乐。
Elliot的哥哥和他都有各自的选择,一个积极从事罢工,另一个迷恋舞蹈而不是拳击。
从影片开始,摇滚音乐一响起,我们就了解这些主人公的热情了。
无论是Elliot在不断的蹦跳舞蹈,还是他哥哥愤怒的敲击玻璃。
我喜欢看Elliot跳舞,是因为他真实的表达自我。
就像他哥哥一样,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只不过他跳芭蕾舞,他哥哥罢工。
那种强烈的,表达的渴望,是艺术的源泉。
我相信所有人都有过那种体会。
听到音乐,就忍不住按自己的想法舞蹈。
所以无论他站在伦敦的舞台上扮演天鹅,还是在自家的床上跳来跳去,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过就是他掌握了更高超的技巧去表达,从而让他人都能获得感染。
这就是影片那贯穿始终的、摇滚乐的精神。
释放内心的感受,勇敢的表达。
看完了我拿出一张《比利 艾略特》(又叫《跳出我天地》)来看,多年前在张献民老师的课上看过片段。
顺势又看了《阳光小美女》。
这两个电影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个孩子想实现一个梦想,得到家人的帮助,又都有一个同性恋,而且电影都是一个讨巧的设置:“小男孩跳芭蕾”“小胖女孩想当选美冠军”……但是电影的质地完全不同。
比利是一个生产在煤矿区的小男孩。
他有一个敏感智慧的母亲,但是已经死了,只留下一架钢琴和不多的首饰,他还有一个年迈时而清醒时而像小动物一样害怕的奶奶,她总是说她曾可以成为一个专业舞蹈演员,他有一个矿工爸爸,他暴躁而易怒,他笨拙又生硬,他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感情,他有一个矿工哥哥,他同样暴躁,他要把自己年轻的血性爆发出来,形式是罢工。
电影有几层冲突:一个是这个正在罢工的布满了警察和疲惫无奈的矿工的环境,与芭蕾的冲突,一个是家庭,这样一个和艺术毫无关系生存问题严峻的家庭,与芭蕾的冲突,一个是比利自己,他内心“男孩跳芭蕾”和“同性恋”的冲突。
当然还有更具体的,比利和他的爸爸,爸爸和哥哥,比利有时也会把他幼小年龄感受到的沉重发泄在他无辜的芭蕾女老师身上……电影中的人物不多,但是我最喜欢那个芭蕾女老师。
这是一个毫无姿色的中年妇女,酷爱吸烟,肥胖,有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但是波澜不惊,她的眼睛里有一种珍贵的感情,很温柔。
她是比利的第二个母亲。
她有一个失业酗酒的丈夫,她们分床睡,所以,在她极其早熟的小女儿嘴巴里,“她没有性,所以跳舞,代替了性。
”我最最喜欢最后比利考上了舞蹈学院,来跟她道别,她在门边,简单的,甚至是冷漠的说:“你不会想我的,你很快就不会想我的。
你有大好前程,好好干吧。
”然后就转身进去,继续喊她的拍子:“一哒二哒,三哒四哒……”比利真的走了,她一个人在空荡昏暗的排练厅(其实是半个拳击室)徘徊,那个中年女人的背影真的是很动人的,心酸的动人。
我因为导演给这个女人这短短的一个镜头而深爱他。
我还很喜欢比利的小朋友,那个同性恋小男孩的描写。
非常简单的几笔。
老师说,其实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比利的舞团是同性恋性质的,(没有一个女性),比利的挣扎,还有一层:就是喜欢女孩还是喜欢男孩的挣扎。
电影结尾,他亲吻了那个小男孩。
小男孩站在矿工的屋顶上,半山上,大喊:“DANCE BOy!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棒的安排是“罢工”这条线,一直贯彻到最后。
其实拿掉“罢工”,故事完全可以成立,但是没有了光彩。
罢工给电影一种暴力的面貌,严酷,沉重,血腥,在这种时刻,芭蕾显得特别珍贵,温柔,奢侈。
我也特别喜欢故事最后,比利考上了,爸爸兴奋的冲进拳击室,大喊:“他做到了!
”满屋子沉痛的工人,告诉他:“罢工失败了,工会解散了,我们明天必须去工作。
”比利升入另外一个世界,但是爸爸和哥哥关进了电梯,缓缓沉入黑暗的地底。
这个时刻,你会明白,比利的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
电影里,每个人都是失败者,但是他们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来让比利获取他的成功,让他在电影的结尾,可以跳出那么光彩辉煌的一跃。
我觉得,最高级的电影,拼的就是描写一个东西的能力,是不是精确而微妙。
毫无疑问,关于“家庭面临生活的危机”,在《比利 艾略特》里,是儿子在圣诞节的晚上坐在门槛上,看着爸爸在积雪的院子里劈掉钢琴,儿子怯生生的说:“妈妈不会高兴的。
”爸爸停下说:“别跟我说这个,妈妈已经死了。
”在《阳光小美女》里,是女儿在房间里,听到爸爸和妈妈关于爸爸生意又一次失败的争吵。
在很多时候,我都有这样的感慨:我喜欢好莱坞,就像我喜欢《阳光小美女》,但是《比利 艾略特》这样的电影,击打进了我的心。
1 初印象是看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以及西方人身上的那一点反抗性。
同样的会在中国家庭中出现的父亲的话,如果放在东亚电影里就能料想到发展为隐忍 默默练习然后在困苦中成功,放在英国人身上就敢说出那句no和bastard。
包括因为政治背景太不同而一直难以relate的罢工背景,原来那时候英国人就在罢工,也一直在想为什么罢工无法在卷生卷死的东亚社会发展起来,还是需要工人阶级整体的团结 和资产阶级的强对立 和强工会。
所以工人阶级有时候也是保守派?
2 看完全片的感受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片,这部电影真的在短短的篇幅中处理了非常多的人物关系,非常多复杂的冲突,还能做到每一个都有callback。
难懂的杜伦口音是为了和London accent做对比,白t恤和短裤,抽烟的老师和金发黑丝高跟的老师,天鹅的背景乐,雪地里忽闪的长睫毛和那个吻,父子俩第一次去伦敦 地铁 高高的电梯 专门准备的呢大衣。
除了男孩跳芭蕾穿裙子这种性别冲突外,一个很少见又不容忽视的冲突是阶级冲突。
有点理解了wg时期为什么会反艺术反文化,追求艺术需要金钱,而掌握足够的金钱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的追求和对工人阶级的背叛。
可是穷人也会想要追求纯粹的艺术,归根结底升级到武装冲突的罢工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50%为了追求所爱,多少也是为了阶级跨越,而这一过程又不可避免要借由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寻得一点可能性。
这部电影我觉得没有拍成无脑励志片的关键就在这里,不是谁都有privilege成为艺术天才,舞蹈家的成功背后是罢工失败 父亲降下矿井,是比利说的那句“你脑子里就只想着矿井吗?
”,是始终无解的阶级矛盾,是表面上嗤之以鼻却实在发生的阶级流动。
撒切尔去世了,4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有变得更好吗?
罢工成功了吗?
芭蕾还是只属于资产阶级吗?
3 我的年度画面+2:朦胧中女老师抽着烟问“brought your things?”,在拳击台男孩穿着蓬蓬裙 拉着他的手跳芭蕾舞。
成功是一系列因素发生的化学反应,在对的时间点发生对的事情,才会得到对的反应产物。
看完这部电影,除了感动,想到了这句有点莫名其妙的话。
这部影片的本意并不是赚人眼泪的,他带来的只是淡淡的感动,小比利对芭蕾舞的热爱,他的老师对他的教导,并非常见的慈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奇特的师生间的关系,真实,从来不像国产影片那样贴着标签般的做作。
老杰奇由最初的反对到支持的转变,他是爱儿子的,go home,son.短短一句话,就足以表达出他看到儿子舞蹈后的震撼。
“他可能是个舞蹈天才”他这样说,于是,他背叛了自己的工友们,因为他需要钱让他儿子读舞蹈学校,于是,他当掉了心爱妻子留下的遗物,他知道,妻子会理解并支持他。
我真正想写的,其实并不只是周围人的付出,而是说,一个人的成功,一个如比利那样年幼的人,并不懂到底什么对自己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只知道,寻着内心的热爱,去做自己想做的,所以他的老师说有时候是需要逼迫的,比利应该是幸运的,他有逼迫他继续的老师,使他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坚持下去。
他有虽不善于表达却无比爱他的家人,在他最需要的时刻,给了他最需要的机会。
我从来是不擅于写东西的人,很多时候,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写到一半,便已变换了态度。
可是,这部电影,有一种长久的精神注入我心中。
本片比利与教师,家人的感情非常感人,真实,而贯穿始终的舞蹈也是一大看点,有力的舞蹈配乐,很好的贯穿着故事情节。
片末,亚当•库柏从银幕一跃而出,完成了对《跳出我天地》完美的结尾和升华,也完成了对比利•艾略特这个角色的精神层次的塑造。
看完这部电影,或许也只有两个字能概括我对它的评价:“大爱”。
一部励志的电影,更是一部充满社会现实感的电影,一部烘托着令人感动的亲情的电影,一部关于自我发现与坚持的电影。
它没有那么琼瑶的故作生活苦逼,更没有那种主人公摆出一副与世界为敌的孤胆姿态,相反,这个以英国底层矿工社区为背景的故事,给人以愉快的大家庭般的美好感觉,温馨励志。
比利•艾略特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身材单薄的他每天要去参加拳击训练,在这点上你似乎很难怪罪他的父亲。
毕竟,在这样一个社区和生存环境,矿工的职业环境衍生一种需要男孩具备强悍体魄与毅力的价值取向很正常。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比利•艾略特的自我发现之路才更为不易和鼓舞人心。
终于,他发现那似乎更应该是女孩儿穿上的舞鞋才是他梦想的载体,那舞步比拳击的节奏更令他激越和振奋。
从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快乐活泼的男孩,走路都要踩着踢踏舞步般的节奏,一步步跨越世俗的偏见和阻拦,更赢得家人与朋友的理解与祝福,逐步走上他的舞台,跳出他的天地。
《跳出我天地》最令我感动和愉悦的莫过于它在体现个人价值的路上,同时体现着一种世俗封闭又充满开放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如片中矿工社区的环境令我感到熟悉,就如过去家里所在的“单位”,一个小小的社会,它有它的封闭和保守,稍微出格的事儿都可能闹得单位里人尽皆知,闲言碎语不断。
但是,它又充满包容,它的相对封闭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下的互帮互助的温馨环境,常常在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启动起来,给你最大的支持。
这是一种矛盾的环境,与之相比,大城市实际上是更多元和开放的,但是时常又是更令人感到无助的,因为它时常让你感到可以给你帮助的人那么少。
比利•艾略特的“女孩儿”举动,势必在最初得到的更多是不理解和讽刺,然而他首先的到的是他的启蒙老师的鼓励,两人在车中一段充满趣味的对话令人莞尔一笑,艾略特的早熟和乐观已经预示了他未来的坚持。
艾略特那位好友也是片中一个特别的角色,他同样的发现了自我,正视了自己性取向与常人的不同,比之艾略特,他需要在未来有更艰难的路要走,但是这部影片同样预示着他的希望,他给了艾略特同伴的鼓励,实际上,也是在鼓励自己坚持自我。
而给予艾略特最大力量的更是他的家人,这本是艾略特前进的阻力,然而,阻力成为动力的过程,却更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艾略特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当地煤矿工人,正处于劳资双方斗争的漩涡中,这一动荡的背景,比照艾略特的性格,似乎已经预示着这个孩子需要有一条不同的路。
父亲的心理变化尤其让人百感交集,他的妻子早早去世,独自撑起这个家庭的重担,却无法更好的与儿子沟通。
他的转变来的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当他被人通知儿子背着他继续在练舞时,怒气冲冲来到儿子面前,儿子却在惶恐中以一种豁出去的心态跳起了一段舞蹈,这一切来到简洁有力,毫无拖泥带水,父亲面无表情的离去,却在第二天坐上了复工的班车。
更在工地与大儿子相拥而泣,“他还是个孩子,给他一个机会吧!
”,“或许他真是一个天才”,两个平时坚强的男人此时的嚎啕大哭堪称本片最感动人心的时刻,你无法不为这种交织亲情和理解的男儿泪感动,也无法不为艾略特终于得到最大的亲情之爱的支持感到高兴。
这部影片的那种重要时刻和动人时刻都来得那么自然,毫不张扬,没有可以渲染的配上什么影音图像。
也正是这样的处理,让它显得真实而更有代入感,更让观众有身处其中的感觉。
就连艾略特终于被芭蕾舞学校录取的过程都淡淡地,甚至有些不太励志的打架插曲,艾略特坐上了去伦敦的班车,而艾略特的父亲与哥哥,也重新下井,开始自己的工作。
平淡之中见伟大,比利•艾略特的故事犹如一个顽皮的小屁孩的故事一般,充满了趣味,我更多记住的就是他在街上欢快的跳跃奔跑的场面,无需过分渲染的情感高潮,一个男孩能快乐的走自己的路就是最动人的画面,它激励着我们发现自我,坚持自我,也更教会我们,当我们为父为母之时,该如何面对孩子的选择。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eeea5afeda633d47dd92a08.html
真是件奇怪的事情。这部片,对于我有很多吸引点,舞蹈,小正太,剧情,表演。可是看到最后硬是不温不火,我的心弦只在回想起某个场景时被拨拉了几下,其余没有什么大的感觉。
4.5,确实为佳作,就算是感人励志有点老套,打破刻板印象与个人成长为内核,还有很多不错的小细节与配角,剪辑是一个大亮点,尤其是一段罢工与练习的蒙太奇,很喜欢,声画关系的运用也很不错,剪辑与声画基本上就是教科书级别。小男主角挺不错的,很会跳舞,演的也不错。如果把哥哥与父亲这两个角色写得更可爱一点,或许会更好(父亲这个角色已经挺不错的了)ps:15:27左右有个诡异的地方,就是一个小女孩演员突然不见了,有点吓人。
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虽然发生在一个矿区,到处是如同鸡笼一般拥挤的矿工居所 但,色彩处理得相当明快、生动 最精彩的还是独具匠心的人物设计 将自己梦想实现在Billy身上的真性情的Mrs. Wilkinson 只能把妻子生前最爱的钢琴劈了用来烧火、边吃圣诞餐边哭的父亲 粗暴易怒但心里疼爱弟弟的哥哥 表现为易装癖,并认可自己同性恋取向的Billy的同窗伙伴 家庭不幸福,但愿意让Billy看她屁股的小女孩 还有贫困中依然乐于助人的拳击教练
这碗鸡汤的口味大概就如同我今天下午点的橙C冰茶不赖但是麻舌头。喝不下这种养出个超雄小孩的超雄家庭一夜之间良心大发紧接着happily ever after的套路。须知这样的故事里有多少小孩曾经经历过多少更痛的割舍,而当他们“跃起”的时候又承载着多少比“荣耀”更重更粘稠的东西。
确定这种励志故事不会被写进类似马云乔布斯秘诀一类的成功学书籍吗?只要你坚持世界就在你脚下,简直是心灵鸡腿电影的鼻祖啊,每次快到高潮就一泻千里,故事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真不敢相信这么多拥趸。话说杰米贝尔小的时候眉眼就这么惊艳,果真在女性瘾者里很看好他。与朗读者中间差了十个时时刻刻。
无意中看到这篇电影,再点进来一看,我当时看的时候只给了两星。还记得当时看这部片的情景,还记得这部片的内容,也记得为什么只给两星。现在还不想重看,当哪一天再看的时候,我是得想想是不是当初忽略了什么,结果是否会有所改变。
这是本人目前看过的评分最虚高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诚然它存在优点:立意、摄影和音乐,除此之外它并没有让主角开挂,而是真正经历了失败和遗憾才取得成功。三个主要优点当中只有立意对于一部剧情电影的优劣存在根本性影响,但是很可惜,立意并没有被导演和编剧最好的展现出来。电影当中充斥大量可有可无的内容、所有重要转折点的角色行为都没有合理的内部逻辑支撑,让人看的满头雾水,大大减少了真正主题的存在感和呈现效果。表演方面基本过关,只有一部分表演令我充满疑惑——不过我很肯定是导演的锅。其它方面都与一般的励志电影模板大差不差,有些俗套但算不成缺点。一星给立意,一星给其它优点。
“天才和常人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天才一旦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无论如何风云变换,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向前走,仿佛是被命运驱使着的一样。但是常人则不然,常人需要考虑日日生计,需要考虑周遭人的目光评价,还需要衡量得与失之间的性价比。”真正感人不不仅是梦想的实现,更是亲情的陪护。
很细腻的描绘出父子那种似远非近,断了骨头连着筋的关系。父爱就是面前板着脸,身后凝视远送的深情。为了儿子的前途,牺牲自己的尊严,卖掉首饰,爱是无言的付出。但我想说的是,梦想很丰腴,现实很贫瘠。看看每年都有海选选秀的节目,多少心怀梦想觉得自己颇有天赋的选手,在评委面前展示一番自己的才艺,再来一段内心一番感动自己的述说,旁人看来都不过是一场自我陶醉。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半道出家的,学了几个月舞就能被名校录取,还打了一架,这结局太过于童话了。我甚至觉得,哪怕最终没录取,但在这个过程里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立起来了,更现实也不失感动。
以为后期会让我改观结果从头恶心到尾,味好冲的金手指大男主片,歌舞内容拍得稀碎,男角色都很典很脸谱,女角色全客体化工具人,输出的性别观念也十分刻板,悬浮空洞。女孩们还缩在舞房,基本功和舞技都拉胯的男主却能获得特殊待遇,凭嘴炮情怀进学校也是理想化过头。莫名其妙对女老师发脾气,最后也没成长,面试的其他小孩安慰男主反给人家一拳,你不应该进舞校你应该进少管所,无法为这种人感动。帮男主创造机会的debbie最后都没机会露面,在房间把她扑倒的是男主,但还要让小女孩说出我让你看下面这种话然后被拒,以此为前提后面的麦麸真是品不出一点纯情美好。一家三个男的都很奇葩,最后强行煽情大团圆看得想笑,字数限制不够我喷的。
这样的片子应该算了励志电影吧,至少当绝望,痛苦,消极,悲伤,孤单的时候,结尾都给了最好的安慰,中间被困在围墙中歇斯底里跳舞的一段有点像Bjork的独白,外界强制的表达被身体的语言淋漓尽致的表现。罢工作为一个背景有那么点牵强,真有这回事?用些事实记载来强调背景会更写实些,比利在父亲面前跳舞而得到父亲最终的转变,类似的情节在桑扶花女孩(?)中也有出现,总觉得转变还应该再铺垫一些。人物的情感被表现得有些做了,有很多条关系,父子,朋友,师生,还有少年的萌动,虽然没条关系都围绕着比利,但结构该更紧凑些。简单说这
如果自己不是个强迫症,一定不会看完,后期开三倍速看的。这种做作励志片在特殊的年代的确鼓励了一部分人,但是对于现在的我已经免疫了,打卡标记吧。
工人阶级被资产阶级所谓高雅迷惑?让我唱一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2024-8-18重看;主旋律励志片拍得如此好看夫复何求,杜比厅重温原声就赚到了,T-Rex辨识度好强,太适配本片节奏了!从小镇走出的天才故事向来盛行,而拍出真正的青春感、热血感以及少年追逐梦想的哭笑历程,能拍出有种种缺点的家人朋友们在认可自己的过程中一起经历的跌宕,能打动观众,并不很多见。小演员表演非常灵动,今日难免被贴上“爹味直男”标签的父兄亦有可爱之处,针对娘娘腔和阳刚气的探讨移植到现在也不违和。最后一幕好惊艳啊,舞出身体的弧线,跳出一个新天地。
多年后再次围观,内牛了。尤其是老爸为了billy重返矿场和大儿子抱头痛哭那里oooooooorz 果然是老了么~~~TAT最后一幕已久如此惊艳只是小时候看字幕忘记了竟然是如此囧的英文,在电影院看着瑞典字幕欲哭无泪哇~~
50分。自卑缺爱的男主,中二暴躁的哥哥,懦弱不会教育的父亲。男主因为自卑打了安慰他的小男孩一掌真是太6了。再加上同性恋元素。这个电影居然拖了我不知道几天的时间。
简单的故事,看的让人很为比利感动
不是写芭蕾的高雅,也不是写撒切尔对底层的不友好,就是写少年梦与家庭的关系,每一个人物情绪的波动和转化,都描写的太好了,细腻流畅,真实动人。王家卫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些成就可能就是懵懂少年一次毫不自觉的跳跃,但已种下一生盼望。配乐跟平行剪辑很好,略多。
再次说明了儿童题材评分+1,音乐题材+0.5的道理
以1984年英国老工业区衰落的社会变迁为背景,一个孩子追逐舞蹈梦想的故事。一边是成人的愤世嫉俗,一边是孩子的励志成长,一边是的现实的绝望,一边是未来的希望,双线叙事下的交叉剪辑,形成对照,让剧本顺着结局发展。作为歌舞片,最吸引我的是舞蹈增强戏剧张力的做法,增强了角色的情绪表现:和舞蹈老师一起的快乐之舞,家人争执之下的愤怒之舞……他用两场舞蹈证明了自己的天赋:在父亲面前的叛逆之舞,在评委面前的灵魂之舞……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里最喜欢的角色——舞蹈老师——坚决离开,就像师傅赶走了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