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边境
Zielona granica,边境无间(台),边境炼狱(港),Green Border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主演:贾拉尔·阿尔塔维尔,玛雅·奥丝塔泽斯卡,贝希·贾纳蒂·阿泰,托马斯·洛索,Mohamed Al Rashi,Dalia Naous,Monika Frajczyk,娅希米娜·波拉克,马赛杰·斯图尔,阿伽塔·库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语言:波兰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波兰与白俄罗斯交界上的这片蓊郁森林,大批中东与非洲难民涌入,叙利亚难民一家也在其中。他们以为只要步行通过边界,进入欧洲,安全的日子就会到来。殊不知波兰政府放任边境警察用暴力驱赶难民,白俄军方会再将他们逐回原地。成为白俄罗斯扰乱欧盟的人肉子弹,又被波兰政府视为洪水猛兽,全家老小困在林中进退不得、饥寒交迫,陷入无间往..详细 >
不同视角的展现让人性的多面展露出来,在这片绿色边境之中没有道德的约束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折磨,电影还是朝着希望向前,但现实早已破败不堪,至少有人在做出努力,希望阳光照进黑暗,希望它们能够迎来重生。
【X】会警惕这种狡黠的卖惨电影,对于苦难“精心”的戏剧性编排让真实事件的存在与否都不重要了,更何况它披上了纪实的外衣,看不到对于电影本体的价值展现,而它所指向的政治任务只是逼迫观众一边观看一边内心受难,因为难民的存在价值几乎和电影所展示的其遭受的待遇一般,仅作为情绪宣泄的铁网密林里的野兽。
有的人穿上制服变成怪物,有的人脱光衣服仍是圣母。怒火冶炼重钢变成扎人的刺网,冷水浇进泥土变成吃人的沼泽。你可以把水胆砸碎看他们吐出鲜血,也可以把枪口抬高放他们奔向自由。你可以怕牵连拒绝借车,也可以很勇敢支起屋檐。一家人在欧盟标志下流落成乞丐,他们终于变成飘在云层里无处可落的雨滴。
黑白影像处理确实有粗粝的质感与传达议题的棱角分明,但纪录片式的编排,舞台剧的演绎让这份靠近“真实”的二创手法备受争议,拼贴化的情节安排也终究无法直抵难民困境,它更像一面镜子局部展现对现实的收容,并未细节充沛的指涉核心矛盾中的激烈与残酷,电影多方视角探讨欧洲难民问题,平铺直叙展示各方角力,创作思路铺满野心,但剧作成片流于苍白,视线的抽茧与收束,节奏的堆砌和奏效,也都有很大的问题。最终非难民视角的局部真实远重要于难民视角下冲突和焦虑的类虚构刻画,人类的苦难又一次被充当影片的情绪价值,被反复剥削的工具人罢了。
11.17 #金馬60#
当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观点鲜明直戳痛点的电影。想起Claire Denis去年初在一场q&a里说的话,大意是:救济乌克兰难民自然是必要的,但多年来有无数难民冒着生命危险跨越地中海,没有政府慷慨解囊,没有主流媒体给予关注,也没有人民欢迎他们,因为他们既不是白种人又不是基督徒。#nyff61
早就知道波兰人对难民的驱赶了没想到这么赤裸的被国内导演拍出来了
前面还挺好的,越往后越觉得导演的能力真的不够了,想说的太多,想拍的太多,想从多角度去叙述,结果弄得四不像。与其这样还不如拍一个连续剧。毕竟不是纪录片,电影本身还是要有一定的聚焦点和人物的刻画,感觉散了,乱了,雷声大雨点小的被表达方式稀释了。
太面面俱到以至于每一面都蜻蜓点水。
大银幕。请明白“现实主义”不是你追求“演出效果”的保护伞好吗!被霍兰奶奶这部新片恶心坏了,十分煎熬的观影体验,严重的身心不适。好似一种姗姗来迟的责任感,又尽是先设的政治痛点,苦心经营的纪实性才是伪装,另一种剥削影像。自以为在切实呈现难民的生存现状,实则是赤裸地利用了他们的面目、身体和心灵。再看看片尾加上的一行行字幕说明,政治立场全面撕裂了。btw: 这是近些年我所看过最拙劣的黑白影像与手持摄影。2024.3.8号@Ciné Lumière
一切就像是集中营影像的返回,视点在加害、旁观、帮助三者之间切换并最终落脚于第三者。影像是乏力的,但是存在才有意义。
拍给全世界各地的人 不仅仅是欧盟
五星给人道主义
如此白左的观点又于事何补
二边军人把难民当皮球踢来踢去,难民的遭遇几乎跟战争一样残忍,没点心理耐力坚持不了。
活该
三个视角切换,被白俄罗斯和波兰踢皮球的难民逃亡故事。如果不是志愿者,这些难民只能被给折磨干净。对于欧洲,难民问题几乎无解,大量引入,又会造成宗教失衡,即便是那些被极端组织迫害而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的难民,也未必能移风易俗,和宗教切割。这才是欧盟最忌惮的所在,看看波兰对待中东难民和乌克兰难民的态度,就明白。很惨,确实很惨,连士兵都看不下去了,另外从士兵们对待难民的态度,白罗斯也更狠,当然,这电影是波兰导演拍的。
立意在先的作业。题材和结构显而易见,少了回味。没觉得黑白影像有加分的地方,只是看得很累。
和平国家是否要接纳他国难民入境,给予庇护以及生存的环境?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站在种类纯粹性延续的高度评判,“否”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而就人性、人权及同情性心理而言,“是”这个答案就显得更为合理,影片以“是”的视角展现了充分的论据,动情且真挚万分。辩证来看,作为客观的个体,我们对“是”与“否”应怀有更谨慎的、更稳重的态度,却不妨碍我们对得出了答案并坚定的围绕答案倾入心血制作这部影片的团队给予应有的喝彩与尊重。
观影过程十分难过,《冷战》结尾,坐在东西边境的夫妇陷入沉默,无论左右,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结局,本片在今天找到了这种情绪,并用更激烈的方式表达,波兰的狗和白俄的狗咬人一样疼。电影依然属于15年被那张沙滩难民儿童溺弊照片震撼的欧洲知识分子心灵余震,叙利亚难民在白波边境上如踢球般被来回摆弄,尤其波兰,其实就是想在踢球过程里耗死难民。霍兰将折磨的全过程用黑白画面拍下来,手法并无多少新意,摆正的还是人道主义底线,进一步作为二战一代,老导演依然在苦苦警示极右抬头。本片有些“生不逢时”:上映时波兰开始收容乌克兰难民,但我觉得并不打脸,因为收容的还是白人,有色裔难民的歧视、横亘百年的种族主义遗毒以及自冷战来再无纲领如一盘散沙的左派现状,才是霍兰批判的对象,她真正差口气的还是电影手法,事无巨细的叙事还是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