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

Fish Tank,90后·少女·性起义(港),发现心节奏(台),90后突围少女,鱼缸里的青春

主演:凯蒂·贾维斯,迈克尔·法斯宾德,凯利斯顿·韦勒英,丽贝卡·格里菲斯,哈里·崔德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荷兰语言:英语年份:2009

《鱼缸》剧照

鱼缸 剧照 NO.1鱼缸 剧照 NO.2鱼缸 剧照 NO.3鱼缸 剧照 NO.4鱼缸 剧照 NO.5鱼缸 剧照 NO.6鱼缸 剧照 NO.13鱼缸 剧照 NO.14鱼缸 剧照 NO.15鱼缸 剧照 NO.16鱼缸 剧照 NO.17鱼缸 剧照 NO.18鱼缸 剧照 NO.19鱼缸 剧照 NO.20

《鱼缸》剧情介绍

鱼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5岁的米娅(凯蒂·贾维斯 Katie Jarvis 饰)性格叛逆而古怪,惹事生非的她不仅被学校开除而且连她最好的朋友都离她而去。米娅热爱跳舞,然而身边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她那充满热情的舞步,直到一个叫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的男人出现。康纳是母亲的男朋友,在他与母亲同居的日子里,米娅被这个英俊而又友善的男人所吸引。在康纳的支持和鼓励下,米娅得到了一次舞蹈面试的机会,而且与康纳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想像的那样的美好…… 本片由在2006年凭借《红色之路》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执导,是她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作为2009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影片,《鱼缸》在2009年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得8项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向前一步你是我的独家意外西部铁血风云红衣女鬼排球少年:陆VS空遇见喵星人粘在一起的隔离传颂之物OVA变身闺蜜查理的生与死天佑鲍比爱情中毒无界之地小市民系列第二季星际旅行:进取号第三季叛逆青春变奏曲铁道游击队寻找梦幻岛忠犬大营救蜂箱欢乐家长群英雄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杨门女将之情定穆柯寨树上有个好地方2:美术老师的放羊班无法超度的她阿丕书记元祖观察之死无对证勇者死了!别挂电话

《鱼缸》长篇影评

 1 ) 残酷的青春,也是粉红粉蓝

刚开始的时候,这是部多么冰冷的电影。

MIA穿着灰色的外衣,黑色的T恤。

整个人再怎么桀骜不驯,依然显得湿淋淋,有着像是被大雨浇透后的狼狈。

当她轻抚那匹瘦削的白马,镜头里是MIA温柔的指尖和怜悯的眼神,她要凿开它的枷锁,让它自由。

不论它是不是老得不能再跑。

这应该是MIA内心对自我的体认,她是个在桎梏中生存的生命,她渴望生命的自在。

贫穷,边缘,父亲缺席,母亲不成熟,没有朋友。

一家里三个"BITCH”,妈妈首当其冲,中间是她,后来是她嚣张的妹妹,在CONNER带她们出游之前,这一家仇雠之气,烟酒弥漫,互相发泄着不爽。

MIA以为遇到了爱情,那个温暖柔情的CONNER,对她说:我必须走,你知道我喜欢你,但是你只有15岁。

她说:爱一个人,有什么可怕的?

完全就是一个纯真烂漫的少女。

当她发现CONNER从头到尾都是个骗子,她似乎更为嫉妒CONNER的女儿而不是她的妻子,那场两个女孩追逐的戏,极尽好看,当keira用土块扔她,MIA立刻扔了回去,吼道:你以为只有你会啊!

keira有幸福的家庭,像骄矜的公主,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一个家境殷实,父母宠爱;一个贫困潦倒,被母亲弃如敝屣?!

还要被她的父亲欺骗,为什么?

为什么?

你以为只有你有脾气?

你以为只有你娇贵如公主?!

当MIA将keira摔进河里,又将她救上岸,小女孩无助地抱着MIA,而MIA只是温柔而担忧地紧紧搂着她。

她们和解了,更是MIA对自己和解了。

第二天,当她来到理想的舞台展示自己钟爱的舞蹈,才发现人家需要的不是舞者而是舞娘。

MIA只是平静地离开了。

接受了爱与理想带给她的极尽残酷。

MIA最大的失败,是她那本身就失败的母亲,只渴望一个白马王子来拯救自己,以至于丧失了一个母亲基本的品质,淫乱,不负责任,除了片刻的温柔,很难看到她对女儿的爱,或者说只有恨,当CONNER走了,她躺在床上抽泣,对MIA说,你知道吗?

我没有打算把你生下来,我连堕胎医生都约好了。

当这个失败的母亲,还年轻的时候,是否像今时今日的MIA一样?

只是她在年轻的时候就走向这条折腾没有尽头的道路。

她不是在CONNER走后才毁的,她的人生已经毁了很久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她遭遇过多少次被抛弃,遭遇过多少次理想的破碎,我们不得而知。

当MIA发现CONNER撒谎时,明白一个破烂的人生所能破烂的程度,在为自己不平的时候,她一定也渐渐同情了母亲。

当MIA要走的时候,母亲在听她的CD,憔悴崩溃的脸,扭动着的身躯,她不是不爱女儿的,只是生活将她的心撕碎了,“快滚吧!

”——但那一刻她不是几乎要哭了嘛。

MIA没有冰冷地离开,却走到了她的面前,和她一起跳动起来。

也许经过CONNER,经过舞蹈面试,她才明白,一个人所能经历的险恶和困难,竟然可以比最糟还要糟。

眼前的母亲,只是一个没有成功的她。

而她那鬼人精的妹妹,在MIA离开的时候终于哭了,却也只是一瞬,不会说我爱你,但却可以说我恨你。

就像CONNER说,你们一家都很爱喝酒。

酒就像这一家的食物,而“恨”就是她们的爱。

妹妹会不会变成MIA,变成母亲?

变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悲剧人生?

我们只能希望。

在那片冰冷的住宅区,人们充斥着无聊不满和抑郁。

却总能有人走出去。

就像MIA那不堪的家,还有粉红粉蓝的抱枕。

当她和妹妹抱着那一片粉,谁说不是一派甜美景象!?

就像海报上迷茫的MIA,为她做底的依然是永远青春美妙的粉红与粉蓝。

无论青春有多残酷,它也是青春,无论它是多么不堪,每个少女,每个少年,都能拥有这样的甜美,无论你是keira还是MIA,都可以配上这样粉嫩的颜色。

当车厂里的男孩跟MIA说:那匹马16岁了,已经活够了。

15岁的MIA终于痛哭起来,但是但是泪水再浑浊,活着再辛苦,活着永远不能够!

 2 ) 我会一直记得 十五岁的夏天 你来过

打三星是因为我对这种青春期疼痛题材的无感,但并不妨碍对法鲨的欣赏。

设想一下,在爹不在娘不疼的幽暗少女时光,有一个男人无意闯入,带着点诱惑,香水和气味,和性感。

很少有人能拒绝。

他会在你睡着后蹑手蹑脚地抱回房间,轻轻地替你除去裤袜,盖上被褥,像一个父亲那样沉稳。

他会在门后看着你自在地随着电视的音乐起舞,静静看着,然后淡淡鼓励,你可以做到的。

像一个良师诤友那样点评。

他会停下脚步为你脚上的伤口包扎,然后在你面前微微躬膝,上来我背你。

像一个兄长那样依靠。

他会在看到你身边围绕的小伙子而微微不满,但却又没多说什么,带着讽刺的话语仿佛在透露他的内心,会吗,像一个情人那样在乎。

他这样一个男人的出现,奇迹般补充了生活中缺失的每一块。

他是这样地无法忽视,她无法拒绝。

偶尔的调情,原谅她,在这孤寂迷茫的十五岁,他来到她身边,已渐渐动心。

哪怕是在夜半看到母亲和他亲热的时刻,提醒自己,他是母亲的男朋友。

然而,在午夜微醺的客厅,无法抵抗的是他带来的诱惑。

毒药是你,解药也是你。

你把我带到我到天堂,又推我下了地狱,如此狠心。

他怎么可以就这样消失了?

仿佛不曾到来。

不顾一切地去找他,他的慌乱,他的隐瞒,他的回避,他的无所谓,让我明白来自己的愚蠢,其实早该猜到了,不是吗?

之后的埋伏已久报复太迷乱,一切都乱了,一切都变了,一切都结束在那一晚的一个耳光之中。

也许她等的就是一个了结,很好,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重新开始了。

现在,我要离开你了,曾经爱过的你,也许。

你给过我快乐和希望,也给了我匕首,让我看清这世上的虚伪谎言。

我就像是鱼缸里的鱼,从来看不清这大千世界挣扎着要出去,你来到我身边,把鱼缸打破,让我离开了原来的温土,终于冲向未来的河流大海。

我恨你的残忍,又感激你的残忍,让我得到了青春的解脱。

但我会一直记得,十五岁那个夏天,你,曾经来过。

 3 ) 可惜又是成长教育

《鱼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的《成长教育》。

因为两部影片都提及了一个关于青春期少女与伪单身老男人的故事。

后者当然是一部极矫情的片子,我之前已为此写过影评(http://i.mtime.com/3316235/blog/4545909/),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开篇就显出不俗气质的《鱼缸》,却因为之后虎头蛇尾的叙事,令人惋惜的跌落到了《成长教育》周遭。

少女米娅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

她颓废风骚的母亲、叛逆野蛮的妹妹,以及然她厌恶的那些同龄女生。

于是她用粗暴冷酷的表现形式对抗着这些带给她束缚感的外在因素。

米娅喜欢一个人在高楼的小屋里放着自己的CD,一遍遍练习着自己的舞。

据说,喜欢跳舞的人通常是很自信的,他们总有着自我展现的强烈愿望。

米娅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她内心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几次冒着危险,企图用石块敲碎铁链释放白马的冲动,正是自我内心想要挣脱周遭,挣脱母亲,挣脱一切束缚的写照。

这一动人的情节设计,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属于三个女人的家庭里,父亲与丈夫的角色是缺失的。

之后本片的男主角出现了,母亲的男友康纳,有魅力的中年男人。

本片前半部分对米娅与康纳的关系及两人情感的发展,描写极其细腻到位,丝丝入扣。

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到开车出去兜风时那首惬意的《加州梦》,些许拉近了米娅内心与这个男人的距离。

之后一起下河抓鱼,割伤了脚,康纳背着米娅行走;于是米娅愿意在这个陌生男人面前用受伤的脚,跳起自己爱的舞,这是信任与舒展的姿态,这样的情节多么自然动人。

这个貌似外表冷酷、性格古怪的女孩,在这个温暖迷人的中年男子身边找到了被保护、被欣赏的感动,这是一种类似父爱的光芒,暖暖的浸润了她感觉被束缚的身体和心灵。

之后米娅带着自己的小男友,来到康纳面前要零花钱买酒喝的情节,像极了小女孩之于父亲的撒娇;她还告诉他,自己想要应聘舞者却惶惑不安的心情,也得到了康纳的支持和鼓励。

她当然喜爱这个男人,一种带着恋父情节的异性之爱。

这种微妙的感觉很是抓人,却也着实难以把握。

我确实曾焦灼期待影片的情感走向,在半夜他们一同喝酒,康纳要米娅跳舞给自己看时,我就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继续延伸,到此为止吧。

但是影片还是把两人的关系拽到了性爱的圈子中。

有点像本可慢慢品尝、渐渐微醺的美酒,一扬脖一口喝干似的,畅快了,但却失去了美感,让人不知所措。

当然也让影片的气质骤然滑落。

其实这样的处理本也并无不可,真实生活本就缺少影片之前的微妙感觉,以赤裸裸的样态居多。

只是这让影片情节的后续发展与品质保证成为了高难度动作,或者落入俗套,或者瞎编乱造。

最后创作者还是选择了与《成长教育》一样的情节收场,毫无创意却也似乎别无选择。

仿佛总是要有一个一开始充满迷人魅力,过后发现原来面目可憎的中年大叔来充当小萝莉成长路上磕破心灵的路障。

总之切记小女孩是惹不起大叔的。

只是原本似有若无、轻轻摇摆于父爱与爱情的微妙情感,一下子七零八落;好像玻璃杯摇晃的清水,微微眩晕不知去向何处,突然水温骤升,杯子炸裂开来,碎片与水花四溅,满地残局。

最后米娅为了报复而绑架了康纳的小女儿,之后又因不忍心而将落水的她救起送回家。

米娅对这个小女孩是充满嫉妒的,有着一种像是争夺父爱的幼稚冲动,这时我们又记起她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但是她还是及时悔过了,康纳的那记耳光,像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训,让混沌孤单的米娅清醒了自己寻找生活道路的决心。

也许导演想表现的鱼缸,是加在米娅身心的隐形束缚。

为了挣脱这一切,鱼一般的女孩不惜奋力跳脱鱼缸,却跌入了年轻的心灵无法对应与承受的无水之境。

最后还是只能与同龄男孩结伴同行,一起去远方的海洋寻找心中的自由。

 4 ) 评

很完美的片子,有另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大象》的再现写实风格,部分空镜头用得弥补了再现里视觉的呆板。

这种纯天然,很少布光、很少演员、写实风格对于出入行当的年轻导演来说是非常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有一个好的剧本,几个好的哥们,自己弄点钱,一部电影不就出来了吗。

但是前提还是好的剧本,这个剧本和它的制作风格如出一辙,粗糙得完美,粗糙得和他的主题如出一辙。

我想片子成功之处,虽然有剧本的完美、制作风格的统一,最大的功臣还是演员的表演,米娅,少女的羞涩、少女的嫉妒、少女的孤独、少女的叛逆,那种无表演痕迹的表演恰恰就是那个角色,相反康纳那种有表演功底的表演,恰恰制造了那种性格的反转,从一个“父亲”到一个“情人”再到一个“背叛者”。

空白的表演和有功底的表演恰巧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就让此片成功了。

女性导演的直觉是完美的,康纳那挑逗的人鱼线身材,不经意间露出的低腰牛仔裤,两人无意间的近距离接触,以及视听上加重两人的呼吸声,把少女那种懵懂的爱、少女的欲望诠释的巧妙。

本以为在米娅喝醉了,康纳褪去其衣服时,会发生点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缺失父亲家庭中一个良好的父亲,对康纳产生好感,但是剧情的发展中,完全发生了错位,导演隐藏与表现的关键点,秀得好。

总之,第二部作品,如此成熟,期待更好的作品。

 5 ) 最NB的是演技派的文艺小崽子!

看电影杂志MS多次介绍这个女导演,的确是挺NB。

多的也不说了,这种成长型青春片真是一个赛一个厉害,年年有佳片!

不过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小演员,哪儿找来的。。。。

想当初Ellen Page在Hard Candy里那无比嚣张的演技 就够让我咋舌了!

还好她在Juno里收了收。

还有更古老的,以前看到过个What Alice Found, 是个手摇摄像机拍的公路片,里面个迷迷糊糊的傻丫头,也是被塑造地栩栩如生。

这片子里的90后 乃至00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女主角15岁,一脸的深刻,叛逆,怀春,迷茫,恐惧,嫉妒等等,简直是负面情绪的脸谱,然而却又表现的如此自然。

还有她那个00后妹妹,这小崽子张口闭口的Bitch,整天嘟嘟囔囔,但最后一个镜头,I Hate You 然后那一抱,这唯一煽情的一幕,却让人心也碎了,看那个小丫头后面蹦蹦跳跳地追着车,让姐姐给她短信,心里不由地念叨,这个小姑娘也是前途未卜,跟着个混账老妈以后不知道怎么办呢!

有点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要拍的克制,拍的冷静,拍的节奏顺畅,难道里面的人就一定要一个个都是Poker Face么?

英国的贫民家庭难道就一定要整天满嘴脏话,醉生梦死么。

我也不认为这个女孩通过这个夏天是种成长,这就是青春类影片最喜欢扣的帽子。

至少,我身边的90后,远比影片里的叛逆女来得成熟多了,这种来路不明的男人,用脚趾想也肯定是结了婚的。

幼稚的女人到了60岁也不会成熟,而成熟的女人往往在10岁前已经看得明白,成长是件很复杂的事,叛逆女孩不一定因为这个事情就成长了,这只是影响她人生的一次经历而已--因为她毕竟还是离开了家,去了威尔士

 6 ) 白马,以及有故事的人生

这电影让我想起卡佛的短篇,零散粗砺,深入未经美化的生活。

卡佛的《羽毛》里,写到过一只孔雀,那漂亮的大动物在庸常生活中的突然出现,是惊喜和惊喜之后的不知所措,以及爱而不得的失落感。

白马很温驯,长长的睫毛,湿漉漉的眼睛,柔软的鬃毛,让女孩忍不住走近了去抚摸她。

女孩的家简陋困顿,没有父亲,母亲暴躁冷漠,妹妹任性淘气,而她辍学之后,没有朋友,男女朋友都没有。

她听重金属,喝酒,在外面游荡,跳街舞,打架。

她的生活里没有多少温暖的角落,可以进去躲一躲。

而这白马,看上去是那么无辜和美好。

关于白马,很多人分析她的象征意义,而导演说白马的出现只是一个巧合。

两次想要砸断铁链放走白马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她问男孩马去哪里了,他说他杀了她,因为她病了,她十六岁,太老了。

这时候女孩也是十六岁,还是个孩子,尽管挨了大叔的耳光,从面试上逃走,哭了一场后,生活还是原样,没失去什么,还有以后漫长的人生。

电影的结尾,她坐上男孩的车,脸上的表情是以前没有过的平静和坚毅。

不管代价是什么,这成长终归是好的。

跟同一年的影片《成长教育》相比,少了些唯美的画面,多了些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更喜欢这个故事,我觉得两者都很不错。

爱和伤害都是所谓的成长教育。

她想放走白马是不是因为希望自己有能力去保护更为弱小的或者处于困境中的人。

“最高的理性是能温和、理性地对待周围的每件事、每个人”,深以为然。

就像大叔知道怎样给她鼓励和信心,怎样关怀她爱护她一样,如果以后也能这样去对别人好,年少时成长的阵痛也就有了意义。

这是我希望的结局。

像85年前劳伦斯笔下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英国,鱼缸禁锢了人的自由,呼吸滞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窒息而亡。

外面的光照进来,偶尔有着美丽的折射但都幻灭。

也许没有人能够走出鱼缸,但“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自由和健康才是生命的常态。

 7 ) Andrea Arnold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

主题没什么新鲜的,人物设置和剧情桥段也熟口熟面,毕竟青春成长的题材拍来拍去都是大同小异的,碰上情场老手大骗子更是洒狗血情节的重灾区。

但导演Andrea Arnold却处理得相当抑制和理性,迄今为止三部长片中最好的一部,其看点在于毫无煽情的真实感和恰到好处的作者风格。

她对中下阶层的描绘深得英国大师Ken Loach的真传:采用非职业演员,展现贫民窟生存环境,满嘴脏话跟母亲对骂的小女孩更是逼真得让人心惊。

嘻哈乐的引入也相当老到,跟女主角的身份地位,乃至命运转折都有着奇妙的暗合,从而更令观众领悟到影片名字的内在含义。

导演对动物隐喻的喜好再次浮现,被缚的白马,河里被捕杀的鱼,异样的角度特写反衬出的却是人物内心情绪的敏感变化。

空屋练舞时的逆光,随处可见的虚焦镜头,足以显露出导演在处理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关系之间的微妙手法。

不过归根到底,最值得一看的依旧是初登大银幕的女主角,一鸣惊人的(本色)演出让我更容易投入到她身处的那个残酷而现实的生存状态里。

不得不提,最后半小时的几场重头戏里,她充分发挥出极其自然而难忘的演技:应聘艳舞女郎、屋里撒尿报仇、绑架男主角女儿,以及最后跟母亲妹妹三人跳嘻哈舞和解。

 8 ) 【插曲】电影周边

"Me & U"Composed by Ryan LesliePerformed by Cassie Ventura (as Cassie)"Life's A Bitch"Performed by Nas"Your House"Performed by Steel PulseWritten by Alphonso Martin"Juice (Know The Ledge)"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Down 4 U"Performed by Ja Rule"Baby Girl"Performed by WileyWritten by R Cowie"Show Me Love (Stonebridge Club Mix)"Performed by Robin SWritten by Allen George / Fred McFarlane"Broadway Jungle"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Written by Toots Hibbert (as Frederic "Toots" Hibbert)"Cool Down The Pace"Performed by Gregory IsaacsWritten by Gregory Isaacs / Sylvester Weise"Get Up Offa That Thing"Performed by James BrownWritten by Deanna Brown / Deidra Jenkins / Yamma Brown"California Dreamin'"Performed by Bobby WomackWritten by Michelle Gilliam / John Phillips"Don't Sweat The Technique"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Jah Rule"Performed by Rhythm & Sound with Paul St. Hilaire"Just to get a rep"Performed by Gang StarrWritten by Keith Elam / Chris Martin"In The Fading Light"Performed by New DeviceWritten by Philip Kinman / Robert Wybrow / Daniel Leigh"Ride It"Performed by Jay SeanWritten by Jay Sean / Alan Sampson"Original Nuttah"Performed by UK Apachi & Shy FXWritten by Andre Williams / Abdul Wahab Lafta / Johnson Ettienne / Winston Riley"Bleeding Love"Written by Jesse McCartney / Ryan Tedder小女孩最后录像哼唱的歌曲

 9 ) 《鱼缸》青春,他利用了她的悲苦

全麦无糖面包看似粗粝,却很有嚼头,而且营养丰富,越嚼越有味儿。

电影《鱼缸》似有这样的特质,粗糙晃动的镜头,无拘无束的光,纪实式的成长日记,非惊天地泣鬼神,却带出一种“稻草盖珍珠”的亮眼感受。

而且故事节奏把握得精准,像一条牵引情绪的隐形线,使观众跟着女孩子疾驰不羁的脚步走完两个小时,却未觉无聊。

故事从十五岁小姑娘Mia独自练习完街舞的喘息中开始,接着用电话留言交代Mia的友情陷入危机,然后用母女对骂的场景诠释家的概念。

三张照片,童年的幸福,亲密的友情岁月,还有乖乖女的学生照,把曾经的美好轻轻地从Mia与观众的眼帘翻了过去。

Mia走路的样子,像风一样扫过的步伐,为整部电影的镜头注入了青春焦躁的脉动。

这能营造“访客”被邀请参与到剧中人物的人生舞台的亲近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幻想自己就是坐在阳台上,或跟在Mia的身后,看着Mia生活的友邻。

满口脏话,用脑门磕破另一个女孩子的鼻子,Mia愤怒叛逆的性格被定格。

两次偷白马未遂,直至白马被宰杀掉,自由与死亡紧密相连。

翻钱包,偷窥,对Connor若即若离,到后来献身、报复、回归,呈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面对情感漩涡,复杂而又危险的心理变化。

Mia趁母亲醉酒,无意或本能地接近母亲的男朋友,拍摄成了有美感的情感互动,对导演及观众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这样的处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Connor的关怀取代了母亲的自私冷漠;Connor的鼓励给了Mia追求梦想的信心,这一切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因前面做足了情节铺垫,到后面一切可追究的原则都被羽化了。

成长中充满阴郁的,无需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滋长在这个家庭的角落里。

所以女儿可以随意地叫老妈荡妇,母亲也会一边揪着女儿,一边恶狠狠地咒骂。

Mia的妹妹Tyler与朋友在房间里看着真人节目秀扯皮,抽烟喝酒,娴熟的动作,出色的表演,一个镜头强有力地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全貌。

有时这不分阶级,谁都不能找借口自甘堕落,但沿袭又是复杂的现象,是循着“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物理变化,还是等待能够引起化学质变的羽翼丰满后,找到希望?

的确,糟糕的环境、条件是催生悲剧的温床,而为此负责的,除了社会,还有放任自流的灵魂。

所以在本片中,看不到导演对贫富两极导致的社会问题指手画脚的影子,却能听到更多来自精神世界的、不同声音的战斗。

说实话,Mia的舞蹈跳得并不美,这也反映了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的不完美的“美”。

BobbyWomack 翻唱的《California dreaming》有沧桑不羁的味道,那是Mia身上的,也跟Connor有关。

Mia在厨房第一次撞见Connor时,裸着上身的迈克尔.法斯宾德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饥饿》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里,演技没的说,就是感觉有点瘦,那阴影怕是根深蒂固了。

Connor 这个人是全剧的亮点,像掷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子。

内敛而又丰富的性格特征极具戏剧张力,不好定义他的好与坏。

是他玩弄了Mia,还是惯有的轻佻心态演变成本能的迷恋追求?

两种意图都不甚明显,安德里亚.阿诺德似乎很了解“神秘感”孵化出爱恋的过程,也深知如何左右观众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地完成前奏,继而表现更加残酷的现实。

Mia从Connor身上得到的全部是有条件的施舍,为了满足欲望,获得征服的快感,Connor殷勤地周旋在母女三人中。

当然,注定不是完满的结局。

等到鸣金收兵时,“叔叔的年纪太大,不适合你。

”一句话就能把Mia从玩家的身份推入小朋友的队列,顺带着把Mia的老妈一起踢出去,然后他继续新生活。

这是中产阶级男人玩弄底层人的悲剧?

钱、资产的确是好东西,然而要谈论变质的情感,一定有真正的罪魁祸首。

Mia跑到Connor家,无意中探明真相,并掳走Connor的小女儿,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意外”,这正是整部剧的高潮,也是阿诺德在《红色之路》中探讨犯罪与救赎后,在此片中继续探讨的话题。

Connor的掌印留在了Mia永远的记忆里,坏人是这样的,他永远没有错。

影片没有对“不伦恋”进行刀光剑影地讨伐,但在全片结束时,绝对能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惩罚。

生活不会恢复原状,书写过的创伤、悔恨,一辈子要装进行囊,即使去远方,也要带着。

而留下的人,也只能继续寻找着跳出鱼缸的勇气。

为Mia设置的最后一个小高潮是令人欣慰的。

Mia收到舞蹈面试的通知,拿着Connor给她的CD,走进了她曾梦想拥有的舞台。

音乐响起,梦却醒了,Mia潇洒地留下了一切,割断了与Connor及小镇有关的一切。

最后,母女三人在音乐中舞动身躯的特殊告别很新鲜,像在鱼缸中游泳的鱼,画外音是未知的美好。

她们仍然有希望,明天会更好。

或许,这依然是临时止痛的安定片,离开这个鱼缸,若找不到大海,会不会困入另一个鱼缸。

 10 ) 鱼缸内的困境与嘈杂

#PCC 社会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镜头聚焦于社会的底层,带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性,而其中又夹杂着个人成长,鱼缸似乎象征着他们生活的逼仄的环境,而一切过后似乎逃离成为了一个早就计划好的必选项这种呈现不咋喜欢,感觉也是跟她最近的作品《鸟》蛮不一样的。

视觉上营造出了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最突出的可能是全片大量使用的手持,还有大量特写镜头帮助呈现出角色的内心状态,不稳定的镜头增强了角色的情绪表达。

自然光实景拍摄的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很多远景下的角色状态与室内的特写做对照,感觉非常明显。

色彩上的饱和度很低,而且整体色调偏冷也是增强了环境上的压抑感。

听觉上,基本上是现场收音,所以还蛮喜欢的,还有环境音的处理也是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

电影中的配乐蛮少的,基本上都是影片中播放的,尤其是跳舞的情节,不光是强化了她反叛者的角色形象还很大程度的展现了对于自由的追求和渴望。

影片中男主说他如果有来世想当一只鹰,让都让我想到了导演的新作《鸟》,也是由于先看了导演的作品《鸟》,所以大概可以想到影片的风格,印象最深的类似风格的作品可能想到的是肯洛奇的《小孩与鹰》,而感觉这些作品也都算是厨房水槽戏剧风格的延续。

近几年还有一部《银色薄雾》感觉也是类似的题材(突然想到迈克李的作品也可以算作同样的延伸)。

这类作品我可能更喜欢对于环境的塑造空寂,而不是大量的嘈杂,这种嘈杂总感觉于内心的表达是在一个层面的堆叠。

《鱼缸》短评

我不喜欢太过纪实的作品……那干嘛不直接做纪录片,文艺作品的欣赏价值我更注重,包括教育意义亦然不是首位。认清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认清生活之后只能妥协,是无力是苍白是无可奈何。耳光是父亲的愤怒和打醒???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个狗男人也配?那是他自己的自私、冷酷、不负责任。有些人的爱道德败坏,自圆其说,一边渴望幸福一边欲望成瘾,贪婪无度。女性觉醒?有问题的是男的,真正应该接受教育的是这男的,我真他妈无语。女性无尽反思,男的作壁上观

9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每一种感觉都好真实,都经历过。(其他译名太难听了!)

12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力荐

7/10。早熟少女的街头冒险,大叔恋向同龄恋的过渡,亲人情谊互解,都是叛逆青春的常见套路。用马、鱼等动物符号表情达意有点突兀容易出戏,比《红色之路》好的地方就是在把妹妹投入涛江一刹那终于有了爆发。阿诺德对室内光线的斑斓布置也满漂亮,不过看完《呼啸山庄》对她期待太高,其余两部接连失望。 @2014-04-27 15:47:29

1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挺烦这种题材的,满嘴脏话故作深刻,还有女主跳舞实在不好看,以至于真的无法融入想表达的深刻

18分钟前
  • B
  • 还行

电影的压抑感十足,但是表演明显,也就是有些粗糙~~

19分钟前
  • 奋意|呆萌の国
  • 还行

没有任何做作,直接而忠实的记录那些瞬间让影片显得张力十足。Andrea Arnold在影片情感变化的处理上已然令人折服,对这部没有强大情感依托便会变成垃圾的电影所展现出的掌控力更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至于Fassbender,或许还是更适合他一人独挑大梁的电影,如<Hunger>

22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颓废的英国九零后电影,和猜火车还是差太远。不过他们家的厨房真是太tm像爱丁堡寝室的那个了。btw,我喜欢这个ending

24分钟前
  • 小锅子
  • 还行

乍看下写了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人一生的缩影,禁锢而没有希望,碌碌无为而有无能为力,人生在痛苦和孤单中成长,英国片子固有的气质

25分钟前
  • popgrey
  • 力荐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我觉得这是文艺片里较差的那种,做作得很,所有设计都是想当然。感觉就像欧版的桃姐。所有的细节设计得都很想当然,手法低幼,感觉完全让人一眼都看穿了。白马什么的设计真是简直像出字幕一样直白——“现实惨淡的生活中的一点神奇和诗意”。要不要这么生硬啊?

27分钟前
  • 较差

马在16岁时死亡。米亚在步入16岁前选择离开现在的生活环境。死亡预示着新生,换环境亦是。

31分钟前
  • 默|Samuel
  • 还行

看到最后忽然觉得陈绮贞的《鱼》和这部电影的片名《鱼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都和鱼没有半毛钱关系。不同的是,《鱼》很好听,《鱼缸》很难看。

35分钟前
  • Lop Ear
  • 很差

81/100。现实的世界到底有多残酷?《成长教育》那种垃圾都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了啊。

39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麻痹干嘛成天光个膀子露腰线吖搞谋杀吖!而且为什么要叫鱼缸吖不叫马槽吖!麻痹SHAME为毛还没粗吖!

42分钟前
  • Damselfly.
  • 还行

一般般般般。成本低廉不是粗制滥造的借口。

45分钟前
  • Daisy范黛西
  • 较差

其实我现在挺烦这种调调的电影~因为搞了母女俩的男人是[无耻混蛋]里面的那个我军影评人,所以一看见他就想乐~

48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脑残少女太招人烦了!连法鲨也救不了了

50分钟前
  • Queen Bean
  • 较差

舞跳很烂。ps:这不是叛逆,是脑残。

55分钟前
  • Claire
  • 较差

演员难看,剧情不知所谓,啊,青春都疼痛不起来,怎么会有这样的电影!

57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很差

so i learn all kinds of cunt related curse..

1小时前
  • 雯儿
  • 推荐

调度很英国,摄影也很英国。我想不通为什么一年要拍出成长教育和鱼缸两个题材都类似的电影,但似乎这个更加好一点。

1小时前
  • 野人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