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里的每一声,都是痛苦的呐喊。
不是没有反抗,但是次次反抗无效后,还会有勇气和信心去反抗吗?
一个老师做的恶,改变了一个小孩的三观,导致一个学校的沦陷,然而只有一个老师做了恶吗?
不是,每一个知情而不管不顾的老师和校长,都是帮凶,是助纣为虐者,每一个。
在小孩的世界里,大人是有很大的权力的人,老师更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拥有最大权力的“高者”,当老师变成了坏人,变成了施暴者和帮凶时,他们该何去何从,如何拯救自己呢?
影片最后,之前的受害者,或许又变成了一个施暴者,有些伤害不会在时光中慢慢自愈,而是随着时间逐渐溃烂……
校园霸凌主题看的总是很让人揪心。
但是剧情在我看来有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
小光一个人莫名其妙就能怂恿起很多人进行霸凌,为什么其他人不敢动他,就因为他自残很可怜?
被老师性侵很可怜?
固然可怜,但是边上可怜他的同学成了帮助他施暴的同伙又是什么心理?
帮他快乐一下?
而且影片里贝贝第一次在校车上被欺负不是小光挑起的,是其他的男同学,之后小光出现,大家停顿我理解为男同学面对男性的反抗会顾虑(女性为弱势群体会被直接拉开),贝贝则是希望有人帮助。
但是小光盖脸的动作表示了认同,是他之前就在鼓动同学霸凌所以是老大,还是本来就有这种风气不得而知。
当陈诚对小光的愤怒达到极点时,又有小光自残还有小光被性侵的影片流出。
本来是小光一个人心理扭曲(我同意性恶论)和学校疏于管理造成的,突然又开始同情施暴者,只认为一切的罪魁祸首是翁老师和校长,是他们把本来善良的同学变成变态。
固然有这样的因素,且影片可能主要是想揭示领导层的不作为,但我还是觉得太单一了,被伤害的人不应该因为伤害自己的人很可怜就原谅他。
不应该宣传这种诡异的善恶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其中一个单元的小男主挑大梁,来拍台湾障碍人群版的《熔炉》,这种题材只要敢拍,就会产生共鸣。
世间从不缺乏黑暗,如何让被伤害的人减少,才是影视片所应该传达的,一味的掩盖、逃避、忽视,只会让被伤害的人越来越多。
无声的世界,有的人不会感到害怕;无声的世界,有的人害怕但是说不出来。
比起没有人教育孩子们,那些坐在车头明知后面发生什么却不管的生活辅导老师们,才真正的可怕。
受伤害的人不分性别,男生女生都是被伤害的对象,127件被伤害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被伤害的人得不到帮助、得不到治愈,就会变成新的加害者。
比起韩版那种直接伤害来讲,台湾版的里面增加了无声者在正常世界的无助,电影院里发生误会,他们都没有解释的能力、离开了黑暗学校却无处可去,他们害怕被丢在外面的世界。
刘冠廷、杨贵媚演的真好,可能是没人愿意来演小光,所以请的韩国人来演吗…最后小光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太戳心了。
刚开始的时候看见贝贝那一幅油盐不进的样子,我还有点生气,觉得既然她自己也愿意就算了吧。
看到后来才发现,其实她也很害怕,但却连老师也不愿帮助她,所以渐渐地她才逐渐妥协……这是多么大的悲哀。
在这个学校里其实有很多学生都受到了伤害,而一切的源头却是来自于一个老师,这又是多么的荒谬。
加上最近看的一部修仙小说,里面也描写了地鬼这一种备受歧视和打压的种族。
他们全体被污蔑为残忍血腥的怪物,被大多人类狠狠践踏与欺辱,过着生不如死却又死不了的人生。
我想,我们的人类社会是否很黑暗?
正因为太过黑暗,所以我们才那么渴望光明,才会给自己贴上“光明”的标签?
在这部电影里,小光说,他是不是不值得活着?
老师没能回答他,我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以前听一个传说,说是从前就从光明中有了黑暗,后来黑暗就一直留在世上。
我不知道世间善恶对错如何处之,只知走好自己的路,做自己而已。
不问来路,不惧因果,遥遥天路,随心而已,问心无愧。
你看过《熔炉》吗?
一部被誉为“改变韩国国家的电影”,以韩国光州私立听障学校的真实性侵事件为蓝本,揭露了校长老师10多人对学生魔鬼般的性侵暴行,甚至凭着一片之力促就了《熔炉法》,极大地加强了对施害者的处罚。
当年我看完这部片子,也是久久难以平息心中的愤怒、悲悯和无奈,在滔天罪行前,正义却如此难以伸张,许许多多的人迫于权力、金钱乃至生命的威胁,对此噤若寒蝉。
说真的,《熔炉》是一部我再也不敢看第二遍的片子,里面老师乃至校长禽兽般的行径,孩子们受害无法发声,如今想到仍然心头一颤。
而最近,一部由台湾导演柯贞年拍摄的电影——《无声》,
几乎就是《熔炉》的中国复刻版,又把人带回当时《熔炉》的绝望处境,这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告诉我们,实际上性侵从来就没有离我们远去。
从调查中我了解到,中国每10个未成年人,至少就有一个遭受过性侵犯,连正常的孩子都难以去辨别和发声,更别提片中的聋哑孩子群体了。
为什么片子叫《无声》,正是因为聋哑人无法发声,然而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即便是聋哑人发声了,周围的人也熟视无睹。
他们的沉默,更是一种罪大恶极的纵容……昨天是韩国光州私立听障学校,今天是中国台湾台中市立启聪学校,那么明天又会是哪里呢?
01 聋哑女孩被性侵超1年,“我们只是在玩”片子是从一场追逐开始的,一位名叫张诚的聋哑人正在追赶着一名老人。
追到老人,他马上对老人拳脚相向,警察赶到,他们被抓进了警察局,老人被送去了医院。
留下张诚,所有警察都相信了老人的说辞:只是因为捡到张诚的钱包,想去失物招领,而张诚却有口难开,他拼命用手语打着,这个老人是个小偷,为什么打老人,是因为当时老人在使劲咬他。
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更没有把他的声音当回事,直到听障学校的老师王大军来了,把张诚带出了警察局,并且信任他。
而张诚恰好刚转学进入这所启聪学校,这所学校里都是聋哑人,他们追逐、一起玩耍,似乎一切都很平静。
张诚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晚会上,邂逅了聋哑女孩姚贝贝,这个女孩穿着红色的泳衣,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晚张诚睡不着在学校里走动的时候,却发现体育室里发出了诡异的光,好像还有人的喘气声,正当他走近想探个究竟时。
贝贝在楼下用手电筒闪他的眼睛,示意他下来,带着他穿过破洞的铁丝网,走到泳池旁,蹭免费的wifi。
当张诚问起体育室的奇怪声响时,贝贝笑了笑,她举起双手竖起食指,左右摇了摇,这个手语的意思是:“他们只是在玩。
”
贝贝跳进泳池,快乐地打着手语:“这个夏天,我一定要学会游泳。
”
又是平凡的一天,张诚在校车上玩着手机,路过了戏台子,他转过身去提醒贝贝看她最喜欢的何仙姑时,却发现位置上只有书包、没有人。
奇怪的是,校车的后排被布遮了起来,张诚好奇地探头一看,顿时被惊呆了,一个女生被校服蒙着头,内裤已经被扒下来,手脚还被两个男生死死按住。
这个女生,正是贝贝,那个男生光着屁股,压着贝贝的身体。
贝贝哭着喊着,却一点声音都没有。
生活老师和司机都熟视无睹、事不关己的样子。
这时,坐在前排的学长小光对张诚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张诚被吓坏了,立马跑下了车……
第二天,他来到足球场,却看见贝贝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和那群男生踢着足球,笑的很开心,还和他们击掌。
他跑去问贝贝,为什么他们做了这么过分的事,还无动于衷,贝贝又做了那个手语:“他们只是在玩,如果你害怕的话,就和他们一起欺负我吧。
”
张诚气不过,就问她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但贝贝绝望地说:“告诉老师也没用。
”实际上,贝贝已经多次与老师谈话,一年多了,她每周都会在周记上记录一切,但老师只是打了一个“阅”,什么对应措施都没有。
她去追问老师,老师却反问她:“你们不是在玩吗?
”“老师要怎么帮你,他们又没有欺负你。
”
张诚拉着贝贝去找王大军老师,老师知情后去找校长,校长却想要息事宁人,只隐秘地在校园里开展调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贝贝受到的性侵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的受害者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你们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我没有告诉我父母,我不敢反抗。
”“老师叫我不要乱说,他们都不相信我。
”
性侵案件不断被发现,数字慢慢攀升,最后竟到了127件之多……
施害者却维持着一贯的说辞:“我们只是在玩。
”作为幕后黑手的学长小光,唆使各种性侵事件的发生,更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说他从来没有动手。
当问到:“你为什么要让他们那么做?
”的时候,小光还是毫不在意地竖起两根食指摆了摆:“好玩。
”
事后,张诚被那群男生狠狠揍了一顿,贝贝被爷爷奶奶锁在家里,哪里也去不了……张诚向贝贝的爷爷奶奶保证,会在学校里保护她,甚至在小光的威胁下,被迫跟低年级的人口交,才换来贝贝一时的安全……
后来学校召开周年庆,许许多多以前的同学和老师都回来了,小光却像发了疯一样,又跑去找贝贝的麻烦,甚至还试图自杀。
我们终于发现,小光也不是平白无故变成这样的,他被过去的美术翁老师,从小四到国二,整整性侵了4年之久……
体育室门口的摄像头记录下了一切,却从来没有人看见,更别说去救他,因为这位翁老师的后台,硬到连校长都无可奈何……
翁老师走了,他却变了,唆使各种学生去做曾经翁老师对他做的一切事情……他本该恨翁老师,但是他见到翁老师的时候却很高兴,甚至在翁老师来探望他的时候,摸了翁老师,他在天台绝望的打着手语问王大军:“我是变态吗?
我这种人还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
如果有施害者,那么就有受害者,可是我们别忘了,有的施害者,曾经也是受害者,如此环环相扣,就像本片导演讲的一样:“善恶也并非一定对立,坏人会有无可奈何的揪心境况,好人也会做出一些错的事”。
02 学校发生164起性侵案,校长却说让他们结婚好了这部影片不仅把焦点对准了这样一群学生的施暴与受害,更为我们展现作为一群未成年的聋哑人,处境是无比困难,就像导演柯贞年描述这部电影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关于聋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不管面对多少残酷,仍想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
”
就像影片一开头,因为张诚不能说话、也听不见,百口莫辩,没人相信老人会偷钱,还有一次张诚和贝贝去看电影,明明是影院弄错了座位,把他们的座位卖成了四张票,可因为没人懂手语,他们也无法听见,只能悻悻地离开电影院。
就连贝贝在学校里无数次受到性侵,她也不想离开学校,因为她“更怕被丢在外面的世界”。
这样一个天真的聋哑女孩,为什么一直喜欢何仙姑,只是因为每次她看见何仙姑的时候,何仙姑一直在对她微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微笑似乎显得十分奢侈。
片中有一幕,张诚用沙哑不成音调的声音对王老师说:“我们不是坏人”,他没有说后面半句,“为什么所有人都要欺负我们?
”
是啊,如果不能发生和听见声音,是上天给的试炼的话,那么人们的不理解和息事宁人,就是他们所处的人间地狱。
更恐怖的事,所有发生在电影里的事都不是虚构的,这一切都发生在17年前的台南市特教学校,有媒体揭发,从2004年到2012年,在这所学校一共发生过164起性侵事件!
被害人多达92人,涉案学生占全校四分之一。
地点遍布校园各地:校车、宿舍、活动中心1楼厕所、楼梯间、晒衣场围墙边等处……我了解到台湾共有特教学校24所,学生约6700人,教师约1800名,平均每位教师只需负责3.7位学生,对于教育和关怀孩子来说,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而如今爆发出了大量的性侵案,可想而知老师和校方瞒报、不报、不作为有多令人发指,而这一切的熟视无睹,都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催化剂……
直到一名叫婉柔的女孩受创严重,父母才开始寻求帮助,可怕的是,学校的老师根本不觉得有什问题,他们告诉婉柔:“小孩子在玩而已,不用那么紧张。
”“我帮你,谁帮老师?
”
更惊悚的是,老师们告诉家长:“你不知道这种事很常见吗?
有女学生在入学之前,家长就先带她去把子宫拿掉了!
”甚至事发后,校长还让婉柔母亲高抬贵手,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既然事情都发生了,干脆让两个孩子结婚算了。
”
而这位大言不惭的校长和学校里的大多数老师一样,根本不懂手语,更别提去教学性别平等、男女互相尊重的课程了,因为他们永远只把学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就算在2011年的惩训期间,个案居然还增加了53个!
也就是说在事件曝出了以后,性暴力仍然在校园中发生。
甚至到2018年,台中市某身障福利服务中心办理夏令营,还发生了同为身心障碍者的志工性侵学员事件,受害者达到了11人之多。
可以肯定,直到如今,性侵案件依然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发生,1件被报道出来的儿童性侵案的背后,就可能存在7个没有被看见的案件。
就像影片里呈现的那样,恶正在暗中蠢蠢欲动,虽然学校暂时安宁了下来,但在校车上,那个曾经被侵犯的低年级男生,却望着熟睡的学弟,拿着校服,眼神凶狠了起来。
他或许就是下一个小光,小光永远也没有消失,他会不断地出现,因为只要还有人在受伤,伤害就永远不会消失……03 无声是祸 沉默是罪《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台湾作家林奕含,曾说过一句话:“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
为什么她这样说?
因为这种强暴不仅伤害了一个人,更完全地摧毁了一个人。
摧毁人的,不但犯罪的人,这更是社会、家庭的集体同谋。
人们习惯从受害者身上寻找原因,甚至连受害者也这么觉得,电影中的贝贝她甚至觉得是自己的错,试图去无名机构做绝育手术,只是为了以后被性侵不会怀上孩子……
社会为犯罪者制造了一个完美的犯罪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性是禁忌,不该被教育,性侵更是奇耻大辱,它就不应该被揭露、被公正。
所有的受害者都躲在角落,瑟瑟发抖,而罪人则逍遥法外、光明正大,像狮子一样遍地寻找可吞吃的人。
在这个乐园里,有人无声,就永远不被听见,有人沉默,就永远找不到正义……导演正是想通过这样一场“无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声”其实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的偏见、无知和冷漠。
罪恶并不是由犯罪者独立完成的,它是由无数冷眼旁观、息事宁人的帮凶共同犯下的,记得《熔炉》中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
如果我们甘于屈服、纵容这个世界的败坏,那么我们和那些十恶不赦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世界,本不该如此……在这个世界里,有人受害,就应该被听见,有人发声,就应该直击人心。
所有人就该从四面八方赶来,给他伸冤、为他呐喊。
这个片开始根本不敢看,今天没看完,也看不下去,残酷的真实都存在了,就不要再重演一次了。
我那脆弱的心灵在一切丑陋和黑暗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我看到老师说:他们只是在玩,他们都是好孩子....就直接关机了。
我去,我想隔空扇她。
最最最可怕可悲的是:考虑周全的羊妈妈们把小羊们放在他们认为安全的羊学校,可是,这学校是批着羊皮的狼开的!
我的那个心啦,我们到底要有什么样的神通广大的本领,才能保护好我们的亲人啊!!!
我自己在十几岁的时候也着实经历了想占我便宜的丑陋嘴脸,那个时候小,只觉得恶心,加上自己骨子里真的有宁死不屈的东西存在,自己那种把他们鄙夷至极点的恶狠的眼光吓得他们这些心里有鬼的东西从此不敢直视我,我见一回就怒目圆睁愤怒地杀一回,吓得他们也不敢再走近我。
还有,那时是80年代未,风民还是没如今这般此肆无忌惮,即使是鬼还是要点脸面的。
所以,后来,我对我的儿子说:你敢无缘无故欺侮别人,我废了你;但,若有人无缘无故地欺侮你,只要你有口气在,你也要废了他们,不怕,一切有妈妈,就说是妈妈教的。
虽然有点过激,但作为一个妈妈,我必需这么教他,我是不允许也不能承受他被人动一下的。
后来,为了快乐的积极向上的阳光地活下去,从来不去看这些相关的一切,也不让儿子去看,假装这个世界很美好的把儿子保护好、养大。
如今,活了大半辈子,当真正想直面这些找找根源的时候,结果陷入更大的悲哀中。
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不管在哪个年纪,而有些东西真的是血液里自带的,跟文化,环境,贫穷,落后好像没多大关系,比如说我那宁死不屈及见到不平就愤怒的性格,到今天也没能改掉。
我出生在农村,16岁前没离开过,父母文化不高,愚昧的事多得是,更别说有性教育了。
但我从小就恶心陌生的人(包括女人)以及不喜欢的男人碰我。
也想好了,如果真被欺侮了,我也会用这条命一辈子不干别的,跟他们拼到底,必需阉了他们或者不是他死就是我死。
哇!
我真是好可怕!
再后来,要快乐的活着,又不能离开这个社会,就开始读哲学,研究马、恩的一切,尽管学起来很晦涩,可能就学点皮毛,但是快乐的,至少平息很多愤怒和理解了人这个丑陋的东西在利益面前的嘴脸。
包括自己。
针对本片所要宣传的意义,我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回应:“历史上周期性的重复“革命”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在的一切基础......任何思想都不具备客观的永远的有效性,它们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而变化 ,然而,统治阶级在每一个时代都占着统治地位的思想.......“。
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剧里没有阶级,看看校长吧!
她的背后又是什么!
所以说,发生过一定会再发生,不能改变的永远不能改变,铁权般的坚不可摧,病毒般的四散不可收拾,多么悲哀!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就只有血腥,不管为这血腥批上多么好看的外衣。
见过不色的男人吗?
见过不贪的商人吗?
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秩序里,谁能真正强大到颠覆?
即使颠覆了,之后呢?
就不重演了吗?
这似乎又陷入历史性的哲学问题了,对现实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又陷入个人的无助和悲哀中了!
弱小的我能为更弱小的她们做些什么?
谁能指个明道?
健全的体制和健全的法律即使有,它们斗得过强权吗?
早在去年台北电影节的时候,我就听闻电影《无声》的口碑相当不错,题材也相当大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还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无论质量如何,本片早已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直到终于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它好看到让我头皮发麻……在我看来,去年最需要被看到的国片就是这部。
尽管它的格局比《熔炉》小很多,但是在阐述“霸凌”这个主题上却更加生猛有力,1小时45分钟的片长紧紧抓住我的目光,没能够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绝对是遗珠。
影片从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被霸凌者的世界,再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移转到霸凌者的内心。
深入原委,细探源头,学校的台面下处理、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隐忍,纵容着霸凌的发生,最终成为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切入角度跟《熔炉》有很大的不同,格局上弱化了社会舆论视角,强化了校园整体本身。
但这并不代表它的议题被消弱,相反地它带来的反思,更能从学生的视角被展现出来。
而本片的题材与韩国电影《熔炉》一样,都是揭发学校性霸凌的黑幕。
相似的题材不免会被人拿来作比较,但我个人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影片《熔炉》从学校视角转换到社会舆论挞伐,整体格局从影片中半段开始扩大,批判的力道也更加沉重,而结尾自省的意味也显得更加浓厚。
《熔炉》而《无声》选择不扩大到社会舆论格局,影片从头到尾都只聚焦在学校、学生、老师当中。
这也许弱化了社会批判本身,但却强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
金玄彬饰演的施暴者不为人知的苦痛,随屋顶上那场用尽所有情绪的手语独白彰显了出来。
在《无声》中有许多令人心酸、愤怒、对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刻,他们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渴望被当做正常人一样无差别对待。
在启聪学校里,他们成群结队、同类相聚,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回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却又变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异类。
那场张诚与贝贝去戏院看《复仇者联盟》的戏,因为被戏院划到相同的位置,导致张诚与贝贝无法看到想完的电影。
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见,用手语沟通一般人也看不懂,就只能这样踉跄的离场,放弃想看的电影。
因为比起霸凌本身,他们更害怕的是面对外面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他们背后的闲言闲语。
所以不管小光再怎么欺负贝贝,贝贝都宁愿回校上课,也不要独自在家无法跟人交流。
导演柯贞年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拍了这样一部议题性十足的电影,着实让人钦佩。
据说田野调查就做了将近一年,将台南启聪学校发生的霸凌事件,用最适合电影的语言搬上大银幕。
导演柯贞年为何她会选择将如此耸动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
正因为,微弱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人们不曾仔细关注过的弱势族群需要被看见。
唯有被看见、被听见,才真正有扭转的可能;否则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发生、无止境轮迴。
整体来说,《无声》绝对是今年数一数二的优秀国片,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完全不亚于当年的《熔炉》。
“他们只是在玩”、“我们不是坏人”,看似非常简单的台词,却难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些来自弱势团体的无声控诉,我们究竟是选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还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影片中八仙的意象,有种仙女下凡、短暂获得和平的心灵寄托。
导演把姚贝贝心中的意象拿捏得精准到味。
学生们的选角真是棒透了,每个小演员都很会演。
尤其是从韩国过来拍片的金玄彬,以及饰演姚贝贝的陈妍霏,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以及最新人奖绝对实至名归。
虽然《无声》没有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实在可惜,但作为柯贞年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展现出了如此熟捻的叙事功力,实属不易。
整部片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感觉下了不少功夫,结尾也收得恰如其分。
霸凌是再次周而复始,还是就在此终结?
没看过北影版本,但是院线版明显收得刚刚好,余韵十足。
可以说,这是今年第一部想二刷的国片,实在太喜欢了!
By the way,刘冠廷没能靠此片入围男配角实在可惜,他在片中比手语的演出也相当精彩。
就我个人觉得,其角色上的难度比《消失的情人节》高。
再加上《同学麦娜丝》,冠廷宇宙可谓是持续扩张XD。
此外影片中饰演贝贝阿公的演员竟然是太保,他还有出演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手卷烟》,曝光度一点也不输冠廷啊!
作者| puff(台湾);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正義是虛構的,道德是人為的,紅燈停,是法律,還是道德呢?
綠燈行,我們卻也無法悠然自行。
這個世界沒有度量衡,所有的善意不過是利益,佛儒最錯的主張就是下地獄,善為成為了不下地獄的避風港。
所以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如此本近,我一直想相信人性本善,但是嬰兒出生的拳握,惟不讓我認為人性本惡。
我們一直與惡避之不見,眼不見為淨,痛苦自然減少,人間堪比地獄。
或許如所說的,地獄與天堂都不過是讓人間提前的體驗。
但是天堂又為何物呢?
人生是苦,天堂便快活嗎?
試煉何時結束呢?
我們都是天選之人嗎?
燒殺掠奪,我皆無,那我是無暇的嗎?
偶遇失助之人而避之,是份罪過嗎?
真理是什麼?
我本該主張存在先於本質,就逐漸發現本質先於存在,人存在就是為了活著,生命是如此輕微地,一刀鎅下,痛微之,卻心淌血,傷無痕,痛已深,苦果已結,唾之,棄之,腐之,誰人了,乃人性也,哀也。
杀人者不相信自己存在未来,于是通过断送他人未来的方式,毁灭自己的未来——「卷毛钟」《无声》电影里,聋哑人学校校霸(男生)被美术老师(男)性侵长达两年时间。
在此期间,想必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与绝望。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如果一个人的痛苦与绝望无从发泄,则会反噬自身。
校霸希望让所有人都体验到自己的痛苦,在校期间唆使校友,对校内学生性侵、童奸;高达百起。
由于演员的演绎,校霸脸上的猖狂与得意,令人不安;起初,我对此感到十分愤怒。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逐渐认识到他也是一个受害者,内心中多了一分同情,却对他的愤怒丝毫未减。
一个人被狮子咬了以后,不敢去报复狮子,而去虐待猫?
这种踢猫效应本人不敢苟同。
而最近的杀人事件中,凶手因为毕业证未发,实习工资低,将无辜人员杀害。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校方的问题,凭啥不发毕业证;电影中,也能看出校方和老师的问题。
老师性侵学生,不向执法单位举报,反而包庇将其送走。
面对校内频发的性侵案件,视而不见。
直到出现一位正义的教师,和一个正义的学生,这些情况才被昭告媒体。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拒绝成为英雄,只能是向罪恶低头。
故事全程围绕X侵、校园暴力、成人的不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所展开,在这里面,恶看不到起点,而结局的隐喻也告诉了观众恶也看不到终点。
整个故事节奏很快,加上画面表达的直白以及配乐的“阴森森”,会让人产生极度的不舒适的压抑感,甚至让我有了一种看《素媛》时候的难以呼吸。
特别是当看到“老师”和“校长”不作为,还能理直气壮的为自己辩解的时候道德底线与良知,在他们那里都是不存在的吗?!
火大!!
恶,是会传染的,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可以为恶辩护。
这些旁观的沉默者都是加害者,他们的罪,并不比真正的加害者要轻。
当受害者与加害者边界变得模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恶的“遗传”,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太压抑了,一层又一层,被压到了地底下,一层又一层,从沙子到碎石到大石块,再来一层无处不在的细土。
与普通学校里的性侵不同,这种特殊学校的孩子是畸零人,他们彼此报团获取安全感,所以如果查处性侵的代价是让他们脱离这个集体,恐惧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就像把我们流放到月球生活,如果这样,很多人宁可吞下黑暗。小光和老师在天台上的对话让故事提升很多,一个被侵害的人对于施害者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尤其在这样独特的封闭环境中,对于自己的厌恶与怀疑,对于施害者的憎恨和依赖,旁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这也是他们绝望无法释放的根本原因。刘冠廷和小光演技真是绝赞。
2020年11月21日同Elise观影于电影中心。有些学生坏到一个点,真的很恶心。我想到我遇到的一些学生,来到这间学校只为了一个目的----打篮球,忽略自己的学业也就罢了,还把不好的风气传染给其他同学。我观影的时候一直在反省自己对他们太宽容,已经让他们得寸进尺,自己也丧失了底线。频繁联系家长真的是一个好方法,再坏的学生,家长可能都会认为他是纯真无辜的。既然这样,那就让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面目。老师,真的有义务要保护大多数老实听话的孩子,不要被坏人欺负,不要受坏风气影响。
拍的我有些干涩,小光说老师回来有些开心的点,还有最小的男孩那条线 ,其实是可以展开的。还有对作恶之人的同情,不应高于应有的教惩。
不喜欢这个节奏。pc当然没错。《聋哑部落》的粗暴直接快速比台式mv煽情镜头大概也就优秀了一百倍吧。
优缺点都十分明显,在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揭示后,并未有适当的心理、剧情铺陈与延伸,导致无法调动观众同理心,几场隐晦的戏份处理得也很粗糙尴尬,但贝贝看何仙姑的那段还是很好。勇气可嘉,但现在这样的题材不单是需要勇气就足够,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直视,让更多的恶不再成为可能。 ps:贝贝好像mini版的春夏
水准非常稳,力度点到恰当。能有这样技术性和主题性双强的台湾电影,挺赞。3.7星
教育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学校,可惜功利主义扭曲了一切。如果不能试图理解今天所犯的罪,就不能期望阻止明天的恶。电影无声,却沉重有力,叩问着每个人的道德。
乱七八糟的
诚然叙事和节奏是有点乱,感觉刘冠廷老师查到真相后有点无头苍蝇式的原地踏步。加害者最终被揭露为最初的受害者其实挺震撼的(感觉可以从画外视角直接交待真相,两次传阅手机视频的情节有些笨),或许可以把三个少年各自视角的故事写成三段式。从听障人士视角出发的音效真是出色(开头夜晚宿舍楼奇怪的声音,海鲜市场助听器掉落后瞬间沉寂,最后呜咽到干嚎的少年)。贝贝和小光表演出彩,三位家长着墨和篇幅恰到好处。最后,女导演处女作这样的完成度很可以啊,让人心凉的结尾也很可以。
就算你被别人捅烂了菊花 你也不应该去折磨无辜的人 有种你就去报复欺负你的人啊 ?垃圾 还学人玩割腕
主题选的好,主角演得好,在这么残忍而绝望的故事背景中,依然拍出青春电影的美感。1聋哑人因无法融入正常人群体,被霸凌性侵后依然选择回到聋哑人学校,那种退无可退说的很清楚;2受害人转变成施暴者,到底是基于什么心理没有讲清楚;3删减就是电影叙事的施暴者。
被肛出斯德哥尔摩候群症就是洗衣液 白又白?好家伙 第一次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来洗白凶手的 导演真他么妙不可言!无论导演怎样去描述这个故事把“一切恶的根源不在可怜孩子身上”这种思想私货夹在电影里就是他么的最大最大的nt行为!!!
比恐怖片还要恐怖,起初追溯不到源头的恶无声又迅速地蔓延着,失声的孩子们只能默默承受,他们逐渐从被害者变成加害者,作为大人的老师们一次次的无视,放任他们本就敏感脆弱的心灵开始畸变,贝贝那句“你和他们一起欺负我我没事了”单纯得令人心疼,而后期对小光的剖析更是残忍,始作俑者光荣退休,留下一个怀疑自我伤害他人的小怪物,而更可怕的是,恶行依然在延续……影片到中后期焦点有些模糊,故事线也开始涣散,但以这个题材这个完成度,已经足够推荐了。
我並沒有這麼欣賞這部電影不管是跟同樣沒有很喜歡的熔爐比 還是跟嘉年華比他跟這兩部在我心中都不在同一個水準最主要原因是無聲在劇情推進中不斷讓我有混亂感呈現出什麼元素都想加點進去的貪(浪費了劉冠廷)不過一眾小演員表現極度出色尤其是小光那場頂樓戲傻眼了怎麼這麼有感染力讓人鼻頭一酸
看完五味杂陈 最后一幕罪恶还在延续我不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长自己也是"过来人" 为什么还能让罪恶延续一遍遍看别人痛苦的时候不会回忆自己当初受的屈辱吗后来我懂了 长期受虐让他有了斯德哥尔摩我不懂事情闹开了以后学校为什么不让学长暂且休学居然是贝贝爷爷因为担心事情重演而不让她上学最后依然是她选择了结扎来保护自己我不懂既然所有人都抱怨学长为什么不一起反抗他一个人能干过你们所有人后来我想大多数人本质就是恶魔我最不懂男主可以在"听人"学校跟欺负他的人大打出手也会为了一个小偷追几条街更不会因为对方是老人就手下留情面对警察也是据理力争没在怕的结果到了学校遇到喜欢的人反而怂了汽车上那一幕我至今不懂怎么会转头跑了还有那可笑的保护方式就是欺负别人
单论,整体制作水平可见,不及《嘉年华》《韩公主》预见社会影响可想达不到《熔炉》《素媛》可我还是希望这样的作品不断问世。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可能造成轰动,全民公愤,绳之以法。有些可能进入视野,但转瞬即逝,不了了之。但更有些,在阴暗角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这样的悲剧,还在层出不穷,像蛆虫一样吞噬着腐烂的灵魂。这就需要更多人来将黑暗放在阳光下,而不是任其挥发。华语电影,需要更多的态度、角度、声音和表达。
看类型电影创作思维如何毁了一部题材很加分的电影。
勉强两分。讲聋哑学校里的性侵事件,这种卖题材的片子经常实际完成度特别差。编导的脑子好像不太清醒。有正义感的转校生为了守护一见钟情的女同学而对抗学生间的性侵传统,男生们在校车上明目张性侵女生,司机和老师根本不管,这是为啥?如果有强大的外力逼迫教员们当透明人,可后来正义男教师揭发一切、媒体介入后学校也没怎么样啊?中段戏与戏的缀连完全没了章法并且跳跃,操控这一切的坏学长暴露后就给了一个被叫家长的短暂远景,他是官二代吗?为何之后他也没被最基本的管束起来?男主痛打学长后为何还没事?这么看学长应该没背景啊。女主家长和学校已经知道了一切,她回学校后在男主的保护下为何又被学长拖出去打了?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谜之剧情啊?学长意料之中也被老师性侵过,但编导的立足点只是讲“恶都是有原因的”这么简单,这用你说么?
罪恶的种子一旦埋下,代代相传……压抑的,蝉鸣的,躁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