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几集的拖着,终于看完了《上海往事》。
是03年拍的剧集了,几年前看过。
而我竟也直到前些日子在网上偶然看到,才又想起……商业社会下,文艺作品难免只做足个表面功夫。
因此许多电影电视,在演员形象上总有些似是而非的意思。
刘若英的张爱玲是太精雕细琢了,少了些粗枝大叶;而赵文瑄的胡兰成又太刚柔并济,缺了分文儒清秀。
寇振海的张佩纶和王琳的后母,再配上些过于煽情的戏分,一不留神还会以为自己是在看《情深深雨濛濛》……但胡兰成的登台终究是一场梦。
瞧他们双双妙人妙语,舌绽莲花……那些无比熟悉的段子在昏黄的情调里流转,仍是有一唱三叹之感。
想必那些原先并不了解张、胡的观众看着,定是要如堕云里雾里了。
如今哪还会有人谈这样的恋爱!
人人都抢着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越低俗越前卫。
讲话稍带点文艺腔的,已经要被指为矫情,谁再胆敢掏出些肺腑之言来,直要被骂作无耻了……然而这段旖旎情事,到头看来,也无非一场欠还。
最近越发相信因果轮回的道理——如同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因缘,也只像是前世注定。
女人都渴望被哄着、疼着,何况是胡兰成那样玲珑剔透的一个人。
被他着心着意的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的爱惜着,仿佛是裁剪得最匀称细致的旗袍穿在身上,一举一动,无不熨贴相宜……此情此景,哪个少女不沉醉?
何况于青春年少的张爱玲,是那样不更人事的初恋。
他要她形容他,形容他们在一起的关系,她只道他是像一头小鹿在溪里吃水。
看着年长十几岁的他如同孩子般埋首在自己怀中,她脸上怎不现出欢喜慈悲?
当下他是真心懂得她的好,恋着她的好,这便已足够。
女人多爱慕才子风流多情,却又要埋怨他们负心薄幸,原是自讨……人生三毒:贪、嗔、痴,感情上尤戒之。
她爱的原本是他的聪明、才情,若能不更贪图他温柔陪伴,不嗔怨他处处留情,不从此后痴埋一生……也何尝不是求仁得仁?
需知道,真正担当得起“德才兼备”这四个字的,天下又有几个?
亦舒曾撰文写胡兰成的下作,我是一向不爱她的女权气质。
况且,将人品与文笔相挂钩,原是甚没意思的事情。
都说文如其人,到底只是一个气质问题。
胡兰成纵使德行有亏,亦不损其文名。
之前读《今生今世》、《山河岁月》,便觉胡兰成的文字也是好的,乍看《禅是一枝花》、《心经随喜》更是对他的才华惊叹至极。
纵是后人硬要说他拿张卖弄,他亦卖弄得比旁人入情入理。
离开胡兰成,又离开了上海之后,张爱玲便果真如她自己所说那般,是萎谢了……她是开得太早,绽放得太艳,所以才会转眼凋零,这样匆匆。
而电视剧的末两集,更是匆促凄凉之至,不可看,不可看……
她为啥要去美国,她说她没有美国梦,去那个地方做什么,那个年代过去也太孤独了。
看这个觉得好难过呀,她是懂人性的,从小被最亲的人迫害,她受尽人间酸苦 。
她也是坚强的,否则不可能有能力独身去一个陌生的国家一直呆到晚年,心理上就强过好多人。
但即便她清醒的知道人性是什么样的,她还是愿意相信,对别人还是保持着赤诚和善良。
看到她的经历,觉得人还是俗气一点好,太过清醒或许只会让自己很累。
很多人对她评价不够聪明,我觉得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价一个在封建时期生活的女性。
那个女性生存异常困难的年代,她能做出的选择并不多。
能遇到的男人也都那个样子,没什么更好的选择。
更何况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但还是觉得人俗气一点比较好,至少不会被渣男吃干抹净。
我在胡兰成的故乡嵊县(嵊州)分三次看完了《她从海上来》。
24集,节奏静缓一如张的小说,直看得春夜寂寂、四壁敞亮, 先生问我,为何叫她从海上来。
我猜是隐指上海,又增添一些波谲云诡的效果,暗合张爱玲奇幻的一生吧。
编剧很审慎,差不多是情景再现了。
台词几乎就是张胡二人见诸笔墨的素材的连缀,连道具如张欲送小周的布料,蓝底上浮出叶子的花样,都有据可查。
刘若英与其他人等的表演亦很收敛。
只是苏青与我想的不同,似乎太过小巧细致,伶俐有余,凌厉不足;这样的苏青,年轻还有看相,如果老了、缩了,还搬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岂不凄厉。
胡兰成的扮相并不让人讨厌,眉宇开阔,身形劲朗,可能比实际要高一些。
因为他在送第一次回访的张走在胡同口时,曾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推测起来,大概他并没有高出张的相称感;而且,这扮相不像江浙人——少小时往往精明紧凑,年长些又常常圆头圆肚有暴发气,总归是轩昂不起来。
这个自以为书念得不错,文人相夸是汪精卫“文胆”人,初始时面对张的奇思相炫,失了言语上所有的技巧:论乐府诗、观高更的画、描摹人生世相,一一领受爱玲的开光,只有惊羡的份。
惊羡很快混作惊艳,拙拙地恭维张,倒有几分赤诚。
因为深觉张的再嫁像李清照的再嫁一样,吃了大苦头,我劝自己坚定——这与双方都是一场真正的爱情。
否则,张爱玲这一辈子,太悲苦了!
转而又想张决绝时的话--“我就算不爱你,也不能再去爱别人,我只有自当萎谢”--能让她这样透彻的人透彻见了底的,于她怎能不是一场真正的爱情!
十七岁时她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
--一语成谶。
时局一变,胡的乱世开始了,他在张的面前却机巧起来。
在武汉生出个小周(顺德),在温州又冒出个范先生(秀美),哪里是逃难,分明“驿路桃花”;而且还有对张说,非但要对张说,还说得花样百出,“以为但凡我喜欢的,爱玲也是喜欢的”。
哪个女人会脱俗到与别的女人分享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私欲的借口漂亮得令自己都感佩了。
张爱玲虽然不需要,也没有,但她是欢喜用自己男人的钱的——在她,因为俗气,所以真实——但是,想来她虽不伸手到胡的口袋掏钱用,却也绝不会愿意万一哪一天伸出手去,在胡的口袋碰到另一个女人的手吧!
实况却更糟。
张爱玲的萎谢子情感的挫败始。
败在目无下尘的张看来根本提不上筷子的两个女人手里。
这种中间隔着胡兰成的从未正面交锋的挫败,是致命内伤。
张懂得“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但她没有实现的机会;她的聪明远在胡之上,她想要胡给一点人间烟火的供奉,胡偏不能——许是不敢给。
结果,张要的自私的完全的爱,在胡那里就变成“亮烈难犯”,好像张一直在示强。
张是一直在示强的。
但小周和范——非但她们,绝大多数自视卑贱的女子——都天生懂得示弱。
小周向胡先生问了半句“张小姐……”便哭了,泪淋淋地坐在江堤边,对赶来的胡赌咒盟誓“我再也不问张小姐了”。
那样令人催藏的乖巧,由不得胡股掌间不多了爱惜;况成事之后,其母还亲嘱小周“要知恩”。
逃难的书生,在乱世的温柔乡里,倒做起了真命天子,保不定红袖添香时,把眼前人当了小周后呢!
范(秀美)的示弱,是枕边上的“三娘教子”:人家上海的张小姐,大家闺秀,这般对你,你不能没了良心!
——当然了,从武汉到温州,在钱上一向看得紧的张爱玲,克扣了自己,源源的把汇票寄过去——教子毕,她便自弃地把肥暖的白胳膊搁在寒素的蓝印花布的被外,也由不得胡不拢被以示敬赖。
张呢?
她一开始强撑着,避开胡论及小周的津津话锋,这多少让胡扫兴,或者又让胡刺激,越发有邀张共赏之意。
写了《武汉记》,留于张的案头。
张惨然意识到自己的颓势,还在示强——拿出一块料子,蓝底上浮出叶子的花样,托胡转送小周,“答谢她对你多有照料”。
这已经不像张的为人。
送出礼物,似亲实疏,其实却是在确证身份,乃至名分。
胡的回答却是——不必了。
她也是个明理亮烈的人,轻易不受人东西;况你轻易不买这些,买了必是自己极爱的。
——公允已经不对,按照张对感情的要求,有个薄彼厚此才是对的;又还替小周作主回绝了张,就更不对了,他替小周做主,显见得对张就客气,也就生分了。
胡返武汉,又远遁温州,张觉得他在难中,多少事,欲说还休。
但是内中琢琢磨磨,定是磨出了鲜红的肉刺来,所以追至温州,她还吃着千里之外的醋,强令胡在自己和小周之间作选择。
殊不知,小周已是陈年老醋了。
她又是强撑着示强,对前来送餐的范先生致谢,谢她对胡多有照料。
范得体地应对着。
过分的得体,分明是吃准了她的底,才有的;分明是一个愚笨的人将计就计的可气的聪明。
直至一直与张对坐的胡对送餐来的范诉说自己腹中疼痛,范依然是得体地、恰如其分地问询。
张却是在这一瞬间满面苍凉。
——这分明是前事的重演。
张爱玲再也撑不下去。
最后去范与胡的居处小坐,她有了她唯一的一次示弱。
她漫不经心无话找话:“刚才我看你绣的,你绣得真好。
”这是在夸范秀美呢!
范抢答道:“我这是打发时间。
平日里听胡先生讲张小姐,说是什么经了张小姐一夸,便是好的。
我今日是明白了——” 这个笨女人!
一砣金没有贴上佛面,糊在自己头上人不人鬼不鬼,充了呆头神!
话到一半刹了嘴,这半句话象退色的旧春联,没头脑的喜气,挂在半空,断了。
镜头里似乎有胡兰成一个眼色,那叫“厉色以止”。
她让自己的愚笨,像挤在鞋帮子外的肉一样肥叽叽地现在两个聪明人面前。
——她的话太多了。
她太大意了。
她原本明白她攀不起张爱玲的夸奖,更不该越了矩,敢去夸张爱玲。
但是,她胜利了。
这一次,张没有再自欺地嗔怪胡说:你是别人对你一好,照料你,你就要去爱别人的。
当初说这话时,张还是为自己留有余地的。
现在她离开了来时觉得有胡兰成在,便像含着珠宝在放光的温州,面对滔滔黄水,一路珠泪。
不堪其情简直变成不堪其辱,何其惨烈!
何其决绝!
胡兰成,的确是别人对他好,他就要去爱别人的。
这种爱,固然有大难中死亡阴影下最原始的贪恋,但这一点在张爱玲看来,怕也还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可是,要夸大了难世把他的“驿路桃花”在现实的世界里摆摆平,终使她这“海上奇葩”无可容量了。
——现世安稳他许是给不了,但岁月静好却是他不肯给!
我妄自揣想:张爱玲遇人不淑,所托非人啊!——她不知道这个聪明人,虽然读了些书,却依然是个穷饥的乡下人,他是穷饥到了骨子里啊!
演的最好,要算炎樱。
奶茶还是,怎么样都漂亮不起来,演的还是不是张爱。
胡兰成演的好,也许他是对的,爱不是占有,是世间万物的道理。
念大一的时候才看过爱玲的书,当初可能也是跟风才看的。
或者,只是在图书馆里看到她漂亮的新书,忍不住就拿来了。
有才情,又不难看的女人,毕竟不多。
她是上海女人,矫情的上海女人。
而我也是造作的人。
我泛泛地看她的书,只记住了些话。
反倒是她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更得我心。
没法子,电影更直观些,又有那些美丽的面孔撑场面。
可惜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都温柔了些。
我是最喜欢爱玲作品中的诡异。
看这部剧,是断断续续的。
本来,一个人的一生,就是难熬的。
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盼着胡兰成早些出场。
因为出场后,爱玲才会“在尘埃中开出花来”。
我想,如果我是男人,可能我不会爱张这个人。
我想,如果我是女人,可能真会忍不住爱胡这个人。
所以。
张爱玲就成了胡的俘虏。
她那样的女人,在那样的家庭成长。
应该是最恨朝三暮四的男人。
可偏偏遇上多情种子。
劫数就是劫数。
生命的终点都是一样的。
我很佩服张那种“再喜欢也可以不要。
要就一定要。
”的狠劲。
我这种普通女子是没这种决绝的。
她拥有了千疮百孔的感情,死后满是回忆。
女人就是爱情动物。
不疯魔,不成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相信每个喜欢张爱玲的人,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
这是她在读港大时写的《我的天才梦》里的结尾一句。
年少时的一句话,却精准的诠释了她的一生。
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她是否已经料到?
这两天一直在看《她从海上来》这部剧。
刘若英饰演张爱玲。
两个我喜欢的女人。
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这部电视剧。
可以说,电视剧里描写的张爱玲的大部分生活,其实是由她散文中所描写的生活片段一个一个串起来的。
由她文章中的影子,情感,一针一线,织出她生命的这袭袍。
整部剧,对白是淡淡的,音乐是淡淡的,表演是淡淡的。
一切,像是冬日早晨薄薄的雾,淡的,白的,可是,并不空洞,这雾的后面,有远山,有湖泊,有森林。
所有的风姿绰约雄浑壮美都隐约在这雾里,你需要静静地品位细细地观察,一如张爱玲的文字。
李碧华曾说,张爱玲像是一口古井,每个人去淘,都能淘出东西来。
这世间没有她描绘不出的东西,凡是经过她的眼,存于她的心,没有什么人情世故她不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她写给胡兰成的话。
胡兰成又把这个八个字写下来还给了她,说是当不起。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当空的皓月,不需要星星的追捧,她照着谁就是谁了,而他自己,不过是在月下隅隅独行的人。
可是,张爱玲偏偏就是照到了他,把她一生中最华美的月光给了他。
不想谈论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之间的爱情纠葛。
感情这回事,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别人说的再多,也只是从别人眼睛里去看的。
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 总是有她爱上的理由。
剧中,张爱玲对胡兰成说,“有了你,我就像照着镜子,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可那又不是真的自己。
这种心心相印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能有 的。
”也许,这便是张爱玲倾心爱上胡兰成的理由吧。
像张爱玲这样敏感的女人,她的心,就如同一块水晶,剔透地折射着生活每个角落每一寸光。
她有太多的细小 的心思,而这些心思,也太容易为常人所忽略。
胡兰成则恰好了解她这些细小的心思,欣赏她细小的心思。
她一直在她一个人的世界里孤独的欢悦着,这时候,走来 一个人,懂得她,欣赏她,她有什么理由不爱上他?
他说,他生怕别人不能领略她的好,又生怕,别人领略了却只说一声好。
如同赞美一个美女说,这女人真美,然后,就完了。
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珍视与言语。
即使她是张爱玲。
虽然,这段感情,最终成为了她心口上的朱砂痣,成为了床前明月光。
但是,到底,他们曾经深深地相爱。
这是她生命之袍的一片前襟或者一只袖子——虽不完整,但终不可缺。
如果,岁月是一个巨大的T型台,张爱玲便是这T台上的一个奇迹,她织就了生命,华美的袍。
一种别样的风情,一种别样的美丽。
这片子老叫我想起来《人间四月天》,同样是用缓慢的语速娓娓道来,故事的主角都有一支生花妙笔,写得清别人,道不明自己。
若说徐志摩是中国新诗的鼻祖,张爱玲可算是文学青年,尤其是文学女青年的祖师奶奶。
我个人是喜欢刘若英的,但实在是无法夸奖她演的张爱玲。
奶茶有种温和恬淡的气质,因此每次她做艳媚态或是冷漠状时,我都替她不好受。
她演张幼仪演得极好,也很适合,在《上海往事》里我也老是恍惚看到张幼仪,甚至有几次看到了刘若英本身,实在是大不妥。
可是赵文瑄,呵,活生生一个胡兰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几个字形容他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赵蜀黍的英俊儒雅自不必说了,难得的是本人写得一手好字,剧中胡兰成写信,近镜头推进不用替身。
——哪里光写字不用替身,连张爱喜欢的“笑起来嘴角的这个涡”都是天成。
我还专程查了查,胡兰成是双鱼座,赵蜀黍是双子座,真是连星座都符合。
24集的片子,从追忆往事说起,有一半篇幅是关于童年和少年。
这部分对于一个刚看过《小团圆》不久的张迷来说真是煎熬,急得不行;直到,一个不够张爱玲的张爱玲,遇上了比胡兰成还胡兰成的胡兰成。
“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满山遍野都是今天”。
有些句子看到后就想写出来与别人共赏共勉,这一句我却有私心藏起来。
是意外至极的惊艳,惊得不知说什么好,满心都是被道尽心事的感慨。
满山遍野都是今天——可不是么,在他身边真是岁月静好,玻璃窗隔住了风声雨声世俗人声,他睡时听他打呼,他醒时与他斗嘴,真是满山遍野,都是今天,只有今天。
胡兰成在武汉喜欢上小周,这一段是我顶不爱看的。
临别前他对小周说什么他们之间是定了的鬼话时,我气到按了暂停骂人;到在温州时,爱玲让他选一个,他又说一堆,我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
——我知道自己好笑,但有什么办法呢?
私心喜欢一个人,是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
第一次读胡兰成的文章,就是他写张爱是民国的临水照花人的那篇,文字是真的好。
有才,又嘴甜会讨女人喜欢,见了他低到尘埃里,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近几年朱家姐妹被广大文学青年所追捧,我是在她们未如此走红前就读过她们的书了,印象是文字是美的,且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也就如此而已。
当代文字好的女作家真有不少,席慕容干净唯美,亦舒骂人最痛快,相比于朱家姐妹,我个人反倒更爱张晓风多些。
后来偶然得知,朱家姐妹是胡兰成的女弟子,才明白那似曾相识是自哪里来。
再回看她们的书,好似不断撞见胡兰成。
胡兰成说自己是吃张爱馋唾水的,文字里左一句是她的,右一句也是她的,朱家姐妹师从胡兰成,更是躲不过这命运的了。
朱天文在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散文里不光引用了张爱玲的话,而且还说“有关红楼梦的考据,我只看张爱玲一人的,而且还未看,已百分之百相信,看著不懂,真不懂的,仍然相信。
另外一位宋淇也看看,因为和张爱玲是好朋友。
”——看到这句我不禁笑出来。
张爱真是文学女青年的祖师奶奶,就连这些成名成家的曾经的文学女青年,也无法免俗。
对文字的天赋,许多人都有,区别是成名的作家们多些,你我之流爱文之人少些;但对文字的天才——远的不理,近代以来,用胡兰成的话说:自我认人认事以来,天才只见过你一个。
后来,天才老了。
在少女时,母亲常担心她无法生活,却没想到她还活到很老,最后的岁月,她是一个人度过的。
我坚持认为她对赖雅的感情是感激占大半,绝不是爱情。
她感激他爱她,感激他对她好,感激他给她现世安稳——其实她也不过就是要这么一点,当年写在婚书上的,也不过就是这个;而爱情,就像她在雨中说的,是再也不能爱了。
爱过一个那样脚底板会响的男人,还怎么爱得了别人。
临终的时候,她想起儿时的自己背《陋室铭》,想起在上海逛菜市场,听到胡兰成唤她“爱玲,爱玲”,听到姑姑叫“小瑛,小瑛”,她浅浅笑一下。
上海,是她的天堂,而她在上天堂之前,居然再没回上海。
——这文章写了好久,但因为不知道怎么结尾而一直放在那里。
现在来看还是不知道,于是只好放一段对白。
没办法,我不是张爱,所以我的不会写字也是可以原谅的,是吧?!
——真是哽咽的日色。
但是这里没有壮丽的过去,只有中产阶级的荒凉,所以是更荒凉,更空虚的空虚,是上海劫后余生的面貌。
——如果劫后还有余生,一定是为了来见你。
——见着了吗?
——不能逼视。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此蔡君谟《梦中》诗也。
仆在钱塘,一日谒陈述(古),邀余饮堂前小合中。
壁上小书一绝,君谟真迹也。
“绰约新娇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
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又有人和云:“长垂玉筋残妆脸,肯为金钗露指尖。
万斛闲愁何日尽,一分真态更难添。
”二诗皆可观,后诗不知谁作也。
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
韶又知作诗。
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
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
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
遂落籍。
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
胡楚云:“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
应笑西园旧桃李,强匀颜色待东风。
”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
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
”
据说这部剧并没有上映,但是奇怪的是我确实是在电视上看的,忘了是在哪个地方电视台。
小地方的电视台总是非常神奇,在《甄嬛传》在卫视首播之前我就已经在某个地方电视台看过了,当时看到卫视首播的宣传感到十分诧异。
但是这部电视剧却是不适合一家人一起看,只适合一个人慢慢欣赏。
曾经感到不解,为什么《上海往事》又叫《她从海上来》,而不是《她从上海来》?
窗外阴雨绵绵,躲在寝室看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十几年前的老片了,陈冲并没有印象中那样王娇蕊,也没有我期望见到的鲜辣绿缎子礼服配桃红衬裙,白玫瑰孟烟鹂是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艳星叶玉卿,难得伊低眉颔首的演绎半点风情全无的良家妇女,却让人觉得她本该如此,和谐的到错。
赵文瑄实在好,那张英俊端然的脸孔。
落落儒雅的风致,难得几个女人不着迷。
却不该拿他来演佟振保——一个自私胆怯,充满了控制欲的男人。
振保可恨,却因为赵文瑄让人恨不起来。
他最终为娇蕊留下的泪水,是那样清澈哀伤,而不像原著里,偏于嫉妒与不甘。
赵文瑄将这一角色演绎为由于命运的无奈而错失真爱,是不准确的。
如果还有重来的机会,振保还是会从王娇蕊身边逃开。
这本是一场追逐的游戏,振保以为她与谁都可以,不想娇蕊当了真,要寻一个结果,反而闹得不能收场。
这样一部电影,我在看不懂的年纪便懵懂的看了,以至于在很多年里,我都对佟振保抱有一个比较正面的印象,哪怕看了原著以后,只感叹振保原来没有那样潇洒倜傥,原是赵文瑄的缘故。
此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翻出张小说改编的电影,却发现已经系数看过。
再去翻赵主演的,基本也都入过眼了。
诧异赵文瑄的作品竟然这样少,却这样有分量。
这个机械系出身,当了八年空少,说流利英语,祖籍山东莱阳的优雅男人,于演艺怎么看也只是淡淡。
儿时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宋家皇朝》,少年时惊为天人的《雷雨》,《大明宫词》,成年后更耐咀嚼的《喜宴》,《饮食男女》。
对这个男人的喜爱,由表及里,兴致盎然。
记得《宋家皇朝》里,看到他扮演的落拓的孙中山,还嗤笑,这位国父怎么这样软弱无能,全不是金戈铁马霸主一方的样。
后来晓得了更细微的历史,在总统府瞻仰了孙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那分明的轮廓,柔和的目光,分明是赵文瑄没错。
他演的人物,能从细部着手,体察入微,只是无论演什么,似乎还是很难脱壳与自身。
翻来找去,竟然找到他跟刘若英出演的一部《她从海上来》,是张爱玲的传记,这就不得不看了。
首先不说别的,编剧和导演下了苦工,所有的演员一出来,总要惊呼一声“真像”!
全部是《对照记》里熟悉的面孔,譬如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对照记》里只得儿时照片,但那演员一出现,却让人很难想象那孩子成人后会不是这个样子。
最绝的是他们竟然让演员翻拍了《对照记》里的几乎所有照片,无论服饰布景,神态举止,相似度达到95%以上。
我就知道,这世上还是很有一些人魔障一般爱着张爱玲的,奉其一举一动为天皇圣谕,梵谷清音。
剧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情节几乎都有出处,主要来自于胡兰成写张爱玲的那篇《民国女子》,和后人集结的《张爱玲传》和张自己的作品,譬如说其中有一个张爱玲打蚊子的情节,咕哝了一句“住的这么高还有蚊子”,我记得,这来自她的《公寓生活记趣》。
有时候演员一张嘴我都知道他们要说什么,因为那些字字句句,都实在太过熟悉了。
刘若英入了戏,很像张爱玲,大才大慧的女子,古怪而有些神经质,但是在爱情里,笑容依旧甜蜜。
无奈他们居然找了赵文瑄去演胡兰成,我便知道我又必然会对胡兰成改观。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想,赵文瑄究竟适合演张爱玲笔下的哪个人物?
也许是范柳原吧,但他又太像好人了,便宜了范柳原。
也许是沈世钧?
不,他又太聪明,太潇洒,沈世钧只合黎明这种呆呆傻傻的来演。
确实没有,张笔下心灵与肉欲都残破不全的男人不适合赵文瑄,他倜傥的太健康,风流的很向上,性感的近乎温和。
他只能是赵文瑄。
连胡兰成这种薄情小人都被他演的多情且贤良,我真是没什么话说了。
不过也由于他的出演,我才对胡兰成发生兴趣。
以前,他的《今生今世》《山河岁月》我是碰也不要碰的。
说他汉奸也好通敌也罢,我原是不在乎的。
文人最可怜,总是给搅在时局漩涡里随波逐流,事实上有几个能捉笔代刀手刃敌忾,只是政见不一至多是出名心切,又何必把高帽子扣的那样严重。
但我实在无法忍受他二三其德,滥情不专,寡廉鲜耻。
1944年初,胡兰成与张爱玲在上海相识,同年春夏相恋,8月结婚,9月他离开上海赴武汉创办日伪报纸《大楚报》,其时战时激烈,时有轰炸,他给爱玲的信里写道:“想到(倾城之恋)这是你第一出剧目公演,我却不能陪你一起观赏,心里既痒且恨。
旁人看到我爱玲的好了么?
观众的掌声,有几分是为台上的演员,有几分是为我的爱玲的?
……这一向汉阳经历了几次惨烈的空袭,每次随着人流仓皇奔逃,扑倒在地时,也只能呼一声"爱玲"罢了……”这男人真不简单,甜言蜜语从他嘴里说出来,竟是可以如此熨帖窝心,难怪连“临水照花”不食人烟的孤高才女都为之折服。
但是与此同时,他又与当地一名17岁的护士小周相好,转年5月二人结婚。
随后,日本投降,胡兰成如丧家犬般奔逃到温州,又与他避难的斯家小娘范秀美相好并结婚。
小周17岁,张爱玲24岁,而范秀美已经41岁,这位多情才子真可说是油盐不忌,老少通吃。
46年2月,张爱玲赴温州寻夫,胡兰成见了她,只惊不喜。
张爱玲却说:“只因你在这里,温州城也像含着宝珠,放出光来。
”她一心一念只有他,这次来是为了让胡兰成在她和小周之间做出选择,却不想这段故事又添了新人。
胡兰成说,“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
”他还说了一些我听不懂也想不明白的话。
这男人的奇怪之处在于他不避讳,也不愧疚,他只说爱玲不是凡品不应有这般琐事萦怀,他居然不厌其烦的在张爱玲面前描述和夸赞小周与范秀美,陈述自己对他们的迷恋,他只说“爱玲是应该懂得的,爱玲最懂我。
”稍有些血性的女子都免不了大耳刮子贴上去。
张只是保持沉默。
在温州时,常常三个人上街,胡兰成白天陪伴张爱玲,晚上陪范秀美。
当着张的面向范诉说自己身体的不适,还说对范好像就像亲人。
他恨不能,就这么相亲相爱的三个人,啊,不,四个人亲密无间的过下去,爱玲是他的知音,秀美是他的亲人,小周是他梦想。
我真是不明白这个男人是不是小时候脑袋让门挤过!
要不就是有遗传性精神病。
张爱玲不悦,他反而不解,“爱玲不应该生气啊?
爱玲最是脱俗离世的,只有爱玲明白我。
”他就拿住了这一点,迟迟不肯给一个交代。
张爱玲说:“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
”胡兰成答道,世景荒芜,已没有安稳,何况与小周有无再见之日也无可知。
爱玲道:“不!
我相信你有这样的本领。
”她叹了一口气,自伤自怜地说:你到底是不肯。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原谅我如此详尽的引述这些对话,但我只希望列位看官能够明白,这已经是天性亲绝的张爱玲能够做出的对于感情最激烈的反应了。
她离开温州时,肯定已经伤透了心。
她用下半生的时间印证了自己说过的这句话。
这孤绝的女子,摒弃了人世的所有欢乐与温暖,远渡重洋,过拮据懊丧的生活,深居简出洁癖臆想。
这一生唯一的爱恋伤她实在太深。
一年半后,张爱玲写最后一封信给胡兰成:“我已经不喜欢你了。
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
彼惟时以小吉故(“小吉”,小劫,劫难之隐语。
),不欲增加你的困难。
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信还附加了30万元钱,那是爱玲新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值得一提的是。
此前,张爱玲一直对胡兰成进行经济援助,哪怕他明知道胡兰成使用这些钱与其他女人在一起。
我不是一个才子派的文人,无法理解他们行为的用意。
当然,用常理来推敲是不适宜的,张爱玲用尽心力去爱固然值得嘉许。
看了胡兰成的文章,他的才华学识也确实当得起张的一片深情。
只是任你才高霸道气冲斗牛,这样一个人恐怕也只能称为斯文败类。
但是赵文瑄依然吧他演好了,那是一个软弱,矛盾,但却十分宽厚可爱的男人。
我端着对胡兰成满满鄙夷的机关枪,却看到赵文瑄这个翩翩绅士微笑走来,一项愤恨无处扫射,真是有些惆怅和枉然。
其实张爱玲的传奇,在她30岁以前就已经写完了,这个早慧而多舛的女子,快速的体验了极端的成就,瑰丽,情爱和伤痛。
最终黯然萎谢。
但是这些她挥笔而就的旧作,却穿越时间让一代又一代人产生共鸣。
这也许不是什么好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荒凉的如同张爱玲的笔端,那些虚伪的情感和光怪陆离的传奇故事,离每个人都越来越近。
只是我依然相信,人生中会有明朗的爱恨,我们可以投入的去爱,也可以如王娇蕊或张爱玲那般决绝离开。
无论是什么样的坎坷和情爱,都可以背弃一旁不再回头。
这是女人应该有的态度,尽管命运注定茫然。
“自你以后,我才懂得如何去爱……往前走总是好的,除了男人,多少还会碰到一些其他的。
学会了东西总是有用处的。
”张爱玲借娇蕊的嘴,诉说自己的态度。
对于爱情,她从未后悔。
也许有人会认为张爱玲只是上世纪初页伤春悲秋的小资作家,那么请去看看她出国后创作的禁书《赤地之恋》和《秧歌》。
她绝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一直在进步,一直在成熟。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把她当作一个古怪的小女人,对她的胸怀和才华视而不见。
太慢了
题材是爱,也喜欢奶茶,但是总觉得不像,撑不起来。台湾腔显得过于柔软,缺了点狠。到底四还是五还是看完决定。赵叔演胡兰成我实在没得说什么。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刘若英让我不相信她吃过钱的苦,茹萍让我不相信她可以为了自由全世界漂流。除此之外都挺好的。
喜欢在上海的公寓电梯的镜头表现,每上一层就是一段身边人的故事。
卡司不错,也颇有当年上海的味道,奈何完全没有水花。
最凄凉的不是张爱玲 是张子静+1
12集与胡相识后,剧情、人物渐渐好看起来
第三者 旁观者的冷 | 其实很钦佩姑姑和妈妈
可能不了解的人,看这片子会沉闷。的确前几集我也需要一点耐性,但看到后来便欲罢不能。张爱说的每句话每篇文章,想象出来的样子,这片子都呈现了,这之后我再看很多她的文字,脑袋里挥之不去的是这片子的一些镜头。虽然有的时候刘若英的表演痕迹有点明显,但都不能妨碍这片子的好。
小时候在一个不知道的台上看的 由此认识了张爱玲 不过剧来说中规中矩吧
来看看刘若英
刘若英面相和造型还挺成功挺接近的 就是憨傻了点…张阿姨估计是要笑的;胡兰成看到赵文瑄 应该死也瞑目了 哈哈哈 基调很带感 蛮好看的哇
奶茶和赵蜀黍太适合这种文艺的角色了。
节奏太慢辣,刘若英怎么看也不像张爱玲,剧情倒是非常符合实际。
影片结束的照片回放中泣不成声。感谢编剧对滔滔人世、艰难红尘中的每一个人、每一颗心的体贴与慈悲。
刘若英太呆了,演不出张爱玲的清冷孤高。倒是姑姑特别符合我的想象。
总觉得奶茶的性格难以和张奶奶的“傲”联系在一起,不知演员为什么选她。第二遍看了,任何关于张爱的八卦我都不愿错过。只是把该剧的赵文瑄联想成胡兰成,怎么着都觉得抬举了胡兰成。
张选择大三十岁的美国中风瘸腿落魄老头结婚、一起相依奔波,只是为了他能让她放心有安全感吧。这证明了她内心的软弱和内向纠缠放不下。简单而言,她不是自己期待和以为的那么冷漠自私,甚至连高傲都算不上。越是孤独的人越无法扑灭内心的感性火焰…真是愚蠢的女人!
演得不是很准确到位,但还是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