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诞生记。
很多伟大的科学思想在一开始都被认为是异端邪说。
因为“论证地球呈球状,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
”,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活活烧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布鲁诺,由于批判《圣经》并坚决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
康帕内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作家,被长期打入死牢。
伽利略也曾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
哥白尼害怕被破坏,直到临危才敢出版《天体运行论》。
传说进化论最先由达尔文的祖父启蒙于他。
达尔文的妻子是教徒,而达尔文否定上帝创造说,两人却能恩爱一生。
事实上,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在一起。
两个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也可以结婚,一个家庭也可能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就正如台湾很多蓝绿家庭一样。
英国旧时田园生活还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看完PB新片《造物》后,忽然想起去年圣诞前夜曾在西门堂领了份《方舟》五周年特刊,把路德的部分看完了,审判达尔文那个版块没看(所谓战争只有妥协从来没有终止么?
),于是找出来翻了翻,我本人骨子里反感一切狂热的、非此即彼的论调,不过还是有几句可以摘录出来,跟电影关系不大。
“与其说进化论是科学,不如说它是宗教。
”“进化科学很像一种宗教的理由是达尔文主义者企图征服全世界的那种狂热。
”“不论科学参加什么别的目标——宗教、政治、种族——之后,科学家本身必然沾上狂热。
” CREATION中文片名翻译成《造物弄人》不对,但却相当具有讽刺性。
电影选取在查尔斯·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前后这段时期,他因为写这本书遭遇到的精神折磨和家庭内部的障碍。
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线,而是充斥了大量的碎片,达尔文在现实、记忆、幻觉三重时空中穿梭,他的喃喃自语、他的怀疑、他的自我斗争,他讲述的一个个故事。
一切开始于他挚爱的长女安妮的死亡。
安妮从一出生就被父亲作为“类人猿”性质的实验对象,达尔文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了女儿婴幼儿时期成长的点滴情况,安妮从小接受了他的进化论教育和对生物学的兴趣。
并且由于她的进化论知识,她还与牧师起过冲突。
在一次海滩旅程中,安妮不慎着凉,得了重病,达尔文将她带去接受他所信赖的水疗法,水疗法没有成功,安妮死去。
达尔文陷入巨大的悲痛与自我罪疚中。
因为他和他的妻子是近亲结合,达尔文认为这造成了安妮的先天缺陷。
电影中点出达尔文和他妻子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养育出优越的后代(?
),但这桩实验因为安妮的死而破产了。
达尔文进一步把罪责归结到自己强行带安妮去接受水疗法,并且隔绝了妻子陪伴在女儿身边的机会。
深刻的负罪感和痛苦使他陷入了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在幻觉中死去的安妮仍不时出现在他的身边,与他交谈。
宗教信仰的丧失亦使他无法从女儿的死亡中获得安慰。
精神上的不正常导致了身体也出现衰败,他不能持续写作《物种起源》。
与此同时,约瑟夫胡克和赫胥黎又激烈地敦促他尽快完成《物种起源》,以彻底坚决地击败有神论者,摧毁宗教,杀死上帝。
在家庭内部,曾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由于安妮的死转向了宗教,她对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则抱着抵制与谴责的态度。
曾经是好友的牧师也与达尔文决裂。
电影中还穿插了两段达尔文讲述的故事,一段是英国人企图通过对荒岛原住民小孩的文明化,来彰显基督的荣耀以使得这些未开化状态下的原住民归向基督信仰,但这项实验可笑地破产了;第二段故事则是一只猩猩的命运,她从丛林来到伦敦动物园,最后得了肺病死亡,死亡前向喂养她的饲养员做了一个人类的安慰手势,抚摸了他的脸。
前一个故事显得荒谬,后一个故事在达尔文的叙述中却充满了关怀和悲伤。
这第二个故事也是安妮最喜欢听的一个。
如同《美丽心灵》里走出疯狂的约翰纳什,达尔文最终也获得了自我斗争的胜利,恢复了意识上的清醒和肉体上的健康,写完了《物种起源》这部影响巨大的进化论著作,在家庭内部,他也获得了妻子的谅解和支持,子女们的亲近,回复到了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来,电影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交代《物种起源》之后的命运,也没有对科学与宗教之争发表任何明确的观点。
看似乎这又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全片中处处充斥着一种黑色的、压抑的情绪,无从宣泄的痛苦,其实全片到结尾时也未能够解决达尔文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单单是安妮的死亡所带来的,还有他自身的怀疑,只不过被表现得很隐晦。
CREATION里已经竭力避免去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它把焦点集中在了达尔文个人的精神挣扎上,并且还表达得语焉不详,非常混淆,这是一个人内心的冲突,脱离了大背景,如果观众看它会产生什么联想,那也全是观众自己联想出来的。
关键(电影里提都没提)在于,达尔文理论后来被政治化了(也可以说宗教化了——达尔文主义者),它成为了反基督的尖锐武器(而且绝对不是单纯出于科学必须推翻宗教的目的)。
达尔文一开始想必就意识到了这点。
(在人类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达尔文主义的大流是灾难性的,适者生存的理论为强权者创造了毫不羞耻的口号,道德上的障碍完全可以忽视了。
) 电影中对神创论的直接驳斥几乎没有(至少我没看到)。
有趣的是达尔文的那两次激烈的反驳,创造出如此多的生命只是为了让它们死去?
还有坐在凳子上对牧师说的那段话,把牧师给气跑了……神创造出如此多的生命竟然只是为了让它们死去?
这是不义的,世间不存在一个不义的上帝,怎么能解释上帝是这样残酷的,不能解释,所以上帝不存在,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去解释,那就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这根本不是从实证角度,只是从逻辑角度嘛。
另外,《美丽心灵》那片子我觉得人性的不是“意志终于获胜”,而是意志终于被迫必须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胜利”,这样的胜利也可以用dark triumph来形容。
分享卧轨的火车的单曲《魂断记 (Sad,Infinite And Dazed)》:https://y.music.163.com/m/song/434659011/?userid=5352210&app_version=8.0.20(来自@网易云音乐)该隐杀害兄弟亚伯分起因和经过:亚伯从事牧羊,该隐则务农为生。
(创世记4:2)后来,该隐和亚伯分别向耶和华献上供物,当时他们也已长大成人了。
亚伯是个牧羊人,他献上“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脂油”。
该隐所献的是“地里出产的蔬菜”。
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该隐就大大的发怒,变了脸色。
耶和华跟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
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上帝并没有强迫该隐改弦易辙,因为该隐是有自由意志的。
虽然这样,耶和华却毫不迟疑地向该隐指出,他放任的行径可以导致什么后果。
他警告该隐说:“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
它必恋慕你。
”虽然耶和华责备该隐,却没有认为他已无可救药。
刚好相反,上帝告诉该隐,他只要痛改前非就可以获得奖赏;上帝也表示,该隐是能够克服这个难题的。
耶和华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
”论到该隐充满杀机的暴怒,上帝说:“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然而,该隐对上帝的劝告充耳不闻。
他把亚伯带到田间去,在那里把亚伯杀了。
后来,耶和华问该隐,亚伯在哪里,该隐说:“我不知道!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该隐在杀死亚伯之前和之后,都不肯“行得好”。
他宁愿让罪操纵自己,结果被上帝逐出人类家庭聚居的地方,在大地上流浪。
(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
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
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后来,上帝为该隐立一个“记号”,也许只是颁布一条严肃的命令,禁止人为亚伯报仇而杀害该隐。
在美国BT下片违法,之前提到的那个海兔影院4秒一卡看不下去,于是又找了半天,结果在Amazon Prime上终于找到了片(不过下周的貌似要老实付费了),感觉可能之后海兔不给力的话,就得一直看英文字幕了。
首先提提文辞吧,即使已经非常熟知其著作的重要性,我还是没看过物种起源的原著,但在这个电影中,达尔文写作的用词确实很不错,笔法很好,讲故事能力也很好,不愧是剑桥(神学系)毕业的医生后裔的上流绅士,比如其对各种高级形容词的运用,精准的动作描写,句式的生动变换,跟现在我们读的大多文献有着显著的区别。
这种得益于22岁-27岁5年经历的随船环球考察的生动形象的用词,大概是后继生物研究者上路的启蒙之火。
然后就是电影的拍摄,镜头语言的运用说实话我觉得还是略粗糙,有时候难以分清时间线,除了头发的多寡或是Anni死前后明显的光线对比,以及我尤其烦为了反映达尔文精神状态不稳定而故意进行的晃动,又不是拍打戏干嘛啊,可能我有点小感冒感觉看着头晕……不过对19世纪英国乡绅生活及周遭的还原我觉得还是做得很出色的:开头不能笑要严肃的摆拍,自家写作的小书房及各种展品,管家的问候以及照料等等。
虽然已有大概唐顿庄园等历史剧在前擅长还原历史场景了,但我还是觉得达尔文自己看医生做咨询和水疗那一段很有意思。
其次就是关于片子的主题,松松说感觉这片表达了什么但没get到,我个人感觉到的就是这原来讲的是个中年丧女的夫妻关系的事儿啊。
回头一查,达尔文夫妇居然一共有过10个孩子,真能生,不过也死了3个之多。
大女儿Anni死于1851,二女儿仅活了3周,小儿子死于1858年,而他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其自身又多病,真不容易啊,难怪花了这么多年来进行写作。
片中主要讲的是他跟妻子因为最爱的女儿的离去而走向了难以交集的不同方向,而最后坦诚彼此的痛苦和想法、相互告解。
一开始看到那猩猩还是猴子以为偏科教还略抵触,看下来发现不是这样,个人觉得这种怀抱着纠结向前走的人和关系是我最喜欢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最喜欢看到的主题,所以看下来观感不错。
最后可能让我走远一点。
从小的自然社科教育会反复提到,达尔文的著作是19世纪最为革命性的人类思想瑰宝,大幅挑战了传统基督教神学传统,并且后续影响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诸多科学社会议题,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大概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了;而与这些“革命”“颠覆”等字眼不同,达尔文自己其实是个温和又矛盾的人,在电影中他看到兔子被吃会痛苦地安慰小女,会因为跟妻子等人产生冲突而压抑自己的想法,会因为女儿的死如此的痛苦,他清晰地认识到教会在凝聚社会上起到的作用,面对更加激进的同僚时,他会犹豫说,this is a society,虽然他自己最后怒怼了神父,但Anni的不满代表他自己进行了反省。
一如以上提到,我喜欢这样温和而矛盾的人,而非自以为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居高临下、拒绝沟通。
Emma至死对Charles的感情复杂至极,讨厌的方面来自信仰和社会压力,爱则一定是建立在如本片最后展现的尊重与理解上。
我是在美的留学生,每周五有参加家庭的教会活动,跟10来个学生一起到W大哥M大姐家蹭饭和查经。
虽然其实1年多听下来我也很难信耶稣,而我觉得圣经上的各章内容无非是各种预言式的反复论证,并且主讲人的授课技巧确实不行,甚至他们也知道我们每周都没有很认真地在听,但这些不妨碍我每周愿意去那、不妨碍他们愿意每周笑着迎接我们来去、不妨碍我们认为W大哥和M大姐是世界上最良善的人。
思想理念信仰的分歧可能会导致冲突,但让冲突陷入死局的是放弃理解对方的尝试。
我看到我们是应该有信仰,好让生命具有意义和方向,心中充满依靠和充实。
但是当我们理性面对世界的真相,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的幻想图景,我们需要敢于面对和认识真实的复杂的未知世界。
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宗教作为信仰的标准答案,但是传统习俗的宗教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和荒谬。
我们是需要信仰,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信仰而不是廉价的盲从。
但是不管我们多么理性,可怜的我们依然面对无尽的黑暗和无知。
同时无法抑制我们自身汹涌的冲动和伤感,我们不可能像观察狐狸吃掉兔子那样平静理智的面对孩子的离去。
但即便如此,这样我们也不能选择廉价信仰,我们不选择放弃思想。
BTW,贾母是对的,不能用养鸽子的方法来挑选老婆。
BTW,大女儿和小女儿的争宠BTW,水疗法、甘汞和放血,幸好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BTW,那个时代达尔文可以周游世界,华莱士就可以从东南亚寄信给本土,这是怎样的大英帝国BTW,小猩猩的演技真是不错BTW,从物理学的角度,进化论是生物界的薛定谔方程。
BTW,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什么可以统治地球,这个影片其实可以看出来很多东西。
心情比较抑郁的时候,泪点总是出人意料的低,当然随之降低的还有智商,需要动脑经的片子是万万看不得的,还是比较适合看煽情的电影,活动活动泪腺,感慨一下物是人非,天不遂人愿,倒也颇有平和心境之效。
大概这有点迎合人心中的阴暗面,看着别人比自己更倒霉,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心理治疗效果。
《Creation》下在电脑里有段日子了,老掉牙的煽情传记片,伟大人物光辉外表下的不能承受之痛,大人物小情感,总是特别赚人眼泪,而且是达尔文这么特殊传奇有争议,总之很复杂的人物,潜意识里就觉得电影对他也不会有太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而今日风雨交加,心情晦暗,心灵无比空虚的午后比较需要浅显易懂的感动,只是可怜了我的五张面纸做了陪葬。
在我想受感动的时候,总是能够主动忽略演员表演上的瑕疵,明显的史实谬误及逻辑不严谨之处,在心里构筑一个足够感动我的与电影本身若即若离的故事。
比如一个人,无论他是不是被称为达尔文,永远失去了他至亲的骨肉和知己,在宗教和科学的裂缝中挣扎求生,寻求救赎,却发现无论是上帝,还是自然,都是冷酷的存在,无暇顾及渺小的个体,宗教如此的遥远,宇宙却又如此的难以解释,一味探究自身存在的意义,终将在虚无缥缈的尽头迷失,想转身,却已走的太远。
我就喜欢这种纠结而抽风的主题,大概源于我就是这么纠结而抽风,用纠结的眼睛看世界,花草树木无不纠结,电影尤甚。
同样欣赏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造物弄人》,达尔文本人有没有被弄是学界不断争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但电影主人公显然是被狠狠弄了一把,但弄的不太彻底,在接近崩溃的边缘又被弄回来了,大概编剧知道要哭的已经都哭的差不多了,商业电影重在娱乐休闲,还是要给观众一个光明而充满希望的happy ending,轻松继续大家该干嘛还干嘛的快乐日子。
Do you have faith,Mr. Darwin?医生轻描淡写的一问却直中靶心,这是一切的症结,一切的喜怒哀乐因它而生,一切的爱和爱在十字架前放慢了脚步,怀疑怀疑怀疑,究竟哪里是起点,哪里又会是终点...
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死的难以释怀,以及他和妻子(也是他的表姐)因安妮的去世造成的心结,连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不存在上帝和天堂的暗示造成的他和妻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伴随着达尔文发表伟大之书《物种起源》的最后几年。
而《物种起源》的最终出版正是伴随着达尔文的“安妮情节”的完成和他与妻子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的缓和的。
BBC的这部电影以达尔文和妻子之间的冲突为主线,描述了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回忆和爱,描述了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和妻子的压力,达尔文在这些冲突下,尤其是在家庭的冲突下,出现幻觉,跟随这些幻觉和回忆,我们得以回顾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的个人经历来源,电影回顾了贝格尔号将两名火地岛土著少年从英国社会送回野蛮社会的经历,达尔文在动物园见到来到英国的第一只大猩猩Jenny并意识到它所具有的心智和情感的故事,看到安妮在的时候,达尔文一家的快乐生活,看到至少在达尔文的回忆中安妮是如何与他心意相通的,在某种程度上,他回忆和幻象中的安妮对他坚持完成和发表《物种起源》起了帮助作用。
也看到,最终,在他决定完成和发表《物种起源》的时候,华莱士的来信又给他带来沉重一击。
接着,我们看到达尔文的心结是如何以一种类似于精神分析的疗法最终得以完结的。
他的心理压力是他病倒了,胡克建议他重返Malvern接收水疗,安妮就是最后去这个地方接收水疗未能痊愈而死亡的,这种前往重返多年前造成困扰他的心结的故地重游,是达尔文得以恢复的关键。
水疗师与他的谈话是富于心理治疗的味道的,他使达尔文重新回忆和谈起安妮的死带来的他和妻子之间的冲突,最后在安妮的幻象中,达尔文返回安妮病重和死亡的那间房子,在那里他回忆起安妮的最后时刻,并大哭了一场,哭泣带来的宣泄使安妮情节得以完成。
当他返回家中后,他与妻子重新启动了多年来没有过的对话,开诚布公的谈论孩子的死亡和因这件事造成的夫妻之间的隔膜,化解了他们之间的冲突,随即,他和孩子们因为他对安妮的偏爱造成的紧张关系也得以化解。
影片中,安妮与达尔文之妻爱玛的确长得很像,的却表现的非常聪敏,对达尔文一家乡间生活的刻画也非常真实。
这部影片让人看到勇气,更看到爱。
正是达尔文的勇气使他克服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和他自己的精神状况。
最近在看《传播学史》第一章是讲达尔文先生对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之前对物种起源也有些肤浅的了解,但是在看完达尔文先生的简介后便对此人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网上搜出了此片《造物弄人》1、是不是思想的巨人都要经历与自己的搏斗?
本月初又看了一遍《黑天鹅》对其中女主角与自己心灵斗争以及在斗争时产生的种种臆想印象深刻,本片也有类似的情节。
达尔文总是幻想到他已经死去的女儿,从而回忆到当年他们在一起时与女儿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而他想象到的女儿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的化身。
他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次的对话,他在挣扎要不要告诉世界:本没有god to be or not to be他在这边缘2、婚姻对于他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在书中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样,达尔文探究了幸福婚姻给不受干扰地从事某种革命性理论研究带来的那种一成一变的安全感(米勒和范卢,1982)。
但是显然,婚姻带给这位思想家的并非安全感。
在他的物种起源已经基本成型时他那信仰上帝的妻子却成为了阻碍他发表自己观点的最大阻力。
或许中有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像马克思先生的玛丽一样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才会带来那些所谓的安全感吧影片中冷漠的妻子以及那些不解的眼神,让人徒生一种悲哀。
我为达尔文先生过早的陷入一段婚姻而悲哀。
3、伟人身后都有支撑着自己的朋友赖尔,那个戴着眼镜的帅叔叔,把"生病"达尔文从床上拖起,也将他从犹豫中托起。
“是的 你是有无数的敌人,但是你要知道,你还有朋友!
”如果没有那些更加勇敢的朋友作为达尔文的后盾,他的思想或许还要过上很久才能从之于众,当然影片中也提到了,华莱士先生用20页纸简单的叙述了物种起源的精髓,这也是促使达尔文重新站起来发表自己观点的重要因素。
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有很多站在达尔文背后的人与他通信,与他交流,甚至争吵才有了那本厚厚的《物种起源》。
志同道合,多么美丽而又遥远的词语。
ok·啰啰嗦嗦就是这些from:Eve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简介知道是讲达尔文的传记史,我简直忍不住想把这部电影归为惊悚片的分类。
因为剧情设计实在是,太tm虚(扯)幻(蛋)了。
故事主要讲述了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因为涉及大女儿去世的伤痛,所以剧中达尔文从始至终都在大女儿的阴影里无法自拔,沉浸在死亡的痛苦里,与大女儿的幻影对话。
如此纯情绪描绘基本占据了大部分剧情,于是这样一个已经明显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主人公彻底向我们展示了神叨叨的形象特质。
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这是达尔文的传记片,不如说只是一个普通丧女父亲如何自我挣扎与治愈的乡村伦理励志片,而已。
电影的另一条线涉及《物种起源》对于人类信仰的影响,抑或说是剧烈的冲突。
当我们的内心无从依靠,最令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未知。
完全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只是信仰其实并不必须要和宗教相关,我们可以信仰正义,信仰善良,信仰爱,甚至信仰自己。
那么,你信仰什么?
讲伟人就该这样讲,把他从神人的宝座上拉下来,推进凡人堆里,让人知道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时候。
这是宣传教育的好方式,与某些策略相似,欲擒故纵、假道伐虢,都是洞悉了心理,遵循了事理,借用技巧有效地达到了目的。
《造物弄人》改编自达尔文第三代玄孙兰道.凯恩斯的传记小说《安妮的盒子》,全片用达尔文的记述与回忆展开这位伟人的生活一角,即第一部长篇巨著《物种起源》诞生及撰写前,达尔文的情感与生活。
不觉乏味,是因注重了世俗化的故事情节,而不是从理论演讲稿的字里行间找伟人的形象。
原著传记小说是影像的蓝本,但也不得不说乔恩.阿米尔是手艺精湛的工匠。
他能一直用平常心分析真实人物的心理,不甘于停留在表面上,进而把握住传记电影忠实于真相的主心骨,并执导出让人感动又有所思考的影片,做足了功课,拍出精品想来是水到渠成的事。
尤其,开场那段亦真亦幻的生物群舞,彩蝶纷飞,让人印象深刻。
看过此片,心中符号化的达尔文会有血有肉地走进脑海。
不会再捧着表姐表弟近亲结婚的故事卖弄,也不会认为他是个长着聪明脑袋的怪物,会了解到他虽然爱生物爱科学,但他更爱妻子还有孩子们,他就像任何一个伟大的父亲,麻烦的丈夫,出色的劳动力,没有变异。
离世的小安妮出场与退场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照相机的发明,为小女孩儿留下了最后的倩影。
从此以后,安妮存在于虚幻里,化作一种精神力量伴随在达尔文的身边。
当然,对于安妮的死因,也必须承认它在剧中起到彻底激化矛盾的事实。
它贯穿始终,揭示从逃避到正视,达尔文陷入信仰基督教与研究生物科学的水火间,痛苦挣扎与勇敢战斗的过程。
在表现达尔文心灵孤独与质疑自我时,有条不紊地拍摄出了他的恍惚无助,无形中笼罩的恐惧气息,带着常人能理解的情绪,虽然那是伟人预见事实时短暂的怯懦,是科学家颠覆整个认知体系前的惊惧,但对旁观者而言没有理解上的障碍。
而达尔文的妻子艾玛,电影在刻画她时,则用一种超越从属地位的视角,把一个母亲、爱人、表姐、虔诚的基督教徒等多重身份的女人,以爱的名义有情有义地塑造了出来。
而詹妮弗.康纳利会说话的眼神,随着波动的剧情,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位女性。
还有一妙处,也有隐喻的成分,艾玛最后向达尔文妥协时所说的话,恰好带出了当时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子,对科学界先锋人士及家人,远离上帝,得不到上帝的宽恕,绝不是值得炫耀、心安理得的事。
若说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被悲伤、愤怒包裹着,其中小安妮最喜欢听的悲伤的故事,有关一个叫珍妮的红毛猩猩的故事,那段是最轻松快乐的片段。
我知道那是严肃的实验论据,但画面生动活泼得只叫人心情愉快,不知不觉想起那个泼猴-孙大圣。
没有丰富的剧情悬念的传记电影,能讲出如此动人的故事,转化掉晦涩与愤怒,用温婉的节奏,像不惊动晨露的晓风,真是不容易。
没有任何东西让我有往下看的欲望。用慢速摄影讲自然界的故事那段很好。
比想象中好看。原来是夫妻档。
鲜明的英国特色,性格演员+文学气质。中段沉闷和琐碎了点
好片
感情太多,科学太少,女主角无论是和丈夫还是孩子感觉都很疏离~
达尔文大圣,对不起我竟然没看完……
故事讲得很好,尤其是开头。前一阵在教会里,一个同工强硬地提到了我们应该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当时就一阵反感,但我不能抗拒宗教。我需要的不是新约旧约的宗教,是宗教带来的秩序美。
制作精良。
妈的智障
最后15分钟还行,包括最后字幕和音乐的15分钟....
这个切入点太弱,也拉的太长,拍达尔文拍成这个样子,真令人失望
Ironic
★★★★ 译名真无语
对以前的医生治疗方法真的不敢苟同。bbc配乐真的一流啊~
抛开不说我的立场,电影把那个男人,那个女人,那个信仰,那个宗教之间的情感和纠结表现的真好。(居然BC也出现了呃。。。)
现在想想也许不新奇,但当时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Annie's Box
没有人想到《美丽心灵》咩?而且女主角还都是Jennifer Connelly。
夫妻档
科学的伟大不在于它将人类从愚昧带向了理智,而在于科学背后那些为自己的理论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科学家,他们的这种精神和信念才是带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