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奥兰纳斯》是最近读过,套用到现在哪个政治事件上都恰到好处的一部罗马悲剧。
第一遍看原著时,碍于书本里的世界离自己太过遥远,所以只把它当做是一个叛国者最后死于愤怒的敌人之手的故事。
然而观看了大荧幕上的话剧之后,细细思考了科利奥兰纳斯的命运,才感受到了一个英雄被祖国抛弃的怨恨不甘与被亲人哀求后流露出的人性光辉。
不愧是英国人 这部由莎士比亚晚年著成的悲剧讲述了一个英雄被平民赶出祖国后投靠敌人,却在最终带领敌人攻打祖国时心软求和被敌人杀死的故事。
罗马英雄科利奥兰纳斯开场便用肮脏不堪的言语辱骂想要降低粮食价格的平民并极度蔑视他们。
然而他在战场上同伏尔斯人激烈厮杀后,回到罗马,想要当选执政官时,护民官煽动平民撕毁了本来打算投给他的选票,并给他定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将他驱逐出罗马。
他投靠了他的死敌,伏尔斯人的首领——奥菲狄乌斯。
奥菲狄乌斯热烈欢迎科利奥兰纳斯,倾诉了对他的感情,与他一同进攻罗马。
科利奥兰纳斯将怨恨凝聚在刀剑上,发誓要杀光曾经的祖国罗马城里的妇孺老幼。
罗马城即将被攻下的千钧一发之际,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与妻子跪在他的营帐外,苦苦哀求他原谅罗马。
他被深深的触动后流下了眼泪,同意与罗马缔结和约,也将自己陷入了险境。
盛怒之下奥菲狄乌斯刺死了科利奥兰纳斯,践踏他的尸体。
清醒后的奥菲狄乌斯十分后悔,于是,用最隆重的仪式安葬了科利奥兰纳斯的遗骸。
科利奥兰纳斯 (2014)9.02014 / 英国 / 剧情 战争 戏曲 / 乔西·洛克 提姆·范·索默伦 / 汤姆·希德勒斯顿 马克·加蒂斯 《科里奥兰纳斯》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
浅读原著之后,会觉得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国者,一个狂妄骄纵,对平民不屑一顾的暴徒。
观看了话剧后细细思考,他虽然辱骂想要降低粮食价格的平民,不屑于讨好他们,但他又极度的坦诚,不装腔作势,会为了祖国冲锋陷阵。
如同犯了小错的孩子被母亲赶出家门一样残忍,科利奥兰纳斯忠于罗马的义务,在罗马罔顾其战功时已然终结。
国家与个人的感情历来是双向的,对国家之爱以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基础。
它是一种互敬和互爱,从本质上说与长上对低幼的愚弄、奴役,或低幼对长上的迷信和盲从不相容。
“他为祖国流了血,而祖国却让他流尽剩下的血,这对谋杀者和默许者来说,都是永不磨灭的耻辱的印记”。
在万达莎士比亚影展有幸观看了这一话剧。
看完话剧后的小感悟——小小的舞台却能上演这么一出情感饱满的古罗马史诗悲剧。
抖森和肉排演出时非常之投入,以至于我忘了他们戏外分别的cp😂(cue一下拉面)。
剧中科利奥兰纳斯与奥菲迪乌斯那深情的一吻,引得影院沸腾起来。
(不愧是英国人)😂😂😂。
最让人触动产生情绪的一幕还是在于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与妻子跪下哀求他宽恕自己的祖国,他咬着牙,无助地流下了眼泪。
骄傲如同科利奥兰纳斯,肯定不会宽恕背叛自己的祖国,然而他身上还流露着人性的光辉,那就是亲情。
亲情使他软弱,使他放弃了攻下罗马的计划。
眼泪既是被母亲与妻子打动的真实流露,又是知道自己即将凶多吉少然而无可奈何的感慨。
愿将这一段称作整部剧的高潮,因为正是这里才让荧幕前的观众意识到,科利奥兰纳斯不是冷酷无情,热爱杀戮的杀人机器,而是一个有缺点却真实的普通人。
观众在这一幕与他共情,才能体会到他的难处,困境与不幸。
最后,表白所有的演员啊!
有生之年竟然能看到抖森和肉排的感情戏,不愧是英国人🤭
片头是俄罗斯大使被枪杀的真实新闻,背后政治意义在剧中也有深刻的含义。
冲着抖森的名字点进去的,但看到最后我想说剧情角色的精彩程度还有其他演员的卖力演出也是这部剧最重要的一部分,抖森并非“独挑大梁”(夏洛克大哥和肉排的出演真是让我“哇哦”了出来)【马歇斯】 马歇斯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正如旁人评价他“他的内心在想什么他的嘴巴就说什么”,他英勇却也自大,他可以在敌前痛骂我的友军也会一个人冲锋陷阵后带着一头鲜血和满身伤口回来鼓舞起士兵的战意,他总是愧于接受战友的赞颂却也理直气壮的可以轻视普通的民众。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踏足政坛,即学不会像个政客为获得民众假意的卑躬屈膝,也做不到在面对民众的愤怒面前学会忍让与退步。
哪怕在故事后半场投奔敌人时他面对考密涅斯的态度也并非充满屈辱地请求收留,而是仍然挺直了脊背以谈判者、合作者的姿态将自己变成考密涅斯手中的一把剑。
但是很可惜他的光芒太过盛大,哪怕他自始至终忠于复仇忠于考密涅斯都无法阻止旁人对他的嫉妒与猜忌。
而考密涅斯最终因马歇斯的放弃复仇而大动肝火有几分是“被放鸽子”的气愤几分是为曾经死去民子的复仇,又有几分是借机除掉一个可敬可畏的“臣子&敌人”又有谁知道呢?
过刚易折、水至清则无鱼放在马歇斯身上挺合适的。
他就好像是天上的战神下凡走了一圈,神怎么可能平视凡人呢?
但神又怎能理解人心的复杂呢?
(感谢这部剧的近景让我100%get到了抖森的美丽之处,他和肉排对戏时一个脸部大特写真是美翻了)【民众】“民众”绝对是一把足够愚蠢又足够强大的剑,躲在人群中的人一旦获得了一丝权利,便会开始胡思乱想,被舆论的声音左右,将曾经敢怒不敢言的委屈放大一万倍,攥紧手中的那一张红纸就仿佛攥住了审判一个人生死的定音锤,裹在人群中喊的比谁都大声——“反正没人知道其中有我,还有两个护民官做垫背”当民众把 马歇斯驱逐出城时尽情砸向他蔬菜垃圾咒骂他厌恶他,他们根本没想过未来的某一天曾经保护自己的战神会成为对立面的复仇者。
而当燃烧罗马的火焰终于快要烧到眼前,他们又瑟缩成一团抱在一起高呼当初自己的无辜与被迫,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民众”压根没有一丝闪光点,就是愚蠢盲目的人形墙头草。
那两个护民官更是这种人的突出代表,以“人民的名义”为矛,将自己幻想成勇斗恶龙的勇士,为成功驱逐“恶龙”而沾沾自喜。
而当他们失去民众的拥护,又变成了两个单薄可笑的个体时,两个傻眼的人只能去祈求“恶龙”的母亲去驯服他,啧啧啧【马歇斯母亲】马歇斯母亲这个角色是我在这部剧中觉得最饱满,演员演的最好的一个角色,虽然抖森的马歇斯也是充满了悲剧感,但他这个角色没准是因为太过直线纯粹而缺少了任性的一种“复杂感”。
(这也是马歇斯悲剧结尾的原因) 马歇斯的母亲我觉得也并非是真心实意毫无保留的爱着自己的儿子,在她心里荣耀与利益是与儿子捆绑在一起的, 马歇斯有那么几分感觉是被她当作了获得荣誉的工具,而且还是共享非私有制的。
当看到儿子浑身的伤痕她从未有过一丝心痛而是充满自豪与喜悦,诚然古罗马时人们就是会将伤痕当做男人的勋章,可是他的妻子却因为丈夫受伤而担忧哭泣,所以这种“伤痕荣誉”并非是刻在所有人的骨子中的,是 马歇斯的母亲选择将荣誉放在了儿子的前面。
最初人民将 马歇斯逐出罗马时她痛失爱子(荣誉)必定是愤恨的,她变得像一个普通母亲一样疯狂地诅咒护民官,诅咒没有名字的民众们,但很快她就重新变得坚强,告诉儿媳“Juno like!
”如果故事停留在此刻, 马歇斯下落不明,她带着对儿子的期盼坚强地活下去没准还能被观众当成一个女战士样的母亲。
但很可惜莎士比亚这个老贼默默地吸了一口烟,提笔写下一行字“做你娘嘞春秋大梦!
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随着知道自己培养起来的战神化身复仇者想要攻打罗马时,她的内心就从罗马群众的对立者变成了拥护人,在她的心里罗马的尊严,自己的尊严要胜过一切。
我想她比谁都清楚自己携老带幼去他儿子那里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做法会给 马歇斯带来怎样的后果,以至于最终马歇斯握着她的手在微微颤抖,相顾无言许久后只是叹息般地说“oh mother…mother…what have u done” 马歇斯终于认命了,他神祗一般的人生最终折在了自己母亲手上,他真正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母亲的逼迫前软弱了流泪了。
在被驱逐出罗马,浑身挂满垃圾时的 马歇斯眼中含着委屈与仇恨,到如今他的眼中只剩认命后的一片死灰。
而相比儿媳的痛哭跑走,她的表情像是凝滞了一般,望着儿子的脸她可能有太多的话想要说出来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她亲手葬送了儿子的生命,用近乎泼妇的方式逼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但她的底线和尊严又逼迫她不得不这么做,她能说什么呢?
是歉意?
是道别?
还是致敬?
作为马歇斯的母亲,她已经失去开口的资格了,而除去“母亲”外,马歇斯早已对亲朋挚友冷眼拒绝,她更是没有立场再说什么话。
【马歇斯妻子】讲真吼妻子这个角色我觉得有点薄弱,她在这部剧中情感爆发的阶段就两块:丈夫被驱逐出城、和婆婆规劝丈夫停战,这是这部剧剧情最高潮的两个点,其余时间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衬托婆婆的刚毅不屈还有和抖森kiss、kiss还tm的是kiss,弹幕里都酸疯了……简言之这部剧中除了马歇斯从一而终外,其余几乎所有角色都经历了心理转变,民众从支持到反叛再到畏惧;母亲从用户儿子到最后送儿上路;妻子从心疼丈夫到后来用自己和儿子的命威胁马歇斯;敌人从痛恨到与他共同奋战再到最后的反目;与这些人相比马歇斯是真的格格不入,他就像棱角分明的玻璃品掉入砂砾堆,磨不掉身上的刺最终在颠簸中粉身碎骨
朋友的冲动加之我的冲动(抖森颜值的诱惑)之下就去看了这部剧(录播),事前了解甚少。
整体印象:这不是传统的罗马勇士的故事,看着反而更像是高中历史中学到的雅典小国寡民直接民主治下的执政官/将军与民众的矛盾。
对罗马历史知之不多,作为法科生,对其印象更多是其辉煌的法律成就,(从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到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以及更多超越时代的法律思想,无不体现着其先进性),剧中其实也有体现,如护民官即是以人民的名义运用法律对马歇斯进行审判。
马歇斯的形象联系当下,会让我忍不住想到已落幕的美剧,某种程度上,他像是希拉里与川普的集合体: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与他对普通民众的思想皆体现着精英主义,功勋卓著;而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则像一个化外之民,纯粹诚实、不愿妥协。
他的个性注定其不能成为一个执政官,他不会对民众谄媚即使他所做是为了国家和平也是为了民众的安宁生活。
当他选择了流放,是对自我的一种解脱,但是当他走上了国家的对立面,就注定了悲剧。
如果他坚持战争并胜利,他在故国被征服后也很难作为征服者立足,毕竟他是罗马人;如果战争失败,他只会被罗马执政者与民众处死;他在母亲的劝说下止战,但是此时已不能和平,伏尔斯人没有道理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成全一个被流放的敌人回国与家人团聚,他在与母亲的道别即是诀别。
马歇斯的悲剧里,罗马的平民是不是推手呢?
这里面的民众反复无常、懦弱愚蠢,似乎有些面目可憎,但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经典名句犹在耳畔“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现在的“文明社会”下,民众仍然容易被舆论煽动情绪,因此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鄙视那个时代的人。
在那个出身与命运有着几乎必然性联系的时候,马歇斯对平民的嘲讽足以说明他内心缺少包容,更不用谈悲悯。
他的英勇不是为了元帅的赞扬不是为了给民众展示伤疤,他只是被母亲教育得如此,他的国民身份贵族身份、他的男性气概与内心的征服欲望让他愿意为国奋战,或许与其说他心中有国家无国民,不如说他更多的是只有自己。
护民官这种人物,可能是最令人讨厌的,利用民众制造舆论以扳倒政敌,面对战争又满是怯懦不能承担重任。
剧场的舞台很小,演员的爆发力都聚集在小小一方天地,故事本身带来更多的思考。
剧院选址在旧市场的仓库内,抛弃了华丽的古罗马舞美,使用全现代的服装道具,简单的布景,将Coriolanus的命运呈现给观众。
他16岁走上战场,凭一己之力攻克一座城池,是罗马坚不可摧的战神。
但他从不是长袖善舞的完人,更不是悲天悯人的圣人,他是自傲自负的独裁贵族,他的荣耀在战场上,他三番五次拒绝桂冠加身,拒绝向世人展示伤口借以邀功。
从被母亲和同僚推上政坛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注定了。
他与护民官咄咄逼人的争执,对民众毫不留情的怒斥,最终变成火星,引燃了早已深埋在腐朽体制内的火药,将他从神坛狠狠推下,“You shall be so”,从英雄到罪人,不过隔着小人的唇舌与民众的愚昧而已。
他选择了复仇,投奔昔日的宿敌,剑指昔日的家园,报仇雪耻似乎近在眼前。
他对罗马的忠诚,在母亲与妻儿的劝说下,战胜了复仇的怒火。
他决不愿做一个背叛者,最终扔下屠刀,将生命交给宿敌。
伴随鲜血喷薄而出,伴随片片花瓣飘落,一个悲情的故事就此落幕。
Coriolanus是个复杂的人,一方面从英雄的角度来看,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永远忠于内心的准则,纯洁而毫不掩饰;另一方面从民主的角度来看,他又是目中无人的大独裁者,视生命为愚昧的蝼蚁,暴躁而易怒。
这两方面的拉扯,正如开篇放映的议会争执片段一样,仍在威斯敏斯特上演,在克里姆林宫上演。
Coriolanus的悲剧,从未结束,也不会结束。
7+1=8/10 《Coriolanus》2014National Theater Live不喜歡這出戲——莎翁對人性的洞悉過於一針見血,看得人有力使不出的難受。
這出悲劇,讓人悲傷的不是烏合之眾的愚蠢,不是政客爭權奪利的惡毒,更不是英雄變叛徒帶領敵人反攻羅馬,而是那句淚如雨下的“Oh Mother! Mother! What have you done!”抖森的Coriolanus哭得梨花帶雨,觀眾很難不動情……然而他是否值得同情?
在野心勃勃的母親撫養下長大卻完成未成人!
有勇無謀,情商低下。
被政敵三兩句就激怒到崩潰,直接从英雄變成瘋狗。
流放后為復仇投靠敵軍,更是根本沒想過後果。
抖森實在太帥了,非常影響觀看體驗!
加1分是為了他的肉體和隨時隨地都可以湧出的淚水,但他把武夫和媽寶演成兩個單獨的層次,缺乏中間的融合和衝突,沒有Hadley演的Aufidius有角色連貫性和說服力。
(不過這是不是莎翁本身人物設定的問題?
)這出戲不“好看”,如果不想最後鬱悶,看完開場三分之一抖森的出浴可以見好就收……
他爬得上通往敌人堡垒的云梯,却踏不下通往乌合之众的巴别塔。
沙场并不能杀死一个天神般英勇无畏的英雄,但是政场能,并且轻而易举。
莎士比亚戏剧最精妙的地方莫过于它可以将人性剖开,血淋淋地展示给你看。
这也是为什么过了400多年,他的戏剧依然为后世所鉴。
donmar warehouse小剧场,舞美极简也几乎无配乐,群演也是一人多角但是真的特别赞,可以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演员表演上。
抖森好像开场有点没放开,但是后面越来越进入状态,最后结局时Coriolanus在母亲的劝说中背对家人默默流泪长长叹息:“Mother, what have you done?”真是整个心都跟着他的念白揪成一团的感觉。
Findly阿姨演技爆表,母亲这角色存在感次强的,几场大爆发都极赞。
Elliot Levey和Helen Schlesinger的护民官,把政客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表现得淋漓尽致。
It more becomes a man than gilt his trophy!
前阵子看了新现场的科利奥兰纳斯,不过“几尺见方”的舞台用红色油漆围出了一个斗兽场,人类在其间上演着残酷的政治与军事博弈。
因为是实验剧场,极简的布景和转场带来非常先锋的观看感受,几场激烈的议会辩论也穿插得巧妙。
莎翁的悲剧主人公都具有致命的hamartia,这注定了他们最终将走向的悲剧性结局,比如李尔王和麦克白。
而在这部成于晚年的悲剧中,人物的戏剧性变化同样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理论,从一开始的hubris到peripeteia, anagnorisis, nemesis再到最后的catharsis.马歇斯是一个英勇无匹的将才,却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在战场上他像一头披坚执锐的斗牛,在权力场上却成了一头听凭命运斗篷操弄的困兽。
后半程的每一场戏都是命运抛向马歇斯的花镖,当母亲、妻子和儿子乞求马歇斯停止攻打罗马时,命运早已抖擞好斗篷举起弯头剑瞄准他的脖颈准备最后的致命一击。
逼仄的舞台使观众获得了一种近似中景乃至远景的抽离视角,观众看着马歇斯和命运周旋,徒劳地冲刺与拼杀,看着他不可挽回地走向命定的结局。
最后的割喉场景如注的血浆从马歇斯的脖颈喷涌而出,这是刻意营造的屠杀场景,在这场力量悬殊注定败退的搏斗中,马歇斯不曾退缩,命运也不曾有过丝毫怜悯。
《太阳照常升起》中斗牛士Romero那场精彩的刺杀是人类悲剧命运的绝佳表述,是生命在终将走向毁灭前所绽放出的绝美勇气:"Romero’s left hand dropped the muleta over the bull’s muzzle to blind him, his left shoulder went forward between the horns as the sword went in, and for just an instant he and the bull were one, Romero way out over the bull, the right arm extended high up to where the hilt of the sword had gone in between the bull’s shoulders. Then the figure was broken. There was a little jolt as Romero came clear, and then he was standing, one hand up, facing the bull, his shirt ripped out from under his sleeve, the white blowing in the wind, and the bull, the red sword hilt tight between his shoulders, his head going down and his legs settling…Romero was close enough so the bull could see him. His hand still up, he spoke to the bull. The bull gathered himself, then his head wet forward and he went over slowly, then all over, suddenly, four feet in the air."在这斗兽场上,我们已无法分清谁是人谁是兽,而他们合二为一(were one)的缠斗瞬间是悲剧撼动人心的内核。
那被牛角划破猎猎作响的袖子(the white blowing in the wind)既是Romero的勇气也是公牛殊死抗争的明证。
这版的颠覆性改编是先锋性的,无疑也是极具艺术震撼力的。
它把一个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史诗悲剧凝练成一出人与命运共舞的悲剧艺术。
花两天看完了这部两个半小时的剧,第一天看了20来分钟,第二天一口气看完,到底是莎翁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人物不多但各个鲜明有特色,基本每个主要角色都是闪光独白的场面,就是台词无论是听还是看字幕都有费劲的地方。
看完之后无论是故事主角的性格特色还是抖森自身的洛基加乘再加上我本身的“超英脑”,感觉这部剧真的很像一部精彩的超级英雄的故事。
从一开始独胆英雄一般的成名,然后被人类簇拥成统治阶级,然后由于自身超人一等的设定被赶走,然后联合反派反攻之后却又被内心人类脆弱的一面而反悔,最后被反派结束生命,这个故事框架可以套用到很多超级英雄电影故事里,尤其是《蝙蝠侠大战超人》里刻画的超人,被强行捧上神坛又在人类操纵之下被唾弃,最后用生命换来大众真正的尊敬,幸好超人的父母不是本剧主角的母亲那样的性格,或者将来可以编一部类似故事的超人版?
抖森在这部话剧里真是燃烧生命一般的演绎,而且居然有很多看似危险的舞台表现,比如爬高高的梯子,身上的血液效果,当场冲水洗澡,被倒吊甚至旋转,还有场对打复杂的动作戏,而且刀剑貌似是金属的而非塑料或木制品,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演绎这些效果感觉危险性很大。
眼泪也是说流就流,不过正因为抖森很多看着很“温柔”“谦虚”的表演,比如和家人和将军的戏份,反而有些弱化了主角自身的“高人一等”般的神性和傲慢,要不是有台词剧情加成,抖森这个角色还是更像一个悲天悯人的英雄,而非一个视人民如蝼蚁的统治者,说白了就是抖森看着不像坏人哈哈其他角色也各有特色,马克的看似油嘴滑舌但对主角却束手无策的贵族,两个护民官的私欲和阴险的小动作,易受操作的群演(循环利用太妙了),对主角如儿子般的将军(这是我本剧第二喜欢的角色),还有算是塑造了主角性格的对待荣誉和地位比自己儿子生命还重要的母亲,台词戏份不多但每场都有冲击力的主角妻子,对主角充满基情却还是嫉贤妒能的反派,真的是人间百态,而且这么看来主角更像一个被这些漩涡中来回冲击的棋子,命运完全被他人所左右。
后来查了下这剧貌似讲的是意大利”内战“,后来我也从中国人角度想了想这剧在中国历史上会怎么演,发现中国历史里这种英雄如果被本国流放往往都是因为上层阶级的内部政治斗争,而非本剧那样被“人民”所抛弃,所以主角将来带领帝国反攻之时也不太会被家人劝阻,很可能家人反而会高兴主角回国”重掌大权“,当然家人们如果也顽固不化也可能劝说主角不要助纣为虐,当然下场可能和本剧也类似,最后还是会被敌国干掉。
另外剧名的意思是”科里奥利的征服者“,换成中国的城市的话比如我家就是”石家庄征服者“嗯。。。
后来回顾了下,发现红框是小朋友画的,而审判位的黑框是护民官之一画的,这安排也是绝妙。
那世界不配他高贵的天性 别有居心 引导舆论的民官比无知屁民某种程度上更面目可憎 他作为敢于说出真话的“战斗英雄”一开始就不是为人民而战 很好说明了 英雄不一定是好的政治家 他是勇猛善战的奴隶 是阶级思维固化至深的贵族 他鄙视穷人厌恶虚伪 正如抖森而言 he is so pure 影片开头我一直怀疑母亲对儿子的爱并不纯粹 他爱的只是儿子的荣誉 令她引以为傲的谈资 直到儿子被赶出罗马时 那个伤心是本能的 真切的 下半场看的有点如坐针毡 时间太久了 观众已经坐的有点累了 中间虽然有15分钟修场 但我还沉浸在上一剧目中 还在回味抖森讲I banish you的眼神 下半场感觉没有上半场精彩 结局大致猜到 面对亲朋好友的求饶 希望他饶过罗马 他都视若无睹 唯独面对母妻儿时 他努力克制隐忍 却终被打动 人若无情 天下无敌 害 弃如敝履 甘之如饴 舍身救国的英雄到头来也是个可怜人啊
B站限免看的,以前只知道抖森是和莎士比亚结婚的男纸,看了之后才知道——人家是真的适合莎士比亚。
说回话剧本身,这出戏剧在莎翁众多著作中真的是小众,但依然出众。
个人非常喜欢前半段,将民主制度下贵族的傲慢、民众的愚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止是开了大嘲讽这么简单,也确实是一针见血地体现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后半部分没有前半出彩,投诚叛变又被劝归的过程有些赶了,看完除了感慨“英雄气短”并没有其他太大的震动。
这个剧场个人很喜欢,包括服化道在内,都是最大程度上地做了减法,剔除了原本的时代色彩后,使得故事本身更加接近当下的视角,也更能让人产生代入感;配合上这个观众与演员距离极小的剧场,可以想见现场看会是多棒的感受。
总之就是非常羡慕能在现场看的人了。
真的希望国内舞台上也能看到这么优秀深刻的作品,希望能在舞台上看到对社会问题尖锐的呈现与思考。
广州大剧院NT LIVE打卡。西西涅斯和裘涅斯好可爱(指演员)!想搞民粹主义小情侣了!
无知的我今天才知道这就是寇流兰。。。
导演所谓的现代性阐释就是抖森穿紧身衣加片头骚乱新闻视频??抖森在亨利四世五世里的演技什么水平在这里照样什么水平,完全区分不出他在演什么角色,表情和肢体语言也都是如出一辙……这导演选角真是失败,采访中还得意地自夸抖森选的好,除了看完亨利四世五世之后觉得抖森演莎剧能给剧院带流量造热点还能有什么目的?!他老婆出场的作用只有亲抖森……另外今天这观影体验很差!一群花痴女孩屏射不断……
抖森的个人最佳
托福很容易就看到了这个
with
太喜欢这个剧本!莎翁晚年作品,已经把这个世界看得透透的。人民、民主、母爱,所有的本质被揭露得一览无遗,真实得可怕。只有主人公,像天神一样正直而值得敬佩,而他的纯洁在这污泥一般的凡世间,也只能以牺牲自我而悲剧收场。前半场探讨民主的时候还饶有趣味,后半场情感碰撞略显苍白,导演功力还是有点欠缺。原来这就是《大将军寇流兰》,可惜年幼的我没能领会其中深意,想翻出大导的版本重看。
仔细想想剧情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他不会展示“光荣的伤口”,他拒绝虚情假意和夸夸其谈,他不会博取欢心,他蔑视庸众。他是乌合之众眼里的毒瘤,人民的叛徒,他是被讪笑的“高贵的人”。他是健忘的好人,被假以亲情绑架的人质,是悲剧收场的英雄。
【2024.2.23 北京喜剧院】
打动我的地方很少……感觉这个人物的价值观很混乱……也许是我不懂莎士比亚
服化容易出戏啊,演技也拽不住人,本来很期待的,真的很喜欢原著。
居然b站有看!幸好我买票的时候忘记b站了ww万代第二排感觉整个舞台上的人扑面而来,真是太有冲击力了(特别是抖森的肉体ww)整个故事我一点不熟悉,前半场特别感觉有点累(可能我入戏慢)但越看越着迷,所有演员真的都太棒。不由得想起乌合之众,几百年过去了,民众还是一点没有长进呢。
全程没有很亮点的地方,特别后半段,直接垮掉。莎翁在文本中对平民/贵族政治的探讨当然不是本作之重点,对“选择后反悔”的response,古希腊悲剧式的对命运的探讨(他必然意识到此刻身后的政治利益之牵扯)…..未做更为深入的探索和表达。
抖森真是太让人出戏了,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努力,但似乎怎样努力都无法挣脱自身气质的限制,gentle到周围有一个稍微强势一点的角色都能笼罩住他,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尤其后半场明显力不从心。母亲和妻子则闪耀全场。剧作上也不出彩,关于民主与民粹尤其在当下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可讨论之处,对于这部分现代化的改编反而潦草了不少,总体来说令人失望。
太厉害了。就是我文学底子不够看原版,唉。
上半场比下半场好太多。如导演所说,上半场的现实意义永不过时,强性把观众带入军阀视角,去轻蔑平民主义的盲目无知和反复无常,用英雄主义稀释主角的傲慢专断。下半场回归经典莎翁结构,有些乏味。抖森真的挺不错的,但是他剧中老婆的角色功能就只有吻戏吗?
@江苏大剧院
“我也有一腔怒火,但我还有头脑,知道把愤怒用在正确的地方。” 英雄不只有骄傲的身躯,更需要英勇的气节。这个角色除了抖森,想不到谁还能胜任和超越。原来国外的戏剧现场都是真接吻(异性&同性)、真淋浴、逼真血液…在中国都不曾见过。看的版本包括95分钟上半场+15分钟休息+5分钟采访+65分钟下半场
看到肉排强吻抖森那一幕,总觉得拉面瞬间哭昏在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