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一个世界》以一个达内时刻作为结尾结束的时候,积蓄着70分钟的压抑情感终于化做泪水盈润眼眶,这是半年以来的第一次。
即使没有流泪,但实在是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都是我最热爱的,以至于不会再去想任何的说辞,便把五星好评直接拱手奉上。
如果说北影节是影迷的盛会,平遥电影节更像是一个影视从业者的盛会。
这里的人并不仅仅爱电影,不仅仅安于欣赏电影,而是想和电影共舞。
在这里可以更加接近电影本身,同时也是我认识到,我的观影量和知识储备还是比较匮乏,并不能让我完全地感受到电影节的全部魅力。
老片子还没看完,怎么去筛选、欣赏新片子呢?
按照给出的故事梗概试着选了三部电影,两部都踩雷了。
还好在bb这里蹭到了《永安镇故事集》,再加上这部《童一个世界》,这次平遥之旅总算不是枉来。
北影节虽然也看了很多佳片,但需要每一场都跑一个影院,着实很费精力。
而平遥电影节反而像度假一样,三天时间全部交付给电影。
早上起来已是中午,去贾樟柯开得饭店吃顿饭,有电影就去看,没有便去书店,抓起一本书就是一下午。
也可以去门厅里看一下北电中传的学生作业展映增加些自信心,亦或是欣赏王俊凯粉丝的迷惑性为大赏。
一句话来说,像是毫无顾忌的尽情释放。
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只有今天和当下;没有前方,没有后方,只有浸润在空气中的电影。
在这种环境下的确是会激发创作欲望的,《童一个世界》的导演说她制作剧本耗费了五年时间,而我当下想要完成的这个短片,距离冒出动笔的念头开始,也已有一年半时间了。
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随着我和母亲关系的修复,我想拍这部短片的欲望已经开始下降了,因此更要抓紧时间。
还记得当时是去游泳馆的路上,还在纠结如何将大体量的诉说塞到短片的篇幅中的我一筹莫展,但在顷刻间便想到了,干脆舍弃这些庞杂的人物建设和行动线,仅仅通过描述这个孩子的一天,去展示他的困境、压抑和痛楚。
一年半来我的生活改变了许多,我自己也改变了许多,但当时的几个念头始终贯穿于心中:1、一定要趁着自己还在这种状态下把影片做出来,否则会丧失创作欲望;2、表现手法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诉说什么。
我要感谢bb,当她将我的剧本归纳出“父爱的缺席”的主题时,我真的哭的不能自已,这是一种“交流达成”的感动;我还要感谢weiwei老师,当她说出我的剧本要比一些行业里的导演还要好的时候,真的给予了我非凡的意义。
电影的诉说和欣赏都是私人的,正因如此可交流性才无比珍贵。
和bb的相遇真的是一个奇迹,直到现在我们都在恍惚竟然如此年轻就遇到真正的彼此。
我们在豆瓣因考研相识,聊天、见面、相爱、同居,一切显得不可思议又毋庸置疑。
我是一直相信soulmate的,因此早在bb说出“父爱的缺席”那句话时,我就认为她一定是我的soulmate了。
不过现在的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双方更多的不同,我们也会因此辩论、争吵,但绝不会伤害到对方,因为总归我们有两点是一样的,而这两点让我们完全接纳对方,也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1、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
2、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且平等的。
因此也回归到了为什么我如此喜欢达内兄弟和任何类似达内兄弟的电影。
这种电影是如此富有生命力,以至于完全可以看成是现实意义的镜像内容。
如果能够看懂电影中的肢体语言,相信你也拥有了能够观察生活的眼睛。
这种肢体语言塑造而成的身体性所具有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与基氏所塑造的处于诗意的暧昧性并不相同,这种多义性和暧昧性实际上是编织起整个庞杂世界的线头,如果回归到现实中所解释的话,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性。
“达内们”将这些混沌的线头一个个理出,汇聚在一起呈现到银幕中,使得每个戏剧动作早已不是单一的寓意,而是大量的线头汇聚成海洋,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同时当角色本身也从纷杂的线头中找到归路,当两个人能够真正互相交流、相互理解的时候,也是最令人动容的时刻。
因此,《童一个世界》的结尾当妹妹从身后抱住哥哥时,哥哥哭了,我也哭了。
这个拥抱是妹妹发现了原来自己的所作所为伤害把哥哥伤害得这么深,于是终于紧紧地抱上去,就像开学时哥哥抱自己一样,也像厕所前抱住哥哥一样,告诉他自己可能走了些弯路,但却从未离开;是哥哥滑向深渊时突然出现的一根稻草,让哥哥突然发现原来还是有人在乎自己的,还是有人值得依靠的,还是有人可以接纳自己已经肮脏的外表和内心。
于是,哥哥终于哭了。
在厕所前湿漉漉地被妹妹抱住时,哥哥没哭,因为他无法使自己完全接受妹妹的拥抱,也无法理解来自妹妹的纯粹的力量。
当施暴者当面道歉时,哥哥没哭,因为他面对的是妹妹的背叛,是所有人的不理解。
当妹妹大喊着“他不是我哥哥”时,哥哥没哭,所有人都不在乎我了,再多一个人又怎么了呢?
而当结尾妹妹再一次拥抱自己时,哥哥终于哭了。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悔恨,是失而复得的庆幸,是毫无负担的发泄,是终于可以依靠别人的全身心放松……本来想写一个规规矩矩的影评,写着写着还是被飞扬的思绪拉走了,不过这样反而可以体现着某一视角下电影之于我的私密感受。
当我在最艰难的时刻,是电影拥抱了我,因此我也要用电影拥抱这个世界。
当下想要创作的短片是我用电影去拥抱那个18岁无助的男孩,以后我一定也会用电影去拥抱我母亲,拥抱bb,我希望我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拥抱我已经遇到过得人,去拥抱我将要遇到的人,去拥抱所有拥有痛楚却不被理解的人。
正如标题上写的,拥抱哥哥,拥抱你,拥抱世界。
人生来就具有虚荣心和妒忌心,这两点在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大人之间也具有虚荣心和妒忌心,只不过大人学会了不动声色的掩饰和压制。
任何不懂得驾驭自己的虚荣心和妒忌心的成年人,都是因为他心理上依旧是个孩子。
欺凌这件事,贯穿古今和老幼,只不过成年人之间的欺凌不像孩子之间那么赤裸裸地诉诸武力,成年人之间的欺凌是无形的社会阶层划分和财产剥削。
爸爸出手帮哥哥恐吓几个小混蛋,不过是用强权镇压另一个强权,得到的结果也一定是暴力,所以哥哥被变本加厉地报复回来。
校园欺凌归结到底不过是社会认同问题。
哥哥为什么不寻求爸爸的帮助,因为成人的插手对于孩子之间的事并无多大的帮助,哥哥自己也说了爸爸如果插手,会让事情变的更糟糕。
哥哥的个子比较矮,妹妹像个小男孩,而哥哥的同龄人都很高,妹妹的同龄人都很女性化,所以兄妹两个人在这波人里面显得格格不入。
从选角上来说,导演形象化的语言做的很好。
哥哥被欺凌,但是哥哥不找外援,因为找了外援,他就会彻底失去欺负他的人的接纳和认可,哥哥不能冒险。
而在事情激化之后,哥哥彻底被抛弃,也不被欺负了,他很孤单,为了寻求畸形的认同,他开始像当初欺负他的人学习,开始霸凌其他的人。
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人,霸凌别人的人其实以前是被霸凌的受害者,受害者反过来帮助霸凌者欺负弱者。
这是社会中的规则,我们是底层人民,我们竭尽全力向上爬,其实不过就是帮着有钱的那群人欺负新的底层人,可是爬上去的人会可怜弱者么,不,他们会变本加厉,因为他们明白,这就是社会的规则。
这种规则发生在小孩子之间,我们觉得触目惊心,那成人之间为何默不作声,那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
妹妹一开始哭哭啼啼地来上学,他很依赖哥哥,可是哥哥被欺负让她在小朋友很丢人,所以妹妹开始排斥哥哥,甚至十分无理取闹地不让哥哥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
为什么呢?
因为妹妹本来拥有同龄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哥哥,她在一点点失去小朋友的喜爱,甚至成为众嘲的对象,妹妹意识到自己被抛弃,所以她以拒绝哥哥的方式来讨好他的小伙伴。
妹妹害怕孤单,孤单令她变得喜怒无常,难以亲近,所以妹妹不肯换座位,因为她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最能作证我开篇的那段话的是父亲这个形象。
父亲眼角有一块红色的东西,不知道是胎记还是伤口,总之他跟别人不一样。
而且他还不工作,是一个家庭煮夫。
在社会偏见对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是惯性思维的时候,这个父亲就是社会的异类,是丢人的。
所以在孩子面前,父亲开始一点点失去孩子的信赖和亲近,妹妹一开始要主动抱抱父亲,可是后来却对父亲的拥抱不情不愿。
无论是哥哥妹妹也好,父亲也好,未成年也好,成年人也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不分年龄性别。
可是为了寻求集体的认可,我们总是会干一些蠢事。
哪怕是艺术家,也是如此。
人类真是可悲。
小孩子爱恨分明,因为他们还未被社会驯化,所以他们的恨都带有原始的锋利的威胁,校园欺凌才会如此残忍。
党同伐异排斥异己都是万年不变的主题了,校园欺凌就在这个范畴之内。
人类害怕被排斥,因为人类害怕孤单,哪怕坐在众人之间哭泣,也不要独自一人微笑。
片中截取一段妹妹和老师的对话:老师:如果我们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我们会的。
妹妹:你为什么什么都不做。
老师:因为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
诺拉今天上学了,她胆怯内向,舍不得哥哥和爸爸,所有人都说她能交到新朋友。
可她似乎很难做到想象中的融入,哥哥成为了被欺负的人她无法阻止,她的不协调使她胆怯,她的爸爸和哥哥反复成为别人的谈资……逐渐的她似乎被孤立,哥哥又成为了施暴者,而这一切依然不是她想要的。
这么短的片子里包含了太多内容了。
孩子们之间无缘无故的疏远和暴力以及家长和老师尝试去解决却好像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我甚至觉得感受到了一丝窒息。
我不知道哥哥为什么从施暴者成为被施暴的,又选择再次去施暴,那就好像是一个导线或者暴力因子会传染。
男生间的暴力似乎就是只能选择打或被打,而如何能停止暴力去平息愤怒好像就像一道都是错误答案的选择题。
而女孩之间的暴力似乎更隐形,因为她学习的缓慢,她的内向,她不安下的拒绝,她的不协调,她的爸爸全职,她的哥哥被欺负…那些并不是错误的错误,在偏见和趋同性下成为了孤立和排斥的理由,语言上的嫌弃和生日会的站队成了压垮她的稻草一样。
可她究竟能改变什么呢?
我甚至能感觉到一切都可能成为暴力的理由,或者说,暴力从来都不需要理由。
她问老师,为什么你不做点什么,老师说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她怪哥哥,怪爸爸,但似乎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状态。
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一切蝴蝶效应和各种影响都好像鞭炮一样霹雳啪啦的轰炸了诺拉的生活,而小学是她踏入社会的第一小步。
片子的拍摄非常直接,全特写,镜头放在孩子的等高处,手持摄像,看到的都是她的世界,那些快乐不快乐,得到和失去,也因为是小演员的表演而显得更加真实和记录感,也加重了那些孩子的痛苦和窒息。
电影用最柔和的颜色和儿童的视角去展示社会和人性最年轻的恶意,这样的反差也让人记忆深刻。
也许暴力无法消除,但一个兄妹间的拥抱或许是缓解仇恨的药。
以一个完全孩童的视角,去揭露一个更深沉、更严肃的社会话题,所有的镜头对准的都是孩子,在这部电影里,大人们都要俯身低姿,带着尊重和沟通的诚意,去理解孩子们眼中的现实残酷。
校园歧视和霸凌题材的电影不算新鲜,在很多国家的影视剧里都能看到关于这类问题的故事,虽然拍摄手法有所不同,但关注的社会当下高度相似。
这部电影以欧洲现实题材电影一贯的冷冽和深邃的拍摄方式,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和技巧展现,完全暴露出一个我们生活的日常环境,一种令人无法容忍的现实残酷性,也揭示出了在孩童眼中“胜者为王,弱肉强食”的扭曲思想,其背后隐含的社会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把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方式还给了学校,没有社会第三方的干预,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出现问题的地方。
从成片质量来看,电影十分符合奥斯卡的审美口味,但其故事题材和去年的奥斯卡“国际影片”五强《少年的你》高度相似,这部电影能否最终入围明年年初的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大名单,拭目以待。
诺拉和哥哥亚伯是一对感情要好的兄妹,上小学的头一天,诺拉因为陌生的环境,正式踏入校园以前,甚至要和哥哥与父亲拥抱数次来找回安全感。
老师用宽慰的语气劝到,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入学没多久,诺拉就亲眼见证了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校园暴力,更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哥哥也成了这场暴力的直接受害人。
影片《童一个世界》在短暂地交代完兄妹之间的要好关系过后,很快便急转直下,将重心摆到了校园暴力这个沉重的话题上。
和达内兄弟一样,电影全程采用跟拍视角,特别的是,这种跟拍除了必要的环境交代,基本上就没有把焦点从小女孩诺拉身上移开。
观众将通过妹妹的视角,了解发生在她和哥哥身上的欺凌。
《童一个世界》虽然是以小孩的视角讨论校园暴力,但它的内核其实一点也不儿童,相反,它为观众呈现了天真烂漫背后的另一面,而那一面往往是大人鲜少会关注的。
作为一部反映幼儿阶段校园暴力的电影,《童一个世界》反映的暴力背后,其实还表现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党同伐异逻辑,只不过,当这种逻辑细化为小孩之间的“打闹”时,往往容易被大人视而不见,从而让欺凌事件恶性循环。
所谓党同伐异,之于校暴而言并不是政治层面的概念,而是基于人类自然属性中持枪凌弱的天性使然。
加上喜欢抱团的社会属性,如果不得到及时监控,往往就容易滋生罪恶。
校园暴力本质体现了人类的慕强与排异心理,这类心理会根据交往双方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实力差异出现分化——强者天生具有决定社交规则的能力,弱者只能处于依附及顺从地位。
这也解释了为何诺拉开场见到的校园霸凌中,哥哥和一些新生会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新人在融入陌生环境前,天生就具有某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他们搞不清校园的实际人际关系,而作为这方面的过来人,高年级生享有对他们的支配权,且这种支配权往往容易发展为一种傲慢的统治。
无论从学籍还是能力上,高年级生都比新生更容易滋生优越感,利用环境和自身实力带来的优势,他们往往喜欢拿刚入校不久的新生开刀,来树立身份上的权威和自信。
关于诺拉和亚伯兄妹两人的家庭情况,影片并未明确提及,不过从他们的穿着以及父亲没有工作的现象来看,二人的家庭条件应该不算优渥,拮据的条件让诺亚兄妹只能就读管理松散的学校。
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表露经济基础决定教育质量的倾向,但展露给观众的环境已经一览无余:这是一间师资严重不够的学校,负责管理学生课间生活的老师,不得不在每场由学生由打闹带来的纠纷中疲于奔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不能完全推责于某个个体的不作为,只因校园里要处理的学生纠纷实在过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要面面俱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很难的。
此外,大人习惯性对小孩“小打小闹”的视而不见,也是导致校园暴力无法被及时遏制的原因之一。
在一场投诉哥哥被霸凌的戏中,诺拉明确告诉教师高年级生正在欺负哥哥,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不闻不问。
对学生行为的不深究,其实也变相加剧了校园暴力的泛滥。
校方的失职是一方面,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抱团霸凌行为才是影片表现的重点。
在亚伯受到欺凌起初,妹妹诺拉曾尝试报告老师来帮助前者解决问题,但带来的后果适得其反,欺凌者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过后反而变本加厉对亚伯施以更严重的暴力。
亚伯隐忍的性格不但导致了他被持续霸凌的命运,也间接波及到妹妹的校园生活。
因为帮过哥哥,她有个窝囊哥哥的事闹得全校皆知,女生间表面维持闺蜜的友谊,但对于诺拉实际早已戴上有色眼镜。
小孩子比大人的圈子更残酷的一点,在于它更纯粹。
只是,一旦纯粹的点被作用到人性之恶的层面,便很难再扭转。
影片中,诺拉曾多次因为哥哥的关系被同学嘲讽,直到彻底丧失参加朋友生日会资格,被大家集体孤立。
原本依赖亚伯的诺拉,随着朋友们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也在改变着她对哥哥的态度。
她从刚开始对哥哥的依赖,到后来公开在同学面前否认亚伯是自己哥哥,体现了诺拉身为弱者尝试重新融入主流环境的徒劳。
然而偏见已然成型,学校公开出面要求的握手言和,除了形式主义的流程外,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兄妹俩实际面临的处境。
但老实讲,这种制度层面的缺陷,也很难用一套更合理的办法去完善,因为人总是比制度更灵活。
所以在意识到校方调解的无意义后,诺拉放弃替哥哥寻求自救,她只能任由霸凌继续发生,直到更严重的后果到来。
诺拉曾问过老师,为什么大人不出面帮助他们,大人的暧昧回答背后,其实也隐含了对现状的无能为力。
制度没办法有效遏制欺凌,单靠个人的努力终归是有限的,“不能以人们想要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是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更可怕的是,当弱肉强食在学生之间达成共识,曾经的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也只是时间问题。
几个月后,诺拉就在哥哥身上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他假意和一个移民的孩子成为朋友,然后趁机伙同曾经欺负过自己的人,对这个孩子痛下狠手。
作为对制度缺陷的一种回应,同时也是影片的结尾,此前已经刻意疏远哥哥的诺拉再次抱住了哥哥,这与影片开场的拥抱形成了互文。
在前一次拥抱中,妹妹是以求保护的姿态面对亚伯的,而第二次拥抱,则是以拯救者姿态出现。
她宛如天使般,将正在施暴他人的哥哥挽救了回来,这其实是残酷现实下的一种温柔的解法,当暴力降临到某人身上时,或许我们只有拿爱去感化他们。
只不过,这多少有些自说自话。
倘若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会有亚伯随后的遭遇了。
结尾的这个拥抱,算是对校园管理中结构性失衡的回应,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结局,在找到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前,不如关注关注每个小孩的成长环境,因为,他们的所言所行,其实也是大人的缩影。
而这,是影片未讲,但却无法忽略的一部分。
撰文 |Zed策划|轻年力量
主要是为了标记。
我想试试这样能不能标记哈!在刚刚我想标记这部电影,然后发现标记不了。
直接给豆瓣投诉了。
这是真他妈耽误事儿啊。
主要要从教育问题下手,男孩子从最初的小白羊变成了恶龙是理所当然的,是他变成政治化的一个流程。
因为他只有成为了欺负他的孩子,他才能活下来。
人类是愚蠢的,但凡有两个以上的人类就会划分出小团体,互相敌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宗教法律的原因。
这就直接给金摄影机吧,我也是这个意见,低机位同时又代表着儿童视角,焦点虚虚实实有着自己的想法,可以把儿童的视角外放亦或是把情绪和迷茫的状态框定,直击那个儿童世界里隐秘的角落。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你,而同一套生存法则和机制,以及同一条传播恶的链条,虽然最后一个拥抱有些突兀,但是确实是真的让人些许的感动与释怀,难道我们就不能正常一点儿吗?
看完之后感觉导演像是在做社会学田野调查一样,在回应校园霸凌如何产生,以及霸凌如何在儿童之间传递,之前的受害者如何成为一个施虐者,本身是一个很有张力的故事。
在影片展映之后听到导演对于影片拍摄花了七年时间,其中五年时间打磨剧本,突然感觉敬佩感也油然而生。
全片也大量使用长焦镜头,几乎没有远景而是全部都聚焦在小女孩的视角,从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视听语言的融合非常好地刻画了儿童在刚脱离父母进入学校时的那种分离焦虑和融入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巨大困难,大量长镜头的使用也使得全片有一点陷入校园暴力难以逃脱的无力感,会让观众有些压抑。
(有点晕)在展映之后,导演分享说她在刻画一个学校对于刚刚脱离家庭的巨大感,全片没有多少空间调度。
她还说到“暴力总是产生于不为人知的伤口”,谈到骚扰的产生机制,我突然想到,之前知道的一些内容。
想到心理学上人对外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一种内心巨大伤口的难以弥合,现实生活中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向外攻击,于是转变成向内攻击的内耗。
影片中,老师还说到“有时候我们并不能给到对方需要的帮助”,讲到“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做什么”,可以看见校园霸凌并不容易轻易解决,无论是男孩受到的硬暴力,还是女孩受到的软暴力。
这种恶是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的,或许可以成为未来我们更加关注的社会议题。
导演还讲到希望成年人也能学会正视“童年的恐惧”,我想或许因为童年对一生的形塑过于强大吧~这部电影叫Playground,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期待一个更好的中文电影名翻译,但是好像现在的也不错~
近年来,聚焦于儿童成长的影片在各大电影节上都有所涌现,如《何以为家》讲述了黎巴嫩贫民窟内的叙利亚难民儿童、《佛罗里达乐园》展现了寄居在汽车旅馆里孩子们贫乏的生活、《系统破坏者》《标准之外》刻画了福利机构介入下具有暴力倾向或自闭症的儿童……在2021年戛纳电影节亮相的电影《童一个世界》同样值得关注,它讲述了校园霸凌与暴力行为在儿童中的传递机制。
《童一个世界》为女性导演劳拉·万德尔(Laura Wandel)的长片处女作,她于1984年出生,这部作品获得第74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一种关注单元奖,提名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童一个世界》导演 劳拉·万德尔1. 诺拉的“眼睛”影片以女孩“诺拉”的视角展开,作为旁观者,她亲眼目睹哥哥“亚伯”受到更高年级学生的种种霸凌行为:他们把尿撒在亚伯身上、将他头摁在马桶里、让周围同学孤立他等等。
即便这样,她仍遵守和哥哥的约定,不将这一切告诉给家长,原因很简单——一个爱告状的孩子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懦弱,同时还会遭受更严重的欺负和孤立。
作为一部聚焦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童一个世界》的突破之处在于主角视角的呈现方式上。
影片大量地使用浅焦和手持镜头跟拍女主角诺拉,即使影片中的人物往景深处运动,画面仍不作虚实焦的转换处理,只有诺拉所关心的事物才会转化为实焦——这代表了她真正看到和在乎的东西。
这样的处理方式,巧妙地将诺拉的内心世界视觉化:大部分时候,她都拒绝和外部交流,缩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由浅焦所形成的视觉分离线,正是她所期待的一个透明保护壳。
因此,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观众能很清晰地看到诺拉最在意的两件事:第一,哥哥受人欺负;第二,新朋友对她的议论。
《童一个世界》剧照此外,诺拉的脸承担了情绪的叙述功能。
影片不使用任何配乐,加重了影片的严肃性和压抑感,导演并不希望去引导观众的情绪,而是让观众自由地观看、思考。
同时,大量中近景对准人物脸部的拍摄方式,充分地捕捉到了诺拉所有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这已然是影片情绪的视觉体现。
2. 操场《童一个世界》的英文名叫“playground”——“操场”。
导演对影片叙事空间的选择有着严谨的考量:教室、操场、泳池、餐厅、厕所。
影片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灰蒙蒙的白天,消失了的夜晚和生活场所无疑抹去了主角喘息的出口,从而加剧了压抑的氛围。
在这几处叙事空间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操场”。
《童一个世界》剧照操场是这几个地点中唯一的露天场景,它同样是一个微型的社会。
每天的课间活动,让全校的孩子能够自由地在操场里聚集玩耍。
在应该释放孩子天性的空间里,滋生的却是以强欺弱的暴力倾向,而这一切在老师眼里可能只是同龄人间的小打小闹。
不起眼的角落里,充斥了对于力量和年龄的崇拜,小群体的拉帮结派和闲言碎语也发生在幼童的世界里。
导演曾在拍摄本片前对校园操场观察了几个月,她发现,在一个操场上,每个人都试图占据自己的位置。
童年是我们第一次发现与他人关系的时期,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接受构建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这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成年后对世界的看法。
因此,导演认为,在校园里除了学习和写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 会传染的暴力诺拉受不了哥哥一次次被欺负,选择了告诉父亲,家长和学校的介入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高年级学生向亚伯道歉,但我们看到亚伯并没有如释重负。
如他所料,第二天他就再次受到了欺负,并被所有人孤立。
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和亚伯玩耍的是一位更为弱势的男孩——他长着一头卷发、有着不同肤色,尽管亚伯并不在意这位“新朋友”。
影片结尾处,亚伯甚至和高年级学生一同在操场欺负他。
《童一个世界》剧照诺拉和亚伯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不讲正义和善良的世界,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欺凌和嘲弄,这直接影响了亚伯对世界的认知:只有与“坏学生”结伍一同欺负别人,才是保护自己的出路。
于是,影片完整地呈现了校园暴力机制的传递: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正确引导下,变恶似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只有去欺负别人,才可能不会被欺负。
兄妹俩的关系也在这种暴力的传递下发生变化。
在影片开头,兄妹俩互相拥抱、共同抵抗,希望与这个世界尽可能少地产生交集,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随着哥哥一次次被欺负,妹妹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影响。
因为有这样的哥哥,她也遭到了歧视,无法参加新朋友的生日会。
随着兄妹俩的关系转向敌对,妹妹也开始欺负同龄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当影片结尾处妹妹看到哥哥欺负别人时,她还是上前阻止,从后背抱住了哥哥,用力拉住正在慢慢走向歧路的哥哥。
《童一个世界》剧照尽管这样的结尾处理看起来不够“狠”,没有在残酷上画一个休止符,似乎想给观众留有一丝希望。
但我们仍可以看到相关教育者和家长在整个事件中的缺席,以至于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只有通过互相安抚和拯救才能逃离走向邪恶的道路。
4. 社会问题《童一个世界》将学校和家长的形象呈现为一种无力和被动的状态。
首先,亚伯的父亲在诺拉揭发真相之前并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
其次,在诺拉向老师说明学生的霸凌行为时,老师慢慢吞吞地前去处理,仅将它归为孩子间的调皮和玩耍。
而唯一和诺拉产生心灵交流的年轻女老师也将要离开这所学校,诺拉问她:“你们为什么什么都没做?
”老师答道:“因为有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
”此外,老师还说:“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通过这些对话,校园霸凌与整个校园系统、家庭对青少年关注的缺失联系了起来。
《童一个世界》剧照在这些霸凌行为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如种族歧视和偏见的问题。
一位几岁的小女孩认为,踢足球的人都是种族主义者,因为他们都自私自利;亚伯第一次欺凌的对象是一位不同肤色的小孩……通过孩子幼稚和无知的行为背后,导演显然具有挖掘社会问题和深层系统的野心。
《童一个世界》剧照作为一部长片处女作,《童一个世界》体现了导演过人的视听意识和电影天赋,但更重要的,是那颗敏锐洞察现实、深具关切儿童的心。
作者:长颈鹿 ©《童一个世界》(Playground,2021)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人很难摆脱环境带来的影响,即使是小孩也一样。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落水的人不会游泳、无法自救,只能用尽全力的扑棱,在挣扎中逐渐沉入水底的无力感。
除了施暴者外没有人有错,只是面对低年级校园暴力时,目击者、老师、家长,似乎不知道还能做出怎样更好的处理方式。
孩子之间也有社交圈,也有人际关系,也讲面子、有自尊、会踩低捧高。
校园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不比成人世界简单,孩子在校园里所要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不比成人在社会中承受的少。
儿童还没有健全的心智,也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就被直接推入了团体中,野蛮生长。
有人能融入的很好,成为受欢迎的一方,也有人会倒霉的碰上坏同学,而遭遇伤害。
受害者在比起身体上受到的虐待,似乎更害怕被群体排挤。
挨打、被骂,至少还和他人有所联系,能感受到自己是群体里的一部分。
即使这是最糟糕的关系链接,却也能滋生出一份畸形的安全感。
敢去捍卫自己,敢去说不,谁欺负自己了就马上还回去,是每个人出生时的自带模式。
但却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生活的打磨,这份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被限制在了体内。
刚刚入学的小女孩都知道向老师求助,去自我保护、保护他人。
可年长的哥哥却做不到了。
人在进入团体后,就必须面对复杂的关系,而处理的好坏,仅凭运气和天赋。
孩子的善与恶,是最简单、直白,也是最伤人的。
单纯的恃强凌弱,单纯的踩低拜高,不带任何目的的去欺负弱者,这份最原始的劣根性,在低年级的校园环境中看起来,格外残忍。
尝试平视儿役的镜头但没有平视儿役的行为,比较无情的做一切动机。跟close很相近的摇晃镜头下的撕扯,一个演出了揪心,一个呈现霸凌下大多数人的无视。全片安静地结尾,正如大人们安静地无视带过这一切,哪怕有一个人出来正色制止。小小社会下的权力凝视,总要换一个人踩在脚底来试图弥补内心创伤…..
开始还以为是分离焦虑,然后是入学适应和同伴关系,再之后看到了校园霸凌……像是水中投掷了一个石头,涟漪无限扩大,甚至延展到了家庭和社会层面。结尾看似戛然而止,却是细节满满,兄妹关系的修复,从深渊里挣脱出来……小孩子戏太好了,明日之星……低位摄影讲述了平等和尊重,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小事件,大切面……四星
同样是儿童电影,还都来自比利时,只有把它和"亲密"比较才能看出后者有多特别。面对儿童世界的残酷,如何编织一张温柔的网,网住那些已经蒙尘的细小灵魂,甚至连他们犯的错也一并原谅?这很重要。仅仅展示残酷----那是大人的视角。
3.7/5
70分钟,完全抓住了孩童关系中的紧张感,直指成人世界的暴力和权力。背后是导演充分的调研和克制的镜头语言作为基础。
胜在视角。
被校园暴力欺凌的受害者转而却变成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在2021年11月份,继7日观影的《同桌的守护者》后又看到一部感觉挺不错的儿童电影,不过两部作品的故事都不是温馨有趣向而是偏残酷悲伤。有了23日看的《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作对比,让我更加觉得《童一个世界》里小朋友们的演技还挺给力的。
不像导演之前的短片那么讨人厌,小演员表演好得不可思议,然而导演把短片能解决的东西强行拉成空洞的长片,用视角和声音的限制遮遮掩掩,依旧只是为了将剥削虐待的行为最大化。相比《索尔之子》,更接近《监护风云》,但题材本身迷惑性更强,当然结尾100%是达内式的,尽管看起来更像是导演自己编不下去了的结果。
持摄像机的人与被挟持的视角,作为《丹尼尔的脸》的反面。
没有坏的庄稼,没有坏的人,只有坏的庄稼人。《悲惨世界》
看不下去
最痛心莫过于校园霸凌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摄影机放得如此低,小演员的表演是如此放松,着实印象深刻
要说小女孩的演技有些用力过猛实在是有点苛刻,但我看到的并不是天真与茫然,而是一种隐忍与孤独。小孩子只分对错,成年人才看利弊,操场亦是修罗场,而正在操场上玩闹的孩童所进行的活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成人世界的博弈,尽管这更接近于创作者的意图,但并不一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唯一问题,单一视角也禁锢了这个问题所存在的根源及其多面性。
#R# 4.0分。全程心梗。维持在受限的儿童视角,场景集中于操场与教室,从而形成一个(更具寓言性的)狭小的“世界”;有限参与的老师(表达出无力)和家长(被孩子抗拒)之外,浮萍般缺乏稳定感的孩子只能在一次次动态的选择题里抓住不被排挤的希望,着重于(由新来者Nora观察到并试图适应的)这一动态系统的表象;这些表象让人精疲力尽。故事起于哥哥Albert安慰Nora,又随着两人关系的彼此拉扯、也伴随自己的策略变化而发展,又以Nora 以拥抱阻止身份转换Albert结束…… 算是短小精悍,但也在想这是不是完成了一个有残缺的纪录影像的“再现”,非纪实的浅尝辄止有磨损到潜在魅力。
其实女童的世界与男童的并不是同一个,当男性入侵女性世界,一定会带来破坏和伤害,但是女性介入男性世界,真的能带来救赎吗?这样的观点即使不是男性对女性的PUA也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吧?
灌入暴力的马桶,没有援手可以获救。撕碎童真的卡片,没有胶布可以修复。哥哥被欺凌是否因父亲失业招致,哥哥被孤立是否因妹妹向大人呼救。亚伯用塑料袋套住黑皮肤男孩的头,仿佛只有成为恶人才能不被恶欺凌,暴力在传染,童真在泯灭。偌大的操场震耳欲聋,比淋尿窒息更绝望的,是滑向深渊时没有拥抱。
这才是真的恐怖片,观影途中一直被triggered,哭得喘不过气。摄影机一直都是女主妹妹的高度,窃妹妹演技太好,大人们被拦腰切割出屏幕,直观展示了悲剧发生是孩子的无助,也是成人的缺席。
3.5述
镜头锁死在小女主身上是最大的亮点,贯彻了纯粹的孩童视角也达成了极高的叙事效率,但剧作的设计感比较强,例如好老师在关键时刻调离换来个坏老师这种特别用力且露马脚的安排,同时哥哥从受害者到加害者的变化也比较生硬,而很重要一点兄妹二人在家里的共处作为完全的缺失也让在学校产生的巨大隔阂欠缺了说服力,并使得最终的拥抱也丧失了应有的力度,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导演处理太温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