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际眼前此生重演,是我来自漆黑,而又回归漆黑,人间瞬间天地之间,下次我又是谁。
”破旧的老屋,冰封的雪山,淡蓝的天空,疲惫的旅人,忧郁的眼神,这些物象和着优雅的钢琴声,一点一点的敲击着画里画外人的心灵;过去与将来并存而行,回忆与拥有交织而往,在开头便定下的死亡与生存的黑白基调,给这部电影烙下了一个重重的“虐心”之印。
看过一遍后,觉得心口有块大石重重的压在那里,怎么也搬不动,有太多的思考与太多的不理解在脑海里翻涌,生与死,爱与恨,不舍与得到,那太多的哲学问题,看似深奥却又那么明朗,辗转反侧间想到头晕,现在,我大概明白,只有让时间慢慢的去打开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
Ricky这个充满东方色泽的男人,沉默寡言却有原则,中规中矩勤勤恳恳;Pascal这个瑞士男人,登场时是一位扒手,与其男友配合的偷去了Ricky的钱袋。
大概,戏剧性的画面就是这么样交织在一起,这种相遇,充满了戏谑的趣味,那之后的再相遇,Pascal将钱包又还给了Ricky,到两人一起同居,再到Pascal去面试成功,尽管有不如意之时,两人还是一如既往欢笑着的美好,美好的画面从来无须多讲,你懂我也懂,温暖的爱意,浓的化不开。
可是,不管生活还是戏剧,都不可能一直美好,总有一个人去打破那个平稳的步调,当Ricky从北京回香港后,Pascal那出轨的行为,彻底激怒了一直波澜不惊的Ricky,第一次的不算吵架的吵架,没有硝烟的战争,还是一样的平静,静的出奇,只有Pascal那句:“You stay,I go.”在我脑海回旋,爱与恨在这一刻重叠了,那之后Pascal的拥抱,像个孩子一般的不放手,是要挽回吗?
可是,那个拥抱还是那样的戛然而止了,因为,有时候很多事情不是你想要挽回就可以挽回的,你要问,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时间,还有,有没有可能去挽回。
导演,用很夸张的死亡来打醒我们,告诉我们,如果你做错了,请走开,同情,怜悯,矫情到无以复加是要做给谁看呢?
如果真爱一个人,就请不要伤害他,请记得珍惜。
那么,我可以认为Pascal用“死亡”来“赎罪”么?
那个小姑娘的歌声在耳边唱响,仿佛在说他不想离开,可是,上帝不允许他再守在爱人身边了,那么,珍惜在这里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了。
当然,死亡就是结束么?
当Ricky去瑞士寻找他的爱时,在那一片田园的风光里,他眯起的双眼,不知是看到了希望还是找到了那个似曾相识的灵魂。
我很想说,大概是Pascal没有喝过孟婆汤,所以,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爱人,他已经用一个自己来赎罪,那么,这个自己就用来相爱吧,他一定懂得了珍惜;大概,是在彼岸花开的时候,Pascal登上了渡船,在忘川河上漂浮时,听到了来自天堂的声音,他被指引着来到三生石前看到了那个名字“Ricky”,那上面记载着他们的三世之缘,于是,他不要在这里忘记爱人,他要回去,天堂的歌声又再一次指引着他,那桀骜的灵魂像冲破铁笼的鸟儿,飞向那个要他魂飞梦牵的人身边,化作了这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Ueli,这一次,他再也不会迷路了,他们也再也不会错过了。
那么,死亡其实是开始么?
至亲至爱的死亡,是锥心的痛,痛到心滴血,痛到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甚至想着自己也就这么随他去好了,但是,你的至亲至爱大概不会要你随他而去,如果有机会,他会告诉你:路要一直走下去,只要无怨无悔便好,我的路,也请你走下去,带着我的思念与期望,坚强的走下去。
所以,不管,生与死,我们的路还是一样的要走,总有一天,那时你我的爱恨情仇会被时间冲刷到化为乌有,不要说,你忘不掉,其实都可以忘掉的,只是因为你不肯放了自己,或是没有遇见更好的。
我们向往爱,向往明亮,向往自由,我们听过那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就算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要在那匆匆的醒来又睡去之间,小心翼翼的经营自己的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一切;我们尽可能的不去犯错误,只是为了博君一笑,不管多苦多累,我们还是一样的乐此不疲;于是,这些是是非非在我们闭上双眼那一霎那终结,如烟的岁月,已经印刻在我们脑海里。
轰轰烈烈的爱,至少,我不想去寻求,因为,我受不起。
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过一生就好,就像那只无声的风铃,随风而起,随风而去,一直那么的宠辱不惊,无悲无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我只是想说,请珍惜眼前人,他就是上天给你的恩赐,千万不要到无法挽回时才去后悔,后悔就会去追忆,那么,追忆代表什么呢?
大概,就是失去…… 其实,幸运的我们,都会遇到命中注定的他,他来时,我们拥抱他;如果他要走了,就请将他埋在心里,放他走。
就像《青蛇》里面的这段文字:“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后记我一直觉得这个电影太唯美,唯美到不真实,就是因为这个不真实,着实虐心了一把,浪漫主义的做派,从配乐到画面到人物的表情动作再到没有几句的台词,就是这么平静淡然的发展演绎,真真实实波澜不惊的令人百爪挠心,却又发泄不出。
那种想抓住又抓不住的苦痛,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惆怅,以及面对生老病死之时,想留又不能留的无奈,全部凑在了电影里,它们就像许多根小针,一下下的慢慢的刺穿你的心,一开始看时并不很痛,可是越看越痛,越想越痛…………所以,至少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值得去看去反思的电影。
原著作者:玄墨 本文原载于【同志亦凡人中文站】http://www.qafone.org/viewthread.php?tid=108580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盗版必究。
看完之后朦朦胧胧,。。。
最开始是冲着本片的题材去的但是看完之后才明白,这和以往那些以男性酮体为卖点的电影不同,有人说这部电影中有很多情节表现了的是导演的感受,但是这部片子在它所想要表达的精神上的价值不亚于断背山。
但是影片的剪辑和故事的叙述上还是有一点问题的。
接觸洪榮傑是從林一峰開始,林一峰的<<天使>>,純真唯美的同志故事,多麼的令人羨慕,同志這個議題對Kit Hung來說,是分割不開的。
短短的<<天使>>就讓林一峰成名和出櫃了,也讓當年為了交功課的Kit Hung得到了出國的機會。
後來導演拍了套Buffering,現在已經很少地方可以找到,還記得我是在內地的網站上找到的。
超時空和一部很有創意的短片,是我第二部接觸他的作品。
還記得Kit Hung為一峰拍過了很多的MV,好像我很喜歡的一首歌<<燃>>。
從別人的影評得知Kit拍這部片是給他因癌症而死的同性情人的雙親,份外的感人,世間的情有幸到此,誰還稀罕富足的生活?就這樣簡簡單單,為情而生,為愛而活,給予了世人的希望,讓我還相信世間是真的有這樣的愛情,就算離開了也會記得一個人。
就算離開了,也會有愛伴隨心,為愛人做他所希望你做的事。
是何等偉大的愛。
人世情所追求的不就是這樣的愛情嗎?無聲風鈴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也是一個生離死別的故事。
如何學懂與最愛的人說聲「拜」,又或者是我們要準備在生前就要學懂如何說再見。
故事中的Pascal和阿健(Ricky)都是遊子,他們相遇,各有各背後的故事,從生源地走到中途站香港,再走進對方的世界。
他們都不是屬於香港,愛在香港。
Pascal是瑞士人,出遊的過客,離開舊男友與Ricky相遇相愛。
彼此眼中都有著大家,卻因為另一些事而出現隔閡,跨越過後在那片烏托邦中相見。
真正的烏托邦在那?也許是天堂,再沒有任何擔憂,一片寧靜的樂土。
電影中穿梭著不同的時空,香港,瑞士和北京。
透過Ricky找尋逝去情人的回憶到放下,再找到另一位真愛。
當中又探討到家人的離去,死亡。
人的終站不就是死亡嗎?一生人的相遇是多麼的難得,但終有分別時,無從避免的事。
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離開和再見這個時候。
生命如風流逝,電影叫我們不要哭泣,要堅強去默念那一位。
李安曾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今時今日的同志電影除了賣弄色情和各種不同的命運,歧視,不公外,還有多少可讓人感動?無聲風鈴所買的是淚水和離別,真愛。
很喜歡當中的配樂,配樂和10mm的鏡頭已經足以讓人震撼,最後觀眾也留下來看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少有的一部電影會有觀眾還會在片尾時留下,給予尊重的空間。
無論是直,攣也好,請支持這一部電影。
後記在電影完結後,我在Kit Hung的Facebook留言,他也有回覆。
他是一個好的電影人,也請大家多支持一下香港的年輕一代電影人。
和少數不同的電影,社會需要多元,包容,接納。
周六上午九点钟开始看的,从起初不愿意醒来的迷糊中点开电影,看完后心中发堵,意难平。
爱情给我们这些男男女女布置下的都是同一个套路,从前我们惺惺相惜,从前我们天真浪漫,从前快乐无边。
后来我们看见生活,看见烟火,看见时间划过留存的灼伤痕迹。
阿建和帕斯卡都是极其平凡的人,如同天上星,海边沙,如同你我。
他们也是没有退路的人,阿健要赚钱给北京的母亲,帕斯卡没有交待,通过电影,我们更能明白,他比阿健更加凄苦,在香港的颠沛流离,却只字未提回到瑞士的家乡。
后来阿健按照地址找过去,早已荒无人烟,所以他只能放逐。
很高兴他们能遇到彼此,他们开始过日子,开始有笑容的那段也是我看的最开心的一段。
因为工作上的苦闷,帕斯卡开始有了负面情绪,开始去酒吧,开始有了松懈。
阿健如同护食的狗,紧紧盯着不放,也忘记了自己开始面目狰狞。
爱情啊,真的是把双刃剑,你可以获取快乐,获取幸福,获取陪伴,但是也必须担负妒忌,责任,伤害······那间小小的屋子,是他们寄居香港的家,也是囚锁他们的牢笼,阿健在对帕斯卡的不信任及母亲癌症的打击下崩溃。
帕斯卡说,你留下来,我出去。
可是他又能去哪里呢?
阿健在楼下站着,看他他们的住处,他不敢上去,不敢呆在里面,因为那里全是帕斯卡,全是压抑和痛苦。
阿健去了酒吧,大口喝酒,和陌生人接吻,却发现这些都替代不了对帕斯卡的爱。
回去看见躺在床上熟睡的帕斯卡,他依偎过去,帕斯卡伸出手抱住他,爱情的致命光彩闪闪发亮。
第二天早上,帕斯卡小心翼翼的起床,给阿健盖好被子去买牛奶,回来的路上幸福戛然而止。
回来的是帕斯卡的魂魄,跟阿健抱怨牛奶全撞洒了,想要叫醒阿健下去吃早餐,然后依偎在他怀里。
窗户上的鸟及外面的吵闹引起他的注意,他看向窗外,看到躺在血泊中的自己。
爱情和生死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阿健看到帕金森老人的时候,看到奶奶年轻时照片绝美的容颜,那段歌舞也讲述奶奶年轻时多么受欢迎。
时光易老,眼前只有这位干枯的老人。
阿健去瑞士,邂逅ueil,感情在另一个人身上融化升温。
阿健回到北京,登人力车,照顾母亲,生活回归到最初的本质。
母亲离世,ueil来华,生活也不至于那么绝望。
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很压抑,其中的意思能够按照本人的想法解读出来,但时间线太多,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有些地方过于隐晦或者交代不清,比较难理解。
后面刷影评,看简介,第二遍快速过,才能串联起来。
看导演自己写的文字,明白电影的产生是他自己对于死别的经历,所以感觉电影过于沉重,整个世界生活和爱情的重量全部压在你身上,电影有交代生命的轮回,部署了希望,但是跟这些庞大的悲伤来说,还是微不足道。
但这真的是一部自己喜欢的作品。
一個人究竟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接受愛人離開的事實?
清醒的時候能明確地瞭解這個事實,卻在潛意識裏希望在某個瞬間和他們保持著聯繫。
總有那麼一些電影裏的人,他們已經死了,卻不知道自己死了。
對我自己來說,如果我很難過的話,我就會盡力不去想那件讓我難過的事,並且,做得到。
其實不去想,或許並不代表忘記吧。
多年之後RICKEY去了瑞士,P的故鄉,遇到了一個很像P的男孩U。
但他不是他。
U的父母去世了,但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把父母的遺物放在店裏賣,U的姐姐不能理解他。
正如RICKEY一樣,他亦無法接受P離開的事實。
直到找到了P五年前留在瑞士的那個背包,他抱著那背包泣不成聲的時候,是認同了吧?
回國之後RICKEY把病入膏肓的母親接回家中。
U去北京找RICKEY,見到了RICKEY的母親。
兩人語言不通,卻不妨礙互相交流。
突然奄奄一息的母親變得異常神采飛揚,和U一起唱歌。
午後的陽光溫暖,U靠在床邊睡去,風鈴聲將他驚醒,他看到RICKEY的母親扶牆出去,消失在陽光裏,回過頭,卻看到她仍然在床上。
那一刻,他好像也已經接受了自己雙親死去的事實。
影片的剪裁相當文藝與意識流。
把幾個不同時空發生的事情穿插在一起。
劇情平淡無奇,但敘事的手法是一大亮點。
電影的導演曾經在同一年之內失去了三個對他影響很大的瑞士人。
電影有意在模糊種族與性別的界限。
愛,那就是愛。
當我看到RICKEY將P的襯衣小心熨平,我知道我已經從情感上認同了這部電影。
愛都在細節處。
當年影片在香港上映的時候曾經被業內人士批判尺度太保守,表現力不夠。
而在我看來,最能體現愛的應該是吻吧。
不然就可能只是友誼的情緒,或者只是肉欲的糾纏。
所以,按照這部電影的基調來說,這樣就足夠了。
雖然算不上驚艷,卻也是一部可圈可點的作品。
Pascal和Ueli是同一个人,出车祸没死,失忆了。
这样讲是说得通的。
面对失忆的Ueli,千里寻夫的健桑很文艺地选择了沉默,在瑞士磨磨唧唧地耗了一阵子,知情识趣地闪人了。
然后,Ueli先生修好了录音机,听到之前的录音,想起了点儿啥,觉得自己和健童鞋好像有过滴乜嘢,就屁颠屁颠地跑北京追梦去了。
谁知道,丫一进门就把伯母给克死了,风铃也不响了,over了。
我觉着这样讲更符合作者前半部分作到死的腔调,反正这个片子本来就是东抄抄、西学学,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安、看到了范桑特、看到了陈果、看到了关锦鹏、看到了蔡明亮、最后还蹦出了姜文、王小帅和早期冯小刚的混合体。
放在这种文艺片大拼盘的形式里,本文这种解读最合适不过了,怎么发展都说得通。
至于所谓的人死掉变成小鸟和虫子也可以理解为带着对健桑的爱的记忆的Pascal死掉了,他们的爱情死掉了,所以那个“他”变成了鸟。
而什么都不记得的Ueli身上并没有他们之前的爱,所以鸟儿飞走了,那只不知道是蝴蝶还是蛾子的昆虫死在窗户缝里了,风铃又无声了,电影over了。
我觉得这样想更感人,起码比直观上的那种结局感觉舒服多了。
相爱之后,一切都是折磨。
被爱,原本就不应该难过了,但不论沿途是平坦还是突兀,都一样让人找不到终结的归属。
近年,有关香港、台湾的城市意识文化在年轻导演的镜头中不断出现,让身处欠发达地区的我十分着迷。
其实简单说,也就是痴迷于有关香港、台湾那些具有异样的和年代性的城市面貌啦。
沟通工具对话多的人来说是有些别扭,线上即时通讯工具、电邮、电话,都无法满足内心渴望的回应。
任何认同感都会让彼此更靠近,社会人群关系辐射的内在联系就在此,我们很容易在人群中发掘与自己一样口气的人,却非常难寻觅一个每天都能给自己满怀拥抱的爱人。
那个人,很少是一眼就对准了自己。
但有时,对的人就是应该一眼看出,并迅速判断和决定,一切都可在眼神里看出。
我们很清楚自己结识别人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而言是什么角色,在自己心中规划好哪些人是可以发展感情的,也应该知道哪个目标是没有结果的投入。
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那些认为物证可以一次次勾起回忆的人,是多么残忍,面对已经无法握紧的人,我宁可彻底忘记。
一起生活过,亲近过对方,也在彼此的记忆中留影,欢笑和切身的舒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也许就该知足了吧,生活往往不会一成不变地不断重复继续而后完结。
所以有了那些叫“遗憾”的东西,遗憾是因为本该美好的事物遭受了不相称的改变,而再无法弥补。
生命就是一件充满遗憾的事物。
幻想自己像Ricky那样,保持安静生活,那个人会在某天突然出现。
爱情不要彼此苦苦哀求,而应该顺应对方的一切要求。
他没给过承诺,就不该去较劲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情节;他没有遵守规则,就不该继续等待下去;他没说就走,更不应猜想他是否有将自己考虑在选择离开的原因里。
他不想每日重复地生活,他受不住一点点的吵闹和不顺,他更不希望生活没有激情,有一日他会回去他熟悉的生活里,那里依然有他过去的朋友和交情,自己只不过是他另一种生活里的人。
但他只是偶尔迷失,只是偶尔撑不住,偶尔需要找回寻另一个自己,他回来时依旧是那个孩子,那个需要埋头在你怀里痛哭的男孩。
爱情不要开张,被买走的都是年少时积存的美好情怀,感情被人随意对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还不懂事,就该勇敢与自己相处。
聆听林一峰的《TRUST》 偶遇了《无声风铃》林一峰的音乐淡淡的清冷的 犹如这部片子 却最能撩人心弦其实 这段断臂之情很简单 也正因简单而如此纯粹来自北京的小健与来自瑞士的Pascal在香港相遇 一个良善到孱弱 一个烂漫到无拘 直至 无声伤害 天人永隔任何的爱与伤害都不曾言语 等得太久 终是错过 来到爱人生长的那方土地 雪山 飞蛾 老房子 似乎都有爱人的痕迹无声啜泣 祭奠曾经的一份爱 那些清冷的暖意 是我的心荡 也是我的心伤香港游乐场里 两人如孩童般灿烂的笑脸 夜晚楼巷口间 两人翩然起舞轻松自在的步子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蜗居时 小健低头熨衣的侧脸Pascal沉溺于夜店以忘却生活的潦倒时 小健抽烟的皱眉像小孩般无助哭泣的Pascal 将一切沉默容忍的小健生活的热度远远不够 温热两颗孤独的心灵Pascal,我爱你,用德语怎么说?
明明有爱 而两个人 却什么都不说 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部片子何以让我动容吕玉来的正面实在不算好看 而侧脸或低头却总是那么美好 还有那一颗清泪隔岸的歌声 是我们的心荡隔岸的歌声 是我们的心伤
这是一部需要你看两遍的电影.在这中间,你可以听一下导演的介绍或创作心路我到目前只看了一遍,在一个酒吧.人不多,陆续有人离去,到后来,就只剩我一个了.我喜欢这部片子.虽然在听导演讲述前,只是大致体会到是一个关于回忆,关于死亡的故事.有许多细节不明白.其实,我常常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无来由的,会假设自己最爱的人突然离世.然后会进一步设想,我会怎么样呢?设想出来最多的,是我独坐在爱人生活过的房间里,望着窗外的茂盛或调零的树叶.越是爱的人,就越是怕他离去呀.我爱你
你怎么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同类?
他脸上明显的伤痕吸引你眼光追随?
或者,是他身上的散发的受伤气息,让你想与之寂寞相拥?
反正你就是知道,一眼万年。
从此眼神胶着。
心不由己。
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
如果说,操着半生不熟的广东话,提着外卖餐盒穿梭于陌生城市的路边街角,永建尚可忍受。
那么,徐娘半老风韵不再的二姨在眼皮底下操持皮肉生意,无所顾忌的肉帛相见并且时刻提醒着:还好你妈妈不知道我们在这边都干些什么。
他情何以堪?
印象中,瑞士的国民收入以及福利都不差。
Pascal为何流落香港,靠小偷小摸为生,电影没有交代。
也许是为了所谓爱情?
然而,听一个殴打之后再强迫他的人说我爱你,显得多么荒谬。
即使眼前满目璀璨灯火,也只觉前途黯淡。
我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惨?
即使不这么想。
也会想找个人说说话,或者,仅仅一个温热的拥抱。
打喷嚏的老公主是个可怕的预言,不能让预言实现在自己身上。
所以,再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分享同一个三文治,喝同一罐可乐,然后,他带他回家。
那一刻,Pascal可有被遗弃的孩子找到家的感觉?
肯定有吧。
冷了太久就会不自主的靠近温热的源头。
相拥而睡的一刻,背脊生长出盘踞的根彼此连倚。
而这,便是开始。
之后的之后,便是琐碎的生活。
两个人,一点点的建立,一点点的累积。
什么都没有,又似乎什么都有,因为惘然之中有一个你。
那种安定的感觉,那些琐碎的快乐,仿佛可以天长地久般的永远。
这是幻觉吗?
至少永建觉得不是。
所以他张开温柔的网,期待安抚Pascal所有的不安与浮躁。
他什么都不说,百般包容,默默守在身后,只为带Pascal回家。
他用心写的是一封没有寄出但记录了不能出口的话的信。
只是,Pascal收到了吗?
或许有,但只是摸到信封的表皮。
越在乎,越不知所措,是恋人之间常见问题。
男人更是似乎天生在诉说方面有缺陷。
明明是那么在乎的人,话到嘴边却都吞回去了。
你离开,我可以等你回来。
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就回到最初的地方等我来把你捡回家,然后许你伏在我怀里像孩子一样哭泣。
只是,等得太久便容易绝望。
爱需要诉说,疼痛需要表述,否则,怎知道你有多痛多在乎?
等得太久,还会错过。
总以为还有时间,最后却只能化作魂灵拥抱你。
而这便是结束。
血液化入牛奶时,已经来不及告诉你我有多爱你。
而这些,只能留给你5年后慢慢收集、汇集成片。
那些装进烟盒的飞蛾,载着你我回来说再见的灵魂。
请你小心收好。
然后,我们一起准备下一世。
希望,到时可以在比较好的精神和经济状态下重逢:-告诉我你的中文名字-你好,我是永建-你好,我是Pascal-德文我爱你怎么说-Ich Liebe Dich-Ich Liebe Dich……我们会偎着、吻着,羞了那蓝蓝的波光。
以上。
看完电影《无声风铃/ Soundless Wind Chime》的一点琐碎感想。
其实我不太受得了这种镜头跳来跳去的电影。
华人导演的通病总是太卖弄技巧,不肯好好讲故事。
而且还拍的跟鬼片似的,总是有灵魂出窍。
学秦可卿回来和凤姐说再见。
啧啧。
最后的最后,谁来告诉我,那两人到底有没发生什么?
以我资深同人女的眼光来看,根本就是两小零嘛。
或许,真的只是需要抱抱而已。
如此,而已。
比较喜欢叙事方式…虽然这样会让有的人觉得混乱。不过剧情太虐……肝疼。讨厌结尾。念念不忘…等你告别PS:主角一笑起来真美好
装逼不成的电影,手法陈旧。
纵使你伤我再深,我亦用全部的温柔包容你一切的尖锐。可你竟是死去了,我的温柔给谁。
我在找一个人,他常常笑,常常哭。
要不是我智商不足以理解,要不就是导演嗑着迷幻药拍的。
收回之前那段话吧。又认真的看了结局,回想了剧情,虽然有的地方看不懂,但也能理解导演的视角了。好喜欢最后一段,两个人相拥着跳舞,手不自觉的抚摸对方,肌肤也不自觉来回触碰。
不知道是我的思维混乱还是导演的思维混乱,但至少他一定有点口齿不清。另:那段歌舞和最后的独唱才让我觉得这不是一部索然无味的电影
导演好像很喜欢灯具。。。哎,为什么同志的电影总是这么迷幻咧~~
看过之后并没有太懂,男主角光头的时候出车祸挂了?之后的全都幻想?小女孩的歌声也是这样暗示的?还有就是车祸之后失忆了,小受等不及就回大陆了,过了N年又去瑞士找他。那光头佬怎么也来中国了?无声风铃真是恰到好处啊。
看完以后读了简介才恍然大悟,算是悲剧中的happy ending吧。It&#39;s a movie that makes you think a lot afterwards.
原来吕玉来是中央戏剧学院的,不过学的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难怪他演技没有很专业修饰的感觉,但是又有非专业级别难以达到的无法理解的文艺气质。这个人太美好了
瑞士小哥哥还是很好看的
我们的命运相同所以才能惺惺相惜。。
一个北京人,不求学无特长,投奔做妓女的亲戚,只为去香港刷盘子。爱上偷自己的小偷,车祸,尽是无聊烂梗。
三星半,一部本可以四星的电影就因为结尾的草率和三轮车长镜头硬是减了分,完全破坏了文艺感,以风铃意象设计一个结尾多好啊。观影过程让我想起了爱拍香港闹市区进行双线叙事的墨镜,钟意底层工作者的陈果以及培养行为艺术家的蔡明亮等,况且当作致敬吧,至少算是用对地方了。爱情的部分很短暂,影片的核心其实是帕斯卡和ricky的生活哲学,如何看到爱、死亡和孤独。最感动的画面莫过于帕斯卡躺在无规则流淌的纯白色的牛奶中,与鲜血渐渐融成一脉,ricky去瑞士和ueli去北京都属于一场心灵的救赎之旅,所见所闻渴望能够平复他们内心的创伤。很遗憾ueli不是帕斯卡。但不得不说太花哨了也不好,一悲到底难以接受
无限期贴近
没有讲故事的基本功,就不玩结构了,先学着线性叙事起步
异国gay恋~
Like a shit
Love is sound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