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商业类型片而拍的《失魂》,在票房成绩上依然有点惨不忍睹(大台北地区的票房大概才200万新台币左右)。
导演钟孟宏想在商业上有所作为的目标暂时还是无法达成。
那就再“大众”一点吧:色调暖一些,元素多一些。
钟孟宏找来香港喜剧泰斗许冠文,主演他的下一部电影《一路顺风》。
(加上之前《失魂》中的王羽,钟孟宏连续找了两位当年港台电影黄金时期的巨星,效果和反响都很不错,只可惜对票房好像没什么帮助。
)《一路顺风》带有明显的喜剧色彩,但其实主题跟导演之前的作品一样,保持了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关注。
一个由偶然事件串联起来的一群不同身份的人的故事,表现人的状态与态度,有些讽刺,但更多的是带着同情的感叹。
影片由黑道与出租车(运将及乘客)两条线交织而成。
一开场就是黑道大哥死里逃生的故事。
无法预料,惊心动魄,但这种“非常”却正是黑道的日常。
他们是游离于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外之徒,过着高风险的生活。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只是跟正常社会相比,破与立的代价太大。
黑道的代表是两个个性做派就完全不同大哥,分别由戴立忍和庹宗华扮演。
戴立忍外表斯文,但心机颇重,非常谨慎小心。
小弟送机时候的一句“一路顺风”就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但那其实只是小弟知道自己生病后的祝福与告别而已。
干活的时候,自己不会露面,钱货都不经手,完全通过电话来遥控。
一切交代清楚准备就绪按部就班进行时,他又会全程跟踪监视。
人算不如天算,但即便如此小心,意外还是不断“意外”地发生着。
另一位庹宗华庹哥则外表粗俗满口脏话,对手下呼来唤去好像很坏,但其实来者不拒、毫无戒心。
而且内心也有细腻的一面,他主动打电话给小吴,想消除他跟老大之间的误会。
他还对机械地显示数字的手机生气,他感到一种冒犯,或者说其实是一种无奈。
他说我能活到什么时候我当然知道。
真的知道吗?
手下的背叛是突发事件,难以预料,但从他的感叹中透露出的,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了然以及坦然。
所以他能够说“知道”。
但十五年来保持原样的沙发,刚拆了塑料膜就见了血。
“知道”,和因未知而恐惧而小心谨慎一样,也尽是无奈。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命运,但差异本身其实并不是重点,而是通过对比与并置,构成一个被表现的群体,表达一种更广义上的特征。
对另一边的普通人来说,跟黑道遭遇、卷入他们的纷争,实在是大大的意外。
他们的日常,是极度无聊、不断重复的日常。
开出租车的老许。
他的生活几乎被开车赚钱养家所完全占据。
狡猾算计贪小便宜的小市民性格,其实也就是为生活所迫的体现。
即便有“工作乐趣”,整天为钱跟人打交道者难免满满的压力。
于是人就需要释放与安慰。
一般,为之辛劳的家庭,就承担着这样的作用,是男人的避风港和加油站。
不幸的是,老许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安慰。
对老许来说,和家人一起去吃小笼包,是一桩大事情。
但重要的家庭活动稍微一点不如意就破产了。
冷漠的家庭关系是老许心中说不出的苦,在遭遇意外被关在后备车厢里而可能会没命的情况下,他才对一个陌生的“同伴”讲了出来。
这样的心酸在最后时刻说出来,除了是一种发泄,更重要的也是表现他对平凡生活的在乎。
串联起两方人物的“送货人”由纳豆扮演,他的形象和《第四张画》中的角色有些类似,一个老实但又经常偷鸡摸狗的小混混。
不同之处是,在《一路顺风》里,纳豆一人流浪于城市,背景被放的很淡,形象比较轻松一点。
他看到招聘广告第一次接任务那一段,玩了点冷幽默,呈现出一种荒谬感,但也表现了城市底层一角落的生活状态。
大清早的三温暖,早餐摊,各有各的行情与热闹。
纳豆的个人故事是一张他父亲的照片。
他拿给老许看,结果却被老许打枪。
这种煽情时刻突然严肃起来的情节,也曾在《第四张画》中出现。
在那里,金士杰扮演的老校工收留了丧父的男孩小翔,小翔吃饭的时候哭了,他一把拍落了饭碗,板起脸训斥小翔。
面对的是一个弱小无助的男孩,老校工的行为似乎是有些过于严厉了。
导演让老校工讲述自己的不幸与记忆来缓和、解释这一紧张的场面,老校工的意思是要小翔面对现实,学会坚强,不要示弱以博得同情,最好的依靠始终就是自己。
老许训斥纳豆拿假照片给他看,那是假的照片吗?
照片跟一堆乱七八糟的名片放在一起,好像没有很珍贵,但即便是真的,老许的意思也一样,那也是要看清自己的生活正视自己的选择,不要找借口,要向前看。
纳豆的“父亲照”上面是年轻的金士杰。
意外终究是意外,一切还是会回归日常。
可能物是人非,可能白忙一场,生活还是继续。
坏了规矩的黑道会被处理。
而老许和纳豆这两个落魄的人,最后有惊无险,死里逃生,互相取暖。
生活充满意外,小人物尤其辛苦。
很多时候人无法选择生活,但也正是如此反而体现出人的坚强与意义来。
“一路顺风”便是在自嘲中带着祝福。
《一路顺风》是在导演熟悉的主题上加了一些商业元素混合而成。
那些插诨打科的喜剧部分其实有些可有可无,但导演努力将其融入电影,还算可以接受。
影片的一个大问题是有一个部分的内容有些混乱。
可能是碍于篇幅的限制,纳豆第一次接任务和他遇到老许被接到了一起(后面的内容显示遇到老许肯定不是纳豆的第一次任务)。
接到一起本身并不是问题,接得好不仅简练还有微妙的跳跃感。
但编剧明显没有处理好,这个地方矛盾不少。
影片很出彩的地方是它的摄影。
作为导演的钟孟宏有一个大特色,就是他还担任自己电影的摄影。
不要怀疑,影片中挂名摄影的“中岛长雄”就是导演本人。
这是因为导演觉得“不好意思”而取的化名。
钟孟宏的四部作品,后三部都提名了金马奖最佳摄影。
《一路顺风》最后败给了《长江图》的李屏宾。
《一路顺风》通过摄影表现了多种时空幻境,紧扣内容加深气氛。
在泰国电影院里,通过光影,表现困兽犹斗的紧张与刺激。
而在庹哥的大本营——那座废弃的游乐园——则通过不同场景、不同角度别致的构图来表现,以局部诠释整体。
还有影片最华彩的段落:天地一色、水土交错,分不清白天黑夜,看不到过去未来。
这诡异的时空,是一种极致。
那一刻,死里逃生的老许和纳豆,身心俱疲,不仅车子找不到出路,心也茫茫;另一边的戴立忍,则要去处理杀庹哥的叛徒,压抑,肃杀。
除了“特邀”大明星许冠文,影片中的主要演员都算是导演钟孟宏的御用。
纳豆、戴立忍、庹宗华、只露一相片的金士杰,以及扮演庹哥小弟的梁赫群等。
还有一位叫吴一德(无医德)的兽医,是台湾导演陈玉勋(《热带鱼》、《健忘村》等),他在《失魂》中也客串了一个搞笑的医生。
除了那几位台湾电影圈的熟人,纳豆、梁赫群都是综艺圈的。
导演爱用他们当然不是要他们来搞笑的,他看上的是他们不同于职业演员的表演特质,而同时跟素人比起来他们又对镜头比较敏感。
不过就我个人来说,像梁赫群这样在综艺上以夸张风格闻名的艺人,在戏剧表演上,不管多收敛、克制,总觉得不自然。
倒是纳豆还不错,他比较简单朴实,反而可能性更多。
《一路顺风》是钟孟宏导演在商业上的再尝试,可惜还是没能形成真正的突破。
坚持自己和取悦他人,有时候很难兼得。
不过,对导演来说,最实际的还是经费问题。
而充足的预算又多是为能赚钱的导演准备,像一个驳论一样,让人尴尬。
当导演真不容易,希望导演也能一路顺风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一路顺风,使我们最常用的祝福语,除了在飞机场以外的任何地方我们都会经常听到这四个字,以致于这四个字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一种习惯。
但其实,这四个字恰恰也是对一个人的一生最幸运的描述,在电影《一代宗师》里,叶问说自己四十岁之前都是春天,能有四十年的时间顺风顺水,这其实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因为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一生中顺风顺水的时间少之又少,而对电影《一路顺风》中的三个人来说,“一路顺风”更成了一种奢望。
戴立忍饰演的毒枭精于算计,手下有枪有人,但去泰国谈生意因为对方的疑心差点被剪断脖子,好容易谈成了买卖回到台湾,结果生意伙伴又在交易的时候被干掉,钱货两失。
最后开车的马仔又突发疾病导致高速翻车,重伤的他只能孤独的倒在空旷的路上。
许冠文饰演的老许,是个五十多岁的香港人,年轻的时候闯荡到了台湾,在台湾结婚生子,想着开出租车能够赚钱顺便学国语,结果一开二十多年,没赚到多少钱也没学会多少国语,与家人也越来越疏远。
苦于生计的他拉到了一单长途的活儿,以为自己时来运转,没想到却更加偏离了人生轨道,跟贩毒和凶杀案卷到了一起。
纳豆饰演的小胖,是个想要摆脱偷窃生活的年轻人,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帮人送货的招工信息,以为是走上正途的开始,没想到却是帮人运毒,就在他千辛万苦将货送到的时候,却又赶上了一场毒贩间的凶杀案,自己不但没拿到钱,腿上还挨了一枪。
《一路顺风》海报上那句话说的很有意思:他们一路向南,人生却一路靠北。
这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层次,却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了急转弯,驶向了与自己的规划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方向,电影名字“一路顺风”这四个字,更像是几个角色无奈的自嘲。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人生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还要看机遇。
老许不够努力吗?
二十多年努力的开着出租车,为了省钱专找免费的泊位停车,可又怎样呢?
到头来只能每天像个野鬼一样在台北的夜色中游荡;纳豆不够努力吗?
他一心一意想弃恶从善,没想到人生却越走越偏;甚至连戴立忍演的毒枭都足够努力,豁上性命的谈判让他拿到了成色一流的毒品,苦苦算计让自己在整个贩毒过程中不会与毒品发生一点点接触,然而,一场意料之外的翻车,让一切都成了空。
生活就像墨菲定律中的那一片面包,掉在地上的永远都是沾满黄油的一面,这部电影的前一百分钟,都是这样一种让人越看越绝望的感觉。
其中,老许在奔驰后备箱里讲小笼包的故事和纳豆被人说自己父亲照片是假的这两段看得让人格外揪心,普通人的心酸悲痛,莫过于此。
一路顺风,这是多么美好的期待和祝福啊,但人生这条路怎么可能会一路顺风,我们永远在这条路上战战兢兢的行驶着,可能转个弯,顺风就成了逆风。
但人生既然如此无常,我们应该就此停下脚步吗?
影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用谷村新司的一首《星》作为回应。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人生路应该怎么走,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做别人的老师,但这首《星》的歌词会对人有所启发,至少我的理解是,只要这世上还有你牵挂的东西,那么无论人生路是顺风还是逆风,你都要硬着头皮走下去。
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在《星》的歌声中,纳豆骑着偷来的摩托车一个人行驶在路上,空旷的路上到处是黑暗,只有摩托车的车灯发出微弱的黄光,纳豆面无表情的孤独前行,偶尔会有明亮的街灯,像天空中的繁星一样沉默的伫立着。
这场景让人感慨万千,却又无话可说。
总的来说,虽然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欠缺,但其所包含的黑色幽默、小人物的无奈、喜剧元素与血腥场面等元素让这部电影仍不失为一部不错的公路电影。
在突出命运的无常后又能回归到人性的温暖上,就像片中经历了鸡飞狗跳的一夜后,第二天的太阳还是会照常升起。
#电影 《一路顺风》台湾的片子 感觉更加靠近生活 上一部台湾片是《一一》 这部片给了我相同的感觉对了 导演还都会亲自为电影出讲解 这个感觉在大陆很少见没有什么很大的反转,相比其他很多电影,这里面的反派不够可恨,主角也没那么讨喜 善恶 是模糊的但是这才是现实的样子这部电影不像是讲一个多完整的叙事更像是 把生活的一个片段,截取出来给你看电影结束的时候 其实大伙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老许 回去依然面对压抑的家庭纳豆 依然干着危险的行当 大宝 失去了15年老友又出了车祸 失去小吴就像预告片里说的“车子一路向南 人生却一直靠北”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电影的人物塑造 我觉得很立体 而且真实纳豆是没干过正经活 “干” 不离口穿着显矮的九分裤 知道是毒品照样送但是最后拿了钱 可以走掉但是他排队买小笼包然后给老许去庆祝生日老许一开始就给人很不靠谱的感觉中年大叔 满嘴忽悠 开车打瞌睡 话还很多忽悠纳豆去蹭葬礼的饭 导致两个人被宰所以我没想到老许说去拿钱 然后开车走了的时候他还会回去这个时候 人物形象就开始复杂起来了然后是在 奔驰车的后备箱老许开始讲他 小笼包的故事 愈发的丰富说起来 小笼包那一段 不像是电影 几乎就是很多人的现实还有庹哥 说话含妈量很高 但是他收留了阿文 和维持大宝15年的友谊说话做事奇奇怪怪 是个贩毒的 不是什么好人 但是反而带有一种魅力两个毒贩子聊天 讲的什么呢?
讲的是沙发的塑胶模和庹哥的“劳斯乔登”配大背心“cnm的 不要批评我的美学风格 你这是人身攻击”生活很大多时候不是路顺风,但即使遍体鳞伤,还是继续前进。
今天看了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他说,如果一部影片开始到高潮一直都很棒,但结尾却让观众大失所望,那么它就是失败的。
而这部电影恰恰相反,前段缓缓的,后面节奏渐起,甚至它在结尾给了你一个出乎意料又极其暖心的结尾,它成功了!
很奇怪这部电影标着喜剧的标签,观看途中你可能没有感受到那么多的开怀大笑而是突然被人物语言冷不丁的被逗笑了,某些部分尤其坏蛋阿文被惩罚那一段,笑着笑着突然笑容就僵硬了,变得紧张与不安。
台湾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总是缓缓的、慢慢的,配上本土化亦或是一些叫不上来名,形容不出来感觉的歌曲,将故事给你娓娓道来,有些悠长有些惬意或许又有些紧张和感伤,这种五味杂陈交杂的情绪之下,一个故事就此讲完,在你还没缓过神时。
最后的结局我想说——亲爱的小老板,感谢你的一路倾听,我的碎碎叨叨你居然听进了心里,也化为了实在的行动。
也谢谢你的留心观察,我经历了一段虽说不上美好但也不见得差的一段,至少会让我难忘刻骨铭心的经历。
记忆中那香甜的小笼包我没想到它居然会以一种这样的方式再一次出现在我如今狼狈却也需要坚强走下去的生活中,也没想到,半老历经生活沧桑的我也能体会一次由人发自衷心的生日祝福,久违的温暖在这一刻瞬间将我内心多年的苦痛难过如微风般轻抚了一遍,仿佛一切都已被治愈了,看着你云淡风轻般的说着本来我可以早点过来的,可是为了买小笼包就排了好久的队,所以就晚了一点啦~此时我干涸的眼睛已经被眼泪浸湿,在眼眶里打着转,你掀开小笼包盖,露出饱满多汁的还散着飘香诱人的热气,你转过头对着我说了一句:祝你生日快乐,看着小笼包的我愣了一会,我们就这样坐在绿意盎然的大树底下相互笑着、笑着。
《一路顺风》。
9分。
钟孟宏编剧、导演,许冠文、纳豆主演作品。
差不多10年前,台湾电影迎来了一波创作的小高峰,一大批中青年导演破茧而出,推出了不少黑色现实主义好片子,不仅在故事上讽刺得颇富深度,在台词上十分考究,摄影和剪辑也都是一流水平。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涌现出了一大批老、中、青顶级戏骨,他们的表演朴素自然,就像在演角色原型,也像在演自己。
比如黄信尧的《大佛PLUS》和《同学麦娜丝》,以及钟孟宏的这部《一路顺风》。
非常过瘾,过瘾到每每有很爽的台词,你也会跟着念一句:XXX纳豆受老板大宝的委托给庹哥运毒,途遇每天必须赚够1500元的士费的的士司机老许,两人一路颠沛流离的到底目的地,没想到庹哥的下手反水,杀了人截了道。
大宝带着马仔小吴杀回,大获全胜,没想到小吴患病遭遇严重车祸。
纳豆和老许,这两只人间的蝼蚁莫名其妙得了好处。
即是蝼蚁的劫难,也是人间的凄凉。
如果一定要安慰自己,就只能说:你尽管做个好人,剩下的呢?
剩下的交给上帝。
被日语天天折磨的够呛,室友都在下边抢在熄灯前忙发表,我糊弄过后躺在床上敲影评。
看完以后心理一直有着最后两人大树下吃着小笼包的场景,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是呀生活中恶心的事太多了,不用咬牙坚持就是顺其自然的一直走啊,走着走着可能就风景变好了也不一定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和田野,突然脑海出现这句话,现在跌跌撞撞踉跄前行,如大宝般爬也爬着走吧。
纳豆(这个名字太搞笑,日本纳豆臭臭的,营养价值却挺高类似于榴莲)矮胖的样子萌萌的走路就像小朋友一样还假装眼神中倔强的凶狠,被他浴池里的文身男骚扰的场景和男票笑翻了。
搞笑的场景有很多,摆保龄球男在满嘴喷粪宁死不屈的快节奏下突然被爆头,这黑色幽默不符合正常逻辑呀,你以为你骂我我就不杀你,只是不想听你念叨了 纳豆和老许都是骨子里的好人,但又不想不愿承认自己的善良,仿佛承认了就是脱光于世,其实不然生活会给你穿上衣服的。
不甘平凡的敢于冒险贩毒的纳豆,呆萌的外表同样映射内心,爆粗口和凶恶只是怕被这不羁的世俗欺负的铠甲。
影片后期才将铠甲脱去,是那个受伤了去宠物医院还想用医保卡的孩子,那个想爸爸的孩子,那个最终认清内心的善不忘还钱还捎带一笼小笼包的孩纸啊。
电影很多场景看似离我们很远,黑帮,贩毒,枪杀,黑吃黑,这只是披的豹纹外衣,看完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小清新小可爱啊。
小时候算不出的数学题确一直有执念和怨气,家长带去看病用想着哪家医院能用医保卡,和老朋友说话会口无遮拦爆粗口,边看边感叹,原来台湾黑帮也会和我们一样的偶,温情和暖意便倾泻而出了。
许冠文成了我看完电影的新晋男神,本来冲着戴立忍去的(台不台独不造只看个人魅力)碎碎念的样子不仅不反感还想多读懂他一些,完全没有表演痕迹,生活的不如意不想表现出来却又不经意之间被你发现。
被老婆和家人在生日的时候伤心还故作坚强说去取车结果又被扎心。
仿佛感觉只有这台车陪着我……明天生日能活着的话想吃小笼包……细节描写到每一个毛孔,仿佛就是你和我被生活折磨却又不放弃爬着走的样子 一直走下去就会一路顺风
钟孟宏新作《一路顺风》,讲一事无成的鲁蛇(纳豆饰),搭上香港人老许(许冠文饰)的出租车,要从台北运毒到台南,却一路不顺风,遇上一堆怪事的故事。
以导演擅长的黑色幽默为基调,结合公路元素,成为台湾少见的公路电影。
然而,观影过程中,处处使人想起的,却是钟孟宏的处女作《停车》,一个始终上不了路的故事。
在《停车》中,主角陈莫(张震饰)赶着回家,车子却被并排而动弹不得,他为了找出车主,从下午到深夜,在承德路一排旧民宅里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遇到了热心的理发店老板、隔代抚养孙女的老夫妇、被黑道讨债的裁缝……,虽然几次有机会开车走人,却又都被奇妙地绊住,整夜折腾下来,连简单的开车回家都无比艰难。
两部电影看似相反,在情感上却共同演绎了平凡人物的生命困局,以及对生活的自嘲和悲悯。
首先,「移动」作为明显的主题,大概是两部作品最大的共通点。
这得从片中角色的过往说起:《停车》中的裁缝师傅来自香港,母亲死后来到台湾,眼看台湾生活无甚前景,又抓住机会前往广州,但广州的投资失败收场,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台湾。
《一路顺风》中的老许同样来自香港,二十年前听说开出租车能赚钱就来到台湾,在台湾结婚生子,有了牵绊,日子却过得浮浮沉沉,不上不下。
老许放弃了他乡致富的投机,转而发展敲诈小市民的哲学:「九千零七十块钱,我就收你九千五算了,交个朋友。
」幸或不幸的是,老许视野比裁缝师傅窄,却比他更看得开:「其实过日子嘛,哪里都是一样的。
」人物带着生活在他方的希望远行,导演却否定地理移动带来的转机。
因此,空间的转变不再是重点,上路或者不上路,重点在于人被放置在陌生环境,与周遭他者的互动是否足以产生救赎。
由与他者的互动衍生的,便是黑色基调中闪现的温情。
导演不断以一种「过头的温暖」缝合角色间的疏离。
这种温暖多于礼貌,却又远远少于热情。
虽然时隐时现,却成为推动电影叙事的最大动力。
在《停车》里,陈莫被一对老夫妻(误)认成儿子,半推半就下,他撒谎承诺晚点再回来,事情可以到此为止,但他偏偏真的又回去,一回去就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
只需要越出常轨一点点,角色间的意义就全然翻转。
在《一路顺风》中,老许与纳豆有多次机会可以丢下对方,但出于某种未知的情感,两人虽互看不顺眼,却还是一路相伴。
这些过了头的温暖当然能被解读为刻意,但当刻意的痕迹对上角色笨拙的善良,越刻意就越笨拙,到头来竟真的是诚心诚意了。
除此之外,「病」也同样是两部电影叙事的暗流,《停车》中混过黑道的理发店老板与黑道大哥叙旧,提起当年与一位「小四」的过节,不料黑道大哥淡淡一句:「小四那家伙前阵子挂了。
生病。
」让话题戛然而止。
同样在《停车》里,戴立忍饰演的皮条客与人打架,鼻血流不停。
一旁小弟看了,却碎碎念起自己父亲得鼻咽癌的经历:「我爸之前被机车撞到,整个鼻子肿起来,他想说没怎样,就没去看医生,然后去检查,鼻咽癌耶。
」疾病的偶发与无常性,如同远方风暴,总在思绪边缘却无法忽略,一种惘惘的威胁。
到了《一路顺风》,疾病的元素更显直接,黑道小弟小吴罹患怪病,被大哥问起时佯装没事,还能逞凶斗狠刑求他人,然而不过相隔数小时,小吴开车时突然发病,就出了车祸,就死了。
钟孟宏将病痛的无常与黑道江湖的凶险结合,以肉身的不安定隐喻黑道生活的不稳定,在类型元素的表面底下,说的还是小人物生命的困境。
但《一路顺风》与《停车》不同,《停车》中虽也有「黑」、有「恶」、有暴力,却仍大致在可接受的范围。
《一路顺风》中,导演却将这些元素极端化,黑道的暴力从单纯泼漆到严酷刑求,欠债者╱背叛者的下场从侥幸逃脱到以死偿命。
「人」的存在也不断被降格:主角的身分从中产雅痞到鲁蛇混混(后来甚至被当成狗),夫妻间的争执从相互和解到放弃沟通,连故事发生的背景都从老旧但尚有人居公寓,到彻底坏毁的废墟,小人物遭受到生活的损害更为彻底,角色们必须忍受更为残酷的日常。
更为残酷的日常里,是否有更为柔软的光芒呢?
从《停车》到《一路顺风》,可以感受到导演始终隐忍的温情,在喜剧调性底下,一种极为严肃的温情。
导演宽容了所有会被主流价值谴责的角色:青年混混、黑道、无用的中年男人,甚至以一种近乎超现实的方式,补偿了角色生命中的重大缺口:《停车》里一直得不到小孩的陈莫抱了一个女儿回家;《一路顺风》里从小失去父亲的纳豆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
这股隐忍的温情在《一路顺风》的结尾汇聚成流:纳豆特地买了老许一直想吃的小笼包,迂回却真诚地表达关心。
收敛了《停车》中抱得女儿归的超现实,却让人感到更务实的温暖。
导演说:「一路顺风是一个祝福,也是一种期待。
但是在人生路上,哪有可能顺风到底,常常转个弯,风向就变了。
」如此现实下,真正的祝福也许是「有惊无险」吧,因为「有惊」,彼此开始产生友情,又因为「无险」,能够捡回一条小命,无论《停车》或《一路顺风》,角色们所得到最大的祝福,也许正是在荒谬奇遇之后,能够一点一滴,将生活的价值重新寻回。
故事其实是围绕许冠文这个“老司机”开始的。
这个流离的香港老司机,来到台湾后,大概经历了不少的磨难。
一路上为了蹭顿饭吃,也是绝了。
然而,在许冠文的“絮叨”里头,还是透露了很多的信息。
这个为生活奔波的异乡人,实在遭遇了太多的“冷眼”。
别人的伤害,对老许来说,其实不算什么。
真正的伤害,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家人。
为了省几个停车的钱,老许把车停了老远,等到回来时,家人说已经吃饱了,打车走吧。
自己就是计程车司机呢。
老许说起这段往事时,风轻云淡。
旁边的“小老板”其实很讨厌老许的唠叨的。
开车就开车呗,灌什么人生鸡汤。
咱也是被社会“锤炼”过的人,然而,也是没被社会“垂怜”的人。
大家都很苦逼,谁又饶过谁。
年轻人三个最重要的条件?
没事儿吧,大爷。
搞笑的其实还是几位“幕后大佬”。
其中的一位,是泰国来的语言学家+赌石患者。
信不信任的问题,剪刀手解决不了。
那就来块石头吧。
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死里逃生的大佬,和生意伙伴谈起这件事儿的时候,也感觉匪夷所思。
故事里头,“做生意”的几位,完全没有“无间道”里头的觉悟,大家好像就是在做“单纯”的生意。
俩人谈着谈着,不知道怎么就扯到了品味和审美上头去了。
刚开始谈的火药味,很快转移到“大背心配金表”和“沙发不去套”的琐碎上去了。
而且,彼此相谈甚欢。
纹身哥一口一句“国骂”,看得人相当的酸爽。
到最后,也是“死于”这张破嘴。
故事的最后,是一帮“黑吃黑”的凶残,但意外的是,这种“黑吃黑”的凶残,被拍出了一丝黑色幽默的意思。
彼此下手虽然很“黑”,但过程相当搞笑,确实有点出其不意的意思。
老许的角色印象深刻,二十几年前从香港出发,漂泊多年落脚台湾开出租车,有了老婆和孩子,但他感受到身边真正属于他的,反而是陪伴他多年的车子,因为妻子和丈母娘眼里并没有他(小笼包视角),自己连吃顿小笼包都舍不得吃。
小老板纳豆呢偷盗为生,终于想谋份正经职业却走上了运毒之路。
两个落魄之人相遇,最终一起拿了钱吃了小笼包。
电影风格节奏挺特别,有黑帮片的暴力悬疑(拿刀锯头),也有许冠文的冷幽默(用粤语念叨吐槽、嘴里说“不用这么多钱却一边接过手塞进口袋)。
很多细节很特别但也有点看不懂其含义,包括沙发的塑料套、比如老伯蹲在板凳上吃饭.......还有很多不明所以的情节:戴立忍的马仔到底有没有背叛他、最后车里出现的公鸡到底意味着什么、纳豆怎么知道老许的生日、老许一开始为什么硬要纳豆坐他车哪怕钱少......
《一路顺风》中觉得最逗的桥段:戴立忍:我们认识多久啦庹哥:15年了戴:为什么这15年来,你沙发上面那塑胶膜都不拆啊庹:Cao,我这沙发怎么啦戴:没有怎么啦,就是有点怪庹:我告诉你,只要它包着的,它永远都是新的戴:新的,可是它现在看起来很旧啊,你的新的以后留给谁用?
我们买东西我们就是要用它,不是说一直保持它新的感觉而已。
而且这也不是什么好沙发吧你这个,你有看过哪个好的沙发上面还包着塑胶的啊?
庹:cao你妈的,不要批评我的没学风格喔,你这样是人身攻击。
你呢,妈的整天就穿着这个白衬衫,搞得跟外面那些搞慈善机构,那些师兄一样,切戴:就像你不穿衣服,你的衣服也不会因为你没有穿它它就一直保持新的啊庹:我的衣服怎么啦,我他妈就喜欢这样子戴:你的美学风格倒是蛮特别的,穿着背心还配一只金表庹:卧槽,这手表跟衣服又有什么关系啊,哎,你不要看不起我这块表啊,这可是劳斯乔登的啊戴:什么劳斯乔登?
庹:就是劳斯莱斯和麦可乔登的联名款戴:在哪里联名的?
庹:台北啊戴:劳斯莱斯跟麦可乔登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他们怎么联名啊?
庹:cao你妈的,不要再批评我的品味喔,小心我会翻脸啊戴:我不是批评你。
我们东西我们就是要用,不管他旧了脏了,到最后我们都会跟它有感情嘛。
但是坐在一个包着塑胶膜的沙发上面就是很奇怪,不对啊。
庹:那是怎么样嘛,难道你现在要帮我拆了它吗?
戴:可以啊,反正我现在也没有事情庹:好!
哇cao,他妈的裤子都黏在屁股上了戴:它就不透气嘛
往身后看,空无一人。非常有趣的故事,喊着死不瞑目却含着温暖离去的黑色幽默。都是想要改变的人,丧丧地藏在各自的生活里,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些顿悟都太晚了。没有非常明确的主题,唯一就是大概已经很久没有人对你讲过一句纯粹善意的“一路顺风”。演员都很好,乖乖活到人生尽头再看看路要怎么走。
我们都渴望一路顺风,但在人生的路上经常变幻无常。所以顺风时要学会把握机遇,逆风时要学会硬着头皮。
纳豆从头到尾摆着一副臭脸像是所有人都欠他钱的样子,实在不是一个讨喜的主角;前面部分大道理讲太多了。
看到许冠文的时候,又是一阵悸动。这种细水长流神神叨叨的公路片有了台式特有的清新,就像腐烂的人头上长了一顿小花一样。对戴的态度一直很中肯,换个角度看看,艺人能如此明确的表明立场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们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不知道什么是明哲保身?所以,是部不错的电影。
开头节奏有问题,中间逻辑有问题,结尾队友有问题。
好奇怪,看了后几乎无感的钟孟宏的片子,看完除了想吃小笼包之外没有别的想法。老熟人的脸一张张出现在屏幕上就是这部片子带来最大的愉悦了,钟孟宏(中岛长雄)你做摄影师真的有一套。
(5.0)这是想学黑色喜剧吧,至少大部分时间看上去是的。在一些片段上非常出彩,比如讲台湾腔国语的黑帮、吊唁、小笼包等。不过衔接起来好奇怪,还总是冷场。
叨逼叨叨逼叨,剧本割裂,节奏慢得要死,四六不沾的剧情硬是往里塞,从而导致时间线异常混乱。
“中岛长雄”是钟孟宏作为摄影师的化名,这个还挺有意思。片子开场很好,讨论沙发和许冠文讲价的戏都好笑,后来这故事就越来越牵扯不清了,纳豆明明是初次应聘但设计的像是老手?总之故事很失焦,后半程似乎在表达一种畸零人的落寞,但是完全没有来由好吗
没料到的好
牛逼。
在黑社会混久了,容易感慨,在平庸层待久了,一样感慨万千,戴立忍与庹哥相识多年,虽然谈话免不了你妈他妈,倾听彼此却十分用心,许冠文与纳豆仅相识一天,互相指责埋怨,却在经历鲜血之后有了为对方完成心愿传递人间朴素情感的自然举动。
瀑布上映前開始補看鍾孟宏電影做點功課,表面上是一路順風,其實一路很不順風,納豆與許冠文經歷多災多難的公路之旅後,最後的感性溫情,即便人生再怎麼不順遂,還是吃飽好上路,期許未來一路順風。一貫的鍾式黑色幽默,一貫的中島長雄(鍾孟宏)攝影色彩,梁赫群、納豆2個綜藝咖來尬電影,納豆電影處女作表現真的意外地好,用安全帽虐人這招實在太狠毒了,看陳以文被虐成那樣真替他捏了把冷汗🤣,收尾配古村新司的歌意外地有餘韻,許冠文難得來演台灣電影,上演計程車司機的中年危機,結合香港移民元素,似乎來到台灣落地生根後,還是找不到家的感覺,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
鐘孟宏也是拍出過好電影的導演,比如他的《第四張 畫》我便挺喜歡的,但是本片讓人看得挺尷尬,一來是劇本問題,主次線不明,許冠文飾演的老許多麼有故事的一個角色,筆墨還是不夠,二來是導演問題,敘事節奏起伏不定,三來是部分演員問題,表演不及格,以至於全片顯得十分故作姿態。
“老许,生日快乐!”
两个二百五想去葬礼蹭吃蹭喝,结果最后倒贴了十个二百五。
冲着多年没有看许冠文的电影去的。但是闷到一大半,还是不清楚老许想玩什么无聊的。也许就是想展现21世纪的黑社会很无聊吧。17.3.2
我是不是年纪大到欣赏不了了
许冠文牛逼
就是那种黑帮台客的死不张扬离奇事件。几个毒贩在那扯“你的美学风格倒是蛮特别的”,“警察一定会跟你到山盟海誓”,实在是让人看得超没有耐心,想干架啊。排号找停车位吃小笼包的往事,有点小市民的感伤,可是,“小老板”个不停的出租车内对话秀,又把故事榨得太干瘪,过于啰嗦和精分。